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西省丰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共(12)页,96.727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99eb62d4d6396dbe307424f1d095b3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丰城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龙山时代永兴店文化的下塔古城建有双重城墙,城墙上等距离分布有马面和角台建筑,城门处建有瓮城。整座城依
地势和冲沟而建,利用黄河、冲沟、城垣形成一个完善的防御体系。下塔古城的特点反映了()A.新石器时代战争频繁B.社会阶层的高度分化C.区域文化的交流加强D.文明发展水平的提升【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
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整座城依地势和冲沟而建,利用黄河、冲沟、城垣形成一个完善的防御体系”可知,下塔古城的特点是突出军事防御,这体现出文明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军事防御,无法推断出战争频繁的结论,
排除A项;社会阶层的高度分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当时生产力水平低,区域文化的交流并没有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2.经考证发现,殷墟出土近15万片带字甲骨卜辞中,前期卜辞多由贞人选定卜问内容及时间,且由贞人发布占辞
,即使商王占卜内容和卜兆也由贞人操纵。到商代最后几王时,卜辞中已不见贞人名,“王不但亲贞,而且新卜”“贞卜全由帝王一人主持”。这一变化说明商代后期()A.实行神权政治B.文字走向成熟C.王权有所加强D.行政管理严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商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殷商前期商王占卜内容和卜兆由贞人操纵,而到了后期由商王独揽占卜权,上窥神意下传神谕,说明殷商后期商王通过垄断神权而强化了王权,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商王权力的增强,并非实行神权政治
,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甲骨文走向成熟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朝行政管理日益严密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尚俭”为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创始人思想之特点,亦每为别家所抨击。考其“尚俭”,约含三义·一曰节用,二曰节葬
,三曰非乐。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学派的思想主张是()A.“相生相胜”B.“夫尚贤者,政之本也”C.“以法为教”D.“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
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尚俭”“一曰节用,二曰节葬,三曰非乐”可知,这是墨家思想的体现,墨家主张尚贤尚俭,B项正确;“相生相胜”是阴阳五行家思想,排除A项;“以法为教”是崇尚法家思想的表现,排除C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儒家
思想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4.秦朝时期,修筑了灵渠、褒斜道等工程,众多船舶能够畅行于黄河、长江、湘江、珠江及岷江。这()A.成功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B.得益于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C.折射出秦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D.反映了大额
贸易的逐渐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修筑了驰道、直道、褒斜道和五尺道,
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同时开通灵渠,沟通湘江与漓江,反映出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B项正确;这些工程无法实现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排除A项;当时经济发展并不迅速,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此时大额贸易并未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5.上褶下裙是鲜卑族传统女性服饰形制,图1为
北魏迁都洛阳前后的女性服饰变化趋势。这一变化反映出()A.北魏女性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B.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C.北魏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审美D.鲜卑族与汉族间差异的消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
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上褶下袴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妇女的服饰由上褶下裙逐渐转变为上褶下袴,这是鲜卑族服饰汉化的表现,说明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B项正确;服饰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北魏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排除A项;服饰的变化是民族交融的表现,并不能
水平社会审美变化,排除C项;“差异消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
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运输方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
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可知,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成为唐朝的生命线,说明大运河的修建促进了国家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外人工运河修建技术的对比
信息,无法得出中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水陆运输的对比信息,无法得出水路运输是主要的运输方式,排除B项;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并未完成南移,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排除C项。故选D项。7.下表反映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趋势是()时期赋税制度内容北魏租调徭役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隋至唐中期租庸调制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唐中后期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A农民负担不断加重B.土地兼并愈发严重C.人身束缚逐渐减弱D.政府赋
税剥削沉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北魏的租调徭役到隋至唐中期的租庸调制,再到唐中后期的两税法,征税标准逐渐由以人丁为主转变为以财产
为主。在租庸调制中,“庸”的实行意味着农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纳绢或布代役,相对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更是进一步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使农民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C项正确;农民负担并非一直不断加重,与材
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赋税制度的演变,土地兼并问题在材料中体现不明显,排除B项;赋税制度的调整在某些方面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减轻农民负担,排除D项。故选C项。8.宋太宗曾有言道:“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为此,宋初实施的对策是()A.迁徙贵族豪强到边地B.将新编禁军拱卫京师C.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D.形成独立的密折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
初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解除武将权力,并将新编禁军(即中央禁军)重点部署在京师及附近地区,以拱卫京师同时实现强干弱枝,防止内部叛乱,B项正确;迁徙贵族豪强主要是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宋朝并没有大规模进行这样的举措,排除A项;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容易导致地方军事力量过
强形成藩镇割据,这是唐朝后期的问题所在,宋朝实行的是从中央派禁军轮戍边境等措施而不是增置军镇,排除C项;独立的密折制度在清朝雍正时期才形成,宋朝不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9.急递铺属于元代官方邮驿系统,10-15里或
10-25里设一铺,设专人传递文书或军事情报。传递速度按一昼夜计算,一昼夜400-500里,加急时可以达到一昼夜700-800里。元朝这一制度的设立主要是为了()A巩固帝国统一B.维持地方治安C.运输官府物资D.加强边境管理【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
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元朝中国。元代设置.急递铺,用于传递文书或军事情报,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巩固帝国统一,A项正确;急递铺传递军事情报与镇压反抗、维护治安有关,传递文
书则主要是为了行政管理,与维护治安关系不大,排除B项;急递铺主要是传递官方文书材料,运输物资并非其主要职能,排除C项;急递铺并非只设在边境,排除D项。故选A项。10.宋朝在各沿海城镇(如杭州、广州和宁波等地)设立旨在提升
中国船舶适海能力和载运能力的“船院”,负责设计制造船舶,尤其是远洋船舶。据此推知,宋代()A.海外贸易所得成为主要财政收入B.手工业兴盛超过前代C.与海外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D.陆路贸易已完全中断【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
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宋朝设置“船院”,负责设计制造船舶,尤其是远洋船舶,说明当时海上对外贸易的发达,从侧面体现了宋朝与海外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比类的信息,无法判定海外贸易所得是否成为主要财政收入,排
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宋朝之前的手工业情况,无法得出是否超过前代,排除B项;陆路贸易已完全中断,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1.据下表可知,明代()《明史·儒林传》理学家籍贯分布(共115人)籍贯人数籍贯人数籍贯人数江西35浙江26南直隶18福建9陕西7河南6山东5
广东5湖广2山西1四川1北直隶0广西0云南0贵州0A.八股取士禁锢人心B.理学尚未广泛传播C.儒学出现南北分途D.南方仍是儒学重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
据材料“《明史·儒林传》理学家籍贯分布(共115人)”可知,明朝时期,籍贯在南方的理学家远远多于北方,说明南方地区是儒学发展的重心,D项正确;明代八股取士的做法禁锢了人心,但与题意理学家籍贯分布无关,排除
A项;南宋时期,理学就已经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得到了广泛传播,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儒学出现南北分野,学术风格不相同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12.1844年,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中规定:“凡有佛兰西人与中国人争闹事件,或遇有争斗中……被火器及别器械殴伤致毙,系中国人,由中国官严拿
审明,照中国例治罪,系佛兰西人,由领事官拘拿……照佛兰西例治罪。”此规定()A.剥夺了中国关税自主权B.打开了封闭的中国市场C.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D.有利于中法间经贸往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
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系佛兰西人,由领事官拘拿……照佛兰西例治罪”和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C项正确;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排除A项;五口通商后,开始打开封闭的中国市
场,排除B项;材料与中法经贸往来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据学者罗斯基估计,1912—1934年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4%,超过了日本、英国、俄罗斯(苏联)等国同期的增长水平。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A.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行业B.使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中坚力量
C.开启了赶超发达国家的进程D.有利于无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2年至1934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12-1934年间,中
国近代民族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较高,这有利于无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D项正确;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始终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排除A项;民族资产阶级在近代中国一直不是中坚力量,排除B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开启了赶超发达国家的进程”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4.19
82年中共十二大指出:“近几年在农村建立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只能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加以完善,决不能违背群众的意愿轻率变动,更不能走回头路。”这()A.为国企改革奠定基础B.动摇了公有制的主体地
位C.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D.巩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据题干强调要长期坚持农村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不能轻率变动和走回
头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是巩固1978年以来已取得的农村改革成果,D项正确;题干主要说的是农村生产责任制,与国企改革无关,排除A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我国宪法赋予的,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强调完
善农村生产责任制,而不是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15.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顿是纺织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在第二次工业
革命中()A.发明者的出身决定了其研究成果B.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C.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D.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
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者都是工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都是科学家,这一变化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联系的程度更深,材料中的诺贝尔、爱迪生等科学发明体现出这一特征,C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者以工匠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发明者科学家为主,这一变化主要是科学与技术联系日益密切所导致的,出身不起决定作用,排除A项;科技创新一方面需要科学技术,另一方面也需要生产经验,排除B项;科学理论也是在生产经验上总结出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只能体现科学技术联系的
程度更高,D项理解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6.日本“3·11”强震以及引发的海啸、核辐射,这三大威胁让日本经济严重受损,其供应链的中断进而冲击到全球经济。当时,人们在惊魂稍定之后更多的是默哀反思,估量其对日本经济造成的损失,预测其对全球经济的冲击程度及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这从一
个侧面表明,当前世界经济()A.增长的动力严重不足B.受发达国家影响巨大C.相互依存的程度紧密D.区域间合作方兴未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3·11”强震以及引发的海啸、核辐射使得日本经济严重受损,其供应链的中断进而冲击到全球经济,反映了当前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程度紧密,C项正确;材料强调当前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程度紧密,“增长的动力严重不足”材料未
体现,排除A项;当前世界经济的确受发达国家影响巨大,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当前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程度紧密,D项理解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
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
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许掉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
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
知识,指出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及其特点。【答案】(1)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特点: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中央权力尚未集中。(2)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西周
(中国)。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缚礼仪,以朝贡……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根据材料“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可得出
等级森严;根据材料“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可得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根据材料“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和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
了道德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央权力尚未集中。【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秦(中国)。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二“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可知,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特点:根据材料“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
天下一大变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及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的统治政策由无为转为有为。由于社会在复苏、繁荣的同时也趋于复杂化,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原来以不变应万变方针已渐不
适用。国家经济实力的积聚,也提供了可能。汉武帝本人富有政治才略和抱负,积极推动政策转变,在内务、外事、政治、经济诸方面都建立了显赫的功业。——张鸣《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一套稳妥可靠的官僚制度对于中央集权的政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魏晋时期,统治者力图通过
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吏,但最终形成了“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的门阀制度。隋唐时期,统治者们摸索出一套防止富室贵族垄断权力的官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而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科举而同样步入上层,所谓“朝为田舍郎,暮入天子堂”,因而他们对现有
秩序往往也表示拥护。科举制度的作用,不可不谓大矣。——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统治政策由“无为”转“有为”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到隋唐时期官员选拔的演变趋势。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对中央集权政府的作用“不可不谓大矣”
。【答案】(1)原因:社会新问题涌现方针不适用;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汉武帝远大的政治抱负。(2)趋势:标准由以门第为主变为以才能为主;用人范围扩大。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
。据材料一“由于社会在复苏、繁荣的同时也趋于复杂化,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原来以不变应万变方针已渐不适用”得出主要是社会新问题涌现方针不适用;据材料一“国家经济实力的积聚,也提供了可能”,可得出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据材料一“汉武帝本人
富有政治才略和抱负,积极推动政策转变,在内务、外事、政治、经济诸方面都建立了显赫的功业”,可得出汉武帝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到隋唐时期的中国。趋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主要选官标准;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主
要选官标准。所以官员选拔的演变趋势是标准由以门第为主变为以才能为主;据材料“‘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的门阀制度”及“朝为田舍郎,暮入天子堂”,可得出用人范围扩大。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统治者们摸索出一套防止富室贵族垄断权力的官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
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而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科举而同样步入上层”可知,主要是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及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统治集团内部存在众
多大庄园主。庄园主拥有极为广袤的土地,能够依据这些土质各异的土地,栽种不同的农作物,从而形成了农、林、牧、副、渔的综合性经营模式。此外,他们还涉足一些商贸活动。庄园之中设有武库,自行打造兵器。庄园戒备森严,内部配有家兵,并有骑吏巡逻;有
的庄园楼阁每层皆有众多手持弩箭的武士,严密监视着四方,守护着庄园的安全。——摘编自邓伟平《东汉庄园经济研究》材料二自9世纪起始,庄园经济在西欧渐趋流行。庄园作为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同时涵盖林、牧、渔业生产,以及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和武器制造等手工业生产。仅有极少数庄园无法生
产的必需品,诸如盐、铁之类,才需从外部购置。庄园生产为领主及其侍从供应了消费资料,同时也为农奴维持家计提供了必要的生活资料。自12、13世纪起,庄园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由领主直接管理生产经营转变为间接的土地资产管理,庄园制度日益被新兴的经济形式所取代,进而逐渐走向瓦解。——
摘编自郭应霞《西欧中世纪庄园的经营管理》(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东汉庄园经济与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的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瓦解的有利条件及其影响。【答案】(1)相同之处:都拥有独立的生产和生活体系,能够自给自足;都采用了农、林、牧
、副、渔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了经济的多元化;都是封建主对农民进行剥削的工具,具有封建性质。(2)有利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冲击、城市的兴起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影响: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为资
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加速了农民的自由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革;庄园经济的瓦解也促进了西欧市场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西欧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解析】的【小问1详解】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东汉时期的中国和中古时期的欧洲。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二中“
仅有极少数庄园无法生产的必需品,诸如盐、铁之类,才需从外部购置”及所学东汉庄园自给自足的特点可知,都拥有独立的生产和生活体系,能够自给自足;根据材料一中“从而形成了农、林、牧、副、渔的综合性经营模式”和材料二中“庄园作为生产的基本组织形
式,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同时涵盖林、牧、渔业生产,以及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和武器制造等手工业生产”可知,都采用了农、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了经济的多元化;根据材料一中“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
的,统治集团内部存在众多大庄园主”和材料二中“庄园生产为领主及其侍从供应了消费资料,同时也为农奴维持家计提供了必要的生活资料”可知,都是封建主对农民进行剥削的工具,具有封建性质。【小问2详解】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中古时期的
欧洲。有利条件:根据所学可知,中世纪后期西欧庄园经济瓦解,其有利的条件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如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冲击、城市的兴起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庄园制度日益被新兴的经济形式所取代,进而逐渐走向瓦解”可知,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为资本主义的发展
提供了物质基础;根据所学可知,从社会结构变化上看,加速了农民的自由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革;从市场和经济发展上看,庄园经济的瓦解也促进了西欧市场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西欧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源远流长,共同体意识在其发展过程中亦渐显现。在“中华民族”概念出现之前,中国古代的汉族(政权)或边疆民族(政权),在“多元一体格局”之下形成的“共同体
意识”表现为中国古代的“中国认同”。“中国”一词作为“天地之中”与“文化中心”的美称,不仅成为汉族及其政权引以为豪的自称,也成为边疆民族及其政权所向往的目标,尤其成为“大一统”政治最核心的表达。具有“中国认同”的政权,会积极通过各种
方式加入“中国”谱系,接续“中国”历史,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一部分。——摘编自陈俊达、赵永春《十至十三世纪中国各民族政权的“中国观”与“中国认同”》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中国认同”,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
逻辑清晰)【答案】论题:中国认同是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不断形成的。论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周边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的频繁战争、交流,逐步融入华夏族,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秦汉以来,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和发展,各个民族间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进行交往。西汉时期,北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四郡管理,派张骞出使西域并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尊崇儒术”,增进了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魏晋南北朝
时期,北魏孝文帝在中原建立政权,以黄帝后裔自居,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唐朝时期,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友好往来,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辽夏金
元民族政权深受汉族政治制度的影响,进一步增进了政治认同。元朝时期,广设行省,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得到进一步加强。清朝时期,平定噶尔丹、大小和卓叛乱,加强对新疆、西藏的管辖,郑成功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统
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促进了中国认同的形成。总之,中国认同是基于政治认同、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等多方面发展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结果。【解析】【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
即可。如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汉族(政权)或边疆民族(政权),在‘多元一体格局’之下形成的‘共同体意识’表现为中国古代的‘中国认同’”可知,中国认同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中国认同是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不断形成的。关于阐释可从秦汉时期以来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突出民族融
合对中国认同的影响,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