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寒假作业2 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大一统 含答案.docx,共(10)页,666.31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e86854e54f53b69ba0efd40b49165b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这一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A.由北向南迁徙B.迁徙涉及
阶层广和规模大C.加速南方开发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2.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其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C.江南经济地位
的上升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一)选择题1.东晋时期,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作“王与马,共天下”。意思就是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民间的这一说法反映了()A.皇权逐步走向衰落B.相权严重威胁皇权C.士族成为东晋政权主要支柱D.南
方政治文明仍落后于北方2.“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下列选项中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相符的是()A.发生了牧野之战、淝水之战B.时代特征是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C.江南区
域动态开发己经完成D.隶草行楷等各种书体出现3.《洛阳伽蓝记》对北魏的洛阳城有详细记载。其中说道:“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北魏()A.尚未迁都洛阳B.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作业2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大
一统C.统一促进经济的发展D.学习汉族礼仪促进社会进步4.下列历史事件与图中地点对应错误的是()A.商鞅在①点实行改革,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B.北魏孝文帝在②点实行了均田制、三长制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发展。C.王安石在③点实行以富国强兵为中心的变法革新。D.雍正在
④创建了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5.一部《长安十二时辰》展现了大唐天宝三年(744年)长安城的繁华。下列关于唐朝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长安城内商品买卖必须在东市西市进行②“天宝”、“贞观”采用了庙号纪年法③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以“激情与浪
漫”著称的诗人李白④武器发明家唐福把制作的火箭、火球和火蒺藜献给了唐朝廷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6.下表为唐朝前期设置的巡察地方的官职。表中信息反映出当时()贞观八年(634)十六道黜陟大使(只派出十三人)武
后天授二年(691)十道存抚使中宗神龙二年(706)十道巡察使(二周年一替)景龙三年(709)十道按察使(置废频繁)开元二十一年(738)七五道采访使A.中央政策缺乏延续性B.地方行政体系日趋完备C.地方政府权力
逐渐削弱D.中央注重多渠道控制地方7.公元626年,即位伊始的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627年又说:“朕以天下为家。”644年又说:“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这反映出当时()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和亲”是最有效的策略C.各民族之
间关系非常和睦D.民族平等华夷一体的民族政策8.分析下表,以下与唐代人口变化有关的因素是()时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武则天神龙元年(705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人口1235万人约3714万人5288万人约1600万人口①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②生产工
具的改进③安史之乱④五代十国的政权刮据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9.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所谓“高门华阅,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这一局面得到初步改变是由于
()A.郡县制的实行B.刺史制度的推行C.科举制的创立D.三省六部制的建立10.唐初,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唐中期,政府推行了“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两税法。这种变化表明()A.均田制遭到破
坏B.自耕农的发展壮大C.社会结构的变化D.人头税已经被废除11.唐太宗在位期间,常以品级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权。此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一做法的用意在于()A.提高行
政能力B.扩大三省权限C.使决策更加专业化D.加强皇权12.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
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政策()A.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B.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C.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D.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13.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
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B.爱国忧民的情怀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热爱和平的态度14.据载,唐代书法家张旭嗜酒,“每醉后,号
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时人号为‘张颠”’。据此判断,下列作品中最有可能出自张旭之手的是()A.B.C.D.15.敦煌文献在发现之初,国内收藏家注意的多是书法优美的手书经卷,对账册、契约一类不屑一顾。当年敦煌文献自甘肃运往北京的途中,沿途官员纷纷盗取,
都是挑选这类经卷。而今天人们无疑早已意识到,后者对于历史学研究具有更大的价值。这说明()A.在进行历史研究之前首先必须确定研究命题的有用与否B.带有艺术化倾向的史料往往会影响到记载历史的客观性C.账册、契约一类史料相
比手书经卷,具有更大的收藏价值D.历史研究之“用”不是绝对客观的,随着主体的不同会发生转变(二)材料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除此,统治者往往巧立名目,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除政府规定的徭役外,百姓往往还要为
官府服杂役,修宫殿,修道路等。材料二唐代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如遭灾害减免租调。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材料四两税
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宗一行在郊外打猎,问一户农民生活快乐吗。农民说:“不快乐”。因为“诏令没有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他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粮食,实际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皇粮国税啊!”(1)比较材料一、
二,指出唐代初期百姓负担比汉代的负担总体上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两税法同汉代以来赋役制有何变革。变革的原因及影响各是什么?(3)根据材料四,指出两税法没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4)结合王安石变法理财的目的,分析指出古代中央政权的经济政策往往不能
真正减轻百姓负担的根本原因。1.【答案】A【解析】“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可见北方的少数民族南迁是一个主要的特点,故A项正确;“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
无法体现其阶级性,故B项错误;“《晋书·文帝纪》”这一信息无法确定是在南方,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只是人口迁徙的地区,没有涉及迁徙的方式,故D项错误。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随着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需要加强对江南的经济控制才是开凿大运河的真正原因,C项符合题意。经济中心南移而非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隋炀帝时国家是统一的而非分裂对峙,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从地理位置来看开凿大运河和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士族成为东晋政权主要支柱,材料中“王与马,共天下”正是反映了这一特点,C正确;皇权发展趋势是不断加强,A排除;材料中的“王”不是相,B排除;东晋建立者是由北方迁到南方,而不是南方产生的政权,D排除。2.【答案】B【解析】根据“号三国”、“为南朝”、“宇文周,兴高齐
”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三国到南北朝时期,这一阶段的历史特征是政权的更迭与民族的交融,故选B;牧野之战是在商末周初,排除A;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才刚开始进行开发,排除C;隶书在汉代时期就已经形成,排除D。3.【答案】
D【解析】材料“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体现的是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其封建化进程,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迁都已经完成,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当时国家尚处于分裂状态,C排除。故
选D。4.【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和三长制都是在平城,即②处,而实行移风易俗是在迁都洛阳以后,所以B项对应错误,故选B;商鞅在秦国,即①主持了变法,王安石在变量即③处实行了改革,雍正帝在北京,即④处创建了军机处,ACD对应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5.【答案】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因此①正确;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典型代表,因此③正确;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②错误;唐福是北宋人,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ABD排除。故选C。6.【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
,唐代设置了巡察地方的官职,并限定人数,规定更换的规则,通过这些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没有延续性,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监察体系,而不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地方政府的权力大小,排除C。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可知,唐太宗视四夷为骨肉一家,说明其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视各民族平等,D正确;A错在“放弃”,排除;“和亲”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排除B;题
干没有列举各民族相处情形,排除C。8.【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其反映的是唐代人口的变化,结合时间信息以看出,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了曲辕犁。安史之乱后,人口下降。故①②③D项
正确;五代十国的政权割据是在唐朝灭亡之后,故④错误,排除ABC。9.【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打破魏晋南北朝以来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局面的是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创立,C项正确;郡县制的实行与选官制度的突破不符,A项错误;刺史制度是一种监察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与打破门阀对仕途的垄断无关,D项错误。10.【答案】A【解析】唐初实行均田制,在这一制度基础之上,配合以租庸调制。唐中期以来,随着均田制破坏,农户没有土地,因此租庸调制难以实行,在此背景下
,实行了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A正确;两税法注重资产而非丁身,说明当时政府一定程度上认可了土地兼并情况,也无力解决土地兼并,而土地兼并不利于自耕农的发展,排除B;两税法实施之后会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但是从题干中并不能体现,排除C;D表述绝对,排除。11.【答案】D【解析】用品级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是在削弱三省长官的权力,从而加强皇权,故选D,排除B;AC不是这一做法的用意,排除。12.【答案】B【解析】由材料“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可知,两税法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故选B;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A项“根本”的说法错误,排除;两税法按资产和田亩征税,地主拥有的田亩越多,也就意味着要交的税越多,因此它在一
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生,租佃关系的发展因此也会受到一定的阻碍,排除C项;两税法不再按丁征税,因此它不再以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排除D。1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可知爱国忧民的情怀,故B项正确;对社会动
乱的感伤是对现实的感慨,与“诗圣的襟怀”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担忧,并非对农业生产的关心,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热爱和平的态度,故D项错误。故选B。14.【答案】B【解析】“索笔挥酒,变化无穷”符合草书的特点,B项正确;A项为小篆作品,C项为
行书作品,D项为楷书作品,与题干的描述不符,排除。15.【答案】D【解析】敦煌文献发现至今,人们从热衷于收藏其书法优美的手书经卷,到重视账册、契约等史料的史学研究价值,说明历史研究之“用”不是绝对客观的,
随着主体的不同会发生转变,D项正确;进行历史研究之前必须确定研究命题的有用与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手书经卷带有艺术化倾向的史料影响记载历史的客观性,B项错误;账册、契约类史料比手书经卷具有更
大的收藏价值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16.【答案】(1)唐比汉农民的负担有很大减轻。主要原因是唐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或纳庸代役)。(2)变革:改变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以土地资产为主(或:减少
征税的项目、规范了征税的时间次数、征税的标准、征税的税源等)。原因: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为了稳定财政,巩固封建统治;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随之结束。影响:增加了政府收入;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扩大税源;封建政府
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3)原因:中央政权的削弱,政府信用的降低;地方官吏的腐败;地主、官僚阶级转嫁负担给农民。(4)根本原因:封建政权制定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总是以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为目的,而不以重视民生为目的。(或古代中央政权的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解析
】(1)变化:根据材料“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唐代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可归纳出变化是唐比汉农民的负担有很大减轻。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唐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实行轻徭薄赋
政策(或纳庸代役)。(2)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改变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以土地资产为主。原因:可从土地兼并、巩固统治及均田制遭到破坏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的推行,增加了政府收入;有利于减
轻农民负担;扩大税源;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3)原因:可从中央政权的削弱、官吏的腐败、负担的转移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4)根本:可从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及本质进行分析即可。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