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共(6)页,579.674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165546e84c1c85aec7ed1f0d87e2da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汉初各诸侯国文士活跃,文化尚有地域差异,南方淮南一带长于辞赋,北方河间一带则重在经术
。汉武帝中期以后,原本游说于诸侯国的文士汇聚长安,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以史学见称,董仲舒、公孙弘等则以经术显贵,他们共同造就了关中文化的辉煌。西汉学术文化的变迁反映了()A.国家统一安定B.中央集权加强C.思想文化繁荣D.官方垄断学术2.北方草原民族迁入
中原后,为获得在人口和文化上占优势汉族认可,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加以继承之。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A.实质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过程B.体现
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崇拜C.为国家统一奠定了物质和文化基础D.彻底改变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3.北宋统一后,依照唐制分全国为十道,997年改全国为十五路(类似现在的省),后不断增加,直至二十六路。路之下,设有州、县,与州平级并存的有府、军、监等机构,在路、州还增设了
“监司”、“通判”等职。北宋的做法()A.使得各级机构职责混乱B.践行了崇文抑武的国策C.导致权力结构利弊并存D.加速了地方权力的失衡4.如表为明代苏杭地区的居民职业结构表。据表格可知,苏杭地区()职
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占人口比例24%36%30%10%A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B.土地买卖现象异常严重C.传统小农经济仍占主导D.经济结构从量变到质变5.如图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年6月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对
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的.A.说明学习西方深入制度层面B.反映了从帝制到共和的变化C.表达出作者对新政寄予厚望D.折射出新旧并存时代风貌6.形成于1952-1954年间的“和平统一战线政策”,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
,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对“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理解正确的是()A.标志着新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政策B.是应对美苏威胁而做出的理性选择C.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
实践D.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周边环境7.古埃及的建筑物如陵墓、神庙、祭庙等都具有雄伟、宏大、壮丽等特点,就其规模和造型而言,是古代世界其他民族无可比拟的;埃及还围绕尼罗河形成了遍布全国的灌溉网络。据此可知,古埃及
()A.中央集权具有强大优势B.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C.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D.对世界文明影响巨大8.“这里是奥斯曼帝国的艺术和文化中心,也是全球商人云集的商贸之城,更是帝国的政治中心所在。不过,它代表的不再是希腊正教的拜占庭文明,而是土耳其人的伊斯兰文明。”这里是()A.巴格达B.伊斯坦布尔C.巴
比伦D.安条克9.从公元1000年至公元1533年,库斯科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辉煌壮丽的古建筑至今遗迹犹存,古代库斯科城的中心是“瓦卡依·帕塔”广场,历代王宫就集中在广场周围,建筑物有石砌的宫殿府衙,等级森严,贵贱有别。库斯科城见
证了()A.阿兹特克文明的辉煌B.桑给巴尔的繁荣富强C.印加文明的发展兴盛D.玛雅文明的骤然消亡10.在中世纪,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欧洲人没有效忠国家的概念,他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
区如威尼斯的居民,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德意志人。这种观念()A.导致欧洲人国家观念淡薄B.说明了教权高于王权的C.表明基督教控制世俗生活D.使欧洲社会等级森严11.当时的欧洲,大量肉类需用香料进行保存,而香料的贵重只有黄金可以比拟。在印度价格不到3
杜卡的胡椒,在开罗涨到68杜卡,而到了威尼斯,已经是印度的50倍。此现象可用于说明()A.东西方贸易往来频繁B.西欧发生了价格革命C.新航路开辟迫切性D.欧洲人饮食丰富多元12.对于赎罪券的抨击,有如
一粒火种落在火药桶里,立刻燃起燎原之火。农民和平民把路德的反教会论纲当成是起义的信号;人文主义者热烈欢呼;贵族甚至一部分诸侯,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体制,没收教产;用拉丁文写的这份论纲,被人们译成德语,争相传播。据此可知宗教改革()A.表达资产阶级的诉求B.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
.致力于稳定社会秩序D.激发德意志民主意识13.明治维新过程中,日本的军事学习德国,海军则学习英国,大学以美国为蓝本,法制采用法国模式;与此同时,改革也融入大量日本传统、出现了许多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如武士道和神道崇拜等。材料意在说明日本()A.政治民主滞后
于经济发展B.传统与现代矛盾不可调和C.西化的同时保留自身传统D.改革为后期发展埋下隐患14.以下为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整理到的资料,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文艺复兴B.科学革命C.启蒙运动D.工业革命15.公社委员会存在的63天中,
先后更换了28位主席,有时甚至一天更换两次主席。从公社的实践来看,主席团主席具有轮流坐庄的性质,并非公社的实际领导人。政府各部门的委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各自为政,并无视执行委员会的决定。这说明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是()A.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B.失去了农民阶级的
支持C.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D.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明清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的.材料一明清以来,中国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之际引进原产于新大陆的作物以后,加快了经济作物的商品化过程。在一些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如太湖周围的三吴地
区,原来虽然是粮食高产地区,但因栽种桑棉,还需从外处调进粮食,这样就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其他一些经济作物,像花生、烟草乃至甘蔗等,在其生产发展中也都有类似情况。这样,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和贫瘠的山区,都推广高产的玉米、甘薯等作物,以补救粮食
生产的不足。全国作物生产的布局有了新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除了随着东北、西北的垦殖开发扩大了全国耕地以外,更重要是由于复种和间、混、套种等多熟制的推广,提高了复种指数,扩大了增产途径。传统的精耕细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扬。——摘编自王思明《如何看待明清时
期的中国农业》材料二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侵蚀自然经济的基础,“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等级森严的礼法制度和伦理规范受到强烈冲击,社会婚姻观念出现一些新动向,出身、门第在婚姻关系中被淡化,而财富却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人清楚
地认识到这一状况:“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姻之家,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士大夫对女性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万历时吕坤指责礼教“严于妇人之守节,而疏于男子之纵欲”,乃是“圣人之偏”。——摘编自荆晓燕《明中后期民间社会婚姻观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新气象。(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影响。17.【古代世界的帝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某帝国疆域示意图材料二波斯帝国的交通网络由主要城市之间的御道和连接各地方村镇的普通道路
组成。御道作为交通网络的主要干线,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均保持相等的距离,优质的道路建设和维护使得军队等大型往来人员均可通行。无论是御道还是普通道路,波斯帝国都会定期派巡查员检查道路情况,清理路面上妨碍正常通行的因素。波斯人的道路系统并不对民间商人开放,所有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
行时,都需持有国王或地方总督签发的旅行许可文件。文件中一般会标明出行人数、目的地以及人员车马在驿站中所得补给的种类和数量。——摘编自李智《从苏美尔到波斯:古代西亚驿路体系的发展与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帝国统治者的国
家治理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波斯帝国道路交通网络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18.【欧洲的城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世纪后期的城市有着独特的特征,这种独特性就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市场中心,还是一个文化中心。更为独特的
是,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具有从未有过的自治性,它不仅拥有独立的立法权和司法权,而且拥有组织城市管理体系的权力。每个城市都是一个自治的市民社会,各自制订法律、自行征税、自管司法、自行铸币,甚至根据各自需要结成政治联盟、自行宣战或媾和。中世纪城市自治的核心表现就在于它有权制订自己的对内对外制度,当时
的城市制度主要包括以保护和促进商业和工业为主体的私法制度和以城市政治制度为主体的公法制度。——摘编自王国金、张镭《中世纪欧洲城市制度及其法律意义》材料二下表是英国在不同时期为解决城市问题颁布的法案年份名称内容1601《济贫法》修正案建立了为贫困无助者提供居住和工作的济贫制度1848《
城市公共卫生法》解决城市公共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1866《城市环境卫生法》旨在解决城市环境卫生问题1909《城市规划法》政府开始规划城市的建设1945《工业分布法》旨在解决工业布局问题1946《新城法》解决卫星城市的发展问题1949《国家公署和乡村通道法》政府管理乡村
交通工作1952《城镇发展法》关于城镇发展的法律条例——根据【英】K.J.巴顿《城市经济学》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城市自治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解决城市问题的特
点。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约翰·洛克,1632年出生于英国萨默塞特郡一户虔诚的清教徒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一名律师和商人。洛克于1652年进入英国牛津大学,结识了著名科学家波义耳,且在其科技实验中担任助手。他曾流亡荷
兰,参与了辉格党人反对詹姆斯二世的专制统治和复辟天主教的斗争。1688年“光荣革命”后回到英国。1690年他撰写的《政府论》出版,书中提出“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能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洛克的人生历程折射出欧洲
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任选其中一个历史事件,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严谨,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