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北外附属东坡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DOC
  • 阅读 1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 页
  • 大小 260.832 KB
  • 2025-01-0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管理员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四川省眉山北外附属东坡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眉山北外附属东坡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四川省眉山北外附属东坡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1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四川省眉山北外附属东坡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docx,共(8)页,260.832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a6b0a9c1a6cf71e382d6db93e228a8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北外东坡高2025届2022-2023学年度上期9月月考历史命题人:雍祥琳审题人:刘进、刘科霖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1至5页,第Ⅱ卷(非选择题)5至6页,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

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选题(共48分)1.经考古发现,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已有1万多处,其主要文化遗存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A.早期人类的单一性B.中华文明的多源性C.国家起源的复杂性D.远古传说的神秘性2.考古学证明,大

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层化也比较明显。对陶寺遗址的解读合理的是A.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B.反映了商朝的社会矛盾C.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D.具备了国家的

初始形态3.商代的“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只是“诸侯之长”。西周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由此可见,西周的分封

制()A.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B.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政治认同C.标志着血缘宗法制的起源D.推动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4.夏商周三代宗法制度的最重要特点是将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宗法制度()A.

家国一体化的特征B.原始宗教的内隐性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维护嫡长子继承制5.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中国古代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期。其中与“封建时代”对应的土地制度是A.氏族公有制B.均田制C.井田制D.私有制6.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盎

”,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这段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A.井田制被严重破坏B.土地交换合法化C.出现僭越礼制现象D.商品经济水平高7.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

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反映出()A.掌握封国所有官吏的任免权B.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C.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建立严密的官僚制度8.一学生在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研学过程中看到,春秋芮国国君陪葬墓中有七

鼎六簋(guǐ)。簋是古代青铜或陶制盛放熟食的容器,在祭祀和宴飨时与鼎配合使用。西周规定天子八簋,诸侯六簋,卿大夫四簋,士二簋。这实质上反映了()A.分封制下的内外亲疏B.宗法制下的等级秩序C.礼乐制下的等级秩序D.封建制下的君主独裁9.“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

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该思想家是()A.荀子B.墨子

C.庄子D.孟子10.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这一变化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B.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C.实现诸侯富国强

兵要求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11.孟子对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表示强烈反对,说他们是“暴君污吏”,高唱“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认为攻人之国最为不义。由此可知,他

们都()A.批判君主制度束缚B.力图重建社会秩序C.反对进行社会变革D.希望建立法治社会12.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世系中去。据此可知,司马迁意在()A.强调各民族保留自身特色B.启发民众

摒弃华夷观念C.坚持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D.构建同源同祖思想观念13.春秋战国时期,“华夏"高度的文明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许多邦国部落逐渐融入,给“华夏”注人新的活力。“华夏”的不断进步与发展()A.推动了诸侯国富国强兵的步伐B.导

致诸侯争霸的兼井局面更加剧烈C.成为礼别乐坏社会动荡的原因D.为统一多民族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14.孔子在社会伦理上强调尊卑有别,等级分明,但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这一差异表明

孔子()A.重视教育对社会秩序的作用B.努力维护教育公平C.有意推动私学的兴起和发展D.具有人道主义精神15.在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之后,秦朝在这些地区设郡、县进行管辖,大量内地民众奉命迁往从匈奴手中收复的河套地区,开垦土地:前往岭南的移民以军人为主,但直到秦朝灭亡,中央都

没有将移民岭南的军人召回。这些管理举措()A.体现了怀柔远夷政策B.破坏了地方历史传统C.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D.强化了对边疆的控制16.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时写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此可知,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A.秦朝确

立皇帝制度B.在全国推广郡县制C.秦朝实行暴政政策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7.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

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大一统”主要表现为()A.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B.三公九卿制度的确立C.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D.建立幅员辽阔的国家18.司马迁写《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

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详实,这是由于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A.东方六国文化相对落后B.秦朝统一焚烧诗书C.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歧D.秦末战争破坏严重19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握有财力物力能进行反抗的旧贵族分子,集中在秦统治力最强的首都。在各郡县,就近把比较富有的六国人民集中于闾右,制其担负繁重的徭役;把贫穷的六国人民集中于闾左,强制其担负生产劳动。此举()A.增加财政收入B.旨在恢复生产C.削弱割据基础D.便于文化统一20

.汉初,统治者颁行“复弛商贾之律”,文景之时,商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武帝时,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B.加强了经济控制C.规范了商业市场秩序

D.解除了国家威胁21.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十三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

A.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B.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C.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D.王国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22.《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恩泽王族子弟B.促进民族交融C.增

加财政收入D.削弱王国势力23.东汉太守一到任,往往会聘请当地名族大姓担任地方显职,并对他们以礼相待,言听计从,甚至完全委政于他们。这一现象反映出东汉()A.外戚干政现象严重B.君主专制制度强化C.中央集权潜伏危机D.豪强地主加剧兼并24.《后汉书》记载,东汉王朝第二任皇帝汉明帝刘庄(28-

75年)曾亲自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讨论儒家经典内容,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一做法A.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发展B.体现了他对太学教育的不满C.带动了汉代民间的向学风气D.把儒家思想确立为统治思想第II卷(非选择题共48分)二

、材料分析题(共52分)25.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为充实人类思想的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行仁政与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材料二(李斯上奏,建

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

”,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背景。(14分)(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秦始皇与汉武帝分别

实行了什么措施?它们在本质上有何共同点?(7分)(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中国思想界的发展趋势及原因。(4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春秋时许多蛮夷到了战国都不见了,难道他们都绝种了吗?不,他们因为文化的提高,已与中原诸国合为一体了,再没有种族问题了。

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意识就生根发芽了。从此以后,政权的分合固有,但在秦汉的版图里的人民大家是中国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这话固然到了现在才说出口来,但默默地实行却已有了二千数百年的历史了。——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1939年)请根据材料,对顾颉刚的观点作合理解释

。(要求:提炼材料观点后,对其进行论述或剖析,应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27、秦始皇对法治高度重视,将法治理念贯彻到秦帝国的政治实践中。(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秦始皇继承前代的法治

传统,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政治准则。从新出土的秦简看,秦始皇编纂的成文法典内容丰富,体系庞大。他将法律、法令公布于众,进行法律的普及工作,使更多的人知法守法。在秦始皇时代,军政大事和百姓日常生活,都有法律进行规范,一定程度上真正实行了法治。秦法要求官吏必须精通法律,依法办事,恪尽职守,公正无私。在严格

考核的基础上实行责任追究制,奖勤罚懒,劝善惩恶,这对秦统一的巩固和政治控制是极有好处的。——摘编自马平安《中国传统政治的基因》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归纳秦始皇推行法治的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继承的“法治传统”。(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秦始皇推行法治的历史影响。(7分)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管理员店铺
  • 文档 467379
  • 被下载 24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