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0)页,1.311 M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2dca587c383cfd333ef0026c75f7d0a.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2022级12月月考地理试卷命题人:高长虹审题人:王翠娥考试时间:2024年12月26日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人口空间分布的基尼系数是指衡量人口在地理空间上分布均衡性的一个指标。它反映了人口在不
同地域的集中或分散状态,基尼系数的值越小,说明人口分布的均衡性越强;反之,基尼系数的值越大,说明人口分布的集中性越强,即人口在某些地区的密度远高于其他地区。下图为1990~2020年不同地区流出人口空间分布基尼系数变化图。读图,
完成下面小题。1.各地区外流人口的空间分布总体上经历了A.先集聚后分散B.先分散后集聚C.持续分散过程D.持续集聚过程2.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外流人口A.人口迁移分布范围小B.迁移人口集中度较优C.分布模式变化速度快D.分布均衡性不断增强3.促进图示各地区流出人口分布时间变化的条件有①文
化的融合性加强②产业的区域集中度增强③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大④高通达度交通方式的出现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三叶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暖、向阳、年降水量800~1000mm、排水良好的环境,平均根深20~33cm。最大根深可达120cm。下图示意
非洲西北部某风景区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潜水位海拔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分布状况,景区内有一较大溪流发育,该溪流径流量季节差异明显。景区内广泛种植三叶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结合三叶草生长习性,该区域三
叶草生长最为旺盛的地点可能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5.图示区域A.③④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为0米B.①地表的坡面径流方向流向东南C.景区内较大的溪流自西南流向东北D.④地夜晚可看到电视塔顶的指示灯6.此季节图示地区A.日落时塔影和溪流大致平行B.河流水补给地下水C.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
较小D.河流含沙量减少地质构造线是指区域性构造在地面上的延伸线(如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图为某区域地质平面图,该地质区域形成初期以沉积作用为主,图中辉绿岩为岩浆岩体,完成下面小题。7.该区域地质构造和断层的主要延伸方向为A.背斜;西南—东北B.背斜;西北—东南C.向斜;东
南—西北D.向斜;西北—东南8.下列关于该区域地质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质构造可以打井找水B.辉绿岩体侵入受断层限制C.花岗岩体侵入早于辉绿岩D.S地层可寻哺乳动物化石山谷风是出现于山地及周边地
区,风向具有日周期变化的地方性风。山谷风在背景风(是大尺度区域内的大气水平运动,如风带或者季风等)较弱时表现明显。汾河谷地山谷风变化明显。下图示意我国汾河流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该气象站山风的方向为A.西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东南风10.该气象站
山谷风特点及其转换,正确的是A.山风比谷风更加湿润B.山谷风转换为日出日落前后C.夏季谷风影响时间更长D.夜晚谷风易形成降雨11.与冬季相比,该气象站夏季谷风风速更快,主要原因是A.地势起伏小B.与夏季风叠加C.地表植被茂盛D.太阳辐射更强分层稳定指数用于衡量湖泊水体上下交换的
强度。我国天雹水库位于广西南宁,其在夏季出现显著的稳定分层,秋末冬初分层稳定指数下降,水体上下交换加剧,形成“翻库”现象。下图示意天雹水库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的湖水稳定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天雹水库分层稳定
指数最高的时间段表层水A.盐度较高B.水温较高C.溶解氧含量高D.营养物质较少13.“翻库”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①风浪加大②水温下降③水位上升④落差加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高山林线交错带是高山森林与高山灌丛草甸之间的过渡地带,其上边界为树线,由孤
立的树木连接而成,代表了高山森林生长的最高海拔界限;下边界为林线,是郁闭森林的最高海拔上限。白马雪山位于横断山脉中段,左图示意白马雪山所在区域,右图示意林线植被和高山灌丛草甸分别随高程的分布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白马雪山的高山林线交错带的海拔为A.3500~3700
mB.3900~4300mC.4300~4500mD.4500~4700m15.推测白马雪山5100m以上的自然带可能为A.山地针阔混交林带B.山地针叶林带C.高山冰雪带D.高山灌丛草甸带二、综合题(共55分)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8分)基索三河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山区,由木曾川、揖斐川、长良川组成,中下游主要为平原,历史上三河之间易摆动。木曾川为基索三河中最长的河流,下游河道中多心滩,河谷多边滩和沙丘。图示意基索三河下游水系。(1)推测图示虚线框内木曾川
岸边沙丘在东岸分布的主要原因。(6分)(2)说明图示虚线框内心滩、边滩、沙丘的沉积物粒径大小差异及形成原因。(6分)(3)简述历史上基索三河之间易摆动的原因。(6分)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共17分)材料一:伦敦都市圈的雏形来源于“巴罗委员会
”(英国指导城市和区域规划的机构)规划的同心圆设计。随着城市集群化的不断推进,以伦敦为圆心,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及小城镇的发展,使得伦敦都市圈成为世界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同时也作为高新科技中心、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国际信息传播中心。现代交通网络化、多种交通一体化,是伦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
要基础。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伦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在伦敦周围建立了8座功能不一的新城,疏解市中心的人口和产业。20世纪70年代,以伦敦为中心的都市圈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吸引科技人才.设立“创意优势基金”鼓励发展附加值较高的创意产业等服务
业,完成了“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下图示意1971-2022年伦敦部分行业就业人数。(1)结合材料,分析伦敦对周边卫星城的辐射功能是如何体现的。(6分)(2)伦敦都市圈对伦敦自身发展有哪些意义?(4分)(3)简述伦敦就业结构变化的特点,并从
产业区位变化角度分析原因。(7分)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共20分)热带辐合带(赤道低压带)季节性迁移会带来风向季节变化,气候学上依据降水的季节性来确定季风区。即以夏季(雨季)与冬季(干季)降水量之差大于200毫米,且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率超过40%
的地区作为季风区。新生代以来澳大利亚板块向北漂移了约20°,其北部逐渐进入了热带幅合带的影响范围。上新世时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南赤道暖流的一部分)的流通性受到限制,促成了澳大利亚北部季风的形成。末次冰期,澳大利亚北部冬季风加强,沿岸海洋生物生产力提高。图示意当前澳大利亚位置及热带辐合带
位置。(1)分析新生代以来澳大利亚北部季风区1月份降水增多的主要原因。(6分)(2)说明末次冰期澳大利亚北部冬季风加强对沿岸海洋生物生长的有利影响。(6分)(3)仅考虑澳大利亚板块持续向赤道方向运动,推测澳大利亚干旱区和北部季风区的范围变化并
分析原因。(8分)高三12月月考地理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ADBBADBCACBBABC1.A2.D3.B【解析】1.结合图示可知,图示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基尼系数大致都经历了先升高后降低的发展趋势,说明各地外流人口在空间分布总体上经历了先
集聚后分散的过程。A正确,BCD错误,故选A。2.结合图示东北外迁人口在1990—1995年人口空间分布基尼系数较高,已实现了人口迁移的高度集中,其后人口空间分布基尼系数不断下降,外流人口分布均衡性不断增强,D正确;与其他地区相比
,东北地区人口空间分布基尼系数较低,人口迁移空间分布范围广,A错误;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人口空间分布基尼系数小,人口集中度较差,B错误;东北外迁人口在不同时期斜率变化率均不同,分布模式变化速度不是最快,C错误,故选D。3.结合
上题分析,图示各地区外迁人口在空间迁移上实现了先集中后分散的均衡化过程。文化融合性加强,利于人口的外迁,加速人口空间分布的均衡化过程,①正确;产业集中度较大,人口的空间集聚度加强,不利于外迁人口分布均衡化,②错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大,人口流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分布集中性增强,③错误;高
通达度的交通,有利于实现人口空间迁移,促进外迁人口空间均衡化分布,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且稠密;经济落后地区,人口少而分散。产业结构:城镇地区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人口稠密。而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乡村地区,即使农业
发达、人口较多,人口分布也相对分散。交通和通信:交通和通信的便利程度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交通便捷、信息流通的地区更容易吸引人口聚集。政府政策:政府的政策以及战争等因素,有时也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4.B5.A6.D【解析】4.从材料可知三叶草喜温暖、向阳、排
水良好的环境。该地区位于非洲西北部,应属于北半球。从图中等高线的走向可以判断③地为山谷地形,处于集水区,排水条件差;①地位于山脊北侧,属阴坡;④地位于山谷内的台地,有一定的排水环境,但相较于②地的坡地,其采光效果相对较差;图中②地为山脊的阳坡,排水良好,最适宜三叶草生长,B
选项正确,排除A、C、D选项。故选B。5.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可知③地位于763-764之间,④地位于763-764之间,两地的海拔高度可能相等,相对高度可能为0米,A选项正确。①地东南高,西北低,故坡面径流应向西北,B错误;溪流应发育在谷地,根据等
高线的走向可以判断,溪流应位于图中的东南侧山谷中,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其走向应为自东北流向西南,C错误;④地和电视塔之间有一个突出的山脊,阻挡视线,夜晚看不到电视塔顶的指示灯,D选项错误。故选A。6.该地区位于非洲西北部,可能为热带沙漠或地中海气候,同时材料还提及该处溪流
径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故此处气候应为地中海气候。从图中河谷等潜水位线图可以看到,此季节地下水补给河流水,说明此时应位于河流的枯水期;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为枯水期,故此时应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夏季日落方向为西北,日落时塔影应朝向东南
与溪流方向并不一致,A选项错误。此时正值地中海枯水期,应为地下水补给河流水,B选项错误。此时为北半球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较大值,C选项错误。由于此时位于河流枯水期,河流流量较小,河流携带泥沙量相对较少,D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向都垂直于等值线,由高处向低处流动
。地下水从潜水位高处向低处渗流,若在等值线的转折点,流向与其切线垂直,由高处向低处流动。根据河流与等潜水位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判断河水与潜水的补给关系。当河水水位高于潜水水位时,则河水补给潜水;当河水水位低于潜水水位时,则潜水补给河水。或者是先判断出河流两岸潜水的流向,若潜水流向指向河流
,则潜水补给河水;若潜水流向背向河流,则河水补给潜水。7.B8.C【解析】7.由题干可知,地质构造线指的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由图可知,图中以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等岩层层面为主,结合岩层新老关系,中部岩层老,两侧岩层新,为背斜构造,CD错。结合图示方向标和断
层分布,断层的延伸方向为西北—东南,B对,A错。故选B。8.由图可知,甲地质构造靠近断层,地下水易渗透,不适合打井,A错误;断层切断了辉绿岩,即辉绿岩的形成要早于断层,故辉绿岩岩体侵入不受断层限制,B错误;花岗岩没有侵入三叠纪岩层,即早于三叠纪岩层,辉绿岩侵入了三叠纪岩层,即辉绿岩晚于三叠纪岩
层,说明花岗岩岩体侵入早于辉绿岩,C正确;S地层是志留纪地层,属于古生代早期,哺乳动物最早出现于中生代晚期,因此S地层中不可能有哺乳动物化石,D错误。故选C。【点睛】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
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9.A10.C11.B【分析】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天以谷风为主,夜间以山风为主,所以夜晚山风应为气象站吹向图中汾河河谷,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为西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10.山风向下运行过程中下沉增温,较来自河谷的谷风更为
干燥,A错误;日出后,山坡的升温还需要一个过程,同理,降温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山谷风的转变并不是日出和日落前后,应该滞后一段时间,B错误;夏季昼长夜短,日照时间长,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山坡升温更快,更
早形成和山谷之间的气温差,从而导致气压差出现较早,白天谷风出现早;受夏季气温整体偏高影响,夜晚降温更慢,更晚出现山坡与山谷的温差,从而导致气压差出现较晚,更晚出现山风,故夏季谷风影响时间更长,C正确;白天为谷风,夜晚为山风,夜晚山风下沉至谷底,谷地气流上升,易出现降水,D错误。故选C。11
.由图中山脉位置和气象站位置可见,该气象站位于吕梁山东坡,该地夏季风为东南风,强1度低于冬季风强度,谷风由山谷吹向山坡,也为偏东风,谷风与背景风即夏季风风向一致,夏季风和谷风叠加,使谷风增强,B正确;与地势起伏、地
表植被关系不大,AC错误;与太阳辐射更强有关,但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12.B13.A【解析】12.读图可知天雹水库分层稳定指数最高的时间段为2018年6-8月,即夏季。夏季为河流汛期,径流输送到水库的营养物质较多,径流汇入导致库区盐度较低,AD错误。夏季
,太阳辐射强,表层水温高,密度低,上下交换不畅,水体稳定,溶解氧含量低,B正确,C错误。故选B。13.读图可知“翻库”现象出现的时间为初冬,这个时间段,随着冬季风增强,风浪带来的动力扰动加剧,①正确;随着表层水温下降,密度增大,表层
水下沉,带动底层水上升,②正确;冬季降水较少,水库的补给来源减少,水位会下降,③错误;进入冬季以后,水库水位会有所变化,但是上下层水体中间的落差变化不明显,④错误。①②组合正确,故选A。【点睛】夏季时,太阳辐射强,湖水表层水温升温快,底层升温慢,形成明显的温跃层,水体交换弱,进而导致溶解
氧交换弱。14.B15.C【解析】14.由图及高山林线交错带的概念可知,白马雪山山地针叶林分布于海拔2100~4300m,其中海拔3900m处针叶林占比最大,海拔3900m以上针叶林占比降低,且草甸占比上升,表明海拔3900m以上森林封闭度降低,可知林线(封闭森林的最高海拔)的海拔约为3900m,
海拔4300m以上针叶林占比接近0,可知树线(孤立树木)的海拔约为4300m。由此可知,高山林线交错带的海拔在3900~4300m,B正确,排除ACD。故选B。15.由材料可知,白马雪山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带,白马雪山510
0m以上区域海拔较高,气温低且灌丛草甸的占比接近0,依据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可知,5100m以上的地方自然带最可能为高山冰雪带,C正确,排除ABD。故选C。【点睛】林线是山地森林上限连续不断的森林分布界线。超过此界线,被适应高寒、风大的高山灌丛和草甸所替代,森林线在低、中纬度的高山上明显
。16.(1)日本冬季盛行西北风,将裸露河滩上松散的物质向东南搬运,在河道东岸沉积;东岸为河流左岸,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为堆积岸,河流侵蚀较弱;西岸为基索三河之间的摆动范围,沙丘易被破坏。(每点2分,共6分)(2)心滩位于河道中心附近,水域较深,水流速度较快,搬运能力强,沉积物粒径较大;边
滩位于河岸附近,受摩擦力影响大,水流速度较慢,搬运能力较弱,沉积物粒径较小;沙丘由风力将河滩中的物质再次侵蚀、搬运、堆积而成,沉积物平均粒径最小。(每点2分,共6分)(3)三河出山口后地势变平缓,河道发育宽而浅,受流水侵蚀易
改道;三河流所在区域受季风影响,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丰水期流水侵蚀河岸导致河道频繁改道,从而造成三河之间易摆动。(每点2分,共6分)【分析】本题以基索三河下游水系图为背景材料,涉及流水堆积地貌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
取能力以及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地理学科素养。【详解】(1)日本冬季盛行盛行西北风,可将裸露河滩上松散的物质向东南搬运,风速降低时在河道东岸沉积。由题干可知:河流由北向南流动,由此可判断东岸较为平直,为河流左岸,在地转偏向力
的影响下为堆积岸,有利于泥沙沉积,侵蚀较弱,沙丘不易被破坏,而西岸为基索三河之间摆动的范围,沙丘易被破坏。(2)内心滩、边滩、沙丘的沉积物粒径大小差异与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有关,结合它们的位置不同,搬
运能力不同,由材料可知,下游河道中多心滩,河谷多边滩和沙丘,结合图,心滩位于河道中心附近,此处水域较深,流速较快,搬运能力较强,因此组成心滩的颗粒较大;河岸多边滩,而河岸附近受摩擦力影响大,流速变慢,搬运能力减弱,因此组成边滩的颗粒较小;沙丘是风力将河
滩中的物质再次侵蚀、搬运、堆积而成,只有细小颗粒才易被风力侵蚀,因此沙丘平均粒径最小。(3)河道易出现摆动的原因与河流水量以及地表形态有关,由材料可知,基索三河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山区,由木曾川、揖斐川、长良川组成,中下游主要为平原,历史上三河之间易摆动,三河出山口后地势变平
缓,河道发育宽而浅,受流水侵蚀易改道;日本为季风气候区,三河流所在区域受季风影响,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河道易摆动;丰水期,河流水量大,侵蚀能力强,流水侵蚀河岸导致河道频繁改道,从而造成三河之间易摆动。17.(1)伦敦通过多种现代交通与卫星城连接起来;同时将部分人口、工业企业转移到
卫星城,促进卫星城城市化水平提高;伦敦为卫星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援,促进产业发展。(每点2分,共6分)(2)疏散伦敦中心区过于密集的人口和产业,缓解了人地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心城区通过产业的不断优化调整提升了城市竞争力,为周边中小城市的产业升级起到
了示范作用,从而引领伦敦都市圈的整体协调发展。(每点2分,共4分)(3)制造业就业比重快速下降;金融业等服务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服务业就业人口在20世纪80年代超过制造业。(3分)城市地价上涨,集聚优势减弱,制造业外迁;政府政策调整,人才集聚,服务业规模扩大。(4分)【分析】本题以伦敦产业
结构的变化为材料设置三小问,涉及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工业区位因素变化、都市圈转型发展战略等相关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详解】(1)根据材料信
息可知,伦敦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为依托,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形成多中心网络型空间格局,将建立的卫星城相互联系起来;同时,将中心城区的部分过于密集的人口和产业转移到卫星城,促进卫星城城市化水平提高;伦敦利用自身世界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同时也作为高
新科技中心的优势,为卫星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援,促进产业发展,各卫星城市依托各自的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不断发展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伦敦都市圈的存在使得伦敦过于密集的人口和产业疏解到周边卫星城市,可以缓解伦敦市中心的人地
矛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将部分产业转移出去,有利于中心城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提高中心城区的城市竞争力,为周边中小城市的产业升级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引领伦敦都市圈的整体协调发展。(3)读图可知,伦敦就
业结构变化的特点可以分为三段,上世纪70年代起,制造业就业比重快速下降,金融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到80年代中期金融业超过制造业,之后呈加速上升趋势,金融业成为伦敦第一大产业;创意产业和酒店餐饮业等服务业人口在21世纪初
超过制造业。这种“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城市地价上涨,劳动力、用电用水等成本上升,集聚优势减弱,制造业外迁;另一方面,政府政策调整,吸引科技人才,设立“创意优势基金”鼓励发展附加值较高的创意产业等服务业,人才集聚,服务业规模扩大。18.(1)1月热带辐合
带南移,澳大利亚北部受热带辐合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受阻,暖流带来的海水聚积,海水温度升高,蒸发水汽增多;东北信风南移偏转成西北风,从海洋带来较多的水汽。(每点2分,共6分)(2)末次冰期,澳大利亚北部冬季风
增强,使北部沿海离岸风势力增强(2分),上升流增强(2分),从海底带来更多的营养盐,饵料更丰富,更利于海洋生物生长(2分)。(3)干旱区范围减小;北部季风区范围扩大。(4分)澳大利亚板块持续向北向赤道漂移,使澳大利亚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区域减少,干旱范围减小;澳大利亚板块持续向北向赤道
漂移,受信风带的影响范围扩大,由于冬夏季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导致信风带在南北移动,形成不同的季风,所以季风区范围扩大。(4分)【分析】本题以澳大利亚的降水情况为材料,考查降水的影响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
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1月份直射点南移,风带气压带也随之南移,热带辐合带南移,该区域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新生代以来随
着澳大利亚板块的北移,陆地岛屿阻挡了赤道暖流,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减弱,暖流带来的海水聚积,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增强,海水蒸发水汽增多。随着风带气压带南移,东北信风南移偏转成西北风,从海洋上输送来更多的水汽
,降水丰富。(2)气压带、风带冬季向北移动,澳大利亚北部冬季受东南信风带控制,盛行东南风,根据澳大利亚地图,东南风在澳大利亚北部属于离岸风,表层海水远离海岸,深层海水上泛补给,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海洋生物提供饵料。(3)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区域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
,澳大利亚板块持续向北向赤道漂移,使澳大利亚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区域减少,干旱范围减小。澳大利亚板块持续向北向赤道漂移,受信风带的影响范围扩大,由于冬夏季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导致信风带在南北移动,形成不同的季风,所以季风区范围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