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安徽省阜阳市红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9月初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共(6)页,23.226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4b6460c523a3c9a80e4412c968b73f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023级高二上学期9月初开学摸底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安
徽郎溪县磨盘山文化遗址的早起阶段(距今约6200—5300年)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其中渔网网坠所占比例很高,猪、鱼等仿生形器物独具特色,水稻、莲子等植物遗存和鹿、野猪等兽骨、螺壳等动物遗存的空间分布广泛。据此可知,磨盘山的先民们()A.生活平等而
富足B.深受良渚文化影响C.生计方式多样化D.主要从事农业生产2.表中《管子》一书实为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派”的文集汇编。据表可知,当时()书名《管子》内容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轻重等百家之学。其思想的主流是黄老道家
思想,用道家来阐释法家,同时积极吸收儒、墨等学派的长处,将礼义和等级名分的理论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主张礼法结合,倡导确立严格的等级名分体系及以之为基础的社会道德规范。A.儒家文化影响力扩大B.学术活动呈现出合流态势C.文化重心自东向西转移D.道家思想备受统治者青睐3.《资治通鉴》载
,中大通元年(529年),南梁重臣陈庆之出使北魏后,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这一记载所反映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A中华文明得以继承和发展B.北方门阀政治盛行C.华夷有别的心理空前强化
D.南方文化日趋没落4.《文献通考·职官考》在解释政事堂出现的必然性时说,唐初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由此可知,唐初设立政事堂意在()A.强化中央集权B.
提高中央的决策效率的.C.削弱宰相权力D.限制君权的运用范围5.从明清史籍中可以看到,在当时的江南地区《陶朱公致富奇书》等商人书,《布经》等工艺书逐渐成为民间的普及性读物,许多人读书也并非为了获取功名,而是为以
后从事工、商、医(生)、幕(友)、讼(师)乃至农业等工作做准备。这可用以说明()A.工商业经营面临抑商政策的挑战B.八股取士削弱了科举制的功能C.精英群体积极倡导经世致用思想D.社会发展为择业提供更多选择6.下表为1893—1910年中国出口商品情况的统计(单位:%)。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中
国()年份原料半制品制成品农产品矿产品手工机制手工机制189315.6一2840.153.42.5190326.80.417.214.732.98191039.10.713.111.928.36.8A.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B.
华资企业出口势头强劲C.社会经济结构有所变化D.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7.全面抗战期间各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剧团不仅直接参与了春耕、开荒、减租减息等生产建设运动,还为根据地的百姓演出各种抗日剧目,有些剧团甚至还深入到国民党统治
区、日伪敌占区演出,在群众间引起极大反响。由此可见,儿童剧团的活动()A.加强了根据地的政权建设B.促成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C.维护了国民革命胜利成果D.推动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发展8.1951年12月,中共中央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农民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
足食的道路……就必须“组织起来”,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据此可知,党中央认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前途是()A.走农业集体化道路B.实现生产机械化C.建立人民公社体制D.完成土地改革任务9.2018年,我国现行宪法第五次修改将原序言中的“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宪法的这一修改()A.促进了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B.推动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践行C.确立了法治改革的中心为立法D.凸显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10.公元前16世纪后期,在铁烈平改革的推动下赫梯国家完全形成,表为这一改革的主要条款。据表可知,铁烈平改革()条款1国王
的嫡长子是王位的优先合法继承者;如无嫡男,依次由庶子递补;如无男继承者,立长婿为王。条款2不许杀死氏族中的任何人,不经贵族会议同意,国王无权处死任何一个兄弟、姐妹,不应该暗杀。条款3规定贵族会议(图里亚斯)和民众会议(彭库斯)的权限,明确民众会议有权审理一切罪犯。A.
加强了中央的集权统治B.受到了华夏文明的影响C.践行了分权制衡的理念D.促进了国家的团结强大11.欧洲中世纪大学出现于11世纪,它的课程除了神学,还包括文学、医学、法学等学科,同时还设有《几何学》《天文学》以及探索人体和自然界的相关课程。中世纪大学课程的设置()A.表明教会势力走向
了衰落B.适应了欧洲社会的发展C.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诞生D.体现了世俗王权的扩张12.在思想上和结构上,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和拿破仑帝国的法国都极力要摧毁旧秩序,要迫使人们接受一种新秩序。但法国的行动又是矛盾的:一方面它倡议自由这一理想,另一方面它又要扩大它的统治范围。据此可知,法国大革命和
拿破仑帝国的行动()A.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B.传播了自由主义思想C.打破了欧洲各国势力的平衡D.摧毁了君主专制制度13.一般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但从产业革命的角度来看,工业革命在英国属于阿
克莱特爵士,他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对这一叙述,以下解释合理的是()的A.贬低了动力革命的意义B.强化了英国在工业革命中的地位C.肯定了工厂制度的价值D.赞扬了交通工具革新的深远影响14.在有关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的史学论著中,19世纪中期前后的“亚洲革命风暴”和19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亚洲觉醒”常用来界定亚洲民族解放的前后不同的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主要差异是()A革命对象B.领导力量C.价值取向D.斗争方式15.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通过的党纲确认,“要坚持不懈地把已经开始并基本完
成的对资产阶级的剥夺进行到底。要把生产资料和流通手段变为苏维埃共和国的财产,即变为全体劳动者的公共财产”。这表明苏俄()A.在俄国内战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B.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有益探索C.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社会主义革命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16.以往,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的关系是“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对立,或称之“北方”工业与“南方”农业的对立。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逐渐演变为“北方”技术与“南方”劳动的对立。这一演变体现出()A.科技进步使国际分工出现新态势B.南方国家经济发展遭受重创C.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根本性变化
D.国际贸易的一体化显著增强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现代化”一词源自文艺复兴时期,最初指超越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西方现代化在资本主义萌
芽时期就表现出侵略、剥削和压迫的特征,英国的“羊吃人”现象、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和贩卖黑奴等是该时期早期西方国家积累原始资本㟗表现形式。紧接着,这些国家在工业化大生产时期开始疯狂地进行殖民扩张,以此实现财富的不断积累,推动现代化的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逐渐形成了以“资本主义私
有制+自由市场+分权型或集权型的现代国家机构”为特征的现代化。——摘编自汪东萍等《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异同》.材料二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方法论自觉将其置于不同参照系的时空境域中比较。与西方资本主
义现代化不同,彰显了党的领导最大优势、人民至上价值优势、和平发展道路优势。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同,则彰显了党的理论创新优势、中国制度独特优势、全面协调发展优势。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创造新形态。——摘编自张士海《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及其世界意义》(1)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推动西方现代化形成的基本要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局限性。(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式现代化显著优势得以形成的原因。18.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过程就是近代中国人民
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救国救民道路探索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表现特点两次鸦片战争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郑观应、薛福成等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精英在觉醒,大众在沉睡”甲午战争以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社会意义上的群体觉醒开
始出现,但还未完全觉醒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国共合作、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全国抗战全民族觉醒——摘编自王树祥《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百年觉醒的新里程碑》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觉醒与此前相比所具有的新特点。(2)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20世纪30年代民族觉醒的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宋神宗年间,山东登州发生了一起杀夫案。行凶者少女阿云在母丧期间被逼与丑男韦大定亲。阿云不满,于是带柴刀潜入,对熟睡的韦大行凶,结果韦大的一根手指被砍掉。阿云很快被缉拿归案,并如实招供——不想与一个相貌丑
陋、形容猥琐的男人共度此生。围绕案件的处理,当时的朝廷形成了两派。一是王安石为首的“救美派”,主张苦命女杀人未遂,应当宽厚量刑;所有法律,皇帝拥有最终解释权。二是司马光为首的“毁美派”,主张谋杀亲夫性质恶劣,应当从重处理;祖宗成法不可更
改,皇帝也不行,否则法律将会失去权威。两派互相批驳、攻击,斗争愈演愈烈,竟然使得“阿云杀夫案”这一杀人致伤的小案件演变为引发朝野动荡、长达数年不决的大案件,甚至到靖康之变时,余波仍未平息。——摘编自赵冬梅《大宋之变》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本为小案件的“阿云杀夫案”缘何
演变为整个北宋中后期都难以平息的大案件进行历史解释。(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