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综合测试(二)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共(8)页,360.61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21b34e639bf95891399bb22a3e102a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5届高三综合测试(二)历史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2024.11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2.作答选择
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
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仰
韶文化时期,黄河中游的彩陶风格影响所及,东到辽西和山东,南到江汉平原。而具有江浙地区崧泽文化特点的陶器群也广泛出现在北至山东,西抵洞庭湖东岸的广大地带。长江中游大溪文化风格的彩陶和刻纹白陶,出现在岭南直至珠江
三角洲地带。这反映了此时期的中国A.形成多元一体发展趋势B.区域间的交往与联系扩大C.中原地区主导文化发展D.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地域性2.《诗经·大雅·假乐》开篇即谈道:“假(嘉)乐君子(周王),显显令德(美
德),宜(适合)民(庶民)宜人(群臣),受禄于天。”其中“宜民宜人”“受禄于天”等表述在后世的官方祭典和文人祝词中被反复引用。该作品被后世所推崇,主要得益于其A.承载了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B.蕴含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C.体现了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D.阐释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方针3.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何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汉武帝对此采取的措施是A.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B.令
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C.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D.因使(郑)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治乌垒城4.北魏分裂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后,东魏—北齐大力推行鲜卑化政策,采用胡汉分治、以胡制汉的统治策略;而西魏—
北周则推行“外鲜内汉”的“关中本位政策”,最终灭掉北齐。这反映了A.北周结束分裂实现统一B.民族交融历程艰难曲折C.文化整合利于国家发展D.异质文化难以协调共生5.宋徽宗时,东京汴梁(今开封)有150万常住人口。其中,各种暂住京城的浮客(流动人口),远超本地人口。浮客可以四处游历
,不会因无“过所”(古代用于关卡通行证明的官文书)就被流放边疆或发配去做苦役。这种变化,可溯源于A.魏晋时期租调制B.隋朝均田制C.唐朝两税法改革D.宋转运司制6.汉代“表彰六经”,而实际流传的“五经”,因“三礼”和“春秋三传”各有传承,形成“九经”。唐代官方刻写的标准石经中收录《论语》《孝经
》《尔雅》,形成“十二经”。进入宋代,强调心性论的《孟子》上升为经,“十三经”最终定型。“十三经”形成的历程反映了A.儒家思想顽强的生命力B.官方正统思想的世俗化C.考据学对出版业的促进D.学术与政治的交互影响7.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广东地方官商最感觉《南京条
约》给他们私人利益的打击”“《南京条约》以后,他们的意外财源都禁绝了,难怪他们要恨外国人。广州的商人方面也是如此”。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巨额赔款加重清政府财政负担B.协定关税阻碍了民族工商业发展C.鸦片战争后中国商贸中心转移D.列强侵略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
8.下表中清朝财政收入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是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注:咸丰年间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A.国内政局的剧烈变动B.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C.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D.自然
经济的彻底瓦解9.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代表新的生产力的近代产业工人已达到20万人左右。这反映了A.近代工业发展加速自然经济解体B.洋务企业实现了向民营企业转型C.自救变革促进晚清社会结构变动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10.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严重危机。下列选项相关史事发生的空间位置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A.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清政府在①建省B.刘永福率黑旗军在②反抗日军占领C.冯子材率领清军在③取得镇南关大捷D.北洋舰队官兵在④处重创日本舰
队11.19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对美国建国史的叙述主要分为两大类:“集体建国”和“华盛顿建国”。19世纪中后期,“华盛顿建国”逐渐成为中国知识界的主流叙事。到19世纪末,更将其纳入到汤武革命的故事框架,华盛顿甚至被视作“汤武”。这反映了当时A.革命思想的深入人心B.世界视野的不断开阔C.救亡
图存的迫切希望D.史学观念的与时俱进12.1912年孙中山曾经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1914年他创建中华革命党,并在章程中规定“本党以实行民
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这一转变的原因是A.中华民国的成立B.二次革命的失败C.护国战争的爆发D.袁世凯复辟帝制13.新文化运动早期,改革者们对儒学与中国传统的批判,几乎没有遇到真正有力的对手。但是到了“五四”末期以及以后,一些学者以对东西文化及西方哲学理论的研究为基
础,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反对西方文化派。这一转变源于A.一战引发了对西方文明的反思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学者对儒学思想的近代化改造D.平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14.1919年3月,李大钊发表《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提出“尊劳主义”,呼吁青年探寻劳动者苦痛悲惨
的根源和解救劳动者痛苦的办法,并针对“许多的同胞,都陷溺到黑暗中间”,号召青年“尽管拿你的光明去照澈大千的黑暗”。可见,李大钊是在号召青年A.壮大中国共产党的力量B.融入劳工启发民众C.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号召工人武装斗争15.1926年11月30日斯大林说:“在
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就在于此。中国革命军队的特殊意义也正在于此。”当时的“中国革命军队”A.领导国民革命运动并最终取得胜利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C.使革命
由长江流域发展到珠江流域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6.下表是1930年以前英法美四国在华银行历年设立情况统计表(含在华总行及其分行。单位:家)。以下相关解读,正确的是甲乙丙丁1894年前162021895—1913年5155331914—1930年1113
40103A.甲为美国B.乙为英国C.丙为法国D.丁为日本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早在宋代前后,广东番禺就是全国五大甘蔗种植区之一。明清时期广东各府县都有种植甘蔗,尤以珠江流域的番禺、东莞、
增城种植最多,“蔗田几与禾田等”。增城人陈忍庵,“往来于蔗畦稻田垄之间,躬树艺,自旦至暮不少休,收田圃之入以裕”。合浦人陈大恒,于乾隆十六年(1751)雇佣长工短工种植甘蔗,并开设糖坊,榨蔗制糖,一次就卖给一个糖商五
万片,其规模已相当可观。”广东的“香、糖、……诸货,北走豫章、吴、浙,西北走长沙、汉口;其黠者走澳门,至于红毛(指在东南亚的荷兰殖民者)、日本、琉球、暹罗(今泰国)、吕宋(今菲律宾)、帆踔二洋,倏忽数千万里,以中国珍丽
之物相贸易,获大赢利。”。——摘编自陈学文《论明清时期粤闽台的蔗糖业》材料二由于欧洲人对蔗糖的需求源源不断,蔗糖很快在欧洲市场上获得了价格优势,种植园主们也顺应形势变化,逐渐转向种植甘蔗和生产蔗糖。尽管圣基茨、巴巴多斯和马提尼克这些地方最先种植的作物是烟草,
但是到17世纪中期时,殖民者们已经普遍放弃它而选择种植甘蔗了。——摘编自王倩《“蔗糖革命”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广东甘蔗种植业发展的有利条件。(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蔗糖革命”对美洲的影响。(6分)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李鸿章(1823~1901),安徽省庐州府(今属合肥市)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清末重臣。李鸿章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
诸多方面影响深远。通过对与其相关的史料进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和认识李鸿章。下表是近现代研究李鸿章的部分相关史料。史料1《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编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同治五年(1866年)奏报、上谕史料2《中国轮船招商局》,《申报》第2版(1872年11月29日)史料3《李
文忠公朋僚函稿》,同治元年(1861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史料4《李文忠公全集》,吴汝纶,金陵书局1908年史料5《义和团档案史料》,1959年出版史料6《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1992
年出版(1)阅读材料,将上表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说明其史料价值。(6分)(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李鸿章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形象加以阐释。(8分)19.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不同社会应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治理组合。如图1所示,我们将自治、
法治与德治画在一个三维坐标图中。S坐标代表自治,L坐标代表法治,V坐标代表德治,三者构成社会治理的“三轴”。SOL是“自治×法治”,SOV是“自治×德治”,LOV是“法治×德治”。其余分布在空间中的组合就是“自治×法治×德治”
,在不同社会治理中,自治、法治与德治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有的自治水平高,有的法治水平高,等等。我们可以用“自治指数(Self-governanceIndex,SGI)、法治指数”(RuleofLawIndex,RLI)、“德治指数”(RuleofVirtueIndex.RVI)来刻画一个社
会的治理水平。——郁建兴、任杰《中国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根据材料,从中选择一种社会治理组合模式,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阐述合理,中国史、世界史均可)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晚清以来,民族危机深重,面对西方的经济
侵略,“商战”思想成为反抗的重要理论武器。郑观应认为相对“兵战”,西人以商为战更具威胁力,他主张应以工商为基础,发展国家总体实力,以达富强之目的,以应对外敌。1905年春,美国公使对清政府提出继续限制赴美华工,一时激起群情义愤,上海总商会致电各省省会,要求合力拒绝美货;70多个行业集会签名表示
不进不卖美货。这次的抵制美货运动持续了半年之久,最终在清政府的干涉下失败;在运动中,倡导国货之声逐渐萌芽,许多人意识到自造国货才能根本挽回利权。材料二1912—1921年《申报》广告中涉及民族主义的国货广告统计(以5月15日至21日为统计样本)年/日191219131914191519
16191719181919192019215月15日33162427025月16日2135033103015月17日112725016215月18日2219041141115月19日220714313525月20日221802
214445月21日23261412222总计1414104862612961712——以上材料改编自向娟《民族主义语境下的国货运动》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的历史背景。(6分)(2)
根据材料二,分析1912-1921年间国货广告中出现民族主义用语高峰的原因。(6分)2025届高三综合测试(二)历史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BACCCDCACACBABDD17.(1
)地理条件优越,气候环境适宜;种蔗历史悠久;蔗糖业的发展;国内外市场对蔗糖的需求;种蔗获利丰厚。(每点2分,共8分)(2)影响:改变了美洲部分地区的种植结构,改变了当地的生态;使美洲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欧洲经济附庸;大量黑人奴隶被贩卖
至美洲,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使美洲出现了新的族群;各个族群共同生活在美洲,不同文化彼此交融,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新的美洲文化。(每点2分,共6分)18.(12分)参考答案:(1)分类与价值史料1、5、6属于文献史料中的档案与文书
,是最原始、可靠、权威性的记录,史料价值最高。可用于研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汉族地主官僚的崛起;研究李鸿章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和作用。史料2属于文献史料中的报刊类,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李鸿章参与洋务运动的情况。史料3、4属于
文献史料中的文集与书信,内容丰富,史料价值较高,可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可用于研究李鸿章在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活动。(每点3分,任答两类即可得6分,只要按史料类型分类可酌情给分,未按史料类型分类不给分)(文献史料的分
类:史书;档案与文书;文集、笔记、书信与日记;地方史志;报刊;碑铭与简牍;族谱、契约、账簿)(2)阐释:李鸿章社会形象是晚清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清末重臣。清朝晚期,清政府统治腐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面临内忧外患的
严峻形势。李鸿章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积极筹划海防建设,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作为封建士大夫,他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维护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具有阶级局限性。(5分)总之,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要历
史人物,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受时代和阶级局限,以维护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为己任,具有落后性。(1分)(社会形象1分,背景分析2分,阐释内容两个方面共4分,总结1分,共8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水平三(7—8分)指出李鸿章的社会形象,运用正确史实解释;逻辑清晰。水平二(3—
6分)指出李鸿章的社会形象,史实解释基本正确;逻辑较清晰。水平一(0—2分)没有指出李鸿章的社会形象,史实错误,解释混乱。19.参考答案示例一:论点:中国古代传统基层治理是自治与德治相结合。(2分)论证:在传统中国,“自治×德治”型治理组合
模式是在宗法人情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的,受到儒家思想和小农经济等因素的影响。(2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治理中,伴随着“皇权不下县”的是“国法不下乡”。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如隋朝的“大索貌阅”以及明朝的“黄册”,并在此基础上设定什伍组织、里甲制、
保甲制等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实现有效的基层自治。(3分)在管理方式上,社会治理深受儒家主张的道德礼仪教化民众的思想影响,强调“孝”、“义”。宋明以来,儒学确立统治地位,逐渐向基层渗透,政府通过“圣喻”教化民众,在社会上广泛
传播礼仪道德,民间通过乡约、族规和家训规范民众行为,实现德治。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依托基层管理实现强调儒家礼仪道德的德治社会。(2分)示例二: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治理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2分)论证:“法治×德治”型治理组合
模式是中国古代为维护社会稳定与巩固政权,结合儒家民本思想形成的主要的社会治理模式。(2分)早期中国,统治者已用法律来治理国家,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顺应发展潮流,受到推崇,秦朝以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被后世所继承,通过“律、令”,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3分)汉武帝以后,儒
家思想成为主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援儒入法,礼法逐渐走向融合,《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明清时期,用律令解释具有道德规范性质的“圣喻”已普遍化,乡约与法律合流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3分)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礼法并施,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引用律令解释圣喻,使乡约
具有更加广泛的约束力,与法律合流,实现对民众的教化,对社会的治。20.(12分)(1)背景:美国限制赴美华工政策继续推行;洋务运动中“商战”思想的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壮大(清末新政取得一定成果);近代民族
主义思潮的发展。(6分,每点2分)(2)原因:1919年为最高峰,原因是当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激发了民族主义热情;1915年是次高峰,原因是当年日本强逼中国签署《二十一条》激起了群众性的反日运动;总体原因是列强侵华的加剧、民族主义的持续影响。(6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