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DOC
  • 阅读 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3 页
  • 大小 123.937 KB
  • 2024-09-2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0 已有5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共(13)页,123.937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a918f82dc55c8d26a02677740b0f20d.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六安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大约20年前,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有个“魔法报纸”

令人着迷。报纸图片中的人物会动,文字内容会自动刷新。彼时科幻电影中的情节,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微信里的图文、手持阅读器中的内容,我们每天都在看,也不觉得有多神奇。当下的媒介传播条件和媒介使用状态已经今非昔比,文艺的呈现形态也在不断地更迭。新媒介应

用到社会中,从时间维度上看,既有跳跃式的迭代,如手机替代了有线电话,也有渐进式的递变,如手机屏幕的分辨率越来越高。从空间维度上看,新媒介在文艺领域中扩散的轨迹,不是一勺糖撒到水中,很快就均匀分布、化于无形,更像是一滴墨汁滴入水中,有个氤氲开来的过程。我们在任何一个时间

点切入,都会遇上新媒介的新玩法。就秉持的态度而言,乐之者甘之如始,怨之者弃如敝履。从印刷时代进入电影时代,再进入广电时代,也都曾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其中的关键问题是两个:新媒介文艺适应社会的速度与状态,以及每个人适应新

媒介文艺的速度与状态。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在实验室中、在图纸上,技术是中立的,但是一旦到不同的群体当中,技术的使用难免没有偏向。例如,全世界都用社交软件,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在社交软件上分享的内容各有特色,中国人习惯的各种“网络体”文章、东亚地区青年人中流行的“吃播视频”,有明显的区域和

文化特色。以“快手”为例。2011年,制作分享GIF动画的免费软件“GIF快手”上线;2013年,“GIF快手”从工具软件转型成为短视频社区:发展到现在,“网红直播”和“直播带货”成为其主要盈利模式。我们每个人如何适应新媒介?这与前一个问题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从整体上说,新媒介在一个社会扩散的速度,取决于海量个体的接受程度。由于人与人的禀赋、习惯不同,每个个体对新媒介的喜好和取舍也都不一样,但是只要大家都认同“新媒介取代旧媒介,就像未来的新媒介必然取代今天的新媒介”这个观点,就应该培养自己

适应和使用新媒介的相应能力。这种适应,并不是今天才有的。19世纪末,随着照相术的成熟,人类进入图像时代。与文字时代不同,图像时代的传播形态更多地呈现为多元化、非线性的形式。镜头与画面,成为社会文化与人们生

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获取、知识掌握、娱乐休闲都与图像的观看日益相关。因此,百年前的先辈们克服对摄影术的恐惧、学会看电影,与今天我们学会拍视频本质上都是对媒介生态的适应。有人说,新媒介割裂了时间,带来了用户“碎片化”的使用习惯,导致人们“

去深度化”的思考,难以区分“虚拟”和“现实”……这些表述直指新媒介的要害。但是也要看到,整个人类社会现代化就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再定义、再协调的过程。新媒介作为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工具,改变了原有的交往时空环境,我们的活动空间

由线下展到线上出现了“认知盈余”“缺席的在场”等新情况,这从本质上促进了人们的合作与交流。再者,每个时代珍贵的思想都是稀缺的,与其说新媒介导致“去深度化”思考,还不如说人类永远都要克服外界和内心的障碍,保持思考的深度和锐度。(摘编自陈一《新媒介在文艺领域的影响》)1.下

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科幻电影里的“魔法报纸”到当今微信的信息推送,反映出只有科技的巨大进步才能带来新媒介的创新应用。B.“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与“个人如何适应新媒介”是解答新媒介发展问题

的关键,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C.新媒介技术在社会群体中的使用是中立的,所以新媒介在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发展取决于海量个体的接受程度。D.新媒介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交往时空环境,我们的活动空间由线下拓展到线上,本质上能促进人们深度思考。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由电影情节引入,对比昔日与现今媒介的传播条件和使用状态,引出对新媒介应用于社会的分析。B.文章第二段从两个维度论述新媒介如何应用于社会,用比喻论证突出其在空间维度上快速渗透的特点。C.文章第

五段用照相术成熟带来传播方式改变的例证,目的是证明个人对新媒介的适应问题早已有之。D.文章末段指出新媒介在人类现代化过程中的贡献,分析新媒介带来“去深度化思考”问题,有思想深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当今用短视频进行文艺创作的方式,有人甘之如饴,有人难以接受,这本质上反映的是不同人对新媒介的适应问题。B.随着照相术的成熟,图像时代的传播形态打破了文字时期长期较为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呈现出多元化、非线

性的特点。C.尽管现今有部分人不适应新媒介,但是只要他认同“新媒介必然取代旧媒介”的观点,就应该培养自己适应新媒介的能力。D.作者否定了“新媒介导致去深度化思考”的观点,认为珍贵的思想是稀缺的,人类需要克服

障碍,保持思考的深度和锐度。(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1、2号“祭祀坑”,出土珍贵物17

00余件。此次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位于1、2号“祭祀坑”旁,目前已出土500余件重要文物。如今的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这个装满各类设备的考古“发掘舱”可以控制温度、湿度,让人惊叹不已。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纷纷加入,在现场忙碌的,是

一个包括文物保护技术、环境学、冶金学、地质学等在内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正是这样的齐心聚力,大家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比如古丝绸的“身影”。三星堆遗址历次发掘出土的文物有利于中华文明的探源,之前出土的三星堆典型的鸟头把勺等陶器以及铜神树、金面具等,带

有浓郁的地方文特色;而玉琮、高柄豆等则体现了三星堆与中原文明和其他区域性文明的交流。“此次发现的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在中原地区能够找到祖型,是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频繁交流的有力物证,铜尊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同时期的铜尊特征相似,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说。(摘编自惠小勇等《三星堆新发现“再惊天下》,新华社2021年3月20日)材料二:考古正在成为“网红”,这反映出中国人文化兴趣和意识普遍提高,而三星堆将把这股考古热带向一个新高度。媒体连续多天的直播,让

人们可以“参与进来”。三星堆现已出土文物最亮眼的就是那个黄金面具。据专家推测,如果是完整的话,它会超过500克,它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剩下的一半哪里去了?这个黄金面具和成都金沙遗址的面具为什么那么像?三星堆的魅力,就在于它源源不断地提出问题。1986年三星堆的挖掘之所以震惊天下,就是因为人

们没办法解释,三星堆里出土的青铜器,和中原地区(比如安阳)发掘出来的看上去是如此不同。专家表示,这次的发掘,有可能把上次的很多结论全部推翻。比如,过去人们认为,成都的金沙遗址是三星堆的“延续”,但是这一次的发掘可能证明,三星堆文明此后还延续

了很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持续发掘,足以说明这片土地上在殷商时代曾出现相当成熟的“城市文化”。这一次发现的碳化纺织品痕迹,也证明了这一点。(摘编自李一凡《三星堆的魅力,在于它源源不断

向当下提出问题》,成都商报社“红星新闻”)材料三:自2001年“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被正式提出,已实施4个阶段的研究工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用丰富的证据和科学的研究揭示出中华文明独立起源的

客观事实,使“中华文明西来说”等谬论不攻自破。探源工程以翔实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距今5800多年前,黄河、长江以及西辽河流域已经进入初期文明阶段。这一时期中华先民所创造出的农业技术、陶器、玉器、青铜器、建筑等不

仅工艺高超规模宏大,而且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后来的中华文明与这一时期的文明一脉相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这片土地上就已形成一个以中原为核心,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始,不同地

域、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经济模式的群体之间,就已发生频繁的交流、碰撞和融合。统一的趋势在这一时期就已出现,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战国蔚为大观,最终在秦汉时期实现了实际的统一。(摘编自张贺《从文明源头汲取复兴力量》,《人民日报》2018年5月29日)4.下列对“三星堆考古”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A.三星堆遗址是我国考古重大发现,此次发掘的6个“祭祀坑“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比30多年前首次发掘的价值更大。B.此次考古发掘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体现出多学科交叉、团队合作的特点,展现了目前我国在考古技术等方面

的进步。C.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同属古蜀文明,过去认为,金沙文明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续”,而此次发掘证明二者也许曾经共存过。D.三星堆考古的新发现不仅可以丰富对三星堆文明的认识,还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三星堆文明与周边地区文明关系的认知。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

华社的报道重在呈现此次考古发掘的历史背景、现场情况、重要发现及研究成果。B.“红星新闻”重点抓住三星堆的未解之谜来进行报道,以此引发读者的关注和兴趣。C.金面具、青铜器、古丝绸是三星堆的重要文物,材料一、二都述及三者的文

化意义。D.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有助于从文明源头汲取复兴力量,提升文化归属感和自信心。6.中华文明源头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三星堆文明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跟会冯骥才今儿,天刚麻糊亮,木头就把两块

玉米饼子揣在怀里,急急忙忙赶往东城外的娘娘宫去。他今年十八,爹终于答应他去看皇会。过去不敢,怕他出事。所谓皇会,是因为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天津,正赶上娘娘庙出会,看得高兴,赐给各道老会黄马褂、金项圈和两面龙旗。小百姓哪受

过皇上的赏赐,一受宠就来了劲儿,从此把花会改称为“皇会”。出会之举也就折腾得一年比一年盛大。倘若家住天津,没看过皇会,那就是白活了。木头一出东门,就挤进了人群,待他挤到了娘娘宫前的广场上时,天已大亮。木头在人群中挤来挤去,真开了眼。忽然一个踩跷的人从他前边走

来。这人踩在高高的跷上,却如走平地。他抬头看,踩跷这人是个女子,白衣青花,彩带飘垂;头上一圈粉白月季花,把一张俏皮的小脸儿鲜红娇嫩地烘托出来,清眉秀眼,樱桃小嘴,极是俊美。忽然她好像踩到地上的什么,绊了一下,身子一歪,似要跌倒。木头赶紧一

托她的胳膊,扶住了她。她直起身子时,扭头朝木头一笑。这一笑算谢了他,神气却仿佛带些娇羞。木头没见过世面,竟然面皮发热低了头,待抬起头来,只见远近各处都站着一些高高的踩跷的人,但不知哪个是刚才那个踩跷女子了。大太阳升起,鼓号齐鸣,气氛庄严,出会了。木头跟着人流,叫人推着后背,往前边挤边走,很快

一些硬胳膊硬膀子的人把他挤到后边,任嘛也看不到了。他正心急的时候,一个声音对他说:“你想不想到上边去看?那儿正好有个空地方。”他定晴一瞧,跟他说话的是个中年男子。那人说:“你踩着我,我送你上去。”木头

不肯,但那人豪爽,一条腿蹲下,两手中指交叉起来,手掌朝上,合成一个托儿,放在腿上,他执意叫木头踩在他手掌上。木头拗不过他,刚踩上去,身体离地而起,竟如升天一般,把他一直举上墙头。叫木头惊奇的是,宫前一条大街

出会的全景,都在眼皮子下边。待他忽然想到要谢谢这慨然相助的汉子,汉子却不见了。若非居高临下,哪里能看清这般出会的阵势。由宫南到宫北,在这窄仄而弯曲的长街上,出会的队伍在黑压压的人群中,五彩缤纷地穿过,有如一条巨大蠕动的长龙。站得高,看得全,连每一道旗幡上写着的老会的名目都看得一清二楚

。身边一位胖胖的老爷子,坐在墙头上,问他:“看几次会了?”“头回。”老爷子笑了笑说:“我告你怎么看会。咱天津会多,一二百道,谁也看不全。你要看哪道会好,就跟着它。它在里边走,你在外边走。”老爷子往人群中一指,接着

说:“咱天津看会有规矩,人再多,也不能把道全堵死,挨着墙根总留一条窄道儿。你顺着走就是了。好,我该回家吃东西了,快晌午了。”木头谢过老爷子指点,沿着墙边往前走。忽然横向一条胡同拥出一群人,不知何人何事,这群人来势很猛,一下把他冲进街心,一屁股蹲坐在地上,他这一跤,有点发蒙。待定神

看,周围全是连蹦带跳的高跷腿子。惊慌中,一个耍高跷的猫腰伸过手,一下把他拉起来。他再一看,竟然是出会前在宫前广场上,那个险些滑倒,被他扶了一下的白衣女子。这么巧,刚才他扶过她一下,现在她拉他一把。这时

白衣女子也认出他来,竟朝他娇嗔地一努嘴,含羞掩面地跑走。木头有点犯傻,跑下去,扎到人群里,又钻进巷子里,许久才出来。等他回到街上,皇会还在一道道接着演。那道高跷会早已经演过去了。不知为什么,此时他心里想看的却只有那道高跷了。他不知这会的会名,只知

道演的是《白蛇传》。他想起刚才那胖老爷子说的“跟会”,他打定主意,今儿就跟这道会了。那道会已经走远,只有快步追上。渐渐日头偏西,外县献演来的各会走到这里,大都在这里散了。木头一直跟在高跷会后边,看他们进了小院,坐在高凳上解下腿子。坐在那里

喝茶抽烟,歇歇腿脚缓缓劲儿。木头不敢进院,一直躲在外边一棵老柳树下,等候那白衣女子出来。他只想看一看这个上了妆无比艳美、妩媚、英武、奇绝的人,落了妆怎样俊秀非凡。他等着院里的人一个个走出来,却一直没等到她出来。他有点心急。直到院静人空。一个守门的老人出来关大门时,

木头上去问:“刚刚那个演白娘子的人呢,怎么没见她出来?”守门人说:“最后出来的一个就是呀。”木头很诧异,说:“那是个瘦高结实的汉子,穿青布袄。”守门人说:“正是。”木头更诧异,说“怎么是个男的?我说的是白娘子——女的!”守门人一听一

怔,随后笑道:“我们高跷会从来不准女人入会。演女的,全是男扮女装。”木头还有点不甘心,问道:“他是做什么的?”守门人说:“使船的,若不是整天站在船板上晃来晃去,哪有那么好的腿脚。”(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

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述故事,既能够详细地交代“跟会”的背景,又能够深入人物内心,细腻刻画人物形象,时空转换灵活自由。B.小说记叙的木头“扶”踩高跷的“女子”与踩高跷的“女子”“拉”木头这两个情节前后呼应,这是文中设置的巧合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C.小说中,中年男人帮助木头“到上边”看会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集中地表现了以中年男人为代表的北方人民豪爽、热心、无私的性格特征。D.小说以“跟会”为题,紧扣主体事件组织材料、塑造人物,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淳朴人性的赞美之情,在当代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

意义。8.小说结尾当木头得知踩高跷的“女子”是一位“汉子”时,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反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有人评论冯骥才说:“冯才先生是中国文化的‘精卫’,他不知疲倦地填中国文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小说里透露出的传统文化气息。(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张守字子固,常

州晋陵人。登崇宁元年进士第。除详定《九域图志》编修官。丁内艰去....。建炎元年冬,召还,改官。上在维扬,粘罕将自东平历泗、淮以窥行在..,上召百官各言所见。叶梦得请上南巡,阻江为守,张俊亦奏敌势方张,宜且南渡。守独抗疏,上防淮渡江利害六事,又别疏言金人犯淮甸之路有四,宜择

四路帅守缮兵储粟以捍御之。吕颐浩初相,举行司马光之言,欲并合三省,诏侍从、台谏集议。守言光之所奏,较然可行,若更集众,徒为纷纭。先是,守尝论吕颐浩不可独任,与上意异,乞.补外..。除礼部侍郎不拜上命吕颐浩至政事堂谕以正人端士不宜轻

去守始受命殿中侍御史赵鼎入对论守无故下迁上曰以其资浅四年,改知福州。时右司员外郎张宗臣请令福建筑城,守奏:“福州城于晋太康三年,伪闽增广至六千七百余步,国初削平已久,公私困弊,请俟他年。”遂止。寻以变易度牒钱百万

余缗输之行在,助国用。闽自范汝为之扰,公私赤立,守在镇四年,抚绥凋瘵。八年,改洪州,兼江南西路安抚使。时江西盗贼未息,上问以弭盗之策,守曰:“莫先德政,何其不悛,然后加之以兵。”因请出师屯要害。既至部,揭榜郡邑,开谕祸福,约以期限,许之自新,不数月盗平。后徙知绍兴府。会朝延遣三使

者括诸路财赋,所至以鞭挞立威。守既视事,即求入,为上言之,诏追还三使。时秦桧当国,不悦。守在江右,以郡县供亿科扰,上疏请蠲和买,罢和.籴.。时秦桧方损度支为月进,见守疏,怒曰:“张帅何损国如是?”守闻之,叹曰:“彼谓损国,乃益国也。”(节选自《宋史张守传》)1

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除礼部侍郎/不拜/上命吕颐浩至政事堂/谕以正人端士不宜轻去/守始受命/殿中侍御史赵鼎入对/论守无故下迁/上曰/以其资浅/B.除礼部侍郎不拜/上命吕顾浩至政事堂/谕以正人端士不宜轻去/守始受命/殿中侍御史赵鼎入对论/守无故下迁

/上曰/以其资浅C.除礼部侍郎/不拜/上命吕颐浩至政事堂/谕以正人端士不宜轻去/守始受命殿中侍御史/赵鼎入对/论守无故下迁/上曰/以其资浅D.除礼部侍郎/不拜上命/吕颐浩至政事堂/谕以正人端士不宜轻去/守

始受命/殿中侍御史赵鼎入对/论守无故下迁/上曰/以其资浅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内艰”指遭遇母丧,又称“丁母忧”:遭遇父丧则称“丁外艰”,也称“丁父忧”。B.“行在”指皇帝所在地,文中

“窥行在”指粘罕伺机图谋攻打扬州,捉拿宋朝皇帝。C.“乞补外”指期望替补空缺官职,“补外”也叫“补缺”,指官吏有缺额,选人替补。D.“和籴”指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百姓摊派粮食,“和买”是相似的经济制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守坚持己见,敢于直言。金兵南下时,叶梦得等人建议皇帝南渡,张守直言反对并陈述意见,又主张应选派四路统帅练兵储粮,以抵抗侵犯的金兵。B.张守审时知艰,恤民体国。就任福州时,张守认为建国初期公私交困,建议延后筑城。又运送百万多缗

的度牒钱资助国家费用,在闽四年,关心百姓疾苦。C.张守治乱以仁,宽严相济。在如何平息江西盗贼的问题上,他一方面请求出兵驻守要害之处,一方面张榜晓谕利害,允许盗贼限期自首,最终平定了祸乱D.张守不畏权势,乘公奉职。任职绍兴时,他上朝揭露朝廷三使者强收财赋,惹恼了秦桧:对于秦桧“损国”的

指责,他当面回击,直言自己所为是“益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1)守言光之所奏,较然可行,若更集众,徒为纷纭。(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守曰:“莫先德政,伺其不悛,然后加之以兵。”(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次韵东坡还自岭南①李之仪②凭陵岁月固难堪,食蘖多来味却甘。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天边鹤驾

瞻仙袂,云里诗笺带海岚。重见门生应不识,雪髯霜鬓两毵毵③。(注)①写作背景:苏轼因新旧党争被发配岭南,元丰年间遇赦返京,作者在他即将归来时作了此诗。②李之仪:苏轼门生,与苏轼感情深厚。③毵毵(sēn):毛发纷披散乱状。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次韵”也称“

步韵”,是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的古体诗词形式。B.“蘖”即黄檗,以黄蘖比苦心。但决无苦多反而味甘之理,这里是反话正说。C.颔联以“才闻”和“卧龙”夸赞苏轼的才华,交代了苏轼得以还自岭南的原因。D.诗人笔下的苏东坡是一个久经磨难、乐观旷达、

飘逸潇洒、年事已高的形象。15.有人评价李之仪的这首诗将浪漫的想象和苦涩的现实相统一,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历来为人称道,该词中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写“愁之多,愁之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3)我们即将进入高三复习阶段,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和解能力的提高,回头再

看以前学过的知识,总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与收获。正如《论语》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创作都_

________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与需求。人类的祖先本是_________,生活在自然之中;但由于经济、政治活动的需要,住进了钢筋水泥的“城市”。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使人们产生了亲近自然的愿望。然而__________是履足差肩的郊游也不可能过于频繁,一些远离城市的名山

大川,更难常往。山水画又毕竟只可“神游”。古代的簪缨之族,不满足于“纸上观景”。他们挖湖堆山,养花种草,将旖旎风光加工成为尺树寸泓,再现于立体的三维空间中,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当然,(甲)。中国山水画中题写诗歌赋于其上者,_____

________。不仅这些题词很有讲究,能使画的“诗情”更加浓郁,而且会让画的意境咫尺天涯,更加深远。在中国园林中,各景区的悬额、楹联,更是绝不可少的。东岳泰山: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四川乐山:(乙),松涛竹韵水中

央。《红楼梦》说“诺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宇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这算是切中了肯綮。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基于手足胼胝即便屡见不鲜B.基于手足胼胝虽然屡见不鲜C.由于宵衣旰食即便

层出不穷D.基于宵衣旰食即便层出不穷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A.(甲)文学形式被用来增强二者的艺术感染力(乙)翠色千重包楚塞B.(甲)二者都十分注重借助文学形式来增强自己的艺术感染力(乙)云影波光天上下C.(甲)二者都十分注重借助文学形式

来增强自己的艺术感染力(乙)雨过林霏清石气D.(甲)文学形式被用来增强二者的艺术感染力(乙)仰观碧落星辰近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些题词很有讲究,不仅能使画的“诗情”更加浓郁,而且会让画的意境尺万里,更加深远。B.这些题词很有讲究,不仅能使画

的“诗情”更加馥郁,而且会让画的意境尺万里,更加深远。C.这些题词很有讲究,不仅能使画的“诗情”更加馥郁,而且会让画的意境尺天涯,更加深远。D.不仅这些题词很有讲究,能使画的“诗情”更加浓郁,而且会让画的意境尺天涯,更加深远。(二)阅读下面的图示和文字,完成20-21题。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三个

圈子之中:关注圈、影响圈以及控制圈。其中,关注圈要比影响圈大,①。关注圈是每个人关注东西的总和,包含着可以评论但无法改变的部分,影响圈是可以通过影响他人而改变的部分,而控制圈是②的部分,所以控制圈也叫行动圈。人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过多花

在自已无法改变的事物上,就意味着影响圈和控制圈变小。人生的好坏在于对这三个圈子的区分与经营。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把更多精力放在影响圈特别是放在控制圈当中,让影响圈和控制圈越来越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讲的“君子求诸己”,其实质也就是③。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答:①②③21.概括上述文段的主要意思,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答: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而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而日有所亏。不仅仅是学习会渐变,工作、生活也会渐变。发现渐变是一种智慧,推动渐变是一种能力。你对渐变有怎样的认识?面对

渐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六安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1.(3分)B(A.“只有科技的巨大进步才能带来新媒介

的创新应用”错误。第二段中“我们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切入,都会遇上新媒介的新玩法”表明新媒介的创新应用随时都可能发生。C.“新媒介技术在社会群体中的使用是中立的”错误。第三段中“技术的使用难免没有偏向”表明技术使用是有偏向的。D.“新媒介的出现……本质能促进人们深度

思考”错误。第五段原文是“促进了人们的合作与交流”。故选B。)2.(3分)B(B.“突出其在空间维度上快速渗透的特点”错误。第二段在分析新媒介应用的特点时使用比喻论证,将空间维度的扩散比作“墨汁滴入水中,有

个氤氲开来的过程”,不是突出“快速渗透”的特点。)3.(3分)D(D.“作者否定了‘新媒介导致去深度化思考’的观点”错误。第五段原文为“与其说新媒介导致“去深度化’思考,还不如说人类永远都要克服外界和内心的障碍,保持思考的深度和锐度”,“与其说……不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

系,作者持有的观点是后一说法比前一说法更合适,并没有否定前一说法。且第五段前部指出“这些表述直指新媒介的要害”。)4.(3分)A(无法推出“比30多年前首次发掘的价值更大”)5.(3分)C(材料一未述及古丝绸的文化意义)

6.(6分)①从“多元”“一体”两个维度分开答,即可给2分。②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长江文化的生动体现,有别于中原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之一;(2分)③三星堆出土的部分文物能够在中原地区找到祖型,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有频繁交流,逐渐走向“一体”。(2分)

7.(3分)C(“集中地表现了……性格特征”错,这一细节不能表现出中年男人“无私”的性格,选项说“集中地表现了以中年男人为代表的北方人民豪爽、热心、无私的性格特征”有拔高之嫌。)8.(6分)①尴尬、失落。自己抱着对踩高跷“女子”的爱慕之意一

路追来,没想到居然是一位汉子,这让他很难为情。同时也因为巨大落差而让木头有种失落感。②惊讶、难以置信。两次与自己邂逅的踩高跷的娇嫩“女子”,没想到居然是一位汉子,他不敢相信,反复确认。③赞叹、钦佩。瘦

高结实的汉子扮演的女子不仅妆容以假乱真,使人无法辨别,而且技艺高超,令人叹服。9.(6分)①人性美。文中木头搀扶要跌倒的踩高跷“女子”,中年男人热心帮助他“到上边”看会,老爷子教木头如何看会等情节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②场景美。撷取传统民族文化“皇会”为描写对象,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也是弘扬。③语言美。用带有津味的地方语言讲述故事,如文中“天刚麻糊亮”“任嘛”等都带有地域特色。④守规矩。“看会有规矩,人再多,也不能把道全堵死”“木头不敢进院”等,表明人们对规矩的敬畏之心

。(任意三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10.(3分)A(句子大意是:授礼部侍郎,不接受,皇上命令吕颐浩到政事堂,告诉他正人君子不应轻易离去,张守才接受任命。殿中侍御史赵鼎入朝应对,论议张守无故降职,皇上说:“因他资历浅。”其中“上”是皇上,是“命吕颐浩至政事堂”的主语,应与前面“不

拜”断开,排除D项:“守始受命”主谓宾都全,与后面断开,排除C项;“论”的宾语是“守无故下迁”,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A。)11.(3分)C(“乞补外”,指京官请求到地方任职,不是“期望替补空缺官职”。“补外”

是京官调外地就职。)12.(3分)D(“他当面回击,直言自己所为是‘益国’”错,原文是“守闻之,叹曰:‘彼谓损国,乃益国也’”,可见不是“当面回击”。)13.(10分)(1)(5分)张守说司马光所奏,比较可行,如果

再聚集众人,只能意见纷纷。(较然,比较;更,再;纷纭,意见纷纷。各1分,句子大意2分)(2)(5分)张守说:“不如先施行德政,等他们不思悔改,然后使用武力。”(“德政,施行德政:悛,悔改;加之以兵,状语后置句,以兵加之。各1分,句子大意2分)14.(3分)C(“才闻”和“相继”

对仗,可见出旧党起复之迅速,以“卧龙”为喻和“时雨”相对,赞美元祐党人的政略才能,交代了苏轼得以还自岭南的原因。“才闻”是刚刚听闻的意思。)15.(6分)①浪漫的想象:颈联想象苏轼从天外归来的风采,鹤驾清风,仙袂飘飘,云里诗笺

还带着海边的雾气。表达了对东坡将遇赦归来的喜悦之情。②苦涩的现实:首联概述东坡因党争被凌逼的艰难岁月,尾联揣想东坡老归后重见门生不相识,则东坡何等老态更可想而知。表达了对东坡在贬谪中耗尽余生的同情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题干提示“浪漫的想象和苦涩

的现实相统一”,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如何体现浪漫的想象和苦涩的现实的。浪漫的想象:颈联借颔联卧龙腾起之势,描写苏轼从天外归来的风采:鹤驾清风,仙袂飘飘,云里诗笺还带着海边潮湿的雾气。这一联是将作者平时的梦境与苏轼潇洒的风神综合在一起而形

成的浪漫想象,苏轼从天而降的形象又是将他喜从天降的心情夸大并加以具象化的结果。苦涩的现实:如“凭陵岁月固难堪,食蘗多来味却甘”,那些阴暗的岁月固然令人痛苦,可是苦久了也麻木,苦多了也回甘,犹如黄蘗常服。首联概括苏轼流放生涯中的甘苦,语似慰解而意极酸苦。“凭陵”有“逼压”之意

,写苏轼在政治斗争中所遭到的凌逼以及在艰难岁月中所承受的精神压力,颇为精切。这两句是反话正说,犹如人愤极无泪唯有苦笑,实是以反常的甘味来表现极度的苦味。尾联从浪漫的想象跃回现实,“应”字表现出苏轼容颜变老,归来后重见门生不相识的情景,实为作者的揣想。这

一联真切地写出了与宗师同命运的门生历尽苦难之后的深沉感慨,对苏轼在贬谪中耗尽余生的不幸,流露了无限的同情。16.(6分)(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2)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17.(3分)A(第一空,基于:表示某种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或语言行动的基础。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语境强调的是前提基础而不是原因,故应选择“基于”。第二空,手足胼胝:手掌足底生满老茧,形容经常辛勤地劳动。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起衣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事。此

处指人类的祖先手掌足底生满老茧,形容他们辛勤地劳动,故应选择“手足肼胝”。第三空,即便: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虽然: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成立。语境表假设,故应选择“即便”。第四空,屡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重点

在“见”,是指经常见到。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重点在“出”,是不断的出现。语境指中国山水画中题写诗歌赋是常见的,故应选择“屡见不鲜”。)18.(3分)B((甲)选段的陈述对象是“中国山水与中国园林创作”,而非“文学形式”。再由后文语意可以推知

,此处为总领句,谈的是中国山水画、中国园林与文学的关系,由“题写诗歌赋于其上者”各景区的赋额、楹联,更是绝不可少的“可以推知,二者都十分注重借助文学形式来增强自己的艺术感染力。(乙)根据对联对仗规则判断:上下联结构相同,词性相对,末字平仄相合。“云影”对“松涛”,“波光”对“竹韵”,“

天上下”对“水中央”。)19.(3分)A(原文两处错误:①主语和关联词语语序不当。前后分句主语都是“这些题词”,把它移至“不仅”前。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②搭配不当。“‘诗情’更加浓郁”正

确,不用修改。成语“咫尺天涯”和“意境”搭配不当。咫尺天涯:形容距离虽然很近,但很难相见,就像在遥远的天边一样。此处形容画的意境,应为“咫尺万里”。咫尺万里:形容画幅虽小,意境深远。后也指诗文的含意深远)20.(6分)①影响圈比控

制圈大②通过自己的行动可以改变③增强对控制圈的控制力21.(5分)参考示例:人生活在关注圈、影响圈与控制圈三个圈子中,只有后两者可以改变,(3分)成功人士把更多精力放在影响圈特别是控制圈。(2分)22.(6

0分)参考高考阅卷标准【审题】这是一篇材料作文,立意的关键在于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抓住材料关键词,如“勤学”、“辍学”、“春起之苗、“磨刀之石”、“有所长”、有所亏”;陶渊明用打比方和作比较的方式说明勤学的意义和作用。这句话的内涵是告诉我们知

识的积累来源于日常的点滴,而不能够在短时间内求得看见成效。就像我们看不见禾苗的生长,其实,禾苗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都是从点滴中积累起来的,有时连自己也察觉不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当然生活与工作也是相似的道理,

都有一个渐变的过程,不要妄想“一口吃成个胖子”,要静下心来,沉下去,一点一点地积累,量变终会带来质变,我们要善于发现“渐变”,并积极推动好的“渐变”。发现的过程、推动的过程需要智慧和能力。写作时要注意辩证思考。正确区分好的“渐变”

和不良的“渐变”。【立意】(1)从细心发现渐变”,积极推动“渐变”的角度立意:①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飞跃,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不能一蹴而就。②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做,才能推动“渐变”,最终实现梦想。(2)从“磨

刀石”的“有所亏”的角度立意:①不能忽略细微的渐变,要防微杜渐。②祸患常积于忽微。③勿以恶小而为之参考译文张守字子固,常州晋陵人,崇宁元年进士及第。任详定《九域图志》编修官。遭母丧离职。建炎元年冬,召回,改为京

官,皇上在维扬,粘罕将从东平经过泗、淮前来捉拿皇上,皇上召见百官发表各自看法。叶梦得请皇上南逃,隔江为守,张俊也上奏敌人势力正强,应暂且南渡。惟独张守直言上疏反对,呈上防淮渡江利弊六件事,又另外上疏说金军侵犯淮甸有四条路,应选四路

帅守练兵储粮以便抗击敌人。吕颐浩初任宰相推行司马光的主张,想合并三省,皇帝下诏侍从、台官谏官会集商议。张守说司马光所奏,比较可行,如果再聚集众人,只能意见纷纷。在此之前,张守曾论述吕颐浩不可以独任宰相,与皇上旨意不合,请

求授地方官。授礼部侍郎,不接受,皇上命令吕颐浩到政事堂,告诉他正人君子不应轻易离去,张守才接受任命。殿中侍御史赵鼎入朝应对,论议张守无故降职。皇上说:“因他资历浅。”四年,改为福州知州。当时右司员外郎张宗臣请求在福建建城,张守上奏:“福州在

晋太康三年建城,伪闽增广到六千七百多步,建国初削平已很久,公私贫困,请等以后再说。”于是停止。很快把变换的百万多缗度牒钱运往皇帝所在地,以资助国用。闽从范汝为骚扰后,公私一无所有,张守在闽四年,安抚百姓疾苦。八年,改为洪州知

州,兼任江南西路安抚使。当时江西盗贼还未平息,皇上问他消灭盗贼的计策,张守说:“不如先施行德政,等他们不思悔改,然后使用武力。”于是请求出兵驻守要害处。到了官署,张榜城镇,公开告知祸福,约定期限,允许自首,不到数月平定了盗贼,后来改为绍兴府知府。朝廷

派三使臣强收各路财赋,所到之处用鞭打立威。张守管事后,立即要求入朝进见,跟皇上讲起此事,皇帝下诏追回三使,当时秦桧当权,不高兴。张守在江右,因州县摊派供给扰民,上疏请求减免和买,停止和籴。当时秦桧正减损度支为月进,见到张守疏,发怒说:“张帅为何如此害国?”张守听到后感叹道:

“他认为害国,是有益于国的。”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