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x,共(11)页,30.625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792a0968fb66e2438369dbb0184f9a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泸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共4页,18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4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时,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A.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B.中
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C.分封制的推行促进族群融合D.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答案】C【解析】【详解】从西周分封制下,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内容具体,并且“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有利于地方稳定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促进社会生活
规范统一,可知C项正确。儒家思想诞生是在春秋时期,A项不符合史实;分封制下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项错误;土著邦族受诸侯管治,服从周礼,走向一致,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加强了地缘政治,大一统理念促进了民族融合。2.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
,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C.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
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轻罪重刑”、“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的这一规定,主张实行法治,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C项正确;材料
和法律制度是否完善无关,排除A;B项地主阶级的不重视人权。表述绝对化错误,排除;材料未体现商鞅和贵族的关系,排除D。故选C。3.学者冯天瑜指出,东亚大陆跨人文明门槛以后,大略经历了“宗法封建社会”和“宗法皇权社会”
两大阶段。在这一转型中,王与宗亲共治天下的“众治”向“君治”转化,“君一民"关系成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在这一过程中A.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B.君主的家事和国事逐渐分离C.嫡长子继承制渐趋制度化D.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宗
法封建”指西周分封制,“宗法皇权”指秦汉以后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故D选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是在夏代,A选项错误;君主的家事和国事逐渐分离是因为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故B选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在西周确立,故C选项错误。故选D项。4.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刘武薨,景帝“立梁
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汉景帝这一做法旨在A.扩大王国势力B.监察郡级官员C.加强中央集权D.废除郡国并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
可知,梁国的势力被削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正确;A与题干信息相反,排除;B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根据材料可知,梁国一分为五,说明并未废除郡国并行制,排除D。5.董仲舒崇拜君权,神化君权,主张“一统乎天子”,把不属于六经、不合于孔子的学说,一概罢黜
不用,专用儒术。这种思想A.传承了孔孟儒学的思想主张B.促成了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开始出现C.使儒学形成严密的哲学体系D.造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固化思维【答案】D【解析】【详解】董仲舒主张“一统乎天子”、专用儒术,这就造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思维定式,故选D;A不符合材料
主旨,排除;秦朝已出现国家大一统局面,排除B;董仲舒使儒学神圣化,没有形成严密的哲学体系,宋明理学使儒学哲学化,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一统乎天子”、“专用儒术”,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的6.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
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
的“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等信息可知,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建设交通有利于隋唐两代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工运河修建技术,也无法对比得出“技术领先
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唐朝时期交通形式是海路并举,而且材料也没有对水陆与陆路交通进行比较,排除B项;大运河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材料没有涉及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7.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君主集权于上,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
的。下列属于“另设非正式机构达到分权的目的”是A.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B.中外朝制度和内阁制C.中书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D.二府三司制和军机处【答案】B【解析】【详解】汉武帝“中外朝制度”和明朝内阁制均为正式行政体制外另设的机构,故选B;秦朝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均为正式的行政机构,故
A错误;唐朝中书省属于正式的政府机构,C错误;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通过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的集体宰相制度,属于正式机构,D错误。8.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美国的《哈勃周刊》和《论坛》都分别撰文,认为“战争确实具有广泛的意义——它是进步与停滞
不前之间的一场斗争。日本的胜利意味着现代文明扩大到朝鲜,以及她的财富向世界开放。”这一观点A.辩证地看待甲午中日战争B.为侵略战争制造理论依据C.激化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D.旨在赞扬日本文明先进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报刊认为“日本的胜利意味着现代文明扩大到朝鲜”、“财富向
世界开放”,这些语言都是在美化日本的侵略战争,为战争制造理论依据,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辩证观点,排除A项;美国报刊不能激化中日民族矛盾,它的目的也不在于赞扬日本,排除CD项。故选B项。9.陈独秀认为“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号召人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认识问
题;鲁迅也大力宣传科学思想,认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他们这一做法旨在()A.反对迷信盲从心理B.批判尊孔复古思潮C.抨击北洋军阀统治D.促使国民个性解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希望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分析和认识问题,就是要反对迷信、盲从,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他针对的是批判尊孔复古思潮,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抨击,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的倡导
者强调个性解放符合史实,但主要是借助于提倡资产阶级新道德,排除D项。故选A项。10.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作工人运动”。这说明()
A.五四运动因十月革命而起B.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条件已日趋成熟C.工农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D.知识分子成为革命的主力军【答案】B【解析】【详解】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积极开展工人运动,说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组织基础与阶级基础已日趋成熟,B项正确;五四运动因为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而起,排除A项;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而非工农阶级,排除C项;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军,D项排除。故选B项。11.1925年中共四大会议上,开始把“地主”作为农民痛苦的直接原因和首要原因及农民革命的主要对象。会议通过的
《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中称,“广东的农民与地主之争斗,工人与大商买办阶级之争斗,小商人与军阀之争斗,都很明显”。中共“农民革命”形成基于()A.地主阶级成为民族革命对象B.军阀混战割据局面的结束C.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新要求D.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矛盾【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决议》中“广东的农民与地主之争斗……很明显”可以推断中共“农民革命”形成基于对社会矛盾的正确分析,选择D项;地主阶级不是民族革命的对象,排除A项;小商人与军阀之争斗,都很明显,军阀混战割据局面此时没有结束,排除B项;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新要求是在
国民革命失败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12.在东北抗联部队与伪军作战中,经常出现“唱着打”的场面,即:喊话、唱歌、射击轮番进行。在东北抗联诸多的歌曲中就有《劝满洲士兵歌》《劝夫回头》《千万别上鬼子当》《满军哗变歌》等十余首作品。这些作品A.宣传我党的抗日统
一战线政策,瓦解敌人斗志B.扭转了东北抗战的根本形势,分化了日军阵营C.保障抗日战争取得彻底的胜利D.促进了国共两党团结抗日,共赴国难【答案】A【解析】【详解】为了贯彻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抗联部队非常重视对伪军的争取
教育和分化瓦解工作,抗联歌曲便在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东北抗联部队与伪军作战”,不是分化日军阵营,排除B;C夸大了歌曲的作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东北抗联部队瓦解伪军的歌曲,与国民党
无关,排除D。13.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山西忻口抗击日军、保卫太原的中心战役o它是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朱德、卫立煌、黄绍站副之)指挥实施的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创歼敌逾万的纪录。该战
役()A.是国共合作抗日的范例B.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C.是抗日战争中最大胜利D.有效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山西忻口抗击日军、保卫太原的中心战役,它是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朱德、卫立煌、黄绍站副
之)指挥实施的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创歼敌逾万的纪录。”可知,忻口战役是保卫太原的中心战役,由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共同指挥实施,取得了歼敌过万的记录,说明此战役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的典范,A项正确;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的
是平型关大捷,排除B项;抗日战争中的最大胜利,讲的是正面战场的台儿庄战役,排除C项;有效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说法过于笼统,无法对材料进行有效说明,排除D项。故选A项。14.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西柏坡召开的土地会议规定,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连同乡村中其
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并归各人所有,由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这些规定的贯彻()A.体现了国共团结合作精神B.奠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根基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推动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答案】D【
解析】的【详解】根据材料“在西柏坡召开的土地会议规定”“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在1947年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这些规定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D项正确;此时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处于敌对状态,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
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15.下表为1955—1959年与中国建交国家()建交时间建交国家建交时间建交国家1955年8月1日尼泊尔1958年7月9日柬埔寨1956年5月3日
埃及1958年8月20日伊拉克1956年8月1日叙利亚1958年12月20日阿尔及利亚1956年9月24日也门1959年2月4日苏丹1957年2月7日锡兰1959年10月4日几内亚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B.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接受C.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D.中国促进日内瓦会议圆满成功【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在1955年亚非会议后,中国与西亚、中亚、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的建交明显增多,这显然是受到了万隆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
”方针的影响,C项正确;“一边倒”外交政策主要针对是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接受”的说法夸大了史实,排除B项;日内瓦会议主要针对的印度支那和朝鲜战争的遗留问题,而不是发展中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第I
I卷(非选择题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海国图志》超越了当时多数中国人视野所能触及的地域,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
造和使用。书中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是近代国人谈世界史时不可绕过的里程碑式的“开山之作”。《海国图志》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迫使人们思考西方何以强大而中国何以落后。在百卷本的《海
国图志》中,魏源编撰的范围由地理和历史逐步扩展到工商业,并由风土人情扩展到经济、政治,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介绍。——摘编自徐其成《〈海国图志〉对于促进国人开眼看世
界的功用》材料二1908年,清政府拉开预备立宪序幕,梁启超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期望,并撰写《责任内阁释义》介绍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度以供清廷借鉴。但是“皇族内阁”的产生,让其黄粱梦碎。武昌起义爆发后,他顺应时势发表《新中国建设问题》
,提出了“虚君共和”,君主立宪被重新包装。革命派主张共和,对梁启超说法不置可否,而此时袁世凯态度又暧昧不明,梁启超算是孤军奋战。在形势逼迫下,他最终放弃了这一主张,拾起曾一度否定的民主共和制,完成了最后一次戏剧性的思想转变。至此,梁启超政治立场的纠结基本走到了终点。——摘编自李泽鹏《梁启
超思想巨变——戊戌变法后政治立场的诸多徘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撰写《海国图志》的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政治思想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答案】(1)作用:传播了世界历史、地理知识;促进了国人“
开眼看世界”;冲击了传统夷夏观念;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答出两点即可)(2)转变:由主张君主立宪转向支持民主共和。原因: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戊戌变法及预备立宪的失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中华民国的建立;
梁启超对民主政治的不断追求;反动势力对民主政治的破坏。(答出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作用:根据“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地理、历史”得出传播了世界历史、地理知识;根据“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
世界概念”得出促进了国人“开眼看世界”;根据“迫使人们思考西方何以强大而中国何以落后”,结合所学,还可从冲击了传统夷夏观念;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等分析其作用。【小问2详解】转变:根据“介绍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度”“拾起曾一度否定的民主共
和制”,概括得出由主张君主立宪转向支持民主共和。原因:根据“‘皇族内阁’的产生,让其黄粱梦碎”,结合所学,分析得出戊戌变法及预备立宪的失败;根据“革命派主张共和”,分析得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根据“武昌起义爆发后”,分析得出中
华民国的建立;根据所学,还可从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梁启超对民主政治的不断追求等角度分析总结。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宋至晚清近800年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一是北宋朝廷南渡以后,宋高
宗命重修《(宋)神宗实录》,“唯是直书安石之罪”,后人评“公(王安石)之受秽且蔓延于千万世,尤莫甚于此书”;二是宋理宗在淳祜元年(1241年)下诏,以周濂溪、二程、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庙,的的“王安石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
言不足恤,此三语最为万世之罪人,岂宜从祀孔子庙庭,合与削去,于正人心。”——摘编自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材料二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
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为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川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易世而未之游(洗刷)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摘编自解玺璋《梁启超为什么要写王安石传》材料
三纯粹法家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他们所采取的是国家本位,而不必是王家本位。他们抑制私门是想把分散的力量集中为一体以谋全国的富强,人民虽然受着严刑的压迫以为国家服役,但不必一定为一人一姓服役,因而人民的利益也并未全被抹杀,人民的大部分确实是从旧时代的奴隶地位解放了。商
君正是这种法家的成功的代表。——郭沫若《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1)根据材料一,分析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的原因。(2)任选材料二中的一则新法措施,说明其在当时实行的积极效果。(3)据材料三,简析商鞅的历史贡献。综合材料,指出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答案】(1)原因:南宋统
治者将北宋灭亡的原因归结于王安石变法;南宋后,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王安石“三不足”的精神与理学冲突。(2)积极效果:青苗法。有利于减轻农民受高利贷的盘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市易法。打击富商大贾,打破大商人垄断市场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免役法。有利于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保障农时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保甲法。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减少了国家军费开支。(3)贡献:实现富国强兵打击奴隶主贵族解放奴隶推动社会转型。因素:立场,时代,视角。【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
一“宋高宗命重修《(宋)神宗实录》,‘唯是直书安石之罪’,后人评‘公(王安石)之受秽且蔓延于千万世,尤莫甚于此书’”得出南宋统治者将北宋灭亡的原因归结于王安石变法;根据材料一“二是宋理宗……下诏,以周濂溪、二程、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庙,‘王安石谓……合与削去,
于正人心’”并结合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可知南宋后,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王安石“三不足”的精神与理学冲突。(2)根据材料二“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可归纳出青苗法有利于减轻农民受高利贷的盘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市易法有利于
打击富商大贾,打破大商人垄断市场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根据“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为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可归纳出免役法有利于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保障农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
政府的财政收入;根据“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可归纳出保甲法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减少了国家军费开支。(3)第一小问贡献,由材料三“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可推论
出实现富国强兵;由材料二“抑制私门”、“从旧时代的奴隶地位解放了”等可得,打击奴隶主贵族,解放奴隶,推动社会转型。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有立场、时代、视角等。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推进国家治理的实践
中,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展现了自身的优势。新中国初期,全国各族人民以空前的热情,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在各级政权建设过程中,普遍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毛泽东特别强调,我们应当“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各级人民代表会
议制度”。在过渡时期不长的时间里,党和政府迅速组织起有计划的社会建设,x顺利完成了“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9%。——摘自王文《新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确立》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从一些沿海城
市起步构建对外开放基地。它们大胆探索新的经济制度和政府管理经济的新体制,为全国性的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样板,提供了借鉴,成为改革的试验区。——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1)根据材料一,概
括“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的标志。(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80年代,我国构建“对外开放基地”的过程,指出“全国性的经济体制改革”在90年代有哪些新发展?【答案】(1)优
势: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党和政府的领导;有计划的社会建设。(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标志: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过程:19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开辟经济开放区;划定海南岛
为经济特区。(答出任意三个)新发展: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明确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详解】(1)优势:根据材料一中“新中国初期,全国各族人民以空前的热情,积
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普遍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党和政府迅速组织起有计划的社会建设”,“顺利完成了“一五”计划”等信息可知,“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有,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党和政府的领导,有计划的社会建设等。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制度在
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2)过程:根据材料二中“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从一些沿海城市起步构建对外开放基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用开放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经济开放区、海南岛为经济特区等史实,简述20世纪80年代我国构建“对外开放基地”
的过程。新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0年代全国性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发展主要有,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明确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