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496.022 KB
  • 2024-12-1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4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4)页,496.022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a04004b1f1a99dc0b399b85d65ed70c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卓越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试卷本试卷共6页,2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

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良渚遗址群出土了数以吨计的碳化稻谷,此外,还出土了石犁、镶玉漆木器、黑陶和微雕玉琮等器物。这表明,当时()A.早期国家形态出现B.已经进入阶级社会C.定居农业生活形成D.南北经济存在交流【答案】C【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题干“良渚遗址群出土了数以吨计的碳化稻谷,此外,还出土了石犁、镶玉漆木器、黑陶”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数以吨计的碳化稻谷说

明良渚先民们种植水稻的农耕生活,木器、陶器等生活器具的发现说明良渚先民们定居生活的情形,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到较为明显的阶级分化现象,无法得出早期国家形态出现,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些考古遗址说明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已经进入阶级社会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

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到当时南北方存在着经济往来现象,无法得出南北经济存在交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道德经》中老子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一主张()A.重视伦理道德的培养B

.反对国家政权的过度干预C.代表下层民众的利益D.符合封建经济的发展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春秋时期。根据材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可

知,老子强调的“无为”“好静”“无事”“无欲”都是针对执政者而言,其核心思想是让民众在较少的外界强制干预下,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这体现了反对国家政权过度干预民众生活与发展的理念,B项正确;儒家学派重视伦理道德的培养,排除A项;“无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

众的自由发展,但不能就此说代表了下层民众的利益。墨家学派代表下层民众的利益,排除C项;老子的这一主张主要是基于对社会治理、自然规律以及人性等多方面的哲学思考,而非基于对封建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排除D项。故选B项。3.《岳麓书院藏秦

简(伍)》相关简文记载:“黔首或事父母孝,事兄姊忠敬,亲弟(悌)兹(慈)爱,居邑里长老率黔首为善,有如此者,牒书(书于简牒,传之后世)”。据此可推知,秦朝()A孝道伦理融入律令B.儒家思想得到重视C.严刑峻法深入人心D.文化教育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

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题干“黔首或事父母孝,事兄姊忠敬,亲弟(悌)兹(慈)爱,居邑里长老(率)黔首善,有如此者”信息,可知秦律对基层中的孝、敬、爱、善等作了明确规定,塑造基层社会新风貌,体现了将孝道等伦理融入律令,并体现在了基层教化上,A项正确;

秦朝以法治国,儒家思想得到重视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信息未涉及秦朝刑法严苛,严刑峻法深入人心说法不符合主旨,排除C项;材料中涉及到对基层治理上塑造孝、敬、爱、善的新风尚,并非说明文化教育迅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4

.司马相如《上林赋》歌颂大一统汉帝国的国势和汉天子的威严,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意;张衡《二京赋》是其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而创作。由此可知,汉赋()A.是体察民情的渠道B.真实反映了历史状况C.具有现实主义风格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

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司马相如和张衡的作品都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关注,如对豪奢的批评和劝谏,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C项正确;汉赋是文学作品,并非体察民情的渠道,排除A项;文学作品源自现实但高于

现实,并不能真实反映历史情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明两篇汉赋的作用,且仅仅两篇汉赋的创作,起到缓和社会.矛盾说法有所夸大,排除D项。故选C项。5.北魏建国之初,部内通婚现象仍广泛存在。孝文帝即位后,将汉族第一等士族之女收为妃嫔,同时又命5个皇弟娶汉族高门女子。这一变化()A.导致地方割

据势力形成B.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开发C.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通过与汉族士族的联姻,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同时也加强

与汉族上层的融合,既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D项正确;孝文帝此举没有导致地方割据,排除A项;北魏政权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与江南经济开发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儒家就已经确立正统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6.安史之乱后,皇帝猜忌武将,令宦官管理禁军,宦官担任的枢密使权力

不断膨胀,后来宦官甚至可以与宰相一同决策。这()A.标志三省六部制已被废除B.埋下国家治理的隐患C.形成唐朝外重内轻的局面D.导致专制皇权的衰落【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皇帝猜忌武将,令宦官管理禁军,宦官担

任的枢密使权力不断膨胀,后来宦官甚至可以与宰相一同决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干政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宦官权力过大甚至可以与宰相一同决策,是皇权异化的体现,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是唐朝后期出现的严重政治问题,因此也埋下了国家治理的隐患,B项正确;材料信息只说明唐朝后期宦官权力大甚至可以与宰相

一起决策,但并不能就此得出三省六部制已被废除,且三省六部制已被废除不符合唐朝史实,排除A项;唐朝在安史之乱爆发时就已经存在外重内轻的局面,不是宦官专权的影响,而是宦官专权的背景,排除C项;宦官专权是皇权强化的产物,“

导致专制皇权的衰落”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7.宋朝皇帝自称华夷共主,居“中国”正统;辽兴宗自称“中国”,标榜中华正统;金熙宗自认“中华”,并自称“中国”。这说明,当时()A.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B.正统之争成为争战源头C.华夏认同观念开始形成D

.政权并立中呈现内聚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主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辽金时期的中国。材料中宋朝皇帝自称华夷共主,居“中国”正统;辽政权和金政权都自称“中国”“中华”,这体现了当时政权并立过程中,各政权都以中国自居,少数民族华夏认同增强,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体现政权并立中呈现内聚性增强,D项正确;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是指消除边疆与内地之间的差异,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一,从而增强国家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宋与少数民族争战源头主要是争夺领土,实现大一统理想等,排

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8.宋代出现部分农民因弃农经商或贫困问题,进行土地出典(典押土地换取金钱,到期还款回收土地)的现象。业主向他人出典土地后,必须将纳税义

务一并转移给承典者。等到出典期满,业主赎回土地后,再次回收纳税义务。这一现象()A.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B.导致土地所有制根本变革C.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D.有利于维护国家社会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宋代(中国)。宋代允许业主通过出典土地获得资金周转,同时通过法律形式,赋予承典者一定时期内的土地使用权及纳税义务。这不仅为贫困农民提供了一种经济支持手段,而且可以避免因贫困而导致的土地流失,保持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

经济稳定,它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财产权益和缓解社会矛盾,D项正确;土地变更和经济重心南移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土地出典制度本质上是土地的暂时转让,并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因此不会导致土地所有制的根本变革,排除B项;土地出典会导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排除C项。

故选D项。9.元朝时期,蒙古知识层认为“大元”国号强调“元者大之至也”;而在汉人群体中,“以仁解元”是主流国号观。后来蒙古文化圈也受此影响,更多地将与“仁”等对应蒙文词汇应用于政治表达。这说明当时()A.蒙古照搬中原治理

观念B.形成民族差别对待政策C.理学逐渐受到官方尊崇D.蒙汉文化已经深度交融【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题干“更多地将与‘仁’等对应的蒙文词汇应

用于政治表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越来越受到官方推崇,元朝借鉴汉民族的“仁”的思想来解释国号元,因为在中国古代历史的上,“仁”的概念通常被用来表达一种道德和政治上的理想状态,这说明元朝这样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也受到理学正

统思想的影响并逐渐推崇,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蒙古借鉴中原的理学文化赋予国号“元”的政治内涵,并非说明蒙古照搬中原治理观念,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蒙古人、色目人、汉人等不同民族的区别对待情况,无法得出形成民族差别对待政策,排除B项;材料信息能说明蒙汉文化有交流,但“已经

深度交融”程度夸大,排除D项。故选C项。10.“例”是明代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以下是明代依“例”经略河西走廊的相关情况。据此可知,明代()“例”针对问题解决方式《申明旧例酌处充军以便遵守例》河西地区卫所空虚的问题以人犯填充甘肃卫所《修举屯政例》河西地区屯田废坏解决边储问题《闭关绝贡例》《复

议茶马事宜》西域藩属不服管理通过茶马贸易,控制西域A.重视维护边境安定B.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C.法律法令体系完备D.已基本奠定中国版图【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例”是明代法律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从所给实例来看,明代通过各种“例”来处理河西走廊的边防问题,具体措施包括填充卫所、修复屯田、控制西域等,均表明其重视解决边防安全及行政控制问题,以维持边境地区的稳定。可见明朝重视维护边境安定,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明朝加强和重视内部边疆管理,并不涉及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项;仅仅通过材料

所给信息不能得出法律法令体系完备的结论,排除C项;清朝基本奠定中国版图,排除D项。故选A项。11.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在苏州太仓州“闽商大至,州赖以饶”。清初福建棉商一度不至,苏州棉区农民生活无着;康熙五

年闽中棉商又挟重资到太仓,“举州叹为祥瑞”。这反映,当时()A.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B.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C.存在细致的社会分工D.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

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题干“在苏州太仓州‘闽商大至,州赖以饶’”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州地区的广大棉农依赖福建商人对棉花的收购,如果福建的商人不来收购则会影响到生计,可知明

清时期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推动了苏州地区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进行生产的场景,无法得出“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排除A项;材料信息中未涉及棉纺织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材料主旨也并非强调出现细致的社会分工,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明清时期白银作为货币的流通情况,只是说明福建商人对苏州棉花收购的重要影响,无法得出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2.《广东军务记》记载:“十一日,(三元里)乡民仍鸣锣传递,富者捐资,贫者出力,备乃器械,持乃糗粮,响应风从

,不谋而合者遥遥百有余里,聚至百有余乡。将方、圆两炮台四面围住,各处设伏,奋呼攻打,昼夜不息。”由此可知,当时()A.清廷已沦为洋人朝廷B.民众团结一致勇于反击侵略C.列强入侵已深入内地D.国家主权意识已经普遍形成【答

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期间,三元里人民富者捐资,贫者出力,民众纷纷响应抗击英国侵略者,B项正确;清廷在《辛丑条约》后沦为洋人朝廷,排除A项;

列强侵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深入内地,排除C项;国家主权意识已经普遍形成说法不符合当时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3.1864年,普鲁士在天津大沽口外扣留丹麦船舶。总理衙门根据《万国公法》的律例处理该事件,最终普鲁士公使李福斯认

错,释放了三艘丹麦船并赔偿1500英镑。这表明,清政府()A建立了近代外交体系B.国际地位逐渐提高C.利用国际法维护主权D.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总理衙门根据《万国公法》,立足本国利益,顺利处理了普鲁士公使李.福斯在天津俘获三艘丹麦商船的纠纷,这说明利用近代外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C项正确;题干只列举了一个案例,无法得出清政府已经建立了现代外交体系,排

除A项;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并不高,排除B项;材料仅仅表明清政府在处理这一纠纷时候依据的是国际法,具有一定的主权意识和近代外交意识,并不能体现其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14.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认为

日本是我国的最大威胁,日本之患来自海疆,所以主张加强海防。总理衙门大臣文祥认为:“如果西疆数年不得安宁,等敌人壮大了,那时候京师将腹背受敌”。这说明()A.士人边患意识增强B.研究边情成为潮流C.列强开始瓜分中国D.宗藩关系已经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

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李鸿章和文祥都对来自外部的潜在威胁感到担忧,这强调的是对外部势力入侵的防备,表明当时的士人已经开始关注并意识到边疆安全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仅仅提供了李鸿章和文祥对边疆的认识,不能以偏概全,得出研究边情成为潮流的结论

,排除B项;列强在甲午战后瓜分中国,排除C项;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开始,宗藩关系逐渐解体,排除D项。故选A项。15.面对内忧外患,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实行“联日制俄”策略,失败后又提出“联俄制日”政策,2

0世纪初再改奉“联英美制日俄”政策。清末外交政策的变化()A.说明策略灵活有效B.反映对列强本质认识不清C.标志外交转型完成D.体现精准务实的国际视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清朝末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

的“联日制俄”到失败后又提出“联俄制日”政策再到20世纪初的“联英美制俄日”,李鸿章企图通过“以夷制夷”的政策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接连的失败证明,统治集团对列强的本质认识不清,B项正确;该策略接连失败并未取得实效,排除A项;清政府奉行的是“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不能体现其外交转型,排

除C项;材料反映清政府并未认清列强本质,列强的目的在于实现本国在华利益的最大化,它们既斗争又勾结,致使清政府的外交屡屡碰壁,不能体现清政府精准务实的国际视野,排除D项。故选B项。16.有学者认为:国人在甲午战争后的基本反

应,不是探讨战争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与背景,不是忍辱负重的精神面对现实、面对未来,而是企求一种根本解决方案。他揭示的是()A.维新变法的背景B.师夷长技的缺陷C.甲午战败的原因D.洋务运动的教训【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

国)。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国家危亡的严峻形势,此时逐渐出现了要求变革图强的呼声。学者提到的“企求一种根本解决方案”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的要求改革以及寻找国家出路的迫切心情,从而促成了维新

变法运动的发生,是维新变法的背景之一,A项正确;师夷长技的缺陷是对洋务运动的反思,而非根本解决方案,排除B项;材料中揭示的是国人企求一种根本解决方案,即对旧体制的反思,并非揭示甲午战败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不是要揭示洋务

运动的教训,而是对旧体制的反思,在此基础上寻求国家出路,排除D项。故选A项。17.1900年,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督抚和参战国商定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地

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这一协议表明()A.地方意在保护列强利益B.清廷沦为洋人朝廷C.清政府统治已土崩瓦解D.中央政府权力式微【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无

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地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和所学可知,东南互保是防止义和团运动向南扩展,抑止人民反抗斗争的产物,是东南督抚同帝国主义既妥协又矛盾的产物,也

是东南督抚与清廷之向心和离心两个合力的产物,标志着中央政府权力式微,D项正确;地方这样做并非为了列强利益,而是维护地方自身利益,排除A项;清廷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沦为洋人朝廷,排除B项;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

18.民国初年,袁世凯的侍从唐在礼说:“我们同僚中很多人知‘共和’,但是这个共和怎样共法,怎样建立新局面,新局面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这可以用来说明()A.思想革命的迫切性B.政治革命的激进性C.社会革命的广泛性D.经济改革的必要性【答案】A【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唐在礼的话指出了当时人们虽然知道“共和”的概念,但对如何实践与落实缺乏明确的理解和方案。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共和制度的认识不足,说明思想上对新制度的理解和准备是不充分的,因

此强调了思想革命的迫切性,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政治革命后人们对“共和”到底如何建立不了解,说明思想解放的迫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革命的论述,未涉及辛亥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排除C性;材料未涉及辛亥革命后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论述,不能得出经济改革的必要性,排除D项。故选A项。19.下表是辛

亥革命后广东丝出口占广东省出口额的比率表。这些数据表明,当时广东()年次丝出口数量(单位:担)丝出口价值(单元:元)外贸总额(单位:元)出口占外贸比值(单位:百分比)1912—191447,58626,231

,28147,863,14554.8%1915—191742,55026,981.34349,065,40455.2%1918—192046,70931,373,15458,111,46154.0%A.思想观念陈旧B.共和政体建立早C.自然经济解体

D.工业化程度不高【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后(中国)。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时广东地区丝出口占广东省出口额的比率在一半以上,而丝属于农产品,这种依赖传统农业产品的出口结构,以及没有进一步看到工业制品或其他高

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的增加,反映了当时广东的工业化程度不高,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情况,不能直接得出思想观念陈旧,排除A项;民国建立,中国建立共和政体,这和广东地区出口情况关系不大,排除B项;自然经济解体在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开始了,这不能解释材料中丝出口占比较高的现象,排除C项。故

选D项。20.1915年10月12日,漫画家马星驰在《新闻报》发表了一幅漫画《国庆日之回顾》,五色旗在不同年份状态不一。该漫画意在揭示当时()A.国家符号频繁变化B.正在构建现代国家C.存在帝制复辟隐患D.军阀割据影响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

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元年(1912年)的国庆活动盛大而热烈,五色旗傲然而立。民国二年(1913年)与民国三年(1914年)的五色旗被“内乱”和“

外患”吹得东倒西歪。1915年的双十节,因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以及策划复辟帝制,五色旗也被卷起倒置。作者意在通过五色旗的命运揭示当时中国存在帝制复辟隐患,C项正确;国家符号国旗并没有变化,只是状态变化,且这只是材料表象,不是本质,排除A项;当时袁世凯意

欲复辟帝制,并非构建现代国家,排除B项;袁世凯在位时期,尚未出现军阀割据,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小题12分,第22、23小题各14分,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先秦时期,黄帝是缔造自然秩序和人文制度的宇宙大神,满足了人们对黄帝的无限想象,也为后世黄帝形象的丰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发明创造神话中,黄帝协同臣属创造的众多发明开启了先民的文明时代,也促使黄帝拥有了人文始祖的称号。在战争神话中,黄帝是毋庸置疑的战神,“修德振兵”

、以安天下、功绩卓著。秦汉时期,在政治神话中,无论时代和世人怎样变迁附会,黄帝始终是五帝中的首位帝王,是开创天下盛世的贤王。在乘龙升仙神话中,黄帝的形象还被宗教神话引用而不断地转化。——摘自王国凤《先秦秦汉黄帝形象演变研究》(1)根

据材料,概括自先秦至秦汉黄帝形象的变迁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黄帝形象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帝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答案】(1)历程:先秦时期黄帝有人类始祖、战神等形象;秦汉时期黄帝有五帝之首、宗教人物

等形象。大体经历了从神到人,从人到仙的变化。原因:秦汉时期因为大一统的需要,黄帝被奉为五帝之首;汉代因为黄老之学影响,黄帝被塑造为神仙形象(2)内涵:政治体制的王权象征;民族认同的符号标识;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

空是先秦到秦汉时期(中国)。历程:根据材料“先秦时期,黄帝是缔造自然秩序和人文制度的宇宙大神,满足了人们对黄帝的无限想象,也为后世黄帝形象的丰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战争神话中,黄帝是毋庸置疑的战神,‘修德振兵’、以安天下、功绩卓著。”得出先秦时期黄帝有人类始祖、战神等形象;根据材

料“秦汉时期,在政治神话中,无论时代和世人怎样变迁附会,黄帝始终是五帝中的首位帝王,是开创天下盛世的贤王。在乘龙升仙神话中,黄帝的形象还被宗教神话引用而不断地转化。”得出秦汉时期黄帝有五帝之首、宗教人物等形象,大体经历了从神到

人,从人到仙的变化。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汉初政治和治国理政思想上分析,政治上因为大一统的需要,黄帝被奉为五帝之首;治国理念上汉代因为黄老之学影响,黄帝被塑造为神仙形象。【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内涵: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政治精神和民族精神角度分析,根据材料“秦汉时期,在政治神话中,无论时代和世人怎样变迁附会,黄帝始终是五帝中的首位帝王,是开创天下盛世的贤王。”得出政治体制的王权象征;根据材料“黄帝协同臣属创造的众多发明开启了先民的文明时代,也促使黄帝拥有了人文始祖的称号。”结合所学得出所

学民族认同的符号标识;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22.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是国家重要工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创制于北宋熙宁年间的《吕氏乡约》,作为乡民自行设计的一个自组性和自治性的道德规范体系,主要是运用社会教化的方式来化

解乡民矛盾,实现整合乡村秩序之目的。“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是它的基本宗旨。——摘编自杨亮军《明代多约与国家权力的整合及其历史影响》材料二17世纪社会公众人口的增加为社会救济带来了困难。明清政府为确保社会保障的支出,通过税收增加财政收入,此外还多渠道扩大资

金来源,如民间劝募、买田收租等形式。明清政府在立法上支持农民社会保障事业,鼓励民间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到社会保障事业中。明清统治者受儒家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影响颇大,提倡“以德治人”“人治”和“教化”。——摘编自王冲《近代中英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特

点比较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吕氏乡约》对基层治理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答案】(1)作用:维护社会的安定(缓解乡民矛盾);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世俗化。(2

)特点:政府主导;注重民间力量;经费来源多样;立法保障;受儒家思想影响。(任答2点即可)原因:封建社会晚期社会动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传统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明清进步思想家丰富儒学内涵,程朱理学仍为统治思想。(任答2

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的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一“主要是运用社会教化的方式来化解乡民矛盾,实现整合乡村秩序之目的”可得出维护社会的安定(缓解乡民矛盾);据材料一“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推动

了文化的世俗化;结合所学知识,相约教化百姓稳定地方秩序,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题、原因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明清政府为确保社会保障的支出”可得出政府主导;据材料二“此外还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如民间劝募、买田

收租等形式”可得出注重民间力量、经费来源多样;据材料二“明清政府在立法上支持农民社会保障事业”可得出立法保障;据材料二“明清统治者受儒家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影响颇大”可得出受儒家思想影响。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统治后期,封建专制走向顶峰,政治腐败社

会动荡,需要强化基层教化;明清时期在经济领域上,传统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明清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儒学学说,程朱理学仍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23.报刊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的载体。阅读材料,完成下

列要求。材料一广告是盈利性报刊的重要收入来源。近代有不少民族企业会在报刊中投放广告,宣传自身产品,意在增加销售额。下表为甲午战争后,部分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图中主要的文字信息:1.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2.国人爱国,请用国货3.美丽牌香烟图中主要的文字信息:1.完全国货,欢迎参观2.上

海中国铅笔厂图中主要的文字信息:1.国货脚踏车2.欢迎国内同胞、军政机关、团体学界、一致提倡、热忱采用——整理自刘丽娟,《简论近代中国报纸广告的政治功效——以<申报>》广告为例》材料二下面是辛亥革命时期报纸关于袁世凯的两则报道报

道内容来源“袁项城(袁世凯)初则坚持君主,今亦将俯就共和。”后面进一步分析认为袁世凯并不是真的赞同共和。《大公报》孙中山:我毅然推荐项城(袁世凯),推者、受者皆以国利民福为前提,而无丝毫成见存于胸中,执事坦白之襟怀,尤超华盛顿而上之。《申报》(1)

根据材料一、提炼甲午战后商业广告所反映的历史信息。(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份报刊对袁世凯形象的不同报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不同报道的原因。【答案】(1)信息:企业的广告意识较强;民族工业发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民族工业发展;国人爱国意识较强;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任答3点即可)(2)报

道:《大公报》评价袁世凯起初支持君主立宪,后又支持民主共和,是个投机之人;《申报》引用孙中山的话评价袁世凯是“远超华盛顿”的政界翘楚原因:两份报纸的立场不同;对袁世凯的认识不同;目的不同。(任答2点即可)。【

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甲午战后(中国)。据材料一“近代有不少民族企业会在报刊中投放广告,宣传自身产品,意在增加销售”可得出企业的广告意识较强;据材料一“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国人爱国,请用国货、美丽牌香烟”等信息可得出民族工业发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据材料一“欢迎国内同

胞、军政机关、团体学界、一致提倡、热忱采用”可得出国人爱国意识较强;据材料一“下表为甲午战争后,部分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民族工业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题、背景题。时空是辛亥革

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指出两份报刊的报道不同之处,据材料二《大公报》报道内容“初则坚持君主,今亦将俯就共和……认为袁世凯并不是真的赞同共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大公报》评价袁世凯起初支持君主立宪,后又支持民主共和,是个投

机之人;据材料二《申报》报道内容“推者、受者皆以国利民福为前提,而无丝毫成见存于胸中……尤超华盛顿而上之”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申报》引用孙中山的话评价袁世凯是“远超华盛顿”的政界翘楚;第二小问分析成因,从对袁世凯的两篇不同报道,对袁世凯的不同形象塑造,《大公报》宣传变法维

新、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认为袁世凯上投机的人,《申报》作为商业性的报纸,对袁世凯赞同共和的行为呈现出正向的评价,因此可以得出两份报纸的立场不同、对袁世凯的认识不同;两份报纸刻画袁世凯的不同形象,也体现了两份报刊不同的宣传目的。【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28952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