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江苏省常州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24)页,1.124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944c1c87160face826b455cf8bbe3c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八校高二年级期中调研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样方法、取样器取样法、黑光灯诱捕法B.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
,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C.丁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其并非总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答案】D【解析】【分析】1、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
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2、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
年龄组成。【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和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趋光性的昆虫),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土壤动物
丰富度的方法,A错误;B、分析题图可知,甲可增加种群密度,故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会降低种群密度,故为死亡率和迁出率,B错误;C、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不影响死亡率,C错误;D、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和死
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种群密度不一定会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D正确。故选D。2.科学家研究了江苏北部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动态变化,获得如图数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用标志重捕
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大B.2000年后,人为捕杀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D.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答案】B【解析】【分析】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标志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
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行为的伤害;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详解】A、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大,A正确;B、2000年后,栖息地的减少是影
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B错误;C、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C正确;D、据图分析,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处于波动之中,虽然该年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D正确。故选B。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
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一个计数室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样并多次计数求平均值C.加样时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D.图示小方格的酵母菌数目应计为9个【答案】C【解析】【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
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采用抽样检测法使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
菌进行计数,在计数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1)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2)将血球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3)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下,这样使酵母菌分布均匀,防止酵母
凝聚沉淀,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求得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误差小;(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对培养液进行稀释以便于酵母菌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5)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
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片刻后,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室内;(6)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计数同侧相邻两边上的菌体数,一般采取的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另两边不计数;
(7)计数一个样品要从两个计数室中计得的平均数值来计算,对每个样品可计数三次,再取其平均值。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方格内分为16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25小格;另一种是大方格内分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
6小格。但不管计数室是哪一种构造,它们每一大方格都是由16×25=25×16=400个小方格组成。【详解】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6×25=400个计数室,A错误;B、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混合均匀后,再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对每个样品可计数三次,再取其平均值,B错误;C、用
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让其自行渗入,C正确;D、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所以图示小方格的酵母菌数目应计为7个,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以图示为情景,综合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
相关知识。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掌握试验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结合各个选项的描述进行推理,作出准确判断。4.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甲、乙分别表示
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C.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影响兔的K值D.第3年狼的数量下降可能是因为缺乏食物【答案】B【解析】【分析】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
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从而维持整个群落的相对稳定。【详解】狼和兔子是捕食关系,兔子是被捕食者,狼是捕食者,被捕食者的数量比捕食者数量多,且被捕食者的数量先变化,捕食者的数量后变化,由此可以判断图中甲代表兔子,乙代表狼,A正确。狼的K值不等于最大
值,应低于B点,B错误;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C正确;在不利的条件下,如缺乏食物、传染病等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D正确。【点睛】本题的难点是理解:K值≠最大值。K
值是指在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若环境受到破坏,种群的数量可能会超过环境容纳量。5.“塞罕坝”系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塞罕坝曾水草丰茂,禽兽繁集,后来清政府将树木砍伐殆尽,将美丽的高岭变成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半个多世纪
以来,塞罕坝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在降水不丰沛的高原上营造起万顷林海,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塞罕坝林场所有的植物和动物构成了一个群落B.半个多
世纪时间里,塞罕坝林场发生了初生演替C.塞罕坝林场曾濒临崩溃说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有限D.人类活动会影响林场群落演替的速度,但不能改变演替方向【答案】C【解析】【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
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2、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①利于群落演
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育林等。②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滥砍滥伐、滥捕滥猎、填湖造地等。3、抵抗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
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详解】A、塞罕坝林场所有的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A错误;B、半个多世纪时间里,塞罕坝林场发生的演替起始时具备基本的土壤条件,属于次生演替,
B错误;C、塞罕坝林场曾濒临崩溃,说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如果人类活动等因素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大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就被打破了,C正确;D、塞罕坝的变迁的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
和方向,D错误。故选C。6.如图所示是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图,下列对a、b、c所代表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A.b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B.同一营养级的动物一定是一个种群C.图中共有2条食物链,c属于初级消费者或者次级消费者D.a是该生态系统的基
石,一旦遭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A【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
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图中,由于b的箭头是双向的,所以b是生产者,a是消费者,c代表的是分解者。【详解】A、b生产者主要指的是绿色植物,此外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也进行化能合成作用,都是自养型生物,A正确;B、同一营养级的动
物可能是不同的生物,不一定是一个种群,B错误;C、据图可知,图中的c是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故图中的食物链为b→a,只有一条,C错误;D、b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错误。故选A。7.桑基鱼塘是我国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智慧结
晶。劳动人民把原本割裂的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将陆地种植和鱼塘养殖有机结合,实现鱼、蚕、猪和粮食的全面丰收。下图是该农业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桑、水稻、蚕、鱼和猪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B.该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能实现信息的
双向传递C.该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主要遵循了循环原理D.该农业生态模式能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答案】A【解析】【分析】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例如,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如果把作物秸秆当燃料烧掉,人类就不能充分利用
秸秆中的能量;如果将秸秆做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面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桑基鱼塘”也基本体现了这个原理。【详解】A、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图中桑
、水稻、蚕、鱼和猪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A错误;B、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且在成分之间的传递通常是双向的,B正确;C、该生态系统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遵循了循环的生态学原理,C正确;D、该农业生态模式实
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故能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D正确。故选A。8.有关“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可表现出结构、功能和收支上的平衡B.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维持或恢
复平衡的重要调节机制D.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比冻原生态系统慢【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
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弱。【详解】A、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
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应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等特征,A正确;B、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B正确;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它是是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平衡的重要调节机制,
C正确;D、同等强度干扰下,由于冻原生态系统环境比较恶劣,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比较弱,所以草原生态系统比冻原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D错误。故选D。9.传统美食制作体现了生物发酵技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酸奶和泡菜制作中均需要及时通氧,保证乳酸菌的有
氧呼吸B.通过传统发酵技术也可以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单细胞蛋白的C.果酒、果醋制作所利用的菌种均能够进行有氧呼吸D.为降低杂菌污染,发酵前需要对器具、原料等进行灭菌【答案】C【解析】【分析】1、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
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30℃;生产中是否有酒精的产生,可用
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2、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详解】A、酸奶和泡菜制作用的是乳酸菌,乳酸菌是无氧呼吸的生物,故酸奶和泡菜制作中不需要通氧,保证乳酸菌的无氧呼吸,A错误;B、单细胞蛋白本生就是一种菌体
,并不是一种微生物细胞的提取物,B错误;C、果酒、果醋制作所利用的菌种依次是酵母菌和醋酸菌,两者均能够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D、为降低杂菌污染,发酵前需要对器具进行灭菌,传统发酵技术通常利用原料中的野生菌种进行发酵,故不能对原料进行灭菌,D错误。故选C。10.
下表所示为某培养基的配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成分NaNO3K2HPO4MgSO4·7H2O(CH2O)蒸馏水青霉素含量3g1g0.5g30g定容至1000mL0.1万单位A.根据物理性质划分,该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B.该培养基不能用于培养大肠杆菌C.根据培养基的配方可知,该培养
基培养的是异养型微生物D.固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水即可形成液体培养基【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表格:该培养基没有凝固剂,属于液体培养基;该培养基中含有有机碳源(CH2O),所培养的微生物是异养型的;该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属于选择培养基。【详解】A、该培养基配方中没
有凝固剂琼脂,依物理性质划分,该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A正确;B、该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而青霉素能杀死大肠杆菌,故该培养基不能用于培养大肠杆菌,B正确;C、该培养基中的(CH2O)可作为有机碳源,因此其培
养的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C正确;D、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如琼腊)可形成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中去除琼脂才能制成液体培养基,D错误。故选D。11.下列有关菊花的组织培养的说法,正确的是()A.培养前要将外
植体分散成单个细胞B.要用湿热灭菌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即在100℃下保持15minC.在培养过程中要先让愈伤组织生根后再使其生芽D.用酒精对外植体进行消毒时,持续的时间不能太长【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不同物体不同的消毒灭菌方法:(1)培养基:高
压蒸汽灭菌;(2)外植体:酒精、次氯酸消毒处理;(3)接种环(针)等器械:酒精灯灼烧灭菌。【详解】A、在进行菊花的组织培养中,培养前不需要将外植体分散成单个细胞,可利用植物的花芽、叶芽等处的分生组织作外植体,A错误;B、在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时,要在12
1℃下保持15~30min,以便杀死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等,B错误;C、在培养过程中要先让愈伤组织生芽后,再使其生根,C错误;D、用酒精对外植体进行消毒时,持续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容易杀死外植体细胞,D正确。故选D。12.为探究矮牵牛原生质体的培养条件和植株再生能力,某研究
小组的实验过程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①获得的原生质体需悬浮在30%蔗糖溶液中B.过程②需提高生长素的比例以促进芽的分化C.过程③需用秋水仙素处理诱导细胞壁再生D.原生质体虽无细胞壁但仍保持细胞的全能性【答案】D【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①表示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得到原生质体的过程;②③均表示再分化过程。【详解】原生质体在30%的蔗糖溶液中会失水皱缩,A错误;②诱导芽分化时,需要提高细胞分裂素的比例,B错误;③可以表示诱导根的分化形成幼
苗,此时细胞壁已经形成,C错误;原生质体无细胞壁,但由于含有一整套的遗传物质,故具有全能性,D正确。故选D。【点睛】植物组织培养时,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例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比例适中时,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例较高
时,利于根的分化;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例较低时,利于芽的分化。13.下列有关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可用胃蛋白酶处理使细胞分散开B.通过动物细胞培养获得大量细胞,可体现动物细胞
的全能性C.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D.传代培养时,贴壁生长的动物细胞可直接用离心法收集【答案】C【解析】【分析】1、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取动物组织块→剪碎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中
(原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用酶分散为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液(传代培养)→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2、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
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3)温度和pH。(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详解】A、动物细胞培养的适宜pH是7.2-7.4,该pH下胃蛋白酶会
失活,所以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应用胰蛋白酶或者胶原蛋白酶处理部分组织使细胞分散获得单个细胞,A错误;B、通过动物细胞培养获得大量细胞,可体现动物细胞增殖原理,但不能体现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B错误;C、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
废物,防止对细胞产生毒害,C正确;D、传代培养时,贴壁生长的动物细胞先用胰蛋白酶处理成单个细胞,再用离心法收集,D错误。故选C。14.如图为细胞融合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a细胞和b细胞是植物细胞,需先去分化再诱导融合B.a
细胞和b细胞之间的融合需要促融处理后才能实现C.c细胞的形成与a、b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D.c细胞将同时表达a细胞和b细胞中的所有基因【答案】B【解析】【分析】1、植物体细胞杂交是将不同植物的细胞通过细胞融合
技术形成杂种细胞,进而利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将杂种细胞培育成多倍体的杂种植株。植物体细胞杂交依据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2、动物细胞融合:(1)动物细胞融合也称细胞杂交,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
。(2)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电激等)、化学法(聚乙二醇PEG)、生物法(灭活的病毒)等。(3)动物细胞融合的意义:打破了生殖隔离,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成为研究细胞遗传、细胞免疫、肿瘤和生物新品种培育等的重要手段。(4)最主要的用途:制备单克隆抗体。【
详解】A、若a细胞和b细胞是植物细胞,需先去细胞壁再诱导融合,A错误;B、a细胞和b细胞之间的融合需要促融处理后才能实现,即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等,B正确;C、c细胞的形成与a、b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C错误;D、细胞内的基因具有选择性表达,c细
胞将选择性的表达a细胞和b细胞中的基因,D错误。故选B。二、多项选择题:15.某生物兴趣小组将从葡萄皮上成功分离来的野生酵母菌分别接种于3个盛有等量同种液体培养基的锥的形瓶中,并放置在摇床上培养,摇床转速分别210
r/min、230r/min和250r/min。培养时间与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可采用显微镜下抽样检测的方法B.此实验中,若时间足够长可测得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C.从图中数据可以得出,在一定转速范围内,摇床转速越高,酵母菌
繁殖的速度和总量越高D.培养8h后,三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限制因素是培养液中的溶氧量【答案】AC【解析】【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的单细胞真菌,能够进行产酒精的无氧呼吸,酵母菌对青霉素不敏感,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可以迅速增殖。
进行酵母菌计数时需要将菌液进行梯度稀释。【详解】A、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可采用显微镜下抽样检测的方法,A正确;B、由于培养条件和空间等的限制,若时间足够长可测得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但最终种群数量会相对稳定,B错误;C、摇床转速越高,提供的氧气越充足,据图可知,在实验范围内,摇床转
速越高,酵母菌繁殖的速度和总量越高,种群密度越大,C正确;D、培养8h后,三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限制因素是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有限,以及代谢产物的积累等导致的,D错误。故选AC。16.2021年10月,以“生态文明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云南昆明举办。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栖息地的碎片化有利于维持和发展生物多样性B.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具有独特性,构成了生物
多样性C.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D.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答案】CD【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详解】A、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小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导致物种有灭绝可能,生物多样性减小,A错误;B、每个物种都有其特
殊的作用和地位,不同的物种构成了物种多样性,B错误;C、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属于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C正确;D、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D正确。故选CD。17.如图表示培养和分离某种细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A.步骤①倒平板操作时,倒好后应立即将其倒过来放置B.步骤②接种环火焰上灼烧后迅速蘸取菌液后划线C.步骤③应多个方向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培养后出现单个菌落D.步骤④恒温培养箱培养后可用来对大肠杆菌进行计数【答案】AB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倒平板,②是用接种环
沾取菌液,③是进行平板划线,④是培养。【详解】A、步骤①倒平板操作时,倒好后应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再将平板倒过来放置,防止冷凝水倒流污染培养基,A错误;B、灼烧后的接种环需在火焰旁冷却后再沾取菌液进行平板划线,B错误;C、步骤③应多个方向划线,通
过连续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分布在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分离到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单个菌落,C正确;D、图示接种方法为平板划线法,该方法不能用于计数,D错误。故选ABD。18.中国科学院团队对雌性猕猴进行克隆,成功获得“中中”和“华华”两姐妹,突破了现有技术无
法用体细胞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为建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疾病机理,研发诊治药物带来光明前景。如图为“中中”和“华华”培育的流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的卵子实际上是发育到MⅡ期的卵母细胞B.①过程可以通过电融合法可使供体细胞与去核的卵母细胞
融合,形成重构胚C.③过程是动物胚胎的体外培养过程,需无菌、无毒环境D.中中、华华的性别由纤维细胞的遗传物质决定【答案】AB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①为将纤维细胞注射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②为对重组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发育成新胚胎,再进行③
胚胎移植过程,最终获得克隆猴。【详解】A、图中的卵子实际上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MⅡ期)的次级卵母细胞,A正确;B、因为体细胞直接注入进去后细胞质并没有与卵母细胞融合,而是被质膜分割开来,并不能使体细胞核表现出全能性,故①过程可以通
过电融合法可使供体细胞与去核的卵母细胞融合,形成重构胚,B正确;C、③过程是动物胚胎移植过程,②过程是动物胚胎的体外培养过程,C错误;D、中中、华华是由重组细胞发育而来,其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来自纤维细胞,因此性别由纤维细胞的遗传物质决定,D正确。故
选ABD19.数据统计和分析是许多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中获取数据的方法合理的是()编号实验内容获取数据的方法。①调查某自然保护区灰喜鹊的种群密度使用标志重捕法,尽量不影响标记动物正常活动,个体标记后即释放②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摇匀后抽取少量培养物,适当稀释,用
台盼蓝染色,血细胞计数板计数③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则调查数值偏大④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在分布密集的地块进行随机取样A.实验①B.实验②C.实验③D.实验④【答案】AB【
解析】【分析】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详解】A、灰喜鹊属于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应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且标记尽量不影响标记动物正常活动,个体标记后即释放,
A正确;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摇匀后抽取少量培养物,适当稀释,用台盼蓝染液染色,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在观察计数时只计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B正确;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导致小动物的趋暗特性无法正常表现,则调查数值偏
小,C错误;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要随机采样,D错误。故选AB。三、非选择题:20.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下图所示。生态学家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植被厚度指数00.511.
522.53树线上升幅度(m)10030720.300(1)生态学者可以采用______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树线之上的植被主要为灌丛或草甸,树线之下为森林,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______(填“能”或“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2)上表数据表明,在全
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上升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______。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大时,形成一道又宽又厚的“封锁墙”,树木的种子落地于此便遭到“封杀”,导致树线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或“相对静止”)。(3)物种丰富度的增加有
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其______稳定性。该生态系统中有些昆虫发现食物后会“跳舞”,“跳舞”对同伴来说是一种______信息,使同伴能更有效觅食,这表明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4)树线上升过程中,某些生物也会遭受有害动物的破坏,对有
害动物进行防控的技术有多种。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降低害虫的发生率,这种防治方法属于______,这是利用了生态系统的______功能进行防治。(5)下图表示用标志重捕法对树线之下群落中某种鼠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连续13年的监测结果。
图中纵坐标λ=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一年前的种群数量,第5-9年间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型。【答案】(1)①.样方②.不能(2)①.负相关②.相对静止(3)①.抵抗力②.行为③.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4)①.生物防治②.信息传递(5)稳定【解
析】【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及任何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的现象。2、
分析题图:树线上升幅度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小问1详解】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可用样方法;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而不同高度的喜鹊属于同一物种,故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
直结构。【小问2详解】据图表可知,植被厚度指数越大,树线上升幅度越小,故树线上升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呈负相关;可能是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大时,形成一道又宽又厚的“封锁墙',树木的种子落地于此便遭到“封杀”,导致树线相对静止。【小问3详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基础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能力;“跳舞”对同伴来说是一种行为信息,该行为使同伴能更有效觅食,故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小问4详解】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降低害虫的发生率,这种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上述过程利用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小问5详解】分析题意可知
,λ=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一年前的种群数量,图示第5-9年间λ=1,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运用术语并结合题意分析作答是解题关键。21.图1是某稻田生态系统部分碳循
环示意图,其中a~e代表过程。图2是能量流经卷叶螟的示意图。青蛙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KJ).请回答下列问题:表:青蛙的能量流动情况摄食能同化能粪便能Y呼吸作用散失能38.0511.36m3.817.55(1)图1中缺少的过程是__________(用图
中文字和箭头表示),碳以有机物形式流动的过程有__________.(2)从图1中生物分析,卷叶螟的粪便能来自于__________同化的能量,卷叶螟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可被__________同化。(3)表中m值为__________KJ,Y代表青蛙用于__________的能量。(4)卷
叶螟与青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该计算结果可说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之一是__________。由于水体污染,农民不再耕种,这块稻田的生物群落将发生__________演替。(5)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缓解“
温室效应”的关键,为此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答案】(1)①.大气CO2库→水稻②.b、c、e(2)①.水稻②.细菌、蚯蚓等(3)①26.69②.生长、发育和繁殖(4)①.2%②.逐级递减③.
次生(5)全球性【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1是某稻田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示意图,a表示呼吸作用,d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b、c表示动物摄食,e表示动植物的遗体、动物的排遗物被分解者利用。图2是能量流经卷叶螟的
示意图,X表示被青蛙摄食的能量。表格数据中Y表示青蛙的储存能,即青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小问1详解】.碳元素从大气中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中的生理过程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a)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d),图中
明显缺少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即大气CO2库→水稻;碳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在b、c、e中碳以有机物形式流动。【小问2详解】卷叶螟的粪便能来自于上一营养级-水稻同化的能量,卷叶螟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图1中的
细菌、蚯蚓等)利用,其中的能量可被细菌、蚯蚓等同化。【小问3详解】表中m=摄食能-同化能=38.05-11.36=26.69KJ,Y表示青蛙的储存能,即青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小问4详解】卷叶螟与青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青蛙的同化量/
卷叶螟的同化量×100%=11.36/(1970-1402)×100%=2%,该计算结果可说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由于水体污染,农民不再耕种,这块稻田的生物群落将发生演替,农田上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小问5详解】由于碳循环具有全球性,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缓解“温室
效应”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图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通过比较与综合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等。22.产脂肪酶酵母可用于含油废水处理。为筛选产脂肪酶酵母菌株,科研人员开展了相关研
究。请回答下列问题:(1)常规微生物实验中,下列物品及其灭菌方法错误的是______(填编号)。编号①②③④物品培养基接种环培养皿涂布器灭菌方法湿热火焰灼烧干热臭氧(2)称取1.0g某土壤样品,转入99mL______中,制备成菌悬液,经______后,获
得细胞密度不同的菌悬液。分别取0.1mL菌悬液涂布在固体培养基上,其中10倍稀释的菌悬液培养后平均长出了46个酵母菌落,则该样本中每克土壤约含酵母菌______个。该过程使用的接种方法为______,通
过该方法测得的菌落数值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值______(填“偏大”“偏小”“相等”)。(3)为了进一步提高酵母菌产酶能力,对分离所得的菌株,采用射线辐照进行诱变育种。将辐照处理后的酵母菌涂布在以_____
_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按照菌落直径大小进行初筛,选择直径______的菌落,纯化后获得A、B两突变菌株。(4)在处理含油废水的同时,可获得单细胞蛋白,实现污染物资源化。为评价A、B两菌株的相
关性能,进行了培养研究,结果如上图。据图分析,应选择菌株______进行后续相关研究,理由是______。【答案】(1)④(2)①.无菌水②.梯度稀释③.4.6×105④.稀释涂布平板法⑤.偏小(3)①.脂肪②.较大(
4)①.B②.该菌株增殖速度快,单细胞蛋白产量高;降解脂肪能力强,净化效果好【解析】【分析】1、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①灼烧灭菌: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
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燃烧来灭菌。②干热灭菌: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灭菌。③湿热灭菌:将灭菌物品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
汽灭菌锅内,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min。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②操作: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
表稀释倍数。【小问1详解】常规微生物实验中,培养基利用湿热灭菌法灭菌,接种环利用灼烧灭菌法灭菌,培养皿利用干热灭菌法灭菌,涂布器利用灼烧灭菌法灭菌,故④错误。【小问2详解】称取1.0g某土壤样品,转入99mL无菌水中,制备成稀释倍数为100倍的菌悬液,经梯度稀释后,获得细胞密
度不同的菌悬液。分别取0.1mL菌悬液涂布在固体培养基上,其中10倍稀释的菌悬液培养后平均长出了46个酵母菌落,则该样本中每克土壤约含酵母菌46÷0.1×1000=4.6×105个。通过计数的接种方式的稀释涂布平板法,使用该方法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偏小,原因是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
起时,在平板上只观察到一个菌落。【小问3详解】为了进一步提高酵母菌产酶能力,对分离所得的菌株,采用射线辐照进行诱变育种。将辐照处理后的酵母菌涂布在以脂肪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按照菌落直径大小进行初筛,产酶能力越强的菌落,其周围的脂肪被分解的越多
,此时透明圈越大,故选择直径较大的菌落。【小问4详解】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相同时间内,菌株B的细胞密度高于菌株A,而菌株B的脂肪剩余量低于菌株A的脂肪剩余量,故进行相关研究可选择菌株B,原因是菌株B增殖速度快,单细胞蛋白的产量也高,
同时降解脂肪的能力强,净化效果更好。【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微生物实验中的灭菌和计数等知识,意在强化考生对相关内容的识记与理解能力。23.猕猴桃因貌似猕猴而得名,是一种品质鲜嫩、营养丰富的美味水果。我国研究人员利用“中华猕猴桃”和“美
味猕猴桃”两个不同种培育出了更加优良的品种,其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因“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之间存在______,所以用有性杂交方法很难得到可育后代。(2)用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时,需先用较______(填“高”、“低”)渗透压的溶液处
理植物细胞,使细胞处于微弱的质壁分离状态,然后用______酶消化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3)过程③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此过程使用的化学法包括:______融合法和______融合法等。(4)在利用杂种细胞培育杂种植株的过程中,依据的原
理是______,⑤⑥过程分别称为______。(5)已知用X射线处理会使染色体受影响而导致细胞失去分裂能力;用碘乙酰胺处理会使细胞内的酶失活而抑制生长。为了能筛选到杂种细胞F,若在①过程对“中华猕猴桃”用X射线处理,需对“美味猕猴桃”用______处理,以便最终能获得优良杂种植株H。(6)
若两种猕猴桃都是二倍体,则杂种植株为______倍体。从理论上讲,该杂种植株的育性为______(填“可育”或“不育”)。【答案】(1)生殖隔离(2)①.高②.纤维素酶和果胶(3)①.细胞膜的流动性②.聚乙二醇(PEG)③.Ca2+—高pH(4)①.植物细胞全能性②.脱分化、再分化(5)碘乙酰
胺(6)①.(异源)四倍体②.可育【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示表示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具体过程,其中②是去壁过程,③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④是再生出细胞壁,⑤是脱分化过程,⑥是再分化过程;E为融合的原生质体
,F表示杂种细胞,G是培养得到的愈伤组织,H表示杂种植株。【小问1详解】“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是两个不同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用有性杂交方法很难得到可育后代。【小问2详解】用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时,需先用较高渗透压的溶液处理植物细胞,使细胞失水,处于
微弱的质壁分离状态;由于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根据酶的专一性,需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消化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小问3详解】③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该过程所依据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化学方法除了聚乙二醇(PEG)融合法,还有高C
a2+—高pH融合法。【小问4详解】在利用杂种细胞培育杂种植株的过程中,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过程⑤⑥为植物组织培养,⑤是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⑥愈伤组织再分化发育为植株。【小问5详解】射线处理会使细胞失去分裂能力,碘乙酰胺处理会使细胞内的酶失活而抑制生长,已经对“中
华猕猴桃”用X射线处理,需对“美味猕猴桃”用碘乙酰胺处理,它们自身融合的细胞无法生长,只有当两个不同种的原生质体融合才能生长,筛选到杂种细胞F1以便最终能获得优良杂种植株H。【小问6详解】若两种猕猴桃都是二倍体,则诱导形成的杂种细胞中会有四个染色体组,因此杂种植物为异源四倍体;由于其内
部同源的染色体组成对,可以正常联会产生配子,因此该植株可育。【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通过分析图示获取信息,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4.新型冠状病
毒(RNA病毒)可通过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与人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ACE2受体的结合,侵入人体,引起肺炎。抗体可阻断病毒的黏附或入侵,故抗体药物的研发已成为治疗新冠肺炎的研究热点之一。2021年12月8日,中国国家药监局应急批
准腾盛华创医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安巴韦单抗注射液(BRII-196)及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BRII-198)注册申请,是中国全自主研发的单抗,联合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效果显著。如图为筛选、制备
抗S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示意图,序号①~④表示细胞。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将下表填写完整操作步骤目的或结果①处死注射了a______的小鼠,取出脾脏获得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将细胞①②诱导融合诱导细胞融合产生多种融合细胞b______淘汰未融合的细胞及同种融合细
胞细胞生长孔内专一抗体检验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选出c_____注射到小鼠腹腔内或者体外培养获得单克隆抗体(2)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相比,细胞①②特有的促融方法是______。(3)单克隆抗体与常规的血清抗体相比,其优越性是______。据图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运用
了______和______等技术手段,前一过程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础,且需置于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其中CO2的作用是______。(4)临床试验发现,从小鼠腹水中提取抗体具有外源性,容易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从而导致其治疗效果大大降低。为克
服鼠源性单抗的异源性反应,科研人员通过人工改造鼠源性单抗获得了嵌合抗体。分析下图,你认为最符合临床要求的嵌合抗体是A-D中的______。【答案】(1)①.新冠病毒的S蛋白②.选择培养基③.抗S蛋白的单克隆抗体(2)用
灭活病毒处理(3)①.产量高、纯度高、特异性强②.动物细胞培养③.动物细胞融合④.调节培养液的pH(4)D【解析】【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
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小问1详解】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首先给老鼠注射新冠病毒的S蛋白(抗原),
产生特异性免疫,在小鼠的脾脏中取出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通过HAT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再通过克隆化培养和抗原-抗体杂交,筛选出产抗S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小问2详解】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而动物细胞融合特有的方法是用灭活病毒处
理。【小问3详解】单克隆抗体与一般的抗体相比,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生产;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使用了动物细胞培养和动物细胞融合等动物细胞工程技术。动物细胞培养需置于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其中CO2的作用是调节培
养液的pH。【小问4详解】结合题意可知,为克服鼠源性单抗输入人体后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人-鼠嵌合抗体应保留鼠源单抗的可变区和人抗体恒定区的抗体结构,因此符合条件的是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