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8)页,3.177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e2bba413f51f72fc294440d2abdcc0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北京一六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阶段测试高三地理试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2.试题答案一律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非选择题
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试卷和草稿纸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道小题,每小题2.5分,共5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把正确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1.人类在探月过程中发现,月球表面覆盖着
厚厚的月壤。月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月球表面()A.平均温度过低B.平均温度过高C.温度变化无常D.昼夜温差过大【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以探月为背景,主要考查月球表面的环境状况,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详解】月球表面没有大气
,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月球表面岩石主要受到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而形成月壤,故D项正确。而ABC三个选项的表述原因并不是月壤形成的主要原因,故ABC项错误。故选D。【点睛】土壤的形成主要受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等作用的影响
。注意,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主要差异是地球存在大气和水,而月球没有。永暑礁(9°37'N,112°58'E)是我国南沙群岛的一座珊瑚环礁,隶属于海南省三沙市。2014年至2015年间,永暑礁实施了填海造陆工程,永陆面积达2.8平方千米,岛上建有机场、医院等。据此完成
下面小题。2.永暑礁()A.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B.距离我国的最南端约300千米C.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D.白昼最长的日期正午日影最短3.永暑礁填海造陆()A.可实现岛上居民生活物资自给自足B.可提高国家对海洋国土的管控能力C.主要目的是就地发展水产品加工业D.能够全面带动南海第三产业的发展【
答案】2.C3.B【解析】【2题详解】该岛为珊瑚环礁,为珊瑚岛,是受外力作用形成,A错误;我国了南端是曾母暗沙,纬度约为4度,该岛屿为9°37'N,两地相差约5度,相差555千米以上,B错误;位于热带,一年有两次直射
,C正确;白昼最长的日期为夏至日,当天不是当地日影最短,D错误;故选C。【3题详解】岛屿面积小,土地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岛屿居民生活所需,A错误;永暑礁填海造陆可扩大我国对海洋国土的管控范围,增强对海洋主权的的捍卫,B正确;该岛面积
狭小,人口少,水产品加工业不发达,且填海造陆代价较高,不是为了就地发展水产品加工业,C错误;由于面积小,主要是渔业为主,对于南海的产业带动作用很小,D错误;故选B。【点睛】永暑礁,南中国海里南沙群岛一大型环礁,中国海
南省三沙市南沙区政府驻地。超过南沙六群礁里某些群礁,1988年中国在此建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洋观察站——南沙永暑礁观测站。行政隶属中国海南省三沙市南沙区。永暑礁长26公里,宽约7.8公里,面积高达108平方公里,有多个
相对独立的子礁盘,它的西南礁盘面积高达4.33平方公里,建立了2.8平方公里的人工岛,即永暑礁西南岛,简称永暑岛。丹霞地貌是红色砂岩经长期外力作用,形成的孤立山峰和奇岩怪石。广东丹霞山是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也是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丹霞梧桐的主要分布地。图为丹霞山狮子岩——
阳元山景区丹霞梧桐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该景区丹霞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蚀B.风力沉积C.冰川侵蚀D.变质作用5结合丹霞梧桐主要分布地推测,该植物().A耐寒B.喜阴C.耐涝D.耐贫瘠【答案】4.A5.D【解析】【4题详解】丹霞地貌发育最开始
是在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因为地壳的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在崩塌过程中开始往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丹霞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侵蚀,A正确;广东丹霞山位于季风区,风力沉积作用不显
著,B错误;海拔较低,纬度低,没有冰川,C错误;变质作用发生在地下高温高压的环境,D错误。故选A。【5题详解】由图片可知,丹霞梧桐主要分布在崖壁上,背阴坡相对较少,说明其根系发达,喜光耐旱,并不耐寒,AB错误;分布在崖壁上,地形陡峭,难以存水,说明其耐旱,并不耐涝
,C错误;崖壁上地形陡峭,土层较薄,雨水长期淋洗,土壤较贫瘠,丹霞梧桐能够分布于此,说明其耐贫瘠,D正确。故选D。【点睛】丹霞地貌发育最开始是在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因为地壳的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在崩塌
过程中开始往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丹霞地貌最大的突出特点就是“赤壁丹崖”的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的方山、石墙、石峰和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流河,流域内的居延海后期因湖面
缩小分裂成两个湖泊。近年来,人们通过生态调水改善居延海湖面缩小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黑河()A.流经青、藏、陇、内蒙古等省区B.流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小C.下游集水面积大,流量大于上游D.初春时节可能发生凌汛现象.7.居延海一分为二()A.主要原因是当地围湖造田B.适合在春季调水加以改善
C.其形成受湖底地形的影响D.可提高当地的环境承载力【答案】6.D7.C【解析】【6题详解】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注入居延海,并没有流经西藏,A错;黑河主要依靠祁连山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水位的季节变化大,B错;该河为内流河,下游集水面积小,流量上游更
大,C错;该河冬春季节河流结冰,同时,该河由低纬流度向高纬度,初春时节气温回升,河段可能发生凌汛现象,D正确,故选D。【7题详解】由于黑河中上游地区灌区用水量增加,导致注入居延海的地表径流减少,居延海面积缩小,一分为二,所以居延海一分为二的主要是中上游地区用水增加导致;同时,水
位降低,而湖泊一分为二,表明湖底地势中部较高,A错,C正确;春季祁连山冰川融水量相对较少,同时,春季农作物需水量大,不是调水的最佳时间,B错;居延海一分为二,说明其水位下降,湖泊水量减少,区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劣,不会提高当地的环境承载力,D错。故选C。【点睛】凌汛是发生在有结冰期的、且
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河流河段特有的现象。它的形成通常是由于下段河道先结冰或上游先解冻而造成的冰凌积成的冰坝阻塞河道,使河道水流不畅,而导致河水上涨的现象。在有些地方也将之称为冰排,是冰凌(冰块)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
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下图为1980一2010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及年总产量重心迁移轨迹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1980一2010年期间,我国()A.水稻种植面积重心东移速度快于北移B.水稻产量重心向东北移动约150千米C.季风气候区的水稻产量高于
非季风区D.北方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大于南方地区的9.造成图示水稻种植面积及产量重心变动的原因可能是()A.京津冀地区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B.川、渝山区响应环保,推进退耕还林C.黑、吉调整耕作制度,增加水稻熟制D.闽、粤市场广阔,扩大水稻种植规模【答案】8.C9.B【解
析】【8题详解】读图可以看出,自1980年到2010年期间,水稻种植面积重心东移速度慢于北移速度,选项A错误;图中的比例尺可以理解为:图中同一经线上两地纬度相差1°,实际距离约为111km,由此可以看出,产量重心向东北移动的距
离约为222km,B错误;水稻集中分布在季风气候区,所以季风气候区的水稻产量高于非季风区,C正确;在图示期间,我国水稻种植的面积重心主要位于长江以南地区,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比北方更大,D错误。故选C。【9题详解】图示期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及产量重心大体由西南向东北移动,表明我国南方地区水稻产量
比重下降,可能原因是川渝山区为了响应环保推进退耕还林,水稻面积及总产量减少导致,B正确;图中水稻种植面积及产量重心的变动与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升关系不大,A错误;耕作制度由热量条件决定,不易受人为改变,C错误;广东地区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较快,导致水
稻种植规模减小,D错误。故选B。【点睛】对于农业优势区位条件的分析,自然方面侧重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且要注意因地制宜,具体分析;社会经济方面侧重于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水平、种植历史、工业基础、饮食偏好等。读图,完成下
面小题。10.对该地进行冲积扇地貌野外考察时,可()A.在①地测量断层的错动距离B.在②地采集颗粒较细沉积物C.在③地寻找古河流水文信息D.在④地进行整体的形态观察11.图中冲积扇和断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冲积扇I—冲积扇II—冲积扇III—断层B.冲积扇I—冲
积扇II—断层—冲积扇IIIC.冲积扇III—冲积扇II—断层—冲积扇ID.冲积扇III—断层—冲积扇II—冲积扇I【答案】10.D11.B【解析】【10题详解】结合图示,①地附近无断层,A错。②地位于冲积扇扇顶位置,多为颗粒较粗沉积物,B错。③地靠近现代河道所在地,并无古河道,C错。④地地势
较高,视野开阔,可以进行整体的形态观察,D正确。故选D。【11题详解】结合古河道与现代河道位置信息可知,冲积扇III的形成较冲积扇Ⅰ、Ⅱ更晚,排除CD。冲积扇III的规模较冲积扇Ⅰ、Ⅱ更大,推测是由于冲积扇Ⅰ、Ⅱ形成后,区域发生断层
,岩石破坏程度加大,冲积扇的物质来源增多,加之断层导致起伏加大,河流侵蚀能力增强,继续形成规模更大的冲积扇III。所以先后顺序为冲积扇I—冲积扇II—断层—冲积扇III,A错,B正确。故选B。【点睛】一般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开阔,流速减慢,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扇顶
的颗粒物粒径较大,扇缘的颗粒物粒径较小,具有很好的分选性。霜冻线是指地表温度为O℃的一条曲线,是划分霜冻区域的标志。下图是某年2月4日-6日我国部分地区霜冻线分布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2.造成甲地附近霜冻
线闭合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特征D.人类活动13.T甲、T乙、T丙分别表示甲、乙、丙三地2月4日-6日的平均气温,推断最可能的是A.T甲>T乙>T丙B.T甲>T丙>T乙C.T丙>T甲>T乙D.T丙>T乙>T甲14.图中反映的天气变
化,可能会带来()A.持续升温,缓解甲地的供暖压力B.大风来袭,有利于乙地雾霾扩散C.水面封冻,影响丙地港口的通航D.降温显著,威胁三地春小麦播种【答案】12.C13.C14.B【解析】【12题详解】读图根据经纬度分析,甲地
位于我国的四川盆地,受地形影响,造成甲地附近霜冻线闭合。故选C。【13题详解】读图分析,霜冻线有南移趋势,甲地区受盆地地形的影响,气温不是最低,乙地区受冷空气南下的影响,气温最低,丙位于霜冻的南部,温度最高,所以T丙>T甲>T乙
。故选C。【14题详解】读图可知,霜冻线有南移的趋势,冷空气带来大风、降温天气,有利于乙雾霾扩散。甲地没有供暖,影响丙地位于南方地区,水面不会封冻,港口的通航。三地都位于南方,没有种植春小麦。故选B。图Ⅰ是浙江省宁波市花番岛海岸的“石
瀑”奇观,它是火山熔岩冷凝后,形成的柱状节理群。图Ⅱ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各题。15.形成“石瀑”的岩石属于图Ⅱ中的()A.①B.②C.③D.④16.造成图Ⅰ中“石瀑”悬挂在半空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风化作用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海浪侵蚀【答案】15.A16.D【解析】【15题详解】“石瀑”奇观,它是火山熔岩冷凝后,形成的柱状节理群,是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图示①;②是侵入岩,③是沉积岩,④是变质岩。选A正确。【16题详解】“石瀑”位于海岸边,“石瀑”下方被海浪侵蚀掉了而悬挂在半空的
。选D正确。P岛是由沿裂谷溢出的上地幔物质堆积而成,该岛火山喷发活跃。完成下面小题。17.P岛()A.位于中纬度B.位于北寒带C.地跨东西半球D.受副高控制18.图中M、N两点的实地距离约为()(60°纬线周长约等于赤道的一半)A.300kmB.550kmC.1100kmD.17
50km19.造成图中甲、乙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海陆分布、纬度位置B.盛行风、地形C.太阳辐射、洋流D.洋流、地形20.P岛多火山是由于其处于()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地带B.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张裂地带C.美洲
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地带D.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地带【答案】17.C18.B19.D20.B【解析】【17题详解】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P岛位于60°N以北,应该为高纬
度,故A错;P岛没有在北极圈以内,仍属于北温带,故B错;20°W向东到160°E为东半球,20°W向西到160°E为西半球,P岛位于20°W线上,因而跨东西半球,故C对;60°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P岛位于60°附近,应该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
制,故D错。故选C。【18题详解】图示MN位于60°N线上,两地相差经度约为10°,因而M、N两点的实地距离约为111*COS60°*10°=555千米,根据选项,B最为接近;ACD错;故选B。【19题详解】影响温度曲线发生弯曲的因素有洋流、地形
等因素,根据图示可知,该地区位于欧洲西部,甲处位于海洋上,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等温线向高纬弯曲;乙处位于陆地上,受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影响,气温低,因而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故甲、乙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分
别是洋流、地形,D对,ABC排除,故选D。【20题详解】火山属于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通常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图示P岛为冰岛,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张裂地带,地壳薄弱,岩浆易涌出,故B对,ACD排
除。故选B。【点睛】等温线向高纬度突出,则其温度高于同纬度两侧地区;向低纬度突出,则其气温低于同纬度两侧地区。苏陕协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助力陕西省56个贫困县实现脱贫。下图为苏陕两省简图,图中甲、乙示意两省间的要素流动。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图中(
)A.两省分别位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B.陕西省受秦岭阻隔,南北差异大C.江苏省内部各区域垂直分异明显D.两省属于同一流域范围,便于协作22.苏陕协作间的要素流动()A.甲-特色农产品B.甲-技术和资本C.乙-多种矿产资源D.乙-大量劳动力【答案】21.B22.A【解析】【分析】【21题详解】
图中秦岭位于陕西南部,淮河经过江苏北部,秦岭、淮河作为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故图中两省均地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A错;陕西省受秦岭阻隔,南北气候、植被、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差异大,受自然条件影响,社会、经济等也存在较大差异,B正确;江苏省地形以平原为主,内部各区域垂直
分异不明显,C错;秦岭以北的陕西属于黄河流域,江苏地跨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两省不属于同一流域范围,D错。故本题选B。【22题详解】陕西的植物资源十分的资源丰富,多样性也很突出,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良好条件,农产品丰富多样,所以特色农产品可以成为
苏陕协作间陕西省的输出要素,A正确;与江苏相比,陕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具备技术和资本的优势,所以技术和资本不是苏陕协作间陕西省的输出要素,B错;与陕西相比,江苏经济发达,苏陕协作间江苏是多种矿产资源和劳动力的输入省,CD错。故本题选A。【点睛】我国东、
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东、西部地区合作发展的方式有很多,从目前已经实际运行情况看,主要有:不同层级地方政府间的双边和多地合作、经济主体间的供应链合作、组建战略联盟及跨区域经济实体、经济园区合作、飞地经济、产业转移、资源合作开发与利用,以及人才支援、资金支持、扶贫合作等。二、非选择
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5分。把答案填在答题纸中相应的横线上。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22年2月“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东数西算”,即将东部的数据通过网络输送到西部数据中心进行存储和计算,以解
决算力的全国统一调配问题。数据中心占地面积大、能耗高、需水量大。下图为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及“东数西算”示意图。(1)从区域关联的角度,分析启动“东数西算”工程的原因。网络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网络延时。数据信号大
约以真空光速2/3的速度在电信网中传播。随着网络区域范围的扩展,数据传播的延时成为网络总延时的主要部分。(2)与西部相比,说明东部枢纽所处理的数据特征。内蒙古乌兰察布数据中心使用光伏等清洁能源。实践表明,安装光伏板后大量荒漠逐渐变成了草地,生态环境得以修复。下图为光伏发电景观图
。(3)说明光伏板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原理。【答案】(1)我国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数据处理需求大;土地、能源等资源紧张、建设、运营数据中心成本高;西部能源充足,土地成本低,利于兴建数据中心,网络等基础设施满足东数西算需求。(2)东部地区
经济活动要求数据处理速度快,延时少,所以对网络性能要求高。(3)光伏板可以降低风速。减弱风力对土壤的侵蚀;加强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近地面气温降低,地表蒸发减少,保持土壤水分,利于植被生长。【解析】【分析】本题以“东数西算”工程为背景,涉及分布的原因、
网络传输特点、光伏发电对草原生态作用等,考查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小问1详解】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数据处理需求大,而西部经济落后,对数据处理需求少;由“数据中心占地面积大、能耗高”可知,东部地区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导致土地、能源等资源日趋紧张,在东部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难以为
继;而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充裕,具备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小问2详解】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数据的处理量大,要求数据处理速度快,网络延时少,对网络传输的性能要求高。【小问3详解】光伏板有遮阴作用,使地面温
度下降,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植被生长;光伏板对风力有阻挡和减弱作用,降低风速,减弱风力对土壤侵蚀,保持土壤的肥力,利于植被生长。的24.2020年5月,在北京市的对口支援下,车厘子在拉萨市尼木县农业产
业园开花结果。车厘子是一种喜光、喜温、喜湿、喜肥的水果,抗旱能力和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较弱,适合在年平均气温10一12℃、年降水量600~700m、年日照时数2600一2800小时以上的条件生长。阅读图文资料
,回答下列问题。气候要素山东烟台尼木县1月平均气温(℃)-1.2-3.97月平均气温(℃)24.8158年平均气温(℃)13.47.6年平均降水量(mm)524.9295.3平均无霜期(天)210152年平均日照时数(小时)2488.93039(1)与山东烟台
相比,评价尼木县种植车厘子的自然条件。(2)说明温室大棚(下图)的保温原理。.认养农业是互联网时代一种创新的销售模式,消费者预付生产费用,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有机食品,实现了农村对城市、土地对餐桌的直接对接。目前,尼木县的车厘子
认养地区主要为拉萨市。(3)说出尼木县进一步扩大车厘子认养地区可采取的主要措施。【答案】(1)有利: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地处高原,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环境质量高。不利:夏季气温低,热量不足;降水量少。(2)太阳短波辐射大部分可透过温室大棚,地面增温,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很少能透射出大棚,从而使热量保存在大棚中。(3)改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提升冷藏保鲜技术;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解析】【分析】本题以尼木县农业产业园车厘子种植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大气保温作用、农业发展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
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题目要求评价条件,应该从利弊两方面进行回答。材料提及车厘子喜光、喜温、喜湿、喜肥,拉萨市位于
青藏高原,当地和山东相比主要有利条件是纬度低,光照强,晴天多,日照时间长且充足;地处高原,大气保温作用差,昼夜温差大;人类活动少,病虫害少,空气污染少,环境质量高。不利条件是海拔高,夏季气温低,热量不足,降水量少,自然环境下很难达到年
平均气温10〜12°C、年降水量600〜700mm的生长条件。【小问2详解】温室大棚具有选择透过性,透过短波辐射,阻拦长波辐射。太阳照射地面,主要能量通过短波辐射传递。太阳短波辐射大部分可透过温室大棚,地面增温;地面辐射主要通过长波辐射传递,地面的长波辐射很少能透射出大棚,从而使热量保存在
大棚中,使大棚升温。【小问3详解】目前,尼木县的车厘子认养地区主要为拉萨市,是因为青藏高原上交通条件较差,车厘子是新鲜水果,时间稍长便容易变质。若扩大车厘子认养地区,需要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提高水果外运能力;提高冷藏
保鲜技术,延长水果保存时间;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增加大众接受程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果农种植数量。25.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城市热岛强度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我国东部某滨海城市的热
岛强度变化。下图为同学们根据数据绘制的该城市多年平均和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化图。(1)依据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说出该城市7时、17时城区与郊区之间风的异同。(2)图中显示,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较多年平均整体加强,分析其可能原因。同学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热岛
效应可能导致城市能耗加大、大气污染加剧等问题。(3)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合理措施。【答案】(1)风向相同,由郊区吹向城区;风速不同,7时的风速大于17时的风速。(2)强降雪后,郊区地面多被积雪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较强,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降
幅较大;城区积雪清理较及时,人工制热较多,气温降幅较小;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气温差值加大,因而城市热岛强度加大。(3)增加城市绿地、水体面积;建设城市绿色通风廊道;分散城市中心人口、产业等。【解析】【分析】本
题以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为材料,主要涉及城市风、城市热岛效应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图片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表达能力,主要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从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可知,该城市7时热岛效应强度较大,且强度
变小、17时城市热岛强度较小且强度变大,所以7时的风速大于17时的风速,城区温度高,气压低,郊区气压高,风向由郊区吹向城区,两个时段的风向相同。【小问2详解】冬季强降雪后,气温下降,城市取暖需求增加,城市废热排放过多,且城市为了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运行的需要,清
理积雪较为及时,导致城区气温较高;郊区白雪覆盖,对太阳辐射反射率较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少,且积雪融化会大量吸收热量,导致郊区气温较低。两者之间的气温差值加大,导致热岛强度增强。【小问3详解】从减少排放废热的角度,城市规划当中应当对市中心的产业和人口等适当进行分散,市中
心增加城市绿地和湿地等,从加快废热的散失角度,应当规划城市的通风廊道,对建筑物的高度和格局进行规划。26.下图为芬兰地形及年平均等温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1.5℃等温线的走向,说出其主要影响因素。(2)分析芬兰人口主要分布在该国南部的自然原因。几十万年前,芬兰被冰川覆盖
,经过冰川运动的作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距今一万年左右,气候逐渐转暖,冰层慢慢融化。(3)概述该国湖泊主要形成过程。【答案】(1)大致呈西北-东南。海陆位置、地形等。(2)纬度较低,海拔较低,年平均气温较高,水源丰富等。(3)早期冰川作用,形
成洼地,后期冰川和冰雪融水、降水等汇入洼地,积水成湖。【解析】【分析】考察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及人口分布的区位因素。【详解】(1)由图可知,1.5℃等温线的走向为西北—东南向。根据芬兰地形,1.5℃等温线的东北侧地势较高,盛行
西风从西南方带来的暖湿空气,被山地阻挡,在山前形成了高温区,故形成了1.5℃等温线。(2)本题从自然角度分析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应从气候、地形、水源等方面进行分析。人口主要分布在该国南部,由图可知,因北部纬度较高,且高大的山脉地势较高,气温较低,而南部纬度较低,地
势平坦,年平均气温较高,且南部湖泊较多,水资源丰富,适宜居住。(3)本题考查冰川地貌演化过程。芬兰靠近北极圈,所以第四纪冰期时,冰川作用显著,后期冰川和冰雪融化,形成了众多冰蚀地貌—冰蚀湖,冰碛地貌—冰碛湖,所以芬兰境内形成众多湖泊,被称为“千湖之国”。【
点睛】27.读“我国两地遥感影像”,回答下列问题。图2(1)从成因和地表起伏状况两个角度,描述两地聚落分布区的共同地貌特点。图2是当地2006年的影像资料,2018年图中聚落基本已经搬迁完毕。(2)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特点,提出你对该区域土地利用的合理建议并说明理由。(3)指出图2中
城市面临的生态威胁及新城区发展中应采取的措施。【答案】(1)河流沉积形成,地表平坦。(2)如:建绿化带,位于河流上游(山区),夏季降水量大,保持水土,保证下游水量和水质。(提出建议,从区域位置,自然、人文
条件角度分析,理念正确)(3)水资源短缺(或土地荒漠化)合理利用水资源(或恢复城市周边耐旱林草植被),控制城市规模。【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遥感地图的判读,区域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详解】(1)图1可以看到在聚落中有河流穿过为河谷地区。图2为典型的冲积扇地貌。故两地均为河流沉积形成的平坦地
区。(2)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西部,气候较干旱,存在土地荒漠化威胁,故应增加绿化面积。初次之外,该地位于冲积扇边缘,夏季来水较多应注意防止水土流失,同时控制用水量并保持水质,为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保障。(3
)该城市位于冲积扇边缘,四周荒漠广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荒漠化的扩大及水资源短缺问题。由于该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环境承载力小,故在城市发展中应注意通过营造防护林草带防止荒漠化的入侵,并合理利用水资源,同时控制城市扩张速度及城市规模,防止生态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