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语文试题 含答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62.050 KB
  • 2024-10-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语文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语文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语文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6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共(19)页,62.05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d9008cf4c5f1668fae180709dad73c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江苏省南通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模拟试题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

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

州,至熙宁九年(1076)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

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

,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

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

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

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材料二: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

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

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

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

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

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

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

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材料三: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

”“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

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

其他文明古国。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的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

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

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

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

群的精神和品格》)1.材料一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B.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C.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D.词风豪放能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2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B.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C.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D.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3.下列对材

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B.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C.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D.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4.

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6分)答: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4分)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聆听井冈山素素井冈山,盈眼皆为绿色。我就想,如果绿色是井冈山的盖头,那么我们此行的目的,可能就是撩开它梢上的绿,去寻觅它蕊里的红吧。接下来的日子,果然就是这样。我们一路走过无数个地方,无论山上、水边,还

是村镇之畔,无处不踩着潮湿的绿意。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馆或纪念馆里,一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壁上。我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山墙壁上的红,它其实是红军当年留下的标语。数量极其可观,不是一条两条,而是成百上千条;颜色斑驳而多样,

或是红漆,或是白粉,或是黑墨汁;字迹也隐显各异,有的清晰可念,有的模糊难辨,有的影影绰绰。像一支支从不同方向赶来的队伍,个个张大了嘴巴,以默片的姿态呼喊着,而这一条条光影斑驳的拷贝,就悬浮在露天的墙壁上,眩晕了我的眼睛。尽管有人告诉我,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军当年的驻地。我仍无法

想象,大敌当前,战争残酷,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壁上写出这么多大字。我去过的地方叫宁冈,叫东固,不论是街巷、祠堂,还是照壁、屋前,一切可以书写的地方,几乎都被标语给密集地覆盖了。

也就是说,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出自红军之手的标语,把整个井冈山都染红了。革命需要鼓动。红军当年要不断地吸收新战士,井冈山人管这叫“扩红”,当然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打胜仗。红军与白军发生过的战斗不计其数,光是大规模的反围剿就有五次,要打

垮围追堵截的白军,也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农民的支持。红军战士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正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参加了红军,要动员一贫如洗的百姓们拥护红军,更是离不开标语和口号。毛泽东曾说:“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

”这应该是他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摩尔说过的话,应算是一种站在世界高度的评断:在中国,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甚至超过了俄国,他们为最终摧毁旧秩序提供了炸药。伟人和学者的话,纯朴中透着真理。每一句,我都隐约听见了与井冈山标语、口号相类似的声音。走在写有标语、口号的

村镇里,另一种景象曾出乎我的意料。井冈山现为吉安市所辖,而吉安地区古称庐陵。这里是两宋宰相文天祥、胡铨的故里,也是文学家欧阳修、诗人杨万里、《永乐大典》主编解缙的家乡。史上曾出过21位宰辅、18位状元、16位榜眼、14位探花、近3000名进士,素称“文章节义之

邦”,更荣享“金庐陵”之美名。岁月蹉跎,世态炎凉。庐陵光芒却至今仍闪耀在古色古香的村落里。我看到,国学经典和家教名句,隐约还留在书院或祠堂的门楣上,而这些书院或祠堂就是当年红军机关的所在地。在名门望族警世诲人的家训和楹联旁边,可能就是红

军战士的标语、口号,现代的革命文化,古代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形成了既相冲突又相辉映的文化奇观。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山歌也红。它是革命的摇篮,也是山歌的摇篮。山歌大概可以算是歌谣的一种,故井冈山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

歌谣。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代表作是《我的名字叫红》,他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曾经想模仿一下帕慕克,取“井冈山的名字叫红”。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标语,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歌谣。可是,我没有明目张胆地去抄袭帕慕克,还是决定以聆听的姿态,向我心目中的井冈山致意。

在此之前,与井冈山有关的歌曲,我最熟悉的是《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一支是悠长的女声,一支是明快的男声,虽然都很抒情,却不能说是原汁原味的山歌。可他们的嗓音就有这样的魔力,只要听到了这两支歌,心就随之飞往那片开满杜鹃花的山冈上,飞往那只顺江流而下

的竹排上。在井冈山采风,听山歌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还记得,在那天的见面会上,有一个女子竟唱着山歌从后排走上前台。唱山歌的女子叫江满凤。人长得并不漂亮,也可以说很老土,虽然只有三十多岁,但中年妇女的疲惫和操劳,满满

地写在了那张被晒黑了的脸上。然而,就在我用都市的眼光打量她的时候,她的歌声就把我那点说不出口的优越感给镇住了:“啊呀嘞,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哪头……”歌没听完,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后来才知道,江满凤的爷爷就是井冈

山的红军,他搜集并整理了许多红军歌谣。他的牺牲地就在井冈山的下庄村,他留给家里唯一的遗物,就是一个记录了30多首红军歌谣的本子。很小很小的江满凤,就跟着父亲学唱这些歌谣。于是,她唱出的山歌,带有很浓的客家味。这别具一格的山歌却成全了她,有一天,她正唱着《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被电视剧《井冈山》

的主创者无意中听到了,立刻就决定让她带着这支歌去北京,给他们在片中唱插曲。《井冈山》热播之后,江满凤和她的山歌出了大名,不少地方都来请她去工作,还给她更体面的活儿干。她却哪里也不想去,就喜欢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别人问她,你为什么喜欢唱山歌?她

说,她想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记住红军先烈们。仔细思量,这绝非是冠冕堂皇的套话。井冈山的山歌再多,也没有在井冈山牺牲的先烈多。不论在露天的陵园,还是在纪念馆的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字,曾让我不忍举目端看。记得解说员曾反复

地强调说:“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太多了,光是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多少多少……说是成千上万,其实何止成千上万啊。”“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井冈山在,红军就在。因为我听见了,他们都在。不信,你也侧耳去听

——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井冈山的墙壁上之所以有数量极为可观的标语,是因为当年红军不但要用标语鼓舞战士们,而且要用标语动员百姓们,赢得拥护。B.当年红军在极端残酷的形势下还能一笔一画地写标语,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体现出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对战士的影

响。C.江满凤作为老红军的后人,不图名利,为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和革命先烈们,坚持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这种行为确实难能可贵。D.文章强调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之多,不仅表明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更是在警示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

幸福生活。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点出“盈眼皆为绿色”,突出井冈山无处不在的绿意,巧妙地引出了井冈山满山的红。B.文中引用伟人和学者的话,突出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同时交代井冈山标语、口号的来源。C.“井冈山不只

是标语红,山歌也红”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顺畅自然。D.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了排比、比喻、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8.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你认为本文的“神”是什么

?文章是通过哪些“形”来突出“神”的?结合文章加以分析。(4分)答:9.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6分)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梁彦光,字修芝。父显,周荆州刺史..。彦光少岐嶷,有至

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魏大统末,入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周受禅,迁舍人上士。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母忧..去职,毁瘠过礼。未几,起令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宣帝即位,拜华州

刺史。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甚有惠政。后数岁,后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

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

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发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于是人皆克励,风

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到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后数岁,卒官。赠.冀定瀛青四州刺史,谥曰襄。(节选自《隋史·梁

彦光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B.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

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C.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D.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

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刺史,汉武帝时始置。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职任监察。B.母忧,也作“丁内艰”,指母亲的丧事。旧制,父

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策试,谓以对策试士。大凡以政事、经义发问,使试士条对。策,写在简策上的试题。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如赠言;也指古代皇帝对在职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如赠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梁彦光恪守孝道。梁彦光母亲去世,他因悲伤过度极度瘦弱;不久被起用任职,皇帝看了梁彦光的形貌变化后,对其感叹不已。B.梁彦光施行惠政。梁彦光任岐州刺史时,当地民风淳朴,他用宽缓平和的办法来镇守,全境教化得很好,朝廷考评接连第一。C.梁彦光生性执着。梁彦光第一次治理相州不力被处罚,但他自请再回相州任职

,虽遭当地豪强地痞嗤笑,但他毫不退缩。D.梁彦光重视教育。梁彦光创立学堂,招纳名儒授课;在厅堂设宴款待特别优异的学生,让其余成绩差的学生都坐在走廊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上闻而谴之,竟坐免。译文:(2)通遂感悟

,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译文:14.梁彦光两次到相州任职,执政思想有什么区别?请简要说明。(3分)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度浮桥至南台①陆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注①本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陆游初到福州时。当时陆游35岁,升任福州决曹。

浮桥指的是今福州市闽江旧大桥,宋时是由船只连成的。②九轨:浮桥桥面宽广。轨,指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登临缘起,诗人多病而久未登临,但听说南台之名就想去探访。B.颔联运用夸张手法描写了浮桥的雄伟气象,抒发了诗人的壮阔胸怀。C.颈

联写诗人听到寺楼的钟鼓声,顿感时光易逝,需及时奋进,有所作为。D.尾联写自己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借醉中吹笛抒发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慨。16.清代爱新觉罗·弘历在《唐宋诗醇》中评价本诗“五六雄浑,中兴

象自远”。你是怎样理解以上评价的?请结合诗句赏析。(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两组比喻起兴,进而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指出治理国家要积聚民心。(2)陶潜《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写自己回乡后以琴为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在《

虞美人》中也用到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国画是以墨色的变化、线条组织和色彩搭配进行绘制的,墨分五色又是国画艺术发展中的一大()。历

朝历代画家对于墨色的使用和研究到了()的地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盖上红印效果就非同一般了,有了红印的衬托,就会更加突出主体,墨色的浑厚感和层次感也更趋丰富。最初,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

演变成为画面点睛的作用。自元代以后,印章在国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由于画家不断地探索,墨色和印章的红色的结合是()的,使之成为国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印章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运用,要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画面的内容和题跋

、构图的需要而定,不能()。印章的风格与书画风格应该相吻合或接近,决不可大相径庭,否则,非但不能增加画面的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古诗、书、画、印一体,印章虽排在尾巴的位置上,③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在欣赏名画、书法的时候,也能够欣赏到那一方别具匠心的印章。所以说,印章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作品的内容,也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创造游刃有余浑

然天成相提并论B.创举炉火纯青巧夺天工相提并论C.创造游刃有余巧夺天工一概而论D.创举炉火纯青浑然天成一概而论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

,后来逐渐具有了画面点睛的作用。B.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画面点睛的作用。C.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方式,后来逐渐具有了画面点睛的作用。D.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方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画面点睛的作用。20.请在文

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1.下面是某邀请函的草稿片段,其中有四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做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4分)尊敬的王教授,您好!贵校将于今年10

月1日举行百年校庆活动。您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惠顾母校。学校正在收集校友著作,您是否方便将您的大作敬赠给我们。校庆活动中,还想请您做大会发言,相信您的讲话一定会对青年学子有些许帮助。如果有特殊情况,请及时告知我们,谢谢!答: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

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4分)本报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刘阳)日前,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及芒果TV主办的中外合作节目《功夫学徒》创作研评会在北京举行。与会者围绕节目的形式内容创新、

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等进行了讨论。《功夫学徒》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由国务院新闻办监制,芒果TV、探索频道联合制作的一档创新节目。节目用外国学徒体验中国职业的创新形式,以点带面,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展

示了更富有年轻活力的中国形象,在海内外广受好评,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两亿家庭,能通过屏幕感受到今时今日的中国发展。答: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首次明确提

出“教师惩戒权”这一问题,并要求制定实施细则,用以规范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的行为。这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此之前,教师“体罚”了学生,会面临家长、社会、媒体舆论、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面的压力,大都会受到严肃处理。相关法律的欠缺,产生了诸多家校矛盾,以致老师们畏首畏脚,不敢惩戒学生。请

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以“教育要不要惩戒”为辩题,写一篇辩论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精析1.D[由原文“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

为多’”可见,A项是正确的。由“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可见,B、C两项是正确的。第四段说“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而D项则把“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置换为“词风豪放”,张冠李戴。]2.B[材料二第二

段说到沈从文“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能“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由此可见,“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A项正确。材料二中说到

沈从文“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沈从文“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沈从文“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由此可

见,沈从文热爱湘西,所以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C项正确。材料二中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说“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

的民族精神”,由此可见D正确。B项无中生有。]3.D[A项对应材料三第一段的第二句话,《文心雕龙》指出《诗经》和《楚辞》受南北地域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文学特征,并没有说它们最大的差异在“南北文化不同”。选项歪曲

文意。B项是对原文“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的高度概括,这句话表明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并没有说“最关键”。选项无中生有。C项原文说的是“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

的精神和品格”,而不是选项所说的“作者的精神品格”。选项张冠李戴。]4.①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量、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②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

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③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5.“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包括:①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②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

、语言乡音等;③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6.B[“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体现出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于文无据,写标语是出于革命需要鼓动的目的,原文中没有体现当地历

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7.B[“同时交代井冈山标语、口号的来源”错。根据原文第五段中“毛泽东曾说:‘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这应该是他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摩尔说过的话,应算是一种站在世界高度的评断:在中国,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甚至超过了俄国,他们为最终摧毁旧秩序提供了炸

药”可知,他们的话没有交代井冈山标语、口号的来源。]8.(1)本文的“神”是红色的革命精神。(2)①红色革命标语。文章通过标语形式、内容以及在革命年代所起到的作用,突出其中所蕴含的红色革命精神。②红色歌谣。文章通过对记忆中的红歌和唱红歌的人的描述,体现了人民对红军

的赞扬和纪念,歌颂了伟大的红色革命精神。9.(观点一)不可删去。①照应题目,总结收束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②将井冈山与红军融为一体,凸显井冈山精神的伟大和永恒,深化文章主题;③表达了作者的期待之情,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观点二)可以删去。①以歌声结尾,巧妙地照应了题目中的“聆听”,令人回味悠长;②“映山红”的形象与红色革命精神相互映衬,暗示了文章的主旨;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期待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10.B[原文标点: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

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11.D[“在职官员及其亲属”错,应为“故去的官员及其亲属”。]12.D[“让其余成绩差的学生坐在走廊下”错,原文中有“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13.(1)邺都的习俗杂乱,当地人诡变多诈,为梁彦光写作诗歌,说他没有

治理才能。皇帝听说之后责备梁彦光,(梁彦光)最终因此被免职。(2)焦通于是受感动而醒悟,又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梁彦光教诲开导了他就让他回去。后来焦通改过自新,勉力培养良好的品行,最终成为善良的人士。14.第一次,仁(宽)政,以静镇之;第二次,严政,发奸隐。参考译文梁彦光,字修芝。父亲梁

显,任北周荆州刺史。梁彦光幼年聪慧,有卓越品行,他的父亲常常对亲近的人说:“这个孩子有刚正的气概,一定会使我们家族兴旺。”西魏大统末年,进入太学,开始涉猎经史,遵循规矩法度,即使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会按照礼仪做事。初次任官担任秘书郎,当时年仅十七岁。北周建立,(梁彦光)升任为舍人上士。武帝时,

多次升迁后担任小驭下大夫。母亲去世,(梁彦光)辞去官职,(因守孝)超过常礼悲伤过度而极度瘦弱。不久,(梁彦光)被起用任职,皇帝看到他形貌变化很大,感叹不已。宣帝即位,授任(梁彦光)为华州刺史。等到隋高祖登基,让

(梁彦光)做岐州刺史,做了很多对民有利的政事。后来又过了几年,转任相州刺史。梁彦光先前在岐州的时候,风俗非常质朴,他用宽缓平和的办法来镇守那里,全境教化得很好,朝廷考评接连最好,是天下第一。等到任职相州,仍然按照治理岐州的方法。邺都的习俗杂乱,当地人诡变多诈,为梁彦光写作诗歌,说他

没有治理才能。皇帝听说之后责备梁彦光,(梁彦光)最终因此被免职。一年多后,(梁彦光)又被任命为赵州刺史。梁彦光(向皇帝上书)说:“臣以前在相州获罪,百姓称呼我为‘戴帽饧’。臣自己料想(被)罢免之后,没有恢复官职的希望。没想到天恩又垂青录用我。请允许我再次

治理相州,改变方法,希望有用来改变当地风俗的方法。”皇帝答应了梁彦光,又让他担任相州刺史。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听说梁彦光自己请求前来,没有不嘲笑他的。梁彦光到任,揭露隐蔽潜伏的坏人或坏事,好像神明一般,

于是狡猾的人没有不潜逃的,全境都非常惊异。当初,北齐灭亡后,士绅大多迁往函谷关内,只有手工业者、商人以及从事音乐的人移居到州城外城。因此人们都很阴险狡诈,无端散布谣言,到官吏那儿告状的,名目繁多。梁彦光想要革除弊病,于是用俸禄招纳太

行山以东的有名气的儒生,在每一个乡设立学堂,不是圣哲的书籍不能教授。经常在每季的最后一个月召集学生,(梁彦光)亲自出题考试。特别勤奋好学、聪明有美名的学子,在厅堂设置宴席招待他们,其他人一起坐在走廊下。有喜欢争辩是非、懒惰学业无成的,让他们坐到庭院中,摆上粗劣的饭食。于是人们都克制私欲,

力求上进,风俗有了很大改变。有个叫焦通的滏阳人,喜欢酗酒,侍奉双亲的礼节缺少,被堂弟告了状。梁彦光没有处罚焦通,而是把他带到州里的学校,让焦通在孔子庙观看韩伯瑜因为母亲用手杖打韩伯瑜没感到痛,(韩伯瑜)哀怜母亲力

气小,所以对着母亲悲伤哭泣的塑像。焦通于是受感动而醒悟,又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梁彦光教诲开导了他就让他回去。后来焦通改过自新,勉力培养良好的品行,最终成为善良的人士。梁彦光用德行来教育、感化民众的行为,都如这样的情况。后来又过了几年,(梁彦光)死在任上。(梁彦光)被追赠为冀、定、瀛、青

四州刺史,谥号襄。15.D[尾联中“白发未除”只是诗人沿袭了古时一般文人喜欢言老的习气,而“豪气在”说明诗人雄心壮志仍在。诗人醉中吹笛,是对乐观、豪迈心境的形象化描述。故D项错。]16.①五、六两句写的是

诗人登临的所见所闻,听到寺楼钟鼓的声音,不禁远眺,只见远处村落笼罩在云烟之间,场景开阔,带领读者把视线投向远方。②五、六两句选取了“钟鼓”“云烟”这两个意蕴丰富的意象,表达了时光变迁、人生短暂的感慨,令人思接千古,营造了雄浑开阔、意韵悠远的意境。17.(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策扶老以

流憩乐琴书以消忧(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18.D[第一空,“创举”指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创造”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根据句意,墨分五色又是国画艺术发展中前所未有过的举动,所以应用“创举”

。第二空,“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语境是指“对墨色的使用和研究”,应用“炉火纯青”。第三空,“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

,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根据语境不是在说人工雕塑技艺,而是说国画中的颜色完整不可分割,应用“浑然天成”。第四空,“一概而论”指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多用于否定式);“相提并论”指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

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语境指“印章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运用”,即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使用,不能用同一标准来对待,应用“一概而论”。]19.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成分残缺,“印章的使用”是种

“方式”,而非“补救”,据此排除A、B两项;第二处是搭配不当,“演变成为”与“作用”不搭配,可将“演变成为”改为“具有了”,据此排除D项。]20.(示例)①但描绘出的作品显得单一苍素②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和谐③但是它的作用却非常大21.①“贵校”改为“学校”。②“惠

顾”改为“光临”。③“敬赠”改为“赠送”。④“些许”改为“很大”。22.《功夫学徒》创作研评会在北京举行,此节目用外国学徒体验中国职业的形式展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23.略。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6416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