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PDF版.pdf,共(15)页,496.98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e1c8ac37d7d974938366d819a5ac76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首都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一语文本试卷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1卷(共90分)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7题。材料一“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在这一语境中,“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他乡”。《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
流寓’亦作‘流腐’:流落他乡居住。”“流寓”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如果理解为“流动”,那么这个概念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如果理解为“流落”“流放”的话,“
流寓”一词的含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比如进京考取进士,一举得中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这就不属于“流寓”;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
多年如杜甫就叫“流寓”,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其中社会原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大多数文人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
落他乡,如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到郎州、永州,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古今中外,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主要为个体原因。此外,不同
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展,决定了流寓地的不同。因战乱灾荒而发生的流寓,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因犯罪而被流放和被统治者贬谪,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如先秦巴蜀,
汉唐湖广,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取材于李永杰《“流寓”概念探源》)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流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流寓”的本质是离开本土移居他乡。B.“流寓”一定是“被动”地客居他乡。C.流寓既包
括社会原因也含有个人原因。D.流寓地不完全是远离京城的荒蛮之地。2.下列文人的称呼与“流寓”有关的一项是(2分)A.三闾大夫B.少陵野老C.范文正公D.东坡居士材料二作为荒服之地的岭南地区,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生
存状态下,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视野。他们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顺带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韩愈贬谪连州阳山令时,在诗文中呈现的连州是一个远极遐荒之穷地,交通极为不便,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险恶
,这是连州给作者的最初印象。同为寓居连州,然而在刘禹锡的眼中,连州却是“荒服之善部,炎裔之凉墟也”。他在《送曹球归越中旧隐诗》中写道:“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刘禹锡不仅对连州秀丽的山水极为推崇,而且深入民间了
解连州的民俗风情、少数民族生活。在谪居连州的岁月里,他以平和的心态、从容的诗笔,还原了岭南的青山秀水,描绘了民情民俗画卷,并讴歌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一贬再贬至“荒服”的极致——海南岛,这在宋代
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罪。初到海南的苏轼也曾悲观地说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与王敏仲书》)然而,天性乐观旷达的他并没有彻底沉沦于流寓之苦,而是用自己的诗文去描绘海南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纵情于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写
下了很多优美的“和陶诗”。诗文不仅明显流露出对此种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更体现了他虽身处天涯海角,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旷达境界。流寓生活往往充满着艰辛,但是达观的处世精神总是让诗人于艰险中发现天地之美,描述天地之美,即便是“九死一生”的蛮荒岭南,他们依
然“诗意地栖居”。(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流寓文士“诗意地栖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流寓文士无视生存环境恶劣影响B.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的抑郁之情C.积极地描绘流寓之地的风情画卷D.超然旷达地热爱与赞美流寓生活4.下列各句没有反
映诗人流寓经历的一项是(2分)A.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C.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材料三流寓文
士来到岭南之后,一方面用诗文排遣心中之情,另一方面则深入民间为民谋利,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明代弘治年间连州知州曹镐撰《旧志序》,认为连州风气之变,“乃自韩昌黎、刘梦得两公始”。刘禹锡在连州至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编医书,惠及百姓。刘禹锡对医学颇有研究
,他结合自己40多年积累的验方,编成了《传信方》医书,让连州人受益。二是重教兴学。在刘禹锡的带动下,连州文风迭起,吸引了荆楚吴越的儒生纷纷来连州求学。在唐代,广东共有48名进士,连州就有12名;到了北宋时
期,广东共有进士127名,连州就有43名,时称“连州科第甲通省”。三是关心少数民族。刘禹锡在连州期间写下了《莫徭歌》《蛮子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三首诗,对徭族人的外貌服饰和狩猎活动以及他们的勤劳神勇大加称赞。柳宗元流寓柳州可谓他本人之不幸,但又是柳州人民之大幸。唐
元和十年,柳宗元第三次被贬到柳州为刺史,其内心非常痛苦,但他依然积极为政,兴办儒学,推行教化,开挖水井,养民安民;反对横征暴敛,力主轻徭薄赋,对柳州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柳州人以修建柳侯祠的方式来表达对柳宗
元的纪念。至今.文慧桥、文慧路等路桥名称依然体现着人们对他的缅怀。“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以八月之治而令江山易其姓,韩愈在潮州人心目中不仅是文化先驱,更成为神明一般的存在。到潮州后,韩愈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
中原先进文化,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边远落后的蛮荒之地,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们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他们不愧为岭南大地的文化拓荒者。(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5.根据“材料三”
,下列不属于流寓文士政治抱负一项是(2分)A.重教兴学B.养民安民C.江山易姓D.奖劝农桑6.根据“材料三”,下列描述流寓文士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影响有误的一项是(2分)A.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不仅被广泛传扬并得到妥善保护。B.岭南的
医学、教育、生产方式甚至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变化。C.流寓文士积极为政和解决民生问题使百姓生活有显著变化。D.流寓文士的诗文作品和文化传播丰富了岭南地区文化意蕴。7.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具有的共同特征。(5分)二、本大题
共5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祁彪佳,天启进士,授兴化推官,濒行,跪其父请教,不答。或问之,曰:“不见夫诲泅者乎,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终其身不能泅,一旦挟诸清冷之渊,翻壶却瓮,其身入水,而泅成矣。今者入官,则翻壶却瓮之时也。”彪佳去。果以贤能称。巡按苏州,会无赖
打行,廉其稔恶可杀者四人械于衢,集乡三老询之曰:“是可杀否?”乡三老曰:“可。”又询诸观者曰:“是可杀否?”观者曰:“可。”于是棰杀之。国变,诸臣援宋高故事,拟以福王为兵马元帅。彪佳抗言曰:“监国,本朝故典也,
何远引为?”议遂定。未几,有传正大位者。彪佳抗言曰:“甫建国而遽登极,何可?且群帅劝表未至。”然是时邀功者,言史可法有二心。可法惧,虽是彪佳言,不敢持。遂以苏民变,谓彪佳素德苏,出彪佳安抚苏州。彪佳至,揭榜于路曰:“叛逆不可恕,忠义不可矜,毋借锄逆报私怨,毋假勤王造祸乱。”捕苏民之首乱
者,斩之。募士为苍头军,亲教战。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至是忌之,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时杰踞大观楼,谓彪佳必不至。至期风作,杰笑曰:“祁抚不至有辞矣。”
顷之,隔江帆起破浪,顷刻达岸,传呼曰:“祁都堂至矣!”杰闻之大骇,迎及门,见彪佳角巾单衣,携胥隶各一人,又大喜。坐语久之,起指江誓曰:“公,巨人也!公在,杰敢越尺寸以溷公者,有如此江。”乃飨彪佳,彪佳一举箸
而别。我兵下江南,以书币聘彪佳,彪佳夜望南山笑曰:“山川人物皆幻形也,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已一世矣!”诘旦,家人失彪佳所在,见柳陌浅水,露角巾,曰是耶,盖入水端坐云。(取材于陈鼎《东林列传》)【注】①打行:对当时以在市
场上劫掠为业的人的称呼。②宋高故事:指宋高宗以“天下兵马大元帅”身份即位,建立南宋,偏安江南,为后世所笑的旧事。③史可法:北京陷落后率兵拥立福王,有实权但一度遭遇排挤,后在扬州殉国。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廉
其稔恶..可杀者稔恶:罪恶深重B.诸臣援.宋高故事援:解救,援助C.出.彪佳安抚苏州出:京官外放,到地方任职D.毋假勤王..造祸乱勤王:臣下起兵救援有难的君王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A.其.身入水,而泅成矣支意惜之,乃铩其.翮B.甫建国而.遽登极,何可与人
期行,相委而.去C.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且.放白鹿青崖间D.杰敢越尺寸以.溷公者败义以.求生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监国是本朝老制度,为什么要拉宋高宗旧例呢B.虽是彪佳言,不敢持虽然这是祁彪佳的话,史可法也不愿意支持C
.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祁彪佳却用文书回应杰,约他定在大观楼会面D.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已一世矣现在山川像过去一样,可人生已经过了一辈子11.根据文意分析,第三段中祁彪佳两次“抗言”,原因各是什么?(4分)12.根据文意,按照题目要求填空。(3分)祁彪佳第二次任职苏
州时的主要事迹,可以用“平暴民”、“”、“”以及“_____”四个短语来概括。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15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
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13.对这首诗诗句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从形式上看,本诗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图景的律诗。B.“相思则披衣”写因思念友人夜不能寐,披衣彷徨。C.“言笑无厌时”写作者与家人聊天谈笑,从不厌烦。D.从“无为忽
去兹”可见诗人喜爱此地,愿在此久居。14.“酒”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很多诗人都以酒来传情。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生逢乱世,渴望招揽人才,建功立业,改变乱世局面,怎奈人生苦短,所以才借酒浇愁。B.春
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在美好的景致中,诗人常常取酒独酌独饮,然而美酒也无法排解其贬谪的愁苦。C.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疾风欺人,淡酒无力。也许未必酒淡风急,可能只是愁绪太浓太重,化不开。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边饮浊酒,边思念远方亲人。“
一杯”与“万里”对比,写出作者已厌倦征战生活。15.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作者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哪些乐趣(6分)16.在横线处填写原句。(13分)(1)《沁园春·长沙》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表现革命者的青春风采。(2)曹操在《
短歌行》中“,?”两句用比喻的手法,以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3)《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和“”令人叹为观止.(5)杜甫在《登高》中的“,”,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塞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
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6)《琵琶行》中写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却又戛然而止的诗句是:“,”。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7)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羽扇纶巾,,”两句表现出了周瑜的运筹帷幄、指挥若定。(8)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古讽今,用
“元嘉草草,,”来告诫南宋统治阶级不要草率北伐,以免重蹈覆辙。(9)李清照《声声慢》善用叠词,“寻寻觅觅,,”三句,层层铺叙,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10)《静女》中,男子满心期盼来
到城角赴约,女子却“”,这令男子焦急不已,“”。(11)《涉江采芙蓉》中,写主人公遥望故乡的方向,故乡之路绵延无尽的句子是:,。(12)《虞美人》中,李煜以“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13)《鹊桥仙》中,“纤云弄巧,______,_____”描绘了一幅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这个“毅”字很重要宗璞昆明下着雪,雪花勇敢地直落到地上。红土地、灰校舍
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天阴沉沉的,可是雪白得发亮,一切都似乎笼罩在淡淡的光里。这在昆明是很少见的。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雪光随着他们聚在这里。各样的宣传抗战的标语壁报,或只是几句话,有的刚贴上去,有的已经掉了一半,带着厚厚糍
糊的纸张被冷风吹得飒飒地响,好像在喊叫。孟嵋坐在教室里。教室房顶的洋铁皮换成了茅草,屋角有一条裂缝,原来很窄,现在变宽了。七年了,还没有走出战争,那裂缝彷佛也长大了,变老了,是在等着我们去打胜仗么?这一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选修课。有些理工科的学生也选读,还有从别的学校特地赶来的
。他们说,听江先生的课,如同饮一杯特制的美酒,装的是中华文化的浪漫精神。讲义是江昉自编的,他正在校勘《楚辞》,把研究心得和他诗人的创造力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这些日子因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嵋在
椅子的搁板上摆好讲义和笔记本,正襟危坐。旁边的同学在小声说话,一个同学上前把黑板仔细地擦了一遍,一面哼着“打胜仗,打胜仗。中华民族要自强——”打胜仗,打胜仗!嵋心里想着,再不打胜仗,连这教室都老了。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把手中的书摊在桌上,把口中叼着的
烟斗放在讲台上。他从不含着烟斗上课,不时在桌子上磕一磕。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教室里一阵翻讲义的声音,随即是肃静..。江昉坐在椅上,两眼望着屋顶,慢慢地吟诵。他的声音低沉而洪亮,抑扬顿挫,学生们随着声音认真地读着诗句。读完全诗,江昉把摊在桌子上的书又摞整齐。这是他的
习惯,带了书来,摊一下就算是用过了。默然片刻以后,他开始讲,先介绍了《国殇》在《九歌》中的地位,便逐句讲解。江昉讲话时,微阖双目,有时把烟斗在桌上磕一磕。讲完头两句,他问大家:“我说得够明白?”稍停了一下,又接下去讲。
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首身分离是古来一句常用的话,用具体的形象表示死。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屈原在《离骚》中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要靠这点精神。最后一
句‘魂魄毅兮为鬼雄’,有的版本作‘子魂魄兮为鬼雄’,这样一来就差一些,还是‘魂魄毅兮为鬼雄好’,这个‘毅’字很重要。”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
袍,上面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同学们也视而不见。江昉写完板书,就捏着粉笔站着讲,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其他同学在议论滇西情况。敌人占领了我滇西土地,
切断了滇缅公路,一切外援物资都靠空运。这条空运道路非常艰险,飞机在山谷中飞行,又有敌机拦截,坠落牺牲常有所闻。大家愤愤不已。有人说战场听起来太远了,应该走进去,每人都出一把力。嵋想到了“面目枯槁、衣衫褴褛”这几个字,好像有人这样形
容屈原,他用生命的膏汁点燃丰富的思想,把自己烧尽。他的死如同琴弦的崩裂,如同夜空中耀眼的闪电,留下滚滚雷鸣,响彻古今。先生们也是这样,会不会?大概那也是值得的。江昉走后,嵋收拾书包。同学庄无因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把伞:“要下雪了,知道么?”又下雪了
,下的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走进图书馆,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无因特来做课前辅导。“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
想去从军。”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覺得。“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无因在后面接着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
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无因看了不语。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不觉“
哧”地一笑,仍低头看那张粗纸,写道:“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也许战场上的每一个生命都会有大作为。我相信你就会为这世界增添很多,增添什么我不知道。”“莫非是数学定理?”嵋抬起眼睛又一笑,微向上翹的睫毛挂着
几颗晶莹的水珠。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飄落。无因打伞送嵋到教室,便自走了。嵋不知这节课讲些什么。看着年轻的教员,只覺得他很像一个士兵。晚饭后父亲弗之才回来,他是学校的历史系教授,也是教务长,下午刚去送过一批参军的学生。他
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正上高二
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他们说我年纪太小了。”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
碧初也已泪光莹然..,弗之伸手拭去了妻子的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顫抖,默然不语。火盆里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谁都
有責任去打胜这场战争,难得有这些好青年。可是嵋究竟是女孩子,年纪又小,叫人怎么放心。碧初坐起来.走到灯下缝东西。弗之说:“又缝什么?灯这么暗,不要缝了。”碧初叹息道:“你没看见嵋的手冻成什么样了?想缝一双
棉手套,反正家里有旧布,总比买的便宜。”弗之默然半晌。碧初又缝了一会见他还在那里,便说:“总有办法的,只要大家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现在,嵋又要走了。”弗之叹道:“这也是她的志气。”碧初不再说话,小小的银针在手里飞舞。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同学一起到曲靖
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注释: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西征记》是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17.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叫座:上座率很高,受欢迎B.随即是肃静..肃静:严肃,安静C.
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委屈: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心里难过D.碧初也已泪光莹然..莹然:晶莹,明亮的样子18.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运用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展现了江昉先生授课时的个人风采。B.文中通过描
写“急雪”烘托了孟嵋在与庄无因对话时内心的愤愤不平。C.缝手套的细节表现了碧初复杂的心情,其中有对女儿的理解,亦有不舍。D.小说中《国殇》《木兰辞》的诗句,起到了塑造人物、凸显主题的作用。19.有人说“教育是国之命脉,先生是教育之魂魄”,小说中的江昉
就是这样的先生,请概括其形象特点,并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分)20.小说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孟嵋的心理变化,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孟嵋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五、本大题共3小题
,共10分。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21-23题。材料一①如果有一位西洋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模糊得很,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
“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②为什么我们对“家”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
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像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③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
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表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
,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④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
。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
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
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取材于《乡土中国·差序格局》)2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差序格局”特点的一项是(3分)A.以自己为中心,逐层向外,由强到弱发生与他人的联系。B.个人能够随所处时间、空间变化而动用不同的关系网络。C.可表现在乡土社会亲属关系上,也可表现
在地缘关系中。D.乡土社会关系网络的中心势力能伸能缩,而且收放自如。2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中关于“家”的例子,揭示了人们对社会单位名词的含义理解不到位的原因。B.第②段用石头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和柴捆进行比喻,论
述了中西社会结构的不同。C.第3段引用俗语“一表三千里”,形象说明中国乡土社会具有亲属分布广泛的特点。D.第④段列举贾府兴衰和苏秦潦倒的例子,意在证明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材料二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
的社群,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因为这缘故,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夫妇是主轴,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成年后就离开这团体。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这个我所谓社圈的
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
有父系方面的亲属。我在这里提了这个“小家族”的名词。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相同是在数量、在大小上。—这是我不愿用大家庭,而用小家族的原因。一字的相差,却说明了这社群的形态和结构性质。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因为亲属的结构的基础是亲子关系,父母子的三角
。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但是包括在家族中的家庭只是社会圈子中的一轮,不能说它不存在,但也不能说它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形态上的差异,也引起了性质上的变化。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
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
成了族。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作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
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杜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取材于《乡土中国·家族》)23.作者运用中西方比较的方法,凸显中国乡土社会
“家”的特点,某同学在阅读《乡土中国》时制作了读书卡片,请依据材料二内容帮这位同学将读书卡片填写完整。(4分)读书卡片研究内容:中国乡土社会与西洋社会“家”特点的比较中国乡土社会西洋社会功能①②形态③④时限⑤⑥界限⑦⑧结构原则差
序格局团体原则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24.下列选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樊笼舞榭歌台钿.头diàn呕哑嘲哳.zhāB.荡漾乌雀南飞嘈.杂cáo乍.暖还寒zhàC.堡垒填酒回灯红绡.
xiāo周公吐哺.pǔD.城隅转轴拔弦浸.入qīn还酹.江月lèi2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方.宅十余亩(方:环绕)绕树三匝.(匝:周,圈)B.凡.六百一十六言(凡:总共)如听仙乐
耳暂.明(暂:暂时)C.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渚清沙白鸟飞回.(回:盘旋)D.可堪..回首(可堪:不堪)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第Ⅱ卷(共60分)七、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26.微写作(10分)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对象
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越中览古唐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请你为这首诗写一则短评。要求:有评价,有分析,条理清楚,150字左右。27.作文(50分)家是身体的归栖之地,亦是心灵的
所安之处,精神的皈依之所。每个人都会踏上一条回家的路。这条路上有晚霞微风,亦有风雨雪雾;会载欣载奔,亦会近乡情怯……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