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武汉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答案.docx,共(7)页,108.97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347e6ee33c1bfaaa16a25b4ac6ab56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答案】1.𝐵2.𝐶3.𝐷4.𝐴5.𝐷6.𝐶7.𝐴𝐶𝐷8.𝐵𝐶9.𝐴𝐷10.𝐴𝐵𝐶11.(1)6∶1;(2)6𝑥2=6𝑥1+𝑥3;(3)𝐵𝐶12.(1)0.95;0.993;(2)𝐴𝐵
;(3)𝐶。13.解:(1)由题图知𝜆=6𝑚,如果这列简谐横波是向右传播的,在𝑡2−𝑡1内波形向右匀速传播了(𝑛+13)𝜆,所以波速𝑣=𝑥𝑡=(𝑛+13)𝜆𝑡2−𝑡1=100(3𝑛+1)�
�/𝑠(𝑛=0,1,2…);同理可得若该波是向左传播的,在𝑡2−𝑡1内波形向左匀速传播了(𝑛+23)𝜆,推出可能的波速𝑣=100(3𝑛+2)𝑚/𝑠(𝑛=0,1,2…);(2)𝑃质点瞬时速度方向向上,说
明波向左传播,𝑇<𝑡2−𝑡1<2𝑇,说明这段时间内波向左传播了53个波长,𝑣=53𝜆𝑡2−𝑡1=500𝑚/𝑠;(3)“𝑄质点比𝑅质点先回到平衡位置”,说明波只能是向右传播的,而0.01𝑠<𝑇<0.
02𝑠,也就是𝑇<0.02𝑠<2𝑇,所以这段时间内波向右传播了43个波长,𝑣=43𝜆𝑡2−𝑡1=400𝑚/𝑠。答:(1)该波可能的传播速度为:100(3𝑛+1)𝑚/𝑠或100(3𝑛+2)𝑚/𝑠(𝑛=0,1,2…)
;(2)若已知𝑇<𝑡2−𝑡1<2𝑇,且图中𝑃质点在𝑡1时刻的瞬时速度方向向上,可能的波速是500𝑚/𝑠;(3)若0.01𝑠<𝑇<0.02𝑠,且从𝑡1时刻起,图中𝑄质点比𝑅质点先回到平衡位置,可能的波速是400𝑚/𝑠。【解析】(1)由于波的传播
方向未知,要分析两种情况分析,若波向右传播,波传播的距离为(𝑛+13)𝜆,若波向左传播,波传播的距离为(𝑛+23)𝜆,再根据𝑣=𝑥𝑡求得可能的波速;(2)𝑃质点在𝑡1时刻的瞬时速度方向向上,波向左传播。若已知𝑇<𝑡2−𝑡1
<2𝑇,波传播的距离在一个波长与两个波长之间,确定出波传播的距离,再求得波速;(3)从𝑡1时刻起,图中𝑄质点比𝑅质点先回到平衡位置,说明此刻𝑄向上运动、𝑅点向下运动,可判断出波的传播方向。根
据时间与周期的关系,确定波传播的距离,即可求解波速。14.解:(1)当弹簧恢复原长时,设𝐵的速度为𝑣𝐵,此时𝐴恰好离开墙壁,有𝐸p=12𝑚2𝑣𝐵2,以水平向右为正方向,从解除锁定到物块𝐴刚离开墙壁的过程中,由动量定理得
𝐼=𝑚2𝑣𝐵−0,联立解得𝐼=3𝑁·𝑠,方向水平向右;(2)当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后,𝐴离开墙壁;当弹簧再次恢复原长时,𝐴的速度最大,设此时𝐵的速度为𝑣′𝐵,以水平向右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及机械能守恒定律有𝑚
2𝑣𝐵=𝑚1𝑣m+𝑚2𝑣′𝐵,12𝑚2𝑣𝐵2=12𝑚1𝑣m2+12𝑚2𝑣′𝐵2,联立解得𝑣𝑚=2𝑚/𝑠。15.解:(1)振幅很小时,𝐴、𝐵不会分离,将𝐴与𝐵整体作为振子,当它们处于平衡位置时,根据平衡条件得,解得形变量𝛥𝑥0=
1𝑐𝑚,平衡位置距地面高度ℎ=𝑙0−𝛥𝑥0=4𝑐𝑚;当𝐴、𝐵运动到最低点时,有向上的最大加速度,此时𝐴、𝐵间相互作用力最大,设振幅为𝐴0,最大加速度,取𝐵为研究对象,有,得𝐴、𝐵间相互作用力,由牛顿第三定律知,𝐵对𝐴的最
大压力大小为1.5𝑁。(2)为使𝐵在振动中始终与𝐴接触,在最高点时相互作用力应满足𝑁⩾0,取𝐵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𝑚𝑔−𝑁=𝑚𝑎,当𝑁=0时,𝐵振动的加速度达到最大值,得到加速度的最大值(方向竖直向下),因𝑎𝑚𝐴=𝑎𝑚𝐵=𝑔,表明�
�、𝐵仅受重力作用,此刻弹簧的弹力为零,即弹簧处于原长,则振幅的最大值为𝐴𝑚=𝛥𝑥0=1𝑐𝑚。【解析】1.A.根据动量定理,气体对飞船的冲量等于飞船动量的变化,选项A错误;B.当飞船的速度大于气体相对飞船的速度时,气体喷出后的运动
方向与飞船运动方向相同,选项B正确;𝐶𝐷.设飞船的运动方向为正,由动量守恒𝑚𝑣=(𝑚−𝛥𝑚)𝑣′−𝛥𝑚(𝑢−𝑣′)可得𝑣′=𝑣+𝛥𝑚𝑚𝑢𝛥𝑚和𝑚的比值越大,飞船速度的增加量就越大,选项CD错误。故选B。2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质点振动的周期等于波传播的周期,知道波长、波速、周期之间的关系.在波传播的过程中波的频率(周期)保持不变;根据波长的大小以及波速的大小,根据𝑇=𝜆𝑣求出海浪的速度大小.波长越长行射越明显.A.海浪的机械振动频率不
变,即海浪拍打海岸的周期与振动周期相同为8𝑠,所以A错误;B.根据𝑣=𝜆𝑇得,海浪的波长𝜆=𝑣𝑇,离海岸越近,波速越小,则波长越小,即相邻波峰之间的距离变小,所以B错误;C.悬挂在船上的单摆振动属于受近振动,其振动频率决定于驱动力频率,与固有频率无关,所以C正确;D.
机械波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差不多,离海岸更近时,海浪波长变小,故衍射现象不如较远处明显,故D错。3.A.由𝑥−𝑡图像可知𝑡1时刻𝑀处于平衡位置,此时回复力为零,故A错误;B.𝑡1时刻𝑀处于平衡位置,
即物块𝑀能自由静止的位置,则此时弹簧处于伸长状态,故B错误;𝐶𝐷.因为𝑡2时刻弹簧处于负向最大位移处,且根据对称性,此时的加速度与正向最大位移处的加速度相等,由题意开始时物体加速度满足𝐹−𝑚𝑔=𝑚𝑎,而𝑀、𝑁两个物体等质量,
故𝐹=2𝑚𝑔,所以解得𝑎=𝑔,方向竖直向上,故在负向最大位移处加速度也为𝑔,且方向竖直向下,故此时满足𝐹′+𝑚𝑔=𝑚𝑔,故此时𝐹′=0,即此时弹簧处于原长,故𝑡2时刻弹簧的弹性势能为零,而𝑡4时刻物块处于正向最大位移处,故此时
𝑀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C错误,D正确。故选D。4.两列波的波速相等,波长相等,则频率相等,能发生干涉,根据叠加原理,由𝑡=0时刻的波形图可以知道𝑥=2𝑚处的质点处于干涉加强点,振幅为3𝑐𝑚,此时位于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根据波速和波
长可以求出周期𝑇=𝜆𝑣=0.8𝑠,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几何光学中的三角玻璃砖折射反射问题,这类题型和圆形,半圆形玻璃砖问题都属于常考题型,解题的关键仍然是绘制光路图,然后结合光学相关定律来求出结果,考查的几何关系相对比较麻烦,在做题时要灵活运用数学中的三角
函数知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本题选的是错误选项,不能看错了。【解答】A、在三角形𝐴𝑂𝐸中,根据余弦定理𝑂𝐸2=𝐴𝑂2+𝐴𝐸2−2𝐴𝑂⋅𝐴𝐸cos30°,解得𝑂𝐸=𝐿,所以三角形𝐴𝑂𝐸为等腰三角形,则
∠𝐴𝐸𝑂=30∘,∠𝐴𝑂𝐸=120∘,作出𝑂点法线,如图所示:根据几何关系可得光线在𝑂点入射角为𝑖=60∘,折射角为𝑟=30∘,故A项正确;B、根据光的折射定律,玻璃砖的折射率𝑛=sin𝑖sin𝑟=sin60∘sin30∘=√3,故B项正确
;C、设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为𝐶,则sin𝐶=1𝑛=√33,根据几何关系可得在𝐴𝐶面上的入射角为60∘,sin60∘=√32>√33,所以在𝐴𝐶面上发生全反射,光不从𝐴𝐶面射出,故C项正确;D、作出𝐵
𝐶面上入射光线𝐸𝐹,如图所示,根据几何关系可得在𝐵𝐶面上的入射角为30∘,sin30∘=12<√33,所以在𝐵𝐶面上不发生全反射,光最先从𝐵𝐶面射出,根据几何关系得:𝐸𝐹=2√3𝐶𝐸=2√3(𝐴𝐶−
𝐴𝐸)=2√3(𝐴𝐵sin60∘−𝐴𝐸)=𝐿,光从𝑂→𝐸→𝐹经历的路程为2𝐿,光在玻璃砖中的速度为√33𝑐,所以最短时间𝑡=2𝐿√33𝑐=2√3𝐿𝑐,故D项错误。本题选错误的,故选
D。6.因平直轨道是光滑的,所以人与车及两个铅球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设每次投出的铅球对车的速度为𝑢,以人和车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第一次是一个一个地投掷时,有两个作用过程,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投掷第一个
球时,应有0=(𝑀+𝑚)𝑣−𝑚(𝑢−𝑣),投掷第二个球时有(𝑀+𝑚)𝑣=𝑀𝑣1−𝑚(𝑢−𝑣1),由上两个式子解得𝑣1=(2𝑀+3𝑚)𝑚𝑢(𝑀+𝑚)(𝑀+2𝑚),第二次两个球一起投出时,有0=𝑀𝑣2−2𝑚(𝑢−�
�2),解得𝑣2=2𝑚𝑢𝑀+2𝑚,所以两次投掷铅球小车的速度之比为𝑣1𝑣2=(2𝑀+3𝑚)2(𝑀+𝑚),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人、铅球、车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水平方向满足动量守恒定律,分别对两种抛法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列式求出小车末速度的表达式,进而求出速
度之比。本题主要考查了动量守恒定律的直接应用,要求同学们能正确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明确一个一个抛和两个一起抛的区别,注意要规定正方向。7.解:𝐴、以木块与子弹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由于水平面光滑,系统的合外力为零,所以系
统的动量守恒。取子弹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𝑚𝑣0=(𝑀+𝑚)𝑣,故A正确。𝐵𝐶、以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𝑓𝑠=12𝑚𝑣02−12(𝑀+𝑚)𝑣2.故B错误,C正确
。D、以木块为研究对象,根据动能定理得:子弹对木块做功等于木块动能的增加,即:𝑓𝐿=12𝑀𝑣2,故D正确。故选:𝐴𝐶𝐷。子弹射入木块的过程中,以木块与子弹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列式.以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列式;对木块分析,根据动能定理列式。本题是
冲击块类型,要注意应用动能定理研究单个物体时,功的公式𝑊=𝐹𝑙中,𝑙是相对于地的位移大小.8.【分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两个物体的受力分析判断运动情况,知道当𝐴加速度为0时,𝐴速度最大,
此时𝐴𝐵受力都平衡,运动过程中𝐴、𝐵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难度适中。分别对𝐴在最高点时和𝐵在最低点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绳子的拉力;当𝐴加速度为0时,𝐴速度最大,对𝐴𝐵分别根据平衡条件求出此时弹簧的伸长
量,进而判断在此过程中弹簧弹性势能改变量,设最大速度为𝑣,对于𝐴、𝐵及弹簧组成的系统由机械能守恒即可求出𝐴的最大速度值;未挂物体𝐵时,对于物体𝐴由平衡条件求出此时弹簧的压缩量,挂𝐵后𝐴沿斜面向上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分别对𝐴在最高点时和𝐵在最低点时列牛顿第二定律可得细绳
对物体𝐵拉力的最大值。【解答】A.未挂物体𝐵时,设弹簧压缩量为𝑥1,对于物体𝐴由平衡条件有:𝑘𝑥1−𝑚𝑔𝑠𝑖𝑛30°=0,解得:𝑥1=𝑚𝑔2𝑘,故A错误;C.挂𝐵后𝐴沿斜面向上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当𝐴加速度为0时,𝐴速度最大,设此时弹簧伸长量
为𝑥2,对于𝐴由平衡条件有:𝑇−𝑘𝑥2−𝑚𝑔𝑠𝑖𝑛30°=0,当𝐴加速度为0时,𝐵加速度也为0,对于𝐵由平衡条件:𝑇−𝑚𝑔=0,联立解得:𝑥2=𝑚𝑔2𝑘,因𝑥1与𝑥2
相等,故在此过程中弹簧弹性势能改变量𝛥𝐸=0,设最大速度为𝑣,对于𝐴、𝐵及弹簧组成的系统由机械能守恒得:𝑚𝑔(𝑥1+𝑥2)−𝑚𝑔(𝑥1+𝑥2)𝑠𝑖𝑛30°=12𝑚𝑣2,将𝑥1、𝑥2代入解得:𝑣=√𝑚𝑔22𝑘=𝑔√𝑚2𝑘
,故C正确;B.𝐴做简谐运动的振幅𝐴=𝑥1+𝑥2,代入数据解得:𝐴=𝑚𝑔𝑘,故B正确;D.𝐴运动到最高点时弹簧的伸长量𝑥=2𝑥2+𝑥1,𝐴在最高点时,由牛顿第二定律:𝑚𝑔𝑠𝑖𝑛30°+𝑘𝑥−𝑇′=�
�𝑎,𝐵在最低点时,由牛顿第二定律:𝑇′−𝑚𝑔=𝑚𝑎,解得:𝑇′=32𝑚𝑔,故D错误。故选:𝐵𝐶。9.【分析】图中𝑎、𝑏两质点的位移都是1𝑐𝑚,加速度相同,运动方向相反,此时两质点的速度大小相等,但此后𝑏的速度减小,𝑎的速度增大,𝑎到达平衡位置时,
𝑏还没有到达波峰,显然两点不是反相点,结合振动方程求出两质点振动的时间差,然后确定波的波长。根据质点位移关系分析运动的加速度、速度大小关系。要能根据振动方程求出𝑎、𝑏两质点振动的时间差,求出其之间
的距离,再求出波长的通项表达式。要能根据两质点速度的变化,分析运动过程中位置的关系。【解答】𝐴𝐵.设质点的起振方向向上,则质点的振动方程为𝑥=𝐴sin𝜔𝑡,若𝑎、𝑏中间的距离小于1个波长,对于𝑏点有1=2sin𝜔𝑡1,解得𝜔𝑡1=𝜋6,𝑎点振动的时间比𝑏点长,所以
由1=2sin𝜔𝑡2,得𝜔𝑡2=5𝜋6,𝑎、𝑏两个质点振动的时间差为𝛥𝑡=𝑡2−𝑡1=2𝜋3𝜔=𝑇3,所以𝑎、𝑏之间的距离为𝛥𝑥=𝑣𝛥𝑡=𝜆3,则通式为(𝑛+13)𝜆=50𝑐𝑚(𝑛=0,1,2,3...),则波长可以为𝜆=
1503𝑛+1cm(𝑛=0,1,2,3...),当𝑛=0时𝜆=150𝑐𝑚,由于𝑛是整数,所以𝜆不可能为12𝑐𝑚,故A正确,B错误;C.当质点𝑏的位移为+2𝑐𝑚时,即𝑏到达波
峰时,结合波形知,质点𝑎在平衡位置下方,位移为负,C错误;D.由𝜔𝑡1=𝜋6,得𝑡1=𝜋6𝜔=𝑇12,当𝑡=𝑇2−𝑡1=5𝑇12时质点𝑏到达平衡位置处,速度最大,故D正确。故选AD。10.【分析】先分析𝐵,碰后在竖直方向做简谐运动,可知𝐵对地面的最小压力为0,可求
出此时弹簧的弹力,再以𝐴、𝐶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求出弹簧它们的加速度,然后结合简谐振动的对称性求出此时弹簧的形变量;由振幅的定义求出振幅;𝐴与𝐶的速度最大的位置在平衡位置。弹簧在高考中出现较多,应对其弹力的变化过程作充分的了解,并能灵活应用所学物理规律求解。此题属于
难题,在解答时要注意弹簧的形变量与振幅的关系。【解答】A、物体𝐵对地面的弹力最小为0.此时弹簧对𝐵的作用力为拉力,对𝐵:𝑚𝑔−𝑘𝑥1=0则:𝑘𝑥1=𝑚𝑔再以𝐴、𝐶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则物体𝐵
对地面的弹力最小时弹簧对𝐴的作用力也是拉力,此时𝐴与𝐶在最高点,则:2𝑚𝑔+𝑘𝑥1=2𝑚𝑎可得:𝑎=1.5𝑔由于简谐振动具有对称性,则𝐴与𝐶在最低点时加速度的大小也是1.5𝑔,方向向上,此时:𝑘�
�2−2𝑚𝑔=2𝑚𝑎则:𝑥2=5𝑚𝑔𝑘𝐴与𝐶组成的整体受力平衡时:2𝑚𝑔=𝑘𝑥3则:𝑥3=2𝑚𝑔𝑘所以简谐振动的最大振幅为:𝐴=𝑥2−𝑥3=5𝑚𝑔𝑘−2𝑚𝑔𝑘=3𝑚𝑔
𝑘,2𝑚𝑔𝑘<3𝑚𝑔𝑘,故A正确;B、𝐴与𝐶在最低点时𝐵对地面得压力最大,受到的支持力也最大,则:𝐹−𝑚𝑔−𝑘𝑥2=0,可得:𝐹=6𝑚𝑔,故B正确;C、简谐运动的周期与振幅无关,𝐻变大,振幅变大,周期不变,故C正确;D、𝐴与𝐶组成
的整体受力平衡的平衡位置不变,所以当𝐶物体从更高的位置释放,碰后粘在一起向下运动速度最大的位置也不变,故D错误。故选:𝐴𝐵𝐶。11.【分析】本题考查了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解决实验问题首先要掌握该
实验原理,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以及注意事项,然后熟练应用物理规律来解决实验问题。(1)根据向心力求出𝐴球和𝐵球的质量之比;(2)根据平抛运动规律,结合动量守恒定律分析求解;(3)两球发生弹性碰撞时机械能守恒,据此分析求解。【解答】(1)设𝐴球和𝐵球转动的轨道半径为𝑟,压力传感器
的示数𝐹1等于𝐴球转动的向心力,压力传感器的示数𝐹2等于𝐵球转动的向心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𝐹1=𝑚𝐴𝜔2𝑟,𝐹2=𝑚𝐵𝜔2𝑟;解得𝑚𝐴:𝑚𝐵=6:1。(2)𝐴球和𝐵球碰撞前后做平抛运动,由ℎ=12𝑔
𝑡2和𝑥=𝑣𝑡;可知𝑣∝𝑥;若𝐴球和𝐵球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则𝑚𝐴𝑥2=𝑚𝐴𝑥1+𝑚𝐵𝑥3;解得6𝑥2=6𝑥1+𝑥3。(3)若两小球发生弹性碰撞,可得12𝑚𝐴𝑥22=12𝑚𝐴𝑥12+12𝑚𝐵𝑥32;解得6𝑥22=6𝑥1
2+𝑥32;联立6𝑥2=6𝑥1+𝑥3;可得𝑥3=𝑥1+𝑥2;故选BC。12.解:(1)该游标卡尺为10分度,精确度为0.1𝑚𝑚,根据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可得,摆球的直径为:𝑑=9𝑚𝑚+5
×0.1𝑚𝑚=9.5𝑚𝑚=0.95𝑐𝑚;单摆的摆长为摆线的长度加上摆球的半径,由图乙可得,摆线的长度与球的直径之和为99.75𝑐𝑚,则摆长为𝐿=99.75𝑐𝑚−0.952𝑐𝑚≈99.3𝑐𝑚=0.993𝑚
;(2)𝐴、为了减小摆球摆动过程中的空气阻力,摆球应选密度较大,且由小孔的金属小球,故A正确;B、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摆线应适当长些,一般为1𝑚左右,故B正确;C、测量摆球运动的周期时,由于小球在最低点停留的时间短,读数误差小,所以应在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故
C错误;D、用秒表测量小球运动周期时,要记录多次全振动的时间,然后求平均值,可以减小实验误差,故D错误。故选:𝐴𝐵。(3)由单摆周期公式𝑇=2𝜋√𝐿𝑔可知:𝑇2=4𝜋2𝑔⋅𝐿𝑇2−𝐿图象的斜率:𝑘=4𝜋2𝑔,解得:𝑔=4𝜋2𝑘。𝐴𝐵、若测量
摆长时忘了加上摆球的半径,则摆长变成摆线的长度𝑙,则有:𝑇2=4𝜋2𝑔⋅(𝑙+𝑟)=4𝜋2𝑔⋅𝑙+4𝜋2𝑔⋅𝑟,故出现图象中𝑎线的原因,可能是误将悬点到小球上端的距离记为摆长,故A、B错误;C、出现图线𝑐的原因可能是,测
出𝑛次全振动时间为𝑡,误作为(𝑛+1)次全振动时间进行计算,使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偏大,故C正确;故答案为:(1)0.95;0.993;(2)𝐴𝐵;(3)𝐶。简谐运动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模型,单摆只有在摆角很小,空气阻力影响不计的情况下单摆的振动才可以看成简谐运动,要知道影响实
验结论的因素。应用单摆周期公式可以解题;要掌握应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1)根据游标卡尺和刻度尺的读数方法进行读数,单摆的摆长为摆线的长度加上摆球的半径,由此解答;(2)为减小实验误差应选择适当长些的非弹性细线作摆线,为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选择密度
较大的实心金属小球作为摆球,根据实验方法和减少实验误差的方法进行分析;(3)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变形得出𝑇2与𝐿的关系式,再分析𝑇2−𝐿图象中𝑔与斜率的关系,得到𝑔的表达式。根据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
分析各图线与𝑏之间的关系。13.见答案。14.见答案获得更多资源请扫码加入享学资源网微信公众号www.xiangxue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