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深州市长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DOC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135.500 KB
  • 2024-09-0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河北省深州市长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北省深州市长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河北省深州市长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 已有3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河北省深州市长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共(18)页,135.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a8081ef5acf5517a8c1ac723bf0476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0-2021学年度长江中学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2020·吉林宁江·松原市实验高级中学月考)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C.

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2.(2020·奈曼旗实验中学其他)据《史记》记载,西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

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C.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D.江南的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3.(2020·吉林宁江·松原市实验高级中学月考)历史图片的解读

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北方统一B.民族融合C.中外交流D.文化昌盛4.(2020·广东濠江·金山中学月考)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知A.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B.

东晋出现了分裂割据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皇权与相权实现了合理制衡5.(2019·奈曼旗实验中学高二期中)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游牧民族农业化C.各民族之

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6.(2020·北京昌平·临川学校月考)唐太宗曾说:“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以下唐太宗实践这一言论的措施是A.轻徭薄赋B

.虚怀纳谏C.劝课农桑D.戒奢从简7.(2020·北京昌平·临川学校月考)公元757年,杜甫身陷长安,国事家愁涌上心头,挥笔写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造成“国破”的直接原因是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五代十国混乱D.朱温称帝8.(2020·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月考)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9.(2020·福清西山学校期中)下图为唐

代中央机构示意图,其积极意义在于A.有效地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皇帝独揽大权C.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D.分清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不同职权10.(2020·博兴县第三中学期末)

据统计,唐高祖时,宰相中有科举功名者占7%,唐太宗时为23%,至高宗、武后时上升至35%,武周时则达到40%。这说明A.庶族地主地位显著上升B.科举制推动了文化发展C.科举成为进身高官重要途径D.选官制度日益完善11.(

2020·北京昌平·临川学校月考)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选官依据分别是A.品行、门第、才学B.血缘、门第、才学C.品行、才学、门第D.军功、品行、才学12.(2020·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月考)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

雏形”、“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这一制度评说的是A.秦朝三公九卿制B.唐朝三省六部制C.宋朝二府三司制D.明朝殿阁大学士13.(2020·宜丰县第二中学月考)“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以下被称为宰相的各朝官职中,其职权与引文所述的官职相符的是A.秦御史大

夫B.唐尚书令C.明内阁首辅D.清军机大臣14.(2020·全国专题练习)盛唐时代,可算得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鼎盛。后人歌咏唐代灿烂文化星空中“双子星座”的典型诗文是A.“颜柳二公书尤多”B.“唐之文章称韩柳”C.“奔放雄杰有若苏辛”D.“李杜诗篇万

口传”15.(2017·湖北黄冈·高三一模)《西游记》中,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学修道成功,称“齐天大圣”;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这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B.明朝文化

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C.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D.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16.(2020·北京延庆·月考)962年,宋太祖下诏令,禁止新中进士到主考官那里谢恩;又命令进士及第的人不得称主考官为“恩师”“师门”,也不能自称“门生”。自宋太祖后期起,新中举人必须通过皇帝亲自

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这样,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此诏令旨在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防止选官结党营私C.打击贵族特权利益D.推进科举公平公正17.(2019·奈曼旗实验中学高二期中)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①都促进了经济发展②都有利于民族融合③都加速了封建

化进程④都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①④18.(2019·奈曼旗实验中学高二期中)“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均以失败告终,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强烈的反对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C.支持变法的皇帝过世,他们失去了支持D.保守

派当政,坚决反对新法19.(2020·四川射洪中学月考)历史学家认为,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但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A.重文轻武的思想B.事权的分割C.科举制的完善D

.理学的兴起20.(2020·福清西山学校期中)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

合21.(2019·辽源市第五中学校期中)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如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无险可守。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主要是为了()A.促进行政管理方便B.加

强军事上的控制C.便于各地经济交流D.促进区域经济平衡22.(2020·商河县第一中学高一月考)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

的局面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23.(2020·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高三月考)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说明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D.君主

专制达到顶峰24.(2020·诸暨市荣怀英才中学有限公司月考)《礼记·大学》率先提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目标,并把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后来《孟子》进一步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

家,家之本在身”。这表明先秦儒学A.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构建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C.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D.注重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25.(2020·福建龙海二中月考)“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

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A.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26.(2020·广东濠江·金山中学月考)《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

表明在西汉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27.(2020·全国课时练习)据史料记载,隋亡4年后,太原的官仓还存放着10多万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

地几万军队吃上10年。长安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20年后仍在使用。这说明隋朝A.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B.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D.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28.(2020·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月考)晚唐时

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A.宰相权力的扩大B.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C.君

主专制的强化D.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29.(2019·奈曼旗实验中学高二期中)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

革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30.(2019·奈曼旗实验中学高二期中)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以此可以

看出王安石变法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C.否定了科举制度D.解决“恩荫”选官的弊端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31.(2020·安徽省明光中学高一月考)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

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21分)(经济发展篇)材料一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时间人口数(单位:万人)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约1900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年)约4

142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约4532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年)约5291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约1699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约1576(走向衰亡篇)材料三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

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1)从材料一的内容中,你发现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唐太

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从64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3)材料三中的“战乱”指的是什么?这场战乱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

强盛走向衰亡,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裕、人民幸福?32.(2020·贵州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的皇权一直凌驾于法权之上,皇帝的命令就是法律,臣民不

得违背和更改。中国古代曾经创制了许多对皇权限制的措施,但收效甚微。唐朝初年,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创造性地提出了“天下之法”的概念,把以皇权为代表的行政权纳入法权的约束之下,在司法行政官员中树立了法律至上的观念,初步确立了司法官员独立审判的传统;明确规定司法行政官员在任职前须通过吏部主持的

法律考试,使其在任职后能迅速胜任司法审判的事务。唐朝政府在诉讼程序上作了许多制度的设计,如实行三审立案审核制。唐代国家监察官员和上级司法长官还通过录囚的方式监督、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审判。——摘编自郑显文《审判中心主义视域

下的唐代司法》材料二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

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三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

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

节制。——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政府借助司法监察加强中央集权的策略和意义。(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宋、元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影响。参考答案1.【答案】D【解

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民族融合,故D项正确;A项,西晋末年的人口南迁推动江南的开发进程,但并未达到破坏环境和生产的程度,排除;B项,人口南迁有利于南方开发,缩小南北差距,题干并未强调南北矛盾的激化与割据分裂

,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南宋后,排除。2.【答案】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因此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故

B正确;A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南朝时期经济重心还没有南移,C错误;D与南朝前期江南出现“地广野丰”现象无关,排除。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结合所学可知体现的是民族融合的历史现象

,B选项符合题意;仅从饮食习惯是无法推断出北方统一的结论的,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族内部的融合,与中外交流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文化昌盛问题,D选项排除。4.【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王与马,共天下”可知,东晋朝

政深受门阀贵族努力影响,故A项正确;B项,题干未体现地方分裂割据现象,排除;C项,题干反映门阀贵族对皇权形成一定威胁,故排除;D项,题干并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关系,排除。5.【答案】D【解析】本题主

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A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项游牧民族农耕化和C项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ABC这三项都是民族融合的作用,但从整体上看,主要历史作用应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

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名师点睛】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对这一特点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典型的促进民族融合的事件有民族的迁徙、民族的改革、经济文化的交往等。自然的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

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朕)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可知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唐太宗则虚怀纳谏,答案为B;ACD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7

.【答案】A【解析】755-763年爆发安史之乱。由“公元757年,杜甫身陷长安”分析安史之乱是造成国破的主要原因,故A正确;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开始出现,故B错误;五代十国混战是唐王朝灭亡以后发生的事情,与唐朝没有联系,故C错误;907年朱温称帝,与材料时间不符,

D错误。8.【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唐朝,从政治、经济、对外交往方面展现了唐朝的社会风貌。故答案为C项。A项国家的产生描述的是夏朝,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唐朝是一个统一的

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描述的是清朝晚期,不符合题意,排除。9.【答案】C【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一是指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积极意义在于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所以答案选

C。10.【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逐渐增多,这说明科举成为进身高官的重要途径,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庶族地主地位的变化和文化发展的内容,A、B选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科举出身的宰相的比重

变化,并未体现选官制度的变化,D选项错误。故选C。11.【答案】A【解析】察举制是按照品行和才学进行举荐,然后考察授以官职;九品中正制是按照门第来确定官职;科举制是通过考试,以才学进行选官,故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12.【答案】B【解析】“皇权下的民主”体现的

是专制下的民主色彩,“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体现的是这一制度有分权思想,进而可联系到唐三省六部制,故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3.【答案】B【解析】秦朝御史大夫是监察文武百官,不是宰相,明朝内阁首辅和清朝军机大臣均不是真正意

义上的宰相,故属于宰相之职务的只有唐朝尚书今。故B正确。14.【答案】D【解析】“李杜诗篇万口传”指的是李白与杜甫的诗,二人可以作为唐代诗歌发展的代表之一,故D项正确;“颜柳二公书尤多”是指颜真卿与柳公权的书法,不属于诗文,排除A项;“唐之文章称韩

柳”是指韩愈、柳宗元,其主要成就是散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奔放雄杰有若苏辛”指苏轼、辛弃疾,二人是宋朝人物,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15.【答案】D【解析】“菩提老祖”是佛教的内容,“修道成功”为道家的内容,“忠心不二”是儒家的思想

,故能反映出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也不能反映追求个性解放。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孙悟空的称号问题,与“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世俗文化整合了社

会的价值取向”无关,排除BC项16.【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宋太祖时期禁止进士“谢恩”并通过亲自主持殿试以防止主考官与进士形成裙带关系,故B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削弱相权,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体现对贵族特权的打击,排除C项;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

正,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故选B。17.【答案】D【解析】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都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②③应该是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故选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与孝文帝改革比较18.【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均触及了官僚地

主的既得利益,因此它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由此两次改革都最终以失败告终,故选A;两次变法都是在反对派的反对下走向失败的,而非在人民的抗争中走向失败的,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如果官僚内部都取得共识,那么即使皇帝去世了,那么变法也依然会持续下去,故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保守

派何以反对新法,原因是新法都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D项没有确切地揭示这一点,并非最佳答案,故排除。19.【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无效率”信息可知,这指的是官员数量庞大,资源浪费严重,行政效率低下。结合所学可知,宋代

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和地方机构的设置上通过分化事权的办法达到皇权和中央权力的集中,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臃肿,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宋代采取了偃武修文的国策,极力抑制武将,与行政效率低下无关;C选项错误,科举制的完善有利于

人才选拔,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和处事能力,与行政效率低下无关;D选项错误,理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在此时期尚未成为官方正统思想,与行政效率低下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0.【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中“最深远的影响”。“行省”

简称“省”。我们今天国家的最高地方行政建制仍称为“省”,说明元代行省制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故选A。B项不是从这种制度产生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分析的;CD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是重要的影响,但是不是最深远的影响。考点:行省制点评:行省制

度是元代实行的地方行政体制,是对唐宋以来的地方行政体制的发展,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中央集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我国古代的行地方政体制演变的内容: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

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到了元代是实行行省制。同时,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也不断的完善。这些内容也需要掌握。21.【答案】B【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

牙交错为主导,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无险可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以加强军事上的控制,因此选B。

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A选项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22.【答案】D【解析】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个政权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体现了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力量消长,答案为

D;各民族始终处于战争状态与材料不符,排除A;北宋960年建立,1127年灭亡,实际超过了100年,排除B;南宋建立的时候,辽政权已经被金所灭,排除C。23.【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

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以看出,元代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故选C。行省制度下地方权力较小,故A错误;行省官员不是监察地方官员,故B错误;D是军机处作用。24.【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先秦儒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在这个过程中将个人和天下结合在一起

,体现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结合,故选D;儒家思想出现于春秋时期,“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题意着重论述的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没有体现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排除B;先秦儒学没

有适应当时社会转型的需要,排除C。故选D。25.【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央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B错误;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的是战国时期,C错误;官

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材料没有体现,D错误。26.【答案】C【解析】战国后期分封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C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

制度已经建立,D项错误。【点睛】郡县制和分封制相比,最大特点是可以加强中央集权,分封制度下诸侯权力较大,无法加强中央集权。27.【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隋亡4年后,太原的官仓还存放着10多万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地几万军队吃上10年。长安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20年后仍

在使用”,说明隋朝时期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物资丰富,从而储备太多。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28.【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晚唐到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

衔的官员类型的增加,为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项正确;A项与此相悖,排除;B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可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君主专制的强化29.【答案】D【解析】据材料“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司马光的强烈反对,D项正确。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没有突出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排除A。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也不符合触犯

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排除B。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属于改革结果,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30.【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分析各选项,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

才更注意实用性,故选B。A项和材料明显无关;C项错误,王安石只是改变考试的内容,并未否定科举制度;D项错误,王安石关于科举选官制度遭到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变法的措施31.【答案】(1)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2分)措施:继续推行均田制,劝课农桑,轻徭薄

赋,让农民生活安定,戒奢从简。(每点2分,共5分)(2)趋势:649年到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2分)原因:在唐太宗的清明统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每点2分,共5分

)(3)“战乱”指安史之乱。(2分)要爱惜百姓,关心百姓疾苦;要提倡节俭;要注重经济的发展,保持社会的安定。(每点2分,共5分)【解析】(1)认识:根据唐太宗“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言论,可知唐太宗具有民本思想,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唐太宗休养生息,以民为本,在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劝课农桑,轻徭薄赋,让农民生活安定,戒奢从简。(2)趋势:材料反映唐朝人口在649年约1900万人,到742年增长至约4532万人,由此可知,649年到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唐太宗、武

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繁荣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3)战乱:根据材料三中“755年”、“安禄山、史思明”等信息可知,战乱指的是安史之乱。怎么做: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要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统治者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以身作则,

提倡节俭;要重视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安定。32.【答案】(1)策略:提出“天下之法”的理念,在法律框架下赋予皇帝行使最高决策权的合法性:在权力机构中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为行使最高行政权提供法律依据;开始确立司法官员独立审判:重视司法行政官员专业素养提升;改变诉讼程序。确立国家监察司法制度。(每点1

分,共5分)意义:有利于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皇帝无节制地行使权力:相对独立地行使司法审判权:有利于古代司法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巩固统治,缓和社会矛盾:推动了唐初政治稳定和繁荣。(每

点1分,共5分)(2)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元朝推行行省制,上下一体。(6分)影响:造成唐朝藩镇割据局面;宋朝积贫积弱,无力抵抗外部隐患:元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3分)【解析】(1)策略:依据材料一中“以唐太宗为首的

统治集团创造性地提出了‘天下之法’的概念”、“在司法行政官员中树立了法律至上的观念,初步确立了司法官员独立审判的传统;”、“明确规定司法行政官员在任职前须通过吏部主持的法律考试,使其在任职后能迅速胜任司法审判的事务。”、“唐朝政府在诉讼程序上作了许多制度的设计,如实行三审立案审

核制。唐代国家监察官员和上级司法长官还通过录囚的方式监督、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审判。”等信息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唐政府借助司法监察加强中央集权的策略。意义:结合所学从有利于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皇帝、相对独立地

行使司法审判权、有利于古代司法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巩固统治,缓和社会矛盾、推动唐初政治稳定和繁荣等方面说明其意义。(2)不同:依据材料二中“盛唐年间……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

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及材料三中“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等信息结合所学可比较得出唐、宋、元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影响:依据材料二中“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限制和

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及材料三中“……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

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得出各自产生的影响。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