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DOC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8 页
  • 大小 1.228 MB
  • 2024-09-28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精准解析》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精准解析》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15 已有2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1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精准解析》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共(18)页,1.228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efab45fb652e276ce6b5dbb8ebf9a2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三明一中2022-2023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一、单选题(共60分)长江流域是我国人口众多,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人口和城镇密集,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出现了一系列城市问题。下图为长江流域某地区的城镇化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从图中可直接观

察到该地区的城镇化过程是()A.城镇人口不断增加B.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C.城市商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2.下列关于今后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策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B.建设布局合理现

代化小城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C.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D.不断扩大特大城市规模,建设超级城市【答案】1.B2.D【解析】【1题详解】图示可以直接看出来城镇用地面积增加,B正确;人口变化、商业服务水平变化以及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的变化在图中无法判断

,ACD错误。故答案选B。【2题详解】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使的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建设布局合理现代化小城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的城镇格局,促使城市结构合理发展,AB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不断扩大特大城市规模,建设超级城市,使城市结构发展不合理,D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点睛】在城镇化过程中,一般会出现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城市用地规

模扩大、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数量增加等现象,一般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是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M市是我国重要的化石能源生产和加工基地。1945年,该市人口仅约1000人,到

1960年增至20万人。下表示意该市部分年份的总人口数和城市化率。据此完成下列小题。年份/年1980199019921993200020102020总人口数/万人73.894.196.9233.7250.6290.4278.1城市化率/%55.4

872.9673.8140.5642.9663.5972.483.1992~1993年期间,影响该市城市化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自然增长B.人口大量迁入C.行政区划变动D.产业结构调整4.2010~2020年期间,该市()A.社会

养老负担加重B.第一产业产值明显下降C.城镇人口增长8.89%D.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答案】3.C4.A【解析】【3题详解】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市1992年总人口为96.9万,仅过一年,该市总人口突然骤增至23

3.7万,增加了136.8万人,且城市化率由1992年的73.81%骤减为40.56%,结合其他年份数据如:1980年至1990年该市总人口10年间一共增长20.3万人,可以判断1992~1993年期间,该市人口变动的主要原因为行

政区划扩大所致,人口自然增长或者产业结构调整又或者是自然资源开发不可能让该市在一年内人口增长一倍多而城市化率却急剧下降,C正确,ABD错误;本题选C。【4题详解】据表中数据可知2010~2020年期间,总人口从290.4万减少为278.1万人,人口总量不增反降,说明

人口为负增长,可以判断该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表格中城市化率增长8.89%,不城市人口增长,A正确,C错误;三次产业占比以及产值状况,材料以及表格数据没有体现,BD错误。故选A。【点睛】人口老龄化定义: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

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是处于老龄化社会。乡村振兴是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着眼于我国当下国情与未来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保障乡村充分发展,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下

图示意广东省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其中Ⅰ、Ⅱ是影响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形成的两个重要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影响该地区人地关系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有()①经济发展②气候变化③农业技术④基础设施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6.Ⅰ阶段农村地区的特征最有可能表现为(

)A.人口流失比较严重B.经济发展迅速C.农民返乡意愿强烈D.人地矛盾加剧7.促使Ⅱ阶段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形成的关键原因包括()①户籍制度调整②农民收入提高③生态环境转好④人口大量迁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5.B6.A7.D【解

析】【5题详解】由图文材料可知,该地区人地关系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农村人口与农村住宅的关系上。广东经济发展快速,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迁入,农村地区出现人口城镇化和就业非农化特征,①正确;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提高,农村宅基地建房热情提高,但由于人口迁出,房屋利用效率较低,农村住宅出现空置、闲置等特征,④正确;气候变化对该地区人地关系改变的影响不大,②错误;农业技术主要针对农业生产,与该地区人地关系变化基本无关

,③错误。故选B。【6题详解】I阶段人口城镇化,就业非农化,使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人口流失比重严重,A正确;由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农村人口迁入,农村经济发展并不迅速,C错误;此阶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要高于农村地区,城市的拉力作用仍然显著,

农民返乡意愿并不强烈,C错误。由于大量农村人口迁出,农村的人地矛盾得到缓和,D错误。故选A。【7题详解】读图可知,Ⅱ阶段农村住宅出现新增、自用、空置、闲置等特点,据此可推测Ⅱ阶段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形成的

前提是农民收入增加,对住宅需求改善意愿提高,农村住宅出现新增、自用。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大量迁出,住宅出现空置、闲置,②④正确。生态环境转好,户籍制度调整对形成Ⅱ阶段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的影响较小,①③错误。故选D。【点睛】传统村落是中国宝贵的农耕文化遗产,其形

成和发展经历了人地关系协调适应、人地关系矛盾冲突、人地关系调整再适应三个阶段。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呈现出人口流失、生态破坏、产业滞后、文化基因流失、居住环境损毁等问题。要

推动传统村落乡村振兴,需要采取吸引乡村人口回流、推动传统村落产业振兴、提升环境生态的吸引力、促进传统文化活化发展、改造传统村落居住空间五大策略。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是指急救中心接到呼救电话至救护车抵达现场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由急救人员专业水平、道路交通通畅度及急救半径等因

素决定。下图示1996-2015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市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及急救半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与中东部地区相比,1996~2015年我国西部地区城市院前急救反应时间()A.始终最慢B.保持稳定C

.变化最大D.逐渐缩短9.1996~2015年影响中部地区城市院前急救反应时间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急救呼叫频次B.道路交通通畅度C.院前急救半径D.急救人员专业水平10.1996~2005年东部地区城市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延长,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城市()A.外来人口的数量急剧

增加B.车辆增速与道路规划不匹配C.各医院急救水平差异加大D.空间扩张与急救点增长不平衡【答案】8.C9.A10.D【解析】【8题详解】根据题干分析可知,西部地区急救反应时间在2006-2010年反应时间快于中部,A错误;1996-2015年范围内,西部地区急救反应时间总体上是缩短趋势,而且

时间缩短较为明显,相比中东部地区,其变化也是最大,B错误,C正确;根据题干分析,西部地区急救反应时间在2006-2010年要比2011-2015年短,由此可知并非逐渐缩短,D错误。本题应选C。【9题详

解】根据题干可知,西部地方急救反应时间整体上处于下降状态。急救反应时间总体上是有固定范围的,不会随着急救呼叫频次的变化而有太大变化,A正确;道路交通通畅度提高,则有利于急救车快速运行,有利于缩短急救反应时间,B错误;随着城市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在

这一时期内,急救中心的数量逐渐增加,服务覆盖面逐渐提高,缩小了急救半径,减少了急救反应时间,C错误;急救人员专业水平逐渐提高,使施救处理时间缩短,减少了急救反应时间,D错误。本题应选A。【10题详解】

外来人口的数量急剧增加,会导致道路交通通畅度降低,但材料没有直接反应有关外来人口的情况,说明不是主导因素,A错误;1996-2005年东部地区由于经济不断发展,道路、急救中心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急救车辆数量应该增加,车辆和道理规划应该更为合理,B错误;在这一期间

,各个医院的急救设施和急救流程应该不断完善,急救效率不断提高,水平差异不可能较大,C错误;1996-2005年由于东部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院前急救半径增加,空间扩张与急救点增长不平衡,导致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延长,D正确。本题应选D。【点睛】城市新区是城市旧城区之外规划新建的一个具有

系统整体性和功能独立性的开发建设地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空间扩张的主要形式。空间扩张与急救点增长不平衡,会导致部分地区距离急救机构较远,延长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下图为某位设计师为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设计出独有的“福”字,将各地的文化、代表性建筑等特色元素融入

其中,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区域具有特色文化、代表性建筑,图示第③个“福”字中最可能代表()A.内蒙古B.上海C.四川D.吉林12.人们追踪放生野外的③图示动物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RSB.数字地球C.GISD.BDS【答案】11

.C12.D【解析】【11题详解】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①图有京剧脸谱和四合院,应该代表北京;②有火锅且可以看到有车从房子里面穿过,其代表重庆;③有竹子和熊猫可以判断为四川,C正确;ABD错误;④有傣族舞蹈,可以判断

属于云南;故选C。【12题详解】追踪放生野外的动物可以通过全球定位系统来实现,BDS为北斗导航系统,D正确;RS、数字地球、GIS均无法实现追踪定位功能,ABC错误;故选D。【点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

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且具备短报文通信能力。人口净迁移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迁入人口数与迁出人口数的差额与总人口数的百分比。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1995~2016年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移

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1995~2001年期间,该地区的人口总量()A.持续增加B.先减少后不变C.持续减少D.先减少后增加14.2013年以来,该地区人口净迁移率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A.人口老龄化加剧B.产业结构优化

C.环境承载力下降D.GDP增长缓慢【答案】13.D14.B【解析】【13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人口净迁移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迁入人口数与迁出人口数的差额与总人口数的百分比。而图示当中1995-2

001之间,自然增长率大于0,净迁移率在2001年以前为负值,且在1998年以前净迁移率大于自然增长率,而在1998年以后,人口净迁移率小于自然增长率。根据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净迁移率可知,该地区1998年之前人口增长率小于0,人口减少,1998年之后人

口增长率大于0,人口增加,所以该地区总人口先减少后增加,D正确,A、B、C错误。【14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13年以来,净迁移率出现明显下降,而材料中明确该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GDP增长迅速,D错误;环境承载力

下降,无法满足发展需求,人地矛盾增多,不一定会出现人口的大量外迁,且我国东部地区随着经济及科技的发展,环境人口容量在增加,C错误;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会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劳动力需求有所减少,提供的岗位逐渐减少,迁入人口由明显的回退,甚至一些人员回迁,使得净迁移率下降,B正确;人

口老龄化加剧则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与净迁移率回退没有必然联系,A错误。故选B。【点睛】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中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生态足迹是指某一区域的人口消耗自然资源及消纳废弃物所需要的生产

性土地面积(包括水域),生态承载力是指某一区域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包括水城)。在生态承载力内,按照一定人均生态足迹计算的人口可以看作是一个区域的可持续人口容量。下表为2014年福建省四个主要城市相关数据

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城市实际人口数量(万人)人均生态足迹(hm2/人)可用生态承载力(万hm2)福州674.942.616223.173泉州716.223.196242.384厦门203.441.84343.395南平319.90.891446.20915.四城市中生

态压力最大的是()A.福州B.泉州C.厦门D.南平16.导致厦门人口容量较其他城市小的主要原因是()A.资源数量少B.消费水平高C.科技水平低D.人口迁出多【答案】15.B16.A【解析】【15题详解】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人均生态足迹大于了

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称之为生态赤字,反之则称之为生态盈余。福州市可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23.173÷674.94≈0.33,因此生态赤字为2.616-0.33=2.285;泉州市人均可用生态承载力为242.384÷716.22≈0.338,因此生态赤字为3.1

96-0.338=2.858;厦门市可用人均生态承载力为43.395÷203.44≈0.213,因此生态赤字为1.843-0.213=1.629;南平的可用人均生态承载力为446.395÷319.9≈1.395,因此生态赤字为0.891-1.395=-0.5。综上所述,泉州市的人均生态赤字最大,

因此生态压力也最大,故B正确,ACD不选。答案选择B。【16题详解】根据题意,观察表中信息可知,厦门市的土地资源远远少于其他三个城市,因此厦门人口容量少的主要原因是资源数量较少,故A正确;消费水平高的区域资源承载力可能越高,故B

错;厦门市位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因此科技水平较高,且人口迁移主要为迁入,故CD错误。答案选择A。【点睛】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多维向量,每一个分量也可能有多个指标,

主要分为三部分:1、资源供给指标。包括水、土地、生物量、能源供给量等。2、社会影响指标,包括经济实力(如固定资产投资与拥有量)、污染治理投资、公用设施水平、人口密度、社会满意程度等。3、环境容纳指标,包

括排污量、绿化状况、净化能力等。“短视频”是指时长在一分钟内、用户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实时分享的视频形式。近年来,短视频成为全民热捧的传播方式,不少“网红城市”借助短视频的传播,实现了城市形象的优化。下图是某短视频APP统计2016~2018年国内某市市中心短视频上传量分布图。据

此完成下面小题。17.图中短视频上传量高的区域有可能为()①商业中心②工业园区③住宅小区④旅游景区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8.该市城市空间分布形态的主导因素是()A河流、地形B.地形、交通C.交通、河流D.资源、地形19.下列短视频内容,最不可能出现在该市的是()A.地铁

在高架桥上跨江而过B.高楼俯拍的建筑物错落有致C.汽车在山岭隧道中穿梭D.公交站周围布满了共享单车【答案】17.B18.A19.D【解析】【17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借助短视频的传播,能够实现城市形象的优化。因此短视频上传量高的区域应为城市的标志性区域所在。商业中心人口众多,经

济活动高度集中,能够展示城市的繁荣;旅游景区环境好,可以展示城市的美丽形象,因此两区域短视频上传量应该比较高,①④正确,工业园区和住宅小区主要为工业生产活动和人口居住,对城市形象的体现不突出,相对来说,短视频上传量应较少,②③错误。B正确,ACD

错误。所以选B。【18题详解】上传量高的区域呈多个团块状,可知该城市空间分布形态可能为组团型,根据图例可判断应为受地形和河流的阻隔所致,因此该市城市空间分布形态的主导因素是河流、地形,A正确。该市交通对城市空间分布形态影响较小,BC错误。材料和图示没有与资源相关的信息,故无法判断

,D错误。故选A。【19题详解】据图分析,该城市地形起伏较大,不适合使用自行车进行通勤,所以共享单车不会在这座城市大规模投放,D符合题意。该城市地形起伏大,地铁列车在过江的时候很可能为了降.的低修建难度选择直接建在高架桥上跨江而过,A不符合题意;该城市地形起伏大,建筑物

多分布于山上,所以高楼俯拍的建筑物错落有致,B不符合题意;该城市地形起伏大,交通不便,可能通过隧道通行,C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城市空间形态类型有6种,分别是:集中型形态、带型形态、放射型形态、星座型形态、组团型形态、散点型形态。山东省某市某中学开展地

理社会实践活动,分别选取了该市旅游、商业、工业、农业四个面积大致相当的功能区作为研究对象。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该市四个功能区2019年人口与经济状况统计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功能区的常住人口分别为2.9万、4万、7万、2.8万,圆心位置表示该功能区坐标值,扇形图表

示其人口年龄构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据图判断,甲、乙、丙、丁功能分别是()A.旅游业、农业区、商业区、工业区B.商业区、农业区、工业区、旅游区C.农业区、旅游业、工业区、商业区D.旅游区、商业区、农业区、工业区21.甲功能区老年人

口比重最大,其原因最可能是()A.医疗卫生水平高,人均寿命长B.环境好吸引老人迁入C.经济发展水平高,出生率下降D.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22.一般来说丁类功能区在城市中的特征是()A.多位于城市外缘B.人口昼夜差别大C.环境优美绿地广D.占土地面

积最大【答案】20.C21.D22.B【解析】【分析】【20题详解】据图可知,丁地GDP总量最大,说明经济发达,建设用地的比重最大,说明城市化水平最高,丁地劳动人口比重较大,说明有较多的就业岗位,丁最有可能成为商业区;甲地的建筑用地比重最小,说明城市化水平最

低,甲地GDP总量最低,说明甲地经济较为落后,最有可能为农业区;丙区劳动人口占到75%以上,老年人口和儿童人口占比都接近15%,丙区建设用地达到60%,说明丙区的城市化水平高,但是GDP总量只有40亿元,说明丙区发展的产

业附加值较低,有可能为工业区,乙区建设内地只占到20%,说明城市化水平低,但是乙区的GDP总量达到40亿元,故乙区所发展的产业的经济效益较好,乙区最有可能为旅游区,故C正确,ABD错误。【21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可

知,甲为农业区,其GDP总量最小,由于城市化吸引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当地老人比重大,故D正确;医疗水平提高,人口死亡率下降导致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可能上升,但该原因对区域整体的影响效果差异不大,

所以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农业区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人文环境较差,对老人养老的吸引力不大,故B错;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并不会导致出生率下降,故C错。故选D。【22题详解】丁为商业区,多分布在市中心,A错;人

口昼夜差别大,B正确;商业区土地租金高,绿地较少,C错;商业区占地面积小,D错。故选B。【点睛】商业区的区位条件:位于市中心;沿主要交通干线;交通便利的街角路口。下图示意2001~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的比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3.2001~200

8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C.呈增加趋势D.呈减少趋势24.为解决图示城市化问题,我国应该A.加快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转化B.避免城市用地规模的盲目扩张C.把农民工全部转变为城市人口D.使农业用地尽快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答案】23.C24.B【解析】

【23题详解】图示2001~2008年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大于城镇人口增长率,则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C正确。故选C。【24题详解】图示反映的城市化问题是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大于城镇人口增长率,必然造成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故应避免城市用地的盲目扩张。B正确。故选B。红绿灯的时间分配主要

根据路口交通流量的大小、各种车辆车道行车的比例、车行的路面状况等决定的。人流量大的地方,红绿灯时间设置还要充分考虑到车让人。读某城区四个路口,甲、乙、丙、丁的红绿灯时间长度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甲乙丙丁红灯时间(

秒)40302058绿灯时间(秒)4050602025.甲、乙、丙、丁四路口距市中心最近的是()A.甲B.乙C.丙D.丁26丙地最有可能位于()A.住宅区B.中心商务区C.工业区D.行政区【答案】25.D26.C【解析】【25题详解】从表中看丁地红灯时间最长、绿灯时间最短,由材料“人流量大的地方,

红绿灯时间设置还要充分考虑到车让人”可知,丁地人流量最大,充分考虑到车让人,红灯时间长,可推测出丁路口距市中心最近,D正确;甲乙丙三个路口红灯时间较短,距离市中心较远,ABC错误,故选D。【26题详解】从表中看,丙地的红灯时间最短,绿灯时间最

长,由材料“人流量大的地方,红绿灯时间设置还要充分考虑到车让人”可推测出丙地车流量大,人流量小,最可能是工业区,C正确;中心商务区、居住区、行政区人流量较大,红灯时间较长,ABD错误。故选C。【点睛】红绿灯时间的长短是由以下几方面决定的:第一,红绿灯的地理位置。红绿灯时.间设

置是有很高技术标准的,主要根据路口交通流量的大小、车道行车的比例、车行的路面状况等决定的。第二,时间。红绿灯时间的设置分好几个时段,高峰、低谷时段的红绿灯时间都不太一样,每个路口的设置也各不相同。这与该路段的车况、路

况是紧密相连的,同时和季节也有很大的关系。2020年11月1日,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正式开启,普遍存在的“人户分离”现象仍然为人口普查带来困难(人户分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民的经常居住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二者不一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7.造成广大务

工人员“人户分离”的主要原因有()①旧城的危房改造②经济的快速发展③严格的户籍管理④教育水平的区域差异A.②③B.①②C.②④D.①③28.“人户分离”现象包括两种形式,是指“有户(籍)无人”和“有人无户(籍)”,下列地区中,“有人无户(籍)”

现象相对普遍的是()A.安徽省B.四川省C.上海市D.黑龙江省【答案】27.A28.C【解析】【分析】【27题详解】由于广大务工人员的户籍与常住地不一致,造成“人户分离”,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大量务工人员外出务工,而我国严格的户籍管理

制度,导致务工人员难以在务工地入户,造成“人户分离”,②③正确,故选A。【28题详解】“有人无户(籍)”应该为经济发达区,外来务工人员多,但户籍不在当地,上海是我国发达的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多,出现这种现象普遍,C正确;安徽

、四川、黑龙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外出务工人口多,“有户(籍)无人”现象比较普遍,ABD错误。故选C。【点睛】三角度四方面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1)三个角度①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②从区域角度

: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③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2)四个方面①人口数量:迁入地增多,迁出地减少。②性别比:轻工业区降低,重工业区增加。③职业构成:迁入地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的④交通运输:迁入地交通压力增大。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简

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9.图中可能成为高级住宅区的是A.①B.②C.③D.④30.下列地租曲线能正确反映沿图中POM线的是A.B.C.D.【答案】29.C30.B【解析】【29题详解】高级住宅区应布局于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区域,图中③临近河

湖,位于山坡地带,有城市干道。故C正确。【30题详解】读图可知,市中心为商业区,交通便利,地价最高,向外地价逐渐降低,但在交通边界处形成地租的次高峰,故B正确。二、综合题(共40分)31.下图为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从城市土地

利用类型看,______区的土地利用属于公共事业用地,各功能区中______区占地面积最大,简述图中商业区的区位优势___。(2)现拟在①②③④四地中选一处布局一大型批发市场,最佳选址是______,试简述理由___。(3)甲处为化学工业园区,从环境角度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答案】(1)①.文教②.住宅③.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人口流动量大(2)①.①②.靠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城市外围,地价低(3)河流下游方向,对城市水源污染小;最小风频上风向,对城市大气污染小。【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城

市功能区的形成、城市规划的一般原则、城市中各功能区的分布和特征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小问1详解】在城市功能区里,属于公共服务事业用地的是政府,医疗,文教。因此根

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区域有文教区,在城市功能区里,住宅区的占地面积最大,分布较广,是城市最主要的城市功能区。商业区主要的区位优势是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人口流动量大,更容易吸引顾客采购。【小问2详解】建

立大型批发市场额原则是:必须在交通便利的地区即沿铁路和高速公路;位于城市的外围边缘,地价较低,批发市场占地面积较大。因此①地适合。【小问3详解】化学工业污染大气和水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工业区位于河流的下游,因此对城市的水源污染较少;甲处位于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即最小风频上风方向,

对城市的空气污染较少;位于铁路沿线交通便利。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兰西城市群是以甘肃省会兰州市与青海省会西宁市为中心的中国西部重要的跨省区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界地带,地貌形态复杂,黄河横贯而过,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根据《新型

城镇化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兰西城市群各城市的品质(用地品质、经济品质、社会品质、生态品质、环保品质、交通品质)指数处于相对中等和较低的水平,兰州市和西宁市处于领头地位。下图示意兰西城市群地理概况。(1)简述兰西城市群各城市品质的空间分布特

征。(2)分析兰西城市群各城市的品质指数较低的原因。【答案】(1)兰西城市群城市品质差异大,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兰西城市群综合品质呈较为突出的沿交通干线分布的特征,综合品质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西向

交通廊道上。(2)兰西城市群地处内陆腹地,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缓慢,品质城市建设起步较晚;地形地貌复杂,品质城市建设具有局限性。【解析】【分析】本期以兰西城市群为背景,涉及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的知识点,考查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小问1详解】结合图片信

息可知,兰西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主要沿铁路和公路分布,其余地区分布较少,城市品质差异较大,呈现出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且东部地区城市较为密集,西部地区城市较为稀疏;西宁市、海东市、兰州市等城市等级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西走向铁路沿线,表现出综合品质较高的

城市主要分布在东西向交通廊道上的特点。【小问2详解】结合材料可知,兰西城市群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界地带,地处内陆腹地,生态环境脆弱;地貌形态复杂,土地资源短缺,品质城市建设具有局限性;兰西城市群主要处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晚,且经济发展速度慢,

品质城市的建设起步较晚。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福建土楼聚落形成于宋元时期,经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达到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某地理兴趣小组研究发现,福建土楼从上至下多呈现“远山——近水—

—土楼——田园”的聚落格局,且多分布有井。下图示意土楼聚落生态选址。(1)从气候的角度,分析福建土楼选址的合理性。(2)试分析土楼中多分布有井的原因。(3)分析“远山——近水——土楼——田园”聚落格局的设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答案】(1)位于向阳山坡上,可以获得充足的光照;地处夏季风迎风

坡,降水较多;山坡上地势起伏较大,利于排水;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可减少冬季风的影响。(2)提供生活用水;可以就近取水灭火;储蓄水源。(3)布局在距山较远的缓坡上,地形较平坦(地质灾害少);临近溪流,方便居民日常取水;

采用土楼的方式聚居,保障居住安全;毗邻耕地,充分利用土地种植农作物,且方便耕作。【解析】【分析】本题以福建土楼为背景,考查聚落布局与环境的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

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素养。【小问1详解】由图示可以看出土楼选址在向阳的山坡上和夏季风的迎风坡,可以获取充足的光照、降水,且山坡地势起伏大利于排水;同时选址位于冬季风背风坡,山地可以阻挡冬季风的侵袭。【小问2详解】考查土楼中多分布有井的

原因,可以从储蓄水源、提供生活用水方面,也可以就近取水灭火等方面分析。土楼规模大,内部人口多,生活用水需求大,内部修水井,雨季时储蓄水源,提供生活用水;同时为防止发生火灾时火势蔓延,可以就近在水井取水灭火。【小问3详解】考查聚落特点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结合图示分

别从“远山”“近水”“土楼”“田园”等角度分析其布局的好处。布局在距山较远的缓坡上,地形较平坦(地质灾害少),利于聚落建设;临近溪流,可以方便居民日常取水;采用土楼的方式聚居,相对封闭,保障土楼内居住安全;紧邻耕地,可充分利用土

地种植农作物,且方便村民去田里耕作,利于农业生产。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244217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