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5)页,906.09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d00a865535fd72f093c09fcba6c76b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校高2025届高三上期第一学月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为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该水利系统由自
然山体的多段坝体组成,需要10万以上人力长时段的建设施工。据此可知,良渚文化时期()A.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已经出现B.精耕细作农耕技术初步显现C.生态环境得到了大幅的提升D.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良渚古城出现需要长时段建设施工的大型水利系统,说明当时组织能力强大,需要依靠较为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落实,这体现出良渚已经出现了强制性的公共权力,A项正确;良渚时期未出现精耕细作技术,而精耕细作农耕技术初步显现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中
主要涉及良渚古城的公共建设,无法看出生态环境破坏,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良渚文化,没有体现其他文明,无法体现多元一体,排除D项。故选A项。2.秦简记载的地方行政运作执行状况(节选)序号行政运作总数按律令行政及所占比率自主行政及所占比率1县令、丞下达的政令与
执行341441.2%2058.8%的2内部政务的申告与裁决7457.1%342.9%据表可知,秦朝()A.律令暴露出一定的缺陷B.地方行政决策权限较大C.基层治理模式日臻成熟D.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郡县制下,地方自主行政的比重相对较大,说明地方行政决策权限较大,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地方按律令行政的执行状况,没有律令的具体内容,不能得出律令暴露出一定的缺陷,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秦朝地方行政运
作执行存在一些问题,“日臻成熟”的表述程度过重,排除C项;地方行政决策权限较大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3.如图为北魏都城洛阳城,城市营建在汉代的基础上做了一定改变,规模宏大,面积约为西汉长安城的2.
8倍。该城由郭城、内城、宫城三重组成,郭城内设“方三百步”的里坊,323座。宫城居中,中轴深远,分工明确,布局严谨,方格路网规整有序,市肆繁荣,佛寺众多。这充分体现出北魏()①强调民族融合的思想意图②以礼制为核心的营国制度③开始确立城市的市坊制度④佛教发展
影响了都城规划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图文结合所学可知,北魏统治者营建洛阳城深受汉文化影响,宫城居中且处于中轴线上,体现封建等级礼制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②正确;“四夷馆”体现出北魏统治者民族融合的思想,①
正确;北魏太武帝虽大举灭佛,但并未禁绝佛教在整个北魏流传,北魏崇佛现象盛行,洛阳城内佛寺众多,体现佛教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④正确;据材料无法判断北魏最早开始确立市坊分界制度,③说法有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4.魏晋南北朝
时期在南北政权对峙中,南朝认为北朝的民族政权是非正统的,用“魏虏”“索头”等称呼北魏民族;而北朝所著史书,认为正统乃属北方,北魏地处中原,是真正的正统文化所在地,而将南朝的宋、齐、梁三朝称为“岛夷”。这一现象反映出A.民
族冲突中蕴含着文化认同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C.传统的夷夏观发生根本改变D.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被阻断【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南北朝政权对峙之时,南北政权互相争夺王朝的正统地位,并指责对方,这反映出南北政权间既相互冲突又存在着文化认同,A项正确;争夺正统并不意
味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项;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南北政权之间处于对立状态,但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依然在持续,排除D项。故选A项。5.《资治通鉴》记载,唐初,中书令由皇帝处领旨,交其属下中书舍人六员起草诏令,“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所
署意见由中书侍郎、中书令审覆后,交门下省驳正,然后由尚书省颁下执行。这一制度反映了唐初()A.注重中枢决策的合理性B.实行集体决策削弱相权C.中枢决策权力发生转移D.三省体制已经遭到破坏【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强调草拟讯令时中书舍人六员各自发表意见,供长官参考,这制度有利于集思广益,科学决策
,A项正确;中枢决策权力仍然在中书省,排除B项;“中枢决策权力发生转移”说法错误,在唐朝时未转移,排除C项;三省体制在唐朝时没有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A项。6.宋代苏辙在其《栾城后集》中提出:“老佛之道,非一家之私说也,自有天地,而有是道矣。导之以礼的乐,齐之以政刑,道行其间而民不知,万物
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泯然不见其际而天下化,不亦周孔之遗意哉!”材料反映的思想主旨是()A.融儒、释、道为一体B.主张道是万物本原C.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D.推崇儒家反对佛道【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
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苏辙认为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和佛教思想相互联系,说明思想主旨是融儒、释、道为一体,A项正确。道家学派主张道是万物本原,排除B项;苏辙只是强调儒、释、道,并未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排除C项;苏辙
的主张强调佛教和道教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并未反对佛道,排除D项。故选A项。7.王守仁在贵州、广西任职期间,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创办学校,并提出“用夏变夷,宜有学校”,让少数民族子弟人书院学习,以“拘集该府县学诸生,为之勤勤开诲,务在兴起圣贤之学,一洗习染
之陋”。这一举措意在()A.宣扬心学的理论主张B.巩固明朝的政治统治C.促进当地的民族交融D.强化乡村的基层治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
务在兴起圣贤之学,一洗习染之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守仁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创办学校,让少数民族子弟人书院学习,这对于改变当地落后文化习俗、传播中原文化,促进文化认同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巩固明朝对当地的政治统治,B项正确;心学是明代王守仁发展起来了一门哲学理论
,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材料并未对心学的理论主张展开论述,排除A项;王守仁的这一举措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但仅凭材料无法对该举措是否促进了当地的民族交融作出准确判断,排除C项;王守仁在少数民族居住
地区创办学校,并不属于乡村基层治理的范畴,排除D项。故选B项。8.下图为清代《丕翁先生巡视台阳图卷》(局部)。“丕翁先生”就是雍正十三年(1735年)巡视台湾的监察御史严瑞龙。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发展B.官僚对艺术的追求得
以满足C.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日臻完善D.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相结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雍正时期(中国)。材料反映出清政
府加强对台湾地区的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僚对艺术追求的信息,排除B项;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日臻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市井
风情,排除D项。故选A项。9.鸦片战争前,丝出口每年最多只有一万多包,一般只有几千包,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增加到二万二千包;战前茶叶出口每年大约五千万磅,而道光二十六年超过八千万磅。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
A.对外贸易格局发生改变B.丝茶的市场依存度加深C.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出现D.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前后。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丝、
茶的出口量、出口额不断增加,说明中国被卷入了世界市场,民众的生活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贸易格局的变化,排除A;材料信息无从得知经营方式是否发生变化,排除C;民族工业是19世纪70年代产生的
,有一定的发展说法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D。故选B项。10.如表为中国近代部分铁路修筑信息一览表,表中轨距的差异根源于()名称修筑时间路段全长(公轨距(毫的(年)里)米)中东铁路1897—1903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南至大连24001524胶济铁路1899–190
4青岛—济南3951435道清铁路1902—1907道口—焦作1541435滇越铁路1903—1910昆明—河口4681000安奉铁路1904—1905丹东—沈阳302762津浦铁路1908–1912天津—南京10131485A.近代铁路修筑技
术的区别B.不同地区地质条件的特点C.列强在华争夺铁路修筑权D.列强工业革命进程的差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本题材料
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晚清铁路建设路轨修建标准不统一,不能有效整合全国铁路资源,这是因为晚清铁路多为西方列强主持修筑,多分布在列强的势力范围内,方便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分而治之,C项正确;近代铁路修筑技术并不会导致轨距存在差异,
排除A项;不同地区地质条件属于客观因素,不属于根源,排除B项;材料都属于修筑铁路,无法反映工业革命进程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11.据《达县志》记载,晚清该县所设公局(由士绅管理以协助政府完成特定事务的机构)可分为政务型、学务型、自治型三类。属于政务型的有三费局、
捐输局、铁路租捐局等,属于学务型的有经费局、学务局、劝学所等,属于自治型的有保甲局、警察局等。这些机构的设置()A.严重动摇了清王朝政治根基B.体现出公共管理职能近代化趋势C.有利于建立高效的行政体系D.加强了朝廷对基层的
渗透与控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晚清时期设置了多种形式的公共管理机构,具有明显的近代化特征,B项正确;晚清时期科举制的废除动摇了清王朝的政治根基,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
晚清公共管理机构的设置,并未提到其运行,无法得知有利于建立高效的行政体系,排除C项;达县所设公局是由士绅管理以协助政府完成特定事务的机构,无法说明朝廷加强了对基层的渗透与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12.1917年,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明确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他主张文学不
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要进行一次革命,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一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二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三曰“推倒迁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
学”。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革命()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B.适应了思想解放的现实需要C.为发动辛亥革命扫清障碍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
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据材料“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明确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他主张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要进行一次革命,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举起
文学革命的旗帜,改进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以便适应思想解放的需要,B项正确;文学革命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排除A项;辛亥革命爆发于新文化运动之前,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3.1926年7月,中国共
产党就职工运动作出了决议,强调“中国工人阶级目前的主要职任是领导全民族的解放斗争,工会与其他阶级民众团体建立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行动的联合战线,就是实现这一职任的唯一策略”。该策略()A.有利于中苏友好合作B.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D.促进苏维埃政权的巩
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国民革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工会与其他阶级民众团体建立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行动的联合战线”并结合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
国主义压迫等知识,可得出,该策略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B项正确;一般来说,中苏友好合作存在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A项;国共第一次合作已于1924年成功实现,排除C项;中国近代史上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于1927年至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排除D项。
故选B项。14.1934年1月,毛泽东在一篇报告中说,“现在我们的国民经济,是由国营事业、合作事业和私人事业这三方面组成的”“我们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由此可知,当
时根据地()A.突破了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B.确立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是发展工商业C.全面贯彻落实了报告中的方针政策D.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雏形【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现在我们的国民经济,
是由国营事业、合作事业和私人事业这三方面组成的,我们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可见毛泽东对当时的局势形成正确认识,认可私人经济的重要性,有利于巩固根据地。
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它代表着各革命阶层的经济利益,是一种特殊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形式,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它既不是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也不是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而是既有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又有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还有
各种形式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故当时根据地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雏形,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当时根据地突破了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排除A项;材料只是认可了私人
经济的重要性,并未体现当时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是发展工商业,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了报告内容,未体现报告是否落实,排除C项。故选D项。15.1941年9月,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组织观察日食,帮助学员和群众科学认识自然现象,研究会还参加纺织、军
事、地质采矿和医药卫生等领域的建设工作。此后,医药、农学、机电等专门学会陆续成立并开展研究。上述科学实践活动()A.反映人民和平建国的愿望B.体现了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C.支持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D.推动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研究会还参加纺织、军事、地质采矿和医药卫生等领域的建设
工作。此后,医药、农学、机电等专门学会陆续成立并开展研究”可知,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多种建设工作,推动了根据地的发展,支持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C项正确;1941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项;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排除B项;“反围剿”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D项。故
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6题28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5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当铺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只是那时还处在萌芽时期。典当业
到了宋代,由唐代的专营与兼营并立,逐渐向专营发展、正式成为了一种行业。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杭城风俗……且如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巾装着,皆有等差。……质犀(当铺)掌事,襄巾着皂衫角带。”《清庵集》中记录到
:四川僧人宝觉围迟大师在修葺寺院后,“又以钱二十万为所谓长生钱”……由此可见,在宋代官办和民办当铺已经颇为发达的情况下,寺院的当铺经营活动也十分活跃。在宋代,能到当铺进行抵押的物品,除一般的金银珠玉外,有时甚至包括奴婢、牛
马等,劳动人民也以生活用品作抵押,并出现以谷物抵押换钱的“谷典”。——摘编自《中国古代金融与商业》材料二清代出现以各级军政衙门或贵族官僚出资开设的“官当”,仅从《查抄和珅住宅花园清单》所见,大学士和珅一人就置有当销75座,本银3000万两,……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山
东泰州府平民刘虞吉具状控告前学政、时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宫梦仁,讼词称:“恶总辖山东学政,……于泰州坡子坊自开天成典铺一座。当身杪板一副、杪板四块,价值五百七十两,止当本银十六两,票写四分行息。及完本利取赎,又不发原物交代,违禁取利。”——摘编自曲彦斌《中国典当史话》材料三
北京典当业,乃旧式商店之典型,为各业冠,惟自逊清末叶迄今,典当业日趋衰落……按光绪庚子以前,统计北京当业共210余家,造民四元年壬子兵变以后,则一落为170余家,……日下全市仅存有87家……考其表落原因,可分
为数端……光绪二十三年,户部以当商取利较厚,税额犹轻,因粪准自是年起,每年当税每家自五两增至五十两。造民国三年,财政部以典当为大宗营业,又有厦订当税,加重征收之举、较昔加倍。……北京典当,率以十八个月为满期,益当物在未满期以前,典当又不能自由处分也……典当期满,货物
积压至5、6月,向来值在数千元者,今值数百元而已。……故时至今日,典当业实有从速改善之必要。——摘编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北京典当业之概况》(1940年7月)材料四总而言之,任何时代,只要商品货币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其经济的发展便离不开一定的金融支持。作为高利贷资本活动形态之一的典当
业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发挥它的作用的,因而它为生产、流通、生活所必需,能够稳定地发展。其经济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即表现在这里。——摘编自《中国典当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典当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官当”的危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典当业为何衰落。(4)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典当业具有怎样的意义。【答案】(1)表现:典当业正式成为一种行业;典当业从业人员有特定服饰;典当资本来源多样(典当行类型多样,
典当行创办主体多样)典当抵押物种类多样。条件:宋代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货币流通需求大;宋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政府鼓励典当业发展。(2)危害:加剧官员贪腐;侵夺百姓财产。(3)原因:列强侵略与军阀混战频繁,北京社会环境动荡;政府征收重税,加重典当行业负担;币
制混乱,物价变动大导致当铺亏损;社会经济凋敝,典当业资金来源减少;传统典当经营模式不适应近代经济形势。(4)意义:有利于满足民众对资金的紧急需求,稳定生产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金融行业发展;有利于货币流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典当业到了宋代,由唐代的专营与兼营并立,逐渐向专营发展、正式成为了一种行业”,得出典当业正式成为一种行业;据材料一“杭城风俗……且如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
巾装着,皆有等差。……质库(当铺)掌事,襄巾着皂衫角带”,得出典当业从业人员有特定服饰;据材料一“在宋代官办和民办当铺已经颇为发达的情况下,寺院的当铺经营活动也十分活跃”,得出典当资本来源多样(典当行类型多样/典当行创办主体多样);据材料一“在宋代,能到当铺进行抵押的物品,除一般的金银珠玉外
,有时甚至包括奴婢、牛马等”,得出典当抵押物种类多样。第二小问条件,根据材料一“在宋代,能到当铺进行抵押的物品,除一般的金银珠玉外,有时甚至包括奴婢、牛马等,劳动人民也以生活用品作抵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货币流
通需求大;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政府鼓励典当业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中国)。危害:据材料二“大学士和珅一人就置有当铺75座,本银3000万两”,得出加剧官员贪腐;据材料二“价值五百七十两,止
当本银十六两,票写四分行息。及完本利取赎,又不发原物交代,违禁取利”,得出侵夺百姓财产。【小问3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原因:据材料三“迨民国元年壬子兵变以后,则一落为170余家”,得出列强侵略与军阀混战频繁,北京社会环境动荡;据材料三“户部以当商取利较厚,税额犹
轻,因奏准自是年起,每年当税每家自五两增至五十两”,得出政府征收重税,加重典当行业负担;据材料三“向来值在数千元者,今值数百元而已”,得出币制混乱,物价变动大导致当铺亏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得出社会经济凋敝,典当业资金来源减少;据材料三“故时至今
日,典当业实有从速改善之必要”,得出传统典当经营模式不适应近代经济形势。【小问4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至近代(中国)。意义:根据材料四“作为高利贷资本活动形态之一的典当业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发挥它的作用的,因而它为生产、流通、生活所必需,能够稳定地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社会稳定,对金融业的影响,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财政收入等角度分析。从对社会稳定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满足民众对资金的紧急需求,稳定生产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从对金融业的影响分析,得出有利于促进金融行业发展;从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分析,得出有利于货币流通,推
动商品经济发展;从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分析,得出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20、30年代,一批当时中国知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等参与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章士钊
一战后曾游历欧洲,目睹其满目疮痍后,片面地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归因于工业化。因此,为避免中国重蹈覆辙,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他于1923年8月发表《业治与农》一文,他宣称“吾国当确国是,以农立国”。此文一出,争议不绝于耳。梁漱溟鼓吹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发展
的根本在农业,工业发展应摆到农村、农业发展之后,“乡村建设是中国工业化的唯一道路”。在董时进看来,世界工业国已有许多,竞争激烈,如果中国再加入其中,不会有太大发展空间;中国如以工立国,必然导致外资入侵,进行资源掠夺;相
较而言,以农立国更适合中国国情,以农立国能保持社会稳定,无所谓失业和罢工。吴景超对董时进的观点提出了批评,称其观点为“经济上的复古论”,中国要摆脱经济上的落后面貌,必须采行西方“机械的生产方法”。他指出,“在目前这种外
患严重的时期,我们对于如何使中国由弱而强一问题,一定看得比如何使中国由贫而富一问题更为重要”。张培刚指出,“只有政府实际负起责任来,加以社会人士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农国的工业化。这是对梁漱溟、晏阳初等知识分子主导乡村建设派的一个善意提醒,也是对政府在
乡村建设和农业工业化过程中作用发挥的呼吁。最终,“以工立国”这一观点获得了政府更多政策支持,对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同样大有裨益,这两派对于近代中国发展的贡献都应予以肯定。——摘编自李蕴哲、陈旭东《“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近代中国发展道路之争的历史考察与现
实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发展道路所引发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答案】〖评分标准〗第一等级13—16分将争论置于20世纪20—30年代这一特定的时空框架下,认识到中国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在近代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探索,观点概括准确,
从纵向和横向、国内国际等角度正确分析不同观点的成因,条理清晰且全面,逻辑思维严密,语言流畅。第二等级9—12分将争论置于20世纪20—30年代这一特定的时空框架下,认识到中国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在近代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探索,观点概括比较准确,分析成因比较合理,逻辑性强,语言清晰。第三等级5—8分未能
结合时空背景,只对争议观点进行简要概括和简单评价,条理较清晰,逻辑较严密,语言基本流畅。第四等级0—4分未能结合时空背景,对争议观点概括不准确,评价不全面,条理性差,缺乏逻辑,语言不流畅〖示例〗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在内忧外患中探寻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以农立
国”和“以工立国”之争是这一探索的缩影。章士钊、梁漱溟等主张“以农立国”,深受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的影响;一战使国内出现对西方工业文明内在冲突的反思;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广大农民的生活并未从洋务运动以来的工业化中得到多大改善,他们强调以农业立国来振兴国家。这
一方面夸大工业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端,另一方面又过分强调“农国精神”的重要性,使得他们的观点流于陈旧、保守落后,未能捕捉到工业化浪潮正磅礴于世界的时代新形势。吴景超、张培刚等主张“以工立国”,认为要挽救民族于危难,非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不可。鸦片战争战败
让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工业的落后;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甲午战后“实业救国”逐渐成为时代潮流;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随着日本侵华的逐步加剧,中华民族处于危难境地,只有实现农的。国的工业化,才能生产出先进的武器装备,取得战争胜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
。这一争论,促使“农本商末”传统经济思想进一步瓦解,“以工立国”派获得政府更多政策支持,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了较大成就,同时促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得到极大推进,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工业、农业相互配合则可走向共荣,相互隔绝则
会走向两败。这对于当下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仍有借鉴价值。【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吾国当确国是,以农立国”“梁漱
溟鼓吹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发展的根本在农业,工业发展应摆到农村、农业发展之后”“以农立国更适合中国国情,以农立国能保持社会稳定,无所谓失业和罢工”““在目前这种外患严重的时期,我们对于如何使中国由弱而强一问题,一定看得比如何使中国由贫而富一问题更为重要”
”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以确定主题为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在内忧外患中探寻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以农立国”和“以工立国”之争是这一探索的缩影。然后从“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争论的背景、不同主张的评价、总结等角度进行,如章士钊、梁漱溟等主张“以农立国
”,深受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的影响;一战使国内出现对西方工业文明内在冲突的反思;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广大农民的生活并未从洋务运动以来的工业化中得到多大改善,他们强调以农业立国来振兴国家。这一方面夸大工业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端,另一方面又过分强调“农国精神”的重要性,使得他们的观点流于陈
旧、保守落后,未能捕捉到工业化浪潮正磅礴于世界的时代新形势。吴景超、张培刚等主张“以工立国”,认为要挽救民族于危难,非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不可。鸦片战争战败让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工业的落后;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甲午战后“实业救国”逐渐成为时代潮
流;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随着日本侵华的逐步加剧,中华民族处于危难境地,只有实现农国的工业化,才能生产出先进的武器装备,取得战争胜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争论,促使“农本商末”传统经济思想进一步瓦解,“以工立国”派获得政府更多政策支持,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了较大成就,同时促进
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得到极大推进,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最后总结可从符合国情道路的角度进行分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学田制度创立于北宋庆历年间。学田属于官田的
一种,大多由朝廷划拨给州县学校和地方书院。学校用出租学田给佃户以收取地租的方式维持学计,地租主要是按季定额收缴粳米、糙米、菽麦等粮食作物,部分地方也采取折钱租的方式,如郓州学田“二千五百亩有奇,与民耕,岁输钱百万”,楚州学田年
入七十万帛。学田的出租、收租、钱粮支付等,多由各学校自行办理,“一岁气廪……规划均制,不取于县官,而坐有余资”。学田制为学校的维持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保障,宋代官办州县学校规模之大远超从前,北宋末年州县学校学生已达近十七万之众。——整理自李清凌《学田制度:庆历改革的一项创举》等历史试题第5
页(共6页)材料二晚清新式学堂的经费主要有整旧为新(将旧有教育机构的资产屋宇作为新式学堂的校产费用)官款拨给、民间捐助、学生缴费等几个来源。在大规模兴学伊始,整旧为新可以为教育提供较多的房产、资金支持,但可供改造的资源毕竟有限。金融形
势的恶化、财政的超负荷运转,使清政府根本无法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统治者对于新学又往往具有本能的抗拒,1867年关于京师同文馆开办算学馆的争论、1881年留美幼童的撤回,都清楚地表明他们对于西方文化的恐惧心理和排斥态度。教育领域管理混乱、财
务制度不明确,也使得学生和民间投资者对于高昂的学费心存疑虑,学生故意浪费粮食、挥霍无度,导致教育经费的严重浪费,清末仅由饮食引发的学潮就达21次之多。——整理自金林祥,赵会可《晚清新式教育经费不足原因分析》等材料三改革开放前,我国未提出过政府教育经费增长的要求。改革开
放后,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明确提出伴随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和占财政支出比例。据统计
,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由1991年的2.81%上升至2016年的4.22%。——摘编自王善迈《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改革与展望》(1)根据材料一、简要评价宋代的学田制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教育经费投入的主要因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教育
经费的认识。【答案】(1)有利于保障办学经费;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和租佃关系的发展。(2)社会经济与财政状况恶化;统治者固守传统的观念;教育管理存在混乱。(3)国家财政教育支出是发展教育事
业、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以国家经济实力为基础;规范教育经费使用情况需要完善的制度和法规。【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宋代。据材料一“学校用出租学田给佃户以收取地租的方式维持学计”可知,有利于保障办学
经费;据材料一“学田制为学校的维持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保障,宋代官办州县学校规模之大远超从前,北宋末年州县学校学生已达近十七万之众”可知,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据材料一“出租学田给佃户以收取地租”“部分地方也采取折钱租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
进了商品经济和租佃关系的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二“金融形势的恶化、财政的超负荷运转,使清政府根本无法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可知,社会经济与财政状况恶化;据材料二“统治者对于新学又往往具有本能的抗拒”可知,统治者固守传
统的观念;据材料二“教育领域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明确,”可知,教育管理存在混乱。【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三“明确提出伴随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和
占财政支出比例”可知,国家财政教育支出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据材料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由1991年的2.81%上升至2016年的4.22%”并结合所学可知,教育经费投入以国家经济
实力为基础;据材料三“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可知,规范教育经费使用情况需要完善的制度和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