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4-2025学年精品同步学案 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Word版含解析.docx,共(8)页,782.088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e152ee86a197acb60261ccc73dcdae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学习目标]1.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综合思维)2.结合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说明各层大气的特点、成因,并举例说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协调观)3.结合材料,了
解逆温的概念,并能说出逆温的影响。(综合思维)目标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组成成分占大气体积作用干洁空气78%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21%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0.038
%①绿色植物进行的基本原料;②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______臭氧很少①能吸收太阳光中的,使大气增温;②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具有保护作用水汽很少,因时因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地而异象,同时伴随着热量的和,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_______
杂质作为,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______,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2023·安徽合肥阶段练习)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
、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据此完成1~2题。1.干洁空气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成分是()A.二氧化碳B.臭氧C.氧气D.氮气2.被称为“地球生命保护伞”的大气组成成分是()A.二氧化碳B.臭氧C.氧气D.氮气包围着地球的厚厚的大气层,是生物乃至地球的保护层,人类活动可能导致大气中某些
成分含量发生变化,并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据此完成3~4题。3.关于大气的成分及其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B.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能力强,使气温降低C.臭氧吸收水汽能力强,使地球保持湿润D.杂质含量很多,保护人类健康生活4.人类活动对大气
的影响主要表现为()A.二氧化碳增多B.臭氧增多C.氧气增多D.氦气减少目标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划分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____________和密度。2.各层特征垂直分层气温特点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关系
A____层随高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_运动显著有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关系最密切B____层随高度升高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为主适合___
_____飞行,有____,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C高层大气随高度升高先______后又持续______有若干____________,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材料一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
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天和核心舱。材料二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1.[区域认知]比较甘肃酒泉和海南文昌的对流
层高度差异,并解释原因。2.[综合思维]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刚离开地面升空时,其所经历的气温变化特点是什么?3.[综合思维]“天宫一号”空间站所在的大气层有何特点?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2023·山西太原期末)2019年,某电影在各大电影院热映。该电影主要讲述的
是某架飞机飞行在大气层中发生的一系列状况。据此完成1~4题。1.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热层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A.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B.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C.天
气现象复杂多变D.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3.下列关于高层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密度很大B.空气中有若干电离层C.海拔高度在12~50kmD.最适合飞机的飞行4.若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说明此时飞机正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
A.高层大气B.臭氧层C.对流层D.平流层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舱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
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表50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激烈摩擦。下图示意“嫦娥五号”探测器返回路径。据此完成5~6题。5.“嫦娥五号”进入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时位于()A.对流层B.平流层C.臭氧层D.高层
大气6.“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的过程中气温变化是()A.持续降低B.先降低,后升高C.持续升高D.先升高,后降低目标三逆温1.逆温现象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2.逆温的类型(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
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无逆温→逆温生成→逆温层最厚→逆温减弱→逆温消失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短,逆温层
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2)锋面逆温: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冷气团在下部,会形成逆温。(3)平流逆温:当暖空气运动到冷的地面上空时,暖空气与冷地面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暖空气下层受冷地面影响大,气温降低较快,上层降温较慢,从而形
成逆温。(4)地形逆温: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即地形逆温。3.逆温的影响有利:逆温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利于飞机的飞行;北方河谷地区,逆温
提高了冬季谷地的温度,利于多年生果树越冬,减少冻害的发生。不利:逆温时大气结构比较稳定,容易加重大气污染;容易产生大雾等不利天气,使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影响交通。(2023·辽宁沈阳模拟)下图为牡丹江山区3月某日地形逆温过程平均温度梯度(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的变
化值,数值越大,表明逆温强度越大)。据此完成1~2题。1.牡丹江山区此次逆温()A.开始于18:00左右B.强度随时间逐渐增大C.逆温层厚度逐渐减小D.5:00逆温全部消散2.此次逆温对该山区的影响最可能是()A.大雾持续时间缩短B.夜晚大风呼啸C.夜间,山谷地区农作物幼苗受冻D.午夜时刻雨雪
交加辐射逆温是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下图是“某地某日(晴天)不同时刻近地面气温随高度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3.按照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排序是()A.②④①③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③④①②4.上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A.①B
.②C.③D.④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目标一大气的组成新知预习1.氮气氧气光合作用升高紫外线生物吸收释放温度凝结核2.污染对点落实1.D2.B[第1题,干洁空气中氮气所占比例最大,约为78%。其次是氧气,约占干洁空气体积的21%。D正确。第2题,臭氧能吸收紫外线,是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B正确。]3.A4.A[第3题,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A正确。第4题,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一方面燃烧矿物燃料,排放过多二氧化碳,另一方面,过度砍伐森林,导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减少,A正确。]目标二大气的垂直分层新知预习
1.运动状况2.对流递减对流平流升高平流航空臭氧层下降上升电离层核心探究1.差异:文昌的对流层比酒泉的高。原因:低纬度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以对流层较高(17~18千米)。2.火箭刚离开地面时,位于对流层中,气温随高
度增加而降低。3.特点:“天宫一号”空间站所在的大气层为高层大气,大气密度很小,存在若干电离层。影响: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对点落实1.B2.C3.B4.C[第1题,臭氧层是大气层的
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B正确。第2题,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底层,A错;极光现象出现在高层大气,B错;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C正确;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D错。故选C。第3题,高层大气的空气密度很小,A错;在80千米~500千米的高
空,有若干电离层,B正确;高层大气的海拔高度在50~55千米以上,C错;平流层最适合飞机的飞行,D错。第4题,龙卷风出现在对流层,若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相逢,说明飞机位于对流层,C正确。]5.D6.B[第5题,由材料可知,“嫦娥五号”在距地面高度约120
km处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位于高层大气中,D对。第6题,“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时,位于平流层中,此时向下降落气温逐渐降低,然后进入对流层,随着距离地面越近,气温升高,所以“嫦娥五号”在距地表50km降落至地面的过程中气温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故选B。]目标三逆温对点
落实1.A2.C[第1题,读图可知,此次逆温开始于18:00左右,A正确。图中数值越大,表明逆温强度越大,所以逆温强度随时间先增大然后减小,B错误。逆温层厚度随时间呈增加趋势,C错误。逆温由近地面开始消散,最
后在7:00左右全部消散,D错误。故选A。第2题,逆温会导致空气的对流减弱,产生近地面附近的低温环境,延长大雾持续时间,A错误。夜晚已经开始出现逆温,空气对流较弱,风力小,B错误。夜间,地面降温快,气温低,山谷地区农作物幼苗受冻,C
正确。逆温导致空气对流减弱,午夜很难出现高强度降水,D错误。故选C。]3.A4.C[第3题,辐射逆温自地面开始形成,最后消失,故A正确。第4题,下热上冷的结构是不稳定的,易引起空气运动,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