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DOC
  • 阅读 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 页
  • 大小 234.280 KB
  • 2024-12-3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envi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6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共(9)页,234.280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da12e7082db1480fddfc204dd3d7bd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年级历史科试卷命题学校: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命题人:付晓燕校对人:付晓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

、舜、禹、汤、文、武面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可见,西周分封是()A.“天下一家”文化认同的结果B.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C.对上古以及夏商制度的承袭D.大一统趋势在政治上体现2.《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载,“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级,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下表为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其变化反映出西汉()出身前期中期后期功臣1030功臣子350外戚宗室031掾史文吏082经学之士0110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丞相权力逐渐被弱化C.汉代选官制度一脉相承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3.

唐中期以来,手工业领域出现了产权结构明晰化的趋势,如铜铁业没有广泛实施官营,各地铁矿在一定条件下听任百姓开采,设盐铁使收税。在其他手工业领域中,这种情况同样存在。这有助于()A.经济效益不断提升B.经济近代化的趋势C.官营体制开始转型D.工商食官体系瓦解4.史学家郑樵曾说:“谱系之学,

莫盛于唐”。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如欧阳修、王安石等都亲自主修自家家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列举大家族规范,这种变化反映了()A.家谱的政治功能日益强化B.科举制开始影响社会流动C

.商品经济需要亲族的认同D.理学的教化功能不断加强25.有学者认为:明代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很多情况下,皇权专制的高度发展只体现在制度上,高度集权的皇权,皇帝并没有真正行使,而是由大学士或太监行使了。能佐证该观点的是A.“(大学士)皆侍左右,备

顾问,然不得平章军国事”B.“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C.“国家政事,商确(榷)可否,然后施行。此诚内阁职业也”D.“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之罢相始也”6.汉《祀胜之书》、北魏《齐民要术》偶尔谈及一二种备荒作物,元王祯《农书》“百谷谱”之末开始出现“备荒论”,而《农政

全书》中,“荒政”作为一目,有18卷之多,为全书12目之冠,目中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这说明作者()A.全面揭示古代农学规律B.治国治民农政思想凸显C.根本突破前人农本观念D.合理构建农业学科体系7.清同治八年,奕䜣上奏指出从前各国条约

,“最难措手者,惟“中国如有施恩利益各国一体均沾’等语”’光绪年间,曾纪泽进一步指出,“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剧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这表明清朝部分官员()A.外

交观念逐步近代化B.民族意识不断增强C.仇洋和排外思想浓厚D.抛弃天朝上国观念8.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出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同一时期日本和朝鲜也分别出现了“和魂洋才”和“东道西器”的思想。据此可知东亚()A.东西文明开

始出现碰撞融合B.儒学价值影响东亚文化圈C.西学东渐成为近代历史潮流D.文化本土化成为社会共识9.康有为提出“断发易服”时说;“……今为机器之世,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1905年,端方等出洋考查宪政的“五大臣”也发出了“断发”的声音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这说

明了()A.时局助推社会变迁B.断发触动清朝国体C.政府主导社会生活D.断发体现革命色彩10.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曲线如下图,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3A.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逐渐衰落

B.税收结构变化反映经济与社会变动C.阶级矛盾迫使政府放弃财税传统模式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持续增长11.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

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A.反帝反封建斗争序幕揭开B.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C.各阶层民众关注社会运动D.革命统一战线逐步形成12.据统计,1895-1913

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增设厂矿28.9家,新增投资633.1万元主要行业增长速度达15%-20%,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资本所占比重从22.钱上升到76.3%这一投资热潮的出现()A.与民族热情的高涨密切相关B.得

益于民国初年政局的变动C.为民族独立奠定了经济基础D.抵消了西方经济势力的冲击13.全国抗战爆发后,晋察冀边区对村政权加以改造,逐渐废除了以户为基础的阔邻制度,普遍建立起村民代表会和村公所,改变了以往村政权主要掌握在以地主、士绰为主的少数人手中的局面。晋察冀边区政府此举

着眼于()A.确保土地革命深入开展B.反击国民政府专制独裁C.便于开展“反扫荡”斗争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4.新中国成立之初,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风气治理运动,将“除旧与布新”作为社会风气治理的方向与目标,扫除旧社会的一切污泥浊水,在全国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新社会风

气。其主要目的在于A.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B.适应政治经济建设需要C.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D.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5.1982年,胡耀邦在中共十二大上曾说:“这几年……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绝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

导。”这说明当时A.推行市场经济成为党内共识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国家认可D.中央认识到市场的重要作用16.雅典陪审法庭可以根据法律来否定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因为决议虽然也是公民意志的体现,但由于它是

为适应特定具体的情势而制定的,因此可能并不符合城邦生活的真正准则,是可以取消的。这说明()A.雅典公民的利益高于一切4B.权力运行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C.城邦公民主导了民主政治D.陪审法庭已成为最高权力机关17.罗马法学家认为,在适用于特定民族的市民法和适用于全人类的万民法之外,还有“自然界

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自然法,根据自然法,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据此,下列结论合理的是A.市民法与万民法之间彼此矛盾B.自然法可等同于罗马私法规范C.市民法和万民法维护奴隶制度D.市民法与自然法之间相互抵触18.“光荣

革命”之后,英国形成了议会下院与国王分权。议会仅仅夺取了立法权和财政权,行政大权仍然是国王的“世袭领地”。但国王为了便于推行其政策,不得不从下院势力最大的(即多数党的)议员中选用大臣。这表明当时英国A.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B.《权利法案》遭到破坏C.实现了权力间的制衡D.“议会

至上”得以确立19.1802年英国颁布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这个法案规定了学徒必须接受适当的教育。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规定5~12岁的儿童须接受义务教育。影响这些立法的主要因素是A.工业时代的社会

需求B.民主政治不断进步C.启蒙运动的人文关怀D.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20.有学者认为,1871年后德国帝国议会被一般人称为“国会”,实际上名不符实,帝国议会的最大权力就是拒绝预算,由此,德意志帝国逐渐形成了不发达的议会制和发达的政党制(政党林立)这一奇怪的现象。据此可知

,当时德国()A.仍实行封建君主制B.形式上建立起代议政治C.政党已经参与决策D.政治体制本身自相矛盾21.1937年罗斯福向国会提交“填塞法院计划”咨文,提出“如果法官在70岁拒绝退休,总统有权再额外任命一位大法官与其共事”。对此,最高法院大法

官休斯反驳指出“增加法官会降低法院效率”。最终参议院以70比20的结果否决了这一方案。这反映出美国A.总统试图扩大行政权力B.参议院捍卫司法独立C.民主程序复杂效率低下D.民主政治基石的坚实22.内战结束后,苏俄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变动较大,它可以按照自定的价格

采购各种农产品,也可以凭自的的的5己的意愿在城市居民中出售日用品,还可以承租中小企业。这说明当时苏俄A.迫切需要调整国民经济布局B.采用租让形式建设社会主义C.尝试进一步完善公有制结构D.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23.如图是美国、英国

、日本、巴西、印度在不同时期反映城市化进程的“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美国所对应的数字是A.①B.②C.③D.④24.1999年2月15日的德国《明镜》周刊的一篇报道中说:“自工业时代开始以来,职工和所有者之间,从未像现在这样陌生。现代的金融市场正在使两个重要的生产因素一资本

和劳动一彻底隔离”报道中所谈到的现象()A.是国家干预经济产物B.反映了资本的社会化趋势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D.说明阶级矛盾己大为缓和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篇26题12

分第27、2、29题为选做题只选做一题15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城,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遥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隆庆元年,明穆宗领布诏令以法律形式嘀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威

万历年同,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看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禁令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以白银为栎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一起。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特型的开端,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因而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其有深刻意义。——摘编自伊伊

《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的6材料二1934年6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1934年购银法》,下令白银国有化并从世界市场购银。美国的这一行动立即引发世界银价飞涨……银价暴涨造成西方在中国购买资源的支出大增,

同时中国因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币制难以维持。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193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暑《白银协定》,由中国向美国出售白银,美国维

持银价的稳定,换取美元作为法币发行的外汇储备,法币改为与英锈及美元桂钩。中国实行法币改革的成效是极其显著的。至1936年,将外国资产全部从白银置换为法币,这些财富是中国DP的3倍,是中国法币发行重的8倍,不得不说是中国金融界的一场重大历史性胜利。——摘编自张婕

《中国近代货币战争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白银货币化的特点及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背景及成效。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近代以来英国部分职业变化示意图——(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工业与帝

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从图中反映英国职业变化的相关信息中,提取一个变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请考生在第27,28、29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7.【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01年,慈禧太后下诏变法,提出“欲求振作,须议更新”。此后不久,清政府“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清政府强调,修律“不戾

乎我国世代相沿之礼教、民情”,“兼采列邦之良规,无违中国之礼数”。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虽君民上下同处于法律范围之内,而大权仍统于朝廷,虽兼采列邦之良规,而仍不悖本国之成宪。”1910年颁行《大清新刑律》,在立法原则

、法典体例等方面,都体7现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特征。1911年完成了《大清民律草案》,在结构和内容上大体仿效德国和日本民法,采用诚实信用、契约自由和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规定了法人制度、土地私有权制度等。民律草案的制定,改变了中国诸法合体的旧法律编纂体例,标志着私权观念在中国

的兴起,是促进市民社会在中国成长的阶梯。——据曹全来《国际化与本土化:晚清法制改革的两个目标》(1)根据材料,指出晚清法制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法制改革的积极作用。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37年

8月21日,中苏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以条约形式确定援华制日政策,但不承担参战的义务,中国则承诺不与第三国缔结共同反苏的协定。依约,苏联同样允诺不与日本签订任何条约。……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莶订《苏日中立条约》,在这以后,苏联对华军事援助逐

渐减少以至完全停止,从1945年2月起,苏联秘密从欧洲战场抽调大量军队,增兵远东。同时,苏军储备作战物资,改善交通,准备与日本一战。4月,苏联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摘编自赵士国《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1)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背景.(2)根据材料概括1937-1945年苏联对日政策的演变及启示。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辽国为契丹族所建,神册元年(916),阿保机称帝建号伊始,即着手祀天礼神。他就首位尊奉对象征询群臣,“太祖同侍臣曰:·受命之君,

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耶律)倍曰:“孔子大圣,万事所尊,宣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阿保机还吸收儒生参政,他任用蓟州玉田人韩知古“总知汉儿司事,兼主诸国礼仪”,“投据故典,参酌国(契丹)俗,与汉仪杂就之,使国(契

丹)人知而行之。”在此影响下,一些契丹贵族也主动推行儒教,如渤海人大公晶在良乡,“建孔子庙学,部民化服。”——摘编自赖美琴《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保机尊祀孔子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保机尊把孔

子的意义。89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envi的店铺
envi的店铺
欢迎来到我的店铺
  • 文档 138675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