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安溪一中等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1 页
  • 大小 529.000 KB
  • 2024-09-2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安溪一中等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安溪一中等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安溪一中等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28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3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安溪一中等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精准解析】.doc,共(31)页,529.0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d77506f2159d15b8af017417f25fef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养正中学、安溪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联考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细胞周期的叙述,错误的是()A.无论什么生物,在细胞周期中都是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时间长B.细胞分裂间期既有基因表达又有DNA复制C.肝细胞的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存在的时间比染色质的长D.细胞周期是一个与代谢相关的过

程,温度过高会导致细胞死亡【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1、分裂间期(90%~95%):①概念: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前。②主要变化:DNA复制、蛋白质合成。2、分裂期(5%~

10%):主要变化:(1)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丝形成纺锤体。(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3)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

两极。(4)末期:(1)纺锤体解体消失(2)核膜、核仁重新形成(3)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形成子细胞)。【详解】A、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

裂期两个阶段,无论什么生物,在细胞周期中的都是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时间长,A正确;B、细胞分裂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既有基因表达又有DNA复制,B正确;C、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在分裂间期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在

分裂期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而在细胞周期中的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时间长,故肝细胞的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存在的时间比染色质的短,C错误;D、细胞周期是一个与代谢相关的过程,需要能量,需要酶,温度过高会导致细胞死亡,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周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阶段等基础知

识,明确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再准确判断各选项选出正确的答案。2.TGF-β1/Smads是一条抑制肿瘤的信号传递途径。研究表明,胞外蛋白TGF-β1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

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因此易分散转移B.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原癌基因C.该信号传递途径,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D.复合物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

传递【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为信息类考察题,以文字信息的形式考查细胞膜的功能、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详解】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使细胞之间的粘着性降低,因此易分散转移,A正确;由题意可

知靶基因的表达可阻止细胞的异常增殖,抑制细胞癌变,所以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B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胞外蛋白TGF-β1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信号分子Smads进一步发挥作用,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C正确;复合物作为信号分子,由细胞质进入细胞核诱导靶基因的表达,

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D正确。【点睛】人和动物细胞染色体上原本就存在与癌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3.下列表

述不正确的是()A.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B.表现型由基因型决定,也受环境影响C.在减数分裂中,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相同基因不分离D.D与d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答案】C【解析】【分析】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生物体的表

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决定。【详解】A、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高茎的基因型有DD和Dd,A正确;B、表现型由基因型决定,还受环境影响,B正确;C、在减数分裂中,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相同基因也要分离,C错误;D、D与d是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为等位基因,D正确。故选C。4.先天性夜盲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如图是某家族系谱图,调查发现Ⅱ1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控制该病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B.Ⅳ1个体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4C.Ⅲ3个体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Ⅰ3D.Ⅱ2和Ⅲ2个

体都是杂合子【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Ⅱ1号和Ⅱ2号正常而Ⅲ3号患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已知该遗传病为单基因遗传病且Ⅱ1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可判断先天性夜盲症为伴X隐性遗传病。【详解

】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Ⅱ1号和Ⅱ2号正常而Ⅲ3号患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已知该遗传病为单基因遗传病且Ⅱ1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可判断先天性夜盲症为伴X隐性遗传病,A错误;B、根据伴性遗传的特点,Ⅲ2号个体为杂

合子的概率为12,因此其产生携带致病基因配子的概率为14,又因为Ⅳ1个体表现型正常,所以Ⅳ1个体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4,B正确;C、根据伴性遗传特点,Ⅰ4的致病基因一定传递给Ⅱ2,所以Ⅲ3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Ⅰ4不可能来自Ⅰ3,C错误

;D、Ⅰ4的致病基因一定传递给Ⅱ2,所以Ⅱ2个体是杂合子,而Ⅲ2个体可能是杂合子也可能是纯合子,D错误。故选B。5.下列有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A.有丝分裂产生的2个子细胞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一般相同B.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

.果蝇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一个细胞中X染色体数最多为4条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且含有同源染色体【答案】C【解析】【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

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

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

,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有丝分裂是为了亲子代细胞间遗传物质的稳定,因此产生的2个子细胞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一般相同,A正确

;B、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只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B正确;C、果蝇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一个细胞中X染色体数最多为2条,C错误;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还未形成两个细胞,因此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且含有同源染色体,D正确。故选C。6.观察到一个性别决定为XY型的二倍体动物

(正常体细胞内有2N条染色体)细胞正处在某分裂时期,含有2N条染色体,呈现N种不同形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此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则此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B.若此细胞中有染色单体,则此细胞不能是次级精母细胞C.若此细胞处在分裂中期,则此细胞中含有N个四分体D.若此细胞处在分裂后期,则其产

生两个子细胞的基因型不同【答案】B【解析】【详解】若此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则此细胞是来自雌性个体的体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可能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A错误。若此细胞中有染色单体,则此细胞是来自雌性个体的

体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不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B正确。若此细胞处在分裂中期,则此细胞来自雌性个体的体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可处在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有丝分裂的细胞中没有四分体,C错误。若此细胞处在

分裂后期,则其可能是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因为不知道此二倍体动物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所以初级卵母细胞产生两个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在没有交叉互换的情况下,而次级卵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基因型相同,D错误。7.下列关于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

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A.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建立在DNA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的基础上,这4种脱氧核苷酸分别含有A、T、G、C4种碱基B.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通过对DNA衍射图

谱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C.沃森和克里克曾尝试构建了多种模型,但都不科学D.沃森和克里克最后受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的启发,构建出科学的模型【答案】B【解析】【详解】沃森和克里克依据

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谱及有关数据,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B错误;故选B8.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思路相同B.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

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让上清液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D.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答案】B【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不同点:方法不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直接分离:分离S型细菌的DNA、多糖、蛋白

质等,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同位素标记:分别用32P和35S标记DNA和蛋白质结论不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

遗传物质(因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相同点①均使DNA和蛋白质区分开,单独处理,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②都遵循了对照原则;③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都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详解】A、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思路不相同,前者是体内转化实验,后者是将物质一一提

纯,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A错误;B、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B正确;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开,C错误;D、T2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不能感染肺炎双球菌,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还有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9.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

成了DNA双链的基本骨架B.磷酸二酯键既可以存在于DNA分子中,也可以存在于RNA分子中C.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并且游离的磷酸基团位于同一侧D.氢键可以在线粒体内形成,也可以在线粒体内断裂【答案】C【解析】【分析】DNA的

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磷酸与脱氧核糖

交替连接构成了DNA双链的基本骨架,A正确;B、磷酸二酯键既可以存在于DNA分子中,也可以存在于RNA分子中,B正确;C、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并且游离的磷酸基团位于两侧,C错误;D、由于线粒体中也含有少量的DNA,也能进行DNA的复制和转

录过程,因此氢键可以在线粒体内形成,也可以在线粒体内断裂,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DNA分子的分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0.下列属于基因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是()①镰刀型细胞贫血症②人类的白化病

③囊性纤维病④豌豆的皱粒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途径是: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详解】①镰

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①正确;②人类的白化病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实例,②错误;③囊性纤维病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③正确;④豌豆的皱粒是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④错误;故属于基因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是①③,C正确。故选C。11.有关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高倍显微镜能观察到分裂间期蛋白质的合成B.染色体变成染色质丝时,需要DNA解旋酶催化C.含有RNA聚合酶的细

胞都已高度分化D.成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属于已分化的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

)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详解】A、蛋白质的合成属于分子层次,高倍显微镜不能观察到分裂间期蛋白质的合成,A错误;B、染色体变成染色质丝时,不需要DNA解旋酶催化,B错误;C、几乎所有

细胞都能合成RNA聚合酶,因此若细胞含有RNA聚合酶,不能说明该细胞已高度分化,C错误;D、成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属于已分化的细胞,D正确。故选D。12.人体骨髓中存在少量属于多能干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如图为MSC分裂、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的示意图,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A.组织细胞中的DNA和RNA与MSC中的相同B.MSC不断增殖分化,所以比组织细胞更易衰老C.MSC中的基因都不能表达时,该细胞开始凋亡D.不同诱导因素使MSC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MSC为多能干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其先

进行细胞分裂产生了更多的MSC,在经过细胞分化形成了脂肪细胞、成纤维细胞、肌细胞和成骨细胞,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详解】A组织细胞中的DNA与MSC细胞中的DNA相同,但是RNA不同,A错误;B组织细胞是MSC细

胞增殖分化形成的,因此组织细胞比MSC细胞更容易衰老,B错误;C当MSC中的基因都不能表达时,说明该细胞早就已经开始凋亡了,C错误;D不同诱导因素能够使MSC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D正确;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分裂和细胞分裂的概念与过程,能够根据图示过程分析MSC细

胞经过了哪两个过程最终形成了四种不同形态功能的细胞。13.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线虫发育过程中细胞数量减少,是细胞凋亡的结果B.恶性肿瘤细胞有无限增殖的特性,所以不易被化疗药物杀死C.人的造血干细胞是全

能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细胞D.病原体侵染情况下发生的细胞的清除不属于程序性细胞死亡【答案】A【解析】【分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属正常死亡。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

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2、细胞癌变的定义: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的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详解】A、线虫发育过程中细胞数量减少,是细胞凋亡的结果,A正确;B、恶性肿瘤细胞需要在适宜的条件下

才具有无限增殖的特性,同时化疗很容易杀死恶性肿瘤细胞,B错误;C、人的造血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细胞,C错误;D、病原体侵染情况下发生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凋亡,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

细胞生命历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的各个生命历程,能够区分和联系各知识点,结合选项完成解答。14.某水果的果皮颜色由两对基因控制,其中A基因控制红色性状,a基因控制黄色性状,而B基因只对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淡化作用,使其呈现粉红色。现有红色果皮和黄色果皮的两亲本植株

杂交,F1全表现为粉红色果皮,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粉红色∶黄色=6∶6∶4。下列对该实验结果解释不正确的是()A.控制果皮颜色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和aabb或AAbb和aaBBC.F2中表

现型为粉红色果皮的植株的基因型共有2种D.F2中表现型为红色果皮的植株自交不会出现性状分离【答案】D【解析】【分析】现有红色果皮和黄色果皮两亲本植株杂交,F1全表现为粉红色果皮,F1自交所得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粉红色:黄色=6:6:4,该比例类似9:3:3:1,说明两

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表现为粉红色,由于B基因只对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淡化作用,使其呈现粉红色,故表现为粉色的基因型有AaBb、AaBB、表现为红色的有AAB、Abb、表现为黄色的有aaB_、aabb。【详

解】A、由分析可知:控制果皮颜色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亲本表现为红色果皮和黄色果皮,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故亲本的杂交组合为AABB和aabb或AAbb和aaBB,B正确;C、F2中表现型为粉红色

果皮的植株的基因型共有2种,及AaBb、AaBB,C正确;D、F2中表现型为红色果皮的植株的基因型有AAB_、A_bb,故自交可能会出现性状分离,D错误。故选D。15.鸡的性别(ZZ雄性,ZW雌性)不仅和性染色体有关,还与只存在于Z染色体上的DMRTI基因有关,雄性的高表达量开启性腺的

睾丸发育,而雌性的低表达量开启性腺的卵巢发育。研究发现:①无Z染色体和含有3条Z染色体的个体无法存活;②一定环境因素下,母鸡可性反转成公鸡。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卵细胞中可能找不到DMRTI基因B.母鸡性反转成公鸡可能与DMRTI基因的高表达量有关C.性染色体组成为ZZW和ZZ的个体

交配,存活子代中雌性个体占1/3D.染色体正常的母鸡性反转为公鸡,并与正常的母鸡交配,子代中雌性:雄性为2:1【答案】C【解析】【分析】1、鸟类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雌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2、分析题干的信息

:“Z染色体上的DMRT1基因的表达量与其数目呈正相关,从而影响鸡的性别”,分析可知ZZ表达量高表现为雄性、ZW表达量低表现为雌性,说明鸡的性别取决于Z的数量,含有一条Z的发育为雌性,含有2条Z的发育为雄性。【详解】A、母鸡的性染色体为ZW,卵细胞中可能不含有Z染色体,可能

找不到DMRT1基因,A正确;B、只有一条性染色体Z的个体DMRT1基因表达量低,开启性腺的卵巢发育,表现为母鸡,母鸡性反转成公鸡可能与DMRTI基因的高表达量有关,B正确;C、性染色体组成为ZZW和ZZ的个体均表现为公鸡,不能交配,C错误;D、染色体

正常的母鸡性反转为公鸡,性染色体组成仍为ZW,并与正常的母鸡ZW交配,由于无Z染色体的个体无法发育,子代中雌性:雄性为2:1,D正确。故选C。16.下列有关孟德尔“假说—演绎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性状是由染色体上的遗传因子控制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

行的检验C.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属于假说的内容D.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遗传因子的说法,他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A错误;测交

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B正确;“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

结合”属于假说的内容,C正确;孟德尔在做豌豆杂交实验时,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得F1,然后让F1自交,发生性状分离,经思考提出问题,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假说-演绎法,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

结论的能力。17.图表示大麻的性染色体简图,Ⅰ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Ⅱ、Ⅲ是非同源区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Y染色体的Ⅰ区段是DNA的碱基序列相同B.雄株减数分裂中性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Ⅱ区段C.若A、a位于Ⅰ区段,则种群中相关的基因型有7种D.若等

位基因位于Ⅰ区段,则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联【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性染色体为素材,考查伴性遗传,正确解读题图理解三个区段的位置及各区段的基因的遗传特点,根据具体问题进行相关的分析,正确写出遗传图解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X、Y染色体的Ⅰ区段为同源区段,碱基序列不一定相同,A错误;减数分裂过程中,雄株的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可发生交叉互换,即图中的Ⅰ区段,B错误;若A、a位于Ⅰ区段,则种群中相关的基因型有XAXA、XAXa、XaXa、XAYA、XAYa、XaYA、Xa

Ya共7种,C正确;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的单基因遗传病,患病率与性别有关,如①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性状均为男性,所有隐性性状均为女性;②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性状均为女性,所有隐性性状均为男性

,D错误。【点睛】如果若某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中(III区段),则其后代的男性全患病,因此建议选择生育女孩。18.某高等植物细胞中的小分子色素种类决定了花的颜色,现有紫花和白花两个品系。某实验小组

将一纯合紫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杂交,子代全为紫花,该小组继续利用该子代紫花植株进行自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紫花:红花:白花=9:3:4。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植株的花色至少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让该子一代紫花植株

与纯合白花植株杂交,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紫花:红花:白花=1:1:2C.该对性状反映了基因可以通过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D.若子二代代全部红花植株间随机授粉,则下一代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8:1【答案】B【解析】【分析】纯合紫花植株与纯合

白花植株杂交,子代全为紫花,说明紫花为显性,且该小组继续利用该子代紫花植株进行自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紫花∶红花∶白花=9∶3∶4,说明F1为双杂合,假设为AaBb,则子二代为紫花(A_B_)∶红花(A_bb)∶白花(aa__)=9∶3

∶4。【详解】A、子二代9∶3∶4是9∶3∶3∶1的变式,因此该植株的花色至少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让该子一代紫花植株(AaBb)与纯合白花植株(aaBB或aabb)杂交,若白花为aaBB,则得到的

子代植株中:紫花(2AaB_)∶红花(2aaB_)=1∶1,若白花为aabb,则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紫花(1AaBb)∶红花(1Aabb)∶白花(1aaBb、1aabb)=1∶1∶2,B错误;C、细胞中的小分子色素种类

决定了花的颜色,该对性状反映了基因可以通过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C正确;D、若子二代代全部红花植株(1/3AAbb、2/3Aabb)间随机授粉,配子为2/3Ab、1/3ab,则下一代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4/9AAbb、4/9Aabb)∶白花(1/9aabb

)=8∶1,D正确。故选B。19.在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中,某同学发现一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之间处于交叉互换状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需要在高倍镜下才能确定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B.从染色体的角度看互换的是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C.从基因的角度看互换的是非

等位基因片段D.该细胞中部已经出现细胞膜向内凹陷现象【答案】B【解析】【分析】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二、实验原理

: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

的各个时期。三、选材和染色剂:蝗虫的精细胞,材料易得,观察方便,染色体数量少,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形态都能观察到。染色剂选择: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四、方法步骤: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

和精细胞。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3、根据观察结果,尽可能多地绘制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详解】A、用显微镜观察时遵循先低后高的原则,因此先在低倍镜下识别初级精母

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A错误;B、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同源染色体内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片段的交叉互换,B正确;C、从基因的角度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中发生的交叉互换实质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或者相同基因之间的交换,C错

误;D、由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发生的交叉互换是在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细胞膜还没有开始向内凹陷,D错误。故选B。【点睛】熟悉减数分裂中发生的同源染色体内的交叉互换的实质、时期是判断本题的关键。20.下列有关遗传物质探索历程中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演绎推理”B.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数学模型C.艾弗里、赫尔希与蔡斯探究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运用了相似的设计思路D.科学家探究DNA复制方式的实验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和差速离心法【答

案】C【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

遗传物质。【详解】A.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属于假说—演绎法中的“假说”,A错误;B.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B错误;C.艾弗里、赫尔希与蔡斯探究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都运用了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观

察各自作用的设计思路,C正确;D.科学家探究DNA复制方式的实验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没有用差速离心法,D错误。故选C。21.如图表示乙型肝炎病毒(HBV)促进肝细胞增殖和肿瘤发生的机理,其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A.HBx的合成需要宿主细胞提供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B.HBx通过促进Inc-HUR1的转录形成更多的Inc-HUR1-RNAC.HBV的核酸彻底水解后可得到六种小分子D.由图可推测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可以抑制肿瘤发生【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HBV编码的HBx蛋

白质促进Inc-HUR1的转录形成更多的Inc-HUR1-RNA;Inc-HUR1-RNA促进肝细胞的增殖,Inc-HUR1-RNA形成的p53抑制肝细胞的增殖。【详解】A、HBx的合成需要宿主细胞提供原料、能量和酶等,而模板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提供,A错

误;B、据图分析,HBx通过促进(+)Inc-HUR1的转录形成更多的Inc-HUR1-RNA,B正确;C、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核酸只有DNA,初步水解形成脱氧核糖核苷酸,进一步水解形成脱氧核糖、磷酸和四种碱基,C正确;D、由图可知,p53抑制肝细胞增殖,可推测是一种

肿瘤抑制因子,可以抑制肿瘤发生,D正确。故选A。22.下列是某同学构建的关于基因的概念模型,其中不合理的一组是()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②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中的碱基数小于DNA中的碱基总数③基因的本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④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蕴藏在

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⑤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基因本质不同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③④D.④⑤【答案】D【解析】【分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

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3、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4、基因和脱氧核苷酸的关系:每个基因中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5、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不同的基

因含有不同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详解】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①正确;②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由于DNA中还有无遗传效应的片段,因此基因中的碱基数小于DNA中的碱基总数,②正确;③基因的本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

A片段,③正确;④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藴藏在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④错误;⑤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基因本质都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⑤错误.故选D。【点睛】注意基因的本以及与脱氧核苷酸、DNA、染色体、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是解答

本题的关键。23.如图为某家族苯丙酮尿症(B、b)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d)的遗传家系图,其中Ⅱ4不携带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基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B.Ⅱ

1和Ⅱ3基因型相同,均为BbXDXdC.Ⅱ1和Ⅱ2再生育一个孩子为正常女孩的概率是3/8D.若Ⅲ5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是Ⅱ3【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由遗传图解可知,Ⅱ4和Ⅱ3不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但是他们

的儿子Ⅲ5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说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属于隐性遗传病,其中Ⅱ4不携带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基因,说明此病位于X染色体上,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伴X隐性遗传病。Ⅱ1和Ⅱ2不患苯丙酮尿症,但是他们的女儿Ⅲ2患有苯丙酮尿症,说明苯丙酮尿症属于常

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详解】由遗传图解可知,Ⅱ4和Ⅱ3不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但是他们的儿子Ⅲ5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说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属于隐性遗传病,其中Ⅱ4不携带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基因,说明此病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Ⅱ1和Ⅱ2不患苯丙酮尿症,但是他们的

女儿Ⅲ2患有苯丙酮尿症,说明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Ⅱ1和Ⅱ3都不患病,但是子女中有患苯丙酮尿症(B、b)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D、d)的,因此Ⅱ1和Ⅱ3基因型相同,均为BbXDXd,B正确;Ⅱ1的基因型为BbXDXd,由遗传图解可知Ⅱ2的基因型

为BbXdY,因此Ⅱ1和Ⅱ2再生育一个孩子为正常女孩的概率是3/4×1/4=3/16,C错误;因为Ⅱ3基因型为BbXDXd,Ⅲ5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所以若Ⅲ5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是Ⅱ3,D正确,

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24.番茄(2N=24)种群中偶尔会出现一种三体植株(6号染色体有3条)。三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时2条随机配对,另1条不能配对(如图所示)。设三体

番茄的基因型为AABBb,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A.该三体番茄产生的花粉的基因型为ABB、Ab、ABb、ABB.该三体番茄与正常番茄杂交,子一代中出现三体番茄的概率为1/4C.该三体番茄植株在进行细胞分裂时,一个细胞中最多会出现50条染色体D.该三体番茄

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1次所得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b【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三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时2条随机配对,另1条不能配对,则基因型为AABBb的三体番茄产生的花粉的基因型为ABB∶Ab∶ABb∶AB=1∶1∶2∶2。【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AABBb的三体番茄产

生的花粉的基因型为ABB、Ab、ABb、AB,A正确;B、该三体番茄与正常番茄杂交,后代中变异个体(即染色体数异常)的几率为1/6+2/6=1/2,B错误;C、该三体番茄植株的染色体有25条,一个细胞中最多出现50条染色体,C正

确;D、有丝分裂所得子细胞的基因型不变,仍为AABBb,D正确。故选B。25.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与2、3、4互为等位基因,

与6、7、8互为非等位基因B.同一个体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也应含有基因1~8C.1与3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分离,1与2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分离D.1分别与6、7、8组合都能形成重组型的配子【答案】B【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图中为一对同源染色体,1与2、5与6、3与4、7与8为相同基因,1(或2)与3或4可能是等位基因,5(或6)与7或8可能是等位基因。【详解】1与2是相同基因,1与3、4可能互为等位基因,1与6、7、8互为非等位基因,A错误;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其进行减数分裂时形成的初级精母

细胞含有的染色体的数目和基因种类、数目均相同,故均含有基因1~8,B正确;若不考虑交叉互换,1与3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1与2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若考虑交叉互换,则1与2可能会在减数第

一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1与3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C错误;1与5在同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5与6是相同的基因,因此1与6的组合不能形成重组配子,D错误。故选B。26.下列关于DNA、基因及

染色体的相关叙述,合理的是()A.染色体上的DNA通过半保留复制使子代保留了亲代一半的遗传信息B.无论原核还是真核细胞,一个mRNA都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且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C.基因在DNA分子双链上成对存在D.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完成后使人

们接受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结论【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2、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1)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

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2)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

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染色体上的DNA通过半保留复制,使子代保留了亲代全部的核遗传信息,A错误;B、无论原核还是真核细胞,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

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提高翻译的效率,B正确;C、基因是由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基因在DNA分子双链上不是成对存在的,C错误;D、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但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B。27.下列有关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分子一条链上的相邻碱基之间通过氢健相连B.DNA分子复制完成后,母链和子链中(A+T)/C+G)的值相等C.在DNA双链完全解

开后,DNA聚合酶与DNA结合,催化DNA的复制D.DNA双链被32P标记后,在31P中复制n次,子代DNA中有32P标记的占1/2n【答案】B【解析】【分析】1.DNA的化学结构:①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C、H、O、N、P等。

②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③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2.DNA分子复制的场所、过程和时间:(1)DNA分子复制的场所: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2)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①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③形成子代DNA: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2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

DNA分子。(3)DNA分子复制的时间: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3.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1)模板:解旋后的两条DNA单链;(2)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4.DNA精确复制的保障条件:(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

制提供精确的模板;(2)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精确地进行。【详解】A、DNA分子一条链上的相邻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A错误;B、DNA分子的两条链中(A+T)/(C+G)的值相等,且等于整个DNA分子中的该比值,因此DNA分子复制完成后,母链和子链中

(A+T)/C+G)的值相等,B正确;C、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的,C错误;D、DNA双链被32P标记后,在31P中复制n次,子代DNA中有32P标记的占1/2n-1,D错误。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DNA分子结构

的结构特点,掌握DNA分子复制的过程、条件等知识点,理解DNA结构和复制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计算公式,进而结合选项分析答题。28.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具有与mRNA链终止密码相对应的反密码子B.tRNA的反密码子携带了氨基酸

序列的遗传信息C.DNA是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D.每种氨基酸仅由一种密码子编码【答案】A【解析】【分析】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在遗传学上称为翻译,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翻译过程中,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

A上的反密码子配对。【详解】A、mRNA链上的终止密码不能决定氨基酸,没有与之配对的反密码子,A正确;B、翻译过程中,氨基酸是由mRNA上的密码子决定的,因此mRNA的密码子携带了氨基酸序列的遗传信息,B错误;C、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是mRNA,C错误;D

、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几种密码子编码,D错误。故选A。【点睛】在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求考生识记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种类,并且熟练掌握蛋白质的翻译过程。29.下列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转录时有DNA双链解开和恢复的过程②tRNA、rRNA和mRNA

都从DNA转录而来③同一细胞中两种RNA的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④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⑤一个基因的两条DNA链可转录出两条相同的RNA⑥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过程即是蛋白质合成的过程⑦一个tRNA分子中含有三个碱基A.①②③B.①②⑤⑥C.②③④

⑤⑦D.①③④⑤⑥⑦【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分子的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详解】①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

板合成RNA分子的过程,该过程中有DNA双链解开和恢复的过程,①正确;②RNA包括tRNA、rRNA和mRNA,都从DNA转录而来,②正确;③同一细胞中两种RNA的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③正确;④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可以在细胞核外发生,如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

转录形成RNA,④错误;⑤转录只能以DNA(或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分子,⑤错误;⑥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过程包括转录(形成RNA)和翻译(形成蛋白质)两个过程,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⑥错误。⑦一个tRNA分子中含有若干个碱基,⑦错误。故选

A。30.如图表示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可重复进行①、②过程B.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不能进行①过程,但可进行②、③过程C.图中①②③过程均存在碱基互补配对D.①

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②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详解】A、减数分裂没有细胞周期,所以核DNA不能重复进行①过程,A错误;B、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所以不能进行①、②、③过程,B错误

;C、图中①过程亲代DNA链和子代DNA链之间存在碱基互补配对,②过程DNA的模板链和RNA之间存在碱基互补配对,③过程信使RNA和转运RNA之间存在碱基互补配对,C正确;D、图示①、②过程都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31.下图1表示基因

型为AaBb的某二倍体动物不同细胞分裂时期的示意图;图2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1)图1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有________(填数字序号),处于图2中CD段的时期有________(填数字序号)。(

2)图1时期②细胞中同时出现A和a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两者的碱基排列顺序________(填“一定相同”“一定不同”或“不一定相同”)。(3)若使用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来培养该动物细胞,则该细胞第一次分裂进行至图1中

时期②时,该细胞中被15N标记的染色体有________条。(4)图1中②细胞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图3中B→C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E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③⑤(2).①④⑤(3).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4).一定不同(5).4(6).极体

或精细胞(7).DNA复制(8).着丝点分裂【解析】【分析】分析图1: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

第二次分裂中期;⑤细胞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分析图2:AB段,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为1:1;BC段;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由1:1变为1:2;CD段,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为1:2;EF段,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为1:1。【详解】(1)由以上

分析可知,细胞①③⑤含有同源染色体;图2中CD段表示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为1:2,对应于图一中的①④⑤。(2)图1中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中同时出现A和a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交叉互换);A和a是一对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后形

成的,而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因此A和a的碱基排列顺序一定不同。(3)若使用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来培养该动物细胞,则该细胞第一次分裂进行至图1中时期②时,DNA分子只复制了一次,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

此时所有染色体上的DNA都被15N标记,即此时被15N标记的染色体有4条。(4)图1中②细胞进行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且细胞质是均分的,故子细胞名称为极体或精细胞。(5)图3中B→C的原因是DNA复制,导致每条

染色体上有2个DNA;D→E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单体分离,每条染色体上只有1个DNA分子。【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熟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图像及特点,并能分析出各时期的物质变化。32.研究发现一些家

族的遗传性严重肥胖受某常染色体上的M、m基因和另一常染色体上的R、r基因共同控制。黑皮素4受体与促黑素细胞激素结合才能维持正常的体重,否则将会出现严重性肥胖,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图2显示该家族的严重肥胖遗传系谱,其中Ⅰ1是纯合体

,Ⅰ2的基因型为mmRr。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1)组成M基因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黑皮素4受体的本质是________。(2)基于图示机理,该家族中体重正常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__,控制该性状的基因遵循________遗传规律。(3)在酶X表达受阻的下列基因型个体中,注射促黑素细胞激素能缓解甚至治疗严重肥胖的有________(填字母)。a.MMRrb.Mmrrc.mmrrd.MMrr(4)Ⅱ4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若Ⅱ5为杂合子

,则生出的孩子严重肥胖的概率是________,Ⅲ7与正常纯合子男性婚配,则后代正常的概率是________。【答案】(1).脱氧核苷酸(2).蛋白质(或糖蛋白)(3).MMrr或Mmrr(4).自由组合(或分离和自由组合)(5).bcd(6).MmRr(7).5/8

(8).3/5【解析】【分析】题意显示:肥胖受M、m基因和R、r基因共同控制,且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另当M基因和r基因共同存在时,个体表现为正常体重,故此可知正常个体的基因型为M—rr。【详解】(1)基因是具有遗传效

应的DNA片段,故组成M基因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通常情况下,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故黑皮素4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或糖蛋白)。(2)由题意可知,该家族中体重正常个体的基因型为MMrr或Mmrr,控制该性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或分离和自由组合)遗传规律。(3)在酶X表达受阻的下意味着促黑素细胞

激素不能合成,激素起作用需要相应的受体,图在注射促黑素细胞激素的情况下必须满足黑皮素4受体的存在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而黑皮素4受体是在r基因指导合成的,故只要下列基因型中r基因且能正常表达的个体就可以通过注射促黑素细胞激素来

进行治疗,据此可知,基因型为Mmrr、mmrr和MMrr个体都可通过注射促黑素细胞激素来缓解甚至治疗严重肥胖,故选bcd。(4)题意显示Ⅰ1表现正常且是纯合体,故其基因型为MMrr,Ⅰ2的基因型为mmRr,则可知患者Ⅱ4的基因型为MmR

r。若Ⅱ5表现正常,且为杂合子,则其基因型为Mmrr,则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为3/4×1/2=3/8,则生出的孩子严重肥胖的概率是1-3/8=5/8,Ⅲ7为患者,其可能的基因型有1/4MmRr、1/8mmRr

、1/8mmrr或1/8MMRr,这四种基因型,调整比例后为2/5MmRr、1/5mmRr、1/5mmrr或1/5MMRr,与正常纯合子男性基因型为MMrr婚配,则后代正常的概率为:2/5×1×1/2+1/5×1

×1/2+1/5×1×1+1/5×1×1/2=3/5。【点睛】运用分离定律解答自由组合定律的计算问题是本题的必备思路,另解读题中的致病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3.φ174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单链DNA,感染宿主细胞后,先形成复制型的噬菌体双链DNA分子(母链为正链,子链为负链),转录时

以负链为模板合成mRNA。下图为φ174噬菌体的部分基因序列(正链)及其所指导合成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图中数字为氨基酸编号)。分析回答问题:(1)基因D与E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分别是________,翻译形成的

一条肽链中分别含有________个肽键。(2)基因E的负链DNA作为模板指导合成的mRNA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43%,mRNA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腺嘌呤分别占32%、22%。则与mRNA对应的复制型的双链D

NA分子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________。基因E的负链DNA作为模板指导合成的mRNA中,至少需要消耗________个游离的胞嘧啶核糖核甘酸。(3)与宿主细胞的DNA复制的条件相比,φ174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形成

复制型双链DNA分子过程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由于φ174噬菌体单链DNA中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导致基因D指导合成的肽链中第59位氨基酸由缬氨酸(密码子为GUU、GUC、GUA和GUG

)变成丙氨酸(密码子为GCU、GCC、GCA和GCG),则该基因中碱基替换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5)一个DNA分子上不同基因之间可以相互重叠,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其主要的遗传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答案】(1).UAA、UGA(2).151、90(3).27%(4).69(5).模板、酶不同(6).T→C(7).可以节约碱基;有效地利用DNA遗传信息

量;提高碱基利用的效率;参与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图中基因序列为正链,子链为负链,而转录时以负链为模板合成mRNA,扣住题中关键信息“转录时以负链DNA作为模板合成mRNA”答题。【详解】(1)根据题图,基因D与E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基因D和基因E终止部位

对应的负链分别为ATT、ACT,则负链转录形成的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分别是UAA、UGA,翻译形成的一条肽链中分别含有152、91个氨基酸,分别含151、90个肽键。(2)根据题意,基因E的负链DNA作为模板指导合成的mRNA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43%,mRNA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

碱基中腺嘌呤分别占32%、22%,则mRNA中尿嘧啶占22%,腺嘌呤占32%,鸟嘌呤占21%,胞嘧啶占25%,mRNA的模板链中腺嘌呤占22%,胸腺嘧啶占32%,因此复制型的双链DNA分子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32%+22%)÷2=27%。图中

基因序列为正链,子链为负链,而转录时以负链为模板合成mRNA,而mRNA中尿嘧啶占22%,腺嘌呤占32%,鸟嘌呤占21%,胞嘧啶占25%,mRNA中共92╳3=276个碱基,故合成mRNA时需消耗胞嘧啶核糖核苷酸276╳25%=69个。(3)宿主细胞的DNA复

制需要解旋酶,模板链有2条,而φ174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单链DNA,感染宿主细胞后,先形成复制型的噬菌体双链DNA分子,故与宿主细胞的DNA复制的条件相比,φ174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形成复制型双链DNA分子过程的不同之处是

模板、酶的不同。(4)该基因突变是由于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引起的,基因D指导合成的肽链中第59位氨基酸由缬氨酸(密码子为GUU、GUC、GUA和GUG)变成丙氨酸(密码子为GCU、GCC、GCA和GCG),则发生的变化是密码子第二位的U被

C替换,则模板链即负链上发生的是A被G替换,即基因D中T被替换成了C。(5)一个DNA分子上不同基因之间可以相互重叠,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不仅可以节约碱基,有效地利用DNA遗传信息量,提高碱基利用的效率,还能参与对基因表达的调控。【点睛】本题结

合φ174噬菌体的部分基因序列及其所指导合成的蛋白质部分氨基酸序列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等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应用,能运用其延伸规律答题;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条件等知识,能结合题中和图中的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转录时以负链

DNA作为模板合成mRNA”。34.某多年生植物的宽叶和窄叶由等位基因A、a控制,红花和白花由等位基因R、r控制。用两株纯合植株杂交得到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亲本组合F1F2宽叶红花宽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红花窄叶白花宽叶

白花(♀)x窄叶红花(♂)98102616320宽叶白花(♂)x窄叶红花(♀)101103626121(1)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上,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F2中出现四种表现型的比例约为_____________,研究小组经分析提出了两种假说:假说一:F2中有两种基因型的个体死亡,且致死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说二:F1中__________

(基因型)的花粉不育。(3)请利用上述实验中的植株为材料,设计一代杂交实验检验两种假说(写出简要实验设计思路,并指出支持假说二的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假说二成立,则F2中宽叶红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为____

_____________;如果假说一成立,用F2中宽叶红花自交,后代窄叶白花植株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___。【答案】(1).常染色体(2).亲本杂交,正反交结果相同(3).5:3:3:1(4).AaRR、AARr(5).AR(6).以F1中的宽

叶红花作为父本或母本分别与F2中的窄叶白花测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并统计比例。若两种方式的测交实验中有一种子代出现宽叶白花:窄叶白花:窄叶红花=1:1:1(子代不出现宽叶红花),则假说二成立(7).3AaRr:1AaRR:1AARr(8).1/15【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表中

为正反交实验,实验的结果子代表现型一致,说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与性别无关联性。再根据F1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可知宽叶对窄叶为显性性状、红花对白花为显性性状,但是F2代中表现型及比例

接近宽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红花∶窄叶白花=5∶3∶3∶1,不符合9∶3∶3∶1的比例,说明后代中可能存在致死现象或者亲代产生的某种配子不育导致的。【详解】(1)由表格信息可知,亲本正交、反交的结果相同,都表现宽叶红花,

因此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2)由表中数据可知,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接近宽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红花∶窄叶白花=5∶3∶3∶1;正常条件下,四种表现型的比例是9∶3∶3∶1,如果是F2代某两种基因型的个体死亡造成,则死亡个体的基因型是AAR

r、AaRR;如果是某种基因型的花粉不育造成,则应该是基因型为AR的花粉不育造成的。(3)以F1中的宽叶红花(AaRr)作为父本或母本分别与F2中的窄叶白花(aarr)测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并统计比例。如果是由AR的花粉不

育引起的,F1中的宽叶红花(AaRr)为父本,产生的可育花粉的类型及比例是aR∶Ar∶ar=1∶1∶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Rr∶Aarr∶aarr=1∶1∶1,分别表现为窄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白花。(4)正常条件下,

F2代宽叶红花的基因型9A_R_,分别是1AARR、2AaRR、2AARr、4AaRr,如果假说二成立,即基因型为AR的花粉不育,每一种基因型都缺少1份,则基因型及比例是AaRR∶AARr∶AaRr=1

∶1∶3。若假说一成立,即AARr和AaRR的基因型致死,则F2中宽叶红花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RR∶AaRr=1∶4,其中AaRr的自交后代中,表现型及比例为宽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红花∶窄叶白花=5∶3∶3∶1,即窄叶

白花占1/12,所以用F2中宽叶红花自交,后代窄叶白花植株所占的比例是:4/5×1/12=1/15。【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满足9:3:3:1的使用条件,解释性状偏离比出现的原因,并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设计遗传实验、预期实验结果、获取结论,并对后代进

行概率计算。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666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