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检测 历史.docx,共(5)页,678.581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80335e57490f4ac80034491bab6c9a3b.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大庆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0级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学科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据考古报告,商代女军事家妇好墓出土的仅青铜器至少就有1.6吨。殉葬人数不少于16人,有100多件兵器,其中有两件青铜钺特别大,一件重5千克,一件重9千克,上面铸有妇好
的铭文。这反映了商代A.具备较成熟的文字系统B.青铜器已被广泛使用C.相对发达的手工业文明D.母系氏族色彩较浓厚2.下图为2019年湖北随州曾国(西周封国)墓葬群出土的编钟。由此可知A.西周对夏文化的沿袭B.周王直接控制长江流域C.诸侯始终效忠周天子D.分封制
有利于文化认同3.《战国策》记述秦晋之地农业繁荣,考古工作者在属于这一地区的河南辉县魏墓、河北武安赵城遗址、山西侯马及陕西蓝田等地都发现有呈“V”型的犁铧,并在齐燕所在的山东临淄齐故城遗址和薛城遗址、河北易县燕地也发现了同样的犁铧。这说明A.
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到了全国B.犁耕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C.牛耕最早出现在晋国和秦国D.《战国策》记载都是事实4.战国时期,各城一般都限于一市。西汉时期,“长安市有九……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且九市也散于长安城各个方位。这表明西汉的城市A.经济
职能有所增强B.抑商政策逐渐放松C.商品经营范围扩大D.经商空间渐趋自由5.柳宗元指出:“秦之所以革之者(指废分封行郡县),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据此可知,郡县制下的“公天下”A.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削弱了士族的特权地位C.导致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6.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
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A.极大地受到古代民本思想影响B.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时代需求C.旨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D.摆脱了传统“家国同构”观念
束缚7.东汉末年,曹操为解决军粮供应和流民问题,在许昌招募农民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公元485年,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了土地的授、还制度。两者均()A.助长大土地所有制发展B.实现了田亩均给C.加快了统一北方的进程D.缓和了阶
级矛盾8.封驳是指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者加以驳正。有人对《唐会要》的记载进行抽样统计,54卷至56卷中关于皇帝诏令遭谏议官封驳的就有16次,其中11次封驳有效。这些记载反映出唐代A.中央决策机制不断完善B.专制皇权受到一定限制C.中枢权力
体系发生变化D.集体议政决定国家政策9.“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唐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寒士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他们显达后喜欢奖拔后进。据此可知,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A.提
高了官员文化素质B.限制了士族做官资格C.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D.促使选官走向制度化10.唐太宗和魏征因推行仁政被时人称道。宋儒却说唐太宗“三纲不正”,有夷狄之风,无父子、君臣、夫妇之道,埋下了后来藩镇割据和权臣跋扈的种子并导致了五代之乱。这种现象说明A.唐王朝政权正统性受到质
疑B.士人反思唐朝后期藩镇割据C.理学兴起力求强化封建伦常D.少数民族南侵冲击传统观念11.图1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行书作品《珊瑚帖》,此帖中的“珊瑚一枝”,笔划尤重,所画的珊瑚笔架更是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体现了米芾“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的创作理
念。由此可知,米芾的书法创作图1A.继承了王羲之行书风格B.开启了书画结合的先河C.凸显了对“意趣”的追求D.蕴含了理学的求实精神12.《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
断之事,可否教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代此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C.健全了地方行政机构D.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13.《东京梦华录》里有这样的记载:“及有素分茶,如寺院斋食也。”宋朝时,素茶成为独立的菜系流行于市肆上,而
且还出现了专门的素食餐馆。这一现象A.改变了宋朝民众的饮食结构B.导致了宋朝农业的迅速发展C.强化了佛教文化传播的影响D.反映了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14.被邓小南称为揭开宋代政治史奥秘和把握宋代政治制度史精髓关键
的祖宗之法,宋太宗将其概括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对事情长远考虑,提前安排,建立制度,防止隐患)。由此可见,祖宗之法的形成是A.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产物B.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C.宋代前期现实政治的需要D.积贫积弱统治危机的后果15.元朝所设行省中,岭北、辽阳
、甘肃等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元还在唐宋设置羁縻府州的民族地区,设置了路、府、州、县等行政统治机构,并在这些地区驻军、屯田、征收赋税。这表明元朝的边疆治理()A.促进了民族交流B.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C.扩大了管辖范围D.沿袭唐宋民族政策的传统16.下表是明代正统至成化时期(1436—
1487年)徽州地区土地契约交易使用媒介表。表中的现象年代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使用媒介分类银35273190谷712—绢布122——A.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反映明代经济发展趋缓D.促使货币体系的单一化17.
有关马可·波罗来华及《马可·波罗行纪》的真实性,近百年来不乏质疑和争论。这些争论说明了()主要依据怀疑—否定说1.《马可·波罗行纪》未提及长城与茶等,把“契丹”和“蛮子”当作两个国家;2.《元史》等文献无相应记载。肯定说1.依据汉文《经世大典·站赤》和波斯文《
史集》等,结合《马可·波罗行纪》中的记载考订出马可·波罗离华的确切行踪;2.马可·波罗所述的种种细节越来越多地被学者通过其他文献所证实。A.历史真相往往具有多元性B.史料越丰富越接近史实C.研究者立场影响历史认识D.历史研究无法形成共识18.清代皇帝经常对督抚“亲加
训诲”,使督抚“晓朝廷法度,不敢妄萌邪念”,派遣钦差大臣到督抚治所巡视,皇帝还不时出巡督抚的治所。这主要是因为清代A.君主专制呈强化的趋势B.地方督抚拥有较大权力C.政府行政效率得以提升D.监察制度形成严密体系19.蒋廷
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在十九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平等,西洋人到中国来的,我们总把他们当作琉球人、高丽人看待。他们不来,我们不勉强他们。他们如来,必尊中国为上国而以藩属自居。这个体统问题,仪式
问题就成为邦交的大阻碍,‘天朝’是绝不肯通融的。”这反映了中国外交A.植根于自然经济的朝贡外交B.始终能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C.天朝上国虚骄下的平等外交D.渗透了法家思想和夷夏之辨20.下图为鸦片战争前后英、印、中之间的三角贸易示意图。据此可知,英、印、中之间的三角贸易英、印、中三角贸易示意图A
.推动亚欧区域资源优势互补B.提高了印度国际市场的地位C.加快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D.导致中国出现大量白银外流21.如表所示,鸦片战争后,传统贸易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此可知主要口岸进出口值及占全国比重(单位:千海关两,%)1868年1894年1928年土货出口比重洋
货进口比重土货出口比重洋货进口比重土货出口比重洋货进口比重上海577146583745广州161012873汉口231434A.列强的经济侵略逐渐加深B.内地的外贸地位逐渐上升C.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快D.广州外贸垄断格局被打破22.19世纪30、40年代,部分开明官员热衷于
放眼世界和研究中国边疆的史地之学,并撰写了如《四洲志》、《海国图志》等著作。据此可知当时A.西方思想得到广泛传播B.中西思想深入融合C.中体西用顺应统治需要D.夷夏观念受到冲击23.某学者曾评论:“在革命战争中,太平天国扫荡了清朝的八旗和绿营,清朝依靠汉族地主曾国
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的支持,维持住它的濒临绝境的统治。到太平天国失败后,全国兵权、财权都分握于曾国藩一系的湘军和李鸿章一系的淮军人物的手里。”该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A.彻底清除了清朝的八旗和绿营B.造成了中央政府权力下移局面C.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经济
基础D.形成了两个政权长期对峙局面24.如图是据当时记载绘制的福州船政学堂附属电报学堂中,洋教习给中国学生讲课的场景。这表明洋务运动A.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起点B.将引进技术与培养人才结合C.建设海军的努力确有实效D.以“中体西用”为其指导思想25.至1881年,李鸿璋创办的轮船招
商局使“长江生意,华商已占十之六,南北洋亦居其半”,出现了“人人皆知航运之利,各省商民闻风而起创办轮船公司”的景象。这表明,轮船招商局的创办A.意在抑制西方列强经济侵略B.使中国重新掌握了航运主权C.促进了政府经济政策的松动D.增强了民族运输业的自
信心26.他们对清政府的弊端进行了揭露,但他们的批判起初仍是站在完善旧制度的立场上的,并没有表示出对制度本身的怀疑和否定,但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他们开始怀疑和否定君主专制政体,后来他们的思想逐步成为时代的新潮流。材料中的“他们”A.是“民主革命”思想的倡导者B.未能超越“
中体西用”思想范畴C.依附洋务派而始终缺乏独立性D.是与洋务思想分离的早期维新派27.1877年后任驻英公使的郭嵩焘曾作《伦敦致李傅相书》,提到“日本在英国学习技艺二百余人、各海口皆有之”。他因之而希
望中国不仅“专意考求兵法”,也应多派留学生“分途研习”西国种种科技。他的建议A.催生了中国的教育近代化B.主张照搬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C.超越了“中体西用”的眼界D.认识到培养近代人才的重要性28.中日甲午战争后,社会上出现
了“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其为国也”的沉痛认识。因此,“国”的概念广泛兴起,“国权”“国民”“国耻”“国教”等词汇成批地涌现,“中国”“中华”“华夏”等取代“大清”成为流行词。这说明甲午战争A.使民族国家意识大为增强B.迫使清廷承认民族平等原则C
.使民主共和观念迅速传播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29.下表是近代中国官派、自费留日学生人数年份人数年份人数18961319031300189861190424001901274190580001902608190612000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政府对洋务
运动大力支持B.与国外文化交流相当频繁C.不断寻求近代化转型路径D.政局变动扰乱了思想文化30.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的基督教狂热和义和团的反基督教狂热,“文化方向似乎相反,制度土壤却大体一致。”太平天国封王,义和团奉旨造反,大闹京师,不仅反“洋教”,而且对戊戌维新反攻
倒算。该学者意在说明()A.两者在本质上都不利于现代化B.义和团盲目排外愚味无知C.二者都是西学在中国的异化D.太平天国推动了文化更替31.1900年6月,盛宣怀与列强驻沪领事举行会议。《东南互保约款》是这次中外交涉的重点,规定上
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各国商民、教士、产业由督抚保护;各国兵轮水手不可登岸;各国派兵轮驶人长江等处;若引起动乱,中国不认赔偿等。这些规定A.反映东南督抚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卖国B.有效防止了义和团运动向南扩展C.是东南督抚与帝国主义妥协斗争的产
物D.增强了东南督抚对清廷的向心力32.1900年,美国国务卿要求驻柏林、巴黎、伦敦、罗马、圣彼得堡、维也纳、东京等地外交代表通知所在国外交部长:“我们认为北京的情况事实上已成为无政府状况……(美国)总统的目的和过去一样,将与其他列强共同行动。”这次“共同行动”()A.引发列
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导致西方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沿岸C.刺激士大夫阶层提出政治改良D.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两宋时期,随着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造船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罗盘针的使用,我国瓷器、丝绸等商品畅销南洋等地,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海上贸易十分繁
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海商群体。雍熙四年(987年),宋太宗发布诏令“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南诸番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两宋政府在主要通商口岸设置了“怀远驿”“来远驿”等机构以接待外国客商。开宝四年(
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阇婆(爪哇)、占城、勃泥(加里曼丹)、麻逸、三佛斋(苏门答腊)诸番并通货易”。——摘编自金亮新《宋朝经济立法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宋代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及特征。(14分)材料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大量的洋货源源不断输入厦门。在进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厦门外贸市场首先是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势力占据优势地位。甲午战争
后,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宣告最终解体。随着日本强占台湾地区及世界经济体系结构的不断变动,中国东南沿海以香港、台湾等地区为中转基地,与东南亚各国和地区以及日本等国和地区进行贸易,初步形成了跨国界的地域经济圈。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关注厦门的开发并不断汇款回国,使厦门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不断发展。
——摘编自刘梅英《从厦门近代外贸市场的嬗变看地域经济圈的重要作用》(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厦门外贸市场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变化的原因。(11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下列表格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表格时期录取数量
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唐代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宋代录取名额大为增加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明代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
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
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慈禧作为清末新政的领导者,开启了新政改革的闸门,此时,顽固派的抵制非常微弱,革新派可以放开手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1903年10月,慈禧批准了张之洞、袁世凯的会奏,以十年为期,废除科举制
。废除科举制度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创举。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都以科举考试为重要途径,可以说废除科举制度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大,它体现了清政府改革的决心。当立宪派向慈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时,也得到了慈禧的积极回应,虽然慈禧
准备实行的立宪是保守的二元君主立宪政体,但是,对于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体制来说,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摘编自杜以同等《论慈禧的改革与守旧》(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和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新政”的积极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