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pdf,共(4)页,339.31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d13e301bd8e273dc7efe19ca1bab53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页共4页余姚中学2024学年第一学期质量检测高一历史学科试卷命题:金曦审题:宋文犇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表明,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
以及东北辽河等区域均出现了文明起源的迹象,其中,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与东北辽河的红山文化,二者出土的玉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是()A.多元一体B.自成体系C.绵延不断D.漫天星斗2.中华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
多处,且分布广泛。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遗址是()A.临潼姜寨遗址B.红山文化遗址C.襄汾陶寺遗址D.良渚文化遗址3.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B.孔
子C.墨子D.邹衍4.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一规定旨在()A.实现富国强兵B.保护农民利益C.推行重农抑商D.承认土地私有5.“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下列属于汉武帝“有所损益”的措施有()①实行与民
休息政策②设立刺史③颁布“推恩令”④设置西域都护府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6.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至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这说明()A.相权逐渐转移B.中央集权加强C.皇权逐渐衰落D.行政效率降低7.我国古代有一部医学巨著,
成书于东汉,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这部著作是()A.《黄帝内经》B.《千金方》C.《本草纲目》D.《神农本草
经》8.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北魏孝文帝下诏:“魏之先祖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主元也,宜改姓元氏。”此举意在()A.促进北魏统一北方B.消除民族间的隔阂C.弘扬儒家先进文化D.维护政权正统地位9.有
秦简记述曰:“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该记述所体现的秦朝巩固统治的举措是()A.推广郡县制度B.迁徙贵族豪强C.发动焚书坑儒D.编定户籍制度10.论及“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有学者指出,它“打破
了西域各地小国林立、互不往来的隔离状态”“增强了西域各地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同”。该学者意在强调西域都护府的设立()A.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B.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C.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
D.使汉王朝首次了解到了西域的具体情况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第2页共4页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1.下图是出土于陕西西安临潼姜寨
聚落遗址的半圆形铜残片与两截铜管,可能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最早冶炼产物。姜寨聚落遗址除了出土上述物件外,还具有的典型特征是()①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②尚未产生贫富分化③出现大规模祭坛和神庙④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甲骨文的发现地是()A.二里头遗址B.殷墟遗址C.陶寺遗址D.良渚遗址13.有学者指出,周初统治者特别重视庙祭,各级贵族均按礼制立庙,《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
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与之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内外服制B.禅让制C.宗法制D.郡县制14.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历史现象。该现
象出现的根源是()A.新兴士阶层崛起B.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日益激烈C.铁犁牛耕的出现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丧失15.下表为战国时期六国人才流动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人才流动()战国时期六国齐国韩国魏国楚国赵国秦国人才总数623659526639流动人才数2413
1916141人才流动率约38.7%约36.1%约32.2%约30.8%约21.2%约2.6%A.根源于频繁的兼并战争B.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D.适应了社会转型的时代需求16.《孟子·梁惠王上》写道,梁襄王曾经问孟子:天下怎样才能
安定?孟子回答:“定于一。”孟子反对“以力服人”,他强调,如果国君能够以“仁”作为政治准则,就可“仁人无敌于天下”。统治者应当推行“王道”,实施“仁政”,才可能实现“大一统”。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孟子思想不适合
战国的历史环境②孟子的主张背离孔子“仁”的思想③孟子的主张体现了时代发展趋势④孟子的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同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17.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三十
三年,“诸尝逋亡人……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北斥逐匈奴”。秦朝的这些措施()A.消除了地方割据B.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C.意在巩固国家统一D.反映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18.《汉书》记载:“汉兴至于孝武……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第3页共4页遂
空其地……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以通西域,鬲(隔)绝南羌、匈奴。”四郡的设置()A.为张骞通西域创造了条件B.阻断了匈奴与外界的联系C.使河西走廊地区得到开发D.加强了对西域的行政管理19.
下表为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它能够反映出()匈奴羯鲜卑汉·前赵北凉夏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氐羌賨汉前秦后凉后秦成汉前凉北燕西凉①少数民族政权多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②各个政权长期友好并存③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④少数民
族认可中原文化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0.袴褶本是胡服的一种,上服褶而下缚袴,褶是一种短上衣。这种装束方便骑乘,所以多用来做军服。袴褶在战国时期由游牧民族传入中原,逐渐被汉族接受,到南北朝时已经成为流行服装。这一变化反映了南北朝()A.民众审美观念的提升B.
游牧民族汉化成果显著C.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D.服装制式等级差别消失21.十六国时期,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的本族语言渐渐地在生活中消失,北方汉语中也融入了各种少数民族语;而东晋疆域内,南方的吴、越语融入
了许多侨居者带来的北方汉语。这反映出()A.文化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B.南北方民族的地位趋于平等C.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D.朝代更替的频繁与社会动荡22.汉初,以黄老思想治国。《汉书》记载:“……是故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而吴濞(吴王刘
濞)、淮南皆招宾客以千数。外戚大臣魏其、武安之属竞逐于京,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徒驰于闾阎,权行州域,力折公侯。”为扭转这一局面,西汉王朝()A.调整治国思想B.实行察举制度C.严厉打击游侠D.限制外戚干政23.“阳关西出鸟犹愁,万里黄沙汉使游。望断
雪山峰外月,荡摇戈壁漠中舟。云飞丝路飘花雨,风动驼铃运锦绸。古道寂寥今尚在,鸣沙山上梦悠悠。”李白的这首诗反映了丝绸之路发展的兴盛。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说法正确的是()A.丝绸之路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唯一通道B.丝绸之路大大促进
了西域和中原的联系C.张骞通西域发生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后D.西域都护府是管理丝绸之路的重要机构24.一些颇有影响的中国学者的著作未能列入世界参考文献目录。例如,陈直有多种秦汉史研究专著,内含丰富的考古文物资料,参考文献目录仅引有《两汉经济史料论丛》一种,
未列入《史记新证》《汉书新证》等书。这种现象表明()A.历史文献在材料方面所引较多,论著则较少B.中外学术界成果的彼此交流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C.秦汉史研究以考古文物材料与文献相印证为特色D.部分学者著作
不具备成为录入史料的价值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5小题16分,第26小题22分,共38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第4页共4页在商鞅的改革措施中,虽然大多数都和政治、军事和经济相关,但都达到了移风易俗的效果。通过改革,秦国社会上形成
了“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的风气,秦军士兵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成为名副其实的“虎狼之师”。而且民众以勤于农事为荣,民风趋于淳朴,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在社会习俗方面商鞅强制从大家庭中析分出大量的小家庭,使政府掌握的户数大增加,其征收的户赋也随之提高。
商鞅颁布法令禁止民众私斗,违反者视情节轻重依律处刑,使秦人“法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商鞅确立的法令,成为了秦国崛起至关重要的因素。——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材料二孝文帝推行改革鲜卑族生活方式政策的直接目
标是要用儒家的札治与孝治思想来完成鲜卑族的文化变迁,继而确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鲜卑民族在婚姻丧葬习俗、发式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同汉族一样,具有同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渐接受汉文化,与汉族相融合。——摘编自岳雪莲《从北魏孝文帝改
革看拓跋鲜卑的文化变迁》(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商鞅为改变社会风气而采取的措施及效果。(10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推动鲜卑族“文化变迁”的方向和主要内容。(6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周代分封制始于周武王克商之后,直至康王时还
在继续实施。周代分封制首封夏商帝王后裔和吕尚等周室功臣,后又扩及秦、楚、肃慎等许多臣服于周天子的异姓异族部落。分封对象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中华民族赖以发祥的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受封诸侯从周天子那里不仅得到了土地、部落民
众和表示身份与权力的彝器等,还得到因地制宜的行政权和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权。——摘编自董恩林《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材料二从“江南瘴疠地,九州之隅角”到“苏湖熟,天下足”,乃至江南“富甲天下”“衣被天下”,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段。大体而言,以西晋永嘉南渡为起始
,江南人口开始加速集聚,并以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开展农业生产;经唐安史之乱和宋靖康之变后,江南逐渐完成了这一历史形象转变。——摘编自樊良树《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开发概论》材料三“大一统”是中国古代维系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重要政治理念。始于春秋时
期儒家“合天下为一家”“六和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理念,主张国家要实现政治一统、疆域一统、民族一统、思想文化一统。即以疆域的统一为基础,强调“继前统,受新命”之“正统”,接续紫儒重道、纲常名教之思想文化“道统”。千百年来,“大一统”被历代王朝视为治理国家
的重要理念。无论是汉族所建立的王朝还是北方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甚或是地方割据政权,无不以实现“大一统”为政治目标。并认为这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大一统”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条主
线。——邹建达《光明日报》2016年1月20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分封制的特点及作用。(6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主题自拟论题并加
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