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2025学年精品同步试题 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统编版2019)第2单元 7 风景谈 秦腔 Word版含解析.docx,共(8)页,38.29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3fb72f6e6d309f732f4548a9588b84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7风景谈秦腔一、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文本一大地山河①茅盾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涯,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
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儿难以构成形象的罢?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西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汊”呀,要大得多罢?至少总
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
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涉的。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
,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威风。听说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②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
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吓,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恍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在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
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也是和你脚下的“平地”是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
之所以为高原了罢?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世人向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
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我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西北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
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池!(有删改)注①本文选自茅盾在抗日战争前后创作的散文作品集。②女大: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文本二读现代散文,常常遇到“实”与“虚”的关系问题。一般来说,“实”指可
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就散文的“虚实相生”而言,其着眼点显然在“虚”,“实”是为“虚”而设的。在《埃菲尔铁塔沉思》中,游丝一般的思绪(“虚
”)占据了全篇的核心:“风在这里变成了速度,变成了眩晕——我只觉得地面迅速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笔直地、赤裸裸地坠落下去,如悬崖上跌落的石块,无遮无拦,无法无天地要去撞击地层深处。地壳在下陷,在沉没。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
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人竟是如此孤立无援,如此微不足道吗?”在此作者采用象征、暗示、比喻等手法,把自己内心的抽象意绪借助于有形的景物显现出来,也就是使抽象的思想情绪形象化。在现代散文中,调配得当的“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如果只有“实”,即使描绘得再具体、再逼真,也只是模仿
,而无生气与灵魂;如果只有“虚”,没有具体生动的形象,就会显得抽象,虚无缥缈。恰当的做法是以“实”带“虚”、“虚”“实”结合,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才能够言有尽而意无穷。(节选自《现代散文的虚与实》)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从江南水乡的风光写起,然后写黄河在水浅季节是几股细水,又写延水河“实在威风”,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征。B.真正认识西北高原,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使认识既概括又具体;多角度感受之后,才能真切地了解西北的大
地与山河。C.“把女大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通过列举数字突出了夏季延水河的威力,引发读者想象其情景。D.文章结尾写西北的“雪”,可使多坎陷的道路变得砥平;西北那一望皆白、无边无际的美丽“雪景
”,能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暮春三月……群莺乱飞”出自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文本一引用它来表现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与西北的景色形成了鲜明对比。B.文本一特意提到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意在表明中国共产党重视高
等教育,很早就在陕北建立了大学,这是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歌颂。C.对“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回答,一般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佳妙,但作者茅盾认为对于北方而言,“撒盐空中差可拟”更有道理。D.文本二引用了《埃菲尔铁塔沉思》中的一段文字,是因为它十分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复杂、
微妙的思想情绪,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3.文本一的主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散文讲究“虚”“实”结合。请依据文本二,赏析文本一“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相思贾平凹一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了,上边装一块
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专注地凝视,高度的近视使你不得不贴得盒子那么近,以至口鼻的热气在玻璃上哈出一层水珠。盒子里边是一只黄蛉,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但比蟋蟀小多了,浑身
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空气的流通是没有任何阻碍的,评弹调就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唉,你是个粗糙的人,那额角,那鼻头,那方方的下巴颏子,使人想象着本不是长出的,是
用斧子砍出来的,除了两个眼镜片子,你身上还有闪亮的物件吗?头发总是乱的,胡子被剪刀铰得七长八短,你应该是一个放浪形骸的角色,竟偏偏玩这种玩意儿!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这使人多么不理解!你的老家在苏州,苏州,是何等美妙的地方啊!你生在那里,长到十九岁,大学毕业后就到大西北来了
。大西北是寸草不生的玄武岩山,是有孤烟直长的大沙漠,你是学地质的,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包挎在肩上,你已经奔波了二十年。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妻子
,那位如花似玉的美人儿,在望着你,相思的网撒满了脸面,她在打捞着远去的一颗爱的心。你每年回去一次,每一次在门前植一丛慈竹,但是,你又走了,留给她的是一丛一丛竹叶的“个”字。孩子已经六岁了,他的记忆里,
你只是一个照片上的平面人。他在你植的竹园里喊着“爸爸”,你不能回答,你的竹园里却生殖了无穷无尽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的,那是你的神经,是你的精灵,是你的乡思乡音。所以,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
吗?一个竹子做成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的黄蛉,便和你从苏州出发,八千里路云和月,你们一起生活在了大西北。你或许冷了不知道添衣,热了不知道减衣,但你明明白白提醒自己:黄蛉的生存是要有一定的温度的。冬天里,大家坐在钻机下休息,都点着烟吸,你不会吸烟,就从怀里掏出黄蛉来看。这
黄蛉盒子你不装在贴身的衬衣兜里,你担心体温会热坏它,你又不肯装在大衣的外兜,害怕风寒冻坏,你花费了三个钟头,拙手拙脚地在大衣内侧大针脚缝一个小口袋。夜里,一盏孤灯伴着你,你画着图纸,鉴定着矿石,你常常把吃饭忘掉了,当炊事员送来晚饭,你总是
疑惑地说:“我还没吃饭吗?”但你忘不了给黄蛉喂食,它只吃苹果,每次只削切豆粒大一点放在里边,这苹果却同你的仪器、书籍一样重要,你是特意让人从内地代买来的。现在,七斗星已经斜了,银河里风平浪静,你要睡下了,你便要将黄蛉盒子轻
轻放在枕头底下,并不是枕头底下,你怕枕头的重量压了它。往被窝里放,又怕被窝热气烫了它。你用枕巾盖住,放在你的脖子下。这是你最惬意的时候,万籁俱寂,你,听见了黄蛉的“”声,那是世界上最微弱的声音,也是最清脆的音乐,是金石之响,是心律之韵。你于是就入了梦里。
啊,你是梦见了你的妻子吗?梦见了你的儿子吗?在这么深的夜里,月光静泻,风儿没有起,狗儿没有咬,你的妻子打着灯笼正站在竹园边上。你的儿子,蹑手蹑脚进了竹园,竹叶上的露珠滑下来,落在他的头上。他穿着一身雪白的衣服,像一个幽灵,往竹丛
里走。立即,无数的黑点溅满了他的全身,他快活地大叫,你的妻子就跑来,用一只玻璃杯子,对着那白衣上的黑点一罩,黑点便弹进去,一只黄蛉就捉在儿子手中拎着的土瓷罐里了。他们捉了好多好多的黄蛉,母子围着土瓷罐,就听着那“”的生命之歌。妻子说:“这歌子是唱给你爸爸的,这歌子在召唤着你
的爸爸。”于是,在你的脖子下,在你的耳膜下,“”的声音叫得更响了,更清了,你听见了这爱情的召唤,这家庭的召唤。第二天早上,你爬起来,背起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包,你又去找金子了。你依稀还记得夜里的梦,说:“是的,我是要回去的,要回去就得加紧我的工作!”(有删改)5.下列对文章有关
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详细描写了装黄蛉的盒子和黄蛉,既表现了两者的不一般,又突出了它们在主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B.作者写主人公“头发总是乱的,胡子被剪刀铰得七长八短”,说明主人公因
为妻子和孩子不在身边,根本不注重形象。C.男主人公在别人吸烟的时候掏出黄蛉看,花三个钟头在大衣内侧大针脚缝一个小口袋装黄蛉,表现了他对黄蛉的细心呵护。D.本文中间主要写男主人公对黄蛉的精心照顾,同时穿插描写了他对妻儿的思念之情,最后以主人公的话收尾,表达了他希望早日与家人团圆的愿望。6.下列对
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3段中,将帐篷比作“一叶小舟”,既表现主人公在沙海中的孤独感,也巧妙地引出主人公对苏州妻儿的思念。B.往昔与现在,苏州与沙漠,不同时空交错糅合,既使文笔变化灵动,也更好地表现情意之深挚、绵长。C.运用第二人称指称主人公,仿佛与主人公就在同
一场合,也让读者更易产生代入感,易于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D.全文讲述主人公为祖国的勘探事业而远离家人的故事,目的是宣扬公而忘私、牺牲“小我”的奉献精神。7.文中“黄蛉”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8.请根据文本,探究分析文中画线句
的含义。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1题。再望小村,看见了屋角和山墙,也看见了土院墙里的牲畜。①,只是树冠牵连。有农人挑着两桶水往坡上走,柔软的挑担波闪着高上来。路边一头牛在犹豫着。蓦然一声长叫响起:“卖麻花来——”小山村
便正式起床了。往上走便没有了路,只是一堆一堆的茅草。菅草苫盖崖边,似流行歌手的长发,遮住一些美丽的危险,小山羊忍不住就要上当。不远处,便是小时候常玩的草坪,那里有我的老朋友,不知道它们现在怎么样,它们大概也长高
了。那块伴我童年的小青石凳,②。坡上吹起了微风,紫荆的浓郁让人异想天开,忍不住驻足,忍不住远望。村旁有一条小河,弯弯曲曲地横贯村庄,远远地来,长长地去。河水浸湿了村子的这儿、那儿,只这一条河就知道,这一村的小伙子吃什么长大,姑娘的脸为什么粉
似桃花,挑水上坡的汉子为什么气壮如牛……村庄全清晰了。原来是一家一户的院子,各自过着小小的日子,树木只是一丛一树地覆盖,还有花,一红一黄地点缀,看不清谁是谁家的女子,却听得清一支歌子响起,满村的绿树红花便摇动
起来。9.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比喻、引用、夸张B.比喻、拟人、对偶C.排比、拟人、夸张D.排比、引用、对偶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旁有一条远远地来、长长地去的小河,它弯弯曲曲地横贯村庄
。”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1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7风景谈秦腔1.A解析A项,不能体现“神凝”的特征。2.C解析A项,“表现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说法不当,文中说的是“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
B项,“意在表明……”说法不当,文中“女大”只是“大石头”的一个修饰成分,与“中国共产党重视高等教育”无关;D项,原因解说不当,文本二引用这段文字,是因为它很有虚实相生的特点,能支持作者的观点。3.参考答案作者
通过与江南水乡景色的对比来具体表现西北高原景色的雄浑壮观,从而抒发对西北高原景色的喜爱之情,进而表达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之情。解析结合文中“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罢?”“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
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等内容可知,作者重在表达对西北高原的喜爱,对祖国山河的赞美。4.参考答案①文本一中关于西北的河流、盐池、高原的景象等,都是具体的实的描写。②而对于江南水乡的景色、“心境清凉”的感受等,是虚的描写。③虚实结合
,相辅相成,使内容得到了生动的解说,使思想感情得到了形象的表达。解析首先根据文本二明确“虚”“实”的定义:“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
思想情绪。然后分析文本一中哪些内容是可见可感的具体的描写对象,哪些是未显现的。具体作答时要注意分析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5.B解析B项,“根本不注重形象”分析牵强。6.D解析D项,“公而忘私”的表述有误。本文表现了主人公个人情感与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的融合,主人公在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
感有所冲突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事业不懈追求,同时又心存个人情感,不忘家人。再者,本文的写作目的也不在于宣扬牺牲“小我”,而是在珍惜“小我”情感、重视家庭幸福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务于“大我”。7.①黄蛉
是本文的感情线索,贯串本文的情节始终。通过描写主人公对黄蛉的呵护,表现出主人公细心的形象特点。②寄托了主人公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突出了主人公对家人的爱。8.黄蛉是主人公从老家带来的,黄蛉和黄蛉的声音象征着乡思乡音。黄蛉声音虽然微小但乡音是最使人愉悦的。黄蛉是爱情的召唤,是家庭的召唤,寄托着主人公对家
人深深的牵挂和思念。解析要分析黄蛉的叫声为什么最微弱,却最清脆,这与情感有关,和亲情有关,也和爱情有关。9.B解析“似流行歌手的长发”是比喻;“牛在犹豫着”“小山羊忍不住就要上当”是拟人;“远远地来,长长地
去”是对偶。10.①原文的修饰成分都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②原文主语一致,更具连贯性;③原文层次感明显,先写近看小河弯弯曲曲,再写远观小河,长长地去。解析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每处不同的独特作用,要侧重分析原文好在什么地方,可以从句子长短、表意连贯、写景角度等方
面入手。11.①树其实稀疏着②不知道还是否保留原样解析①后面有“只是树冠牵连”,说明此处应填写“树”并未相连的意思,或用“稀疏”,或用“疏落”。②前文有“不知道它们现在怎么样”,此处应填写类似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