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高一化学暑假精品课程(人教版2019)》课程02 化学反应的类型及酸碱盐的性质(初高中衔接2)(解析版).doc,共(22)页,601.399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a3d9876c357e471e12ac17e9b8b507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二讲化学反应的类型及酸碱盐的性质1.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2.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3.了解酸碱指示剂和干燥剂4.掌握酸的性质5.掌握碱的性质6.掌握盐的性质7.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一.化学反应类型1.四种基本
反应类型: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AB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A+B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
物的反应。A+BC=B+AC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AB+CD=AD+CB2.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属于还原反应。氧化剂:提供氧的
物质还原剂:夺取氧的物质(常见还原剂:H2、C、C0)3.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二.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1.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质的方
面: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量的方面:①各物质间反应时的微粒个数比;②各物质间反应时的质量比。质量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乘积的比。所求质量比不用约分。3.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必须遵守
质量守恒定。4.写化学方程式时常出现的错误:①不尊重科学实验,随意臆造化学式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②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没有配平或计量数不是最简比。③化学式书写错误。④写错或漏写反应条件。⑤错标或漏标“↑”(气体生成符号)、“↓”(沉淀符号)。三.酸碱指
示剂和干燥剂1.酸碱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在中性溶液中呈紫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在中性溶液中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并非所有的盐溶液都是中性的。水溶液呈碱性的盐:纯碱、小苏打
等。水溶液呈酸性的盐:硫酸铜、硫酸氢钠等。2.干燥剂:(1)使用干燥剂的目的是除去气体中混有的水蒸气。(2)我们学过的干燥剂有氢氧化钠、浓硫酸、氧化钙、氯化钙等。氢氧化钠易潮解;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而氧化钙可以与水反应:Ca0+H2O=Ca(OH)2氢氧化钠等碱性干燥剂不能干燥氯化氢、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浓硫酸等酸性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等碱性气体。四.酸的性质1.酸:物质溶于水时,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酸的电离:HCl=H++Cl-,H2SO4=2H++SO42-含氧酸(命名“某酸”)H2SO4(硫酸)、H2CO
3(碳酸)、HNO3(硝酸)、H2SO3(亚硫酸)……无氧酸(命名“氢某酸”)HCl(盐酸,学名氢氯酸)、HF(氢氟酸)、H2S(氢硫酸)……特殊的有机酸:CH3COOH(醋酸,又名乙酸)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2.盐酸(HCl气体的水
溶液。)物理性质:①无色液体②有刺激性气味③有挥发性用途:①除铁锈②帮助消化③制药物注意:①浓盐酸在空气中产生白雾的原因:由于浓盐酸挥发出的HCl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了盐酸小液滴。②浓盐酸敞放在空气中,溶质
的质量分数减小。3.硫酸:H2SO4物理性质:无色、油状液体。浓硫酸的特性:①吸水性。物理性质。浓硫酸可作气体干燥剂,但不能干燥氨气(NH3)如:胆矾CuSO4.5H2O与浓硫酸作用,变为白色的CuSO4,其中浓硫酸表现为吸水性。②腐蚀性,脱水性(化学性质)如:
浓硫酸使木条或纸张变黑,其中浓硫酸表现为脱水性③强氧化性:(化学性质)如:不能用浓硫酸制H2。虽然浓硫酸能与金属反应,但不产生H2。用途:①除铁锈②作气体干燥剂注意:①稀释浓硫酸的方法: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玻璃棒的作用: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②浓硫酸沾在皮肤上
的处理方法: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在涂3%--5%的NaHCO3溶液③浓硫酸敞放的空气中,会吸收水分,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4.酸的化学性质①与指示剂作用: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②酸+活泼金属→盐+H2
↑(置换反应)条件:金属要比氢活泼,酸为稀硫酸或盐酸。③酸+金属氧化物→盐+H2O(复分解反应)CuO+2HCl==CuCl2+H2OFe2O3+6HCl==2FeCl3+3H2OCuO+H2SO4==CuSO4+H2OFe2O3+
3H2SO4==Fe2(SO4)3+3H2O④酸+碱→盐+H2O(复分解反应)NaOH+HCl==NaCl+H2OCu(OH)2+2HCl==CuCl2+2H2OFe(OH)3+3HCl==FeCl3+3H2O⑤酸+盐→新的酸+新的盐(复分解反应)HCl
+AgNO3==AgCl↓+HNO3CaCO3+2HCl==CaCl2+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Na2CO3+2HCl=2NaCl+H2O+CO2↑五.碱的性质1.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2.常见的碱:氢氧化钠
:NaOH氢氧化钙:Ca(OH)2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钡:Ba(OH)2氢氧化铜:Cu(OH)2氢氧化铁:Fe(OH)3氢氧化镁:Mg(OH)2氢氧化铝:Al(OH)3氨水:NH3.H2O3.氢氧化钠: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物理性质:易溶于水且放热。(有吸水性,NaOH固体可作某些气
体的干燥剂,但不能干燥酸性气体)用途:做干燥剂、除油、制肥皂。注意:①NaOH固体要密封保存的原因:a:防止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b:防止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变质。(反应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②检验NaOH是否变质的方法:加入稀盐酸,若有气泡,则变质。Na
2CO3+2HCl=2NaCl+H2O+CO2↑4.氢氧化钙Ca(OH)2:俗名:熟石灰、消石灰物理性质:微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用途:建筑上用来砌砖、刷墙。农业上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林业上用来防虫害制备:CaO+H2O=Ca(OH)25.碱的通性①与指
示剂作用:碱能使石蕊变蓝,酚酞变红。②碱+非金属氧化物→盐+H2O(不是复分解反应)条件:碱必须微溶或可溶Ca(OH)2+CO2==CaCO3↓+H2O2NaOH+CO2==Na2CO3+H2O2NaOH+SO2==Na2SO3+H2O2NaOH+SO3==Na2SO4+H
2O③碱+酸→盐+H2O(复分解反应)NaOH+HCl==NaCl+H2OCu(OH)2+2HCl==CuCl2+2H2OFe(OH)3+3HCl==FeCl3+3H2O④碱+盐→新的碱+新的盐(复分解反应)3NaOH+F
eCl3=Fe(OH)3↓+3NaCl2NaOH+CuCl2=Cu(OH)2↓+2NaCl注意: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不同的酸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H+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不同的碱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OH-五.盐
的性质1.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2.氯化钠:(1)俗名:食盐(2)用途:调味品、制生理盐水、氯化钠溶液选种、腌渍蔬菜、融雪剂(3)化学性质:AgNO3+NaCl==AgCl↓+NaNO33.Na2CO3、CaCO3、NaHCO3(1)Na2CO
3俗名:纯碱、苏打用途:制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2)CaCO3:石灰石、大理石、蛋壳、水垢的主要成分。用途:建筑材料、补钙剂(3)NaHCO3俗名:小苏打用途:焙制糕点的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4)化学性质A.与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
O+CO2↑NaHCO3+HCl==NaCl+H2O+CO2↑CaCO3+2HCl==CaCl2+H2O+CO2↑CO32-或HCO3-的检验:取被检验的物质少量,加入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且该气体能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与碱的反应Na2CO3+Ca(OH)2=2NaOH+CaCO3↓该反应用于除去NaOH中杂质Na2CO3、或用于除去NaOH中杂质Ca(OH)2七.复分解反应的条件1.满足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常见的↓有:Mg(OH)2、Al(OH)3、
Fe(OH)3、Cu(OH)2、AgCl、BaCO3、CaCO3、BaSO4常见的气体有:CO2、NH3①酸+碱→盐+H2O如:NaOH+HCl==NaCl+H2O②酸+盐→酸+盐如:HCl+AgNO3==AgCl↓+HNO3③酸+金属氧化物→盐+H
2O如:Fe2O3+6HCl==2FeCl3+3H2O④碱+盐→碱+盐如:3NaOH+FeCl3==Fe(OH)3↓+3NaCl(反应物均可溶)⑤盐+盐→盐+盐如:BaCl2+Na2SO4==BaSO4↓+2NaCl(反应物均可溶)2.教材溶解性表中要掌握的内容(1)钾盐、钠盐、铵盐、硝
酸盐全溶(2)难溶碱:Mg(OH)2、Al(OH)3、Fe(OH)3、Cu(OH)2、难溶盐:AgCl、BaCO3、CaCO3、BaSO4(3)其中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AgCl与BaSO4。(4)沉淀颜色:Cu(OH)2蓝色、Fe(OH)3红褐色,其余均为白色。离子颜色:C
u2+蓝色、Fe3+黄色、Fe2+浅绿色、MnO4-紫色1.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对反应类型的判断,都正确的是A.322FeCl+Fe=3FeCl化合反应B.2ΔHgOHg+O分解反应C.2ΔCuO+COCu+CO置换
反应D.33KCl+HNO=KNO+HCl复分解反应【答案】A【详解】A、该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书写、配平等都正确,该反应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符合题意;B、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但反应物是一
种,生成物是两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反应类型判断正确,不符合题意;C、该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但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反应类型判断错误,不符合题意;D、假设氯化钾和硝酸“互相交换成分”,得到的是硝酸钾和盐酸,因为没
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所以不能发生反应,该化学方程式是错误的。不能发生的反应也无反应类型可言,不符合题意。故选A。2.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复合光催化剂,实现了太阳能人工光合成燃料,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成物丙和
丁的质量比是1:2B.该反应有利于节约化石燃料C.该反应涉及三种氧化物D.该反应为置换反应【答案】B【分析】由图可知,该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水在光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422HO2OCOCH++催化剂光。【详解】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
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6:(16×4)=1:4,不符合题意;B、该反应生成了甲烷,甲烷可作燃料,有利于节约化石燃料,符合题意;C、二氧化碳是由C、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水是由H、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
氧化物;甲烷是由C、H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涉及两种氧化物,不符合题意;D、该反应的反应物都是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B。3.我国发明的
新型钛合金,为“奋斗者”号下潜万米海底、从事科考任务解决了材料难题。工业制取金属钛的主要反应式是:①32342FeTiO+6C+7Cl2FeCl+2TiCl+6CO一定条件;②422Mg+TiCl2MgCl+Ti高温。
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FeTiO3属于氧化物B.钛合金是一种金属单质C.反应②属于置换反应D.TiCl4中钛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96:71【答案】C【详解】A、FeTiO3是由Fe、Ti、O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B、钛合金是在钛中加入其它物质混合而成,不属于单质,属于混合物,不
符合题意;C、反应②符合“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符合题意;D、TiCl4中钛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48:(35.5×4)=24:71,不符合题意。故选C。4.北宋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苦泉水”制取铜的方法,其主要生产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①通过蒸发溶剂可获得晶体B.②是通过复分解反应获得铜C.③所得硫酸铜溶液一定是饱和的D.④说明铁元素变成了铜元素【答案】A【详解
】A、通过蒸发溶剂可获得晶体,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②生成了铜单质,不是复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C、③通过加水溶解,得到硫酸铜溶液,溶液不一定饱和,不符合题意;D、④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
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了出来,不是铁元素变成了铜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不符合题意。故选A。5.绘制知识网络是化学学习的一种有效防范,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价态—类别”二维图就是其中的网络图之一、如图是铁及其化合物的“价态—类别
”二维图,下列有关说法或方程式正确的是A.物质A的名称是氧化铁B.①反应可能是Fe2O3+3Al高温2Fe+3AlOC.⑤反应可能是3NaOH+FeCl3=Fe(OH)3↓+3NaClD.⑤~⑨全部是复分解反应【答案】C【详解】A、由图可知物质A属于氧化物,
且A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A的化学式为FeO,名称为氧化亚铁,故A错误;B、①反应是由氧化铁变为单质铁,故可能的反应为2323FeO+2Al2Fe+AlO高温,故B错误;C、由图可知物质B属于碱,且B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故B的化学式为Fe(OH)3,⑤反应是FeCl3变为F
e(OH)3,故可能的反应为()333NaOH+FeCl3FeOHNaCl=+,故C正确;D、由C选项可知反应⑤为()333NaOH+FeCl3FeOHNaCl=+,则反应⑥为()32333HOFeOHHClFeC
l+=+,由图可知物质C属于碱,且C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B的化学式为Fe(OH)2,则反应⑦、⑧分别为()222NaOH+FeCl2FeOHNaCl=+、()22222HOFeOHHClFeCl+=+,反应⑨是单质铁变为氯化亚铁,反应为222HFeHClFe
Cl+=+,以上反应中⑨为置换反应,其余的全为复分解反应,故D错误;故选C。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B.丁一定是化合物C.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反应前后乙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一定为15∶8【答案】B【分析】由
图可知,反应后,甲的质量减少,甲是反应物,乙的质量减少,乙是反应物,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丁的质量增加,丁是生成物。【详解】A、甲、乙是反应物,丁是生成物,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
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B、甲、乙是反应物,丁是生成物,丁一定是化合物,符合题意;C、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丙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不符合题意;D、反应前后乙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一定为:(30-14):(50-20)=8:15,不符合题意。故选B。7.下列溶液在空气中敞口久置,因发生
化学变化导致溶液质量减小的是A.浓盐酸B.浓硫酸C.石灰水D.烧碱溶液【答案】C【详解】A、浓盐酸易挥发,导致溶液的质量减小,但未发生化学变化,故A错误;B、浓硫酸易吸水,导致溶液的质量增大,故B错误;C、石灰水与空气中
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溶液中增加二氧化碳的质量小于减少的碳酸钙沉淀的质量,因发生化学变化导致溶液的质量减小,故C正确;D、烧碱溶液中的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溶液增加二氧化碳的质量,故D错误。故选C。8.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①酸和碱中都含氢元素,所以含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酸或碱②我们把pH小于5.6的降雨称为酸雨③书写化学方程式时,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就必须注明“↑”符号④红热的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
质⑤燃烧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⑥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显电性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⑦现有Al、Cu、Ag三种金属,只用CuSO4溶液不能确定其金属活动性顺序A.①③⑦
B.①②⑥C.③④⑤D.②④⑥【答案】D【详解】①酸和碱中都含氢元素,但含氢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或碱,如水中也含有氢元素,但它属于氧化物,说法错误;②正常雨水的pH≈5.6,pH小于5.6的降雨才能称为酸雨,说法正确;③书
写化学方程式时,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注“↑”号,说法错误;④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四氧化三铁是黑色固体,故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红热的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说法正确;⑤燃烧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
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不是燃烧,说法错误;⑥因为原子中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的总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的总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也不显电性。但不显电性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如原子核内的中子不显电性,中子不是
分子或原子,说法正确;⑦现有Al、Cu、Ag三种金属,将Ag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不能反应,说明铜比银活泼,将Al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铝能把铜置换出来,说明铝比铜活泼,因此只用CuSO4溶液可以确定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是:Al﹥Cu﹥Ag,说法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说法正确的是:②④⑥。故选D。9.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老师用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给大家变了一个魔术—使“水”变色的杯子。操作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老师揭秘:“空”杯子底部事先涂抹了无色酚酞溶液,请回答
下列问题:(1)第一次加入的“水”是__________(填“稀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2)最终溶液为无色,能否说明该溶液一定呈中性?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__。(3)从微观角度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是___
______。(4)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用8g氢氧化钠能中和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多少?______【答案】(1)氢氧化钠溶液(2)不能酚酞溶液遇中性或酸性溶液均为无色(3)H++OH-=H2O(4)设能中和
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2HO4036.58gNaOHHClNaClx+=+408g36.5x=x=7.3g答:能中和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7.3g【详解】(1)第一次加入的“水”能使酚酞变红,因此第一次加入的“水”是碱性溶液——氢氧化钠溶液;(2)最终溶液为无色不能说明该溶液一定
呈中性,理由是酚酞溶液遇中性或酸性溶液均为无色;(3)从微观角度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4)见答案;10.分类法是化学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方法。某化学小组的同学为研究酸碱盐性质及用途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一)酸的用途(1)写出一个用稀硫酸制硫酸铜的
化学方程式______,(实验二)碱的性质(2)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再滴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将上述实验浊液过滤,向滤渣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说明酸和碱能发生反应的现象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实验三)酸碱盐的性质。烧杯中盛
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3)0-a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4)c点的溶质为______;(5)根据图中数据
,要推算原溶液中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除已知数据外至少还需要的数据是______。【答案】(1)Cu(OH)2+H2SO4=CuSO4+2H2O(2)产生蓝色沉淀蓝色固体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Cu(OH)2+2HCl=CuCl2+2H
2O(3)Ba(OH)2+2HCl=BaCl2+2H2O、BaCl2+MgSO4=BaSO4↓+MgCl2(4)BaCl2(5)a点对应的沉淀质量【详解】(1)稀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
2+H2SO4=CuSO4+2H2O;(2)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氢氧化铜是蓝色絮状沉淀,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说明酸和碱能发生反应的现象是,蓝色絮状沉
淀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2HCl=CuCl2+2H2O;(3)0-a段发生反应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氯化钡和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
H)2+2HCl=BaCl2+2H2O、BaCl2+MgSO4=BaSO4↓+MgCl2;(4)硫酸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镁沉淀,氯化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反应结束后,c点的溶质为氯化钡;(5
)根据图中数据,要推算原溶液中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已知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还需知道盐酸溶液中盐酸的质量,Ba(OH)2+2HCl=BaCl2+2H2O,,只需知道a点对应的硫酸钡质量,BaCl2+MgSO4=
BaSO4↓+MgCl2,即可求出与硫酸镁反应氯化钡的质量,Ba(OH)2+2HCl=BaCl2+2H2O,根据求出氯化钡的质量,即可求出混合溶液中盐酸的质量,带入可求出混合溶液中盐酸的质量分数。1.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应用的主要原
理不涉及中和反应的是A.生石灰用于加热即热食品B.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硼酸用于处理皮肤上沾有的碱【答案】A【详解】A、生石灰用于加热即热食品,是因为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不涉及中和反应,符合题意;B、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是因为氢氧化铝能
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是因为氢氧化钙能与土壤中的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D、硼酸用于处理皮肤上沾有的碱,是因为硼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A。2.某兴趣
小组同学向硫酸氢钠(NaHSO4)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发现溶液变红色,进一步向红色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最终发现红色消失,且有白色沉淀生成。查阅资料得知,NaHSO4与Ba(OH)2反应的微观示意
图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推理正确的是A.NaHSO4是一种酸,其水溶液呈酸性B.NaHSO4与Ba(OH)2溶反应的实质是Ba2+与24SO−反应生成BaSO4C.向硫酸氢钠溶液中加入碳酸钠粉末,会看到有气泡产生D.向NaHSO4溶液中滴加Ba(O
H)2溶液的过程中,溶液的导电性增强【答案】C【分析】【详解】A、硫酸氢钠除了电离出氢离子,还有钠离子,因此是盐类不是酸,故A不符合题意;B、根据图中信息,硫酸根和钡离子结合成硫酸钡,还有氢离子和氢氧根反应生成水,故B不符合题意;C、碳酸钠可以和氢离子作用生成二氧化碳,故C符合题意;D、根
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溶液中的离子个数减小,导电性要降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3.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中,能实现的是A.223OFeFeO点燃B.233HClFeOFeCl稀C.()2333MgClFeNOFe
Cl溶液D.()24243HSOFeFeSO稀【答案】B【分析】可根据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课本内容进行分析解答,盐和盐反应必须符合复分解的条件。【详解】A、铁在氧气中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故选项错误;B、三氧化二铁是碱性氧化物可以溶于酸生成盐,故选项正确;C、硝酸铁不能够和氯化镁反应,因为它
们交换离子后没有沉淀、气体和水生成,故选项错误;D、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不是硫酸铁,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了课本中学生对铁及其化合物的有关主要化学性质的掌握。4.下列有关“一定”和“不一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化合反应一定是两种物
质生成一种物质B.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C.分解反应一定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D.氧化反应一定有明显现象【答案】B【详解】A、化合反应是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不一定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错误;B、甲烷的燃烧反应是氧化反应,但该反应不符合“多变一”的特点,不属于化合反应,
氢气燃烧反应是氧化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正确;C、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不一定生成两种物质,错误;D、氧化反应不一定有明显现象,错误;故选B。5.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类型属于置换反应B.反应后硫元素化合价升高C.生成物中有三种分子
D.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2【答案】B【分析】由图可知,该反应为硫化氢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222HS+3O2SO+2HO点燃。【详解】A、该反应的生成物都
是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B、硫化氢中氢元素显+1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硫元素显-2价,二氧化硫中硫元素显+4价,故反应后,硫元素化合价升高,符合题意;C、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硫分子和水分子两种分子,不符合题意;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
2:3,不符合题意。故选B。6.提升“中国芯”的性能是我国信息产业的当务之急。“中国芯”的核心材料是高纯度的单质硅,工业上制取粗硅的化学方程式为:2SiO+2CSi+2CO高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比氧元素多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C.在此反应中硅元素
的化合价升高D.生成的气体可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答案】B【详解】A、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比氧元素少,故选项说法错误;B、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C、二
氧化硅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硅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此反应中硅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故选项说法错误;D、生成的气体为有毒的一氧化碳,不可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7.某同学总结的A物质的化学性质如图,其中A、B、C、D、Ba(OH
)2分别是不同类型的物质,如图的实验现象是A与其他物质反应产生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一定是H2SO4B.反应⑤为放热反应C.反应④可用于检验某种盐,则C一定是单质D.反应①可能是置换反应【答案】D【分析】A能使指示剂变红,A能与D生成气体且能与B
a(OH)2反应生成沉淀,说明A是硫酸,A、B、C、D与Ba(OH)2不属于同一类物质,A与C生成浅绿色溶液,说明C是铁;A与D反应生成气体,D为碳酸盐;A与B反应生成蓝色溶液,说明B是氧化铜;【详解】A、A能使指示剂变红,A能与D生成气体且能与Ba(OH)2反应生成沉淀,说明A是硫酸
,故选项正确;B、反应⑤为硫酸与氢氧化钡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放出热量,故选项正确;C、反应④可用于检验某种盐,则D为碳酸盐,由于A、B、C、D与Ba(OH)2不属于同一类物质,则C是铁,属于单质,故选项正确;D、A为硫酸,硫酸与B反应生成蓝色溶液,说明B中含有铜元素,由分析可知,B是氧化铜,
所以B不可能是单质,反应不可能是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故选D。8.大气污染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是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某科学实验小组设计的汽车尾气处理排放流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过程2的变化属于分解反应B.从
流程图可以看出汽车尾气有害成分主要是CO、NOx及CyHx等C.流程中A是催化剂D.过程中排放出的CO2可形成酸雨【答案】D【详解】A、由图可知过程2中,NOx分解为氮气和氧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B、从流程图中
可知,处理的主要气体为CO、NOx及CyHx,可知汽车尾气有害成分主要是CO、NOx及CyHx等,故选项说法正确;C、从流程图中可知A可以重复利用,说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是催化剂,故选项说法正确;D、过程中排
放的CO2会造成温室效应,而形成酸雨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故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9.钨丝灯管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钨丝(W)的温度可达3000℃以上,导致钨升华而使灯丝变细。加入固态碘(Ⅰ2)可延缓灯丝
变细,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灯管中的钨只发生物理变化B.反应②属于化合反应C.反应①中碘元素的化合价升高D.该灯管中的W和I2均属于单质【答案】D【详解】A、固体钨与碘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了WI4,由于生成了新物质,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此
选项错误。B、反应②是由一种反应物分解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此选项错误;C、反应①中的碘单质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零,生成物WI4中碘元素显负价,该过程中碘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此选项错误;D、灯管中的W和I
2均属于单质,此选项正确。故选D。10.将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置于一个完全密闭的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已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的质量/g15533反应后的质量/g12m20A.m=0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C.发生反应的甲、
乙质量比为3:1D.丙一定作催化剂【答案】B【详解】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5g-1g=14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4g;同理可以确定乙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5g-2g=3g;
丁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20g-3g=17g;由质量守恒定律,m=15+5+3+3-1-2-20=3,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A、m的数值为3,故选项说法错误。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丁,符合“多变一”的形
式,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C、反应中甲、乙的质量比为14g:3g=14:3,故选项说法错误。D、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11.下列有关叙述对应
的化学方程式、所属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3222CaCO+2HC1=CaCl+HO+CO复分解反应B.加热高锰酸钾22222Δ2KMnOKMnO+MnO+O分解反应C.磷在氧气中燃烧2254P+5O2PO点燃化合反应D.比较铜和铁
的活动性44Cu+FeSO=Fe+CuSO置换反应【答案】C【详解】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3222CaCO+2HC1=CaCl+HO+CO↑,A错误。B、加热高锰酸钾42422Δ2KMnOKMnO+MnO+O↑,B错误。
C、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2254P+5O2PO点燃,C正确。D、铜和硫酸亚铁不反应,故D错误。故选:C。12.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二氧化碳C
.将打磨好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无色D.打开盛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盖,瓶口出现大量白烟【答案】C【详解】A、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错误;B、生成二氧化碳是结论不是现象,错误;C、铝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铝,因此现象为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无色
,正确;D、打开盛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盖,瓶口出现大量白雾,正确;故选C。13.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中和反应B.P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C.n点表示的溶液中的微粒只有Na+和C1-D.该图所对应操作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
稀盐酸中【答案】D【详解】A、该反应是中和反应,但中和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类型,故A错误;B、P点所示溶液pH>7,观察曲线可知,盐酸已经被完全中和且氢氧化钠过量,故溶液中的溶质为NaC1和NaOH,故B错误;C、n点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n点的溶
液中的微粒有Na+、C1-和H2O,故C错误;D、观察溶液pH变化可知,该图所对应操作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故D正确。故选D。14.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是NaOH、Na2SO4、MgCl2、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
成。为了分析固体粉末的成分,取少量该固体粉末进行实验。方案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步骤①③操作均为过滤B.若现象X为“沉淀不溶解”或“沉淀部分溶解”,则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Na2SO4C.若将步骤③中的Ba(OH)2换成Ba(N
O3)2,就可取消步骤④D.固体粉末中一定有NaOH,Na2SO4,一定没有CuSO4、MgCl2【答案】D【分析】本题是混合物成分的推断,由于限定的是四种物质,而其中的硫酸铜溶解于水有明显的蓝色或者反应也显示蓝色,而给定的现象中无颜色的提示,说明无硫酸铜,剩余物质之间氢氧化钠和氯化镁
能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根据题目的叙述可以看出一定存在这两种物质,而加入硝酸白色沉淀全部溶解也进一步证明了真的是存在能够和硝酸反应的氢氧化镁白色沉淀,而无色溶液此时可能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或者是氯化镁与硫酸钠,只有这两种可能性,加入氢氧化钡,
生成白色沉淀,这个沉淀可能与加入钡离子有关,则原物质中含有硫酸钠;若是与镁离子有关,同样也会生成白色沉淀,而现象为“沉淀不溶解”或“沉淀部分溶解”,都是说明有硫酸钡的生成,所以原物质中有硫酸钠,可以据此结合题给的选项进行解答。【详解
】A、步骤①和③是实验固体和溶液的分离,属于过滤,说法正确;B、加入水后得到无色溶液,可以判断溶液中没有硫酸铜,此时能够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只有硫酸钡,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则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硫酸钠,说法正确;C、使用氢氧化钡溶
液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对硫酸根离子的检验造成干扰,不使用氢氧化钡而使用硝酸钡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存在,这样就就可以取消步骤④,说法正确;D、根据分析可知,固体粉末中一定有NaOH,Na2SO4、MgCl
2,一定没有CuSO4,说法错误;故选:D。15.下列检验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A.检验某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CO2:将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无浑浊现象,则原混合气体中一定不含有CO2B.检验某气体中是否含有H2:点燃气体
,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则原气体中一定含有H2C.检验某化肥是否是铵态氮肥:取样,与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D.检验CuCl2溶液中是否含有FeCl2:取样,观察溶液的颜色,若溶液呈浅绿色,则原溶液中含有FeCl2【答案】C【详解】二氧化碳能与氢
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从而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碳酸钙易溶解于强酸性溶液,如混合气体中同时含有氯化氢等酸性气体,则澄清石灰水也不会变浑浊,A错误;含有氢元素的可燃性气体燃烧都能生成水,如甲烷、乙醇等,B错误;取化肥样品少量与熟石灰混合研磨,若闻到刺激性气
味,说明有氨气产生,该化肥为铵态氮肥,C正确;氯化铜溶液的颜色与溶液的浓度有关,浓度大时可呈绿色,且两种溶液颜色相近,混合时会相互影响,不能根据溶液呈浅绿色,判断原溶液中含有FeCl2,D错误。16.为证明酸与碱发生反应,实验小组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1)
实验中酚酞溶液的作用是______,不选用紫色石蕊溶液的原因是______。(2)实验中观察到溶液由______色变为无色,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3)从微观角度分析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
应,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______。(4)丙中无色溶液的溶质组成最多有______种情况,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要确定可能含有的溶质的成分,请写出一种可选用的试剂______。某同学按图丙所示实验进行操作,来确定反应后的溶质成分,该操作存在的问题是______,改用正确操作测得丙中溶液
的pH=5,则丙中溶液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5)小张同学另设计了一个实验验证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取少量NaOH溶液,测得溶液pH为10,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测得溶液的pH为9,他发现溶液的pH减小了,得出结论:酸和碱能发生反
应。大家对小张同学的实验过程提出质疑,认为溶液的pH减小的原因还可能是稀盐酸中的水稀释了NaOH溶液,向NaOH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后,测得溶液的pH必须______(选填“小于”或“小于或等于”)7,才能证明酸和碱能发生反应。【答案】(1)帮助判断稀盐酸
和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紫色石蕊溶液遇碱性溶液变蓝,遇中性溶液显紫色,视觉差不够明显(合理即可)(2)红HCl+NaOH=NaCl+H2O(3)H++OH-=H2O(4)两(或2)氯化钠(或NaCl)紫色石蕊溶液(或
锌粒,合理即可)将pH试纸直接伸入待测液中HCl、NaCl(5)小于或等于17.如图所示,在白色点滴板1~6孔穴中,分别滴加2滴紫色石蕊溶液。(1)溶液变为红色的孔穴有______(填序号)。(2)通过对比孔穴2、4中
的现象,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______,碱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______。(3)孔穴5中溶液变为蓝色,说明碳酸钠溶液显______(选填“酸性”或“碱性”)。(4)作为空白对照实验的是孔穴______(填序号)。(5)向孔穴2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观察到的现象是___
___,用化学方程式释其原因______。(6)若将图中的紫色石蕊溶液用无色酚酞溶液替换,则使溶液变为红色的物质为______。【答案】(1)2、6(2)红蓝(3)碱性(4)3(5)溶液由红色先变为紫色,
再变为蓝色NaOH+HCl=NaCl+H2O(6)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