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内蒙古赤峰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x,共(10)页,3.80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c6c81334155cfe764364783f1a8725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赤峰二中2024级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2024.10.19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第Ⅰ卷注意事项: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位于辽河上游的牛
河梁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丰富的石器、精美的玉器、极具特色的陶器和规模宏大的“祭坛”“神庙”“积石冢”等建筑群。考古学家初步推断,这里曾经存在过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考古学家的推断最有可能的理
由是A.丰富的石器证明了先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B.精美的玉器最能够从本质上彰显社会等级C.坛、庙、冢等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象征D.特色的陶器展现出相当发达的手工业水平2.对于金文“王”字的字源本义,有多种观点,其中有学者认为“王”的字形,像横置
的钺。在二里头文化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青铜钺,作为仪仗兵器,代表着持有者的生杀予夺的权力。该考古发现可以用于佐证当时A.王权产生与军事征伐有关B.贫富分化导致等级差异C.已经出现成熟的文字体系D.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发达3.“灭人之国,不绝其祀”是先秦时期一项重要的传统和规则,
指灭国之后允许先代贵族保留一定的封地、爵位。武王灭商后,遵循传统,册封周人认定的上迄黄帝、炎帝,下止夏禹、商汤的后裔为诸侯。由此可知A.早期国家祖先崇拜意识淡漠B.华夏文明充满人道主义色彩C.分封制为西周灭亡埋下隐患D.殷商残余势力过大难以掌控4.“私田”与“公田”相结合是井田
制的组织形式。私田收入归私,公田收入归领主的分配方式构成了对农奴、领主的激励结构——耕种公田对农奴来说个人收益率为零,而耕种私田对农奴来说却是很“有利可图”,公田的“唯莠(野草)骄骄”与私田的繁荣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以推知,激励结构的
巨大差异A.是公田制走向衰落的内在原因B.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C.促使劳役地租转变为实物地租D.引发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5.春秋时期,华夏民族强调“华夷之辨”;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孟子提出
舜属于西夷,而周文王属于东夷,形成了“五方之民”以华夏为中心的观念。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A.儒学正统地位得到强化B.民族间的差异基本消失C.各民族政权间和谐相处D.分裂中蕴含着统一趋势6.据《左传》载,皂、舆、隶、僚、仆、台、圉、牧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八种职业。但晋惠公给
其子取名“圉”,其女取名“妾”,这是因为卜者预言他们会成为奴隶。这反映了当时社会A.等级差别明显B.矛盾极为尖锐C.阶层流动加快D.奴隶地位上升7.如表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主张,其共同之处是内容出处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
行而私道废《韩非子·诡使》五官殊职,君不私,故国治《庄子·则阳》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上》A.否定个人私利崇尚公共利益B.隆礼重法举公辟私C.整合公私关系维护社会秩序D.以法治国公私分明8.秦武公时期的《秦公镈》铭文称:“我先且受天命,商(赏)宅受或(国)”“
(秦公)应受大命,眉寿无疆,匍(敷)有四方。”秦朝留下的碑文中多次出现“天”“天下”,包括“天下咸抚”“初并天下”“亲巡天下”“既平天下”“普天之下”“维秦王兼有天下”“天下和平”等。秦的这些刻写意在A.打破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B.宣扬政权统治的合法依据C.强调上天至高无上的地位D.倡导天人合一的
治国理念9.有学者摘抄睡地虎秦简中关于偷盗治罪的典型律令如下表。据此可知,秦朝法律条目内容1“夫盗千钱,妻所匿三百,可以论妻?妻智(知)夫而匿之,当以三百论为盗;不智,为收。”2“甲盗,臧(脏)直千钱。乙知其盗,受分赃不盈一钱
,问乙何论?同论。”3“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知盗,乙论何也?毋论。”4“削(宵)臧(赃)直(值)百一十,其妻、子智(知),与食肉,当同罪。”A.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B.呈现男女平等趋势C.得到了民众广泛认可D.注重保护国家财物10.秦朝的免官之制已普遍实行。如
因另有重用而免除其原有较低的职务,因不称职而免职,因犯罪而免职,总之,国君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有权免去其臣下的职务。而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主官,也都有任免其下属的相应权限。由此可知,秦朝A.君主权力开始受到冲击B.地方各级主官权力较大C.官僚政治体制作用凸显D.统治者决策带有随意性1
1.秦汉时期取名呈现出新取向,以武字、勇字命名的有蒙武、苏武等;以霸字、雄字命名的有王霸、杨雄等;以胜字、广字命名的有陈胜、李广等;以兴字、奋字命名的有阴兴、张奋等;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的有赵广汉、张安世等。这一现象体现
了当时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B.主流思想文化内涵发展变化C.尚武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D.选官制度影响社会阶层流动12.陈苏镇先生指出,“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
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材料可用于说明A.文化差异决定汉初王国的设置B.汉初郡国并行实施的合理性C.汉初文化的多元性不利于统一D.东方王国的文化氛围较
浓厚13.汉武帝时期,将铸币、煮盐、冶铁的权力收归朝廷;把原来因路远而运价高、损耗大的贡品,设官经理,运到缺货地高价出售,得钱归官;在京师设官,对一些货物实行贱买贵卖。此外,汉武帝还下令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加重征收财产税,责令商人自报财产,自报财产不实者,罚戍边两年,财物没收。汉武帝的这些措
施A.扭转了经济凋敝困境B.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C.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D.增强了危机化解能力14.《史记》中有“世家”三十篇,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汉书》则将汉代王侯勋臣一律编入“传”,删去“世家”一体。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了《汉书》的做法。这一变化反
映了A.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B.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C.史书编撰受时代变化影响D.官修史书体裁进行了变革15.西晋建立后授予宗室王及一些功臣都督诸军等名号,都督出镇地方掌军事大权。公元277年,晋武帝遣宗室诸王归国,或将诸王都督辖区转到其封国所在地区,或将诸王的封国转
封到本人任都督的辖区内,名为“转封”。晋武帝推行的“转封”A.推动国家统一再次实现B.为西晋的统治埋下隐患C.利于增强国家军事实力D.促进了当时的民族交融16.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尊孔子,为群臣“班赐冠服”,并“行幸鲁城,亲祠孔子庙”,依汉律制定礼乐刑罚
;学汉语,令文武百官说汉语、穿汉服;改姓氏,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孝文帝这些举措A.延续了礼乐制度的主体价值B.得益于国家大一统局面重建C.有利于民族交融的深入推进D.确立了汉族官僚的统治地位历史试卷第Ⅱ卷本
卷共4大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于1959年,以其命名的二里头文化,约相当于公元前1750~前1520年,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在二里头都邑中,宫城内的两组大型宫室建筑群呈中轴线布局,位于中心区的井字形大道是迄今所知东亚大陆最早的城市
主干道网;官营作坊区出土了以复合范技术铸造的青铜礼器群。学界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在中国早期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二里头都邑中心区的遗存分布——摘编自许宏《二里头遗址“突出普遍价值”举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提纲。二里头遗址在中国早期文明研究中的价值①遗址中出土的青铜礼器群,
可用于研究早期中国的礼乐文化。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
【中国古代的权力继承】(16分)材料一下表是中国西周一家庭母亲与儿子的组成表妻妾普通称谓宗法称谓妻(正配)四哥(14岁)嫡长子六哥(10岁)嫡次子妾一(侧室)二哥(18岁)庶次子五哥(12岁)庶五子妾二(侧室)大哥(20岁)庶长子三哥(16岁)庶三子封
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中国大概至晚从公元前十二世纪起,就实行诸子均分制度。父亲遗留下的财产,每一个儿子都有一份。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否则的话,每一个国
王或每一个有爵位的贵族死亡,都可能爆发一次骨肉残杀,因而导致国家和家族的崩溃。材料二国别时间(年)事变楚国前626太子芈商臣(楚穆王)杀他的父亲现任国王芈熊頵,自立。(芈熊頵打算废掉芈商臣而另立幼子当太子,密谋泄露,
芈商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弑父的君王。)宋国前620诸公子杀国君子御,立公子子杵臼(宋昭公)。(宋国国君子王君逝世,他的弟弟子御把太子杀掉,自立。)莒国前541公子己去疾(莒丘公)逐国君己展舆,自立。(己去疾是己展舆的弟弟。)陈国前5
34公子妫招发兵围国君妫弱(陈哀公),妫弱自缢死,立他的儿子妫留。(妫招是妫弱的弟弟,他跟庶子妫留结盟,杀掉太子妫偃师。)(注:表中所称“公子”,是封国国君的儿子。)——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柏杨著《中国人史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西周这一家庭的权力、财产应该由谁继承?说明理由。并指出这一继
承方式的合理性。(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继承方式发生的新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变化的原因。(8分)19.【春秋战国诸子战争观】(16分)材料一儒家的孟子,道家的庄子分别继承发展孔子、老子的反
战主张,并将民本思想发挥到极点。孟子反对战争的态度异常坚决,其目标在于通过“仁政”彻底消除社会的不和谐、不公平,将战争消除在未萌之际。“道”是庄子哲学的基本范畴,“道”是万物的总根源,是充满自由的道。战争造成数以
万计的人丧生于刀光剑影中,个体生命沦为战争工具,没有一丝自由可言。因此,庄子对战争非常反感,他转而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法家、战国兵家以国家意志为根本宗旨,为实现短时间的国家利益最大化,急功近利,以战求强。他们的战争观带有浓厚功利主义色彩,反映了新兴上升势力的积极进取面貌。他们从
本质上排除了战争本身的道义责任和起码的人道精神,过于热衷战争,认为战争万能,是统治者攫取私利的最有效的手段。材料二春秋战国诸子战争观得到恰当的运用,为迅速结束春秋战国的混战做出了巨大贡献。慎战反映出了诸子的和平主义倾
向,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和平的实现。春秋战国诸子战争观认识到民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国家的根本,所以其战争观带有强烈的民本精神,重人道,以人为终极关怀,彰显人性的光辉,反映出来的对社会和平和未来美好前景的憧憬,为世世代代追求和平的人们点燃了永不熄灭的灯火。这个时期的战争观的迅速成熟,丰富了我国军
事思想文化,完善了军事思想体系,是我国军事思想史上光辉的一页。——《世界军事战争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儒家、道教和法家、兵家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并说明其态度不同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诸子战争观的积极影响。
(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书名不仅凝练了全书内容,也是认识图书内容的重要参考。表3作者书名马孟龙《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龚书铎、刘德麟《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李子迟《盛世中国(秦汉卷)》根据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选取某一著作,阐述作者命名的理由。(要求:理由具体,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赤峰二中2024级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48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CABADCCBAC题号1112131
41516答案CBDCBC二、非选择题(52分)17.【答案】8分遗址中存在宫室建筑群、官营作坊区、祭祀遗存区、墓葬集中分布区、井字形大道,可用于研究早期中国的城市布局与功能分区;遗址中的宫室建筑群呈中轴线布局,存在贵
族墓葬群和制陶、制骨、铸铜等官营作坊,可用于研究早期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遗址中的宫室建筑群呈中轴线布局,存在贵族墓葬群和制陶、制骨、铸铜等官营作坊,可为研究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以及证明二里头都邑作为国家权力中心提供证据;遗址中存在制陶作坊、制骨作坊、铸铜作坊和绿松石器
作坊,可用于研究早期中国的产业分工与生产进步;二里头遗址所在的洛阳偃师地处中原,二里头文化约当公元前1750—前1520,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可为探索夏商文化提供考古依据;二里头文化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可用于研究中原核心文化的辐射力及华夏国家由多元向一体的
发展进程。(每点2分,3点8分)18.【答案】16分(1)继承者:四哥(或嫡长子)(2分)理由: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2分)合理性:嫡长子继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贵族集团因权力、地位和财产继承而导致相互残杀,有利于保持国家和贵族的完整和统治稳定。
(4分)(2)新变化:嫡长子继承制遭到破坏(或宗法制遭到破坏);(2分)原因:政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传统秩序遭到破坏;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阶层:士阶层的崛起;文化:私学兴起,文化下移。(
6分)19.【答案】16分(1)不同主张:儒家、道家反对战争,法家、兵家主张战争。(2分)原因:反对战争的原因:民本思想的影响;坚持“仁政”和“道”的理念。(4分)主张战争的原因:富国强兵的需要;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4分)(2)影响:有利于迅速结束春秋战国的
混战,实现社会安定;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价值观;彰显了民本精神;丰富了我国军事思想文化,完善了军事思想体系。(6分)20.【答案】12分示例著作:《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1分)理由: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
的封建王朝,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一系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制度,同时采取了在政治上削弱诸侯王,经济上改革币制,文化上推崇儒学,军事上成功击退游牧民族的袭扰等措施。(9分)总之,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
本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