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曲阜市孔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四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docx,共(9)页,43.29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3cbc48b5355084943f1527708eda7d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答案】1.B2.C3.D4.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的观点;②接着,选取《史记》《资治通鉴》这
些具有代表性的史书,详细阐述如何“史论结合”;③然后,以胡三省注评《资治通鉴》为例,阐述了史书注释的意义。④最后,总结全文,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的意义。(每条1分)5.①以史为鉴,认真研究、总结史论结合
的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②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③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④构建中国特色史学体系,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答对其中3条即满分)【解析】1.B(“两种”错误,材料一原文是“
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其实除了这两种形式,司马光在书中还常常借历史人物之口来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见应该是“三种”。)2.C(“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从而认识人类的命运”错,原文是“真正的史学家都
将认识人类的命运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出发点,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认识人类的命运”是出发点而不是结果。)3.D(A项,“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一只说“对以前的历史学
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未说“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B项,“只要……就……”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错误,材料二中是“史学研究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而不是“史学研究作为
当今时代的制高点”。)4.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的观点;②接着,选取《史记》《资治通鉴》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史书,详细阐述如何“史论结合”;③然后,以胡三省注评《资治通鉴》为例,阐述了史书注释的意义。④最后,总结全
文,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的意义。(每点1分,共4分)(根据第一段开头“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可知,文章首先提出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的观点。第二段“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
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第三段“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具体列举有代表性的史书,阐述如何“史论结合”。第四段,以胡三省注评《资治通鉴》为例,阐述
了史书注释的意义。最后一段“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我国史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充足养料”是总结全文,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的意义。)5.①以史为鉴,认真研究
、总结史论结合的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②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③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④构建中国特色史学体系,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每点2分,答出3
点即可)(根据材料一的论述思路可知,材料一最后一段是在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对当下的意义,据此可概括出:以史为鉴,认真研究、总结史论结合的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材料二开头阐释史学的含义,“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据此可概括出: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材料二最后一段阐述当今时代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的做法,根据“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可概括出: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
育人的作用。依据“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可概括出:构建中国特色史学体系,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答案】6.C7.D8.①
中秋赶鸭子进淀,乘船去高粱地;②路遇支书,担心河里发水;③进高粱地做活,发现河里涨水;④回村叫人护险,被支书喊住帮忙;⑤沉下小船,堵住口子;⑥想起淀里鸭子,急忙跑去赶鸭。(大意正确即可)9.心理:①第一次“笑”是为中秋舍弃小船并成功地堵塞住河岸口子而感到轻松、高兴;②第二次
“笑”是对中秋的观点表示赞成,为他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见识感到欣慰。(每条3分)作用:从侧面衬托了中秋机智果断、大公无私而又爱惜财物的美好形象,有助于表现文章的主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把小船撑得‘像要飞起来’,以致震塌河
岸的土块”说法错误。原文中只说“两岸的土块,‘劈劈啦啦’地塌下来”,这更有可能是由于河水浸泡而塌下来的。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小说将清丽幽静的水乡风景与纯朴善良的美好人性有机结合”中“清丽幽静”说法错误,小说中的景物特点应是热烈、绚丽、生机勃
勃的;“天人合一”也不妥当,大家众志成城,用小船堵住缺口,体现了人定胜天。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小说的开头,从“中秋答应着出来,把鸭子赶到淀沿上……”“去看看河岸上那高粱。——打了多少鱼了?”可知,中秋赶鸭子进淀,乘船去高粱地。接着,从“打了一早上,就那么一个。谁知
道为什么没鱼?”他沉下脸去,“莫非河里又要发水?鱼们等着接水头?”“心里想:庄稼快要丰收了,要是再来了水……不会的,就是来了也不怕”可知,中秋路遇支书,担心河里发水。从“钻进高粱地去做活儿。傍晌,西北上起了风,高粱叶子哗哗地响,一低一扬,高粱秆子乱摇
摆,直搅中秋的身子”“‘呀!’他惊叫了出来,‘河里涨了水了!’”等内容可知,中秋进高粱地做活,发现河里涨水。从“我看不行了,我去叫人!”“支书向他喊:‘快些!帮帮忙。河岸开了!’”可知,中秋回村叫人护险,被支书喊住帮忙。从“只见他把小船用力一撑,左边一篙,小船横在口子里,大声
招呼两个拿锹的人:‘快动手!往船舱里填土,把小船压沉,口子便堵住了。’”可知,中秋沉下小船,堵住口子。最后,从“他忽地想起淀里的鸭子还没往家赶呢。水来了,不往家赶,就会把它们冲跑的。他急忙要去赶鸭子”“小船不要了倒是有价值,鸭子不要了是
不必要的损失呀!”可知,中秋想起淀里鸭子,急忙跑去赶鸭。【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支书第一次“笑”,“小船慢慢地下沉,冒了一阵泡儿,沉入水底,堵塞住口子。中秋轻松地嘘了口气,支书也微微一笑”,此处支书笑了,是因为经历刚才的险情,如果不是中秋大公
无私的舍弃小船,缺口就会越来越大,庄稼可能就会受灾。所以此处的笑是支书因中秋舍弃小船并成功地堵塞住河岸口子而感到轻松、高兴。支书第二次“笑”,“有一个人说:‘两只鸭子值什么?这样的小船都不要了呢!算了。’中秋说:‘小船不要了倒是有价值,鸭子不要了是不必要的损失呀!’”支书点点头,笑了笑”
,此处支书的“笑”以及“点头”,表明支书对中秋的观点表示赞成,中秋年龄不大,却对事物看得如此通透,从中也可以看出中秋大公无私和爱惜财物的品格。支书是感到欣慰的“笑”。两次“笑”的描写,都是为了塑造中秋这一人物形象,点明小说的主旨。因为中秋大公无私的行为,为了集体的庄稼不受水灾,他舍弃
了自己钟爱的小船,但他又对财产非常爱惜,不愿让财产无端受到损失。所以,对支书两次“笑”的描写,侧面衬托了中秋机智果断、大公无私而又爱惜财物的美好形象,有助于表现文章的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答案】10.D11.C12.A13.D14.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怵然为戒动刀甚微(每空2分)【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D.善:揩拭。句意:刀擦干净,收藏起来。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虚词
含义及用法的能力。A.为,介词,替,给。句意:庖丁给梁惠王宰牛。为,动词,做、下刀。句意: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B.介词,相当于“于”,比。句意:比技术更进一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宽宽绰绰地,那
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C.以,都是介词,凭借,用。句意: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D.而,连词,表转折。句意: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而,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提着刀
站立起来。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①“全牛”,指完整的牛。句意: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②“若新发于硎”,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句意: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D.“文惠君
对庖丁传授的解牛技术没有兴趣,他是想通过学习解牛来养生”错误,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意思是“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并非“想通过学习解牛来养生”,而是从这番话里悟出了养生的道理。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
信息的能力。根据“循着牛体自身的结构去用刀,依自然规律行事”的提示,可筛选出原文中“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两句话。根据“面对牛筋骨交错聚结的难解之处时”,可找出态度为“怵然为戒”,动作为“动刀甚微”。(二)古
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答案】15.B16.①对时局的感伤(或“忧国忧民之情”):诗人站在郊外极目望去,但见战垒依旧,人事萧条,对国家局势充满担忧。②对亲人的思念:战乱频仍,诗人和兄弟们天涯遥隔,涕泪沾襟,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③漂
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④对自己未能报国的惭愧:诗人感叹自己年老多病,无力报答朝廷,语含惭愧。(每条2分,答对3条即可)【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由近及远地写所‘望’”错误。“西山白雪三城戍”为远景
,“南浦清江万里桥”为近景,应该是“由远及近”地写所“望”。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
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颔联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颈联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
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
句,由于连用对偶而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尾联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
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杜甫“跨
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答案】17、(1)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每空1分,共6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
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答案】18.①惟妙惟肖②炉火纯青③潜移默化(第一空,根据语境,填入成语应是形容刘永周雕出的神兽非常生动、逼真。可以填入“惟妙惟肖”。“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第二空,从前文“除了
皮影做得好,刘永周的演技也”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刘永周的演技水平高。可以填入“炉火纯青”。“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第三空,根据语境,填入成语是形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农村百姓的心中,可以填入“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
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每空1分)19.D(文中“土电影”引号表特定称谓。A.“家法”和“帮规”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B.“画虎不成反类犬”中引号表示引用。C.“钦差大臣”中引号表示讽刺否定。D.“电竞之都”中引号表示特定称谓。)20.正确的句子:民间
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改对1处给2分,2处给5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①语序不当,“传承好、
利用好、保护好”逻辑顺序不当,应调整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②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对”,应在“延续”前加上介词“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21.C(语境强调人的一系列动作,主语都为人,所以“用牙齿轻轻咬开它”与前后文衔接更
好,排除BD;再比较AC,“用牙齿轻轻咬开它,然后用舌尖去感触”更符合逻辑,排除A。)22.①就是咬破了花椒表面的凸起②挑选花椒时主要有四个步骤③可以闻到花椒香气的(每空2分)(第①空,依据前文“主要存在于花椒果实表面的凸
起中”可知,我们咬到花椒的时候会觉得特别麻是咬破了花椒表面的凸起。所以可填:就是咬破了花椒表面的凸起。第②空,所填句子是个统领句,依据后文“那就是一看、二捏、三闻、四尝”,这里可填:挑选花椒时主要有四个步骤。第③空
,结合前文的“然后是闻气味”、后文的“而不是霉变的味道或其他杂味的”可知,闻到的应是花椒的香味。所以可填:可以闻到花椒香气的。)四、写作(60分)(参考高考评分标准)23.【写作提示】从材料来看,关键词是中国传统文化,话题是怎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那么,作文立意就应该尊重材料的指向和意图。审视题目,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文章要回答为什么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怎样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可以从整体的角度来谈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挖掘或展开
。由此,我们可从如下角度立意:①传统文化魅力无穷;②让传统文化绽放新的光彩;③抢救传统艺术势在必行;④传承和发扬不是复古;⑤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自信和自立之本;⑥传承是必须的,发扬更重要。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