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docx,共(9)页,29.94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208ec32aee64863928a56d7b521727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长郡中学2021-2022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得分: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包身工》是夏衍的代表作之一,其成功是多方面的。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戏剧家、电影
家的夏衍,在这篇报告文学力作中熟练运用戏剧创作的艺术技巧,使得作品结构精巧、人物典型,忧愤深广、撼人心魄。在《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中,作家不动声色地运用了古典主义戏剧中的“三一律”理论——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只允许有一个故事线索;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天,即24小时;
必须只有一个地点。《包身工》的故事讲述就选取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同一个血汗工厂,情节服从于帝国主义残酷榨取包身工最后一滴血汗这个主题。正如法国戏剧家布瓦洛所说,“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包身工》正是基于时间、地点、情节的高度统一,搭
建了作品严谨真实、集中凝练的艺术结构,为展现底层苦难人物和唤醒民众的宏大主题提供了戏剧化平台。文学的生命在于“画魂灵”,戏剧的特长在于塑造舞台上“活的魂灵”。夏衍作为享誉中外的著名戏剧作家,将戏剧艺术投射到报告文学作品之中,突出地运用“人像展览式”形象刻画技
巧。一是善于选取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进行人像展览。作品描绘的人物群像极具典型意义,如“清晨四点一刻包身工们在破口大骂中起床”;“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而作品描绘的典型人物又极具“展览”价值,如“
芦柴棒”“小福子”,人物形象悲惨得不忍直视。二是善于运用特写式描摹进行细节展览。作品写包身工的身体素质时突出了三个细节:“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写车间环境的恶劣时,“爱作弄人的小恶魔一般地在空中飞舞的花絮”,“头发、鼻孔、睫毛和每一个毛孔,都是这些花
絮寄托的场所”。细节的真实,让读者对身处地狱的人物形象过目难忘。三是善于采取极具冲击力的技法进行立体展览。作品在画面感、形象感、音乐感方面的塑造极具冲击力。如给家里写信求救的无名小姑娘遭受非人摧残的场景:“一把扭住她的头发,踢、打、掷,和爆发一般听不清的嚷骂”;“揍死你,给大家做个榜样”;“
血和惨叫使整个工房的人都怔住了,大家都在发抖”。从群体到个体,作家如同一位布展大师,把最典型、最直观、最具摄人心魄的形象勾勒出来,直击观者的心灵。戏剧的最大魅力是“戏剧性”,即矛盾冲突越集中、典型,越不可调和、难以解决,越能激起观众的高度关注。《包身工》作为报告文学,
以其一针见血的议论、痛彻心扉的感悟和唤醒国民的呐喊,深刻反映了包身工的悲剧之源,其揭示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特别是帝国主义与被剥削压榨者的矛盾,达到了人神共怒的程度。作家对受压迫受迫害的同胞给予无限的同情,站在反帝反殖民反阶级压迫的高
度,运用先进思想理论分析苦难形成的原因,把帝国主义同被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形象深刻地揭示出来,放在聚光灯和显微镜下观照,从而唤醒全社会全民族全人类的良知与反抗,去解救那些“呻吟着的锭子上的冤魂”,从而获得了让每一位读者感同身
受包身工痛苦、寻找包身工苦难因由、选择呐喊奋起之路、誓死推翻万恶旧制度的巨大艺术感染力。而作品感染力的生成,戏剧性元素的加入功不可没。(摘编自孔林玥《报告文学<包身工>中的戏剧元素》)材料二: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优势之所在。报告文学首先是“报告”,它时刻关注社会民生、关注现实的
重大问题,直面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关怀百姓大众,给人无可替代的新闻真实感与纵深感。夏衍说过:“报告文学不但不能虚构,我认为,甚至连夸张也是不允许的……作者如果认为写报告文学有困难,可以写小说,绝不应该在报告文学作品里弄虚作假。”可见,报告文学要求作家必须忠实地描述当前正
在变化着的事件和人物,它应该甚至必须具有独立的审美品格和社会功能,必须像新闻一样真实,才会获得感人的力量。瞿秋白的《赤都心史》《饿乡纪程》,夏衍的《包身工》等中国报告文学的奠基作之所以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就是因为其材料和描写的绝对真实性。就像真实是新闻的底线一样,真实也是报告文学的底线。报
告文学的真实性,指的是事实的真实,是可以经由实际验证的事实真实,而不像小说创作中要求的那种“艺术的真实”,即那种虽在情理中,事实上却不一定存在过的“艺术真实”。报告文学离开了新闻的这种事实的真实性,它的文学性就没有了立足的基础。事实的真实性要求,对
于报告文学创作来说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不能有任何的突破。(摘编自白玉红《新闻视野中的报告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夏衍的《包身工》被誉为中国报告文学的奠基之作,是因为作家利用自己的优势,创作时熟练运用了戏剧创作的艺
术技巧。B.《包身工》遵循“三一律”理论,故事发生在一昼夜之内的一个血汗工厂,围绕包身工被帝国主义残酷压榨干这一主题展开叙述。C.《包身工》这部作品感染力极强,所以能揭示出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特别是人
神共怒帝国主义与被剥削压榨者的矛盾。D.同是讲求真实,但报告文学和小说却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要求事实是能经实际验证的,后者必须是事的实不存在且符合情理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夏衍在报告文学《包身工》的创作中,借鉴戏剧的特长,以“人像展览式”形象刻画技巧塑造出舞台
上“活的魂灵”。B.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包身工》都极力去展示那最典型、最直观、最具摄人心魄的形象,从而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冲击力。C.夏衍认为创作报告文学要保证其内容的真实,不能虚构甚至夸张,作品要讲求独
立的审美品格和社会功能,才能打动读者。D.只有在遵从像新闻事实一样的真实性的基础上,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才能有所作为,因为真实是报告文学创作不能逾越的底线。3.下列对材料一的论证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指出夏
衍创作《包身工》成功的原因有戏剧元素运用娴熟,观点准确鲜明。B.主体部分从戏剧创作理论、人物形象、戏剧冲突等方面逐层深入进行论证,条理清晰C.翔实的材料和睿智的理论,例证法和引证法在论证过程中的运用使论证充分有力。D.“一针见血”“痛彻心扉”等词概括出《包身工》的批判程度和
影响力,体现了议论语言生动性的特点。4.2022年,新冠病毒在我国多个省份再次多点爆发,各行各业以不同方式抗击病毒,力争早日实现社会层面动态清零。如果以“在路上——我身边的抗疫行动”为题写一篇报告文学
,请结合上面两则材料,从报告文学真实性的角度谈谈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山深处的老兵徐贵祥2011年正月,我和安阳军分区副司令员谭荣登相伴,重返太行山。故地重游,我还有一个与创作有关的任务,就是寻找六十多年前散落
在大山沟壑里的那些民间抗日故事。心情好极了,我们一路谈笑风生,顺着蜿蜒的山路,向对面山峰徒步进发。我们见到的第一个村庄叫东垴村。整个村庄里只看见三个老人,除了一对老年夫妇以外,还有一个来串门的另一位年约
七十的老人,慈眉善目,衣着整洁,面带微笑,谈吐自如。这个老人立刻引起我们的注意,显然,他与那些足不出山的山野老农有着明显的差异,身上透出一股超脱的气质,尽管笑谈中嘴角时不时掠过一丝苍凉。交谈中,我们得知,老人名叫杨隋志,果然是见过世面的,他年轻的时候当过
兵,他服役的部队,就的。的是曾经十分著名的八三四一部队,而他守卫的地方,就是中南海。一句话说到底,他给毛主席和党中央站过岗。关于太行山抗战的情况,三个老人知道得并不多,我的访谈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方向。下山的时候,我们跟随杨隋志走了一道山梁,来到他居
住的村庄,举目四望,不禁疑窦丛生:这么大的山坡,这么荒凉的地方,难道老人就是一个人生活在这里?老人凄凉地笑笑说,都走了,这里就剩下我了。更令人意外的是,老人的屋顶上还竖着一面国旗,虽然在风雨的侵蚀下有点破旧,但在荒山
峻岭中还是分外醒目。我问他,为什么不下山定居?他不解地看着我问,下山?下到哪里去?这是我的家啊!我说,你可以下山盖间小屋啊。他笑着摇头说,那不行,我不能让国家白白养活我,我是护林员,这片山上长点草木不容易,我得看着,不能让一把火把它烧了。老人说,有
一次上山的人不小心丢了烟头,火都烧了一大片他才发现,打电话给派出所,虽然山火扑灭了,可还是烧了几亩树林。老人怅惘地感叹,太行山水少,长树不容易啊!我担心哪天我睡着了再也醒不过来,谁来护这片林呢?没有人愿意来了
。出于对一个老兵的敬重和对一个孤寡老人的同情,我和老谭凑出四百元钱给他,老人坚辞不受,推搡了好几个来回,他口口声声说,国家给我发工资,只要能按时到手,我就没有困难,我不需要钱。我们一再解释,这不是施舍,这是慰问
金,我们是代表后辈军人向老兵表达一点微薄的心意,老人才勉强接受。在老人四壁漏风的小屋里逗留至黄昏,我们和老人约定,明年春暖花开,我们再来。然后我们就下山了。老人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山下拐弯处,还依依不
舍招手致意,久久目送我们。谭副司令见老人不肯离去,灵机一动,下了一道队列口令,老人一怔,情不自禁地立正,很听话地向后转。我们突然发现,尽管已是风烛残年,但老人的军姿仍然一丝不苟,非常正规。在老谭齐步走的口令声中,老人的背影消失在
暮色中。没有等到春暖花开,前不久,我和老谭再次来到太行山,我们惦记着这个老人。八个多月不见,老人似乎苍老了许多,一问,病了一场。他笑着说,我担心你们来了,见不到我会难受,所以我咬紧牙关硬是挺过来了,不到万不得已,我得活着。那一瞬间,我和老谭的心里都不是滋味,我们和这个素不相识
的老人,心里已经有了默契,彼此牵挂。我向老人建议,养一条狗,养几只鸡,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多少也可以增加一点生气。老人为难地说,说句你们不爱听的话,我今天躺下,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起来,我一闭眼,牲口遭罪啊。我和老谭异口同声批评他,要有信心,要有持久战
的准备,为了这片山林,为了上山的人还能看见一个村庄,看见一面国旗,你就应该健康地信心十足地活下去。老人说,我尽力而为吧。老人最关心的还是关于护林的事情,他找过当地的干部,他有一些担忧和建议想向他们诉说,但是,那些干部
似乎并没有把他的担忧和建议当回事。我那天听他讲了好几个“不搭理你”。我们告别老人,到山上滑翔训练基地转了一圈。从山上下来,发现老人在他的房顶上拾掇苞米,显然他是在等我们。我和老谭当场约定,我们每年都来看他,希望他多保重。他说,我听你们的,养几只鸡,等你们再来,我给你们煮鸡
蛋。当天夜晚,我们投宿在石板岩乡的一个山村小店,半夜辗转反侧。凌晨三点,我起床推开窗户,外面正淅沥下着小雨,对面的山峦墨黑一团,万籁无声。我突然想,在那阒无人迹的深山,那个叫杨隋志的老人此刻是否入眠?或许他也披衣而坐,膝下燃着一塘柴火,在漆黑的夜
里,在蚂蚁走路都能听见的山野里,老人跳动的心就像茫茫大海里的一盏灯塔,而此刻,我们或许也是他心中的一盏灯塔,我们隔着千山万水一草一木,却又心有灵犀互相慰藉。他为什么不愿意下山?这是我此前一直闹不明白的问题,而此刻,我似乎顿悟。这样一个洁身自好的老人,他的生命,已经和太行山融为
一体了。明年这个时候,后年这个时候,很久以后的这个时候,我们会如约来到他的身边,等待他把热乎乎的煮鸡蛋放在我们的手心。(选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历史的天空》,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回太行山,我虽然没
有在老兵杨隋志那里了解到太行山抗战的情况,但不由自主地将采访方向转到了老兵身上,收获到很有价值的创作素材。B.与老人刚一见面,作者就对杨隋志的肖像进行细腻的描写,为读者呈现出一个衣着整洁、慈祥善良、健谈超脱
的退伍老兵形象。C.村子里只剩下老兵一人,但那屋顶上格外醒目的国旗及老兵的一言一行,都在告诉人们那孤独是始终充盈着浓浓的爱国热情的。D.小说写老兵坚强的同时也呈现出他的“柔弱”,如对老人最初没有信心打持久战的描写,但这样反而让老兵形象更真实化、生活化。6.小说以“大山深处的老兵”为
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7.小说的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掉?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始吾居乡,有病寒而咳者,问诸医,医以为虫
,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饮以虫药,攻伐其肾肠,烧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止累然真虫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旦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惧而反之,则钟乳、乌喙..杂然并进,而漂疽、痈疥、眩瞀之状,无所不至。三易医而疾愈甚。里老父教之曰:“是医之罪,药之过也。
子何疾之有!人之生也,以气为主,食为辅。今子终日药不离口,臭味乱于外,而百毒战于内,劳其主,隔其辅,是以病也。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而进所嗜,气完而食美矣,则夫药之良者,可以一饮而效。”从之,期月而病良已。昔之为国者亦然。吾观夫秦自孝公..以来,至于始皇,立法更制,以镌磨锻炼其民
,可谓极矣。萧何、曹参亲见其斫丧之祸,而收其民于百战之余,知其厌苦、憔悴、无聊,而不可与有为也,是以一切与之休息,而天下安。始参为齐相,召长老诸先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
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而舍盖公,用其言而齐大治。其后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天下至今称贤焉。吾为胶西守,知公为邦人也,求其坟墓、子孙而不可得,慨然怀之。师其言,想见其为人,庶几复见如公者。治
新寝于黄堂之北,易其弊陋,重门洞开,尽城之南北,相望如引绳..,名之日盖公堂。时从宾客僚吏游息其间,而不敢居,以待如公者焉。(节选自苏轼《盖公堂记》,有删改)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止/累然真虫者也/又求于
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旦/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B.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止/累然真虫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旦/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C.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止/累然真虫者也/又
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旦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D.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止/累然真虫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旦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乌喙,此处指中药附子,因为其块茎形似乌鸦的嘴而得名。B.孝公,指秦孝公,贾谊曾在《过秦论》中称赞他重用商鞅,改革内政。C.黄老,指中国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的创始人老子。D.引绳,特指木工拉墨线,和“巧匠引绳如解玉”的“引绳”意思相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患风寒咳嗽的乡人为治疗自己的病情找了不同的医生,结果身体时好时坏,最终竟然越来越严重了。B.乡里老人认为药的味道让病人的味觉变得不正常,服用药物
后,药物毒性又损坏了他的内脏功能。C.作者从乡人治病一事中感悟到先贤治国理政的道理,并以曹参治齐和辅佐汉朝受人称赞为例佐证。D.作者赞美盖公,平时师法他的言论,想象他的为人,并在黄堂的北面整治新的寝室,起名“盖
公堂”。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医之罪,药之过也。子何疾之有!(2)时从宾客僚吏游息其间,而不敢居,以待如公者焉。12.乡里老人建议病人怎样治好自己的病?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
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周公庙并序①苏轼庙在岐山西北七八里,庙后百步许,有泉依山,涌冽异常,国史所谓“润德泉”——世乱则竭者也。吾今那复梦周公②?尚喜秋来过故宫③。翠凤④旧依山硉兀⑤,清泉长与世穷通。
至今游客伤离黍,故国诸生泳雨濛。牛酒⑥不来乌鸟散,白杨无数暮号风。【注】①这首诗写于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秋。其时,苏轼在陕西凤翔任判官。②周公:周武王的弟弟,不但辅佐武王建立了西周的典章制度,奠定了西周政权,而且成王时以武东征,终使西周国力空前强大。③故宫:指
西周建邑的故地。周公曾祖“古公亶父”因受戎狄威胁,从豳迁居于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建邑为“周”,定国号为“周”。④翠凤:吉祥的象征。传说周文王(周公之父)元年,有凤集于岐山(《竹书纪年》)。⑤硉兀:岩石突兀的样子。
⑥牛酒:牛和酒,指古代用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反问,开门见山,借梦见周公一事表达自己对以武强国的周公的仰慕之情。B.首联下句点出诗人记游“故宫”,人虽已
不在,但故地故事犹存,令人欣喜。C.颔联先用“翠凤聚集”之典,后写润德泉水在当世“涌冽异常”,发人深思。D.颈联下句表达出诗人希望改革弊端的及时雨能够普降大地,为世人传咏之情。14.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尾联。(三)名篇
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道难》中,李白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描绘得惟妙惟肖。(2)杜甫在《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在一起
,流传千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扬州慢》一词虚实结合,比如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则写出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一)语言文
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45年,孙犁在延安写了一篇小说《荷花淀》,源自于他听到的白洋淀青年组成雁翎队的战斗故事。小说以浓郁的地方语言勾画了白洋淀独具特色的水乡风貌和冀中人民积极开展抗
日斗争、保护家园的感人场面,语言________,富有乡土气息。这篇小说的影响很大,甚至由此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荷花淀派。孙犁建议人们要集中精力读好书,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说:“所谓好书,即是格调高的、艺术成就大的书。经过千百年流
传下来的古典文学精品,尤其值得细读,因为历史总不会淘掉好书,这倒不是________,________。若光读报纸、杂志上的作品,或仅仅读外国的新流派,获取的知识难免单薄。因此要集中精力从中外古典文学名著中吸取丰富的养料。要多读合自己脾胃的作品,你发现哪个作家的作品比较合你的脾
胃,同你的气质相当,使你感兴趣,那就不妨把他的东西都找来读读,作比较系统的研究,这对形成自己的风格、提高鉴赏能力________。”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朴素无华爱屋及乌墨守成规开卷有益B.朴素无华信而好
古泥古不化大有裨益C.厚重少文爱屋及乌泥古不化开卷有益D.厚重少文信而好古墨守成规大有裨益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1945年,在延安,孙犁写了一篇小说《荷花淀》,源于他听到的白洋淀青年组成雁翎队的战斗故事。B.19
45年,孙犁在延安创作的一篇小说《荷花淀》,是由于和他听到了白洋淀青年组成雁翎队的战斗故事有关。C.1945年,孙犁在延安写了一篇小说《荷花淀》,灵感源于他听到的白洋淀青年组成雁翎队的战斗故事。D.1945年,在延安,孙犁创作的一篇小说《荷花淀》,源自于他听到的白洋淀青年组成雁翎
队的战斗故事。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为使用比喻修辞的句子。(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牛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爱的饮食之一,喝牛奶的好处如今已经越来越被大众所认识,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维生素D等。但是牛奶虽
好,如果喝错了,①,甚至有害!送服药物不建议用牛奶,最好用清水,牛奶含有蛋白质和钙,可能会影响药物发挥作用。除非药物说明书上注明:牛奶②或许可用牛奶送服,否则在其他情况下,不要用牛奶送服药物。一些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常喝牛奶,觉得牛奶能养胃。反流的原因是
胃里有一些带酸性物质,常常吐酸水,这种朋友喝牛奶可能会加重不适。因为牛奶可能会导致胃酸增多,加重食道反流现象。所以,患消化道溃疡或胃食管反流的朋友,不要喝太多的牛奶。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你朋友小明患有反流
性胃炎,她的妈妈想要你帮忙劝说她少喝牛奶,请根据材料内容,写出自己劝说朋友的话,语言简明得体,不超过50个字。四、写作(4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
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材料二:从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出发,跟随时间的长河顺流而下,我们能够在凝练的笔触中感受深沉的情怀,在传神的语句里捕捉真挚的情感,在经典的篇目中把握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心生“现代人是否还需要读古诗”的困惑,提出“古诗鉴赏有没有必要”的
疑问。综合理解以上两则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叙写你阅读学习古诗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对古诗阅读是否必要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