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六)历史试卷含答案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0 页
  • 大小 531.180 KB
  • 2024-10-0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六)历史试卷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六)历史试卷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六)历史试卷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7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六)历史试卷含答案.docx,共(10)页,531.18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7c29dac4a27a009368c53322c1234d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六)历史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史记》载:武王灭商之后“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州区),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此举旨在A.强化对落后和边缘地区的控

制B.笼络和监视殷商贵族C.彰显周王天下共主的合法地位D.弘扬儒家的仁政思想2.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

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A.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B.杜绝了吏治腐败C.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D.抑制了豪强地主3.汉武帝时期将以前郡国

每年对皇帝贡献的土产,不再直运京师,专门设官经理,运去行市最高的地方售卖,得钱归公,这叫做"均输"。在长安设了一所可以叫做"国立贸易局"的机构,网罗天下货物,"贱则买,贵则卖",这叫做"平准"。这一政策的实行A.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致使地方官

员的特权消失C.体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阻碍了商品的全国性流通4.唐代婚俗中流行“陪门财”观念,即新贵与旧门攀亲,门望不够要花巨额钱财;而宋代则“婚姻不问阀阅”,“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成为士人的美好愿望。这

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门第观念已经消逝B.女性地位得到提高C.社会风气自由开放D.社会阶层流动加快5.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

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B.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C.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D.儒家的义利观念逐渐被社会抛弃6.1857年,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事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

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这段论述可以用来说明A.英国侵略行为不应受指

控B.中国抵抗英国侵略者的正当性C.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正义性D.英国和中国相互指控是合理的7.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

惊者。”这主要反映了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人才的严重匮乏8.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共同创办了广州华侨运动讲习所。下表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广州华侨运动讲习所《革

命文献讲义》部分篇目题目演讲人演讲人政治背景革命与反革命、孙文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施存统中共党员,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个人主义之分析萧楚女中共党员,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军事运动熊雄中共党员,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负责人青年运动的发生、海外工

作须知郭寿华国民党员广州工潮问题邓中夏中共党员A.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B.为民主革命提供大量海外人才C.探索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道路D.为大革命赢得社会各阶层支持9.1933、1947年上海等六个城市的工业简况如下表所示。城市厂数(

个)工人数(人)1933年1947年1933年1947年上海34857738245948367433天津122412113476957658汉口4974692499221048广州11044733213125085重庆4156611293834367西安100

6915055913上表可以说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A.城市民族工业持续发展B.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C.民主革命阶级基础扩大D.官僚资本进一步膨胀10.下图是发表于20世纪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名为《铲掉田坎,连成一片》。此画反映的事件A.旨在摆脱封建土地制度束缚B.出于稳定

全中国物价的需要C.促进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D.有助于扩大农民生产自主权11.1993年,国家体委明确了“体育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政策措施。2002年,党和政府全面实施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农民体育健身工

程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由此可见,体育事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A.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B.强身健体意识日益增强C.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D.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12.《荷马史诗》中国王阿伽门农经常召集人民大会解决纷争,不过普通公社成员很少能表达自己的意志。王政废除后,希腊一些

城邦先后出现以各种非法手段夺权的僭主,他们执政期间往往对平民的要求给予某种程度的满足。这反映了古希腊A.贵族内部矛盾激发公民意识B.民主平等的观念成为共识C.城邦政治决策服从民众意志D.公民集体的作用初见端倪13.学者陈乐民把“人与上

帝”的关系问题比喻为一团线的线头,抓住线头牵拉开去,把线团打开的整个过程,就是14—18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通过这个“革命链条”,“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该学者描述的“革命链条”A.得益于资产阶级革

命的开展B.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C.抨击了教会腐败和保守思想D.起源于自然科学的进步14.就亚非地区而言,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民族解放运动处于自发的斗争阶段,19世纪晚期后,开始走上自觉的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并在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

导致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C.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推动D.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15.《四月提纲》指出:“我们的直接任务并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而只

是立刻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即主张在不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由工人代表苏维埃或有关的工人组织对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和分配的过程进行监督和计划,对资本家的活动进行一定的制约。这一思想A.表明列宁反对无产阶级专政B

.是从俄国经济落后的状况出发的C.表明列宁认识到农民的落后D.是“战时共产主义”的理论指导16.二战后,粮食禁运和粮食贸易战频频发生。如1980年美国卡特政府喊出“饥饿迫使苏联人屈服”,宣布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与此同时,与美国同一阵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却在美国

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这体现了A.两极格局导致苏联粮食紧张B.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频繁出现C.冷战思维影响国际粮食贸易D.粮食贸易反映国家利益冲突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1933年,《申报月刊》发起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讨论范围集中于生产和经济方面,并将问题析分为两项:(1)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2)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出版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

并对发起讨论的原因进行了说明。《编辑之言》指出:"中国现代化'这个问题,与其说它是一个新问题,无(毋)宁说它是一个八九十年来的宿题。须知今后中国,若于生产方面,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我们整个的民族,将难逃渐归淘汰,万劫不复的厄运。"讨论共收到10篇短文和16篇专论。其中,明确主张采

取社会主义方式的有9篇,将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终极目标的1篇,主张非资本主义的3篇,主张计划经济的1篇,主张兼采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1篇,主张受节制的资本主义的1篇,明确主张个人主义方式的1篇,未回答采取社会主义抑或资本主义,只是提出具体主张的8篇。——据《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等整理材

料二九一八事变后,政府为唤醒国民爱国精神,通令各大学开设中国通史课程。傅斯年等提出了“书生何以报国?”的问题。钱穆为了讲好通史课,先后编写了几种讲义,又编选了一部《参考资料》,后编成《国史读本》,此外,尚有“通史随笔”五六册,汇集备课时所需史料,到

西南后又续有补充,为《国史大纲》之祖本。《国史大纲》成书后,钱穆写成《引论》一篇,在昆明《中央日报》上发表,正面阐述了钱氏“新史学”的基本内涵,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史学观念。他强调,一国历史与文化实是民族赖以存在之基础

,“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摘编自冯峰《钱穆研究三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穆撰写《国史大纲》的历史背张。意

大利史学家竞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结合两则材料,辩证据要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上古时期,人们只称“城”,而不称或少称“城市”。中国初期的城市,不是经济起飞的产物,而是政治领域中的工具。——摘编自徐龙国《中国

古代城市与文明起源》材料二中国早期城市制度是由《周礼》规定的。在《周礼》之后,古代城市的发展进程始终伴随着国家的权力确认。从秦汉以后到宋,中国的城市政治制度既体现为国家结构的严密,也体现为市场和社会、家庭要素的功能性导入。——摘编自姚尚建《在城市革命之前——中国古代城市

的制度巩固》材料三近代以来进入工业时代,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增长。中国城市发生分化,部分城市衰落,而另一部分城市因被迫开放成为通商口岸脱颖而出,如上海、天津、武汉、广州、重庆等沿江、沿海的中等城市相继发展成为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摘编自何一民《试析近代中国大城市崛

起的主要条件》材料四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国家,却也较早承受了转型时期公共卫生状况严重恶化的后果,不得不摸索出一套适应域市化、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终,英国构建出一套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辅以中央政府监督引导的公共卫生管理

制度。——摘编自王广坤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1)结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简析材料一、二、三中推动城市发展变化的原因。(6分)(2)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发展状况。

并分析近代英国发展公共事业的意义。(6分)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设立了严密的检察制度。1931年通过了《工农检查处问题的决议案》,规定工农检查处有权对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和监督

。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工农检察部组织条例》规定从中央到省、县、区政府机关都要设工农检察部。1934年初,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率先在中央各机关发动群众检举活动。……通过检察制度的建设,保证了苏维埃政权的廉政自律,为土地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据陈志杰《土地革命时期苏区的廉政制度建设

》材料二随着20世纪50年代后监督制度的不断缺失,苏联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赫鲁晓夫集党政大权于一身,不经过集体讨论,就擅自决定重大事项。此时地方官员掌控的物质资源日渐增多,以权谋私的空间也被扩大,各级官员和企业负责人暗中合作,把公有财物变成

自己的家产。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第一书记后,同样注重专权,他上台后曾自我得意地对身边人说过:“我就是沙皇。”同时,一部分干部公然地以权谋私,把自己领导的企业、农庄当作资本,从事半合法的和非法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大量利润。——摘

编自李华《苏共党内监督机制缺失的严重后果及现实启迪》等(1)根据材料一,归纳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设立检察制度采取的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实行的积极意义。(5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50年代以后

,苏联出现的政治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最终带来了怎样的后果。(4分)(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让人民监管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监察“独立”而不“独裁

”?(5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形成了五条区域性发展道路,它们之间的互动、交流、共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据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整理从上图所示的五条道路中

任选两条道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两条道路间的互动及其带来的影响。(要求:明确列出所选两条道路,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六)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C【解析】根据“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州区),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可得出,周王大肆分封,除了分封前代贵族遗民外,还分封了神话传说中的遗民,以彰显自我天下共主的合法地位,C项正

确;A项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B项只涉及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当时儒学还没有创立,排除D项。故选C项。2.A【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可知,涉及的方面基本都和农业相关,A项正确;“杜绝”表述错误,排除B项

;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豪强地主,排除D项。故选A项。3.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政府的均输官在各地统一低价征购货物,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这使得政府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

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围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C项正确;均输平准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排除A项;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使地方官员特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能说是消失,排除B项;这项政策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商品的良性流通,排除D项。4

.D【解析】从唐代注重门第到宋代“不问阅阅”,体现出世家大族的表落,“金榜题名时”也反映了科举制成熟后社会阶层的流动,因此材料所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阶层流动加快,D项正确;材料所述变化体现了门第观念的削弱,但不能表述为“已经消逝”,A项错误;在宋代理学影响下,女

性地位下降,B项错误;在宋代理学的影响下,社会观念也趋于封闭,C项错误。5.C【解析】百姓由多数从事农业(“十九在田”)发展为“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大量百姓弃农,从事其他谋生,反映出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

明工商业发展造成了农业"衰退",排除B项;“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社会各阶层对儒家义利观态度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6.B【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中国人民的抵抗是正当合法的,而西方的侵略是非正义的,因此可以证明中国抵抗英国侵略者的正

当性,B项正确;英国的行为要受到指控,排除A项;三元里抗英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队与民间武装力量在广州三元里发生的冲突事件,材料有可能是关于第二次稿片战争的记述(由时间推知),排除C项;英国对中国的指控是不合

理的,排除D项。故选B项。7.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结合后面三句话的具体说明,可知材料内容的核心意思,即体现出洋务运动时期对外交事务精通的专业人才匮乏的信息。A项"中外交涉",B

项"顽固派的抵制",C项"立宪思想"无从体现,三项均属于无关项,排除。故选D项。8.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在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广州华侨运动讲习所中,既有中共党员也有国民党员进行演讲,演讲的内容里既有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也有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可知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国民革命统一

战线的道路,C项正确;共产党员的演讲中也涉及孙中山的思想,所以并不是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在华侨运动讲习所演讲不能得出为民主革命提供大量海外人才,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演讲赢得各阶层的支持,排除D项。故选C项。9.C【解析】全民族抗战前后,中国

主要城市工业企业数量和工人人数整体呈现增长态势,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进一步扩大,C项正确;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城市民族工业遭到严重破坏,排除A项;"面临崩溃"与图表中"厂数""工人数"的增长不符,排除B项;仅凭图表信息无法判定城市工业企业的属性,无法说明官僚资本的发展状况,排

除D项。故选C项。10.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底,新中国进行了三大改造,在农业上通过走合作社的道路变土地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私有制宣告结束,集体经济开始,材料中的漫画《铲掉田坎,连成一片》具有十分重要的

政治意义,生产关系包含三要素,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有制的变革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C项正确:10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摆脱了封建土地制度束缚,排除A项;材料漫画与稳定全中国物价无关,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有助于扩大农民生产的

自主权,排除D项。故选C项。11.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由此进入了新的阶段,1993年国家体委明确“体育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和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2002年,党和政府全面实施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等,A项正确;B、C、D三项均未体现材料主旨,排除。12.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政废除后,希腊一些城邦先后出现僭主,他们执政期间往往对平民的要求给予某种程度的满足,这体现了公民的作用在加强,公民集体的作用

初见端倪,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贵族内部矛盾的激化,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平等的观念,只是反映一些城邦的僭主政治时期往往对平民的要求给予某种程度的满足,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城邦政治决策服从民众意志”,而是不同时期对公民意志的满足程度,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D项。

13.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4—18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革命主要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它们为资产阶级反对教会和君主专制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武器,进而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B项正

确;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得益于这些思想革命的推动,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思想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不仅仅是抨击了教会腐败和保守思想,排除C项;文艺复兴推动自然科学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14.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亚非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

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因素在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和传播,B项正确;A项时间不对,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而且是民族解放运动斗争的结果,不是原

因,排除D项。故选B项。15.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主张保留私有制,这是从俄国经济落后的状况出发的,故B项正确。此时列宁不主张废除私有制,故D项错误,A、C两项不符合史实。16.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冷战,美国从本国利益出发一度针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而

加拿大、澳大利亚虽然与美国同一阵线,但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反映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符合自身国家利益,粮食贸易反映国家利益冲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苏联粮食紧张,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频繁出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利益的需要超越了冷战思

维,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1)1933年,《申报月刊》发起了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从国内情况来看,近代以

来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促使人民继续探索维护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的道路。从国际形势看,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模式暴露出严重危机,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德日等法西斯国家实行战财经济,苏联实行社会主义计

划经济模式,国家干预、控制经济成为潮流,导致这场讨论中多数人倾向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模式。(4分)这场讨论体现了中国人实现现代化的强烈愿望。这有利于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客观上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对中国最终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也

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2分)(2)历史背景:抗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加深;知识分子爱国救亡意识高涨;通过历史教育唤醒爱国精神的需要(政府重视历史教育);钱穆的史学新认识;钱穆前期的丰富积累。(每点1分,任答4点给4分)理解:历史对当代史具有借鉴致

用价值,能够为不同时代的社会变革、当代的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真历史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为不同时代所用以达成时代的需要,也就是思想文化的时代特色。如孔子的学说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成为主要抨击对象,意在引导当时的民众思想解放;如历朝历代更替

所体现出来的历史周期律、“人心向背”的群众观引导当代人重视民生,以人民为中心。当代史的时空定位对历史研究产生重大影响,以当代视角去看待历史会有独特的历史解释,不仅仅局限于其学术价值,更能迁移到时代特性,丰富对历

史的认知能力;但同时也可能会受到学者主观认识的影响。(如果能从历史与当代史相互印证、历史学家的观点能反映时代的特性,即每个历史学家所处的"当代"这一角度理解也可)(4分)18.(1)材料一:上古时期,经济尚不发达,城市主要作为政治统治的工具而出现;(2分)材料二:古代(秦汉以后到宋),随着生

产力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商品经济和政治统治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2分)材料三:近代工业化的推动;外来侵略不断加深,自然经济解体,大量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涌入城市;沿江沿海的通商口岸城市具有区位优势;近代中国被迫卷

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2)发展状况:工业人口剧增;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每点1分,4分)意义:保障了民众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实力提升。(2分)19.(1)措施:通过和颁布了关于监督检察的法律法规;设置监督机构;发

动群众检举活动。(每点1分,3分)意义:从制度层面保证了根据地政权的廉政自律;为土地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每点1分,2分)(2)现象:领袖权力高度集中,个人专断;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2分)后果:导致苏联党和政府失去群众基础,最终苏联解体

。(2分)(3)措施:建立独立而健全的监察体制;(1分)重视立法和依法监察;(1分)完善监督运行机制;(1分)拓宽行政监督渠道,如加强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等。(2分)20.示例:两条道路:南方道路和中原道路。(2分)论述:中原文明在汉末魏晋之后不断南迁,加速了南、北之间的互动、交流,逐渐实现

了南、北文明的同构与融合,推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农业方面,北方南下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推动了牛耕技术在江南地区的推广,江南的农业开发促进水稻插秧与稻麦复种技术的发展,江南实现了精耕细作,深耕熟耘,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南方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南迁使得大量北方乎工业者涌入南方广大地区,带动了南方纺织、制瓷、制茶等行业的发展;隋、唐以来,南北方之间茶、丝等商品流通不仅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也促进了南北方文化和习俗的融合

,饮茶习俗于唐朝中期在北方地区普及。在政治方面,政权的历次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政治与法律制度,南、北地方治理经验的交流也促进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8分)总结升华:中华文化之所以绵

延不绝、一脉相承,与中华民族包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性是分不开的。中国古代区域性发展道路之间的互动、交流,对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2分)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61349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