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7 页
  • 大小 423.857 KB
  • 2024-09-2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4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x,共(17)页,423.85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46d20e51e6ffd57eda570c761ff4d2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选题1.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

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由此可知,秦汉时期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答案】C【解析】【详解】先秦时期由于粮食

加工方式简单,人们以粒食为主;秦汉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工具的进步,面食品种更加丰富,说明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故选C;材料内容无法说明农作物种类的增加,排除A;生产工具“根本变革”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饮食的变迁不能证明民众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排除D。故选C。2.唐代往往利用绢布

等来作为表示物品价值的货币,然而到宋代,绢帛等实物丧失货币性并退出流通。这一变化说明A.国内统一市场形成B.传统手工业的衰退C.商品经济日益发展D.铸钱技术不断进步【答案】C【解析】【详解】宋代绢帛等实物之所以不再作为货币性,原因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绢帛等实物流通不便,

不适应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而纸币相比于绢帛更便利,因此绢帛退出流通领域,C正确;宋代不是大一统王朝,排除A;传统手工业在宋代进一步发展,B不符合史实,排除;绢帛不再具有货币属性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的更便利的货币媒介产生,与铸钱技术进步无关,排除D。3.北宋时期,江浙和四川成为全国丝织业的

中心。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相当大。据此可知,宋代A.手工业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B.丝织、瓷器等产品大量出口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D.手工业生产始终由政府主导【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江浙和四川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

”“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可以得出,宋代时手工业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故A正确;题干不仅仅涉及出口,还涉及到生产规模,B项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排除;通过题干无法判断题干中的贸易属于

“朝贡贸易”,排除C;题干涉及的手工业并不一定全部由政府主导,排除D。4.下表为《明实录》中通商和抑末政策出现频次统计表这反映出明朝A.商业政策发生倾斜B.海禁政策名存实亡C.对外贸易受到重视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在

明朝时期,“通商”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加,而“抑末”却逐渐降低,这反映出明朝对商业的政策出现了变化,即由“限制商业发展"转变为“逐渐放松对商业的限制”,即商业政策发生了倾斜,故选A项;“抑商”出现的频率逐渐减少,与海禁政策无关,排除B项;“通商”出现频率增加,并不能代表明朝政府重视对外贸易,排除

C项;“通商”、“抑末”体现的是明朝政府对商业和农业的态度问题,并不代表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5.有学者说:“在公元1800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中国最终从欧洲和日本获得了大约60000吨白银,大概占全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这么巨量的白

银输入……不但改变了以往的物物贸易方式,而且改变了传统的以奢侈品为主、以满足封建统治者需要为目的贸易格局。材料旨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A.推动中国社会转型B.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C.促成了中国人口膨胀D.导致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不但改变了以往的物物贸易方式,而且改变了

传统的以奢侈品为主、以满足封建统治者需要为目的贸易格局”可知,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中国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白银大量流入,从而导致货币经济占据主导,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故选B项;但中国社会仍然徘徊在封建社会,并未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排除A项;新航路输入高产作物,有利于中国人口增加

,但材料并未提及高产作物,排除C项;材料主体是讲中国在新航路开辟后获得了发展的空间,并未提到中国衰落的原因,排除D项。6.1600年,西班牙学者马丁·塞洛里戈说:“如果西班牙没有钱没有金银,是因为它拥有这些:如果西班牙贫穷,那是因为它富有。”这种因为骤然富有而贫穷,就是

所谓的“西班牙陷阱”。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西班牙A.实行重商主义B.社会分化严重C.维护封建制度D.金银大量外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600年”,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凭借强大的封建中央集权最早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但是西班牙掠夺来

的财富大量用于封建统治者的奢侈享乐,而不是用于投资,故造成材料中的“西班牙陷阱”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西班牙对封建制度的维护,故C项符合题意;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运用国家力量来发展商业的思想,同材料无关,排除A;社会分化严重不是造成材料中的现象的原因,B

项错误;早期殖民时期大量财富是流入西班牙的,故D项错误。故选C。7.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

的图景。这说明A.英国媒炭储量巨大且主要用于生活B.动力革新推动交通工具发明C.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D.新能源的采用提高了生产力【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

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可知,工业革命后,由于蒸汽机的发明,煤炭被大量开采,工业生产动力发生了巨大的

改变,以至于出现了材料中的“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推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正确;据材料没有体现媒炭主要用于生活,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动力革新推动交通工具发明,B错误;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动力革新,故没有涉及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C错误。8.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

一次研究性学习,收集了以下材料,据此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传统经济堡垒固守》B.《洋务运动收效甚微》C.《民族工业方兴未艾》D.《实业救国思潮涌动》【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体现了近代中国土纺织业仍然大量存在,并有相当的市场,所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传统经济堡垒固守》,因此

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这一现象与洋务运动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族工业发展的信息;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实业救国思潮。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9.一战期间,我国城市人口的年增长率比全国人口的增

长率高。上海华界(中国人控制的区域,与“租界”相对)人口在10年中增长了3倍,其他通商口岸如天津、青岛也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口。对该现象的解读最合理的是()A.区位优势有利于吸引人才B.国内战争加速人口的迁徙C.工业发展

推动城市化进程D.列强侵略加剧农民的破产【答案】C【解析】【详解】由所学过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史实可知,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这在间接上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故选C;材料强调的是一战期间出现了“该现象”,因此对其解读也应从一战这一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而区位

因素并没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排除A;国内战争和列强侵略两个因素都不是在一战期间才出现的,所以不能最合理的解释材料中的现象,排除BD。10.民国初年,天津有一首歌谣唱道:“国货日见完美,价目格外克己。普通家常

用品,均有国货代替。非系本所自夸,敢请枉驾试此。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请君快买国货,勿蹈五分之讥。”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国货因价廉物美比洋货更具竞争力B.中国已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C.国人认为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前提D.当时提倡国货与抵制日货有关【答案】D【解析】【详解】民国初年,群众

性反帝爱国运动此伏彼起,特别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从材料中的“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来看,当时提倡国货与抵制日货有关,故答案为D项。材料宣扬的是国货与爱国的关系,不是价廉物美,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形

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人们对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排除C项。11.1978—1999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消费、贫困线比较由上图可知,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A.彻底消灭了农村贫困B.扶贫开发战略成效显著

C.建成了市场经济体制D.完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答案】B【解析】【详解】图中农村人均收入、消费、贫困线均呈上升趋势,说明农村收入增加,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反映了扶贫开发战略成效显著,故选B项;A选项“彻底”-词

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是在21世纪初,排除C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至今仍在进行,D选项“完成”一词表述错误,排除D项。12.1983年,邓小平到苏州视察,听到如下汇报: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迅猛发展社、队工业,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①汇报反映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②人民公社是当地最主要的生产组织单位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迅速推广正④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苏州全面实行联产承包,带来了经济发展,虽然当时

还是以生产队和公社为生产单位,但是材料并不是强调人民公社的地位,故②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知是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汇报,故①项正确;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是在四川、安徽

试点,然后在全国推行,从材料邓小平在苏州视察,听取关于全面实行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的汇报,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扩展到了苏州地区,故③项正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原来人民公社的平均主义经济体制,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农村

的经济形势,故④项正确。故D项是正确答案,排除ABC。13.1980年9月30日,一间20平方米的小屋内,挂起了编号为001的北京首家个体餐饮工商执照,刘桂仙的“悦宾餐馆"开张了。70多家国内外媒体蜂拥而至,连续好几天半条胡同都排满了到这里吃饭的人。“悦宾餐馆”的开张营业见

证了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C.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松动D.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首家个体餐饮”可知1980年已经出现私营企业,打破单一公有制,故选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

开始于1984年后,排除A项;材料无法显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时间是21世纪初,排除D项。14.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党提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战略;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定位是:市

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可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A.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B.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全面调控C.发展多种所有制调整产业结构D.促进国际国内

市场相互衔接【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的“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到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些消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十四届三中全会前强调

的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后期强调的是市场的基础作用,即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材料不仅没有强化政府的作用,而是突出了市场的基础、决定作用,B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调整,C错误;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市场的作用,没有涉及国际国内市场相互衔接,D错误。

15.在使用传统交通工具的时代,陌生男女共处某一交通工具内的情况是很少见的,近代以来,随着轮船、火车和公共汽车的相继传入,男女同处一个公共空间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从开始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这反映出A.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B.大众交通工具的层次性日益

突出C.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出行观念D.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已深人人心【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随着轮船、火车和公共汽车的相继传入,男女同处一个公共空间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从开始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可以看出,随着近代交通

工具的使用,人们的出行观念发生变化,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大众交通工具的层次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排除D项。16.鲁迅曾精辟地指出过:“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

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点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都摩肩挨背的存在。”这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之一是A.土洋并存B.全盘西化C.返璞归真D.等级分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中国社会先进的东西

和落后的东西并存,即土与洋并存,A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知,油松片和独轮车不全是西方的东西,B选项排除。返璞归真材料中未体现,C选项排除。材料中未体现等级分明,D选项排除。17.下表为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工农业生产情况。据此推断,这得益

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D.农业集体化的高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工农业生产情况”等信息可知,从1920-1925年,苏联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起

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了困境。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导致了人民的不满,工农业产量大

幅度下降;C选项错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于1926年;D选项错误,苏联农业集体化开始于1927年。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8.据戈尔巴乔夫回忆,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军费开支所占国家预算的比例为40%;军事

工业系统的产值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例是20%;250亿的科研总经费中,将近200个亿都用于军事设备的研制。这导致了当时苏联A.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B.科技创新全面丰收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题

干材料反映了勃列日涅夫军费开支巨大,并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及科研,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军费开支所占国家预算的比例为40%”“军事工业系统的产值占社

会生产总值的比例是20%”反映了国家军费开支巨大,没有体现科技创新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军费开支巨大,注重发展军事有关的工业,而不是民用工业,故D项与材料不符。19.1936

年1月,美国布朗仪器公司与苏联签订为期3年的技术协议,协议规定布朗公司向苏联重工业部门提供测试仪器和使用说明,并对苏联工程师进行技术培训。1936年12月,美国弗兰克·基利安公司又与苏联签订价值6万美元的橡胶生产技术协议。这说明A.战时同盟关系使美苏技术合作加强B.

国家利益一致导致美苏意识形态趋同C.美国为摆脱经济困境拓展国外市场D.苏联为完成“一五”计划而引进技术【答案】C【解析】【详解】1936年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美国公司与苏联签订技术协议,说明当时美国为摆脱经济困境拓展国外市场,C正确;1936年两国并未卷入二战,

排除A;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不一致,排除B;苏联一五计划在1932年就完成了,排除D。20.1932年1月,美国政府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并允许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进行救济。对此解读正

确的是,当时美国A.抛弃了自由放任政策B.采取了摆脱危机措施C.各行业资金短缺严重D.社会秩序出现了好转【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并允许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体现的是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的干预,说明当时美国

采取了摆脱危机的措施,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美国抛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A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美国各行业的资金短缺的结论,C选项排除。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对美国造成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D选项排除。21.有学者

评价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和以后的美国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他操纵公众舆论,使得美国公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20世纪30年代经济停滞的同谋。”材料表明A.新政开辟

了资本主义发展新道路B.该学者旨在否定罗斯福新政C.自由主义是适合美国的唯政策D.新政实现了美国经济的复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当时和以后的美国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使得美国公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20世纪30年代经济停滞的同谋”可知该学

者对罗斯福新政不赞同,故选B项;题干未提及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影响,排除A项;C项中“唯一”一词不妥,且经历经济大萧条后自由放任政策不适合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题干对新政持消极评价,排除D项。22.如表为1990年,美国商务部对美、日、欧12项主要新兴科技领域的研究即新产品

的科技水平进行的比较结果。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下列数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科技自主创新提供国家发展动力②为“新经济”时代到来提供保障③西欧与日本崛起瓦解了两极格局④美国国有化提供了科技发展潜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③

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在研究高科技项目和已成产品的高科技项目都保持相当优势,而20世纪90年代美国逐步进入新经济时代,说明科技自主创新提供国家发展动力,为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提供保障,①②正确,A符合题意;1990年两极格局尚未瓦

解,③错误,BD排除;这一时期美国未实行国有化,④错误,C排除。故选A。23.路德维希·艾哈德提出:“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

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作者意在说明A.国家鼓励企业竞争和垄断行为B.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就业机会C.国家对经济干预必要但需适度D.应把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答案】C【解析

】【详解】据材料“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可知,主张国家对经济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即计划导向作用,而不能把企

业变成单纯的执行机器,实际上是主张国家对经济干预必要但需适度,否则就会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C正确;据材料可以看出,主张国家对经济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即计划导向作用,而不能把企业变成单纯的执行机器,材料体现的是在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发挥市场作用,A

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就业机会,B错误;材料主旨体现的是主张国家对经济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即计划导向作用,而不主张把企业变成单纯的执行机器,D错误。24.下表是一些经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建议的每年在国际范围内开展的单项主题活动日,也被称为国际

日(世界日)。这可以说明A.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加剧B.世界性问题需要国际合作应对C.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起决定作用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主题活动可以看出当前国际社会存在如种族歧视、教育、传染病以及难民等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问题多为世界性

问题,需要国际合作应对解决,B正确;题干所列的主题并不能反映出不平衡,如发达国家中同样存在种族歧视,排除A;题干并未凸显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的作用,C与题无关,排除;题干主旨是世界性问题的解决途径,与多极化格局无关,排除D。二

、材料阅读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穆藕初(1876一1943年),名湘玥,上海人,民国时期爱国实业家。和当时的许多有志青年一一样,穆藕初受国家半殖民地被压迫被欺辱的国情所激励,立志要苦学成才,1914年获农学硕士,学成归国;次年,与胞兄穆湘瑶共建德大纱厂,自任经理。其间,还办植棉

试验场,著《植棉浅说》。此后,又创办了,上海厚生纱厂(1917年创办)(河南)郑州豫丰纱厂。——摘编自程思《穆藕初与昆曲的不解之缘》材料二1932年,穆藕初在慰问十九路军时曾对蔡廷锴军长说:“作为中华之儿女,反

抗侵略者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我们虽没有上战场与敌人真刀真枪的对抗,但是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为前线的抗战提供军需物资。”.年,他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农产品促进委员会主任委员,主管国民党统治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推广。1939

年8月,穆藕初向陕甘宁边区捐款53000元。同年,其领导的农产促进委员会在陕甘宁边区保安、神府庆阳县设纺织工厂3所。——摘编自晋珀《穆藕初:衣被天下》、穆伟杰《穆藕初与董必武的交往》(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穆藕初创办德大等纱厂的有利条件以及当时纺织业的发展基本情况。(2)据材料二,

概括穆藕初对日本入侵中国的态度,并指出其为此所做的努力。【答案】(1)有利条件: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一些障碍:民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西方列强忙于-战,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穆

藕初具有在国外学习的经历和必备的知识。基本情况:纺织业成为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纺织业由长江下游向北向西发展。(2)态度:坚决抗日。努力:提供军需物资:推广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帮助中共边区经济生产。【解析】【详解】(1)条件:根据材料所给关键时间点“1915年、1917年

”可知这一时期处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关于发展的有利于条件可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原因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情况:结合这一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分布和行业来看,可归纳出发展的情况是纺织业成为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纺织业由长江下游向北向西

发展。(2)态度:根据材料“作为中华之儿女,反抗侵略者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可归纳出坚决反抗。努力:根据材料“但是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为前线的抗战提供军需物资”可归纳出提供军需物资;根据材料“管国民党统治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可归纳出推广生产技术,提

高生产效率;根据材料“其领导的农产促进委员会在陕甘宁边区保安、神府庆阳县设纺织工厂3所”可归纳出帮助中共边区经济生产。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33年《东方杂志》与《申报月刊》报载: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

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材料二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了“10年到15年基本

上完成社会主义”的目标。1954年宪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这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已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材料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1978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实施的改革方针政策实际上是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三十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指出这一体制对当时经济建设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答案】(1)背景: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爆发,自由放任政策破产;苏联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2)原因:冷战格局形成,美国敌视

中国;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学习苏联;中国经济基础差,需要集中全国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影响: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3)意义:推动了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解放了生产力,

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报刊鼓吹苏俄模式,由此可知苏联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巨

大成就;根据材料时间,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爆发,自由放任政策破产,因此有人主张计划经济;结合材料时间,当时中国政府面临内忧外患。(2)原因:从国际形势看,新中国成立后冷战格局形成,美国敌视中国;从中国的外交政策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学习苏

联;从中国本身的经济情况看,中国经济基础差,需要集中全国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影响:根据所学可知,通过“一五计划”,实行计划经济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3)意义:根据材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既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探索的重要成果”,可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快了现代化进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扩大开放,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27.材料一欧洲商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的诞生。例如,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和美洲建立殖民地,在大西洋海域建立四通八达的贸易网络。欧洲的制造业产品向西越过大西洋,换来墨

西哥的白银、秘鲁的矿产以及蔗糖和烟草等农产品,这些都是欧洲市场的紧俏商品。贩奴是大西洋贸易的特征。——(美)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材料二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

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区的距离,使世界经济发展的物理障碍日益减少,由此也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摘编自霍建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材料三经过上一轮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目前遇到了一些困惑。最近几年出现了贸易增速低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局面。受

地缘政治、难民问题以及恐怖主义等因素影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资本的流出与流入都出现下降。美国从原来鼓励企业进行全球化跨国经营转向鼓励企业向本国回流,通过税收等措施推动制造业转向美国本土……经济全球化亟待自我修复和调整。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摈弃传统的“输赢之争”和“竞争之争”,秉持合作共赢理

念,积极推动全球化实现合作共赢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摘编自权衡《经济全球化的实践困境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引擎》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贸易体系”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推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动力。结合史实,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是如何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经济全球化亟待自我修复和调整”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商贸范围扩大;商贸种类增多;商贸中心转移;商贸方式变化。(2)动力: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

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中国举措:中国于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2年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3)当前经济全球化亟待自我修复和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

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受到严重挑战;同时,世贸组织自身谈判进展缓慢,机构运行效率亟待提高,贸易政策透明度也有待加强;中国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推动全球化实现合作共赢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解析】【详解】(1)据

材料“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和美洲建立殖民地,在大西洋海域建立四通八达的贸易网络。欧洲的制造业产品向西越过大西洋,换来墨西哥的白银、秘鲁的矿产以及蔗糖和烟草等农产品,这些都是欧洲市场的紧俏商品。”可知,商贸范围扩大,由传统的欧亚北非扩展到全世界;商贸种类增多

;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使得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贸方式变化,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等近代商贸方式逐步发展。(2)动力: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的

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区的距离”可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举措:据所学可知,中国于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1世纪初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3)据材料“经过上一轮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最近几年出现了贸易增速低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局面。受地缘政治、难民问题以及恐怖主义等因素影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资本的流出与流入都出现下

降”等信息可知,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亟待调整;据材料“美国从原来鼓励企业进行全球化跨国经营转向鼓励企业向本国回流,通过税收等措施推动制造业转向美国本土……”并结合所学可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

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受到严重挑战;世贸组织自身谈判进展缓慢,机构运行效率亟待提高,贸易政策透明度也有待加强。据材料“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摈弃传统的‘输赢之争’和‘竞争之争’,秉持合作共赢理念,积极推动全球化实现合作共赢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可知,中国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推

动全球化。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61106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