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解析

DOC
  • 阅读 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1 页
  • 大小 49.613 KB
  • 2024-09-3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8 已有4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2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解析.docx,共(21)页,49.61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5dc394fa2958d940beec8dccbecf0c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兰州一中2022—2023—2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第Ⅰ卷(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

(共20小题,每道题2分,共40分)1.据考古发现,在山西陶寺遗址一座贵族墓随葬的骨耜上发现契刻有一个“辰”字,专家推测墓主的职官可能为农官;同时在该遗址还发现有古天文台,当时人们已将一个太阳年分为20个节令—包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4个重要

节点。这反映了当时()A.社会阶层的分化B.文字体系的形成C.国家形态的成熟D.农业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陶寺遗址是距今4000年前后龙山文化重要遗址,依据

材料中“农官”和20个节令(尤其是4个重要节点),可以得出该时期农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层的分化,排除A项;单从一个“辰”字无法推断其已形成文字体系,排除B项;材料只讲述了贵族农官,未涉及其他阶说明该时期进入文明时代,出

现早期国家形态,但难以就此说明国家形态已成熟,排除C项。故选D项。2.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录中,出现了一个被称为“卤小臣”的官员名称(“×小臣”一般是直接服侍于商王的近臣,“卤”说文解字释义为“西方的盐碱地”)

。这可以用来佐证商代()A.商王重视盐业的发展B.官僚体系已经相当完备C.官营手工业比较发达D.出现了古代最早的文字【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代有专门与盐业有关的“卤小臣”官职,说明当时重视盐业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不能证明体系完备,排除B

项;材料中不能说明是官营手工业,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文字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3.西周时期,周天子祀天祭祖,内服、外服中各级各姓封君贵族均有从祭和助祭义务。当异姓封君贵族履行从祭与助祭义务之时,其原有族群背景便被大大淡化了,无形之中融入西周王朝的统治阶级阵营。据

此可知,这一现象()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B.推动了周文化心理认同的C.加强了周天子集权统治D.强化了同源共祖的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当异姓封君贵族履

行从祭与助祭义务之时,其原有族群背景便被大大淡化了,无形之中融入西周王朝的统治阶级阵营”,可知材料所述现象推动了周文化心理认同,B项正确;西周分封制蕴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西周尚未实

现集权统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认同,未提及各族群共认相同祖先,排除D项。故选B项。4.秦始皇认为“秦既代周(火德),自为水德”,汉文帝时期有人上书“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上述现象()A.确立了五行学说

为统治思想B.旨在论证政权建立的合理性C.推动儒家学说吸收阴阳思想D.表明汉朝承袭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交互更替,周而复始。秦始皇认为周为火德,秦为水德,汉文帝时期有人上书认为,秦得水德,汉当

土德,旨在论证政权建立的合理性,B项正确;封建王朝利用五行学说来论证政权的正统性,但五行学说并不包含很多关于治理国家的主张,因此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五行而非阴

阳思想,且儒家吸收阴阳家的思想并非自秦汉始,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孟学派将“仁”“义”“礼”“智”“圣”与五行联系起来,排除C项;材料表明秦汉都受到五行学说的影响,而非秦汉都采用某种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5.田氏代齐后,齐国成为凌驾于周王室之

上、与秦国分庭抗礼的王国。到汉高祖九年,“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汉高祖此举旨在()A.解除旧贵族对政权的威胁B.强化对少数民族的管理C.促进关中地区的人口流动D.实现对编户的有效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

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朝政府将齐、楚大族迁到关中地区,起到了增加关中人口和加强对旧贵族势力控制的作用,有利

于中央集权,A项正确;齐、楚大族不属于少数民族,排除B项;汉高祖此举增加了关中人口,但主要目的是解除旧贵族对政权的威胁,排除C项;汉高祖此举旨在解除旧贵族对政权的威胁,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6.东晋王羲之“东游山海,并

行田,视地利”;刘宋孔灵符“水陆地二百六十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东晋谢琨“童仆千人”;南齐谢灵运“从者数百人”。上述现象,政府屡禁不止。材料主旨反映了()A.魏晋豪强地主封山占水B.江南人地矛盾已出现C.士族崛起把

持国家政权D.政府和豪强存在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魏晋时期地方豪强占领了大量土地,有很多随从,说明地方豪强势

力强大,占有的土地和人口影响了政府的赋税收入,说明政府与好强存在矛盾,D项正确;封山占水不符合材料东晋谢琨“童仆千人”与南齐谢灵运“从者数百人”,排除A项;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才得到开发,人地矛盾还未出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地方豪强占有大量土

地和人口,不属于士族把持国家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7.唐地理学家贾耽在绘成《海内华夷图》后,上奏唐德宗,奏章中既谈到安国为《西戎志》中的地理名词,又将辽东、乐浪与黔州、陇西等地并称(而不以“四夷”冠称),“郡县纪其增减”。据此推断,辽东地区()A.得到

了唐朝中央有力管辖B.最早于唐德宗时期归附中央C.从唐代开始普遍推行郡县制D.行政级别高于其他边疆地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不以‘四夷’冠称”“郡县纪其增减”可知,唐政府将辽东

地区与内地同等看待,实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制度,得到了唐朝中央的有力管辖,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最早”,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开始在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排除C项;根据材料“将辽东、乐浪与黔州、陇西等地并称”“郡县纪其增减”可知,辽东地区的行政级别并未高于其它地区,排除D项。

故选A项。8.唐代晚期的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讲“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张彦远的这些的观点反映了唐

代()A.文化交融影响绘画B.绘画门类丰富多彩C.心学发展影响绘画D.绘画风格注重写实【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晚期。根据“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凝神遐

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可知,张彦远的观点中含有儒家和道家等思想流派的内容,因此他提出的这些观点说明文化交融影响了绘画发展,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张彦远关于绘画的观点,不能体现绘画门类丰富多彩和绘画风格注重写实,排除BD项;心学到宋明

时期才出现,排除C项。故选A项。9.《宋史》记载:“祖宗(指宋太祖赵匡胤)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这一制度的实行意在()A.整顿军队加强地方军事力量B.澄清吏治削弱宰相行政权力C.分权设职防止武将权力膨胀D

.崇文抑武提高文官社会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太祖之所以将军权分散,就是吸取五代以来藩镇割据

,武将专权的教训,通过分权设职来防止武将权力膨胀,C项正确;宋太祖实行这一制度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而不是为了加强地方军事力量,排除A项;这些制度是为了削弱武将权力,和削弱宰相权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提高文官地位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0.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

南齐派使节北上,恰逄冯太后丧事,齐使欲以朱衣入见,北魏派人四次往返劝阻,皆不肯更衣。后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这一材料可用于研究()A.南北文化差异的原因B.礼乐制

度的历史延续性C.南北政权的隶属关系D.北魏封建化改革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南齐使者出使北魏,恰逄冯太后丧事,想着红衣祭拜,最终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

,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可见北魏坚持着丧服祭拜,显然这是受到中原礼仪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南北文化的差异,材料主要体现北魏在齐使祭拜冯太后问题上坚持祭拜者着丧服,排除A项;材料中一定层度体现了礼仪制度,但是材料主旨是北魏受汉化影响大,排除B项;C项表述错误,

南北政权不是隶属关系,是并存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1.元朝时,在政治上虽有“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的区分,但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北方士人往往以江南一游为荣。南方士人大多以“游

孔林”、“历燕赵”、“谒京师”作为人生的重要经历。这表明()A.国家统一有利于文化的融合B.文人的尊儒信仰驱动北人南往C.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D.统治政策成为南北交流指向标【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文化上北人南往,或南人北上,蔚然成风”可知,元朝政治上虽实行南北分治,但文化上士人南北交流频繁,有利于推动南北文化的融合,反映了当时国家统一对文化融合的推动作用,A项正确;北人南往是为了游历江南,并非崇儒信仰的驱动,排除B项;南北文化虽有差异,但结束

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且材料未反映一体化趋势,排除C项;材料中统治政策和文化现象并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12.明初,设通政司负责拆分、整理、递交各类奏章,使奏章不经各部门审阅,直达皇帝;但在明代中后期,重臣权宦对通政司

封入内廷的密疏内容进行实质性处理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反映了()A.通政司的法定地位大幅度下降B.密奏制度逐渐遭到了破坏C.官僚机制运行受专制体制冲击D.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材料表明,明

初确立的奏章由通政司整理后直达皇帝的制度,在明代中后期遭到了破坏,这与明朝后期专制体制的变化特别是阁臣和宦官专权有关,反映专制体制冲击官僚机制运行,C项正确;材料反映通政司的实际地位而非法定地位下降,通政司仍然享有收受、检

查内外奏的法定权力,排除A项;密奏制度出现于清代,排除B项;材料内容属于君主专制层面的变化,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13.中国古代小说即使虚构,也要写上真实的年代、真实的地点,甚至真实的人名。故事是虚构的,故事发生的空间与时间却是真实的;人物是虚构的,人物的名字却是真实的。中国小说

的书名常冠以记、传、志之类的字样,如《石头记《水浒传》《东周列国志》等,记、传、志本身就是史书体例的称谓。由此推知,古代小说()A.与历史著作具有同等史料价值B.能够准确记述历史人物的事迹C.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

运用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小说虽然内容是虚构的,但是有些东西是真实的,比如年代、地

点、人物名字等,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古代小说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运用,有一定史料价值,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小说虽说有一定史料价值,但明显历史著作史料价值更高,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小说中人物的名字

是真实的,但是具体的事迹有可能是杜撰的,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4.甲午战争期间,面对清军的失败,伦敦《经济学家》杂志发出警告:“在日本获得完全胜利的时候,中国的未来将产生最值得担心的后果”,英国随即向德法俄美等国提议

联合劝告中日和平解决:俄国《公民报》也说“当日本获得全胜而缔结和平条约时,不能不使日本懂得有它所不能要求的东西”。这反映出()A.日本取得战争胜利已成定局B.日本扩张引发列强担忧C.清政府“驭夷”外交效果显著D.列强舆

论左右战争进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日本获得完全胜利的时候,中国的未来将产生最值得担心的后果……不能不使日本懂得有它所不能要求的东西“可知列强对日本的不断扩张表示担忧,B项正确;日本取得战争胜利已

成定局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由于晚晴时期清政府缺乏强大的国力做后盾,其“驭夷”外交失败,排除C项;”左右“一词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5.1910年,时任川滇边务大臣的赵尔丰在一份奏折中称:“所有从前属地而未经编籍者,外人即指为彼之所觅殖民地,强为占据。”他指示地方官员遵照

“彰我国徽,以占先著”的行动方针,树立旗帜,建立界牌,发放“护照”。此举()A.蕴含西方民族民主观念B.表明清朝积极向近代国家转变C.凸显洋务运动外交成果D.反映统治阶层的主权意识觉醒【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

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0年(中国)。根据材料“他指示地方官员遵照‘彰我国徽,以占先著’的行动方针,树立旗帜,建立界牌,发放‘护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0年,清政府官员树立界碑,发放“护

照”,有了主权意识,反映统治阶层的主权意识觉醒,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民主观念,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足体现清朝积极向近代国家转变,排除B项;洋务运动早已失败,排除C项。故选D项。16.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设计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蓝图。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

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形式具体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决心打倒国民党解放全中国C.致力于实现中国的民主制度D.为建立新中国进行理论准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国家不断进行理论建设,说明其致力于致力于实现中国的民主制度,C项正确;材料强调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理论,不属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项;1940年和1945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排除B项;《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

策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17.有史料记载,在一次战斗中,斯巴达公民死伤惨重。当此消息传回斯巴达时,有家人在该战斗中不幸牺牲的公民,其在大众面前不但不允许流泪,而且要庆幸至少还有其他的公民没有丧失生命;而如果自己的家人平安归来,则要恸哭不止,因为别人失去了亲人。这反映出古代斯巴达

()A.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B.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C.城邦至上理念影响个人行为D.城邦政治决策服从民众意志【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斯巴达)。据材料“有家人在该战斗中不幸牺牲的公民,其在大众面前不但不允许流泪

……”,可知所述现象是把他人为城邦作出的贡献或城邦其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的体现,即城邦至上理念影响个人行为,C项正确;根据材料“庆幸至少还有其他的公民没有丧失生命”,“则要恸哭不止,因为别人失去了亲人”可知其重视公民的生存权利,排

除A项;斯巴达人为战死的公民而悲伤,为生还的公民而庆幸。这都是伦理观的体现,不能说斯巴达“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城邦至上,并不是决策服从民众意志,排除D项。故选C项。18.俄罗斯的标志性建筑

之一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带有典型的拜占庭风格;俄罗斯的造型艺.术,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画像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俄罗斯的国徽,也渊源于拜占庭文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A.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影响B.俄罗斯的兴起晚于拜占庭C.拜占庭文明对俄罗斯的影响D.拜占庭与

俄罗斯具有相同的历史传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俄罗斯建筑、造型艺术.国徽等方面与拜占庭文明存在共同之处,反映出拜占庭文明对俄罗斯建筑及文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这为俄罗斯文明奠定了精神基础,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拜占庭文明对俄罗斯的

影响,并不是宗教影响,排除A项;俄罗斯文明兴起时间晚于拜占庭,并不必然意味着会受其影响,排除B项;俄罗斯与拜占庭历史传统并不相同,排除D项。故选C项。19.第一国际时期,只有一个社会主义政党,即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有党员1万多名。第二国际建立时,世界上已有15个社会主义工人政党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参加第二国际社会主义政党有30多个,党员356万余名,遍布欧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上述变化表明()A.国际工人运动范围与规模扩大B.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初步确立C.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工人

运动发展D.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欧洲)。根据材料“第一国际时期,只有一个社会主义政党,即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有党员1万多名

。第二国际建立时,世界上已有15个社会主义工人政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参加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政党有30多个,党员356万余名,遍布欧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可知,第二国际与第一国际相比较,所影响的范围更加的大,其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指导

地位初步确立是《共产党宣言》,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一战信息,排除C项;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排除D项。故选A项。20.“1881-1912年欧洲在亚洲和非洲征服与夺取权力的全部进程,都

是基于同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说辞:富有种族主义意识形态色彩的‘强者权利说’,即所谓当地人没有能力对自身实行有序管理,以及在与欧洲对手的竞争中维护本国利益。”据此可以判断()A.强权政治推动殖民扩张B.弱肉强食成为国际共识C

.欧洲国家协调侵略步伐D.亚非地区缺乏自治能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1-的1912年(欧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欧洲在亚洲和非洲征服与夺取权力的借口是“强者权

利说”,认为亚洲和非洲人没有能力管理自己、保护自己,所以,欧洲殖民国家来充当保护者,实质是通过强权政治推动其在亚非的殖民扩张,A项正确;据材料,“弱肉强食”是欧洲殖民国家的做法,不是“国际共识”,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欧

洲国家间协调侵略步伐,排除C项;据材料,欧洲殖民国家认为“亚非地区缺乏自治能力”,实质是其强权政治推动对亚非的殖民扩张,而不是亚非地区真的缺乏自治能力,排除D项。故选A项。第Ⅱ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共6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材料一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

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新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材料二7世纪初的唐朝,内部组织结构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看,近于至善,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的“互相制衡

”截然不同,不论唐太宗如何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专制体制。——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的有利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的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答案】(1)有

利因素:魏晋奠定的制度基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统治者的励精图治。(2)表现:三省六部制趋于成熟,行政效率提高;相权一分为三,防止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宰相共同议政,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局限性:相权被分割削弱,其本质是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政令决策执行程序化,造成不同

部门之间互相掣肘推诿。【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可得出魏晋奠定的制度基础;根据材料“能够兼容并蓄”可得出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根据材料“是诸多

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逐渐恢复并发展,并且统治者励精图治,都促进了隋唐政治体制的创新和发展。(2)表现,根据材料“近于至善,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央实行

三省六部制,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及尚书省下的吏户礼兵刑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说明通过三省六部制削弱了宰相的权力,防止宰相权力过于集中,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同时宰相共同议政,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局限性,根据材料“他的政府

无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专制体制”结合所学可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说明通过三省六部制削弱了宰相的权力,进一步加强了专制皇权;三省中中书省起草、门下审核、尚书执行,政令决策执行程序化,易造成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掣肘

推诿。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苏区合作社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还是一个战斗组织。合作社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解决红军家属在生产生活上的因难从而保证"扩红"运动的顺利开展;二是生产和收集粮食、筹集物资以满足前线需

要。合作社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查处和清除混入合作社的阶级异己分子和腐败分子,维护贫困农民在合作社中的地位,保证合作社的纯洁性。——摘编自易棉阳《中央苏区合作运动与相关革命运动的关系研究》材料二1950年7月

,中华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等重要文件,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合作社。经过最初几年的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已有社员1.5亿,供销社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这

一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快速推进,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3年开始大规模推进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建设,1957年后,人民公社在广大农村逐步建立。——摘编自彭远国《中国供销合作社历史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材料三1984年,供销合作社在恢复“三性”(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的基

础上,深入进行了以“全民”变“集体”,“官办”改“民办”为核心的改革,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农村商业网点。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了供销合作社的性质、宗旨、地位和作用,并决定恢复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我国的供销合作社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摘编自张希深《中国供

销社发展研究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新时期供销合作社发展的认识。【答案】(1)原因: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围剿与封锁;根据地自然条件恶劣;根据地经济基础薄

弱;巩固根据地的需要;军事斗争的需要;中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探索。(2)特点: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组织机构较为完备;有法可依;侧重于农业生产和商品流通;发展速度快;带有革命运动色彩;属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一部分。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致

力于发展农村经济,调动农民积极性,维护农民利益;要与时俱进,积极稳妥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根据材料一“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苏区合作

社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还是一个战斗组织。”并结合国民党对根据地进行围剿的相关史实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苏区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原因有,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围剿与封锁。根据材料一“解决红军家属在生产生活上的因难从而保证‘扩红’运动的顺利开展。”并结合根据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可知,根据地自然条件恶劣

;根据地经济基础薄弱;巩固根据地的需要。根据材料一“生产和收集粮食、筹集物资以满足前线需要。”可知军事斗争的需要。根据材料一“合作社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查处和清除混入合作社的阶级异己分子和腐败分子,维护贫困农民在合作社中的地位,保证合作社的纯洁性。”可知中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探

索。【小问2详解】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0年至1957年(中国)。根据材料一“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合作社。”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合作社发展的特点是,党的领导,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二“经过最初几年的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已有社员1.5亿,供销社

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可知组织机构较为完备;侧重于农业生产和商品流通。根据材料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草案)》等重要文件。”可知有法可依。根据材料二“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快速推进。”可知发展速度快。根据材料二“

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3年开始大规模推进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建设,1957年后,人民公社在广大农村逐步建立。”可知带有革命运动色彩;属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一部分。认识: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4年至1995年(中国)。根据材料三“1

984年,供销合作社在恢复‘三性’(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了以‘全民’变‘集体’,‘官办’改‘民办’为核心的改革。”并结合实事求是的相关史实可知,一切从实际出发,致力于发展农村经济,调动农民积极性,维护农民利益。

根据材料三“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农村商业网点。”可知要与时俱进,积极稳妥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根据材料三“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了供销合作社的性质、宗旨、地位和作用,并决定恢复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可知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

组织领导作用。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过程包括两个基本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总的说来是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更迭,由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

会,又由阶级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没有奴役和剥削的无阶级社会。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尽管各国或各地区具体情况不同,但纵向和横向发展都具有理论上的普遍规律性的意义。纵向发展制约横向发展,横向发展反作用于纵向

发展,它们共同的基础和最终的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人类历史的纵向与横向发展”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紧扣论题;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答案】示例一:论题: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推动横向发展。阐述:古代,由于地理隔阂和生产力技术落后,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文明之间相对隔绝发展。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汉朝国力强大,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使得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逐

渐增多。中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地理障碍逐渐被克服,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新航路,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使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海外殖民活动愈演愈烈。第二

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建立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结论:综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和技术的进步,各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体现了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示例二:论题:人类历史是一部纵向发展的历史。阐述: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没有阶级。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日益复杂,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如古罗马、古希腊,夏、商、西周等。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引发阶级关系变化,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并在秦朝确立,表现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而西欧则随着自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动荡,逐渐进入封建社会,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为基本特征。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壮大并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随着工业革命的

开展,资本主义制度得到推广和完善。但工业化也带来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十月革命后,俄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使人类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结论:综上,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过程中,社会生产力总体上不断发展进步,推动人类社会逐步从低级走向高级。这

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解析】【详解】这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这一题所涉及的最大范围的时空是古代、近代、现代的世界。论题:据材料“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纵向发

展制约横向发展”,他们共同的基础和最终的“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论题一“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推动横向发展”;据材料“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他们共同的基础和最终的“推动力量是物质生

产的进步”,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论题二“人类历史是一部纵向发展的历史”。阐述:示例一:论题: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推动横向发展。据材料“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总的说来是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更迭,由

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又由阶级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没有奴役和剥削的无阶级社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可以选择阐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时期生产工具、生产关系的基本情况和变革,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的社会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的变革,据材料“横向发展是指历

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纵向发展制约横向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然后需要说明纵向发展对横向发展的影响,做到紧密围绕论题,史论结合,

如“古代,由于地理隔阂和生产力技术落后”就是纵向发展方面的表现,“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文明之间相对隔绝发展”是其对横向发展的影响;“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汉朝国力强大,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是纵向发展方面的表现,“丝绸之路开通,使得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逐渐增多”是其促

进横向发展的表现;后面不再赘述。阐述时注意最好以生产力和社会形态的演变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做到紧密结合材料,层次清晰,史实要充分,阐述时要围绕论题,逻辑严谨,表述成文。最后归纳总结,升华主题,完成表述,即综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和技术的进步,各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形成

了一个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示例二:论题:人类历史是一部纵向发展的历史。据材料“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总的说来是由低级社会形态

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更迭,由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又由阶级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没有奴役和剥削的无阶级社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只需要先阐述清楚每个时期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情况,然后阐述清楚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形态(政治制度、阶级变动等

等)的变革即可。如“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是生产方式,“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是其社会形态;“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日益复杂”是生产方式,“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如古罗马、古希腊,夏、商、西周等”是社会形态

;“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生产方式,“引发阶级关系变化,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并在秦朝确立,表现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社会形态;后面不再赘述。阐述时需做到紧密结合材料,层次清晰,史实要充分,阐述时要围绕

论题,逻辑严谨,表述成文。最后归纳总结,升华主题,完成表述,即综上,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过程中,社会生产力总体上不断发展进步,推动人类社会逐步从低级走向高级。这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

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