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共(10)页,33.986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51563c62b9e20ed463889780494829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一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
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传统的小说、剧
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诗歌则不然。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
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
人类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但是强调
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
色彩的。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意义呢?不是的。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真正伟大的诗篇,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涵括广泛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着
超越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为什么主体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往往会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呢?这是由于抒情主体是一个单个的人,但同时也是处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人类共同性中某些特征的体现者。普希金说过:“我的永远正直的声音,是
俄罗斯人民的回声。”对诗人来说,自我与时代、与人民是一致的,因为诗人本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人民的一员。伟大的诗人往往有一种涵盖一切的气魄:我是人民!人民是我!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要自觉地把自己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这样,他的
诗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摘编自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材料二:当前,中国新诗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称为诗人的人越来越多,写诗似乎也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随意。诗坛内热热闹闹,诗坛外冷冷清清,广大读者对新诗已由不满、失望到弃之而去。从诗的内
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反意义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玩世、丑陋、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价值的最终所在,它并不浮出诗歌的表层,但却以它那不可触摸的光辉照亮全诗,没有境界的诗如珠玉失去光泽。现在有些诗不但缺乏境界,甚至以
庸俗、低劣、丑恶入诗。伪道德、假崇高自然应该遭到批评,但若因此舍弃以“真善美”作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是一种本质性的误导。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使发生在遥远的天涯海角的变故,也会对全球、全人类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信息时代人们的命运比以往
任何历史时代都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因此,敏感的诗人不会像一只工蚁只忙碌着经营自己的巢穴,而不预见人类共同命运的走向。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转向以个人的日常生活和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为主题。个人感情的抒发是诗歌的
本能,但关键在于不同高度的观察引出不同高度的情感,至少诗人不应该将自己紧闭在狭小的天地间。抒发强烈的个人色彩之情并非诗歌的全部,尤其当这种感情缺乏时代感时。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多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所
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像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诗人一样写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远意义的诗,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摘编自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诗人郑敏访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性与科学家、画家、音乐家三者不一样,因为这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B.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得到极大认同,以至当时的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
。C.当今中国新诗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其原因之一是舍弃“真善美”的生命价值而导致了境界不高。D.全球化的今天对于诗歌创作中的时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人创作不能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沁园春·长沙》中的“层林”“鹰”“鱼”等,表现诗人的意志情感,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B.如果诗人不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写出的作品就可能反映不出有时代特色的、民族性的人民心声。C.关于新诗创作中的个性色彩与时代性的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又都特别强调了时代性。D
.只要中国新诗人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和时代,就能改变广大读者对新诗不满、失望和弃之而去的局面。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整体观点的一项是(3分)()A.“大众化诗歌率先提供一种民主开放的想象性文化空间,网
络诗歌爆发出巨大的文化能量。”(光明网)B.“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代,新的经验、新的感受与全新的视野,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中国青年报》)C.“我们今天的诗人,不应以为新诗是白话体,就与古汉语无关。诗人首先要珍惜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赋予它当代的
阐释。”(中国作家网)D.“一方面诗是心灵的产物,另一方面心灵也必然会对时代有所感应。诗人是敏感的,他们能够凭着直觉捕捉到时代的种种风云变动。”(中国诗歌网)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闻一多的《红烛》体现了“越是个性的,就越
有普遍的价值”的论断,请根据诗歌《红烛》的相关内容,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文本一:老校长的雨靴庞余亮一个人的身份与穿着绝对有关系,比如我们校长曾经到村里的裁缝店做过一套西装。瘦瘦
的校长穿起来就不伦不类,反倒是他穿上蓝卡其的中山装好看些。不过他到乡里开会到城里办事还是穿上了他的宝贝西装,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已经歪斜了。看得出他穿上西装的感觉并不好,可是他说有什么办法呢,上次进
城,人家都以为他是个老古董,还是穿西装好些,穿西装人家的目光就少了,走路就轻松些,城里人就喜欢穿西装。穿西装也就穿西装吧,可是一到下雨天,穿上西装的他偏偏又蹬上了一双中帮雨靴,这就更加不伦不类了,怎么看怎么别扭。每当他穿上这件衣服,学生们就在背后叫他“
德国鬼子”。但乡下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一走路就是一脚的烂泥,想甩都甩不掉。如果还想“甩”的话——用校长的话说就是想要派头的话,皮鞋一会儿就变成了小泥船,所以雨靴还是更适合于土路。看来校长穿雨靴还是穿得理直气壮的,既然穿着理直气壮,别人怎么看也就无所谓了。他心安理得地穿着后摆
有点吊的西装和粘着烂泥的雨靴到乡里或进城办事。回来时他乐呵呵的,他似乎没少什么,实际上雨靴上已少了许多烂泥,而原先黑色的泥渍变成了白色的泥斑,像踩了一脚的雪。本来我早已不用雨靴了,过去在上师范前下雨赤脚;上师范时下雨也无所谓
,到处都是水泥路。可是到我们学校就行不通了,烂泥似乎见皮鞋见得不多,反而亲昵得太过分了,开始我还“甩”,下雨穿皮鞋,后来再也不行了,我心疼。乡里经费紧,工资不仅发得迟还总打折,我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我托穿雨靴的校长到乡供销社买回了一双雨靴。新雨靴锃亮锃亮的,亮得能照见人的脸,雨珠滴在上
面一会儿就滚走了。我走路时觉得有人在看我的脚。不过雨靴老得很快,不出几个雨天,雨靴就老得和校长脚上的雨靴差不多。似乎只有老了的雨靴才更和泥土亲近些,老了的雨靴更协调些。每年开学前校长和我们都要乘船到城里新华书店一趟。我们在城里往船上搬书,
搬完书后一起去一家馄饨店吃馄饨——校长说这是城里最好吃的馄饨。吃馄饨时还可以在碗里多撂一些辣椒,那个香啊,那个辣啊,吃得鼻子上都冒汗。吃完了我们一身轻松,校长还脱掉了西装,露出两种不同颜色织的毛衣,然后我们再一起乘船回去。有一次开学前去城里,正好早晨下雨
,我们都穿了雨靴,然后又一起穿着雨靴上了船。上了船校长还指挥我们在船帮上把雨靴上的泥洗掉,用校长的话说,要让城里人认为我们穿的是马靴,而不是雨靴。亏他想得出来!到了城里,太阳升上来了,城里的水泥路不像乡下的泥路,乡下泥路要晒两个晴天才能晒干,而城里的水泥路只要一个钟头就干了。
穿着雨靴的我们几个好像是“德国鬼子进城”,雨靴底在水泥路上总是要沉闷地发牢骚,天不热,我身上全是虚汗,到了新华书店,上楼梯时营业员都哧哧地发笑。如果这还不算尴尬的话,我在回船的路上居然遇到了我城里的同学。同学笑眯眯的,目光却
朝下,他看到了我的雨靴,我们的雨靴。后来好不容易同学走了,我觉得满街上的人都在看我。我躲到校长他们中间走,他们走路声居然那么响,都有点步调一致了,我都感到全城人的目光在喊口令了:“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可校长和其他同事并没意识到这些,他们旁若无人地走着,他们要带我一起去吃馄饨。回去的路上
,校长首先把那双在水泥马路上叫了一天的雨靴脱下来,然后就躺到了我们刚从新华书店买回来的书捆上,我们也相继把雨靴脱下来。河上的风吹过来,吹得我们双脚那么舒坦,校长一会儿就在新书捆上睡着了。摇船的节奏好像在催眠,他还发出了呼噜声,而他的旧雨靴,一前一后地站着,像哨兵一样守卫着他的
梦乡。文本二:百合花(节选)茹志鹃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后来她问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
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
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
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
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上。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校长特意做了西服且“不伦不类”地穿在身上,是为
了开会、办事方便,并不是真的为了“身份”。B.“我”一开始因为现实环境的需要不得不穿雨靴,后来在穿雨靴的过程中对雨靴有了新的认识。C.小说围绕“雨靴”展开情节,描写雨靴意在象征乡村生活,体现出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差距。D.“怎么看怎么别扭”“亏他想得出来”等叙述,似贬实褒,鲜明地表
现出了校长的性格特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则文本都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文本一中“我都感到全城人的目光在喊口令了:‘一二一……’”刻画了“我”对穿雨靴的坦然心理。B.两则文本都以“我”为叙述者、亲历者,这既真实又有
助于展现人物和主旨,如文本一中“我”的感受,强化了老校长对“我”的影响,深化了主旨。C.两则文本的语言质朴自然,但又各具特色,文本一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呈现出独特的意趣;文本二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来叙事,淡化了战争的血腥意味。D.两则文本都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通过小事
件、小细节来反映重大主题,事件微小、人物平凡,却让人感受不平凡的力量,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8.小说中的老校长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小说中的物象是作者精心设计的重要道具,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主旨的表
达都密不可分。请分别分析两则文本文末加点意象的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段一: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
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
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白居易《琵琶行·序》)文段二:白居易,字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
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
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
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
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10.文段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十年七月A盗杀宰相B武元衡C居易D首上疏E论其冤F急请捕贼G以
雪H国耻。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B.谪,指贬官降职,文段一中“左迁”与文段二中“贬为江表刺史”中
的“贬”也有此意。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D.吏部,属六部之一,掌管文职官吏的任免、科举、考绩、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点明了创作缘由。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弱冠之年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D.白居易刚正敢谏,上疏请求抓捕刺杀宰相的刺客,却因越权进谏、小人的嫉恨等原因
,先后被贬为江州刺史、江州司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2)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14.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3分)(二)古
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对比《沁园春·长沙》和《苏幕遮》完成15~16题。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
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5.下列对两首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幕遮》“芳草无情”二句,由意中虚景转为眼中实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B.《苏幕遮》“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C.《
沁园春·长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群奋发有为、激流勇进的知识青年的形象,回答了上面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D.《沁园春·长沙》上下两片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浑然一体。上片写景,句句有情;下
片有叙述有议论,也结合着抒情。从全诗来看,情是重点,景为衬托,情是诗人寄兴之所在,是诗人改造世界之志的归宿。16.两首词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有何异同,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
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2)白居易《琵琶行》中,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写出了乐声的浊重与清脆的两句是“,”。(3)杜甫在《登高》中的“,”,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
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359旅官兵来到南泥湾,成为拓荒的主力。他们用鲜血和汗水开辟出万顷良田,使昔日的“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更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
精神。歌与舞、汗与泪、感动与被感动……年方19岁的贺敬之①,《南泥湾》歌词被其一气呵成。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的作曲家马可捧读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时激情澎湃。于是他汲取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想象着②的表演形式为其作曲。从此,
这首向劳动者致敬、为奋斗者高歌、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南泥湾》,在炮火的缝隙间一次次回荡,唱得家喻户晓,舞得③,唱出了人民子弟兵为减轻人民负担“又学习又生产”、不惧任何艰难困苦的风采。岁月流金,精神永存。那永不熄灭的窑洞灯光和一段段动人旋律,鼓舞着延安儿女追求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他们唱着《边疆处处赛
江南》续写开荒造田的奇迹,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打场,唱着《金不换银不换》书写对绿水青山的守望,唱着《乘风破浪再出发》奋勇向前。这个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如今早已告别贫困,变成杏花微雨江南般的美好家园。延安人民的奋斗还在继续,勇毅前行的旋律越来越
昂扬……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20.请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钙,
为人体必需的常量营养素,它的主要作用就像是建造高楼大厦的砖。身体里99%的钙都是在骨骼里,所以有人也把它叫做“骨骼的守护者”。《中国居民营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要知道,人一天需要的钙是800毫克。并且,大概也
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如果有维生素D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俩是“兄弟”,一起摄入,吸收率能翻倍。?有一些可能被变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还有一些逛游一圈,无所事事,最后又排泄了。怎么才能让它沉积到骨骼里呢?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维生素K,它能指
引着血液中的钙精准地沉积到骨骼上。要想不缺钙,饮食均衡是前提,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增加钙的利用度。21.下列句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一样,停止了一切的思念
和情绪。B.张伯伯,我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C.这些石头,像莲花瓣、老人、卧虎;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D.像水稻这样的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
制种困难。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北方人喜欢吃馒头,知道做馒头除了要面粉新鲜纯正,揉面发酵也讲
究技巧:为了让面团柔软有弹性,富有延展性利于成形,揉面要经历多次搓揉摔打;想要馒头蓬松柔软,就要让面二次发酵,让面筋得到充分氧化,这样做出来的馒头口感才更佳。馒头的制作过程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引人思考,请结合你的学习、成长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体会。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1.C2.D3.D4.①文章首先提出“新诗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的观点;②接着阐明新诗主体性的内涵;③然后简单介绍我国新诗主体性的发展状况;④最后详细阐述新诗发展中需要个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主体性。5.《红烛》在
意象的选择、幻想想象、情绪渲染、感叹词回环使用、诗歌节奏等方面体现出诗人强烈的个性色彩;《红烛》表现了人生成长过程中普遍的青春困惑与希望、理想追求以及勇于奉献的人生选择,包含着时代的声音。两者结合体现了“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的
特点。6.C7.A8.①热爱教育事业。对乡里、城里的开会等教育活动重视;每年亲自去新华书店购书。②豁达乐观。穿着雨靴进城买书,城里人的目光,他毫不介意。③温暖亲切。帮青年教师捎回雨靴,带大家吃馄饨。④质朴淳厚。穿着歪斜的老皮鞋、旧雨靴和两种不同颜色织的毛衣。9.①文本一将雨
靴比作哨兵,守卫校长的梦乡,象征着校长一心守护农村教育的初心;雨靴与河风、摇船一起营造出静谧和谐的氛围,表达了“我”对老校长的敬佩之情。②文本二中百合花象征新媳妇的纯真、善良,象征了小战士的淳朴、真诚和高尚;作者借以赞美美好的人性以及纯洁深厚的军民鱼水情。1
0.ACF11.D12.B13.(1)于是撰写一首长诗,作歌用来赠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为《琵琶行》。(2)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君主,自己被破格提拔,就决心用平生所学,报答皇上的恩泽。14.①白居易擅
长诗文创作,创作了很多讽喻诗。②白居易创作的讽喻诗常常流传到皇宫。③章武皇帝善于纳谏,渴望听到正直言论。参考译文:文段一: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
,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
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作歌用来赠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为《琵琶行》。文段二:白居易,字乐天,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胸怀豁达开朗。白居易十
五六岁时,袖揣自己的一篇文章,去投赠著作郎吴地人顾况。顾况擅长作诗文,后辈的诗文,没有合他心意的。(顾况)看到白居易的文章,不自觉地到门口迎接,以礼节对待他。贞元十四年,白居易才以应贡进士身份参加考试,礼部侍郎高郢选拔他
为甲科,吏部判试合格,拜授他为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当廷策试制举应考者,白居易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廷试,录入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殿校理。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从学习写作到任职京师,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
歌,(这些作品)都在立意上含有讽谏的表述,针砭当代的弊病,弥补政务的缺漏,那些有学问且品德高尚的人都很赞赏他,并往往流传到宫中。章武皇帝接受劝谏励精图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言论,元和二年十一月,皇帝召白居易
进翰林院任学士。元和三年五月,又任命他为左拾遗。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君主,自己被破格提拔,就决心用平生所学,报答皇上的恩泽。他在拜谢厚命的时候,献上文章议论政事。白居易与河南人氏元稹相友善,同年应制举之试得中,彼此交谊深厚。元稹从监察御史
贬为江陵府士曹属吏,翰林学士李、崔群在皇上面前辩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也多次上疏切劝谏。可奏疏呈上去却没有答复。元和六年四月,其母陈夫人去世,白居易退职还居下。元和九年冬天,重新进入朝廷,被授予太子左赞善大夫的官职。元和十年七月,盗贼诛杀宰相武
元衡,白居易第一个上书议论他冤枉,急切请求逮捕强盗以洗雪国耻。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官而非谏官,不应在谏官之先议论政事。正碰上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主管这一事务的人正厌恶白居易为此事上谏,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江表刺史。诏书下达,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议论,根据白
居易所犯的罪行,不应该治理州郡,追回诏书授任江州司马。15.A16.相同点。两首词都描写了秋天的绚丽景象,都选用了天空、山水、树叶、等意象,都由高到低,由远及近描写景物,都表达了对秋景的喜爱赞美之情。不同点。《沁园春·长沙》写景壮
丽。在毛泽东眼中,万山热烈如火,湘江澄澈如碧,大红大绿,色彩绚丽。雄鹰苍劲有力,鱼儿自由自在,万物展现出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的豪迈气概,昂扬的精神,表达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苏幕遮》写景秾丽。碧蓝的天空、枯黄的树展
现了天地之间的苍茫秋景。同时,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使天、地、山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整体景象秾丽。作者通过对旅途中景物的描写,以乐景衬哀情,表达羁旅愁思、怅惘悲怆之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17.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8.①血气方刚;②载歌载舞;③喜气洋洋19.作曲家马可当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鲁艺音乐系,他捧读了这首献给拓荒者的赞歌,顿时激情澎湃。20.①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他们唱着
……唱着……唱着……唱着……”,形式上构成排比,语势贯通,增强了节奏感;②内容上,“唱着《边疆处处赛江南》”“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唱着《金不换银不换》”“唱着《乘风破浪再出发》”不断变换人们熟悉的经典歌曲,“续写”“书写”颂扬南泥
湾精神,增强句子的抒情性,表现延安儿女追求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干劲。21.D22.①钙的吸收率太低②摄入的钙会去哪呢③还要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