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铜梁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DOC
  • 阅读 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0 页
  • 大小 46.679 KB
  • 2024-10-1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重庆市铜梁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铜梁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重庆市铜梁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7 已有0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重庆市铜梁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docx,共(10)页,46.679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4fa9708c79c29091ea0cbcd3081f41e.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铜梁二中高2026级高一上学9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共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那么,什么是意境?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

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比较起来说,

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形象多

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

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

世界。世界不是对象,不能与自我相对,因为自我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

。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意境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往高深的方面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往古来

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意境理论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

宇宙发生关联,这的对于将今天的艺术实践从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中解放出来尤其重要。现在已经有不少西方美学家开始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艺术圈,我想它们都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那么准确。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

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摘编自彭锋《意境论的重生》)材料二: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

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以董其昌

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这就是艺术的妙谛所在。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民不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

优美的田园诗,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们的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众的一种大抚慰!而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邑犹藏万斛金”,却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础的边塞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不乐意经历的,但因为它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

活拉开了距离,所以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意

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艺术必须要由此及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术,只不过是说明文,或是——看图说字。文学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

读者的脑海里变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如《简·爱》,你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那种阴冷和潮气。说到营造国画的意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只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然

后由看官去营造。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国画而言,你也可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以死死固守传统,固守本身

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农耕时代,你要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什么时代?工业时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船或手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样需有意境。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摘编自王祥夫《意境之美》)1.下列

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象是虚的,形是实的;象是动的,形是静的;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B.意象专指艺术形式创造的审美对象,是非现实的,因为意象比形象更加虚灵生动。C.高远清澹的意境,并不是董其昌心上笔下

的追求,而是对其官场紧张心情的互补。D.除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外,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应有评判标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B.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是

当今艺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重建意境论可能会解决这一问题。C.只有于似与不似之间提供给人们更多联想的可能,形成由此及彼的飞越,艺术才能成为艺术。D.与材料二谈到国画不同,材料一追溯中国美学史谈对意境的认识,但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3.下面诗句不属于材料二中

所述“与生活拉开距离”的一项是()A.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C.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D.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4.依据材料内容,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意境?请简要概括。5.请简要

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敲铜锣的孩子袁省梅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

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着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他看上去也不冷,额头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闹。开始演出了。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脱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裤子,在一

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一把亮闪闪的尖刀,一头顶在那孩子的脖子上,另一头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一旁的铜锣皮鼓噼里啪嚓,敲打得紧紧慢慢。看热闹

的人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着尖刀,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转着圈,走得缓慢、沉重。只见那孩子的脸涨得紫红黑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出来般,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戳进了他的喉里。细的棍

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微笑着向一周的人鞠躬致意。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人们是没想到这

小小的孩子,黑黑瘦瘦的,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子。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锣声又响在羊凹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那孩

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点啥。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

翻过铜锣,接了粮食。出了门,他把铜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走到二豁子家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二豁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烂抹布样皱巴。

况且,凭着二豁子的性格,她除了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能有什么?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家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在当门口,脸上就黑下一层,噘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

走走。那孩子却不走。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子当儿子吧。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

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的光映出那孩子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是,还有点忧郁。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这娃。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

。有人说,做她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的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铜锣上的声音,

当当当,还清凉凉地响在二豁子的耳边,细碎,纷乱。这娃,脾气还挺大。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别说了。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明白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把手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手抓了三四个玉米

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要变了,好像是。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过了一会儿;那孩子提着铜锣还在那儿站着。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有删改)文本二: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人,包括人的生活情景、人的思想感情。世界上,除了人,就是

物(人其实也是一种物)。物,包括景物、器物、建筑物等,这些统称为景物。所以文学描写的对象,其实就是两个方面:人物与景物。至于细节描写、细部描写、场面描写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景物描写通常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作用。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

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敲铜锣的孩子表演顶尖刀时极其紧张,演完后则微笑地向人们鞠躬致意,幽默地逗弄着娃娃们,前后对比鲜明,一位在艰难生活中乐观抗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B.作者注重对出场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敲铜锣孩子“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二豁子“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

等描写,用笔精省,却凸现人物的生活状态。C.“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这一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二豁子的心理活动:她非常同情、喜欢敲铜锣的孩子,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D.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听见锣声就拿出家中粮食给敲铜锣的孩

子,并且劝孩子不要在二豁子门口敲锣,以免自讨没趣等情节,说明羊凹岭地区乡风淳朴,人们与人为善。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铜锣黄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

戏的来了”,对于耍把戏的欢迎说明羊凹岭的人们精神生活富足。B.倒数第②段,“敲铜锣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以动作描写表现敲铜锣的孩子对二豁子的反转行为有点懵,下意识地用敲锣表示感谢。C.文中“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这是二豁子喜欢孩子表

现。D.演出结束后,敲铜锣的孩子挨家挨户收粮食时,“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的的瓜三五个红薯”,这说明羊凹岭的人们慷慨。8.小说中敲铜锣的孩子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9.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达到了独到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二简

要赏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

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

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汉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

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

,秦益强富厚,轻诸侯。10.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用“/”进行断句,共三处。今A攻韩B劫C天子D劫E天子F恶名G也H而I未必J利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川,今河南洛阳地

区。西周时期的三川指关陇地区的泾河、渭河和洛河。B.九鼎,据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铜铸成九鼎,象征九州。C.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西戎和北狄的合称。D.桀纣,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是周代最

后一位君主。相传都是暴君,后泛指暴君。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张仪主张“伐韩”,建议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之后离间两国,趁机侵占这两国的土地,扩大秦的疆域。B.司马错建议“伐蜀”,其中一个原因是蜀国内部祸乱,秦国攻打蜀国,就像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容易

。C.司马错跟张仪相比,考虑更周全,既考虑到了“名”,又考虑到了“实”,既要为秦谋得实利又要使其不陷于污名之中。D.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出兵伐蜀,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庶,诸侯不敢再轻视秦国。13.将文中画横

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2)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14.清吴楚材《古文观止》云:“司马错建议伐蜀,句句驳倒张仪。”请简要概括司马错主张伐蜀、反

对伐韩的理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

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常弹铗而歌,作不平之叹。15.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标题“客游”

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C.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

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D.颈联用工整的对仗写自己已经离开家乡三年,一直没有机会回乡到家庙祭拜自己的祖宗,表达出漂泊异乡的无奈和伤感之情。16.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裂帛”指“裁帛作书”,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

二者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出傍晚时候山林声音轰鸣,使人害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2)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含有八层意思,写尽人生悲苦。(3)《归园田居》中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自己想摆脱官场束缚,向往田园隐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渐深,①,山野里,到处都有她们的身影。一串串,一丛丛,一片片,红艳艳,轻盈盈,娇媚媚。于我而言,低头看见蓼花,②?还真是说不清,我只能说,就像抬头

就遇见彩虹一般美妙。看着蓼花,③。我采呀采,在老家的屋后;我采呀采,在村头的小路边;我采呀采,在山脚下的清溪畔……我的长裙在阳光里映着蓼花的倩影,我的头发和着蓼花一起在风中轻舞,我的思绪散落在蓼花丛中,我的欢欣随着蓼花一同绽放

……我采了一束又一束,花影在我眼眸里闪烁,清香在我呼吸里流淌。我举着一束蓼花在田野里如风一般地奔跑,花瓣纷飞,诗语飘洒。我仿佛就这样采了好些个秋天的蓼花,童年就过完了。仿佛只有一瞬,就过完了。我忽然感到,天地之间,苍远辽阔得近乎虚无,我孤独的影子被一阵大风刮得很瘦,很瘦。1

8.文中大量使用ABB式的词语,如:“一串串”“一丛丛”“一片片”“红艳艳”“轻盈盈”“娇媚媚”,试分析此类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19.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红楼梦》的情节主线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但曹雪芹没有流于一般才子佳人小说作者的幼稚、肤浅,而是把对人的情感世界的刻画与对整个社会及其文化传统的反省结合起来。《红楼梦》不仅思想深邃,在艺

术上也令人①,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刻画人物上。在描写贾府没落过程中,曹雪芹充分展示了贾氏几代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贾宝玉性格最突出的表现是,他不愿按照贵族家庭为他安排好了的道路②地生活,十分鄙弃功名富

贵及其相关的世俗观念。他认为“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好好的清白女子,不应学得沽名钓誉。而王熙凤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协理宁国府”就表现了她非凡的治家本领,她③,事无巨细,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妥帖得体。在她的性格中,既有心狠手辣的一面,如以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二姐等;也有爽

朗大度的一面,以其谈笑风生赢得了老少尊卑的欢心。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是这部小说艺术魅力的重要表现。从叙事的角度说,《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更值得称道的是,《红楼梦》没有停留在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描写中,而是深入挖掘了

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使整部作品始终洋溢着充沛的抒情性。不仅这种抒情性表现在对中国古代小说传统的韵散结合手法的娴熟运用上,更表现在传统诗学理想的汲取。用脂评的话说,就是“此书之妙皆从诗词句泛出者”。曹雪芹创造性地吸收和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绘画等艺术手法,使小说充满

了诗情画意。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四、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二)《荀子》里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三)我国是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今天,“讲文明,懂礼貌”是每个人耳熟能详的标语。然而在我们身边,时不时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图书馆内随便占座;学校食堂买饭不排队;升国旗时交头接耳;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在公物上乱涂乱画;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手丢弃垃圾……上述材料引起了你

怎样的思考?某中学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假设你是该校学生会宣传部部长,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同学写一封书信,希望大家“践行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66579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