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解析

PDF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395.429 KB
  • 2024-10-0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1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解析.pdf,共(14)页,395.42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6230ae89e0c91192587ed0fc72caa3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哈32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9月月考高三历史试题(考试范围:一轮复习第1—13讲)一、选择题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河南、陕西出土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结合史实河南、陕西属于黄河流域,属于北方,北方发现南方风格的青铜器,可知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D正确;材料的内容是中原受到

南方的影响,故A错误;材料与各诸侯国维护周礼无关,故B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C错误。2.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1万年前的稻作遗存,以及打制石器、动物遗骸等,其中动物遗骸包括28种哺乳动物、27种鸟禽类、5种鱼类、33种螺蚌、龟整类

及昆虫,出土了17种植物的种子。这些证据说明当时居民生活状况是A.稻谷是唯一的粮食作物B.农业出现推动科技的发展C.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D.采集渔猎和稻作提供食物【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遗址发现了稻作遗存以及多种哺乳动物、鸟禽类、鱼类

的遗骸,说明当时居民生活以采集渔猎和稻作提供食物,故选D;A项错在“唯一”,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科技的发展,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的信息,排除C。【点睛】3.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

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矛盾【答案】C的第2页/共14页学

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思想的传播,思想的传播伴随着人才的流动,依据所学可知,诸侯国君出于争霸需要,大量吸收人才,“士”阶层随之崛起,从而冲击了当地旧有贵族(依靠血缘获得官位)对

政治的垄断,C项正确;百家的思想各异,并不能促进国家政治统一,排除A;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排除B项;D项颠倒因果,诸侯国的矛盾导致各家的盛行。故选C项。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

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

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

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辟召制度是察举制的补充

,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之人,其运作是辟主根据民间呼声或自己的见闻,使出身草野没有机会入仕之人进入统治阶层。辟召制度是“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要保证其有效运作并加强中央的控制,这就需要监察体系的改进,故B正确;分科考试选官制

指的是科举制,故A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和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察举制度和辟召制度是两种不同的选官制度,故D错误。6.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

.的第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曹操通过实施屯田制,安置了流民、开垦了荒地、发展了农业生产,“所在积

粟,仓廪皆满”,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D项正确;利用政府控制的土地屯田,没有助长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项错误;屯田制为解决军粮问题,控制农业生产,没有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B项错误;屯田制的推行,使流民成

为政府的佃农,有了安定生产生活的条件,没有促进中原人口南迁,C项错误。7.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

。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

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8.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

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

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

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第4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

“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9.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

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A.小篆B.楷书C.行书D.草书【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楷书盛行,楷书具有字体方正、笔画工整、遒劲有力的特点,与材料形象化的描述相符,B项正确;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字体,且

篆书比较舒朗,具有曲线美,排除A项;行书与草书都具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以适意为主,不要太受法度之限制,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D项。故选B项。【点睛】本题围绕盛唐书法的时代气象和艺术风格创设情境,彰显了书法艺术

承载的美学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感受力和领悟力,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摘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10.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

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

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

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

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本题围绕宋代官职“通判”的概念展开,通过对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等进行阐述,

从规范地第5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设置的目的,学生只有深入理解“通判”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判协政理事,任责督察),方能准确作答。本题可尝试从“副手”、“参谋”、“审核员”“监督员”等身份理解通判。(改编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

试题评析)11.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答案】C【解析】【详解】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完善,C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

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题不符,D项错误。12.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的士兵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B选项排除。材料与对地方控制无关,强调的是军事力量,C选项排除。材料与社

会贫富分化差距无关,D选项排除。13.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

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宋代官府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则强调舍农工商

贾而为士、郑至道则强调士农工商皆本业。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社会阶层流动较为增强,故C正确;这一情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错第6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国家的国策,故B错误;“四民社会

地位相同”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14.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答案】A【解析】【详解】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的诉求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干预下未能满足,说明万历年间内阁权势较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任意妄为,A正确;明代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B选项中的“严重制约”不符合内阁这一机构的特征,排除;题干涉及的内容与

朝廷中枢机制有关,此信息不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情况,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排除C;内阁不是宰相,因此题干反映的现象不属于君权相权关系,排除D。15.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

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书房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和象征,地方官员敬畏皇权而敬畏南书房行

走周兴岱,他才以此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A项正确;材料没有官员俸禄入不敷出的信息,排除B项;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南书房地位下降,“嘉庆七年”与此不符,排除C项;“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是地方不是中央吏治混乱,排除D项。故选A项。16.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

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

:清朝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故A项中“专管军务”、D项中“专理邢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中“设有官衙”的表述由题目中无法看出。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光第7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绪……谕军机大臣……凡有旨……皆书于册……议大政……得旨则与”可知

清朝的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但无决策权,得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故B项的表述符合题意。【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军机处。1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

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善书的内容都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而儒家思想是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

,所以善书的流行是在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理学的主导地位在南宋就已经得到确立,排除A;儒家思想就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所以“阻碍”的说法错误,排除C;善书的流行是强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冲击,排除D。18.1846年,上

海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

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答案】D【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但是上海进口货物值不断下降,这必然会使列强认为并未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进口货值的下降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项

正确;进口货值的下降不等于外国货物不进入中国,因此其不能阻止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了广州贸易中心的地位,这意味着在当时的通商口岸中,上海具备更加优越的对外贸易条件,因此上海进口货值的减少并不能导致西方商品

倾销重心转移,排除B项;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且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了传统手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19.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

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的第8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鸦片贸易已实现

合法化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良歹分明,情甘帖服”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官员对夹带鸦片的人依法加以惩处,对夹带鸦片的船

货尽数没收,体现了清政府禁止鸦片流毒,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政府官员要求外商的具结承诺,无法得出得到各国政府的公认,故B项排除;材料中禁止外国商人带鸦片来华,可得出鸦片贸易在当时是不合

法的,故C项排除;是否“享有治外法权”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具结是旧时对官署提出表示负责的文件,即对自己的行为愿意承担法律责任的表示。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在广州采取了“缴烟、具结”的外贸政策,旨在断绝外来鸦片,这反映了当

时清政府对于禁烟态度的坚决,究其原因是清政府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通过题干中的具结分析当时政府官员的态度,即可获取正确答案。【试题分析】试题以清政府官员坚决禁烟态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弘扬了民族精神,是对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考查。20.1841年,

林则徐被道光皇帝发配前往伊犁。途中,他与魏源在镇江相遇时,依然十分关注战局的发展,倾吐了“患无已时,且他国效尤”的担忧。由此可见,林则徐A.突破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B.洞察新旧交替的时代变局C.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D.具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答案】D【解析】【详解】材

料“依然十分关注战局的发展”“患无已时,且他国效尤”体现的是林则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D正确;材料未涉及突破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的信息,A排除;材料未涉及洞察新旧交替的时代变局的信息,B排除;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

制夷”的主张,C排除。故选D。21.明清商书非常注重规范和引导从业者。商书倡导艰苦创业、节俭为本,指出“贸易之道,勤俭为先,谨言为本”“富从勤得,贫系懒招”。在个人修养方面,一要勤,“做事须向人前,不可偷懒”;二要谨,“谨则事事小心,不敢妄为”。这说明明清时期()A.社会主流思想发生变

化B.商业伦理体系逐渐完善C.印刷业出现商业化趋向D.商人地位得到政府肯定【答案】B第9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明清商书非常注重规范和引导从业者”

“勤俭为先,谨言为本”“谨则事事小心,不敢妄为”等信息,可得出,明清时期的商书注重规范商业从业者的行为,这说明明清时期商业伦理体系正在逐渐完善,B项正确;明清时期儒学仍是社会主流思想,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商业

伦理体系的完善,而非印刷业出现商业化趋向,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商人地位得到政府肯定,排除D项。故选B项。22.晚清时期,京城的京剧在审美和艺术形式上追求雍容华贵、富丽雅致的品性和趣味;而上海京剧则千方百计不断翻新剧目,注重故事情节丰富曲折,有的贴近现实,针砭时弊,

有的移植外国故事,如“新茶花女”“法国拿破仑”等。据此可知,晚清时期()A.北方京剧适应了市民阶层壮大的现实B.上海京剧适应了商业化社会的需求C.南北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对立日益明显D.上海京剧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意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

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京城的京剧在审美和艺术形式上追求雍容华贵、富丽雅致的品性和趣味;而上海京剧则千方百计不断翻新剧目,注重故事情节丰富曲折,有的贴近现实,针砭时弊,有的移植外国故事,据此可以说明

,南北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对立日益明显,C项正确;京剧追求雍容华贵、富丽雅致的品性,其依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而非市民阶层,排除A项;上海京剧适应了商业化社会的需求,但对材料概括的不全面,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推断上海

京剧是否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意识,排除D项。故选C项。23.康乾时期,华夷观念发生了新变化。其中“华”的主体逐渐从专指汉族扩展到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而“夷”则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该变化主要表明()A.统治者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B.清朝疆域得到了开拓和巩固C.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D.

世界局势影响传统文化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康乾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其中‘华’的主体逐渐从专指汉族扩展到包

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而第10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夷’则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明的东方大国,长期以来,在封建统治者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观念,即“华夏文化优越论”,由此形成古代华夷观念。华夷观念就是中国封

建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儒家文化的自我评价标准和处理对外关系的原则。“华”指华夏族,其主体为汉族;“夷”在古代是对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的贬称,如“四夷”、“九夷”、“夷服”等,故华夷观念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抬

高自己,轻视周边各族的心态。随清朝历代统治者推行民族高压政策和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传统的华夷观念,使其中“华”的主体逐渐从专指汉族扩展到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且随着西方的崛起和殖民侵略,“夷”开始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故世界局势影响传统文化观念,D项正确;统治者并未放弃

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清朝疆域得到了开拓和巩固,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4.明中后期以来,苏州、松江等地民多“取办于木棉,以花织布,以布贸银,以银籴

米,以米兑军运(粮赋)”,当地食用粮反要依赖进口,这说明当地()A.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B.自然经济已完全解体C.政府大力扶植棉纺织业D.民生与市场联系紧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

是:明中后期中国。据材料,明代中后期的江浙一带民户多从事棉纺织业,拿到市场上售卖获得收入,粮食等也需要从外面进口,卖布买粮说明当时江浙一带的民户和市场的关联较为密切,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雇佣关系,无法得出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排除A项;自然经济解

体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经济现象,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政府扶植,排除C项。故选D项。25.如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表。这反映出当时中西方()中国西方1596年刊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

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32年刊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1676年刊出王士性的《广志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11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绎》A.科技发展水平不同B.文化间的交流加深C.社会

发展趋势不同D.政治体制本质差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7世纪(欧洲、中国)。根据表中中国的科技是总结性的农业科技,是农业经济的延续,而西方科技是理论性的自然科学,属于工业革命的先

声,C项正确;材料表明,中国刊出的多为农业等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西方出版的多为理论性的著作,两者属于科技的不同方面,无法比较其发展水平,排除A项;16—17世纪处于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排除B项;16—17世纪西方社会大多也是封建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二、问答题26.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出现的背景、代表人物及主张。【答案】(1)背景①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③君主专制统治加强,吏

治腐败。④“西学东渐”带来先进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2)代表人物及主张①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②顾炎武、王夫之:对宋明以来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倡导经世致用

。【解析】【详解】结合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出现的背景是:①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③君主专制统治加强,吏治腐败。④“西学东渐”带来先进科技,开阔

了人们的视野。其代表人物及主张有:①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②顾炎武、王夫之:对宋明以来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倡导经世致用。第12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7

.鸦片战争后的社会转型。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对外关系上社会生活上【答案】政治上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经济上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被卷入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思想文化上传统封建思想受到冲击,客观上使中国接触到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刺激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外关系上打破了中

国闭关自守的政策,国门被迫开放第1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社会生活上外国生活方式、习惯、衣着、饮食等首先传入中国,西方的社会习俗也不断传入,冲击了中国传生活上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客观上促

进了中国社会会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的社会转型的表现:政治上,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经济上,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

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思想文化上,传统封建思想受到冲击,客观上使中国接触到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刺激中国人学习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外关系上,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的政策,国门被迫开放;社会生活上,外国的生活方式、习惯、衣着、饮食等首先传入中国,西方的社会习俗也不断传入,冲击了中国传生活上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会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8.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施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絕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诸皇宗籍属宗正者,及诸亲,五

品以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悉免课役。——《唐六典》材料二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

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

围。——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这种赋税制度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答案】(1)特点:按丁征税;以实物税为主;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2)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变化: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增加的第14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纳税对象(贵族官僚也要交税)【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由材料“赋役之制……课户每丁

租粟二石。”可得出按丁征税;由材料“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施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絕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及所学可得出以实物税为主;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由材料“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诸皇宗籍属宗正者,

及诸亲,五品以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悉免课役。”及所学可得出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小问2详解】本题是原因、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第一问原因,由材料“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

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可得出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第二问变化,由材料“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

”可得出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由材料“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可得出增加纳税对象(贵族官僚也要交税)。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