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9 页
  • 大小 1.023 MB
  • 2024-10-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6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准解析】.doc,共(19)页,1.023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86c69f5d3f875e1388a0ab35c08407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图是西周时期的一件青铜器,其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铭文虽然简略,但日期(甲子日)时

间(早晨)等都与典籍记载完全一致,证明了典籍记载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确为信史。这说明A.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B.解释历史需要不断更换视角C.确认历史事实需要多重证据D.考证史料需图片文献相结合【答案】C【解析】【详解】青铜器属于原始历史遗迹,是第一手史料,典籍记载属于二手史料,二者相互印证历史的

真实性,C正确;历史研究通过多重史料验证可以还原历史真相,A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研究历史要变换历史的视角,B错误;考证史料需要验证历史的真伪性,并不是图片文献相结合,D错误。【点睛】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历史的史料根

据形式可分为实物资料(如遗迹、遗物和出土文物等);文献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和报刊杂志等);口述资料(如神话传说、史诗故事和话本等);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图片、记录片和影视资料)。根据使用价值又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间接资料)。在历

史资料研究中,不管是文字还是实物的资料,凡是有当事人或亲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都可成为第一手资料。高考中常出现的诗歌、传说、竹枝词和话本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使用时须用其他史料印证。2.《

史记》关于商王传递顺序的记载,一直受到争议。但20世纪以来出土的商朝遗迹中,发现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学者们据之复原了商王的谱系,确认它和《史记》所记载的内容基本一致。这说明历史事实的考辨A.必须依赖第一手的出土文物B.力求规避史学家的主观认识C.可以借助多角度的研究路径D.应该挖掘神话中

的历史细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学者们借助甲骨文据之复原了商王的谱系,确认它和《史记》所记载的内容基本一致”可知历史事实可以借助多个角度进行研究,C选项符合题意;必须依赖第一手的出土文物说法太过于绝对,A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提及规避史学家

的主观认识,B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提及神话考辨历史史实,D选项排除。3.东周桓王即位后,周郑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郑国,最后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郑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这表明当时A.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B.诸侯争霸局面已经出现C.兼并战争有

利于国家统一D.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周郑交恶时,陈、蔡、虢、卫等国能够随周桓王讨伐郑国,当周桓王受伤后,郑庄公没有乘胜追击,反而遣使慰劳桓王,说明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故答案为

D项。A项,依据材料可知,东周时期,周郑交恶,说明分封制度被破坏,排除;B项,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周王与诸侯的矛盾,不是诸侯争霸,排除;C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兼并战争是战国后期,排除。4.在周代,属于不同宗系、处于

不同等级的人,按照尊卑亲疏关系的不同,遵守各不相同的礼仪,拥有各不相同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复杂而制度化的等级关系A.实现周朝的中央集权B.强化国人的角色意识C.促进贵族内部的平等D.造成宗法制度的衰落【答案】B【解析】【详解】周代不同

宗系、不同等级的人遵守各不相同的礼仪,拥有各不相同的权利和义务,这说明这种复杂而制度化的等级关系强化了国人的角色意识,故B项正确;周朝中央集权并未建立,故A项错误;贵族内部的平等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和宗法制度的衰落无关,故D项错误。5.《史记・晋世家》载:“(晋)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

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邑大朴翼。翼,晋君都邑也。”之后,桓叔之孙晋武公伐翼,灭晋络侯,“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当时A.诸侯争霸推动社会转型B.分封制受到较大冲击C.兼并战争促进国家统一D.王室与地方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晋)

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邑大於翼。翼,晋君都邑也。”可知,晋昭侯分封成师于曲沃,翼城则是当时晋国的都城,可是曲沃却比翼城繁华庞大。这就为以后埋下了隐患。据材料“桓叔之孙晋武公伐翼,灭晋缗侯,尽并晋地而有之”可知晋武公伐翼灭晋,列为

诸侯,取代了原来晋国的君主,小宗驱赶大宗这也是春秋礼坏乐崩的标志,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转型,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发生在晋国的内乱,没有涉及兼并战争,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发生在晋国王室的内乱,没有涉及地方,D错误。【点睛】“曲沃代翼”开始说起曲沃是当时

晋国小宗的文侯的弟弟城市的封地,而翼城则是当时晋国的都城,可是曲沃却比翼城繁华庞大。这就为以后埋下了隐患。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曲沃邑大於翼。翼,晋君都邑也。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靖侯庶孙栾宾相桓叔。桓叔是

时年五十八矣,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君子曰:“晋之乱其在曲沃矣。末大於本而得民心,不乱何待!”6.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

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答案】B【解析】【详解】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过四次“分封”,诸如复辟六国贵族、分封

同姓王、封建司马氏宗室分封诸子的活动,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A项不符合史实;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C项错误;中国古代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是分化、削弱相权,D项不符合史实。7.秦灭六国后,作出了“尺土不封”的重大选择,但六国臣民却始终怀抱着“始皇帝

死而地分”的故国之思。起自草莽的刘邦集团,对以朝廷制御天下颇有力不从心之感,不得不借重分封之法,用郡国并行之制。这反映出()A.大一统还未成为时代趋势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C.中央集权制度不适应国情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分封观念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刘邦借重分封之法,用郡国并行之制,以此来维护统治,由此说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一定的合理性,B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央集权顺应了历

史发展潮流,排除C;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并未完全继承秦朝的郡县制,排除D。8.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的128人中,官僚贵族子弟占69.9%,富豪占6%,平民占15.7%,贫民占8.4%。据此可知,汉朝察举制()A.依然是官僚贵族世袭制B.削

弱了贵族身份世袭制C.大大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有效抑制地方豪强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汉代孝廉家世分析中,官僚贵族子弟占据比重较大,但是富豪以及社会下层占据也占据一定比例,由此说明汉朝察举制削弱了贵族身份

世袭制,B正确;察举制不再是按照血缘关系选拔人才,排除A;汉代察举制看中品行而非才学,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9.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

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封建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B.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极大提高C.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

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变化说明封建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相权受到削弱。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关于行政效率的论述,无法得出此结论。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三省六部制依然存在。故C项表述错误;材料只能表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地位上升,并不能说明它们的决策权也扩大了。

故D项错误。10.日本著名学者内藤湖南发现:“(唐朝)天子对臣下的奏章批示时,所用的文件,都很友好温和,决不用命令的口吻。然而到了明清时代的批文,就完全使用对仆从一样的粗鲁的词语,成了命令。”材料折射了A.儒家思想兴起B.

封建主义兴起C.君主专制加强D.中央集权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清时代的批文,就完全使用对仆从一样的粗鲁的词语,成了命令”可知君臣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唐朝的相对平等变为明清时期的主仆关系

,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C选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兴起的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A选项排除;唐朝本身就是封建主义国家,B选项排除;中央与地方是一对矛盾,题干中未提及这对矛盾的变化,D选项排除。11.唐太宗

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说明参与决策的丞相较多,有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C项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对门下审议权的削弱,排除。D项题干与尚书省执行权无关,排除。12.宋太祖建隆三年诏令:“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

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此项改革旨在A.打击贵族特权利益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推进科举的制度化D.防止选官结党营私【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贡举官”可知,宋太祖不准及弟举人拜考官为恩师门,其目的是防止结党营私,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贵族特权利益,故A

项错误。从材料无法看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无法体现削弱相权,故B项排除;推进科举制度化不是宋太祖的主要意图,故C项错误。所以选D。13.北宋欧阳修曾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据此可知他

主张科举考试应A.体现地域差异B.严格等级出身C.统一选拔标准D.确保公平公正【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干的“王者无外,天下一家”、“不问东西南北之人”“惟材是择”可知,欧阳修主张科举制应该把选拔的标准定为一

个,就是“惟材是择”,而不考虑地域、等级出身等,故选C而排除AB;题干没有说到他这样主张的目的,设问要求回答其主张,故D不符合题意。14.有学者认为,明中后期实际上形成了皇帝、内监、内阁的三角权力关系,皇权成为官僚利益的仲裁者这一角色,因此不再需要事必躬亲,甚

至明中叶后在中央决策体系中皇帝已成为一种“垂拱而治”的模式,故此明代皇权“受制于臣下之多,也是历代不多见的。”该学者认为明中后期A.皇权受到运行机制的制约B.实现了权力的分权与制衡C.政治的黑暗腐朽持续加强D.君主专制不断的得到加强

【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明中叶后在中央决策体系中皇帝已成为一种‘垂拱而治’的模式,故此明代皇权‘受制于臣下之多,也是历代不多见的。’”可知,该学者认为明代皇权受到了运行机制的极大限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明代皇权受到限制,并非是实现了权力的分权

与制衡;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该学者认为明朝中后期政治黑暗腐朽;D选项错误,该学者认为明代中后期君权受到限制,不是专制加强。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5.《清史稿·职官志一》载:“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复分其职设军机

处……而军国机要综归内阁,犹为重寄。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由此可知A.清初开始设立内阁制B.翰林院成为中枢权力机关C.军机处逐步取代内阁D.内阁职权变化折射皇权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改内阁,分其职设”“复分其职设”可知内阁职权的变

化折射出皇权的加强,故选D项;明朝开始设立内阁制,而不是清朝开始设立内阁,排除A项;明太祖废弃了宰相制,设六部直属皇帝,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而翰林院来自于“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排除B项;取代内阁与材料中“

至本章归内阁”不符,排除C项。16.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反映了A.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B.社会经济的发展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

化D.等级制度的解体【答案】B【解析】【详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材料中“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可知明代户籍的变化是适应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的需求,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科举取士的范围,故A错。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与材料表达不符,故C错。

D项史实明显错误,故错。17.如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37422512114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

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们发现内阁大臣更迭频繁,从逻辑来看会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性,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担任内

阁大臣的年限而不是官员的实际年龄,A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内阁大臣人数变化的数据,B选项排除。内阁大臣的任职年限和他是否发挥辅助作用没有必然的联系,C选项排除。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制,试

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朝内阁的准确把握。18.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

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A.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B.宗法关系渐趋松弛C.异姓承继取代嫡子继承D.社会风俗急剧转变【答案】B【解析】【详解】从明朝初年禁止收养“异姓为嗣”到明朝后期承认并且保护养子权益,说明当时社会上下的血缘观念淡化,B项正确;国

家规范收养,不会严重冲击封建人际关系,不会败坏纲常伦理,A项错误;异姓承继的存在是传统的嫡子继承的补充,是没有嫡子的情况下传宗接代的办法,与嫡子继承不矛盾,C项不符合史实;国家修改法律是顺应民情,不存在社会风俗“急剧转变”,D项不符合史实。19.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说:“城邦在本性上先

于个人和家庭”“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他强调了A.城邦是由个人和家庭构成的B.公民利益是城邦价值核心C.个人的利益应当服从于城邦D.城邦已被赋予了神权色彩【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城邦在本性上先于个人和家庭”和“凡隔离而自外于

城邦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可以得出其观点是城邦至上,故答案为C项;其观点强调城邦的地位,而非城邦的人员构成,A项排除;材料主旨是城邦利益高于公民利益,B项排除;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城邦

与神权关系的信息,D项排除。20.色诺芬在《雅典政制》中写道:“在雅典,奴隶和定居外邦人放肆无比,在那里,你不能打他们,奴隶也不会为你让道……我们已经建立起奴隶与自由人之间的平等、定居外邦人和公民之间的平等”。材料表明当时的雅典A.政策具备人性化的特点B.政策立足于保护奴隶的利益C.实现了

公民的直接民主D.自由人和奴隶是公平平等的【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在《雅典政制》中写道:在雅典,……我们已经建立起奴隶与自由人之间的平等、定居外邦人和公民之间的平等”等信息可知,雅典政制中规定,奴隶、自由人定居外邦人、公民之间的平等,这体现

雅典政策具备人性化的特点,A正确;据材料雅典政制中规定,奴隶、自由人定居外邦人、公民之间的平等,没有看到政策立足于保护奴隶的利益,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奴隶、自由人定居外邦人、公民之间的平等,没有涉及民主,C错误;材料说的平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公平是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

袒哪一方面;而材料中公平没有体现,D错误。21.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在《骑士》中有一段“通过一个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政治职位”的对话。卖香肠的人:请告诉我,一个卖香肠的人,怎样才能成为大人物?将军:这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你已经具

备一切应有的条件: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与买卖的锻炼,蛮横无礼。卖香肠的人:可我几乎不识字将军: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人。对话表明作者A.意在讽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B.表达对社会等级分化的不满C.对社会道德沦丧的严厉谴责

D.揭露和批判政治制度的弊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人”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指出了政治制度的不合理性,雅典的民主制度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作者通过材料揭露

和批判政治制度的弊端,答案为D;作者意在制度而不是讽刺统治者的无知,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等级化问题,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道德沦丧,C错误。22.公元前4世纪,希腊很多城邦出现了雇佣兵完全或大部分取代公民兵的现象,雇佣

兵屡次成为城邦内部并不占主导的政治派别和僭主的政治工具,服兵役不仅是他们单纯的义务,更是谋生的手段。这说明,雇佣兵的盛行A.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B.加快了希腊城邦的衰颓C.调动了公民生产积极性D.阻碍了商品经

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服兵役不仅是他们单纯的义务,更是谋生的手段”可知,这体现了公民城邦观念降低,加快了希腊城邦的衰颓,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雇佣兵是僭主政治的工具,是民主政治的倒退;雇佣兵的盛行与公民的生产积极性

和商品经济发展无关,C、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3.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被后人誉为西方“史学之祖”,他在其著作《历史》中声明:“我的职责是记录人们所讲的一切,但我绝无义务相信他们,这适用于整个这

部书。”这种主张A.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B.反映了理性的研究历史的精神C.说明希腊人对历史规律的探索D.表明他注重历史的客观真实【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我的职责是记录人们所讲的一切”可知作者试图通过客观公正的立场来记述历

史,不应掺杂个人的主观感受,注重历史的客观真实,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与材料无关;B选项错误,

希罗多德的《历史》,许多地方还带有天命论和宿命论色彩,并且其中也夹杂了许多不足为据的神话传说和无稽之谈,不是理性的历史研究精神;C选项错误,希罗多德不能代表希腊人,以偏概全。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4.苏格拉底在狱中说道,“死是他生存的目标。别人不大可能意识到,真正从事哲学的人所研究的没有

别的,就是死而已。”由此可见,苏格拉底主张A.知识即美德B.捍卫思想的自由C.认识你自己D.人是万物的尺度【答案】C【解析】【详解】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名言,苏格拉底自称一无所知,主张由强调知识的作用,从而强调人的地位,是人文主义的体现,材料体现了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

现“知识即美德”“捍卫思想的自由”,排除AB;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排除D。25.美国宪政奠基者亚当斯(1735—1826年)认为:古代雅典的历史“对于我们的国人来说,就好比是大陆人所说的许多家庭拥有的‘梳妆室’”,里面有许多用来反观自己的镜

子。据此可知,亚当斯A.推崇古雅典民主政治运行机制B.为后世民主化进程确立了规范C.强调雅典民主影响深远和持久D.重视从历史中寻找参照和启迪【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看出亚当斯强调的是美国宪政吸收了古代希腊民主制的优势和古代希腊民主制的经验教训,说明亚当斯重视从历史中寻找参照和

启迪,故答案为D。古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近代民主是代议制,不是推崇古代雅典机制,A错误。亚当斯没有为后世民主化进程确立规范,B错误。材料只是说明亚当斯吸收雅典民主思想,没有强调雅典民主影响深远和持久,C错误。26.公元前287年,罗马元老院同意以平民为主要成员的“族

派会议”的决议有法律效力,甚至当其与元老院决议相反时亦然,此后近百年,族派会议的权力日益增加。这说明族派会议A.改变了罗马中枢权力机构B.打破了贵族对行政权的垄断C.推动了万民法的不断完善D.促进了罗马宪政制度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罗马元老院同意以平民为主要成员的‘族派

会议’的决议有法律效力,甚至当其与元老院决议相反时亦然”“族派会议的权力日益增加”表明“族派会议”的决议在罗马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罗马宪政制度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强调的是“族派会议”的决议的“法律效力”,并不是其政治权力,不能说明“族派会议”是中枢权力

机构,也就谈不上改变了罗马中枢权力机构,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材料谈论的是法律效力,与行政权无关,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87年仍然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此时仍在使用公民法,而不是万民法,排除。27.公元前2世纪后,罗马相继颁布了三部保护公民的波西乌斯法和一部禁止鞭笞

公民的法律,同时立法将公民申诉权的范围扩展到军事领域。这说明罗马A.对公民的保护力度增强B.注重法律丰富完善C.公民争取权益热情高涨D.立法奉行公民至上【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显示,罗马颁布了一些保护公民的法律,并扩大“公民申诉权”,说明罗马

对公民的保护力度大大增强。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强调的是罗马通过法律保护公民,而非完善法律,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公民对权益的争取问题,排除;D项,“公民至上”材料不能说明,排除。28.古罗马实行的是嫁妆婚姻。在共和国早期,嫁妆处于丈夫的管理之下,妻子没有拥有权。到了帝国时期,

妻子取得了对嫁妆的管理权和使用权。这主要反映了A.罗马法逐步发展走向成熟B.古罗马妇女地位的提高C.古罗马婚姻制度日趋完善D.古罗马嫁妆制度的演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罗马妇女对嫁妆的处置权从无到

有直接反映了罗马妇女地位提高,故B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罗马法的发展历程,排除。C项,题干描述的是罗马嫁妆婚姻,未体现婚姻制度走向完善,排除。D项,题干中并未体现嫁妆制度有所变化,排除。29.《全球通史》写到:“罗

马人……疯狂地争夺金钱,暴发户故意炫耀地挥霍浪费,以及对人类一切社会准则的冷漠无视,成为共和国末期的主要特征,”材料反映,当时罗马A.成文法的制定迫在眉睫B.自然法的观念深入人心C.万民法的推行激化矛盾D.公民法

的调整势在必行【答案】D【解析】【详解】因为共和国末期存在着混乱,浪费和无视规则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所以重视法治的罗马迫切要求改革时弊,解决公民法存在的注重公法,程序繁琐,不够灵活实用等问题,D项正确;成文法在400多年前即公元前5世纪中期已经出现,A项错误;自然法强调的是公平公正

,与材料中问题无关,B项错误;当时的万民法正在推行,其适用的范围更广,实用性和灵活性对于共和国乃至帝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积极意义,C项不符合史实。30.自然法之父西塞罗说:“执政官乃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材料表

明A.执政官就是法律,法律就是执政官B.法律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C.自然法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D.执政官可以随意解释法律【答案】B【解析】【详解】“执政官乃是会说话的法律”说明法律的客观性,不能以执政官的意志为转移;“而法律不会说话的执政官”说明法律的权威

性。故答案为B。执政官不等于法律,A错误。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故C错误。执政官不可以随意解释法律,D项说法错误。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的“共主”与各诸侯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

并列存在的,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随着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

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材料二元朔五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元封五年(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汉武帝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使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武帝时期,中央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摘编自林永光《试论

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答案】(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

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2)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

。意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可知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是由土地和心理

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2)措施:根据“汉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汉

武帝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汉武帝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使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得出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根据“央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

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得出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意义:结合所学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方面总结这些措施的意义。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日本历史学家内藤湖南在《

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中指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钱穆先生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

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北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洲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

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谈谈你对宋朝政治变革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认识:宋朝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大变革时期。理由:二府三司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消灭了贵族制度,

开放社会等级,官僚政治逐渐完善。总之,宋朝的政治变革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新阶段。【解析】【详解】首先:分析材料,提炼观点。依据材料中内藤湖南和钱穆对宋朝的看法可以看出,两者都认为宋朝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大变革时期。其次:结合所学列举宋朝

政治变革的相关史实。主要史实包括二府三司制度、科举制的发展、平民社会的形成。最后:总结提升,将宋朝的政治变革置身于整个封建社会体系中考量。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的制衡机制,对维护国家纲纪发挥了重要作用。监察机关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由品格不高、甚至没有独立衙门的一般监察机关,跃升为与最高行政机关、最高军事机关并列,成为直属于皇帝的极具权威性的国家机关。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整肃百僚

,以充分发挥官僚机构的作用和通过“彰善瘅恶,激浊扬清”,实现社会的调整功能。历代监察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不仅有效地纠弹百官有司之邪辟,还对古代政治权力的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张晋藩《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维护国家纲纪发挥了重要作用》材料二古希腊雅典其监

察体制可分成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民众大会,民众大会本身是国家权力机构,由它来选举产生行政官员,但它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监察机关。民众大会最足称道的还是在公元前509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所确立的“贝壳弹劾法”。二是五百人会议,在没有召开民众大会期间五百人会议承担着对国库、国家

印玺和政府官员进行监察的职责,同时也负责监督民众大会通过的各项法律的准确执行。三是陪审法庭,陪审法庭主要是司法机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行使着监察机关的权力,对行政官员的活动实行监督。古希腊雅典国家的监察制度赋予了公民很大的监督权力,在其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雅典国家并没

有独立的专门监察机关出现,在监察体制上呈现着一种多元化的局面。——据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

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中国相比,古代雅典的监察制度有何不同?并简要分析雅典监察制度不同于中国的原因。【答案】(1)特点:由一个临时性机构逐步演变为独立的国家机关;以政府官员为监察对象;位卑而权重;直接隶属于皇帝。(任3条)影响:有利于澄清吏治,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实际是皇帝维护统治的工具,时间效能有限(积极局限各一条)(2)差异:没有独立的监察机关;雅典公民被赋予很大监督权;监督机构多元化原因:古代雅典工商业发达;小国寡民、独立自治的城邦政治政治部;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富含民主

意识与科学精神的文化。(任2条)【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逐渐由品格不高、甚至没有独立衙门的一般监察机关,……成为直属于皇帝的极具权威性的国家机关”得出由一个临时性机构逐步演变为独立的国家机关;根据“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整肃百僚”得出以政府官员为监察对象;根据“成为直属于皇帝的

极具权威性的国家机关”得出直接隶属于皇帝;根据所学可知,监察官员位卑而权重。影响:根据“不仅有效地纠弹百官有司之邪辟”“是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制衡机制”有利于澄清吏治,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根据“成为直属于皇帝的极具权威性的国家机关”得出有利

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际是皇帝维护统治的工具。(2)差异:根据“民众大会本身是国家权力机构,由它来选举产生行政官员,但它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监察机关”得出没有独立的监察机关;根据“贝壳弹劾法”得出雅典公民被赋予很大监督权;根据“民众大会本身是国家权力机构,由它来选举产生

行政官员,但它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监察机关”“贝壳弹劾法”“五百人会议……进行监察的职责”“陪审法庭主要是司法机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行使着监察机关的权力”得出监督机构多元化。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古代雅典工商业发达、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民主政治发展、民主

意识等角度分析总结。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