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docx,共(9)页,100.383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eacfc165571e3edd9e6ec1be75b849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高二历史(文)试卷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7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30分)两部分,试卷共6页,共二大题,37小题。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战国时期,传说中的“五帝”世系纷杂;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其描述成从黄帝开始的嫡系世系传承。司
马迁意在A.强调文化同源B.提倡“独尊儒术”C.解决王国问题D.突出“天人感应”2.西方学者一直以来对中国夏商文化持怀疑态度。近年以来,夏文化探索在考古研究中为国内外所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2020年,我国国家文物局决定持
续实施“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研究项目,注重从源头上挖掘和考据中国文化。由此推知国家重视夏文化研究的主要目的是A.还原我国古代史真实面目B.消除西方学者的怀疑C.加强我国古代文化的认知和自信D.使考古材料与古代
文献一致3.《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王权神秘色彩的消失B.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C.重农
抑商的思想观念D.对家国认同观念的强化4.战国后期,秦国逐渐代替齐国成为学术中心,如吕不韦召集门客编纂的《吕氏春秋》,吸收了诸子各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新的思想体系,以如何治理天下为核心,以“法天地”思想为根本,揆天(揣度天道)
、验地、审人,为秦帝国提供了一整套治国方略。可见,《吕氏春秋》的编纂A.反映了儒学影响力不断扩大B.以“天人合一”和“君权神授”为基础C.适应了统一趋势加强的需要D.使三教合流得到了初步的实现5.春秋时期,儒者讲究从家族仪礼之“礼”,到社会道德伦理之“礼”,再到国家制度之“礼”的一整套严
格仪式。这表明当时儒者意在A.整顿社会秩序B.推崇仁的观念C.强调社会和谐D.倡导隆礼重法6.荀子说:德行必须与职位相称,职位必须与俸禄相称,俸禄必须与作用相称。从士以上就必须以礼乐制度去节制他们,对百姓就必须用法度去统制他们。这表明荀子A.强调社会等
级和谐B.要求重构社会秩序C.注重维护伦理纲常D.主张实行礼法并施7.孟子在回答关于“武王伐纣”的问题时指出;破坏仁义者,称之为独夫。只听闻独夫商纣被诛杀,并没有听闻是以臣弑君。这反映了先秦儒学A.积极变革顺应时代B.萌发了早期民主思想C.理想化的政治追求D.强调仁义
和民心向背8.下表是不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人物评价司马迁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李贽是圣是魔,未可轻议。毛泽东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A.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准确B.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C.评价历史人物没有客观公正的标准D.对人物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9.如下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一)性质(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
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二)价值(1)带动民间积极向学风气。(2)少数出身社会下层的人也能得到入仕机会。A.孔子创办私学B.齐国设“稷下学宫”C.汉武帝设立太学D.隋朝开创科举制10.清代史家谓
:“班固作《汉书》,距司马迁不过百余年,其时著述家岂无别有记载?乃今以《汉书》比对,武帝以前多与《史记》同,并有全用《史记》文,一字不改者。然后知正史之未可轻议也。”这位史家意在A.褒扬司马迁而贬损班固B.说明《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C.强调不能轻易改动正史中的记载D.讲述
《汉书》与《史记》一脉相承11.修昔底德在写作《伯罗奔尼撤战争史》时,依靠目击者的陈述和自己参加战争的经历,通过考察、批判、辨别,纠正权威和习俗的偏见,把历史从神话和夸大事实的诗歌中解放了出来。这说明A.历史科学不再受神学影响
B.人文精神影响了历史记录C.亲身经历是历史记录基础D.历史记述须有艺术感染力12.启蒙思想家们一致认为“专制之下无祖国”,主张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消灭封建专制,以人民主权取代君主主权,进一步增强民族认同感,激发民族意识。这说明A.资产阶级革命淡化了祖国观念B.民族国
家观念自古就有C.近代民族国家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D.专制与祖国是彼此对立的13.宗教改革引起了教义上的争执,导致了一系列血腥的宗教战争。由此造成西欧基督教世界的分裂,迫使争论不休的各宗教派别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一个教会想要获
得全世界的垄断地位都是不可能的。由此可知,宗教改革A.使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B.有效提高了大众的识字率C.客观上促进了思想的解放D.消除了教派间的教义分歧14.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运动如同一个大煮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中世纪保存和出现的各种文
化,如同各种材料,都齐备在了这个锅中……形成了后代西欧文化的这锅味道独特的菜肴。该学者强调了文艺复兴的A.厚今薄古B.承古萌新C.博采众长D.人文内涵15.卢梭指出,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
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湊起来的怪物。据此可知,卢梭主张A.议会主权制B.君主立宪制C.三权分立制D.直接民主制16.德国哲学家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
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两人的阶级属性不同B.两人对人民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C.两
人对待民主和自由的观点完全相反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17.在中国古代,民间许多精通医学数学和天文学的人,往往和工者一样,需要凭借自己的手艺挣钱、养家糊口,甚至有时不得不离开原籍,外出谋生。材料可用于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之一是A.面向科举考试B.
忽视经验总结C.理论过于抽象D.强调实用技术18.从宋末元初开始,下层文人和通俗文学在文坛上取得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到了明代,下层文人不仅占据了小说、戏曲作者的大部分,而且越来越多地跻身传统诗文领域。造成这一历史趋势的重要因素是A
.上层文人腐化堕落B.传统四民社会瓦解C.雅俗文学开始分流D.市民阶层力量壮大19.扬雄在《蜀都赋》中提到的“火井龙揪”,可以将四川天然气的发现时间至少提前到西汉前期;汉赋中大量描写两汉发达水利的内容,成为研究汉代气候乃至
农业发展的辅证材料。这表明汉赋A.创作的题材以社会经济为主B.是研究西汉社会史的客观史料C.具有辞藻铺张、气势恢宏的特点D.具有社会经济研究的史料价值20.1861年,冯桂芬写成的《校颁庐抗议》等一系列政论中,痛感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
,地无遗利不如夷,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作者旨在A.希望政府开展维新变法B.揭露洋务运动的缺陷C.号召国人转变思想观念D.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21.有学者说:“这种理论创造看似以‘古’系‘今’,但始终徘徊在‘古’的范畴中难以自拔……以古证今,以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料,稍不留
意,便是古人拖住了今人,为后人所俘获。”他评价的最有可能是A.魏源B.李鸿章C.康有为D.孙中山22.近代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来凝聚国民群体。两种主张都A.借助了托古改制的方式B.为政治变革
创造文化氛围C.动员了社会各阶层力量D.为宣扬中华传统历史文化23.尽管达尔文对《物种起源》进行了多次修改,但他反复强调他没有能力讨论他的理论在社会领域的应用。而19世纪末以来中国人译注的进化论模式无不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紧密相联。这表明A.近代
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认识源自西学B.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具有广泛的适用性C.中国人的译注完全违背了进化论的本意D.民族危机使西方文化在中国发生了演化24.20世纪初,刘师培说:“海波沸腾,宇内士夫,痛时事之日亟,以为中国之变,古未有其变,中国之学,诚不足以救中
国,于是醉心欧化,举一事革一弊.至于风俗习惯之各不相侔者,靡不惟东西之学说是依。”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存在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B.民众盲目地排斥西方文明C.士人对学习西方达成共识D.民主革命的思潮风起云涌25.1920年,李大
钊撰文说:“中国的劳动运动也是打破孔子阶级主义的运动……他(孔子)的学说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行了二千余年,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经济没有很大的变动。现在经济上发生了变动,他的学说,就根本动摇。”这表明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A.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B.能够使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C.明确中国的革命任务D.着力探索中
国革命的正确道路26.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部分学者提出,不能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旨概括为“反封建”,应称之为“反君主专制",并进一步指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不再是封建制了。这些学者“反封建”的解读A.主要局限于制度文明层面B.科学地评价了新文
化运动C.是对唯物史观的正确运用D.纠正了中国古代史的偏差27.20世纪初,中体西用、中西调和、附会中西、全盘西化等思想观点相继出现并进行激烈论战。这一现象A.反映了改造中国的迫切性B.提出了具有实践性方案C.动摇了传统文化主流地位D.找到了文化转型的方向28.近代某
学者认为,近世医学及种种科学上的新发明,都是为富人应用的。真科学不是这些物质科学,真科学是孔子的科学。他意在说明A.尊重人的科学才是真的科学B.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现了人文主义C.近代科学的应用限于少数人D.科学关系到人类本性的发展问题29.受牛顿力学
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A.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B.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C.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D.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30.1924年,孙中山提出“中国不能和外国比,
单行节制资本是不行的,还要发达国家资本来振兴实业”,才能挽回国家权利,并使“工人都有工作”。这表明孙中山A.推动民权主义转型B.践行实业救国思潮C.缓和社会主要矛盾D.探索国家富强途径31.1912年9月,孙中
山在北京与梁士诒谈话时提到:“中国以农立国,倘不能于农民自身求彻底解放,则革新匪易。欲求解决农民自身问题:非耕者有其田不可”材料从侧面反映了孙中山A.民生主义思想存在时代的局限B.肯定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C.重视解决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D.深受中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32.“十八年的经
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毛泽东做出这一论述是在A.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B.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C.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D.
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33.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批评一些领导干部:“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为此他提出的办法是A.深刻阐明“三个代
表”的本质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D.用“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34.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根本原因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不断发展和完善C.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政治环境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5.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长篇小说《美国》和《地洞》等揭示的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困惑感;而《审判》、《在流放地》以及《万里长城建造时》则揭示了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其中的腐朽。下列作品中与卡夫卡作品属同一风格
的是A.《母亲》B.《西风颂》C.《人间喜剧》D.《等待戈多》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二、非选择题:(每题各15分,共30分)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戏曲和小说等通俗文学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市民文化消费的潮流,如《牡丹亭》《明珠记》《金瓶
梅》《西游记》《隋唐志传》等,许多文人如汤显祖、叶宪祖、冯梦龙都参与了创作编选,很多戏曲和通俗小说的原型人物在民间受到社会各界追捧,成书之后备受欢迎,这是明代刻书业兴盛的重要原因。刻印戏曲小说的书商和坊肆相继出现,
有的甚至自编、自选、自刻、自销,如湖州臧懋循等,一时间各地书坊林立,私家刻书之风盛行,所刻书籍的数量和出书速度都超越了前代。——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材料二与早前相比,斯特拉斯堡(法国城市)16世纪前段所生产的各类书籍,有着明显的消长。此时的宗教书籍仍占极大宗,且实际印制数量很
可能多过15世纪,只是随着书籍总产量的提升,其在总数当中所占比例显著下滑,倒是愈来愈多的古典著述赓续付梓,令人印象深刻。据统计,15世纪时,超过五成的印刷书属宗教类,而古代经典成书者不到一成。1500至1520年间,拉丁或
希腊文古籍、当代人文主义者的作品,占印刷总数的33%,与宗教相关的书刊竟降为27%.在巴黎,演变的步伐较慢,但持续着。——引自(法)费弗尔《印刷书的诞生》(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印刷业兴盛的原因。(4分)(2)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比较同期中
法两国印刷业的异同。(7分)(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印刷业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4分)37.(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世纪30〜40年代,面对逐渐恶化的社会环境,在河南宛西
,由自治派发起了一场乡村自治运动。自治派采用各种方法,将国民党县政府解散或使其瘫痪,成立各级自治领导机构,并通过自办的学校或组织培训班来训练干部。创办民团,积极训练壮丁、编练民团,并且重视培养军事骨干,提高作战能力,以民团武装来抵御土匪、贪官
污吏的压迫,以自卫来确保自治。重新丈量土地,规定土地等级,以等级定税额;同时,对大地主实行累进税;清理金融,控制财政,设置信贷机构,以资助农工生产。通过办教育,帮助农民提高文化水平,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会治穷致富的本领;采取鼓励措施支持办
学,着重发展师范教育。无论军人、百姓,一律不准吸纸烟,只准吸本地生产的水烟、旱烟;衣服都由土布做成;杜绝请客送礼、大吃大喝的现象。——摘编自万新方《宛西自治述评》(1)根据材料,简述20世纪30〜40年代河南宛西自治所采取的
措施。(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40年代河南宛西自治措施所带来的积极影响。(7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70分)1.A2.C3.B4.C5.A6.D7.D8.D9.C10.C11.B12.C13.C14.B
15.D16.B17.D18.D19.D20.C21.C22.B23.D24.A25.B26.A27.A28.A29.C30.D31.A32.C33.D34.B35.D二、非选择题:(30分)36.(15分)(1)雕版印刷技术的进步;
戏曲小说及市民文化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心学的影响。(4分)(2)异:中:戏曲小说居多;儒家经典书籍印制稳定。法:宗教书籍逐步减少;古典书籍、人文主义作品增多。同:都突出了个体和新兴阶层的价值观念。(7分)(3)印
刷业兴盛为社会的近代化转型提供了可能;但社会转型的成功是政治、技术与信仰系统等历史合力的结果。(4分)37.(15分)(1)措施;建立强有力的自治机构;培养自治人才;组建自治武装力量和培育骨干;整顿经济秩序,
建立规章制度;扶助农工;注重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倡节俭,重塑社会风气。(8分,一点2分,二点3分,三点4分,四点5分,五点6分,六点7分,七点8分)(2)积极影响:有助于地方的社会秩序恢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地方教育水平;改
善了地方社会风气。(7分,一点2分,二点4分,三点5分,四点6分,五点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