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语文 PDF版

PDF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8 页
  • 大小 933.270 KB
  • 2024-10-1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语文  PDF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语文  PDF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语文  PDF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5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语文 PDF版.pdf,共(8)页,933.27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e7e6eb922907498794b0b81eb9f465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楚雄州民族中学高二年级春季学期第一次月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通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法。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在文学描写中可以彼此打通。

颜色能有温度,声音能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通过语言文字调动起五官的感觉,可以充分领略事物的美感。通感是西方的概念,钱钟书把它拿来研究中国传统诗文,开辟了一条新思路。不要小看这种平行比较的方式,如果你没有见过

,没有看过相关的大量例子,你怎么能把一个概念运用到另一个领域去?通感这个文学现象早就有,但是把它当做一种自觉的创作手法是在19世纪末法国象征主义那儿,他们写诗有意打破感官的界限,耳朵能听到香气、眼睛看到温度、鼻子能闻到乐曲,真是乱作一团。不过达到

的效果倒很独特。钱钟书没有把通感发展到那个地步,他注意的还是比较优雅的通感方式,追求和谐、新奇的风格。他认为中国诗文一直存在着通感现象,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到,所以他要把这一点给指出来。比如,中国古

典诗歌里的通感最著名的例子要算那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枝头的春意属于眼睛观察的范围,“闹”却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享受。清代著名批评家李渔就不懂通感,所以嘲笑这句诗是乱用。钱钟书发现,将视觉和听觉最早融合在

一起的是《礼记·乐记》,其中有一段话形容歌声说,歌声高音好像向上抗起,低音好像向下坠落,停止时好像枯木一样没有丝毫生气,声音连贯如珠串。这段话为后世诗文中的声音描写开辟了途径。钱钟书说,李商隐的诗形容歌声“珠串咽歌喉”和《乐记》的意思一样,都是说歌声好像具有珠子的形状,又圆满又光润,构成了

视觉兼容触觉里的印象。白居易形容吹筚篥的声音“急声圆转促不断,栗栗辚辚如珠贯。缓声展引有长条,有条直直如笔描。下声作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萧”,这样《乐记》里的声音效果全都有了。李贺的比喻更有新意,“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歌声圆润如珠,露滴也像珠子一样圆亮

,所以把歌声比做露珠,但又多了甜美滋润的效果。钱钟书认为对《乐记》里“上如抗,下如坠”的描写发挥最好的是《老残游记》里王小玉说书那一段“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似的,抛入天……那知她于那极高的

地方尚能回环曲折……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太山的景……及至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里盘旋穿插……愈唱愈低,愈低愈细……仿

佛有一点声音从地下发出……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做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一段鼓书被作者描画得令人眼花缭乱,但钱钟书总结说,秘诀也不过“听声类形”四个字罢了。材料二:形容声音的“脆”如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里“唱得好的叫小良人儿,那个

嗓子真是掉在地下摔三截”!形容静用深净的水色,如王维的“色静深松里”。声音的清远和热闹可以用温度感觉的寒暖来形容。如刘长卿“寒磐满空林”,清远的磐声回荡在幽静空旷的树林里,寒意顿生,杜牧的“歌台暖响”则用暖意形容喧繁的乐声。古代诗文对声音的创造性描写很多。

钱钟书将它们归类:声音有气味,如“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声音有热度,如“乾风随马竹声焦”;声音有颜色和光亮,如“竹色笑语绿”,“犹吹花片作红声”,“风随柳转声皆绿”,“笑语谁家帘幕,镂冰丝红纷绿闹”,“月凉梦破鸡声白,枫霁烟醒鸟话红”;鸟声有时利快如剪,有时圆润如丸,像“避

人幽鸟声如2剪”,“燕语明如剪”,“鸟抛软语丸丸落”。钱钟书说,通感在西洋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比如荷马那句让翻译者头疼的句子“像知了坐在森林中的一棵树上,倾泄下百合花一样的声音”,19世纪末欧美的象征派诗人对通感大用特用,通感几乎成了他们的标志。比如一位诗人说“一阵香

味迎着你父亲的鼻子叫唤”,就仿佛我们的诗人说“闹香”“香声喧”,说“碧空里一簇星星啧啧喳喳像小鸡似的走动”和我们的诗人说“小星闹如沸”也差不多了。其实,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和宗教也有些联系。佛教里讲人的六种感官可以互相为用。道家说“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

同也”,都受到心灵的支配。学会鉴赏诗文中的通感,可以让我们品尝到美餐样色香味俱佳的诗文。通过会通中西的阐发研究和平行对照,钱钟书将中国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尚未深入理解或认识的通感现象,做了明确的界定、全面的说明和

精要的论证,从而使通感概念大行于世,因此他的通感论也在中国文艺研究领域获得了开宗立教的地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通感是诗文里常用的表现手法,就是使感觉在诗文作品里相互打通,产生形感、质感,让读者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效果。B

.通感在诗文作品里一直存在,是一种作家自觉使用的极度早熟的创作手法,只有有些人从生活常理出发,认为是乱用。C.通感与佛教里的六种感官互相为用、道家所说的“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一样,都是受心灵支配产生的效果。D.通感

概念大行于世,钱钟书作出了深入的理解、全面的说明与精要的阐释,使我们品尝了美餐样的诗文味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说理从古到今,从外到中,论据使用材料丰富,分析说理条理清楚,大量诗文的引用,增强了文章趣

味性与文化意蕴。B.材料一用“红杏枝头春意闹”,把属于眼睛观察范围的枝头春意,与属于听觉“闹”的声音波动结合,证明通感有和谐与新奇的效果。C.材料一李商隐诗“珠串咽歌喉”、《乐记》“上如抗,下如坠”、《老残游记》

里王小玉说书都是典型的“听声类形”,产生了可感可触的效果。D.材料二说如果没有钱钟书,就不能发现诗文里的通感现象,钱钟书通感论在文艺理论中开宗立教,让读者品尝诗文里色香味相融的美。3.结合材料阐释,下列表述不属于“通感”的一项是(3分)A.微风过处,送

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B.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C.瀑布下泻,如半空中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飘动。D.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4

.请简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5.林逋《山园小梅》里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请结合材料对于通感的阐述,谈谈你对于这个诗句表达效果的理解。(4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灵与肉张贤亮许灵均没有想到还会见着父亲。

3这是一间陈设考究的客厅,在这家高级饭店的七楼。窗外,只有一片空漠的蓝天,抹着疏疏落落的几丝白云。而在那儿,在那黄土高原的农场,窗口外就是绿色的和黄色的田野,开阔而充实。他到了这里,就像忽然升到云端一样,有一种晃晃悠悠的感觉。“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父亲穿着一套花呢西装,翘着

腿坐在沙发上。“我一到大陆,就学会了一句政治术语,叫‘向前看’,你还是快些准备出国吧!”他想,过去的是已经过去了,但又怎能忘记呢?先是被父亲遗弃。母亲死了,舅舅把母亲所有的东西都卷走,单是撇下了他。以后他搬到学校宿舍,靠人民助学金上学毕业了,他成了一名

教师,却因为学校要完成抓右派的指标,就又把他归到父亲那一边去。人们又遗弃了他,把他流放到偏僻的农场劳教。啊,父亲,那时你在哪里?现在,这个父亲终于回来了!刚刚,在父亲的秘书密司宋打开贮藏室给父亲拿衣服的时候,他看见大大小小的箱子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旅馆简标,还有印着波音747的

椭圆形标笺。而他呢,经过两天两夜汽车和火车的颠簸才到这里的。他提来的灰色人造革提包放在长沙发的一角,可怜巴巴地缩成一团。上面放着他的尼龙网袋,里面装着他的牙具和几个在路上吃剩下来的茶叶蛋。他看着那几个诧异得咧开了嘴的,畏缩地挤在一起的茶叶蛋,想起临走那天晚上,妻子秀芝还叫他多带些

茶叶蛋给父亲吃,不禁苦笑了一下。吃完晚饭,父亲把他带到舞厅。在柔和的乳白色的灯光中,一些男人和女人像月光中的幽灵似地在他身边浮荡,他感到不安起来。刚才在餐厅里,他看见有的菜只动了几筷子就端了回去,竟从肠胃里发出一阵痉挛似的反感。在他那儿,上

县城的国营食堂都要带一个铝制饭盒,把吃剩下的饭菜带回家去。有几对男女跳起奇形怪状的舞蹈。这些人就这样来消耗过剩的精力!他想起现在正在热得发烫的稻田里收割的人们。他们弯着腰,从右到左,又从左到右不停地摆动上肢。偶尔,

他们抬起头向远远的担子嘶哑地喊着:“喂,水,水。”啊,要是他现在能够躺在那一片绿荫下,闻着饱含稻草和苜蓿香气的微风,那该有多好。“您会跳舞吗?许先生。”忽然,他听见密司宋在旁边问他。他刚捕捉到的一点味儿马上消失了。“不,不会。”他心不在焉地向她笑笑。他会放马、会犁田、会收割,会扬场。为什么他

要会跳舞——跳眼前这样的舞呢?“你别为难他了,”父亲笑着对密司宋说。“你还要考虑什么呢?嗯?”父亲又燃起烟斗,“现在办出国签证还比较容易,以后怎么样,就很难说了。”“我也有我所留恋的。”他转过身来面对着父亲。“包括那些痛苦吗?”父亲

意味深长地问。“唯其有痛苦,幸福才更显出它的价值。”“是吗?”父亲抬起头来。是的。他解除劳教以后,因为无家可归,于是被留在农场放马,成了一名放牧员。清早,太阳刚从杨树林的梢上冒头,银白色的露珠还在草地上闪闪发光,他就把栅栏打开。牲口用肚皮抗着肚皮,用臀部抗着臀

部争先恐后地往草场跑。他骑在马上,在被马群踏出一道道深绿色痕迹的草场上驰骋,就像一下子扑到大自然的怀抱里一样。他在土堆的斜坡上躺下,风擦过草尖,擦过沼泽的水面吹来,带着清新的湿润,带着马汗的气味,带着大自然的呼吸,从头到脚摩挲遍他全身,给了他一种极其亲切的抚慰。他

伸开手臂,把头偏向胳肢窝,他能闻到自己的汗味,能闻到自己生命的气息和大自然的气息混在一起。他的消沉,他的悲怆,他对命运的委屈情绪也随着消失,而代之以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4有时,阵雨会向草场扑来,他必须把马群赶

到林带里去。他骑在马上,拿着长鞭,迎着雨头风,敞开像翅膀-样的衣襟,在马群周围奔驰,呵叱和指挥离群的马儿。于是,他会感到自己躯体里充满着热腾腾的力量,他不是渺小的和无用的;在和风、和雨、和集结起来的蚊蚋的搏斗中,他逐渐恢复了对自己的信心。他终于回来了。汽车沼前面横着全

县唯一的柏油马路。那上面仍然蒙着一层薄薄的黄尘,风一吹,就在商店、银行和邮局门口打旋。两边,仍然是东倒西歪的土房,有的门上还能看到古老的雕花门楣。但是,他一下车,就是一种像是从降落伞落到地面的感觉,他的脚又踏着实地了。他家门口正站着几个人向大路上眺

望。秀芝的白布围裙,在柔和而苍茫的暮色中就像一点皎洁的星光。很快地,那里人越聚越多,最后,他们看出了是他,全都向大路上奔跑。最前面的是一个穿红衣裳的小女孩,她就像迸射出的一团火,飞也似地向他扑来。她越跑越近,越跑越近,越跑越近。(选自张贤亮《灵与肉》,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亲带许灵均到高级餐厅、参加舞会,向他展示贴满标签的箱子,既想补偿他,也想诱使他出国。B.“现在,这个父亲终于回来了!”这句话里包含着许灵均的委屈、怨恨、期盼和久别重逢后的惊喜。C.在和父亲深入交谈后,许灵

均才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那些曾经的痛苦都是让他留恋的宝贵财富。D.从“升到云端一样”到“降落伞落到地面”,这种感觉的变化体现出许灵均回到草原后内心的踏实。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通过许灵均的观察和联想,展现了饭店和农场窗外的风景,“空漠”“开阔而充实

”传递出人物的主观情感。B.小说插叙许灵均被父亲遗弃的情节,既补充交代父亲的遗弃带给他的痛苦,也为下文他拒绝父亲的出国邀请埋下伏笔。C.小说用对照的手法写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生活样貌,草原的贫瘠、落后与父亲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形

成鲜明的对比。D.小说结尾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小女孩向着许灵均“越跑越近”,隐喻他和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人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密。8.小说中关于“茶叶蛋”的细节描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9.小说中过

去与现在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

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曰:“君

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5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之。颜烛趋进,抚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

参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

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

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节选自《说苑·正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

置的答案标号上打“✓”。(3分)晏A子B曰C此D不E知F其G罪H而I死J臣K请L为M君N数O之P令Q知R其S罪T而U杀V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内”在文中指使入内、接纳,与

《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的“内”字含义相同。B.“数”在文中指数落、责备,与《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数”字含义不同。C.“敢”在文中指有胆量去做,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的“敢”字含义不同。D.“委身”指托身于人,“委”与《归去来兮辞》“曷不委

心任去留”的“委”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景公耽于海上游玩,六月不归,并下令反对者将处死刑。颜烛匡正君主过错,是为忠臣。B.齐景公因为心爱的马被杀,十分愤怒,晏子毫不畏惧,对齐景公举戈相向,以劝君主冷静。C.吴王一意孤行,坚持讨伐楚国,少孺子劝说吴王

不能只谋取眼前利益,却不顾身后祸患。D.君主有失而臣子不谏,可能危及君主,忠臣不忍。但臣子坚持进谏可能会危及自身安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2)舍人有少

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14.同样是臣子规劝君主,三人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狂夫①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注】①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②篠(xiǎo):通“筱”,指细小的竹子。③裛(yì):通“浥”,沾湿、滋润。6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先从诗人居住的清幽秀

丽的环境写起,并化用典故,衬托下文“狂夫”的形象。B.颔联使用对偶的手法,描绘明净悦目的翠竹轻摇,细雨中清香可闻的荷花格外娇艳。C.颈联描述了现实生活中诗人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与前文景色形成对比。D.尾联的“老”字写出狂夫年迈体衰,饱经

患难,行将就木,故诗人称自己“欲填沟壑”。16、杜甫此诗,自称“狂夫”,却与李白《将进酒》中的“狂”大相径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首诗中二人的“狂”有何不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陈情表》中,作者用“_____

____________”委婉地说出母亲改嫁的事实;而“____________________”则直接表现了他门庭衰微福分浅薄的事实。(2)《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3)古诗中的“东风”一般指春风,也用来比喻有利的时机或条件,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茶,源自中国,盛行世界,既是全球同享的健康饮品,也是①的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茶在中国种植制作历史悠久,品类繁

多。制茶技艺在口传身授中实现代际传承,为多民族实践所共享和珍视:茶叶作为“使者”,通过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一杯茶,千年香,万里传,为文化多样性和文明创造力写下生动注脚。品茶品味品人生。虽然不同的茶滋味相异,冲泡方式也②,但每一叶茶,

都汲取着大自然的养分,积淀着精益创造,映照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茶之道,折射出中国与世界的相处之道——③,美美与共。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位英国导演在参与拍摄讲述“茶”故事的纪录片后说:“希望把我心中的茶叶王国介绍给世界。”近年来,相关社区、群体和

个人,通过举办保护传承培训班、建立研学基地等方式来增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活力从而让更多人有机会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者。如此,“活起来”的不单是技艺,更是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

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①,就是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在一月中,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有规律地变化着,月相也在不断变化。②,且不透明,靠反射太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出现不同的月

相。如日月黄经差为90°时,太阳落山,月球已经在头顶,到了半7夜,月球才落下去,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被我们看到,称之为“上弦月”。上弦月和下弦月,蛾眉月和残月(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蛾眉月”称为“残月”),③,但

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蛾眉月和上弦月分别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每29.53天完成一次从新月到残月的变化周期,也叫

一个朔望月周期。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下列对文中“月相变化规律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形成的。B.唐代诗人白居易《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月”是“蛾眉月”。C.我们可以利用日月黄经差来判断月相,当黄金差为180º时称为“满月”。D.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无法看到月球,这时的月相称为“新月”。四、写作

(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汉字的源流演化中寄寓着中国古人的智慧与追求。如“楚”字,其本义“丛木,一名荆也”(《说文解字》)。从甲骨文字形上看,上面双木为林,下面疋(shū)为足,故有学者认

为足历山林,是“开发山林”之义。人入山林,荆棘丛生,不免被刺破、划伤,故而引申出“痛楚”“酸楚”之义。披荆斩棘,终于走出林莽,豁然开朗,眼前看得分外“清楚”,能率先走出丛林,可谓杰出之士,名曰“翘楚”。楚地之人以此为傲,命国名为“楚”其地曰“荆楚大地”。武昌木牌楼与长沙岳麓书院有

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则楚本即材,其自豪之感跃然纸上。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