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西省丰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共(5)页,90.86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29b4fddf854c6ad503ca0fc47f4be1d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丰城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龙山时代永兴店文化的下塔古城建有双重城墙,城墙上等距离分布有马面和角台建筑,城门处建有瓮城。整座城依地势和
冲沟而建,利用黄河、冲沟、城垣形成一个完善的防御体系。下塔古城的特点反映了()A.新石器时代战争频繁B.社会阶层的高度分化C.区域文化的交流加强D.文明发展水平的提升2.经考证发现,殷墟出土近15万片带字甲骨卜辞中,前期卜
辞多由贞人选定卜问内容及时间,且由贞人发布占辞,即使商王占卜内容和卜兆也由贞人操纵。到商代最后几王时,卜辞中已不见贞人名,“王不但亲贞,而且新卜”“贞卜全由帝王一人主持”。这一变化说明商代后期()A.实行神权政治B.文字走向成熟C.王权有所加强D.行政管理严密3.“
尚俭”为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创始人思想之特点,亦每为别家所抨击。考其“尚俭”,约含三义·一曰节用,二曰节葬,三曰非乐。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学派的思想主张是()A.“相生相胜”B.“夫尚贤者,政之本也”C.“以法教”D.“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4.秦朝时期,修筑了灵渠、褒斜道等工程,众多船舶能够畅行于黄河、长江、湘江、珠江及岷江。这()A.成功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B.得益于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C.折射出秦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D.反映了大额贸易的逐渐兴起5.上褶下裙是鲜卑族传统女性服饰形制,图1为北魏迁都洛阳前后的女性服
饰变化趋势。这一变化反映出()A.北魏女性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B.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C.北魏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审美D.鲜卑族与汉族间差异的消失为6.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运输方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有利于国家的发展7.下表反映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趋势是()时期赋税制度内容北魏租调徭役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隋至唐中期租庸调制凡
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唐中后期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A农民负担不断加重B.土地兼并愈发严重C.人身束缚逐渐减弱D.政府赋税剥削沉重8.宋太宗曾有言道:“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
此。”为此,宋初实施的对策是()A.迁徙贵族豪强到边地B.将新编禁军拱卫京师C.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D.形成独立的密折制度9.急递铺属于元代官方邮驿系统,10-15里或10-25里设一铺,设专人传递文书或军事情报。传递速度按一昼夜计算,一昼夜400-500里,加急时可以达到一昼夜700-800里。元
朝这一制度的设立主要是为了()A.巩固帝国统一B.维持地方治安C.运输官府物资D.加强边境管理10.宋朝在各沿海城镇(如杭州、广州和宁波等地)设立旨在提升中国船舶适海能力和载运能力的“船院”,负责设计制造船舶,尤其是远洋船舶。据此推知,宋代()A.海外贸易所得成为主要财政收入B.手工业兴盛超过
前代C.与海外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D.陆路贸易已完全中断11.据下表可知,明代().《明史·儒林传》理学家籍贯分布(共115人)籍贯人数籍贯人数籍贯人数江西35浙江26南直隶18福建9陕西7河南6山东5广东5湖广2山西1四川1北直隶0广西0云南0贵州0A.八股取
士禁锢人心B.理学尚未广泛传播C.儒学出现南北分途D.南方仍是儒学重心12.1844年,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中规定:“凡有佛兰西人与中国人争闹事件,或遇有争斗中……被火器及别器械殴伤致毙,系中国人,由中国官严拿审明,照中国例治罪,系佛兰西人,由领事官拘拿……照
佛兰西例治罪。”此规定()A.剥夺了中国关税自主权B.打开了封闭的中国市场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D.有利于中法间经贸往来13.据学者罗斯基估计,1912—1934年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4%,超过了日本、英国、俄
罗斯(苏联)等国同期的增长水平。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A.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行业B.使民族资产阶级成为中坚力量C.开启了赶超发达国家的进程D.有利于无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14.1982年中共十二大指出:“近几年在农村建立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只能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加以完善,决不能违背群众的意愿轻率变动,更不能走回头路。”这()A.为国企改革奠定基础B.动摇了公有制主体地位C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D.巩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5.第一次工业革
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顿是纺织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A.发明者的出身决定了其研究成果B.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的的.C.科学与技术
的结合更加紧密D.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16.日本“3·11”强震以及引发的海啸、核辐射,这三大威胁让日本经济严重受损,其供应链的中断进而冲击到全球经济。当时,人们在惊魂稍定之后更多的是默哀反思,估量其对日本经济造成的损
失,预测其对全球经济的冲击程度及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当前世界经济()A.增长的动力严重不足B.受发达国家影响巨大C.相互依存的程度紧密D.区域间合作方兴未艾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
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掉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及其特点。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的统治政策由无为转为有为。由于社会在复苏、繁荣的同时也趋于复杂化,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原来以不
变应万变方针已渐不适用。国家经济实力的积聚,也提供了可能。汉武帝本人富有政治才略和抱负,积极推动政策转变,在内务、外事、政治、经济诸方面都建立了显赫的功业。——张鸣《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一套稳妥可靠的官僚制度对于中央集权的政府来说是必
不可少的。魏晋时期,统治者力图通过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吏,但最终形成了“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的门阀制度。隋唐时期,统治者们摸索出一套防止富室贵族垄断权力的官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而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科举而同样步入上层,所谓“朝为
田舍郎,暮入天子堂”,因而他们对现有秩序往往也表示拥护。科举制度的作用,不可不谓大矣。——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统治政策由“无为”转“有为”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到隋唐时期官员选拔的演变趋势。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对中央集权政府的作用“不可不谓大矣”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统治集团内部存在众多大庄园主。庄园主拥有极为广袤的土地,能够依据这些土质各异的土地,栽种不同的农作物,从而形成了农、林、牧、副、渔的
综合性经营模式。此外,他们还涉足一些商贸活动。庄园之中设有武库,自行打造兵器。庄园戒备森严,内部配有家兵,并有骑吏巡逻;有的庄园楼阁每层皆有众多手持弩箭的武士,严密监视着四方,守护着庄园的安全。——摘编自邓伟平《东汉庄园经济研
究》材料二自9世纪起始,庄园经济在西欧渐趋流行。庄园作为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同时涵盖林、牧、渔业生产,以及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和武器制造等手工业生产。仅有极少数庄园无法生产的必需品,诸如盐、铁之类,才需从外部购置。庄园生产为领主及其侍从供应了消费资料,同时也为农奴维持家计提供了必
要的生活资料。自12、13世纪起,庄园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由领主直接管理生产经营转变为间接的土地资产管理,庄园制度日益被新兴的经济形式所取代,进而逐渐走向瓦解。——摘编自郭应霞《西欧中世纪庄园的经营管理》(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东汉庄园经济与
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的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瓦解的有利条件及其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源远流长,共同体意识在其发展过程中亦渐显现。在“中华民族”概念出现之前,中国古代的汉族(政权)或边疆民族(政权
),在“多元一体格局”之下形成的“共同体意识”表现为中国古代的“中国认同”。“中国”一词作为“天地之中”与“文化中心”的美称,不仅成为汉族及其政权引以为豪的自称,也成为边疆民族及其政权所向往的目标,尤其成为“大一统”政治最核心的表达。具有“中国认同”的政权,会积极通
过各种方式加入“中国”谱系,接续“中国”历史,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一部分。——摘编自陈俊达、赵永春《十至十三世纪中国各民族政权的“中国观”与“中国认同”》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中国认同”,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
结合,论据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