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寒假作业1 中华文明起源与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含答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194.449 KB
  • 2024-11-2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寒假作业1 中华文明起源与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寒假作业1 中华文明起源与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寒假作业1 中华文明起源与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寒假作业1 中华文明起源与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含答案.docx,共(9)页,194.44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c0bb5b3e5bbeb3a8c33249027058b0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12年6月,中美联合考古小组在江西省仙人洞发掘出距今已有两万年的大陶碗碎片。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最早在两万年前,中国已经使用陶器”的结论。这一研究过程()A.推论不合理,材料不可信B.推论有道理,材料不可信C.

推论不合理,材料可信D.推论有道理,材料可信2.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A.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

的利益B.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C.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利推行D.推动了田庄经济迅速发展(一)选择题1.西方学者一直以来对中国夏商文化持怀疑态度。近年以来,夏文化探索在考古研究中为国内外所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2020年

,我国国家文物局决定持续实施“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研究项目,注重从源头上挖掘和考据中国文化。由此推知国家重视夏文化研究的主要目的是()A.还原我国古代史真实面目B.消除西方学者的怀疑C.加强我国古代文化的认知和自信D.使考古材料与古代文献一致2.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

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A.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B.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C.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D.统治者借家族伦理强化统治3.考古发现在龙山文化时期存在由陶器、漆

木器和玉石器不同组合而成的礼器,这反映出作业1中华文明起源与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享有特权并占有大量财富的氏族首领、贵族之间的级别序列.阶级阶层分化较为明显。这说明龙山文化时期()A.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B.具备了国

家的初始状态C.世袭制已经替代禅让制D.最早建立了奴隶制国家4.《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并众封功臣谋士,尚父被封于营丘,曰齐。据此可知,分封制()A.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B

.有助于笼络异姓权贵C.确保西周统治长治久安D.与宗法制度相辅相成5.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以

下对各学派描述匹配正确的是()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②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③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④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A.儒;墨;法;道B.墨;法;儒;道C.儒;法;墨;道D.道;法;墨;儒

6.据统计,《诗经》中含有忧、患、惊、恐、惮、悲、哀、怨等字眼的诗篇有140余篇,约占全书的46%,其中“忧”字出现次数最多,《风》38次,《雅》52次。这反映出()A.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B.贵族群体的忧患意识

C.儒家的社会责任意识D.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7.春秋时期,各诸侯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无论何人,亦不论出身如何,只要效力军伍,为国家立有军功,即可获得官爵。齐国规定“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

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材料说明当时()A.世卿世禄被废除B.用人制度适应了现实需要C.奴隶制度被废除D.权力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8.商鞅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9.秦朝律法规定,地方长吏调任新职,不能帯走原来的属吏,不得重新任用

不够条件或不称职而被撤职的官吏为官。这些规定()A.保证了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B.推动了选官制度的有序调整C.杜绝了地方官场的腐败现象D.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10.《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

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留者以律论之。材料反映了()A.秦朝以严刑厉法治天下B.秦朝全国性邮驿制度建立C.秦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严密D.秦朝法令严明矛盾激化11.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

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有利于皇帝决策集思广益C.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D.起到了限制和监督皇权的作用12.如图反映

出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主要特点是()A.相互配合,相互牵制B.三权分立,相互制衡C.分别决策,相权分割D.相权空虚,中央集权13.在中国古代,疆域超过前代往往是后代统治者“立国”的标准之一,自《汉书》开

始的各正史基本上都有对王朝疆域的具体记述,且都将西汉“大一统"王朝的疆域作为阐述疆域时比照的对象。这主要是由于()A.西汉是中国古代疆域最广阔时期B.西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奠基阶段C.“大一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D

.完成统一大业是所有统治者的梦想14.《汉书》记载:自孝武兴学,公孙弘以儒相,其后蔡义、韦贤、马宫等咸以儒宗居宰相位,服儒衣冠,传先王语。当时社会上有谚语曰:“遗子黄金满嬴,不如一经。”这反映出当时()A.独尊儒术压制了学

术发展B.推崇儒学成为社会共识C.重用儒生提升了儒学地位D.选官制度呈多元化特点15.东汉灵帝嘉平四年(公元175年),议郎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外树立刻有《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论语》等经书的石

碑。历时8年,全部刻成。这些碑文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这一措施()A.表明儒家经典已成为国家教科书B.推动了印刷术的创新发展C.促进了各地学术文化的交流发展D.利于巩固儒学的统治地位(二)材料题16.对于秦国的强国之道,古今论者见仁见

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敌首),无返!”——《史记·商君书》材料二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

秩序和强权。一个巨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材料三

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世之有民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弱民强国的措施,并指出其目的。(2)材料二认为秦的强国之道是什么?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对秦强国措施弊端的共同认识。(

3)概括三则材料作者对强国之道各自认识的立足点。1.【答案】D【解析】材料中“最早在两万年前,中国已经使用陶器”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2012年6月,中美联合考古小组在江西省仙人洞发掘出距今已有两万年的大陶碗碎片”的基础之上的,证据确凿,完全可信。故答案选D项。2.【答案】A【

解析】材料“‘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说明光武帝度田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故难以实行,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度田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故B项错误;当时没有实行均田制,故C项错误;度田也不会推动田庄经济迅速发展,故D

项错误。1.【答案】C【解析】由于西方学者对我国夏商文化持有怀疑态度,因此重视对夏文化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历史研究来强化我国古代文化的认知和自信,C正确;夏文化研究不一定能达到还原“还原古史”的程度,排

除A;B表述绝对,排除;夏文化的文献史料有限,而且这不是夏文化研究的主要目的,排除D。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商汤、盘庚、周武王都强调自己是天命的执行者,从本质上看,是借助神权抬高自己的权威,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

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神权长期被政权控制”,故B项错误;“统治者借家族伦理强化统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3.【答案】B【解析】材料指出龙山文化时期具备了阶级阶层分化、礼乐制度等国家的基本形态,故B项正确;距

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而龙山文化时期属于这一时代的后期,排除A项;夏朝建立后,世袭制才替代了禅让制,排除C项;龙山文化时期之后的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西周对先代

贵族进行分封,这属于统战政策,有助于笼络异姓权贵,B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是儒家孔子的言论;“②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是法家商鞅的主张;“③上之所是,必亦是之

。上之所非,必亦非之。”是墨家墨子的言论;“④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道家老子的主张;按材料顺序排序应是儒、法、墨、道,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6.【答案】C【解析】根据《诗经》蕴含忧患意识的材料主旨,并结合孔子整理《

诗经》和《诗经》为儒家“六经”之一的史实,可知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诗经》蕴含着忧患的意识,未体现人们生活的内容或形式,故A项错误;《国风》多是采自列国的民歌,并非由贵族所创作,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诗经》的思想内容而非艺术风格,且不符合《诗经》属于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史实,故D

项错误。故选C。7.【答案】B【解析】春秋时期重视人才,“只要效力军伍,为国家立有军功,即可获得官爵”说明用人制度适应了现实诸侯争霸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卿世禄被废除,排除A;材料与奴隶制无关,排除C;D项太绝对,排除D。8.【答案】

B【解析】由材料“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可知,商鞅主张小农户的分立,这有利于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B;商鞅为战国时期人,而传统宗法关系在春秋时期就已开始瓦解,排除A;材料只是说禁止,但并未明确相应的惩罚措施,无法得出C项结论

,排除;D项成立的前提是政府加征了许多税目,而材料对此并未进行补充说明,故无法得出该项结论,排除。9.【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律对地方官吏的任命的规定,可以防止形成个人派系,有助于地方秩序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保证了地

方社会秩序的稳定"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材料与选官制度无关,是对现有地方官的任命规定,B项错误;“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10.【答案】C【解析】由材料“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

留者以律论之”可知,秦朝紧急文书必须马上处理,不紧急的也需要在一天内处理完毕,不能久留,否则按律惩处,这说明秦朝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比较严密,故选C;材料仅体现文书处理的相关规定,未体现秦朝的严刑峻法,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文书的传送机制,无法得出

B项结论,排除;材料并未提及秦朝社会矛盾激化的具体表现,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11.【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经过充分讨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专断的缺陷,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最终决策时能够更加科学,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排除A

;决定权在皇帝手中,排除C;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排除D。12.【答案】A【解析】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A项正确;秦朝没有实行三权分立,B项错误;秦朝并没有分割相权,丞相权力很大,C、D项错误。13.【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武帝

时采取了政治、经济、思想、民族等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并且,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大一统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故选C;元朝是中国古代疆域最广阔的时期,排除A;B、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4.【答案】C【解析】根据“公孙弘以儒

相”以及“遗子黄金满嬴,不如一经。”可以看出,汉代重用儒生参与政治,提升了儒学的地位,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学对其它学术发展的影响,排除A;“共识”的说法错误,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在讲选官制度,排除D。15.【答案】D【解析】《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论语》

等经书基本都是儒家经典,将儒家经典刻成石碑供当时的读书人抄写,明显是有利于巩固儒学的统治地位,故选D;这些碑文成为读书人的经典并争相抄写,但并不能说明儒家经典是国家教科书,排除A;当时的读书人是争相抄写,说明尚未出现印刷术,排除B;读书人

是争相抄写这些儒家经典,没有反应学术文化交流的内容,排除C。16.【答案】(1)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目的:富国强兵(驱使人民为兼并战争和增强国力服务)

。(2)强国之道:官僚机器高效运转形成秩序和强权。认识:剥削压迫人民(或造成“其民不人”)。(3)立足点:法家;制度;民本。【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信息并结合商鞅变法内

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富国强兵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一个巨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其民不人”归纳回答。(3)依据三则材料分别从法家思想、制度建设以及民本思想回答。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

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