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7)页,38.568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a8bf3fbd7e4fe3c098bd83ff8122dc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学年第一学期温州新力量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
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朝代制度后果秦郡县制汉初郡国并
行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刺史唐节度使藩镇割据宋文官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财政元行省(宣政院、巡检司)A.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B.文人治国风骨不断凸显C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发展D.集权制度建设探索前行【答案】D【解析】【详解】表格内容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整体上呈现上升状态,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建设探索的前行,选项D正确;君主专制体现的是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排除A;文人治国、重文轻武政策是在宋朝出现的,排除B;材料中只有七国之乱、藩镇
割据体现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上升,不能得出“不断发展”,排除C。2.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由“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等内容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权力,提高效率,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3.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讲话指出,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重庆谈判后,国民政府又表示,各
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本为宪政常轨,今可即行承认。这一变化A.实现了国内各党派的地位平等B.反映国民党阶级立场发生改变C.体现了国民党由独裁转向民主D.推动了国内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这一变化是国民政府
承认各党派法律上平等。这有利于推行政党政治,促进政治民主化。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常识性和史实性错误,政党关系仍旧不平等,排除;B项说法常识性和史实性错误,国民党阶级立场没有改变,排除;C项说法常识性和史实性错误,国民党依旧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排除。4.如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民主
政治形式进行探索的情况简表。对该表理解正确的是()时期制度名称国民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解放战争时期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人
民代表会议制度的性质完全一致B.民主革命时期不同民主政治制度的任务与作用高度一致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从表中信息分析可知,国民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就注意建立具有广泛性的人民代表制度,建国后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对之前民主政治形式的继承和发展,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政治制度,抗日战争的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是新民主主义性质,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排除A项;民主革命时期不同民主政治制度的任务与作用是有区别的,例如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主要
是为了发动工农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抗日战争时期的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是为了团结各阶层抗日力量等,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排除D项。故选C项。5.“以政治权力、经济财
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
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A.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C.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三省六部制D.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
北朝时期权力分配与先秦时期“世袭社会”相似,但“选举社会”的趋势已出现,主要依据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正向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演变,B项正确;汉朝的察举制度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不同,不能说明“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排除
AD两项;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僚制度即三省六部制,各部门分工明确,规范运作,服务皇权,不能说明权力分配的标准具有“选举”特征,排除AC两项。6.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
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当时()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
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年(中国)。依据材料“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可知,存在传统考试方式和内容;依据“政治及西学政治”、“废除八股文章
;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可知,体现了学习西方的教育,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D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了“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排除B项;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排除C项。故选D项。7.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国家大多规定: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和捐助政党活动经费,不得参加竞选和兼为议员。该规定A.消除了文官队伍的贪污腐败B.推动了政治和管理分离C.降低了文官制度的权威地位
D.导致了文官人数的膨胀【答案】B【解析】【详解】不允许文官介入政党政治活动,这样有助于文官保持政治中立,推动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B正确;A中“消除”表述绝对,排除;禁止文官介入政党政治不会降低文官制度的权威,C排除;D与禁止文官介入政党政治无关,排除。8.美国学者
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B.
体现了公正唯贤选才标准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的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它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社会各个阶层是否能成为政府的官员,关键在于其学识,体现
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B项正确;材料“科举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强调科举制度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没有涉及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排除A;虽然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但与材料中“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
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不符,排除C;“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材料中“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不符,排除D。所以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9.两汉时,
司法官员经常引用《春秋》《诗经》《礼记》《尚书》等儒家经典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凸显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判案依据B.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两汉时司法官员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判案量刑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增加了体现儒家上下尊卑思想的条文,这表明儒家思想作为主
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B项正确;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法家思想在汉魏时期作为判案依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对判案量刑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并没有涉及法律制度化与判案随意性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
“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0.针对我国婚前贷款买房、夫妻之间赠与房产、亲子鉴定等争议逐年增多的情况,2008年1月我国最高法启动《婚姻法解释(三)》的起草并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意见,2011年7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5次会议通过。这
说明我国()A.宪法随社会发展而调整B.法制建设尊重民生民意C.法律制度体现男女平等D.已经开始进入法治社会【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21世纪的中国。据材料可知
,针对我国婚前贷款买房、夫妻之间赠与房产、亲子鉴定等争议逐年增多的情况,2008年1月我国最高法启动《婚姻法解释(三)》的起草并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意见,2011年7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5次会议通过。这说明我国法制建设尊
重民生民意,B项正确;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属于民法的一部分,材料没有涉及宪法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法制建设尊重民生民意,并非强调男女平等,排除C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排除D项。
故选B项。11.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写道:“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材料的核心内容为()A.君主制定条约
可以保证世界的和平B.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C.确认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D.开创了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来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近代世界)。据本题材料“公战能够
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信息可知,格劳秀斯强调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国际法主体是主权国家,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具有主体地位,B项正确;“保证世界和平”的说法
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与国际法的原则无关,而且,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排除C项;开通先例的说法是《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2.有学者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
的格局,但这种格局并非是一种神圣的稳定局面。事实上,各国的兴衰更替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进行着。局面不能持久稳定的根源在于A.各国综合实力发展不平衡B.体系自身存在严重的弊端C.近代外交制度出现并发展D.和约并没能完全制止战争【答案】A【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加深了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同时,和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时期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它既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
程碑。但是这种局面并未持久下去,这主要是因为各国综合实力发展不平衡,A正确;BCD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故选A。13.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民人大常委会
委员;在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该材料最能体现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B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比可以更多地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
管理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重点是保证少数民族代表参政议政【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都有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
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是为了让人口较少的民族也有代表参政议政,从而有效保障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故答案为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不是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排除A项;各少数民族主要是对本民族地方性内部事务进
行管理,人大代表们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重点是保证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利,排除D项。14.以下为周恩来和邓小平对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解读。据此可知,当时我国周恩来:“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
,自力更生的立场。即使对于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依赖之心。邓小平:“一边倒,愈早表现于行动则对我愈有利,内部政策强调认真的从自力更生打算,而且认真着手做。”“一边倒和自力更生,不但可以立于坚固的基础之上,而且
才有可能迫使帝国主义就我之范。”A.外交政策已经走向成熟B.外交政策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C.从革命外交向民族外交转变D.致力于打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答案】B【解析】.【详解】周恩来强调对苏联等国也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邓小平指出立足于自力更生的“一边倒”越早推行,对中国越有利,
两人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的“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解读,说明新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将原则性与灵活性进行了有机统一,B项正确;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是一边倒,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外交从革命外交向民族外交转变,C项错误;中国致力于打破美国对华的外
交封锁只是对材料部分信息的分析,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D项错误。15.2019年,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据此可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C.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安全D.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坚持共商共
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全球事务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安全,排除C项;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是中国外交的一部分,无法全面反映材
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6.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
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答案】B【
解析】【详解】题干反映康有为认为法国大革命带“杀戮”的严重后果,致使各国纷纷“行立宪之政”,说明康有为主张改革,因此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属于表象,排除。故选B。17.下面是英国文官制改革经历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1805年财政部设立了常务次官1833年两官分
途体制发轫,报刊不断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程序和做法1853年提出摒弃“恩赐”主义1854年实行考试任用制度1870年进一步确定和完善考试录用文官制度①文官制改革的渐进性特征②科举制对英国选官制有影响③英国选拔机制公平、公正④文官制度的法治化、科学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A【解
析】【详解】从表中内容可以看出英国文官制改革的渐进性,故①正确;1833年,中国是清朝时期,录用官吏的做法是科举制,说明②正确;公平、公正是对考试制的评价,材料没有体现,③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法律,故④错误。故选A项。18.下图为《民法大全》所载的古
罗马著名法学家乌尔比安的论述。其意在强调()·无论于法律的权威性要求,还是于现实的功利性需要,都应当承认和维护裁判官发布的告示的法律效力·即便裁判官的奴隶身份也不能构成对法律效力的影响,因为以道德和人的
平等权利为准则,可以用释放奴隶为自由人的变通方式扫除这一障碍·皇帝也应当遵守法律A.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人自然权利是平等的C.法律具有至高权威性D.奴隶制度违背法的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都应当承认和维护裁判官发布的告示的法律效力”、“即便裁判官的奴隶身份也不能构成对法律效力的影响”
、“皇帝也应当遵守法律”等信息可知乌尔比安是在强调所有的人都应该承认法律的效力,即强调法律的至高权威性,C项正确;古罗马时期并没有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人的自然权利的平等性和奴隶制度违背法的精神,排除BD项。故选C项。的19.在中国
,人们喜欢用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读表1,对比解读正确的是唐宋家训内容(单位:篇)唐宋1处己(修身、励志)5372勉学、治学3293睦亲(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3144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6245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
敬长辈、礼仪)5266从政11177治国248女诫52教子原则26唐宋家训内容的对比研究A.唐宋时期的家训已经出现了理论化的趋势B.宋朝家训的“女诫”减少说明封建伦理的衰落C.印刷术的进步导致了唐宋家训的数量增多D.宋朝家训“处己”数量最多是受到理学的
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处己”“睦亲”“治家”“处事”等规则体现的是家训深受理学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A项,从所给的材料信息中得不出家训出现了理论化趋势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开始,对妇女
的控制越来越严格,“女诫”减少不能说明封建伦理的衰落,排除;C项,印刷术和家训的联系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20.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
了一个立法高峰,通过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多部法律。上述法律()①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②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基础③适应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④推动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A.①②B.③④C
.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了一个立法高峰,通过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多部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些《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多部法律适应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③正确;1978年之后我国不断完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的出台推动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④正确;③④正确,B项正确;保障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是1954年宪法等相关法律,与题目中1978-1992年及20世纪90
年代初期的法律无关,①错误;1954年宪法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基础,题目中的这些法律是改革开放之后制定的,与初步奠定法制建设基础无关,②错误。由此可知,①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21.关于三国魏蜀吴政权
的正伪(是否为正统),历朝史家看法不同。在晋,则陈寿正魏,习凿齿正蜀;在宋,则司马光正魏,朱熹正蜀。陈寿生于西晋,司马光生于北宋,皆据中原,与魏相同,苟不以地望为据,则晋、宋为僭。习凿齿生于东晋,朱熹生
于南宋,皆偏安江左,若不以血统为据,则东晋、南宋为僭。这说明了A.历史真相扑朔迷离,历史的真实是不可认识的B.历史的叙述会受历史学家立场影响C.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更多史料的佐证D.历史没有统一定论,应该允许各成一家
之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司马光生于北宋,皆据中原,与魏相同,苟不以地望为据,则晋、宋为僭”“习凿齿生于东晋,朱熹生于南宋,皆偏安江左,若不以血统为据,则东晋、南宋为僭”强调,为了宣扬自己政权的正统性,对三国魏蜀吴政权的正伪(是否
为正统)也持有不同看法,这体现了由于立场的不同导致历史的叙述也不同,故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对三国魏蜀吴政权的正伪形成的不同看法是由于本身立场的不同导致的,而不是强调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更多史料的佐证,排
除C项;历史应遵循其客观实际,尽量还原历史真相,故D项说法错误。故选B项。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2题20分,第23题7分,第24题13分,第25题12分,共52分)22.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王朝,此后统一多民族国家
不断巩固发展。加强对地方,特别是少数民族区域的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蜀志》所说,秦灭六国,“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以致“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秦政权奉行法治,以实行严刑峻法而见称
于史。少数民族伤了人,按情节轻重论处,杀人犯了死罪,可以用货、钱赎免。《巴志》记载,“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其意为一户可免交一顷田的租税,虽有十个妻子也不纳口算。——摘编自《从<华阳国志>看秦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材料二岭北行省
和辽阳行省主要防范诸蒙古部落的叛乱,派驻许多蒙古骑兵团在河南江北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来进行军事控制,而东南是天下财赋重地,行省设置为了搜刮财富进统治者中。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元朝则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元朝
以五事“户口增、田野辞、词讼简、盗贼息、赋税平”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标准。——摘编自《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材料三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
对唐朝忠心耿耿,愿意“世为唐臣”。清朝康熙帝同样重视处理民族事务,1702年开始修建热河行宫,坐落在承德市,后亲自提名为避暑山庄,避暑山庄成为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灭六国后进一步扩大统一帝国规模的具体
措施。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还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区别于以往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行省制度在元朝中央和地方关系方面起到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别概述唐朝、清朝为加强藏族地区民族团
结采取的措施。【答案】(1)措施:北逐匈奴;征服南方越族地区(或答平定岭南)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政策措施:移民戍边(答出“迁徙百姓或豪强”可以)刑法从宽;赋税从轻;(2)特点:元朝行省设置的具体目的不同;行省划分的依据从山川地形到犬
牙交错;重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作用: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或答加强了中央集权)(3)唐:实行民族团结政策(或答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或答唐蕃和亲)唐蕃之间数次会盟。(三点答出两点)清:册封达赖与班禅(或答册封活佛)派遣驻藏大臣去达赖、班禅共
同治理西藏;【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第一小问措施,具体措施:根据题干“写出秦灭六国后进一步扩大统一帝国规模”结合所学所学知识可知,北逐匈奴;征服南方越族地区(或答平定岭南),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
控制。第二小问政策措施:根据材料“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可知,移民戍边或者迁徙百姓或豪强;根据材料一“少数民族伤了人,按情节轻重论处,杀人犯了死罪,可以用货、钱赎免。”可知,刑法从宽;根据材料“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可知,赋税从轻。【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
与影响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主要防范诸蒙古部落的叛乱,派驻许多蒙古骑兵团在河南江北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来进行军事控制,而东南是天下财赋重地,行省设置为了搜
刮财富进统治者中。”可知,元朝行省设置的具体目的有所不同;根据材料二“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元朝则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可知,行省划分的依据从山川地形到犬牙交错(消除了
地方割据分裂的地理基础);根据材料“元朝以五事‘户口增、田野辞、词讼简、盗贼息、赋税平’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标准。”可知,重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注意地方吏治整顿)。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二“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主要防范诸蒙古部落的叛乱,派驻许多蒙古骑
兵团在河南江北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来进行军事控制,而东南是天下财赋重地,行省设置为了搜刮财富进统治者中”结合所学知识,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或者加强了中央集权。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措施:唐朝:根据材料三“唐太宗的民族团结
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并结合所学知识,实行民族团结政策(或答开明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或答唐蕃和亲);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蕃之间数次会盟。清朝:
根据材料三“1702年开始修建热河行宫,坐落在承德市,后亲自提名为避暑山庄,避暑山庄成为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册封达赖与班禅(或答册封活佛)派遣驻藏大臣去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23.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对于美国《1787年宪法》,马来西亚史学家黄枝连评价道:“从美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新宪法才是一个进步的、有革命意义的、合乎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他们创造出一个今后几十年到一两百年,可以为美国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提供最有效服务的政治形式”。【——摘编自《<1787年宪法>和美
国政体的转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的“革命性”与“有效性”。【答案】革命性:维护和捍卫独立成果;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以法律的形式保障美国的自由、平等、民主等原则;有效性:实施联邦制;有利于捍卫美国的利益,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实施分权与制衡(或三权分立)的
原则;有效地保障了民主政治;【解析】【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美国。第一小问革命性,根据材料“新宪法才是一个进步的、有革命意义的、合乎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可以维护独立、政体的发展、民主原则的角度归纳
。结合所学知识,从独立角度分析,维护和捍卫了独立成果;从政体角度分析,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从民主原则的角度分析,以法律的形式保障美国的自由、平等、民主等原则。第二小问有效性,根据材料“他们创造出一个今后几十年到一两百年,可以为美国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提供最有效服务的政治形式”
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民主原则角度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政治制度分析,实施联邦制;从经济角度分析,有利于捍卫美国的利益,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民主原则角度分析,实施分权与制衡(或三权分立)的原则以及有效地保障了民
主政治。24.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影响着中国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之后,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绝望、不满意)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
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上书称,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后汉书·左黄周传论》材料二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
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阎步克自选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察举制出现的问题,并指出尚书令左雄上书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北朝选官制
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问题:参与察举的人员急剧增加;举荐者选官不实、弄虚作假。目的:保证选拔人才的公正公平。(2)变化:开始启用庶族;逐渐以文化考试为主。原因:九品中正制弊端日益显露;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解析】【详解】(1)“问
题”,根据材料一信息“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参与察举的人员急剧增加、举荐者弄虚作假等角度分析。“目的”,依据材料一信息“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保证选
拔人才的公正公平。(2)“新变化”,根据材料二信息“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得出:开始启用庶族、逐渐以文化考试为主。“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君
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九品中正制弊端日益显露、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等角度分析。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近代国际法发展简表时间国际法举要1625年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指出“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
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法国大革命到19世纪后期以前国际法主要确立和增加了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和若干内容,如国家享有独立主权,不容干涉内政,公海自由等。19世纪后期随
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国际法上增添了一些反动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如所谓的势力范围、合法干涉、和平封锁等等。特别是领事裁判权、租借地制度、不平等条约制度。1928年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了《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
(《非战公约》),废除战争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在订约的同时,英美法等大国先后对公约提出保留条件,声称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诉诸战争”。1945年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
和平与安全”,“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不干涉他国内政”等。1982年第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合约为维护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和各国海洋权益规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改变了之前的海洋法只为少数大国服务的局面。1994年包括中国在内
的近百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公约建立的国际合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防治荒漠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防治荒漠化方面的国际法依据。——据王铁崖《国际法》、李铁成《联合国简明教程》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近代以来国际法发展”的相关史实
,提炼观点,并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近代以来,多重因素共同推动国际法的发展。17世纪,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协调主权国家关系的国际法形成;178
9年法国大革命对国际法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国家享有独立主权,不容干涉内政、公海自由等原则反映着资产阶级国家的利益;基于一战后自身的安全考虑,法国不断构筑集体安全体系,1928年,法、美等国签订的《非战公约》,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
际争端,从而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1945年,《联合国宪章》确定的和平解决国际、制裁侵略的机制,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战争冲突,维护了世界和平;二战后
,新兴民族国家纷纷独立,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公平合理分配人类共同财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改变了之前的海洋法只为少数大国服务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全球性问题的凸显,各国又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签署公约,寻求合作。综上所述,近代以来主权国家的形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国际战争与战后体系的确立、国际组织的推动、第三世界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与丰富,进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解析】【详解】本题是材料题之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现代的
世界。首先,依据材料信息,确定论题。根据材料“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与“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论题是近代以来,多重因素共同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其次,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证明。根据材料“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协调主权国家关系的国际法形成;根据材料“法国大革命到
19世纪后期以前:国际法主要确立和增加了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和若干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89年法国大革命对国际法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国家享有独立主权,不容干涉内政、公海自由等原则反映着资产阶级国家的利益;根据材料“15个国家和
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了《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非战公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于一战后自身的安全考虑,法国不断构筑集体安全体系,1928年,法、美等国签订的《非战公约》,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
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从而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根据材料“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联合国宪章》确定的和平解决国际、制裁侵略的机制,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战争冲突,维护了世界和平;根据材料“第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纷纷独立,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公平合理分配人类共同财产,《联合国
海洋法公约》改变了之前的海洋法只为少数大国服务的局面;根据材料“公约建立的国际合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防治荒漠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防治荒漠化方面的国际法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全球性问题的凸显,各国又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签署公约,寻求合
作。最后,总结归纳。综上所述,近代以来主权国家的形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国际战争与战后体系的确立、国际组织的推动、第三世界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与丰富,进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注意:学生也可以围绕近代以来国际法发展的影响因素、历程
、对世界的影响等多个方面提出观点,加以阐释。其他观点如下如下∶①从原因角度,可以拟出:“近代以来,多重因素共同推动国际法的发展”、“对国家利益的追求是国际法产生演变的内在需要”、“国际社会的发展推动国际法的演变”等;②从
过程内容角度,可以拟出:“国际法的领域逐步扩展”、“国际法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国际法的演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等;③从影响角度,可以拟出:“国际法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