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黑龙江省青冈县第一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月考(筑梦班) 历史试卷 含答案.docx,共(6)页,72.29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c6c7a73e06565bfc743e8fa650ff5f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筑梦班)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8小题,共56分)1.商鞅认为:国家最理想的状态是让人民始终处于同样的贫穷线上,最好是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粮食———“家不积粟"”以保持饥饿进取的精神面貌。为此
商鞅主张A.藏富于民B.劫富济贫C.强国贫民D.严刑酷法2.顾炎武说:“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与此对应的变法措施是A.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C.实行强制分户,改变旧有社会习俗D.改革户籍
,加强对乡里人口的管理3.《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A.承认土地私有B.打击旧的贵族C.革除陈规陋习D.强化社会控制4.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
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秦成为第一大强国。”下列属于“秦国新法”内容的是()①土地私有②提倡节俭③奖励军功④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5.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序幕中,芈月对秦军大声疾呼:“你们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
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C.战场立功将士国家赐给田宅和爵位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6.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B.“为田开阡陌封疆”
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D.“塞私门之请”7.商鞅对教唆太子驷触犯新法的公子度和公孙贾分别处以劓刑和黥刑,秦孝公去世后,这些贵族诬告商鞅谋反,最终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材料反映出()A.秦国变法因
秦孝公去世而中断B.商鞅敢为变法而献身的精神C.商鞅变法必然走向失败的结局D.秦国新旧势力之间斗争激烈8.北魏孝文帝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从而开始垂足而坐。这充分说明A.少数民族已经完全被汉化B
.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C.胡族生活习俗影响了汉族D.胡汉之间的交融是双向的9.太和十八年,孝文帝不顾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借南征的名义完成了迁都洛阳的政治宏愿。这对于世代居住在朔方的鲜卑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迁都
二十年后,反对者依然存在。材料反映了()A.北魏统治集团凝聚力丧失B.鲜卑贵族集团的顽固保守C.华夏正统至尊地位的确立D.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10.有学者指出,474年至493年,平城及其周边地区发生了43次自然灾害,其中旱灾10次,沙尘
暴9次,霜、雹雪、冻灾害7次;与此同时,全国发生自然灾害116次,旱灾15次,沙尘暴15次,霜、雹、雪、冻灾害10次。材料可用于解释A.北魏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B.北魏统治者迁都的必要性C.平城地处边陲多种灾害并发D.平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11.孝文帝推行“改官制、
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12.北魏孝文帝,针对当时民间“长幼之叙
乱”,要求地方官“推贤而长者”,教化当地百姓应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并将此作为地方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这表明当时北魏A.以礼制加强对地方的治理B.德才为选官的主要标准C.注重官僚队伍的道德建设D.地方教育主要传授儒学13.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
同点包括()①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14.据《魏书》记载,北魏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
帝嫡孙,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都曾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时,出于对黄帝的尊崇,改姓元氏。北魏统治者此举的目的是()A.推动民族交融B.巩固自身统治C.结束分裂局面D.加速封建化进程15.北宋王安石施行变法时遇一老妪,老妪曰:“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今
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这反映了新法A.触犯官僚集团利益B.力图保障底层农民利益C.急功近利急于求成D.执行不当加重人民负担16.北宋韦骧在《钱塘集》中对王安石变法写诗颂道:“万里
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该诗称颂的是A.农田水利法B.青苗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17.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
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18.王安石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指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调控国家经济开辟政
府财源B.控制地方财富加强中央集权C.增加军费开支解决边患问题D.扩大民间税负支撑财政运转19.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以政府借贷方式收取一定的利息的有()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B.青苗法、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青苗法
D.市易法、募役法20.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B.推动学校教育的
完善C.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D.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21.如果时光倒流让你生活在宋神宗年间,你最不太可能相信的事情是()A.严格“恩荫”做官B.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为官C.地主交赋税和服役D.读书人死背死记明经诸科为参加科举考试22.列宁说,1861年改革“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
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A.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发展B.确立了现代民主政治C.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D.奠定了君主立宪制度23.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论述一场战争的影响时说:“现
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人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这一“觉醒”指的是()A.开始认识到封建农奴制的腐朽落后B.开始认识到沙皇专制政体的腐败落后C.开始认识到军事制度
建设的迟滞落后D.开始人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24.18世纪中期,俄国农业经常歉收,农作物的收获量与种子的比例为3.5:1,单位面积产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徘徊不前。1860年,俄国每公顷的粮食产量与比利时、荷
兰、英国等国家相比,还不及它们的一半。这一现象说明()A.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极为腐朽B.俄国工业革命滞后制约农业发展C.农奴制下的俄国农业长期落后D.俄国推行集体农庄具有迫切性25.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
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岁!万岁!’”农民之所以如此热烈,主要原因是()A.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B.农民从地主那里分到一块份地C.摆脱农奴主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D.彻底摆脱封建束缚26.1861年改革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改革()
A.是在封建地主主持下进行的B.动摇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C.使农民获得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D.在法律上废除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7.废除农奴制度后,沙皇政府对司法机关进行了改革,废
除过去了等级法院,建立了统一的各级法院,全国的一切案犯都在统一的法院里按照同一法律和同一审判程序受审。这表明俄国的司法改革()A.贯彻了资产阶级的法治原则B.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烙印C.适应了沙皇专制统治
的需要D.与农民愿望完全背道而驰28.亚历山大二世曾经赢得“解放者”的美誉,也曾经得到过农奴的欢呼,但是他最终被暗杀身亡。这主要是因为他()A.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B.严重损害了农奴主利益C.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D.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
题,共44分)29.(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商鞅和他的家族消失了,秦国却并没有废除商鞅实行的新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商鞅新法都有哪些内容。变法第一阶段的内容主要有两条:鼓励耕织,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超出
规定的,可以免除其自身的徭役;奖励军功,以在前线斩获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再有爵位,同时不能享受特权。变法第二阶段的内容主要也是两条:实行郡县制,把全
国划分为31个县,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鼓励开垦荒地,平衡赋税。--摘编自李燕子《秦惠王杀了商鞅为什么不废除商鞅变法的内容?》(1)根据材料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3分)及秦国没有废除商鞅实行的新法的原因。(8分)30.(15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
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
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内迁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
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5分)并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8分)31.(14分)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留下悠长回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
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
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材料作者用什么史实来支撑“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
”这一观点?(4分)(2)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长期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依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2分)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司马光这一态度的认识。(8分)2021.04.高二历史月考答案(筑梦班)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题2分,共56分)1—5CC
BDC6—10BDDDB11—15DADBD16—20ACABC21—25DCACA26—28BAD二、材料分析题(共3大题,29题15分,30题15分,31题14分,满分44分)29.(15分)答案:(1)主要内容:鼓励耕织;奖励军
功;实行郡县制;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4分)(2)特点:除旧布新;措施全面,具有彻底性;影响深远。(3分)原因:新法中“法治”“实行郡县制”等举措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新法中“鼓励耕织”等举措
既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发展,也得到广大农民阶级的支持;新法中“奖励军功”等举措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新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等举措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8分)30.(15分)答案:(1)变化: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或从牧业到农业)(2分)。(2)汉化措施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实行汉制等。(任答5点,5分)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8分)31.(14分)答案:(1)主要目的:富国强兵。史
实支撑:与西夏的开战以失败告终。(4分)(2)态度:反对(批评)。(2分)认识1:司马光态度错误。变法是在北宋统治面临极大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司马光属于变法反对派。(6分)认识2:司马光态度有道理。王
安石变法的一些措施加重了人民负担;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强兵效果不明显;导致社会上下不得安宁。(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