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山东省新高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测评10月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docx,共(8)页,594.24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176aac89da7cd0ff6a0efb09868522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山东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10月联考试题高三生物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
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研究表明,完整的
线粒体会利用骨髓基质细胞与T细胞之间建立的纳米管状连接向后者转移,增加葡萄糖会导致线粒体的能动性降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全部来自线粒体B.T细胞接收线粒体后DNA分子数目增加C.甜食过量会加速线粒体向T细胞移动D.骨髓基质细胞通过胞吐将自身的线粒体转移至T细
胞中2.高温胁迫下,水稻水通道蛋白(AQP)基因的表达水平在花药中增加,在颖片中下降;经干旱处理后,水稻各组织AQP基因的表达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破坏AQP,水分子仍可进出细
胞B.通过AQP跨膜转运物质时不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C.高温胁迫下,水稻不同的组织器官应对热伤害的途径可不同D.干旱处理后AQP基因表达量降低可导致膜的透水性升高3.二硝基水杨酸(DNS)与还原糖反应后的产物在高温条件下显棕红色
,且在一定范围内,颜色深浅与还原糖的浓度成正比。某兴趣小组利用该原理探究“温度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保温相同时间后,先加入NaOH终止酶促反应,再进行颜色测定,结果如图(OD代表颜色深浅的相对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保温是为了维持淀粉和α-淀粉酶反应时的相应温度B.可用HCl代替Na
OH来终止酶促反应C.需在相同高温条件下对反应产物进行颜色测定D.α-淀粉酶在0℃和100℃条件下的空间结构不同4.高强度的运动需先经三磷酸腺苷一磷酸肌酸系统供能,该系统仅能持续供能约15s。ATP和磷酸肌酸的能
量转换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剧烈运动时,细胞内ATP/ADP的值会明显下降B.磷酸肌酸和ATP都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C.磷酸肌酸去磷酸化反应属于吸能反应D.运动员在400米短跑时消耗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磷酸肌酸和葡萄糖5.抗性淀粉在人的小肠中不能被酶水解,但在结肠中可被某些
菌群利用,生成能被人体吸收的短链脂肪酸,这些脂肪酸有利于维持健康的肠道环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抗性淀粉不具有小肠淀粉酶识别的空间结构B.抗性淀粉中的能量不能被人体利用C.抗性淀粉、酶和脂肪酸都是
以碳链为基本支架D.抗性淀粉可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6.下列关于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恩格尔曼的实验直接证明叶绿体吸收光能并释放氧气B.希尔的实验说明水的光解产生氧气,且氧气中的氧元素全部来自水C.阿尔农发现在光照下叶绿体中合成ATP的过程总是与水的光解相伴
随D.卡尔文用14C标记CO2,探明了CO2中的碳转化为有机物中碳的途径7.蓝细菌的光合作用过程需要较高浓度CO2,长期进化过程中,蓝细菌形成的CO2浓缩机制如图所示。R酶还能催化O2与C5结合形成C3和C2,O2和CO2竞争性结合R酶同一位点。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A.蓝细菌的光能转化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B.CO2不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光合片层膜C.HCO3—转运蛋白基因表达增加,光合速率增强D.R酶发挥作用后CO2固定减少,有机物积累减少8.叶绿体的
内、外膜上存在超级复合体TOC-TIC(如图)。转入叶绿体的前体蛋白N端含有一段信号序列称为转运肽。前体蛋白与TOC复合体上的受体作用后,通过TOC-TIC超级复合体进入基质,随后转运肽被转运肽基质加工酶移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纯化并研究TOC-TIC超级复合体的功能时不能破坏其结构B.
前体蛋白在叶绿体内进一步加工后发挥作用C.前体蛋白与TOC复合体上的受体作用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叶绿体内部分功能蛋白是由细胞核基因编码的9.端粒酶是一种含有RNA序列的核糖核蛋白,可利用自身RNA中的一段重复序列作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重复序列,以弥补细胞分裂过程中
染色体端粒的缺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无端粒可作为细胞是否连续分裂的判断依据B.端粒酶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C.端粒酶可在癌细胞中发挥作用D.可通过降低端粒酶的活性来延缓细胞的衰老10.细胞周期蛋白与特定的激酶结合以维持正常的细胞周期。周期蛋白E可激活蛋白激酶CDK2,
促进细胞由G1(DNA复制前)期进入S(DNA复制)期;周期蛋白B可激活蛋白激酶CDK1,促进细胞由G2(DNA复制后)期进入M(分裂)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细胞周期蛋白B、E的合成量在M期会减少B.破坏周期蛋白E,会使处于S期的细胞数量减少C.蛋白激酶CDK1可促进
G2期染色体的高度螺旋化D.CDK1可能与启动纺锤体的组装及纺锤丝与染色体的连接有关11.关于某二倍体动物(假定体细胞内染色体数为2C)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考虑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有丝分裂前的间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细胞内染色体数均发生2C→4C的变化B
.细胞内染色体数发生C→2C的变化时,同源染色体数目加倍C.细胞内染色体数发生2C→C的变化后,产生的子细胞中均不含姐妹染色单体D.细胞内染色体数发生4C→2C的变化后,产生的子细胞中核DNA一般相同12.烟草的核基因S具有多种复等位基因(S1、S2、S3…),若花粉
中含有的S基因与卵细胞中相同时不萌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B.S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若选取基因型为S1S2和S1S3的个体进行正反交实验,则后代共有3种基因型D.S2和S3基因的本质区别是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13.从遗传染
色体学说的研究到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研究,标志着遗传学的发展进入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蝗虫作为减数分裂观察材料的原因之一是染色体大且数目少B.萨顿通过分析蝗虫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证明与“孟德
尔遗传规律”的发现所用科学方法不同D.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出现了白眼雌果蝇,可通过显微镜观察是否为基因突变所致14.小叶菜蛾(2n=56)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下表是某些小叶菜蛾单基因隐性纯合突变体及其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突变体
表型基因基因所在染色体甲灰卵a12号乙多星纹b12号丙抗浓核病d15号丁幼蛾巧克力色eZA.甲和乙杂交,F2的表型比不符合9:3:3:1B.雌小叶菜蛾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中可能含有2条W染色体C.幼蛾巧克力色突变体在雌性小叶菜蛾中的比例低于雄性D.丙
中雌蛾和丁中雄蛾杂交,向F2施加浓核病原体,存活个体中雌雄比例为1:115.番茄是雌雄同花植物,可自花受粉也可异花受粉。基因型为mm的植株只产生可育雌配子,表现为小花、雄性不育。基因型为MM、Mm的植株表现为大花、可育。R、r基因同时控制果实的成熟时期和颜色。选大花正常熟红果与小花
晚熟黄果杂交,结果如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PF1F1自交产生F2的表型及比例大花正常熟红果×小花晚熟黄果大花晚熟红果大花晚熟:大花正常熟:小花晚熟:小花正常熟=9:3:3:1红果:黄果=3:1A.晚熟对正常熟显性,红果对黄果显性B.M、m和R、r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上C.F2有8种表现型D.选F2大花晚熟与小花正常熟杂交,F3雄性不育占1/3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
的得0分。16.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具有酶的基本特性。核酶P能够识别和切割tRNA前体分子的5'端,去除额外的序列,参与tRNA分子的加工过程;rRNA能够识别tRNA携带的氨基酸,催化肽键的形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的核酶均在细胞核合成,
通过核孔运输到细胞质发挥作用B.核酶P和rRNA均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发挥作用C.核酶P作用于磷酸二酯键,并催化tRNA中氢键的形成D.rRNA的催化不具有专一性,催化的底物为氨基酸分子和多肽17.科研人员在测定某绿色植物由黑暗转到光照
条件下CO2吸收速率的变化时发现,光照0.5min后,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才被激活,CO2吸收速率才迅速升高。科研人员又检测了该植物的光反应相对速率和热能散失比例(叶绿体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占光反应捕获光能的比例),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黑暗变
为光照,短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会升高B.0~0.5min光反应速率下降的原因是暗反应未被激活,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积累抑制光反应C.0~0.5min部分被捕获的光能以热能形式散失,可保护光
合色素、相关蛋白和叶绿体结构等免受损伤D.0.5~2min暗反应启动后,以热能形式散失比例减少,吸收的光能更有效地转化为化学能18.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动物的精原细胞中均含有这8个基因B.该细胞所处的时期不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C.1与3可能互为等位基因D.1与7组合可能会形成重组型配子19.某二倍体两性花植物的一对等位基因可同时控制花色(紫色和红色)和籽粒颜色(黄色和绿色)两种性状;叶边缘的光滑形和锯齿形是由两对等
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且只要有一对隐性纯合基因,叶边缘就表现为锯齿形。现将三对等位基因均杂合的植株测交,可能出现的性状分离比有()A.3:3:1:1B.2:1:1C.1:1:1:1D.3:120.果蝇的正常眼与无眼是一对相对性状,
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以正常眼雌果蝇与无眼雄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根据杂交结果绘制部分后代果蝇的系谱图,如图所示。不考虑致死、突变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控制无眼性状的基因不位于
Y染色体上B.若Ⅱ-3不携带无眼基因,则Ⅱ-2一定为杂合子C.选用Ⅱ-1与亲本杂交,可确定果蝇正常眼的显隐性D.选用Ⅱ-1和Ⅱ-3果蝇杂交,仅根据子代表型即可确定无眼性状的遗传方式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11分)Piezo通道是机械刺激(如压力、重力、流
体剪切力等)激活的阳离子(如Ca2+,Na+等)通道,该通道具有碗状结构,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细胞中。细胞膜上Piezo通道的作用机理如图。(1)Piezo通道开放后,Ca2+能通过该通道的原理是______,影响该过程的因素有______。(2)“膜张力模型”认为施加在磷脂双分子层上的力产生膜
张力,Piezo通道的碗状结构使得它可以对膜张力的变化作出开放的响应,通道开放会使其周边的膜变弯曲,弯曲能放大Piezo通道对膜张力变化的敏感性。该模型中膜张力对激活Piezo通道的调节是______(填“正”或“负”)反馈,膜蛋白的存在会
______(填“升高”或“降低”)细胞的膜张力。(3)红细胞随血液流动时,会遭受流体剪切力和血浆渗透压变化带来的细胞膜张力变化。遗传性干瘪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红细胞形态干瘪,易破裂。研究发现该病是基因突变造成Piezo通道功能增强所致。请结合上图回答:①Piezo通道被激活后,
进入红细胞的Ca2+可激活______。从物质跨膜运输的角度分析遗传性干瘪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形态干瘪的原因可能是______。②非洲是疟疾横行的地方,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中。请依据上述原理,写出治疗疟疾的思路______。22.(11分
)当光照过强,植物吸收的光能超过植物所需时,会导致光合速率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光抑制。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方法来避免或减轻光抑制现象。拟南芥中亲环素蛋白C37可以调控植物光合电子传递效率,提高植物对强光的适应性(如下图所示)。研究发现,在强光胁迫下,C3
7缺失导致从Cb6/f到PSⅠ的电子传递受阻,传递效率显著下降,从而产生大量活性氧(ROS),ROS的积累导致突变体光损伤加剧、叶绿素降解增加。(1)光系统(PSⅠ、PSⅡ)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上,两者共有的功能是_
_____。(2)水的光解产物是______,电子的最终受体是______。(3)研究表明线性电子传递过程中有ATP生成,而环式电子传递过程中没有ATP生成,从进化角度推测,上述电子传递过程出现早的是______,依据是______。(4)据图分析强光胁迫下拟南芥的适应性机制是______。23.
(11分)下图为某二倍体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1)图中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是______,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用字母代号填空)(2)图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的是______(用字母代号填空),B时期染色体的行为特点是______。(3)某同学认定该动物的性别为雄性
。①可同时观察到这些分裂图像的部位是______(填写具体器官),D细胞的名称是______。②该同学作出上述判断依据的细胞分裂图像是______(用字母代号填空),理由是______。24.(12分)蚕为ZW型性别决定的生
物。野生型蚕的幼虫适宜在20~30℃下生长(非温敏型),成虫结的卵形为椭圆形,卵壳为黑色。现有若干突变体,包括:幼虫在25℃以上能正常生长,而在23℃下死亡的温敏突变体、卵形为圆形的突变体、卵壳为白色的突变体P、Q。研究发现,控制卵形的基因存在母性效应(子代总是表现出母本基因型决定的性状
),且该基因与其他上述基因的遗传均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涉及的相关性状的基因如图所示。科研人员利用纯种蚕进行了如表所示的杂交实验:性状基因野生型+白色品系Pb1白色品系Qb2温敏型t实验亲本F1F1自由交配,得到的F2雌性雄性
一野生型圆形圆形野生型圆形♀:圆形♂=1:1二温敏白壳P野生型野生型野生型♀:野生型♂:温敏白壳♀:温敏白壳♂=3:3:1:1三温敏白壳Q野生型野生型野生型♀:野生型♂:温敏白壳♀:温敏黑壳♂:温敏黑壳♀:非温敏白壳♀=3:6:1:2:1:3四非温敏椭圆形白壳Q温敏圆形黑壳野生型幼
虫在22℃饲养(1)在实验一中,圆形蚕卵属于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表中的F₂自由交配后,子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2)根据实验二、实验三的结果,可以推断基因b1与基因b2属于______(填“等位”或“非等位”)基因,判断理由是______。(3
)在图中分别绘制实验二、实验三中F1雄蚕的基因的位置。(4)实验四中的F2存活个体中,表型有______(考虑性别)种,在表型为雄性白壳的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25.(10分)研究发现,基因D能通过脱落酸信号途径调控大豆的耐盐碱特性。为培育耐盐碱大豆品系,科研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
术改变基因d中一个碱基对成为基因D。培育多代后,并未获得耐盐碱性状,检测发现基因D在大豆中处于沉默状态。现将基因D的向导序列和核酸酶基因M相连一起导入大豆细胞染色体,向导DNA序列转录产物引导核酸酶打
破基因D沉默状态,获得耐盐碱大豆。用导入一个M基因的耐盐碱大豆与野生大豆杂交,结果如表。不考虑自然基因突变和互换。组别亲本耐盐碱大豆子代第一组甲耐盐碱:不耐盐碱=1:1第二组乙耐盐碱:不耐盐碱=1:3第三组丙?(1)获得D的变异类型是______,导入向导DN
A序列和M获得耐盐碱性状大豆的变异类型是______。(2)大豆甲的基因型为______(染色体无M基因记为M—)。第三组子代的表型是______。(3)对大豆中基因D、d通过PCR扩增,再用SacⅠ(5'-GAGCT↓C-3')
限制酶切割后电泳,获得三种类型结果如图。①Ⅲ对应的基因型是______。②欲获得适合盐碱大田种植的稳定遗传大豆,请从甲、乙、丙中选择材料,运用电泳技术和一次杂交手段,选育出所需要品系。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