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精准解析》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共(16)页,79.179 KB,由envi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0913bd0f83b72d82f59b532e1526b1b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孟子评述《春秋》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说明孔子著《春秋》旨在A
.匡正封建秩序B.有闻必录C.道德教化D.彰显儒学地位【1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说明孔子著《春秋》坚持恢复社会秩序,惩恶劝善,这说明孔子写《春秋》旨在道德教化,故C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出匡正秩序
和彰显儒学地位,故AD项排除。2.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B.儒学地位逐步提升C.统一成为诸子共识D.诸子认
同民本思想【2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仁者无敌于天下”“一同天下”“一心定而王天下”“令行禁止于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都主张统一,这反映出当时统一趋势正在
形成,统一成为诸子共识。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各个学派的思想虽然相互影响,彼此批判、学习和吸收,但各个学派的区别还是明显的,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材料不仅涉及儒家,还涉
及墨家、道家、法家等多家思想,不是强调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D项,材料中各家论述的是统一问题,不是重农的民本思想,排除。3.下表是中国古代某时期教育系统的形象说明。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A.私学开始兴起B.古代教育体系完善C
.儒学教化功能被强化D.书院得以兴盛【3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教育分官学和私学两部分,其中官学中有“太学”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汉武帝时期的教育;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儒学的教化
功能加强,故C项正确,B项排除;A项是指春秋时期的孔子,不符合题意;D项是从宋朝开始兴盛的,排除。4.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A.
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4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的儒学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阐述用“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可见是指政治需求对文化的影响,正确的选
项是B项,A项中的“开始”不能体现,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5.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此观点A.蕴含了近代西方议会政治的理念B.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C.力图建构更合理君主政治的理念的3D.
全面否认君主专制的合理性【5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否定以皇帝的是非作为评判标注,主张发挥学校的作用,力图建构更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理念,C项正确。黄宗羲的观点具有早期的民主色彩,但不是蕴含了近代西方议会政治的理念,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西学东渐的信息,而是强
调力图建构更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理念,排除B。D项错在“全面”,而是强调力图建构更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理念,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6.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符,人参天地”。这一思想A.不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B.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C.强调了顺
应自然的重要性D.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6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说明中医强调要顺应自然,故C项正确,AB项错误;《黄帝内经》开始于战国,故D项错误。7.北宋画家黄休复提出绘画的“逸”应该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得之自然
,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第二是“笔简形具”,形神兼备。当时绘画讲求“逸美”观点出现的背景是A.由于理学的兴起,绘画注重意境B.儒佛道三者开始融合,影响画家创作C.大批文人入仕无望,借物言志D.市民阶层兴起,影响绘画风格【
7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北宋画家”,以及主张“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和“形神兼备”来看,该绘画理论主张追求意境,借物抒情,联系所学可知,这种讲求“逸美”观点出现的背景是由于理学的兴起,绘画注
重意境。故答案为A项。儒佛道三者融合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宋代重文轻武,不可能出现“大批文人入仕无望”,排除C项;题干所述绘画没有体现世俗化、市民化的特点,排除D项。48.元代作家夏伯和指出“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君臣如《伊尹扶汤》、母子如《伯俞泣杖》、夫妇如《杀狗劝夫》、朋
友如《管鲍分金》……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而语矣。”据此可知作者强调元杂剧A.注重演绎历史故事B.达到古代戏曲的高峰C.呈现世俗化、娱乐化趋势D.具有伦理教化功能【8题答案】【答案】
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君臣”、“母子”、“夫妇”、“朋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作者认为杂剧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伦理教化作用,D正确。作者强调元曲不仅具有演绎历史故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具有伦理教化功能,A错误。本题未涉及戏曲高峰,B错误。从“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
杂剧则不然”,可知作者认为金之院本有世俗化、娱乐化的功能,没有涉及杂剧,C错误。9.魏源曾在著作中描述某国政治制度:“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议事听讼,选官举贤,可不谓周乎?”材料反映出魏
源A.主张中国实行君主立宪B.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C.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D.正确认识了东西方文化优劣【9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大意是,民众选举一人作为国家元首,不世袭,四年一届。根据所学可知,这是
美国的民主共和制,A错误。魏源是地主阶级,C错误。D项夸大了魏源认识的作用,排除。魏源开眼看世界,突破了传统的守旧观念,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B正确。10.下表为1896年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发表文章类别统计,据此推断其创办的主要目的是类别篇数比例列强在中国
21547.4%的5经济/财政/商务8719.2%总论194.2%A.希望得到西方支持B.向国人介绍西学C.揭露列强瓜分阴谋D.为变法制造舆论【10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时务报》发表了大批西方人看中国的文章,无法说明希望得到列强支持,故A项错误;向国人介绍西学不是主
要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揭露列强瓜分阴谋的信息,故C项错误;《时务报》是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的阵地,而从文章类别上看,“列强在中国”占了主要部分,目的是警醒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更好的宣传变法思想,故D项正确。11.近代有人指出“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
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诳人之事,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此人应该属于A.中体西用的倡导者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D.民主科学的提倡者【11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此人想表达的是,
只要不利于每个人自己、不利于社会的东西,无论是谁提倡的,都是虚无的,没有实际用处的。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认为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发展社会,否定其余的东西,认为其余东西都是无必要的,故此人应为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科学的提倡者,
D正确。中体西用以中国伦理道德为根本,与材料不符,A错误。维新运动中,康有为也没有否定儒家思想,B错误。民主共和的实践者,即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不如材料中的激进,C错误。点睛: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是十分激进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持绝对否定态度,与材料中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一致
。612.孙中山1921年3月说当年“因社会主义的学说输入中国未久,兄弟将‘社会主义’原文译为‘民生主义’较为允当,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在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都主张()A.调和劳资关系B.合理分配社会财富C.没收外国资本D.生产资料收归国有【12题答案】【答案
】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等,分
析、判断选项,可知:CD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和史实,排除;A项“调和劳资关系”,没有B项“合理分配社会财富”准确和核心。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13.毛泽东的某文献如下论述:“在这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改变为属于新的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在革命的阵线上说来,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该文献应该发表于A.国民革命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13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关于中国革命性质的论述属于毛
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内容,这篇文章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14.1958年8月底,河南遂平县10个基层公社创办了各种“大学”570多所,学员达到10万多人,基本上做到了每个社员都上大学;河南登封县在两天之内建起了44所“大学”。教育领
域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A.全国扫盲运动的客观需要B.“双百方针”的积极推动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导D.国家大力普及义务教育【14题答案】【答案】C【解析】7【详解】根据题目中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冒进的倾向,这主要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总
路线造成的,故C项正确。扫盲教育不会要求建立“大学”,而且不需要如此多的“大学”,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是文化和学术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题意不符,所以B项错误;义务教育的普及是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
的要求,与题意不符,所以D项错误。15.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当时这一讲话的现
实意义是A.引发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C.发展了毛泽东思想D.有助于打破精神枷锁【15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时间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故B项错误;C项是理论上的意义,排除;邓小平的讲话成为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故D项正确。点睛:材料“
1978年6月2日”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从中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16.智者学派指出:“对于他们来就,没有什么绝对正确或错误的东西——对一个人是正确的东西或许对另一个人就是错误的。真正的智慧应该是能觉察并能够满足自己的利益”。结此评价正确的是A.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B.怀疑神灵挑战
正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C.使人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开始觉醒”D.提高了雅典公民的道德修养【16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强调的是人的作用,属于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这一运动促使人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开始觉醒,故C项正确;A是苏
格拉底思想主张;B中社会主流价值观,不符合事实;智者运动忽视道德不利于道德修养提高,故D错误。的817.“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这段话主要体现A
.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B.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主张C.宗教改革权至上的思想D.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精神【17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材料体现了“人人生而平等,品德是衡量人与人差距的标准”这都是人文
主义思想的体现,B项正确;A项忽视道德,排除;CD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项。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18.16世纪初,英王亨利八世刚刚即位时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曾得到基督教
世界的君主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金玫瑰”。但时隔不久,他就走上了公开对抗教廷和教皇的道路,英国国教替代了天主教在英国的地位。此举的深远影响是A.英国国教成为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B.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得到巩固C.英国民族意识增强及民族国家发展D.推
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18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成为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的是清教,排除A;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得到巩固是直接影响,排除B;英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摆脱了罗马教会的控制,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有利于英国民族意识增强及民族
国家发展,故C正确;文艺复兴是盛行于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早于题干时间,排除D。【名师点睛】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断绝与罗马教廷的关系,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19.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
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的9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A.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B.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C.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D.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19题答
案】【答案】D【解析】【详解】当时处于启蒙运动时期,学术界的普遍认知仍然以理性主义为主,排除A;材料没有将反思目标针对资产阶级,未涉及资产阶级的本质,排除B;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但卢梭的反思不能说明他背叛了启蒙运动核心
主张,排除C;由材料“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卢梭批判了理性主义导致的一些弊端,体现了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故选D。20.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论法的精神》,他主张立法机关为贵族院和
众议院,贵族院由世袭的贵族组成,众议院通过普选方式由各区域的人民选出的平民代表组成,两院同时有立法权,有各自的议会、各自的考虑、各自的见解和利益。这一见解A.反映了三权分立的思想B.体现了近代代议制的特征C.影响了西方议会制度的建立D.有效防
止了专制独裁【20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孟德斯鸠主张立法机关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贵族院由世袭的贵族组成,众议院通过普选方式由各区域的人民选出的平民代表组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近代代议制的特征,
故B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三权分立的思想,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分权学说,与英国的议会制度建立无关,故C错误;D项错在“有效防止了”,说法绝对,故错误。21.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时间欧洲时间中国16世纪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明中期李时珍《本草纲目》1017
世纪伽利略天文塑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明后期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据材料可知A.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B.东西方社会发展趋势不同C.“
西学东渐”历程开启D.宗教信仰影响科技的发展【21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图表中中国的科技著作是总结性的,而西方出现以事实为基础强调实验的近代科技,反映出这一时期西方社会走向近代,明清时期专制加强,故B项正确,A项是表象;图表中没有中西交流的相关史实,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
无法得出宗教信仰对科技的影响,故D项错误。22.18世纪的哲学已经按照当时自然科学的榜样和模式树立了自己的理想。为解决哲学的方法这一关键问题,人们求助于牛顿的“哲学思维的准则”。材料反映出牛顿()A.取得的成就覆盖了多个领域B.科学精神影响人的思维方式C.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D.否定了中世纪自
然科学成果【22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世纪的哲学已经按照当时自然科学的榜样和模式树立了自己的理想…求助于牛顿的哲学思维的准则""可得,科学精神影响了18世纪的哲学,即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得启蒙思想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但不涉及牛顿取得的
成就覆盖了多个领域,故A项错误;牛顿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兴起”的说法有误,故C项错误;牛顿发展了中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且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错误。23.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
兴”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的11A.适应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
略目标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23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说明该计划有利于改进当时农村经济粗放型特点,故B正确;A不符合现代
化战略思想特点;C属于1992年以后;D是1995年以后。24.英国画家兼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年)曾写道:“不要杀死飞蛾或蝴蝶,因为最后的审判即将来临。……将你的悲与喜交织在一起,披一件给纯净心灵的衣裳。在每一份伤痛与悲哀中,必然亦有喜悦的存在……”。这属于A.古典主义流派
B.浪漫主义流派C.现实主义流派D.现代主义流派【24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威廉·布莱克是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所以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名师点睛】本题
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浪漫主义文学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材料中的语言风格能够体现出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本卷共3个小题。25题25分,
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人文化”。……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
是多元的,诸如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的关系。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胸怀“天下”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旗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力量,参与治12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的认识及行为,
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摘编自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当资本主义的浪潮席卷西方并猛烈冲击东方的时候,自觉的、强烈的时代意识是新知识分子群体得以产生的思想契机,也是他们区别于社会其他阶层的明显特征
。“仁义礼智”被“奇技淫巧”打得落花流水,明智的知识阶层开始检讨传统学术的价值,摒弃了偏见与无知,新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中学的根基上,积极地、有选择地吸纳西学。……中国古代士人素来以治国平天下为自己的学术成就与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在新的时代文化背景
下,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双向的角色认同。一方面他们继承并发扬士大夫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另一方面他们又萌生与政治决裂、向知识回归的自我意识。——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
新型士人阶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这一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特征,并分析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历史作用。【25题答案】【答案】(1)特点:推崇儒学,致力
于科举入仕;社会关系复杂,影响力大;既维护中央集权又创约君主专制。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以科举选官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势力;儒学复兴,理学兴起;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宋朝统治者采取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2)特征: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知识结构上开始吸纳西学;产生新的角色认同。作用:向西方学习,有利于思想解
放;自强求富、实业救国,推动了近代工业发展;救亡图存,仅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解析】【详解】(l)本题根据材料一“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制约君主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
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推崇儒学、科举入仕、关系复杂、维护中央集权又制约君主专制等方面概括唐宋时期新型士人阶层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君主专制、科举选官、理学兴起
、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说明推动这一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2)本题根据材料二“自觉的、强烈的时代意识……有选择地吸纳西学…………开始了新的双向的角色认同……萌生与政治决裂、向知识回归的自我意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时代意识、吸纳西学、角色认同等方面概括近代中
国新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特征,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思想解放、实业救国、救亡图13存、民主革命等方面分析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历史作用。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乾隆时期更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编
收书3500多种、7.9万多卷,总量达9.9亿字,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并在特定的视野中加以系统布勒,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为庞大的典籍。所以,纪昀在《进四库全书》表中称《四库全书》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
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楼宇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二1751年,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持下开始编撰一部《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参
加撰稿的多达160人,其中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孔多塞,哲学家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文学家博马舍,经济学家魁奈、杜尔阁等人。参加编撰的作者被人们尊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
众多,影响极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百科全书的编写,既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二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文化典籍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自行拟定
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6题答案】【答案】见解析【解析】【详解】本题是个开放型的题目。首先结合材料“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
是严厉的”“百科全书的编写,既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总结出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观点即可。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3年中华民国正式公布《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在精神上进一步
革除了旧学制中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伦理道德现。1920年在该学制进行修改的过程中,教育部通令,凡国民学校都废止使用文言教材,代以现代语体文,至1922年停止使用一切文言文教科书。材料二下表反映了1949一1957年我国各类高校数最及构成情况(单位:所)年份合综工农林医师
语财政体艺其14计合大学业大学业院校业院校药院校范院校文院校经院校法院校育院校术院校他院校1949年205492818-221211117218271950年193502717-16126123218201951年206473615-2730819111
841952年20122432533133812321541953年1811438263293386441511954年1881440263283985461411955年1941442263284285561411956年2271548283375585561611
957年229174428337588556171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实施教育变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教育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原因。【27题答案
】【答案】(1)背景:中华民国成立,培养新政权所需人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实施民主政治的需要。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或答:西方民主思想的冲击)。15(2)趋势:综合大学不断减少,单科高校为主体;工科院校不断得到重视,文科院校日益受到削弱;师范院校数量不
断增加。原因:建国初期国家把高校纳入国家计划体制;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所需各类工业人才的缺乏;苏联高等教自模式的影响;满足各级教育对师资的需求。【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教育的发展。从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新中国
的教育变化等方面来分析概括。(1)从材料“1913年中华民国正式公布”“革除了旧学制中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伦理道德现”“至1922年停止使用一切文言文教科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华民国建立、新文化运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的传
播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2)根据表格可以看出,综合大学不断减少,而单科特别是工科学校不断增加;文科院校减少,而师范院校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可从国家计划、一五计划、苏联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请
在此填写本题解析!16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