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第一单元 第2章 探索生命 单元巩固训练题(解析版).doc,共(14)页,292.5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901d7f52873fb1d12c4b9e9d6267f6a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2章探索生命一、选择题1.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A.修改假设B.重新进行实验C.修改实验结果D.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答案】C【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从这几方
面分析解答。【详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
,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主要反思以下几个方面:方案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探究要求,方法步骤是否合理,是否有前后颠倒现象,变量设计是否做到只有一个变量。综上所述,当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时,修改实验结果的做法是错误的。【点睛
】探究实验的考查方式多样,对探究方案的设计、评价、修改、完善是命题的重要方面。2.五点取样法是计数的方法之一,五点的位置应该是()A.一块地方内随机五点B.一块地方内等距离的五点C.对角线中心和对角线上与中心等距离的四点D.面积大小相同
的五点【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五点取样法的理解.解: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对于一个种群分布较均匀具良好的代表性的调查对象,可以采用五点取样法:先确定对角线的中点作为中心抽样点
,再在对角线上选择四个与中心样点距离相等的点作为样点.如果正好在边线上的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故选C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3.下列关于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的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A.要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2B.实验用的叶片和滤纸应当一样大C.实
验用的滤纸颜色要比菜叶鲜艳D.两组实验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菜青虫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先天性行为,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才可能说明观察或检验菜青虫的某些行为究竟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后
天的学习行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因此实验用的菜青虫最好是由虫卵孵化来的,叶片和滤纸一样大小、颜色一致,形状相同,目的是保证只有一个变量,叶片的性质不同,其它皆相同。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探究菜青虫取食的特点。点评:此题为实验探究题,难度一
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探究菜青虫取食的注意事项。4.下列叙述与可持续发展观点相违背的一项是A.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矛盾时,首先保护当代人的利益B.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C.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D.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保护环境【答
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为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我们一方面需要遵循预防原则;即使遇有严重的或是不可逆转的环境威胁,也不能以缺乏确凿的科学依据作为推迟预防环境恶化措施的原因。另一方面,要遵循代际公平理论:即这
代人应该为下一代的利益着想,保持环境的健康、多样性和生产力。为顺利展开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的保护提供更多动力,在进行资产与服务评估时,环境因素应该占更大的比重。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在
满足人类需求同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生命支持系统。例如,提供可持续用水、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及长久的物资供给。【详解】A.要遵循代际公平理论:即这代人应该为下一代的利益着想,保持环境的健康、多样性和生产
力,A错误。B.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只有经济发展和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协调,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B正确。C.有意识地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C正确。3D.生
态可持续发展实现既能满足人类对物质、能量的需要,又能保持环境质量,D正确。故选A。【点睛】了解生态可持续发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5.被称为“遗传学之父”的是()A.巴斯德B.列文.虎克C.孟德尔D.达尔
文【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各位科学家的贡献和成就分析解答。【详解】孟德尔1822年7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C正确。【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生物学的发展历史。6.某
学习小组要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设计方案,其中最科学的一种是()A.在纸盒的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放入干燥的土壤,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B.在纸盒的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另
一侧不放任何东西,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C.在纸盒的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放入干燥的土壤,将2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D.在纸盒的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放入干燥的土壤,再用纸板盖在潮湿土壤的一侧,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
【答案】A【解析】【分析】本实验要探究的是“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要设计以水分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组。【详解】A.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是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是干燥的土壤,唯一的变量是水分的不同,符合题意。B.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是潮湿的土壤,另一侧不放东西,唯一的变量是潮湿的土壤,不
符合题意。C.在干燥的纸盒内一内里是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放入干燥的土壤,虽然唯一的变量是水分,但是放入的鼠妇数量太少,易产生误差,容易因偶然因素导致实验失败,不符合题意。D.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是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是干燥的土壤,再用纸板盖在潮湿土壤的
一侧,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变量,一个是水分,另一个是光,不符合题意。故选A。4【点睛】实验设计注意,严格控制实验条件,避免或减少其他因素对探究的干扰。7.下列有关科学家对生物学的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A.林奈提出了生物分类系统B.达尔文创
立了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理论C.林奈、达尔文和哈维对生物学的研究都主要运用了观察的方法D.今天的分子生物学是建立在沃森和克里克发现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基础上的【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各位科学家的贡献和成就分析解答。【详解】林奈是瑞典的植物学家、冒险家,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
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命名法,即创立了统一的生物命名法,A正确;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用的是考查、调查、分类、比
较等方法,B正确;瑞典科学家林奈和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进行科学研究时都运用的是观察描述法,而科学家哈维在发现血液循环时用的方法是实验法。C错误;沃森、克里克的研究方向是蛋白质的x射线衍射。1951年克里克与沃森相遇,他们共同完成了一个伟大的成就,那就是揭开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之谜。
他们俩人利用获得的x射线衍射实验的结果建构了DNA的精确模型,D正确。【点睛】熟练掌握生物学史是解决本题的关键。8.某记者暗访拍摄了长沙某些餐馆食品制作过程,报道质疑这些餐馆的诚信和卫生问题。记者主要采用的方法是()A.观察法B.实验法C.资料分析法D.调查法【答案】A【解析】【详
解】能够拍摄到食品制作过程,也就是看到了整个过程是属于观察法。9.某同学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记录如下表,结论错误的是试管加入物质温度时间加入碘液1淀粉糊+唾液37℃5分钟不变蓝2淀粉糊+胃液37℃5分钟变蓝3淀粉糊+唾液0℃5分钟变蓝5A.对比1和3,
得出唾液在适宜的温度下对淀粉有消化作用B.对比1和2,得出胃液对淀粉无消化作用C.对比2和3,有两个变量,不能得出科学结论D.分析1试管,可得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答案】D【解析】【分析】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详解】A.对比1和3,变量是温度,得出唾液在适宜的温度下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正确。B.对比1和2,变量是消化酶的种类,得出胃液对淀粉无消化作用,正确。C.对比2和3,有两个变量,分别是温度和消化酶的种类,不能得出科学结论,正确。D.分析1试管,可得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但
不能得出分解成哪种物质,错误。【点睛】考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以及影响酶的活性的条件。10.调查当地生态环境时,其调查方式包括()①实地调查②到当地的环保部门咨询③自己想象④通过图书馆、报刊杂志社、电视台或互联网收集
资料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等,其中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如实做好记录→对调查结
果进行整理和分析。【详解】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对森林资源进行清查、人口普查等都是调查;调查方式可以是:实地调查;咨询或者通过图书馆、报刊杂志社、电视台或互联网收集资料,因此①②④符合调查的方式。【点睛】调查是一项
科学工作.对你所看到的生物,不管你是否喜欢它,都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能仅凭个人好恶取舍;不要伤害动植物和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注意安全。11.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最好是()A.10只B.100只C.5只D.1只【答案】A6【解析】【详解】
试题分析:在进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但数量也不易太多,太多了会增加实验操作难度,因此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最好是10只。考点: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12.为了研究蚂蚁对金合欢的
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并得到了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请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金合欢幼苗的生长情况①号没有蚂蚁栖居的金合欢②号有蚂蚁栖居的金合欢10个月的存活率/%4372幼苗生长的高度/厘米3月25日至4月16日0→6.20→31.04月
17日至6月3日6.2→10.231.0→72.9A.该实验的变量是幼苗的高度和存活率B.该实验的对照组是②号,实验组是①号C.实验表明,动物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D.实验表明,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①号和②进行对比,其
变量是有没有蚂蚁栖居,A错误;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有蚂蚁栖居在金合欢中,因此,②是对照组,①是实验组;C、这个实验中,蚂蚁没有吃金合欢的种子,而是趋势金合欢幼嫩的汁液,故得不出C的结论,C错误;这个实验中,金合欢为蚂蚁提供了食物,蚂蚁的存在又有利
于金合欢的生长,因此,说明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D正确。故选D13.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步骤或装置的描述,错误的是()7A.甲图表示用碘酒消过毒的棉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刮取口腔上皮细胞B.乙图小烧杯中的液体是酒精,其作用是
溶解叶绿素C.丙图中小鱼头部的鳃盖部用湿棉絮包裹起来的目的是保证鱼的呼吸D.丁装置可以用来验证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答案】C【解析】【详解】甲图表示用碘酒消过毒的棉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刮取口腔上皮细胞,A
正确;乙图小烧杯中的液体是酒精,其作用是溶解叶绿素,B正确;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而不是只包裹小鱼的鳃盖,C错误;丁装置可以用来验
证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D正确。14.下列研究需要设置对照组实验的是()A.观察小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B.观察桃花结构C.探究土壤中是否含有水分D.探究温度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
探究性实验是通过实验探索得出相应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让学生重视知识的发生、发现过程。探究实验必须设计对照实验,设置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实验变量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实验变量不同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故选D。考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
学消化;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15.为了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生物兴趣小组用已消毒的甲、乙、丙三个相同锥形瓶,按下表进行了实验,请分析表中包含了几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什么?()瓶号甲乙丙8加入物
质50毫升灭菌牛奶50毫升灭菌牛奶50毫升灭菌牛奶瓶口处理不作处理不作处理用消毒棉球塞住温度25℃5℃25℃A.2组,温度、消毒棉球B.2组,温度、空气C.3组,温度、消毒棉球、空气D.2组,温度、细菌【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分析表格中的内容可知,甲和乙除了
温度不一样,其它条件都一样,是一组对照试验,变量是温度;甲的瓶口不做处理,有细菌进入,丙的瓶口用消毒棉球塞住,无细菌进入,是一组对照试验,变量是细菌;乙和丙的温度不一样,有无细菌也不一样,两个变量,不符合对照实验的条件,不是一组对照试验。可见D符合题意。【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照实验
只能有一个变量。难度中等,属于理解层次。16.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下列不属于科学调查的是()A.人口普查B.森林资源清查C.濒危动物调查D.卫生检查【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
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称为调查法,人口普查、濒危动物调查、森林资源调查都属于调查;B、卫生检查不属于调查。考点:调查的基本方法。17.研究生物进化问题最重要的方法是A.
比较法B.计算法C.解剖法D.评价法【答案】A【解析】【分析】比较法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
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详解】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9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比较法对生物进化问题最重要的研究方法,研究生物的进化,需要对生物的
化石进行比较,找出其共同特征。故选A。18.下列探究实验与其依据的生物学原理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B.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生物影响环境C.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的
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D.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散失到大气中【答案】B【解析】【详解】A、淀粉在口腔里的被唾液淀粉酶初步消化成麦芽糖,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因为碘液与淀粉变蓝色是淀粉的化学性质,A正确;B、由于“探究光对鼠妇生
活的影响”,所以,实验中唯一的变量是光,除“光”不同外其他条件如湿度、周围的环境、温度等都应该相同且适宜。因此,“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光”。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C、
细菌真菌没有叶绿体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因此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还有有机物。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如霉菌,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
抑制绿脓杆菌。C正确;D、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将水分散失到大气中,植物蒸腾作用越强,根吸收水分和运输水分、无机盐的能力越强,D正确;【学科网考点定位】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植物的蒸腾作用。【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植物的蒸腾作用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记并能灵活运用。二、综合题19.新鲜的肉放久了会腐烂,而且夏天鲜肉腐烂要比冬天腐烂得快些.鲜肉腐烂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某同学假设,鲜肉腐烂与它的含水量有关.为此,他设
计了如下实验来验证他的假设:取一块瘦肉平分成两份,用烘干机将它们的水分烘干,再分别放入两个干燥的培养皿中.甲培养皿置于冰箱里,乙培养皿放入温暖的地方,且在肉片上滴加少量水.请据此分析:(1)本探究实验设计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2)你对实验结果的预测是________培养皿的
肉先腐烂.10(3)他获得的实验结果能不能验证他的假设?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4)你认为这一实验该怎样改进才较合理?________(5)重复实验的意义是什么?________【答案】(1).含水量(2).乙
(3).不能(4).变量不唯一(5).将甲、乙都放置在温暖的室内(6).减少误差,维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
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详解】(1)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在探究鲜肉腐烂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因此实验的变量是含水量。(2)乙
培养皿中有微生物繁殖所需要的条件,即温度、水分、有机物,而甲培养皿只有有机物,故乙培养皿中的瘦肉先腐烂。(3)根据上述实验不能验证他的假设,因为有水分和温度两个变量,不唯一。(4)将甲放置在冰箱中低温冷藏,乙放置在温暖的室内改为将甲、乙都放置
在温暖的室内,使变量只有一个。(5)为避免偶然性,应重复多次实验并求平均值,因此为降低实验的偶然性,应多次重复实验。【点睛】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繁殖的条件,以及对照实验的设计等知识,考查全面,注重基础。20.小明家
周末中午要举行家庭聚餐.他发现了一种不认识的固体食物就把它带到学校,与同学在实验室研究其主要营养成分.该实验方案、步骤和结果如下:试管编号食物小块淀粉酶溶液蛋白酶溶液振荡摇匀37℃恒温食物小块的变化10.1克4毫升b毫升是30分钟无明显变化2a克0毫升c毫升是30分钟食物块变小(注
:淀粉酶可分解淀粉,但不能分解蛋白质;蛋白酶可分解蛋白质,但不能分解淀粉)(1)根据实验目的,为保证对照实验变量的唯一性,请补充实验方案.其中a为________,b为________,c为________.(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所研究的固体食物中,主
要成分是________.(3)食物摄入的淀粉、脂肪、蛋白质在人体消化道各部位(用A、B、C、D、E表示)被消化程度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该固体食物主要营养成分最开始被消化部位为________(填名称),对应图中字母是________,可11反映其消化过程曲线________(填甲、乙、丙)【
答案】(1).0.1(2).0(3).4(4).蛋白质(5).胃(6).C(7).丙【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2)图示中,横坐标表示各段消化道,其中A是口腔,B是咽
和食道,C是胃,D是小肠,E是大肠,F肛门。纵坐标表示的是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各段消化道中的消化程度。【详解】(1)(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所以表中a是0.1克,b
是0毫升,c是4毫升。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
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根据实验现象可见:所研究的固体食物中主要成分是蛋白质。(3)消化道依次由A口腔、B咽、食道、C胃、D小肠、E大肠、
F肛门组成。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蛋白质的消化始自胃、脂肪从小肠开始消化,分析图示可知:曲线乙表示淀粉的消化、曲线丙表示蛋白质的消化、曲线甲表示脂肪的消化。【点睛】知道三大营养物质的起始消化部位、能够读
懂图示是解答该题的关键。21.某同学要了解本班同学的近视发病率.现有两种方案:①抽样调查法,任抽班上3组同学进行调查;②普查法,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12(1)方案________获得的数据更准确.当调查对象特别多时常采用________法.(2)某同学调查所在学校七
、八、九年级近视发病率,结果如图所示.你认为近视发病率有________的趋势.(3)青少年常为假性近视,原因是晶状体的曲度因过度调节而过大,近视眼应配戴________透镜进行矫正.【答案】(1).普查法
(2).抽样调查(3).增长(4).凹【解析】【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方法。【详解】(1)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普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
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因此,普查法获得的数据更准确。当调查对象特别多时常采用抽样调查法。(2)据调查,我国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高达60%,居世界首位,并且还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这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
注。如图所示某同学调查所在学校七、八、九年级近视发病率调查结果。从中可以发现,近视发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3)长时间用眼不卫生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形成近视,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点睛】明确各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22.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份关于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报告,由于被水浸渍,一些地方字迹已经看不清楚(题目中画
横线出),请你将它补充完整,并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实验报告实验内容: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计方案:131)材料用具:20只鼠妇,湿润的土壤,纸盒一个,纸板、玻璃板各一块。2)实验装置: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
璃板,一侧盖上厚纸板。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3)方法步骤:①.将20只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应该放入数量______的鼠妇,静置2分钟(min)。②.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4)
实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环境2min3min4min5min6min7min8min9min10min11min明亮3222232212黑暗171818181817181819185)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在的环
境中生活。请问:6)在一个对照实验中,变量应该只有个。在这个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7)在实验中设置了明亮、黑暗两组实验,目的是。8)在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最好是()A.一只B.两只C.三只D.十只或十只以上9)这组同学记录的第
10次数据中,在明亮处的鼠妇是_______只,在阴暗处的鼠妇是_______只。10)分析本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鼠妇适于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_环境中。11)实验结束后,应将鼠妇怎样处理?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12)实验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行吗?_______。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0(2).黑暗(3).1(4).光照(5).对照(6).D(7).提高
实验结论的可信度(8).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注意变量的唯一性。还要注意多统计次数,计算平均值,减少
误差。【详解】根据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提出的问题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根据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问题可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有影响。14设计方案:【实验装置】: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
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这样,在盒里就形成明亮与黑暗两种环境,是以光为唯一变量的。(1)方法步骤:①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中要探究的条件必须是唯一的变量,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相同的鼠妇。(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
下,明亮环境中平均鼠妇约为2个,黑暗环境平均为18个,可以得出实验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3)在一个对照实验中,变量应该只有一个。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有无光照。(4
)给鼠妇提供了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目的是对照作用.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就是形成以光照为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组。(5)不能用1只鼠妇,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如果采集的鼠妇生
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多选用鼠妇的数量,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故选D(6)要养成关爱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
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要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7)由分析可知,不能用1只鼠妇,如果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不足以说明问题。本实验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小误差。【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控
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通过此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