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含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6 页
  • 大小 642.451 KB
  • 2024-10-0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含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3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3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吉林省长春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36)页,642.45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03a7778d68691d75bbb72d3e9c8ad2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届高三年级第四次调研生物学科一、选择题1.麻山药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糖类和许多微量元素,其药用活性成分之一是腺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麻山药匀浆加入双缩脲试剂,常温即可显示出紫色B.麻山药中的淀粉和脂肪等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C.麻山药细胞与硝化细菌结构上根本区别是

有无叶绿体D.麻山药的腺苷所含的化学元素有C、H、O、N、P【答案】A【解析】【分析】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

O、N、P、S、K、Ca、Mg等;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2、双缩脲试剂可用于鉴定蛋白质,两者反应呈紫色。【详解】A、麻山药富含蛋白质,所以加入双缩脲试剂,在常温下出现紫色,A正确;B、脂肪不是大分子物质,B错误;C

、麻山药细胞是真核生物,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二者结构上根本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C错误;D、腺苷不含P元素,含有C、H、O、N,D错误。故选A。2.在人体内,下面哪一组物质不可能在同一个细胞中产生()A.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B.促胰液素和胰蛋白酶C.钠离子通道蛋白和抗利尿激素D.

溶菌酶和唾液淀粉酶【答案】B【解析】【分析】1、DNA聚合酶和解旋酶参与DNA复制,RNA聚合酶参与转录。2、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的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所以不同细胞中的mRNA和蛋白质种类及数量有所

区别,如胰岛素基因只在胰岛B细胞表达,而胰高血糖素基因只在胰岛A细胞表达,但呼吸酶基因几乎在人体所有细胞中均表达。【详解】A、DNA聚合酶参与DNA复制,RNA聚合酶参与转录,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中既有DNA复制又有转录,因此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能在同一个细

胞中产生,A不符合题意;B、促胰液素只能由小肠黏膜细胞产生,而胰蛋白酶只能由胰腺细胞产生,即两者不可能在同一个细胞中产生,B符合题意;C、钠离子通道蛋白和抗利尿激素可同时存在于下丘脑细胞,C不符合题意;D、唾液腺细胞可同时含有溶菌酶和唾液淀粉酶,D不符合题意。故选B。3.结构与功能相

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下列选项符合此观点的是()A.叶绿体含有双层膜,有利于扩大光合作用的受光面积B.能合成性激素的细胞高尔基体较发达C.原核细胞内复杂的生物膜系统有利于新陈代谢的进行D.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的数量明显增多【答案】D【解析】

【分析】生物膜系统概念: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功能:(1)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2)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3)分隔细胞器,保证细胞

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详解】A、叶绿体扩大光合作用的受光面积是通过类囊体堆叠成基粒实现的,叶绿体含有的双层膜不能扩大光合作用的受光面积,A错误;B、性激素的合成场所是内质网,B错误;C、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

器膜和核膜,原核生物只有细胞膜一种生物膜,不具有生物膜系统,C错误全科试题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D、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车间,故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的数量明显增多,D正确。故选D。4.下列有关物质跨

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B.性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C.参与Ca2+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可以有运输和催化功能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

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转运蛋白,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等。【详解】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作用,A错误;B、性激素属

于固醇类激素,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自由扩散,B错误;C、参与Ca+主动运输不仅有运输这一功能,ATP的水解提供能量也是在载体蛋白上发生的,所以其还有催化功能,C正确;D、护肤品中的甘油属于脂溶性小分子,因此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自由扩散,D错误。故选C。5.生物学是一门实验

性科学,以下关于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可在通过观察细胞体积变化判断细胞状态B.分离不同的细胞器和验证DNA半保留复制实验都可利用差速离心法C.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可用95%的酒精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D.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

的实验中,琼脂块体积越大,NaOH运输效率也就越低【答案】D【解析】【分析】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当原生质体体积缩小,说明细胞在失水,当原生质体体积增大,说明细胞在吸水;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越小。【详解】A、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

可在通过观察原生质体体积变化判断细胞状态,A错误;B、分离不同的细胞器实验可利用差速离心法,验证DNA半保留复制可用同位素标记法和密度梯度离心,B错误;C、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可用清水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C错误;D、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实验中,琼脂

块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NaOH运输效率也就越低,D正确。故选D。6.取若干大小相同、生理状态相似的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均分为两组,分别放置在甲、乙两种溶液中(分别对应图1中曲线甲、乙),测得细胞失水量和液泡直径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A.图1中曲线甲与图2中曲线Ⅱ相对应B.甲溶液中的外表皮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C.6mim时两组细胞均处于渗透平衡状态,此时细胞的吸水力最大D.乙溶液如果是KNO3溶液,实验开始时K+和NO3-就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曲线甲细胞失水量先增加后不变,可能是细胞失水过多死亡,或者是因为该溶质分子不能进入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对应右图的曲线Ⅱ,而曲线乙中细胞失水量先增大后减小,说明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对应右图的曲线Ⅰ。【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图1中甲曲线随着处理时间延长,细胞失水量

先增加,后不变,说明甲溶液浓度较高,洋葱细胞放置其中发生质壁分离,且没有自动复原,则洋葱细胞的液泡直径应该逐渐缩小,最终保持不变,对应曲线Ⅱ,A正确;B、据图可知,曲线甲细胞失水量先增加后不变,可能是细胞失水过多死亡,或者是因为该溶质分子不能进入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B正确;

C、渗透平衡状态是指单位时间内进出细胞的水分子数相等,处于4min时,甲细胞的失水量达到最大,此时细胞的吸水力最大,之后不再变化,可能是因为该溶液浓度过高,细胞失水过多死亡,则该细胞不再发生渗透作用,C错误;D、乙溶液如果是KNO3溶液,实验开始时K+和NO3-就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质

壁分离后会发生自动复原,D正确。故选C。7.据图分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甲图①②③中“○”内A所对应的含义不同B.乳酸菌体内含有甲图中的三种化合物C.若乙图横坐标表示O2浓度,纵坐标可表示人体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速率D.若丙图表示抗体的合成、加工和运输

过程,则②是高尔基体,该过程发生在浆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多肽一内质网进行粗加工一内质网形成囊泡一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一高尔基体形成囊泡一细胞

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甲图中①为ATP,②为DNA,③为tRNA,①中“○”内A表示腺昔,②中“○”内A表示腺嘌呤脱氧核甘酸,③中“○”内A表示腺嘌呤,A正确;B、甲图中①为ATP,

②为DNA,③为tRNA,乳酸菌为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为DNA,细胞内含有DNA、RNA、ATP,B正确;C、若乙图横坐标表示O2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有氧呼吸强度随O2供应量的增加而增强,有氧呼吸可以合成ATP,人体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AT

P,故纵坐标不可以表示人体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速率,C错误;D、据丙图分析,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合成出的多肽经过①内质网进行加工,之后运输到②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然后再以小泡形式运输到细胞膜,最后分泌到细胞膜外,整个过程需要③线粒

体提供能量,浆细胞能够合成分泌蛋白——抗体,故该过程可以发生在浆细胞,D正确。故选C。8.如图表示某高等绿色植物体内的部分生理过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阶段Ⅰ生成的NADPH可作为还原剂用于⑤过程生成水B.过程①可为叶肉细胞吸收Mg2+等提供动力C.过程③、④、⑤进行的场所分别

是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D.④过程释放的能量大多数以热能形式散失【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为ATP的合成,②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③为二氧化碳的固定,④是无氧呼吸,⑤是有氧呼吸。Ⅰ表示光反应,Ⅱ表示暗反应,Ⅲ表示细胞呼吸。【详解】A、阶段Ⅰ生成的NADPH

只能用于暗反应C3的还原,不能作为还原剂用于⑤有氧呼吸过程生成水,A错误;B、过程①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不能为叶肉细胞吸收Mg2+等提供动力,B错误;C、过程③是CO2固定,发生在叶绿体基质,④是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⑤是有氧呼吸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错误;D

、④过程是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多数以热能形式散失,D正确。故选D。9.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说法错误的是()A.伤口较深时,只进行无氧呼吸的破伤风芽孢杆菌易在伤口深处大量繁殖B.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CO2产生量等于O2消耗量C.栽培农作物要“正其行,通其风”

,主要目的是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较多的光照D.梅雨季节的果蔬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有利于提高果蔬的产量【答案】C【解析】【分析】破伤风芽孢杆菌易在低氧环境下繁殖并产生毒素,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启动无氧呼吸供能。【详解】A、伤口较

深时,深处伤口氧气含量低,只进行无氧呼吸的破伤风芽孢杆菌易繁殖,A正确;B、剧烈运动肌肉细胞同时发生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有氧呼吸CO2产生量等于O2消耗量,B正确;C、“正其行,通其风”为植物提供更多的CO2,C错误;D、白天增加光照可以提高光合速率,夜间

降低温度可以降低呼吸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提高产量,D正确。故选C。10.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存在着核膜、核仁的消失和重建的过程B.细胞衰老、凋亡

和癌变都与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关C.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核体积缩小,物质运输功能降低D.细胞凋亡过程中不需要新合成蛋白质【答案】A【解析】【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

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详解】A、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纺锤体,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分裂过程,存在着核膜、核

仁的消失和重建的过程,A正确;B、细胞癌变与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关,而细胞衰老、凋亡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C、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核体积增大,物质运输功能降低,C错误;D、细胞凋亡过程中需要新合成与凋亡相关的酶,故需要新合成量白质,D错误。故选A

。11.下列关于生物学发展史的叙述错误的是()A.鲁宾和卡尔文在研究光合作用时,采用了相同的研究方法B.艾弗里实验中“S型细菌提取物+DNA酶”的实验组,不能充分说明“转化因子”只有DNAC.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对

放射性检测结果不会产生明显影响D.摩尔根依据“F2果蝇红眼:白眼=3:1的事实提出“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假说【答案】D【解析】【分析】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

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鲁宾和卡门及卡尔文在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都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A正确;B、艾弗里实验中“S型细菌提取物+DNA酶”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对比,才能充分说明“转化因子”是DNA,B正确;C、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32P标记组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子

代噬菌体释放,所以对放射性检测的结果会产生明显影响;35S标记组中,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蛋白质没有进入噬菌体中,所以培养时间长短不会影响实验结果,C正确;D、F2中红眼:白眼=3:1,符合分离定律的比值,由此判断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在遗传中遵循分离定律,且白眼性状只在雄果蝇中出现,说

明与性别有关,提出“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假说,D错误。故选D。12.如下图为某有性生殖动物(2N=4)体内一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示意图。下表关于该生物体内某个细胞进行1次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的比较,正确的是()选项比较内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A形成的成熟子细胞数量21或4B

分裂过程中每个细胞的核DNA数4或82或4C细胞分裂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情况均等分裂都是均等分裂D分裂过程中不能发生的变异类型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A.AB.BC.CD.D【答案】A【解析】【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

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減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详解】A、有丝分裂的结果是一个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1个卵原细

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最终三个极体退化消失,1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细胞,A正确;B、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每个细胞的核DNA数为8个,有丝分裂的末期,每个细胞的核DNA数为4个,因此,有丝分裂过程中每个细胞的核DNA数为

4或8个,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每个细胞的核DNA数为8个,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每个细胞的核DNA数为4个,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每个细胞的核DNA数为2个,因此,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个细胞的

核DNA数为2个或4个或8个,B错误;C、有丝分裂的末期,细胞质进行均等分裂,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以及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质进行不均等分裂,精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第一极体减数第二

次分裂的后期,细胞质都进行均等分裂,C错误;D、有丝分裂过程不能发生基因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或后期能发生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减数分裂过程能发生染色体的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也能发生染色体的数目变异,D错误。故选A。13.关于孟德尔的分离

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分离定律也能用于分析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B.自由组合定律实质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自由组合定律是以分离定律为基础的D.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且表现

出伴性遗传的特点【答案】B【解析】【分析】1、分离定律实质: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

子遗传给后代。2、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在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中,每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B、

自由组合定律实质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错误;C、分离定律的实质为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

因自由组合,因此自由组合定律是以分离定律为基础的,C正确;D、在生物体内性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随着性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并与其他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并表现的出伴性遗传的特点,D正确。故选B

。14.下列关于遗传实验中涉及的性状分离和交配说法正确的是()A.非糯性水稻产生的花粉既有糯性的又有非糯性的,体现了性状分离现象B.通过具有相对性状的植物先杂交再自交,能够判断亲本的显隐性C.正交和反交实验也可以用来判断杂合子和纯合子D.测交可用于是判断动物某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答案】B【解

析】【分析】性状分离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即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详解】A、非糯性水稻产生的花粉属于配子,不是个体,性

状分离是在杂种后代(个体)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A错误;B、具有相对性状的植物杂交,子代若只有一种表现型,则该表现型为显性性状,若子代有两种表现型,则让子代分别自交,发生性状分离的即为显性性状,因此通过具有相对性状的植物先杂交再自交,能够判断

亲本的显隐性,B正确;C、当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时,正交和反交的实验结果相同,因此不能通过正交和反交实验来判断杂合子和纯合子,C错误;D、测交的亲本为相对性状,后代会出现两种表现型,不能据此判断动物某对性状的

显隐性关系,D错误。故选B。15.某豌豆的基因型为AaBb,且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研究发现基因组成为AB的花粉50%死亡,则自然条件下该植株子代中双隐性个体的概率约为()A.7/24B.14/28C.1/12D.1/14【答案】D【解析】【分

析】某豌豆的基因型为AaBb,且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说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详解】某豌豆的基因型为AaBb,且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AaBb产生的花粉类型和比例为AB∶Ab∶aB∶ab=1∶1∶1∶1,又由于基因组成为AB的花粉50%死亡,因此

AaBb产生的花粉类型和比例为AB∶Ab∶aB∶ab=1∶2∶2∶2,AaBb产生的雌配子类型和比例为AB∶Ab∶aB∶ab=1∶1∶1∶1,自然条件下豌豆为自交,产生的后代中双隐性个体即aabb的个体占

2/7×1/4=1/14,D正确,ABC错误。故选D。16.已知蝴蝶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只有基因型为AA或Aa的雄性蝴蝶表现为黄色,aa雄性蝴蝶和雌性蝴蝶都表现为白色(没有迁移和突变,自然选择对该对性状

无影响)。若以一群白色雄性和白色雌的蝴蝶作亲代进行杂交,F1中雄性1/4表现为黄色。F1随机交配产生F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遗传现象不属于伴性遗传B.亲代雌性蝴蝶中AA:Aa:aa可能为=1:3:6C.F1的基因型3\4Aa和1\4aaD.若F2中黄色

个体比例减少,但A和a基因频率仍与F1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若以一群白色雄性和白色雌性蝴蝶作亲代进行杂交,白色雄性的基因型一定是aa,则该过程相当于测交,雄性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白色雌性个体的配子比,若F1中雄性雄性1/4表现为黄色,即A_占1/4,aa占3/4,说明白色雌性产生的配子为

A:a=1:3。【详解】A、伴性遗传是由于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蝴蝶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不属于伴性遗传,A正确;B、若亲代雌性蝴蝶中AA:Aa:aa=1:3:6,产生的配

子为A:a=1:3,若与白色雄性杂交,白色雄性的基因型一定是aa,相当于测交实验,雄性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白色雌性个体的配子比,F1中雄性雄性1/4表现为黄色,B正确;C、F1基因型为1/4Aa、3/4aa,随机交配,则F1产生的配子比A:a

=1:7,F2中基因型所占比例无论雌雄都是:aa占49/64,AA占1/64,Aa占14/64,因雌性都是白色,雄性aa为白色,故黄色占15/64×1/2=15/128,C错误;D、题目中没有致死,没有突变等情况,在随机交配的情况下基因频率不变,D正确。故选C。17.苯丙酮尿症(显性基因B

,隐性基因b)患者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使苯丙酮酸在体内积累过多,损害患儿神经系统。如果人体的X染色体上缺少显性基因H,将导致凝血因子Ⅷ缺乏,患血友病。关于图中患病家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的A.两致病基因的遗传遵守自由组合定律B.Ⅱ1的基因型为bbXHYC.Ⅱ2携带致病基因的概

率是2/3D.若U为苯丙酮尿症女孩,则父母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3/8【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Ⅰ1和Ⅰ2不患苯丙酮尿症,生出患苯丙酮尿症的Ⅱ1,说明其为隐性遗传病,Ⅰ4患苯丙酮尿症,儿子不患,因此可判断该病为常染色隐性遗传病;由题意“人体的X染色体上缺少显性基因H,将导致凝血因子Ⅷ

缺乏,患血友病”可知,血友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详解】A、根据Ⅰ1和Ⅰ2不患苯丙酮尿症,生出患苯丙酮尿症的Ⅱ1,可判断为隐性遗传病,又根据Ⅰ4患苯丙酮尿症,儿子不患,可知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隐性遗传病,人体的X染色体

上缺少显性基因H,将导致凝血因子Ⅷ缺乏,患血友病。可知血友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由于两种致病基因在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两致病基因的遗传遵守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结合系谱图可知,Ⅱ1患苯丙酮尿症而不患血友病,说明其基因型为bbXHY,B正确;C、根据Ⅱ1患苯

丙酮尿症,可知Ⅰ1和Ⅰ2基因型分别为BbXhY和BbXHXh,生出的Ⅱ2的基因型为B_XHXh,一定携带血友病基因,因此Ⅱ2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00%,C错误;D、若U为苯丙酮尿症女孩,则其父母基因型为BbXHXh、BbXhY,父母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3/

4×(1/4XHXh+1/4XHY)=3/8,D正确。故选C。18.下列与DNA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双链DNA中相邻碱基都以磷酸二酯键相连B.烟草花叶病毒浸染烟草实验证明遗传物质并不都

是DNAC.基因多样性指的是一个DNA中有许多个基因D.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比较不同物种DNA的差异,杂交双链越多,亲缘关系越远【答案】B【解析】【分析】1、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其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

结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T-A、G-C。2、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n对碱基可形成4n种)。3、DNA分子的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详解】A、双链DNA

中互补碱基以氢键相连,A错误;B、烟草花叶病毒浸染烟草实验证明遗传物质是RNA,并不都是DNA,B正确;C、构成基因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基因的多样性,C错误;D、

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比较不同物种DNA的差异,杂交双链越多,亲缘关系越近,D错误。故选B。19.用未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经搅拌、离心,检测沉淀物和上清液的放射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子代噬菌体的核酸中含32P的核苷酸有4种B.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n次后,子代噬菌体中含32P的占100%C.离心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开D.仅该实验不能证明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1、

噬菌体是DNA病毒,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中独立生存。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3、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T2噬菌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病毒,侵染大肠杆菌时,以自

身DNA为模板,以大肠杆菌内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由于大肠杆菌被32P标记,因此子代噬菌体的核酸中含32P的核苷酸有4种,A正确;B、噬菌体是寄生生物,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其复制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因此子

代噬菌体均含有32P,B正确;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开,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析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分布到沉淀物中,C错误;D、需要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再去侵染无放射性的

大肠杆菌,两组实验相互对照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因此仅32P标记的实验不能证明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正确。故选C。20.下列有关真核生物的DNA复制及基因表达的叙述,错误的是()A.DNA复制、转录、翻译的过程均有氢键的形成与断裂B.DNA复制、转录、翻译过程的碱基配对方

式不完全相同C.tRNA是由三个核糖核苷酸组成的三叶草状的结构D.翻译时,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答案】C【解析】【分析】1、DNA复制过程是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在解旋酶、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DNA。2、转录过

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3、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详解】A、DNA的复制、转录

过程均需要解旋,解旋有氢键的断裂、以母链为模板形成子链有氢键的形成,翻译过程有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氢键,tRNA离开核糖体有氢键断裂,A正确;B、DNA复制过程是DNA链与DNA链配对,转录过程是DNA链与RNA链配对,翻译过程是RNA链与RNA链配对,由于DNA特有的碱基是T,RNA特有的碱基是

U,因此三个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B正确;C、tRNA是由多个核糖核苷酸组成的三叶草状的结构,C错误;D、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有6个碱基,2个tRNA的结合位点,D正确。故选C。21.研究发现,由于缺失SCD-1基因,小鼠无法表达出SCD-1酶,因此对

高卡路里、高脂肪饮食产生抵抗力,对糖尿病也有一定的免疫力。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SCD-1基因遗传信息储存在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B.SCD-1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C.若SCD-1基因被甲基化可能性较高,则其基因突变的可能性也较高D.SCD-1酶

缺失是导致小鼠性状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详解】A、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SCD-1基因是

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遗传信息储存在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A正确;B、缺失SCD-1基因的小鼠无法表达出SCD-1酶,进而引起生物性状发生改变,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错误;C、DN

A甲基化属于表观遗传,表观遗传不改变基因的结构,甲基化的基因不会导致基因突变的可能性提高,C错误;D、基因决定性状,小鼠性状改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D错误。故选A。22.普通小麦是目前世界各地普遍栽培的粮食作物,其培育过程如图所

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拟二粒小麦的体细胞中一般有14条染色体B.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杂种一产生的种子,诱导其染色体数目加倍C.普通小麦属于多倍体,茎秆粗壮、营养物质含量丰富D.杂种二有3个染色体组,不含同源染色体

,属于单倍体【答案】C【解析】【分析】1、一粒小麦与斯氏麦草属于不同物种,杂交子代获得杂种一,经过人工处理,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后获得拟二粒小麦。2、拟二粒小麦与滔氏麦草杂交,获得杂种二,再经过人工诱导处理,获得普通小麦,属于多倍

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详解】A、A、B、D代表不同的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有7条染色体,杂种一含有A和B两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条数为14条,经过染色体加倍后形成的拟二粒小麦的体细胞中一般有28条染色体,A错误;B、杂种一的两个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因此杂种一不育,不能产生种子,B

错误;C、普通小麦中含有6个染色体组,属于多倍体,具有茎秆粗壮、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的特点,C正确;D、杂种二有3个染色体组(A、B、D),由于三个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因此不含同源染色体,杂种二是拟二粒小麦与滔氏麦草杂交的后

代,属于异源三倍体,D错误。故选C。23.关于人类疾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咨询可确定胎儿是否患21三体综合征B.原发性高血压常表现出在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易受环境影响C.镰状细胞贫血在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

性患者D.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足够多【答案】B【解析】【分析】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

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详解】A、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其遗传不遵循遗传定律,因此通过遗传咨询不可以确定胎儿是否患21三体

综合征,A错误;B、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具有在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易受环境影响等特点,B正确;C、镰状细胞贫血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男性患者等于女性患者,C错误;D、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多,调

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D错误。故选B。24.下列遗传变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就是DNA中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换B.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互换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C.发生在体细胞中

的基因突变也可能传递给后代D.染色体变异会使基因数目,种类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导致性状变异【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发生在DNA复制时;基因重组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①在生物体进行减数分

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这样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就进行了重组;②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而发生交换,导致基因重组。【详解】A、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基因在DNA中不是连续分布的,DNA中碱基的增添、

缺失或替换不一定导致基因结构改变,因此不一定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B、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互换片段会导致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组,不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B错误;C、发生在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可通过无性繁殖传递给后代,C正确;D

、染色体变异会使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导致性状的变异,一般不会导致基因种类改变,D错误。故选C。25.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会引起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一种病原体。其结构组成包括一条RNA单链、多种结构蛋白质和脂类膜(如图)。与基因组RNA互补的RNA

才能作为mRNA。近日发现该病毒的一种非结构蛋白(NS1蛋白),在宿主细胞质合成后能进入宿主细胞核,改变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来破坏细胞的抗病毒作用,但不参与子代病毒的构建。下列关于病毒演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病毒NS1蛋白功能的进化是

人体免疫系统对RSV病毒长期选择的结果B.RSV病毒通过变异来主动适应它的生存环境C.若RSV病毒种群锐减,则可能导致病毒遗传多样性下降D.该病毒致病性增强和新型抗病毒药物研发体现了生物与环境间的协同进化【答案

】B【解析】【分析】1、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个体保留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从而使生物发生进化。的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详解】A、病毒NS1蛋白功能的进化,使拥有该蛋白质的病毒生存能力更强,没有该蛋白质的病毒更容易被

免疫系统清除,这是免疫系统对RSV病毒长期选择的结果,A正确;B、变异是不定向的,RSV病毒变异后通过生存的环境进行选择,而不是RSV病毒通过变异来主动适应它的生存环境,B错误;C、RSV病毒种群数目下降,某些基因可能因此而消失,导致遗传多样性下降,C正确;D、协同进化的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

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该病毒致病性增强和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体现了生物与环境间的协同进化,D正确。故选B。26.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B.人体血浆pH

的维持与其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C.激素﹑抗体、乙酰胆碱、血浆蛋白和尿素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D.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中手臂擦伤,会造成血浆渗透压升高,导致手臂组织水肿【答案】D【解析】【分析】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水分、尿素等。【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使各个器官、系

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A正确;B、HCO3-、HPO42-等缓冲物质可以和血浆中的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反应,从而维持人体血浆pH的相对稳定,B正确;C、激素、抗体、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血浆蛋白、葡萄糖、O2和尿素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都属于

内环境中的成分,C正确;D、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中手臂擦伤,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流,组织液中血浆蛋白增多,渗透压升高所致,导致手臂组织水肿,D错误。故选D。27.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对激素分泌的三种调节方式,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符合方式甲,方式甲中

下丘脑的活动受靶腺体分泌激素的负反馈调节B.性激素、抗利尿激素、肾上腺素的合成和分泌分别符合图中方式甲、乙、丙C.方式丙中激素的释放为分级调节的结果,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D.兴奋在M处是单向传递,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

后膜【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解:甲途径: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激素,可表示分级调节;乙途径: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为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过程;丙途径:神经系统→内分泌腺→激素,为神经调节。【详解】A、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

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因此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符合方式甲,方式甲中下丘脑的活动受靶腺体分

泌激素的负反馈调节,A正确;B、性激素的分泌属于分级调节,如图甲方式,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到血液中的,符合乙调节方式,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是由下丘脑的神经直接支配的结果,符合方式丙,B正确;C、方式丙中,下丘脑中神经系统将兴奋传至内分泌腺

,引起内分泌腺分泌某种激素,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没有体现分级调节,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内分泌腺构成效应器,C错误;D、M是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D正确。故选C。28.下列关于神

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寒冷条件下与炎热时相比产热量增多,散热量也增加B.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C.人体感染某种链球菌后,免疫系统会攻击心脏瓣膜,这属于过敏反应D.HIV主要入侵染辅助性T细胞,使细胞免疫下降,体液

免疫不受影响【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低温环境中,机体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以增加机体的产热。【详解】A、体温维持在恒定水平时,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A正确;B、饮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减少,尿量增多,B错误;C、免疫系统攻击心脏瓣膜属于自身免疫反应,C错误;D、HIV入侵辅助性T细胞,使辅助性T细胞数量持续下降,辅助性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均减退,D错误。故选A。29.下列关于神经系统

和人脑高级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排尿过程中,副交感神经兴奋,使膀胱缩小B.大脑皮层H区病变的人,不能看懂文字C.长期记忆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脑干受损患者呼吸和心血管活动会受到影响【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

、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由脑和脊髓发出的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神经属于自主神经。【详解】A、排尿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有利于尿液排出,A正确;B、大脑皮层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大脑皮层V

区病变的人,不能看懂文字,B错误;C、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和功能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正确;D、脑干有控制呼吸与心血管活动的中枢,脑干受损患者呼吸和心血管活动会受到影响,D正确。故选B。30.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图表示糖尿病患者(甲)和

健康人(乙)体内血糖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1时会出现尿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甲是因胰岛素受体异常而患糖尿病的,则在同一时间甲体内胰岛素浓度大于乙B.用斐林试剂对B、E点时的尿液进行检查,正常情况下,水浴加热后均出现砖红色沉淀C.乙曲线FG段血

糖浓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血糖转化为糖原和非糖物质D.乙曲线EF段中血糖可以转化为21种氨基酸【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糖尿是糖尿病的特征之一。进食后由于消化吸

收,血糖含量升高,则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详解】A、若甲是因胰岛素受体异常而患糖尿病的,体内血糖含量高作为信号作用与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故胰岛素含量大于乙,A正确;B、用斐林试剂对B、E点时尿液进行检查,正常情况下,正常人乙不会出现尿糖,

故水浴加热后B点的尿液会出现砖红色,B错误;C、FG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运动开始后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即血糖大量参与氧化分解提供能量导致其降低,C错误;D、乙曲线EF段中血糖浓度下降,可以转化为非必需氨基酸,21种氨基酸中有必需

氨基酸,是人体从外界食物中获得的,D错误。故选A。31.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与人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的ACE2受体结合,侵入人体,引起机体相关反应。图示①~④表示相关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和③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S蛋白并将其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B

.疫苗通常是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相当于抗体C.④具有较强的分裂和分化能力并产生分泌抗S蛋白的抗体D.免疫系统清除病毒体现了其免疫监视功能【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①为树突状细胞,该细胞能摄取、

处理和加工抗原,②为辅助性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细胞因子,③为B淋巴细胞,④为浆细胞,该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产生的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详解】A、①为树突状细胞,③为B淋巴细胞,二者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S蛋白

并将其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即均为抗原呈递细胞,A正确;B、疫苗通常是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相当于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B错误;C、④为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但能分泌抗S蛋白的抗体,C错误;D、免疫系统免

疫监视功能表现为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因此免疫系统清除病毒体现的是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D错误。故选A。32.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很多科学家进行了实验来探究生长素的成分和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达尔文的实验证明了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胚芽鞘尖端传递到了下面B.植物细胞能利用色氨酸在核糖体上合成生长素C.鲍森詹森实验选择琼脂片的原因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能够透过琼脂片D.温特的实验必须在单侧光下进行,否则不能得出支持达尔文假

说的结论【答案】C【解析】【分析】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

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详解】A、达尔文的实验证明了有某种“影响”从胚芽鞘尖端传递到了下面,没有证明是化学物质的作用,A错误;B、植物细胞能利用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形成生长素,生长素不是蛋白质不在核糖体上

合成,B错误;C、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C正确;D、温特的实验不需要单侧光,自变量是琼脂块是否接触过胚芽鞘尖端,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能得出支持达尔文假说的结论,D错误。故

选C。3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核分裂,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质分裂B.越冬植物进入秋冬季节赤霉素相对含量增加,脱落酸相对含量减少C.植物激素可以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从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D.适宜浓度的2,4-D溶液处

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可获得无子番茄【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物质,人们把这类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作植

物激素。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详解】A、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分裂,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分裂,A错误;B、越冬植物进入秋冬季节生长减慢,赤霉素相对含量减少,而抗逆性强的激素脱落酸相对含量增加,

B错误;C、激素不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激素起调节作用,C错误;D、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因此用适宜浓度的2,4-D溶液(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可获得无子番茄,D正确。故选D。34.将与生物学有关的内容依次填入下图各框中,其中包含

关系错误的选项是()框号选项①②③④⑤⑥A核酸DNARNA转运RNA核糖体RNA信使RNAB减数分裂减Ⅱ减Ⅰ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片段C生命活动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D免疫失调免疫过强免疫缺陷先天性免疫缺陷获得性免

疫病缺陷综合病自身免疫病A.AB.BC.CD.D【答案】D【解析】【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

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

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详解】A、核酸包括DNA和RNA2大类,其中RNA又分为转运RNA、核糖体RNA、信使RNA3类,A正确;B、减数分裂包括减Ⅰ和减Ⅱ,其中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

换都发生在减Ⅰ,B正确;C、生物生命活动调节分为植物的激素调节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2大部分,其中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又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C正确;D、免疫失调包括免疫过强和免疫缺陷,免疫过强会引起

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和获得性免疫病缺陷综合病,D错误。故选D。35.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材料、条件等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A.单子叶植物易于辨别个体数目,常作为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象B.调查森林

中乔木等植物的物种数目时,可采用样方法,但不宜取平均值C.在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时,先将稀释的样品滴在计数板上,再盖上盖玻片D.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光的特点,可用黑光灯进行诱捕【答案】B【解析】【分析】土壤中小动物采集的原理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暗

、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在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

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详解】A、单子叶植物一般为蔓生或丛生,很多分支可能属于同一个个体,因此不利于辨别个体数目,故一般不选单子叶植物作为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象,A错误;B、调查森林中乔木等植物的物种数目时,可采用样方法,但不宜取平均

值,而应该以最大物种数作为计数结果,B正确;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先轻轻盖上盖玻片,再将稀释的样品滴在计数板上,然后在显微镜下计数,C错误;D、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可利用诱虫器进行诱

捕,D错误。故选B。36.巴西红耳龟是我国入侵物种之一。在其原产地,由于有鹭鸶、浣熊等众多野生天敌猎取龟卵、幼龟,巴西红耳龟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巴西红耳龟在我国

将一直呈“J”型增长B.在原产地,龟卵、幼龟被天敌猎取导致巴西红耳龟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调查某湖泊中巴西红耳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D.在巴西红耳龟种群数量达到K/2时防治,可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的【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巴西红耳龟入侵”为题材,考查学生对种群数

量的变化、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A、一个新物种进入某地的初期,由于环境条件较充裕,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但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增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

增长曲线,A错误;B、在原产地,由于有鹭鸶、浣熊等众多野生天敌猎取龟卵、幼龟,巴西红耳龟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说明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错误;C、巴西红耳龟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其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C正确;D、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进

行防治,难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采取防治措施,且防治措施进行的越早越好,D错误。故选C。【点睛】易混点辨析:“J”型增长曲线描述的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

件下的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无K值;自然界中通常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在一段时间内往往呈“J”型增长。“S”型增长曲线描述的是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情况下生物数量的增长情况,存在K值。37.关于“S”型曲线的叙述

,错误的是()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C.t2以前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D.c点对

应的种群数量最可能是生物的环境容纳量【答案】D【解析】【分析】图中1、2、3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呈现S型;即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

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详解】A、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A正确;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

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少为0,B正确;C、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C正确;D、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由图中曲线可知,该种群的数量不能长时间维持在c点,D错误。故

选D。38.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森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不同种群对光能的利用率B.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C.群落的外貌与空间结构会随阳光、温度和水分等因素发生季节性变化D.优势种在群落中不仅数量

多,对其他物种影响也很大【答案】A【解析】【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详解】A、森林中植物的

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不同种群对光能的利用率,动物的分层提高了对资源的利用率,A错误;B、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也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B正确;C、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变化,群落的结构会随之发生规律性变化,属于群落特征的季节性,C正确;D、优势种是指群落中数量

很多,对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长影响很大的一些物种,D正确。故选A。39.生态位表示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物种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越强,其生态位宽度越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群落中,某物种的生态位很少与别的物种完全孤立

B.生态位重叠导致两物种之间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其中一个物种灭亡C.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越宽,在和其他物种竞争过程中,此生物的适应性越弱D.群落中不同物种动物的生态位不同,而植物由于不能运动,生态位都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

中的地位和作用,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物种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详解】A、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中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总和,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同一群落中,某物种的生态位很少与别的物种完全孤立,A

正确;B、生态位重叠导致两物种之间竞争,竞争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一种占优势,一种占劣势甚至灭亡;情况二是此消彼长,相互制约,B错误;C、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越宽,有利于该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在和其他物种竞争过程中,此生物的适应性越强,C错误;D、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植物

生态位也可以改变,如某种植物的竞争者减少,则其生态位就可能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A。40.自然界中捕食者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科研人员对某段时间内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做出统计,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当捕食

者种群数量开始上升时,被捕食者种群数量一定会逐渐下降B.被捕食者数量峰值上升是由于其逃避捕食者的能力提高C.只有影响种群出生率或死亡率的环境因素才能造成种群数量明显变化D.当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少时,便不足以制约被捕食者种群的增长【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题图可知,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存在反馈调

节,相互制约。捕食者之间此长彼消、此消彼长。【详解】A、如题图所示,有多个时间段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都同时处于数量上升的区段,A错误;B、被捕食者的数量峰值略有提高,也可能是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改变、或食物供给量改变或捕食者数量减少等引起的,不一定是逃避捕食者的能力提升造成

的,B错误;C、环境因素还可通过影响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造成种群数量变化,C错误;D、当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少时,捕食的猎物数量有限,便不足以制约被捕食者种群的增长,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41.科研人员在考察野生型拟南芥(MT)时,偶尔发现一

株耐高温的突变型植株(HT),在适宜光照和一定的CO2浓度条件下,测定MT植株和HT植株在不同温度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分析,温度为5℃时,HT植株根尖成熟区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2)在农

田施肥时,往往需要适当浇水,原因是____________。(3)有人认为,温度为30℃时,MT植株的真正光合速率不一定等于HT植株的真正光合速率,因为还需要测定____________。(4)请从影响

光合作用内部因素分析,HT植株能适应高温环境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答两点)。(5)甲同学想通过实验比较50℃两种拟南芥叶绿素b含量:①提取50℃条件下生长的两种拟南芥相同部位的等量叶片分成甲乙两组,进行研磨;②用____________试剂提

取色素,再用____________法分离色素;③观察比较____________;【答案】(1)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2)肥料中的矿质元素只有溶解在水中,以离子形式存在,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3)对应温度的黑暗条件下HT和MT植株呼吸速率(4)在高温条件下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活性较高;高

温条件下HT植株的气孔不容易关闭,CO2供应较充足(5)①.无水乙醇②.纸层析③.两组叶绿素b色素带宽度(距离滤液细线最近的色素带宽度)【解析】【分析】叶肉细胞中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消耗二氧化碳的过程是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叶

绿素具有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的作用。二氧化碳浓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倍增能加快暗反应的进行进而使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增加,叶绿体具有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的作用,叶绿素含量增加,通过促进光反应而加快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机物的合成。【小问1详解】据图分析,温度为5℃时,HT植株根尖成熟区

细胞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ATP的场所有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小问2详解】在农田施肥时,往往需要适当浇水,原因是肥料中的矿质元素只有溶解在水中,以离子形式存在,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小问3详解】真光合=净光合+呼吸,温度为30℃时,MT植株的真正光合速率不

一定等于HT植株的真正光合速率,因为还需要测定对应温度的黑暗条件下HT和MT植株呼吸速率。【小问4详解】从影响光合作用内部因素分析,HT植株能适应高温环境的原因可能是在高温条件下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活性较高;高温条件下HT植株的气孔不容易关闭,CO2供应较充足。【小问5详解】甲同学

想通过实验比较50℃两种拟南芥叶绿素b含量:①提取50℃条件下生长的两种拟南芥相同部位的等量叶片分成甲乙两组,进行研磨;②用无水乙醇试剂提取色素,再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③观察比较两组叶绿素b色素带宽度(距离滤液细线最近的色素带宽度)。42.果蝇的常染色体上有性别转换基因T,隐性基因在纯合(tt)

时导致雌果蝇转化为不育雄果蝇,但在雄果蝇中没有性转变效应。果蝇的眼色有红眼和白眼之分,由基因B和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不考虑Y染色体)。将某亲代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得F1,F1中雌、雄果蝇之比为1:3,且雌果蝇全为

红眼,雄果蝇有红眼和白眼两种,F1中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得F2。(1)B和b基因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判断依据____________。(2)写出亲本果蝇的基因型:雄果蝇____________,雌果蝇____

________。(3)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种,F2果蝇的比例为雄:雌____________。【答案】(1)①.X②.F1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有红眼和白眼两种(眼色遗传与性别相关联)(2)①.ttXBY②.

TtXbXb(3)①.1②.11:5【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果蝇性别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正常情况下XX为雌果蝇,XY为雄果蝇;在果蝇的常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T、t,t基因纯合时雌果蝇(XX)转化为不育的雄果蝇,而t基因在雄果蝇(XY)中没有性转变效应。2、将亲代白眼雌果蝇与红眼

雄果蝇杂交得F1,F1中雌、雄果蝇之比为1∶3,且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有红眼和白眼两种,说明眼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在X染色体上。【小问1详解】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总是表现为与性别相关,根据F1雌果蝇全为

红眼,雄果蝇有红眼和白眼两种。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和性别相关,因此可判断B和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小问2详解】由于后代雌、雄果蝇之比为1∶3,说明有性转变现象,雌性有一半变成了雄性,则双亲相关的基因型是Tt(雌性)×tt(雄性),

又因为F1中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有红眼和白眼两种,结合亲本为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则双亲相关的基因型是XbXb、XBY,综合来看双亲的基因型是TtXbXb(雌性)×ttXBY(雄性)。【小问3详解】已知双亲的基因型是

TtXbXb(雌性)×ttXBY(雄性),则F1中雄果蝇的基因型为1/3TtXbY、1/3ttXbY、1/3ttXBXb(不育),F1中雌性果蝇的基因型只有TtXBXb一种,由于ttXBXb不育,所以F1产生的雄配子T=1/2×1/

2=1/4、t=3/4,雌配子T=1/2,t=1/2,则TT=1/2×1/4=1/8、Tt=1/4×1/2+3/4×1/2=1/2、tt=3/4×1/2=3/8,即TT∶Tt∶tt=1∶4∶3,由于tt使雌性变为雄性,则tt

均为雄性,TT和Tt雌雄各一半,所以F2中雌雄果蝇性别之比为(1+4)∶(1+4+3)=5∶11,其中雄性中有3份是雌性转变而来。43.科学研究证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间相互协调,构成人体复杂的调节网络。下图表示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CR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

激素,ACT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请回答:(1)人体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需要信息分子的参与,例如_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这些信息分子直接与靶细胞上的____________结合,引起靶细胞应答反应而实现调节活动。(2)人遇到紧急情况时,经过一系列调节会导致糖皮质

激素增多,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__,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____。(3)研究表明,发热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机体感染病原体后会出现发烧症状此时______________产生热觉。(4)长期

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被病原体感染。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答案】(1)①.激素、细胞因子和神经递质②.(特异性)受体(2)①.神经—体液调节②.效应器(3)大脑皮层(4)长期焦虑和紧张可引起糖皮

质激素分泌增多,抑制免疫系统产生细胞因子,(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解析】【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

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据图分析:图示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该调节网络的协调配合,共同实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图中神经系统分泌神经递质、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免疫系统分泌淋巴因子参与内环境稳态调节。根据反馈调节原理,糖皮质激素含量增多能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小问1详解】神经系统释放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物质是激素、免疫

调节的淋巴因子等信息分子共同参与了机体的调节,这些信息分子直接与把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发生结合,进而引起靶细胞应答反应而实现调节活动,即图示显示的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小问2详解】人遇到紧急情况做出反应时体现神经调节,经过一

系列调节会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结合图示可知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过程存在分级调节,据此可知,人接受紧急情况引起糖皮质激素增多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此过程中下丘脑接受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因此,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小问3详解】研究表明,发热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机体感染病

原体后产生的淋巴因子刺激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而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代谢,从而进一步导致产热增加,引起发热症状。所有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所以热觉在大脑皮层产生。【小问4详解】结合图示信息可以看出,长期焦虑和紧张可引起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而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免疫系统产

生淋巴因子,进而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因而人体更容易被病原体感染。44.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

是:增长率=__________。(3)进行害虫防控时,可利用人工合成的____________,诱杀____________个体,改变害虫正常的__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从而使害虫种群密度明显降低。(4)某一森

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a-b段,三类植物的群落形成了水平结构,则他们在空间上呈现出____________分布。除此之外群落空间结构还有垂直结构,植物的垂直结

构为动物提供更多的____________。群落的特征除了空间结构外还包括____________(答出两点)。【答案】(1)出生率或迁入率(2)λ-1(3)①.性引诱剂②.雄性③.⑥(4)①.镶嵌②.栖息空间和食

物条件③.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季节性、生态位、演替【解析】【分析】据图可知,①②增加种群密度,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③④减少种群密度,表示死亡率和迁出率,⑤表示年龄结构,⑥表示性别比例。【小问1详解】分析题图,图中①能使种群密度升高,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小问2详解】J型曲

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其中,λ是增长倍数,λ=Nt/N0,增长率=(Nt-N0)÷N0,因此增长率=λ−1。【小问3详解】进行害虫防控时,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从而改变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对应图中的⑥),进而使害虫种群密

度明显降低。【小问4详解】群落的水平结构在空间上呈现镶嵌分布;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群落的特征除了空间结构外还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季节性、生态位、演替等。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

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974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