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吉林省洮南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含答案.doc,共(12)页,105.500 KB,由管理员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d60ee2f6b20082de623bc297590a66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洮南一中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1.如表为《诗经》中有关西周农业的不同记述。据此,可以推知()A.农业在西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B.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西周统治者高度重视农业经济D.先秦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2.宋代茶、盐、矾等物的生产运销由政府管制后,政府发给特许商人支领和运销这类产品的证券,名茶引、盐引、矾引,统称“钞引”。“钞引”的出现表明宋朝()A.政府放松对商业的限制B.商业贸易日益繁
荣C.商人经营方式发生改变D.管理理念非常先进3.古代我国北方和南方政区分布密度不断变化。如表所示,影响分布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统治区域的变化B.经济地位的消长C.地方机构的变革D.政治中心的转移4.中国的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的发达和民间手工业的
发展构成了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A.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B.西汉时,我国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C.东汉时,苏州、杭州、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记述出处倬(zhuō)彼
甫田(大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诗经•小雅•甫田》既方既卑(已结成但尚未坚实的谷实),既坚既好,不稂不莠(稂莠:杂草)。去其螟媵(害虫),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诗经•小雅•大田》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第厥(拔除)风草,种(选种)之黄茂(光润美好),实方实苞
。《诗经•大雅•生民》时期(政区名)汉武帝元封年间(州)西晋前期(州)唐贞观元年(道)北宋元丰年间(路)元(省)分布状况北9南4北12南7北5南5北9南14北5南6D.唐朝时,民营手工业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5.如图是一幅T-O形世界地图。该图显示:欧洲、非洲被地中
海隔开,欧洲、亚洲被黑海隔开,非洲、亚洲几乎被红海隔开。陆地(人居)世界的周围是海洋,海洋沟通地中海、红海和黑海。由此可知,该地图()A.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之后B.有助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C.是地圆学说盛行的体现D.比较全面地描述了世界的面貌6.历史推论离不
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对重要事件的推论最符合史实的是()A.CB.BC.AD.D7.“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是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它们()A.都开始于棉纺织业部门B.与交通工具的革新相关C.体现了科学和技术的真正结合D.以电力作为
主要的能源8.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这里的“向下”和“向外”分别指()A.石油资源和殖民地市场B.石油资源和传播
基督教C.煤炭资源和黑奴贸易D.煤炭资源和殖民地市场9.如表反映了晚清部分官办或官督商办企业改为商资商办前后的经营状况。据此可知()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B.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C.经营管理体制影响民族企业发展D.实业救国成为社会主流思潮10.清代曾纪泽在《中
国先睡后醒论》中写道“尚须庚申圆明园之火,焦及眉毛,俄国之僭伊犁,法国之吞东京,始知欧洲人四面逼近其地,势极形危险。盖自庚申一炬,中国始知他国皆清醒而有所营为……窃以此际,中国忽然醒悟。”此时选项史实推论A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趋同化倾向加强B1944年布雷
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建立C1961年不结盟运动诞生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D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经济区域化阻碍经济全球化企业名称商资商办前商资商办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自开办到1896年耗费巨大,生产不见起色,官款亦难以为继。经营状况有
所改善,生铁年产量提高了11倍多,并开始产钢。湖北织布局从初创到1902年经费不足、严重亏损。逐渐扭亏为盈,到1907年时获纯利近15万两。的“忽然醒悟”导致了先进的中国人()A.开眼看世界,起到启迪思想解放的作用B.学习西方,迈出近代化第一步C.托古改制,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强国之道D.结束专制,
开启民主共和之路11.如图为《近代前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曲线图》,该图第二个高峰出现的原因有()①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②辛亥革命推动③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④欧洲列强忙于一战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④D.②③④12.在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对
于国弱之忧是极其强烈的。他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吹起牛皮很大,历史有几千年,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是一年才生产二百几十万吨钢,现在才开始造汽车,产量还很少,实在不像样子”。针对这一现状,我党在“八大”上明确了()A.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
总方针B.进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措施C.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13.如表是1978-1988年我国农村社会总产值结构表,这说明()农业产值占比非农业产值占比1978年68.5%31.5%1988年46
.5%53.5%A.国民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B.包产到户发挥积极作用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明显D.农村经济改革成效显著14.如表为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构成(%)变化表,由此可见,当时中国()年份国有工业集体工业城
乡个体工业其他类型工业197877.622.4--198076.023.5-0.5198564.932.11.81.2199054.635.65.44.4199347.034.28.010.8199726.540.515.917.0A.经济改革力度不断加大B.
经济结构变动趋于合理C.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15.1953年4月,政务院发出进行全国首次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这次人口普查结合选民登记同时进行。原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司长沈益民说:“男女老少,都穿了新衣服,像过节日一样,挂灯结彩,敲锣打鼓,然后到人口调查登记站来申报自己的人口项
目。”我国首次人口普查的情形可以说明()A.人民拥有当家作主权力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落实C.计划生育成为社会共识D.社会主义制度获得人民认可16.1925年,欧洲已有8个代议制的国家实行了独裁统治。1933年,意大利法西斯领导人抵达芝加哥,受到了当地民众与官方热情的欢迎,就连
罗斯福总统也请他共进午餐。这反映出()A.经济大危机加剧了国际紧张B.世界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增强C.美国正成为世界大战策源地D.传统资本主义遭遇信任危机17.2020年,新冠疫情笼罩下的许多行业停摆,世界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对此,许多国家推出了各种补贴:美国政府特批了纾困救济计划;日本为每位国民
发放10万日元;英国政府推出了“薪酬计划”;加拿大各级政府向企业提供无息贷款;德国政府向小微企业、个体经营户发放500亿欧元补助款。上述材料表明,资本主义国家()A.加大了国民福利投入B.改善了广大人民生活C.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D.缓和了国内各种矛盾18.斯大林模式是在一个经济
落后的农业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中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由此可见,斯大林模式()A.使苏联经济得到持续发展B.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C.阻碍
了苏联民主法制建设D.是国家对经济运行的控制19.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苏联,农业领域的机关管理人员约300万人,超过美国全部农业人口的数量,国有粮仓保管不善,每年有大量粮食霉烂变质;全国一半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没有盈利。苏联把国家投资的27%(美国为5%)、劳动力的20%(美国为3%)用于农业
,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苏联集体农庄的农用拖拉机报废率为美国的三倍。材料表明苏联()A.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纲领偏离了轨道B.僵化的体制阻碍了科技成果转化C.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丧失活力D.农业集体化的经济政策因循守旧20.19
90年,发达国家进出口额分别占世界进出口额的75%、72%,发展中国家进出口额分别占世界的25%、28%;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额比例虽有变化,但幅度始终低于5%。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
全球化B.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阻力加大C.世界经济开始出现全球化趋势D.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遭到了破坏21.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指出:“虽然欧洲各国有共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的不同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
上长期不断的相互战争一直是他们的负担。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后,许多人终于感觉激烈冲突的代价太大了,战争不再对任何国家有益。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惑力。”这反映出欧洲的联合是基于()A.美国的帮助与扶植B.对历史的反思和现实需要C.保护文化遗产的
需要D.建立新的国家关系格局22.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提倡“因信称义”,公开反对罗马教皇。他的“信徒”众多,不仅包括农民阶级、手工工匠和低级僧侣,甚至还包括众多势力强大的封建领主。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A.标志着民族国家的形成B.拥有较为广泛的社
会基础C.根植于理性精神的传播D.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2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A.废分封行县制B.实行盐铁专
营C.废旧俗兴汉化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4.如表为1905年日俄《朴茨茅斯条约》签订后,日本在东北投资修筑的铁路。由此推知()A.日本为吞并东北准备条件B.中国丧失了东北的筑路权C.日本资本输出占主导地位D.俄国与
日本竞争处于劣势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5题16分,第26题10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25.人类防治疫病的历史为当今各国的健康卫生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罗马伴随着
对外征战和城市的扩大,曾发生过多次瘟疫。但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于是大量修建神庙,定期向神献祭,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
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摘编自刘琳琳《古罗马城输水道、排水道的建设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材料二1831和1848年英国曾爆发了两次霍乱,当时正值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铁路名称修筑
时间里程(公里)吉长铁路1910--1912127四平至洮南铁路及郑通支线1917--1923426洮南铁路1925--1926224吉敦铁路1926--1928210拥挤的住房、恶劣的卫生环境加剧了霍乱的流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改革者们认为,预防疾病要比遭
受这些疾病带来的后果更刬算,他们推动议会在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组建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卫生机构,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就此展开。--
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中叶英国霍乱与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罗马和英国在疫病防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叶英国公共卫生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8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首先,中国幅员辽阔,
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是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技术。其次,这一统治阶
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初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因此也就毫无奇怪,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却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影响国家发展因素方面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
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7.材料一王安石积极倡导科举以经义取士,并把《孟子》列为考试科目之一,以改变“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的状况。他把改革科举看成是“一道德”,即统一思想,造就改革派人才的主要途径。照宁四年(1071)二月,王
安石在所拟改革科举的中书礼子中,认为:“古之取士,皆本学校,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才皆足以有为于世。”因此他提出“宜先除去声病偶对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又”。“贡举新制”规定,应举人不再考试诗赋、帖经、墨义之类,而以《诗》《
书》《易》《周礼》《礼记》为本经:《论语》《孟子》为兼经。第一场选考本经中的一经,第二场考兼经,都要“务通义理,不须尽用注疏”:第三场考论,第四场考时务策。同时废罢明经诸科,另设明法科,凡是原先应试明经诸科,而又“不能改试进士”科的,考明法科,“试
以律令《刑统》大义断象,中格即取”。新的明法科,时称新科明法。--摘编自白寿彝著《中国通史》材料二变法为旧党所反对。他们的理由是:诗赋水平高低容易评判,策论弄虚作假也难知道,因此看卷子难了;以学问论,经义、策、论,似乎较诗、赋为有用,以实际论,则诗赋
与策、论、经义,同为无用。他们主张科举继续以诗赋为主。考试是从前读书人的出身之路,所考内容非其所习,科举之人,是要反对的。于是至元祜年间回复旧法,而熙宁之法复废。但又有一班只习于新法的人,也要加以反对。于是折衷其间,分进士为诗
赋、经义两科。南宋以后,遂成定制。--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选举》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特点、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5分)(2)据材料二,分析北宋科举改革受挫的原因。(3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说明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意义。(6分)2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代北方两年三熟制已有规模。清代北方两年三熟制有了更大发展,直隶开辟的井地(灌溉土地)“每亩可收麦三斗,棉花每亩可收七八十斤。其余种植烟草、染料等项,计所获利息,井地与旱地实有
三四倍之殊。”在北方实行二年三熟制土地比一年一熟制可增产12%至32%。在南方实行稻麦二熟制和一年三熟制,推广种植双季稻。实行多熟制,等于提高了单位土地利用率。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番薯在乾隆时由南方推广到北
方。康雍之际,内地各省区以及东北盛京都有玉米种植,但真正大规模推广是在18世纪中到19世纪初与大批流民进山垦荒之后,很快成为那里的主要粮食品种。在陕南、湘西、鄂西和赣南等地,外地客民进入丘陵山区广植玉米,成为新发展的农业地区。--摘编自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
民的生活水平》(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意义。(8分)期中试题答案选择题:1-5:AABAB6-10:ABDCB11-15:CDDAA16-20:D
CDCA21-24:BBCC1.正确答案:A解析:A.根据“我取其陈,食我农人”“既坚既好,不稂不莠(稂莠:杂草)。去其螟媵(te,害虫),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等信息可得出西周的农业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有了一定的发展,故A项正确;B.是春秋时期出现的,排除B
;C.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排除C;D.也是春秋时期才出现的,排除D。故选:A。2.正确答案:AA.根据“政府发给特许商人支领和运销这类产品的证券,名茶引、盐引、矾引,统称′钞引′。”并结合已学知识可知,宋朝虽然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比较松弛。材料”钞
引”的出现表明宋朝政府对商业的限制有所放松,故选A;B.题干不能体现商业的繁荣,排除B;C.题干没有体现商人经营方式有没有发生改变,排除C;D.与主旨无关,排除。故选:A。3.正确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南方行政区划数量逐渐超过北方,主要是由于
经济重心的南移所导致的,故B正确;ACD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4.正确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业发达,著名的产品有司母戊大方鼎等,故A正确。唐朝时期,我国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故排除B。明清时期,苏州、杭州、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故排除C。明
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故排除D。故选:A。5.正确答案:B解析:地图中没有美洲大陆,说明该地图应绘制于地理大发现之前,故A项错误。由地图中信息可知,欧洲可以通过地中海、海洋等途径到达亚洲,地中海
是欧亚传统商路,故该地图有助于寻找往东方的新航路,B项正确。据材料不能得出地圆说盛行,排除C项。地图中没有美洲、大洋洲等,D项错误。故选:B。表格中C项史实与结论均正确,故A合题意。6.正确答案:A解析:表格中B项“国际贸易体系”说法错误,应该是“金融体系”,故排除B。表格中A项“趋同化倾
向加强”说法片面,故排除C。经济区域化有助于经济全球化,表格中选项D结论错误,故排除D。故选:A。7.正确答案:B解析:A.电气时代不是从棉纺织部门开始的.B.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交通工具的发展,第一次出现了火车,第二次出
现了飞机和汽车.C.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联系更加密切,第一次不是很明显.D.第二次以电力为主要能源,第一次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装置.故选B.8.正确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煤铁资源的发现和采煤技术的提高,属于“向下”的
驱动,“向外”是指拓展殖民地市场,海外市场对商品源源不断的需求就是“新的财富的发现”,它推动了英国国内的技术革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故D项正确;石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采的,排除A。传播基督教和工业革命没关系,排除B。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与工业革命的时间不吻合,排除C。
故选:D。9.正确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及湖北织布局在官办及官督商办时均存在经费不足和亏损的问题,但在商资商办后汉阳铁厂生铁年产量提高11倍,并开始产钢,这说明这些企业在商资商办后经营状况得
到了改善,产品质量得以提高,故C正确;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属于洋务企业而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不同经营方式影响企业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无关,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想在甲午战争后开始出现,但并非主流,排除
D项。故选:C。10.正确答案:B解析:A.材料说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后。开眼看世界是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排除A;B.根据“须庚申圆明园之火,焦及眉毛,俄国之僭伊犁,法国之吞东京,始知欧洲人四面逼近其地,势极形危险。盖自庚申一炬,中国
始知他国皆清醒而有所营为……”结合知识可知,材料说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后,此时的“忽然醒悟”是指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迈出近代化第一步;C.“托古改制”是19世纪末维新变法时康有为的思想;D.“结束专制”发生在辛亥革命后。故选:B。11.正确答案:C解
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第二次高峰出现于1920年之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包括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故②④正确;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不是原因,排除①;国民
政府成立1924年,排除③。故选:C。12.正确答案:D解析;根据“一年才生产二百几十万吨钢,现在才开始造汽车,产量还很少”可知,毛泽东意在说明中国工业落后,针对这一现状,我党在“八大“上明确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尽
快地把中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故D正确;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排除A;1956年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排除B;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排除C。故选:D。13.正确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78年至
1988年间,我国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占比下降,非农业产值占比上升并超过农业产值占比,这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农村经济改革取得较大成效,D项正确;材料只论及农村经济结构,无法得出整个国民经济结
构趋于合理的结论,A项错误;包产到户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核心内容,主要作用是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能解释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21世纪初,时间不符,C项错误。故选:
D。14.正确答案:A解析:A.表格中1978年后我国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大幅下降,而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大幅上升,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我国不断加大经济改革有关,故A项正确;B.材料反映的是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
了重大变化,而不是经济结构的变化,故B项错误;C.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中国工作重心的转移,但无法全面概括该时段的信息,故C项错误;D.21世纪初,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A。15.正确答案:A解析: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故排除B。C材料不能体现,而且不合史实,排除。1956年,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排除D。故选:A。16.正确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1933年,实行独裁统治的意大利领导人受到美国的欢迎,这说明在经济
大危机的影响下,传统资本主义遭遇到信任危机,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意大利领导人的欢迎,无法体现国际紧张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排除AB;美国没有成为过世界大战策源地,排除C。故选:D。17.正确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与数据可以得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疫情出台的政策是为了刺激经济发展,体现了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正确;材料不是福利,也不是对生活的改善,也不能体现矛盾的缓和,故ABD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8.正确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以苏维埃政权为杆杆…用行政办法”可知斯大林模式体现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中“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中积累工业化资金
“优先发展工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长远来看,斯大林模式造成经济发展比例失调,计划指令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据材料“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中积累工业化资金”可知,在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无法提高人
民的生活水平,故B项错误;材料从经济角度阐述斯大林模式,未体现其政治特征,故C项错误。故选:D。19.正确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苏联农业管理机构庞大,官僚主义严重,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一个缩影,浪费严重,管理不善,C项正确;戈
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于80年代后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科技成果的内容,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属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机关管理队伍的庞大属于经济体制的问题,同时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和农民的内容,D项的概括不够全面和准确,排除。故选:C。20.正确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显示,20世纪90年代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份额所占比例较小,20世纪90年代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较为迅速地时期,这说明发达国家对全球化具有主导作用,故A正确;没有之前的数据,仅从贸易份额上不能得出“建立世界经济秩序的阻力加大”这一结论,故排除B项;仅从贸易份额不能得出20世纪90年代经济开始呈现全
球化趋势,故C错误;仅从贸易份额不能推知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遭到破坏,故D错误。故选:A。21.正确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许多人终于感觉激烈冲突的代价太大了,战争不再对任何国家有益。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惑力”可以判断出欧
共体成立时苏联压力的释然,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22.正确答案:B解析:材料中提到了马丁路德得到了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开始宗教改革,说明宗教改革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故B正确;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选项理
性精神是在启蒙运动中传播的,排除;D太过绝对,排除。故选:B。23.正确答案:C解析:为了革除鲜卑族的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统治,孝文帝首先迁都洛阳,然后革除鲜卑族的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故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废旧俗兴汉化方面,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4.正确答案:C解析:由表格看出,日本在东北投资修筑的铁路里程长、投资大,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的侵略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故选C;A.B材料信息
无法体现,排除;表格没有涉及俄国修筑铁路的信息,无法得出俄国与日本竞争处于劣势的结论,排除D。故选:C。25.(1)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注重疾病预防;注重修建大量公共卫生设施。(8分)(2)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的发展;改善城市公共卫生状况和预防疫病的需要。(2分)意义:有利于解决城
市公共卫生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公共管理水平;推动了人们的观念进步,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6分)26.观点2分,论述6分,结论2分。观点1:明清的八股取士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观点2:多元文化有利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观点3:
开放和学习是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答案示例]观点:开放和学习是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清朝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导致中国落后受挨打。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门被迫打开,中国兴起一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虽然这场改革没有改变中国命运,但
是极大地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一向具有开放学习传统的日本在近代史上面对西方挑战做出积极反应和调整——明治维新,让日本走上强国之路。所以,开放和学习是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27.(1)特点:选拔实用性人才;统一思想;考试内容改诗赋为时务策;完善了
考试流程。(4分)核心思想:实用原则。(1分)(2)原因:新旧两派相互攻击;损害了部分读书人的利益;政府折衷兼顾。(3分)(3)提高官员素质,为变法提供实用性人才;推动新法的实行;改变科举制重诗轻策的状况,引导知识分子关注现实;
为后世科举制改革提供借鉴。(6分)28.答案:(1)措施:鼓励开垦荒地;引进推广外来农作物;推广高产作物;改进耕作制度,增加作物熟制。(4分)(2)意义: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造就了农耕经济繁荣;缓解了粮食危机;调整经济结构,加速了农业的商品化。(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