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docx,共(22)页,1.532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67a63c0f625e172a1ffc86d52ac78d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所示为欧洲兔引入澳大利亚后,
对袋鼠数量影响以及当地人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后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欧洲兔与袋鼠之间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B.引入的狐狸与袋鼠之间没有捕食关系C.引入黏液瘤病毒是防治兔灾的有效方法D.d年开始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抗性增强【
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欧洲兔与袋鼠之间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属于竞争;狐狸和欧洲兔、袋鼠的关系是捕食;欧洲兔和黏液瘤病毒是寄生关系。【详解】A、欧洲兔与袋鼠之间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属于竞争,A正确;B、引入的狐狸与袋鼠
之间属于捕食关系,B错误;C、黏液瘤病毒和欧洲兔属于寄生关系,则引入黏液瘤病毒是防治兔灾的有效方法,C正确;D、黏液瘤病毒对欧洲兔进行自然选择,d年开始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抗性增强,D正确。故选B。2.下列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种内斗争发生在种群内B
.种间斗争发生在群落内C.种群内会发生捕食关系D.群落内会发生共生关系【答案】C【解析】【分析】1、种内关系:①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
现象。②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之间由于争夺食物、空间、水分、养料等也会发生斗争。2、种间关系: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③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
依赖,彼此有利。【详解】种内斗争发生在种群内,即同各生物之间,A正确;种间斗争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所以是发生在群落内,B正确;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群落内部,C错误;群落内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从而发生共生关系,D正确。【点睛】本题考
查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种内关系的类型和意义,理解种间关系的种类以及实例,区分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区别与联系,这是解决该题的关键。3.2020年12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为8848.86米。据科学家对珠峰地区
的考察研究,发现珠峰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植被增加趋势越来越明显。下图表示珠峰不同海拔高度地段的植被分布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要调查珠峰北坡生长的一种珍贵的草本药材的种群数量,可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B.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珠峰南坡植被类群逐渐发生变化,影响这
种变化的因素有温度、地形、土壤湿度等C.珠峰南坡的常绿阔叶林与高山灌木林是两个不同的群落,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珠峰海拔6000m~7000m地段出现了绿色植物的原因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化,为绿色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答案】C【解析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表现出分层现象,光照强度会影响植物分布,栖息空间和食物会影响动物;水平结构表现出镶嵌分布,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都是影响因素。【详解】A、调查植物的种群数量
,常采用样方法。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准确,应该随机取样、适当增加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量,A正确;B、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温度、地形、土壤湿度都发生改变,因此珠峰南坡植被类群逐渐发生变化,B正确;C、珠峰南坡的常绿阔叶林与高山灌木林是
两个不同的群落,反映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D、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化,为绿色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是该地段却出现了绿色植物的原因之一,D正确。故选C。4.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
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表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B.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减少
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D.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则种间竞争加剧【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对于某一生物种群来说,其只能生活在一定环境条件范围内,并利用特定的资源,甚至只能在特殊时间里
在该环境出现。这些因子的交叉情况描述了生态位。生态位主要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详解】A、种间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会出现差异,所以会促使不同
物种的生态位分化,A正确;B、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种群内的个体占据更多的资源,从而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B错误;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生物对资源的利用,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C正确;D、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相似的生存空间和资源越多,则种间竞争加剧,D
正确。故选B。5.我国劳动人民在明代就已经将鲢鱼、鳙鱼、草鱼、青鱼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栖息的水层不同属于水平结构B.池塘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不具有季节性的
变化C.四大家鱼混养利用的是它们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D.池塘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光照和温度【答案】C【解析】【分析】1、群落的空间特征:(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
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2、四大家鱼因捕食对象的不同而分布在池塘的不同水层,出现了垂直分层现象;在混合放养时,由于食物的不同和分层现象,能合
理利用水体的资源。【详解】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栖息的水层不同是群落的垂直结构,而不是水平结构,A错误;B、池塘生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B错误;C、四大家鱼在池塘中占据不同
生态位,混养可以更好的利用池塘中的食物和空间,C正确;D、池塘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故引起动物垂直分层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故选C。6.图1
所示为在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地衣和苔藓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关系C.演替
过程中植物的种数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答案】C【解析】【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图1裸露岩
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B、地衣和苔藓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C、由图2信息可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多,并趋于相对稳定,C正确;D、群落演替初期,植物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也
增大,后来岩石体积下降,可能是由于地衣活动产生的有机酸分解了岩石,D错误。故选C。7.如图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灾完全烧毁前后植被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段,三类植物呈镶嵌分布属于水平结构B.b~d段,由于森林完全烧毁,发生的演
替属于初生演替C.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少D.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没有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图,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优势取代,灌
木又被乔木优势取代。【详解】A、a~b段,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同一地段种群密度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为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B、b~d段,由于森林完全烧毁,植被虽消失,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
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C错误;D、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占优势的物种不断地变化,D错误。故选A。8.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
演替B.若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乔木阶段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D.第N年时,甲、乙群落的结构一定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曲线图表示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乙曲线表示次生演替。【详解】A、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B、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乔木阶段,B错误;C、若环境条件恶劣,物种多样性可能下降,乙群落的演替
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C正确;D、第N年时,甲、乙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的结构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C。9.下图1为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2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
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t1~t2表示环境阻力增大,种群增长速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B.图1t1~t2和图2中的b~e均可表示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种群数量的K值出现在图1的t2
时期,种群数量的最小值出现在图2的b时期D.图2的d~e时期表示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1:图1为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为0,对应于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分析图2:图2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当λ>1时,种群
数量逐渐增多;当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当λ<1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详解】图1中t1~t2表示环境阻力增大,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增长速率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A错误;图1中t1~t2种群数量是增长的,图2中的b~e种群数量先减少在增加,d~e
时期λ为大于0的恒定值,说明在d~e时期种群的数量增长为“J”型增长,B错误;D正确。种群数量的K值出现在图1的t2时期,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当λ<1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故种群数量的最小值出现在图2的c时期,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结
合图解,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特征;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能分析图1、2各区段的含义,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10.某同学用台盼蓝染色法对酵母菌进行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是()A.血细胞计数板常用于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计数B.计数酵母菌时,先滴加样液再盖上盖玻片会导致计数结果偏低C.滴入样液后轻轻振荡计数板,使酵母菌均匀分布D.对活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统计被染色酵母菌【答案】A【解析】【分析】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
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详解】A、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身体
微小,肉眼一般不可见,常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计数,A正确;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盖玻片,再从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稀释液,如果先滴加培养液,再加盖盖玻片,会导致计数结果偏高,B错误;C、滴入样液后,让培养
液自行渗入,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不需要再进行振荡处理,C错误;D、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台盼蓝染料不能进入活菌内,因此对活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统计未被染色的酵母菌,D错误。故选A。11.研究发现,某些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
群密度,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这一现象被称为阿利氏规律。下列分析不符合阿利氏规律的是()A.种群密度过大时,种内竞争加剧会导致死亡率上升B.种群密度过小时,个体难以找到配偶会导致出生率下降C.最适种群密度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种群密度过大和过小时D.种群密度过小时,t
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λ>1)【答案】D【解析】【分析】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
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详解】A、种群密度过大时,种内竞争会加剧,导致死亡率上升,抑制种群增长,A正确;的B、种群密度过小时,个体难以找到配偶会导致出生率下降,从而抑制种群增长,B正确;C、最适种群密度时,有利于种群增长,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种群密度过大和过小时,C正确;D、结合题干信息,种群密度
过小时,也会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种群数量很难保持“J”形增长,故t年后种群数量不是Nt=N0λt(λ>1),D错误。故选D。12.下列诗句描述的群落种间关系属于捕食的是()A.《紫藤》“可怜中间树,束缚
成枯株”B.《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C.《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D.《凌霄花》“根苗着土干柔纤,依附青松度岁年”【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的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互利共生(同生共死)、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竞争(你死我活)、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详解】A、《紫藤》中“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意为可怜(紫藤)中间的那棵树,被(紫藤)缠绕吸收,已经成了枯树,为竞争关系,A错误;B、《诗经•小
雅•小宛》中提到“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蜾赢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赢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蜾赢是一种寄生蜂,但以螟蛉为食,体现了螟蛉与蜾蠃之间存在捕食关系,B正确;C、“种豆
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和豆苗竞争关系,C错误;D、《凌霄花》中"根苗着土干柔纤,依附青松度岁年",意为凌霄花根在土中,枝干柔软纤细,附着在松树上生长,为竞争关系,D错误。故选B。【点睛】13.淮安市生态新城
作为苏北唯一的“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近几年来人口密度急剧增长,从种群的特征来看,主要原因是()A.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人口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性别比例适当D.人口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
基本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和迁入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是种群的特征。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直接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的影响。是另外,年龄组成也能通过影响出生率与死亡率来间接影响
种群的数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详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能反应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淮安市生态新城作为苏北唯一的“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近几年来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种
种群密度过大的主要原因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ABC错误,D正确。故选D。14.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
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2月份成熟个体的数量大于8月份B.8月份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D.2月份捕捉成熟个体,对种群数量影响最大【答案】A【解析】【分析】1、分析题图:未成熟个体2月为0,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
减少,12月为0,再由题中信息“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可推知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2、年龄组成:(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
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详解】A、2月份成熟个体的比例大于8月份,但二者数量不同,2月份成熟个体数量不一定大于8月份,A错误;B、
8月份该种群的未成熟个体较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正确;C、由题图可知,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C正确;D、由分析可知,2月份成熟个体开始繁殖,在2月份捕捉成熟个体,对该种群数量影响最大,D正确。故选A。15.科研人员对某岛屿
一年内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的种群密度C.社鼠雌性个体在9~11月份的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D.社鼠种群
密度较低时,较高性别比例有利于种群密度的恢复【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根据该岛屿一年内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变化可知,6月份种群数量达到峰值,性别比例(♀:♂)在11月份比例上升至峰值,6月份比例最低。【详解】A、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
入率、迁出率,该岛屿相对独立,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正确;B、社鼠的活动强,活动范围广,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B正确;C、由题图分析可知,在9~11月份,社鼠雌性
个体的数量明显多于雄性个体,说明社鼠雌性个体在9~11月份的生存能力高于雄性个体,C错误;D、在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性别比例较高,雌鼠生殖率高,可提高出生率,增加种群密度,有利于种群密度的恢复,D正确。故选C。16.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到的种
群密度都是估计值B.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C.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得出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
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详解】A、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都是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其结果都是估计值,A正确;
B、有的生物种群,例如,雌雄同体的生物和大部分植物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B错误;C、判断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主要依赖于种群的年龄结构,C错误;D、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
率,D错误。故选A。17.如下三图均与种群“S”形增长有关,对三图进行对比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足,种群数量增长较快B.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速率约等于死亡速率,种
群增长速率为0C.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D.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速率等于死亡速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答案】B【解
析】【分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图中甲、乙、丙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增长呈现S型。甲、乙、丙中的t1点均对应K/2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甲、乙、丙中的t2点均对应K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详解】A、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
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内竞争小,种群数量增长较快,A正确;B、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错误;C、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少为0,C正确;D、t2时,种群
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环境资源有限,种内竞争激烈,种群增长速率为0,D正确。故选B。18.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图2是在理想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
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B.图1中第15年种群数量最少C.图1中第10年种群数量最多D.图2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答案】B【解析】【分析】受食物和空间资源以及天敌的限制,大多数种群的增长为S型,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称为K值,此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
率为零,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详解】A、据图1可以看出,该种群在前五年的种群的λ值不变,说明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所以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J”型增长,而图2中的曲线X表示种
群数量的“J”型增长曲线,因此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A正确;B、图1中,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B错误;C、图1中第10年λ值等于1,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相等,10
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所以图1中第10年种群数量最多,C正确;D、图2中B点时位于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K/2处,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种群的特
征、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要求学生识记种群的特征;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能分析图1各区段的含义及图2中的曲线类型,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19.下图中的实线表示某岛屿上鹿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该环境中鹿群的K值始终恒定不变B
.C点时鹿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C.A点时的增长率小于D点时的增长率D.CD段时间内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答案】A【解析】【分析】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
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详解】A.由图可知,鹿的种群数量K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不是恒定不变,A错误;B.C点后鹿的种群数量将由之前的增长逆转为减少,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B正确;C.A点时鹿的种
群数量下降,表现为负增长,而D点时的增长率为0,C正确;D.CD段时间内鹿群数量持续下降,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D正确。20.图甲为某清洁水体在遭受一次性有机物轻度污染后污染物含量的变化,水体中好氧微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最可能接近于图乙中的()A.aB.bC.cD.d【答案】D【解析】【
分析】图甲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污染物量减少;乙图中d先增加后减少。【详解】有机物的分解主要靠好氧微生物,开始时污染物含量较多,微生物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逐渐增加,但随着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污染物逐渐减少,导致微生
物的斗争加剧,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大,微生物数量减少,d曲线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21.某学校生物社团小组为了探究不同温度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设置了5组实验,每天定时取样检测并计数统计,
连续观察7天。(1)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填“需要”或“不需要”),试解释原因:。(2)实验过程中用血细胞计数板制作临时装片时,应先,再,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吸水纸吸去。(3)用吸管吸取样液前,应将培养酵母菌的锥形瓶轻
轻振荡几下,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出现较大误差。第六天该组同学因失误从静置锥形瓶中吸取了上部适量样液,制片、观察并计数,则测得的酵母菌数量值与实际值相比(填“偏高”“偏低”或“不变”)。(4)该小组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取样液后,并稀释10倍,用图1所示的血细胞计数板(1mm×1
mm×0.1mm,25×16)计数。若用图2的计数结果作为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代表酵母菌),则此样液中酵母菌的密度是个/mL。【答案】(1)①.需要②.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带来的误差(2)①.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②.用吸管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3)①.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
均匀分布②.偏低(4)6×107【解析】【分析】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小问1详解】为了提高实验数据
的准确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带来的误差,该实验需遵循平行重复原则,即进行重复实验,取平均值。【小问2详解】实验过程中用血细胞计数板制作临时装片时,应先将盖玻片盖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吸水纸吸去。【小问3详解】为防止实验结果出现
较大误差,用吸管吸取样液前,应将培养酵母菌的锥形瓶轻轻振荡几下,目的是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均匀分布;培养后期,酵母菌多沉降在试管底部,故第六天该组同学因失误从静置锥形瓶中吸取了上部适量样液,则会导致测得的酵母菌数量值与实际值相比偏低。【小问4详解
】该小组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取样液后,并稀释10倍,用图1所示的血细胞计数板(1mm×1mm×0.1mm,400个小方格)计数,若用图2的计数结果作为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代表酵母菌),图2中为25×16模式计数板,由图2及血球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球计数板共25个中方格,上图中方格有
酵母菌24个,则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24×25=600个,又因为血球计数板体积为1mm×1mm×0.1mm,样液稀释了10倍,故1m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600÷(0.1×10-3)×10=6×1
07个。22.东亚飞蝗,别名蚂蚱、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的农业害虫。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通过2年时间对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变化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在请回答下
列问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等非生物因素影响了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2)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性别比例等。(3)研究发现:东亚飞蝗喜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如在东亚飞蝗繁殖期人为疏松
土壤,可影响其种群的,以降低种群密度。另外,可适当引入与其有关系的生物,以抑制其种群数量增长。【答案】(1)①.气温②.降水量(2)①.出生率和死亡率②.迁入率和迁出率(3)①.出生率②.捕食、寄生、种间竞争【解析】【分析】种群基本特征:种群的密
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决定因素);种群的年龄结构(预测种群数量);种群的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小问1详解】由题图信息可知:不同季节降水量和温度不同,会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
。【小问2详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等。【小问3详解】东亚飞蝗喜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在其繁殖期及时疏松土壤,可以影响其种群的产卵,进而影响其出生率,以降低种群密度;为控制其数量增长,又避免环
境污染,可适当引入其他生物,两者之间可存在捕食、寄生、种间竞争等。23.图1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2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该生物群落后的种群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1)生物群落中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统计
植物种类一般采用样方法,结果如图1,则调查该生物群落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研究该生物群落中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对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生的物常用的统计方法是。(2)图2中,在t2时刻甲的出生率(填“等于0”或“不等于
0”)。在t3时刻乙种群迁入,导致甲数量减少的原因是。(3)若乙种群突然灭绝,则甲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4)在人为干预下,该生物群落被分割成环境不同的几个区域,后来某区域生物种类明显发生改变,这种变化过程称为。【答案】(1)①
.物种组成②.S0m2③.记名计算法(2)①.不等于0②.乙捕食甲,导致甲的数量减少(3)先增加后减少,最终维持相对稳定(4)次生演替【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1物种数随样方面积增大而增大,最后保持稳定;图2甲种群在t2时刻达到K值,t3时刻引入乙种群后出现下降,后续与乙种群保持规律性的
动态变化,推测两者存在捕食关系。【小问1详解】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据图1可知,面积达到S0m2后,物种数目保持稳定,故调查该生物群落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0m2;对于土壤中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生物可以采用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小问2详解】t2时刻种群数
量的相对稳定是多方面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代表出生率为0;据图2分析可知,在t3时刻乙种群迁入,甲乙种群数量呈现不同步的增减变化,说明乙捕食甲,甲、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故甲数量减少的原因是乙捕食甲。【小问3详解】捕食者突然灭绝,被捕食者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
,最终维持相对稳定,此图中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故乙种群突然灭绝,甲种群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最终维持相对稳定。【小问4详解】某区域生物种类明显发生改变,这种变化是在具有一定生物的基础上发生的,称为次生演替。24.“种群存
活力”分析可用于研究一些濒危物种在一段时间内的灭绝概率或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这种研究方法目前已被用来评价秦岭大熊猫现有种群的存活能力,并借此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请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秦岭大熊猫种群动态,常需要调查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2)在
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秦岭大熊猫进行“种群存活力”分析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数据。初始种群密度/只1020252830405070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41.213.27.66.54.11.00.20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
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该种群维持存活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在只之间。(3)若以环境质量下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偷猎和捕捉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阻力为“限制压”,下图曲线表示不同“限制压”下(以小数表示)初始规模不同的种群与其在200
年内的灭绝概率(%)之间的关系。由图可知,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维持种群存活所需的最小规模会(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以种群的灭绝概率5%为可
维持存活的标准,则当限制压为0.02时,“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只。(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请你提出2条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建议:。【答案】(1)数量(2)28~30(3)①.增大②.增大③.160(4)保证现有的环境状况不恶化(或逐步恢复大熊猫的生存
环境),禁止偷猎和捕捉【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分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初始种群规模,随着初始种群规模的增加,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逐渐降低,在初始种群规模为70只时,灭绝的概率最低,则存活率最高。【小问
1详解】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小问2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初始种群规模为28只时,种群灭绝概率为6.5%,初始种群规模为30只时,种群灭绝概率为4.1%,因此若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该种群可
以维持存活的标准,则所需的最小初始规模范围在28~30只之间。【小问3详解】据图分析,随着限制压的增大,种群的灭绝概率越来越高,即种群灭绝的可能性增大,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也会增大;若以种群的灭绝概率5%为可维持存活的标准,则当限制压为0
.02时,由曲线图可知,该种群的“最小存活种群”的规模为160只。【小问4详解】分析题意可知,影响种群存活率的因素有限制压、初始种群规模,因此针对秦岭大熊猫的保护建议为保证现有的环境状况不恶化,禁止偷猎和捕捉。25.种群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样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和。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图甲是其中的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
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株。(2)图乙表示某区域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该图显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种群数量。调查该区域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m2。(
3)在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征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下图所示结果。①当播种比例甲∶乙=8∶2时,甲的产量较甲∶乙=6∶4时(填“多”或“少”),原因是。②如果在该条件下农作物甲单独自然生长,则其种群将
出现“”形增长,其环境容纳量K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案】(1)①.五点取样法②.等距取样法③.8(2)①.迅速增多,并在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②.S0(3)①.少②.超过了密植限度,种内斗争加剧③.S④.阳光、矿质元素、水分等【解析】【分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
法一般为样方法,种群密度直接反映种群数量。在资源空间无限、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而在自然条件下则呈“S”形增长。【小问1详解】一般采用样方法来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一
般根据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和地段的形状来确定样方的取样方法、大小等。对某一个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上的个体,据此分析图示可知,样方内有5株,上边及左边共有3株,故记录的数目应是8株。【小问2详解】图乙显示
,物种数目随样方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当样方面积增加到S0时物种数目达到最大值,此后物种数目不再随样方面积的增加而增加,这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迅速增多,并在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物种数达到最多时的
最小样方面积为S0,此面积是调查该区域物种数的最佳样方面积。【小问3详解】①由图可知,当播种比例甲∶乙=8∶2时,甲的产量较甲∶乙=6∶4时减少,乙的产量更低,可推测此时影响甲的产量的主要原因不是甲、乙两种群之间的竞争,而是因为
甲种群密度过大,种内斗争加剧,限制种群的发展,导致甲产量减少。②甲单独自然生长时,仍然要受到光照、矿质元素、水等因素的影响,故种群应呈“S”形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