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达标检测

DOC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 页
  • 大小 313.895 KB
  • 2024-10-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赞的店铺】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试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的3 已有1人购买 付费阅读2.40 元
/ 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一单元达标检测.docx,共(6)页,313.895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b1c8b8e0f6ff3ac27ce2a41cb3e5c2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1.下表是新石器时代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社会概况。据此可知()流域谷物炊器衣料交通工具建筑材料长江稻釜丝舟木黄河粟鬲皮车土A.中国南北文化各具特色B.中华文明源远流长C.阶级分化现象已经产生D.区域文化联系密切2.内外

服是相对于“大邑商(商王直接控制地区)”而言的,其内居住着内服贵族家族,内服由中央的百僚和地方的宗族之长以及里长构成,其外是具有侯、甸、男、卫、邦伯等名号的外服势力,他们与商的敌对方国交错分布。据此可知,商代内外服制度()A.利于维护王朝的政治稳定B.加强了王朝的中央集权C.标志着国

家管理模式成熟D.强化了商王的专制权力3.根据下图可知,该时期()二里头遗址平面图A.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结合B.已出现君主专制的萌芽C.手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D.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4.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民

之行”“地之义”“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A.以神权政治为核心B.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C.源于自然风土民情D.强化了宗法制度的重要性5.许倬云先生在《说中国》

一书中谈道:“人群的横向流动,在地理空间上形塑了‘中国’,相对而言,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则来自人群或个人在垂直方向的流动。”下列可以支持该观点的措施是()A.重农抑商B.什伍连坐C.奖励军功D.推行县制6.先秦时期,农事活动的周期催生了一年四季的“四时”观念,国家根据“四时”观念指导、安排农事活

动,甚至政治行为也要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做出让步,接受四时节律的制约,“以时序政”“依时行政”。由此可知,“四时”观念()A.限制了先秦君主的集权统治B.影响了早期国家的政治塑造C.起源于顺应自然的哲学传统D.蕴含着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7.商周时代官

员任命主要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周天子将国家治理权“分命贤戚,布于内外,料其轻重,间以亲疏”;而春秋时期选官的途径出现分化,形成荐举、军功、学仕、客卿四种途径。选官途径的变化()A.推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

型B.反映了家国一体的国家建构C.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说明了官员职权划分更明确8.春秋时期,鲁、齐、卫、吴、越诸国都采用农村公社共同体的形式来处理全国土地和农业人口问题,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而战国

以后,以家庭为对象的户籍制度开始成为国家对社区单位管理的主要办法之一。这一变化说明了()A.社区管理模式开始出现B.宗法关系逐渐遭到破坏C.国家基层管理日益严密D.国家权力延伸到了农村9.据考古发现的湖南里耶秦简显示,迁陵县丞暨于公元前226—前225年之间因职务上的过失、差错等,先后八

次受到追责的时间、原因及具体事实等都一一清晰记载。这表明秦朝()A.地方分权制衡B.刑罚尤为严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C.监察机制健全D.吏治管理严格10.《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记载:各县要书面报告农田受雨、抽穗、垦而未种、受灾面积以及降雨量等,每年八月底

以前送达朝廷;主管仓库的官吏每年十月要将各类粮食的库存数量上报内史。这些要求有助于()A.确立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B.完善地方机构的运行机制C.维护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D.提升国家治理的行政效率11.韩非认为“刑”不能过度,提倡“明主治吏不治民”;《吕氏春秋》主张秦要“兼儒道,合名法”;荀子预言

,秦若不能“力术止,义术行”,其命运将“不及远矣”。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A.中央集权制度缺少社会基础B.治国思想的缺陷促使其速亡C.思想文化发展进程极度落后D.文化专制政策实施的必然性12.汉武帝颁布算缗令,要求工商业者主动申报自己的财产,

国家按比例征税,后又推行告缗令,鼓励人们向官府举报隐瞒财产、不交税者。结果“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这说明算缗令、告缗令的实行()A.稳定了市场物价B.完善了税收政策C.冲击了民间经济D.削弱了诸侯势力13.东汉太守一到任,往往会聘请当地名族大姓担任地方显职,并对他们

以礼相待,言听计从,甚至完全委政于他们。这反映出东汉()A.外戚干政现象严重B.察举制度流于形式C.地方管理效率低下D.中央集权潜伏危机14.汉武帝扩充乐府机构的规模,乐府的任务包括搜集民歌、制作歌词

、重视采纳民间和西域的“新声变曲”等。乐府在采风时十分注意搜集反映民意的诗歌,并根据这些诗歌对地方官员的执政情况和为官品行进行评判。这()A.折射出政治的民主化B.缘于王国问题的解决C.有助于国家吏治建设D.维持了地方社会安定15.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除了有对东、西、南、北抵达之地的点状铺写外,还

在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东北的方位中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据此可知,汉赋()A.巩固了汉朝疆域B.促进了国家认同C.体现了文化繁荣D.强化了中央集权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

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初期的“刀耕火种”以妇女为主,因此成年女子就将婚盟氏族的丈夫“娶”来,参加自己的公社……后来,发展出了较高级的耜耕或者犁耕,农业劳动又转变为以男子为主,因此“女娶男”又改变为“男娶女”,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形成父

系大家庭。——摘编自《中国大通史·史前卷》材料二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

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材料一反映了妇女们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概述其变化的原因。(6分)(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根据材料一、二并

结合所学,以中华文明为例概述“共产制家庭公社”是如何迈入阶级社会的。(6分)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17.(12分)下图分别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朝的长城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战国时期列国长城分布示意图秦长城示意图分别提取图

中的长城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其展示的时代特征。18.(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珍藏于镇原县博物馆。其上阴文书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

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材料二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城西部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共一千一百多支。内容大部分是秦朝的法律及文书。从秦简中可以看出,秦

朝的酷刑种类繁多,仅刑罚的名称就有货、笞、耐、迁、宫、弃市等,还有不少条文是针对“隶臣”的。(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史料价值。(9分)(2)历史上有一种通称叫“汉承秦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谈

谈你对“汉承秦制”这一通称的看法。(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形成结论)(10分)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武帝时,在地方设置盐官、铁官。公元前87年,汉昭帝(汉武帝之子)即位,国势

衰弱,民生困苦,霍光、桑弘羊受武帝遗诏辅政。公元前81年,汉朝的高级官员和政治家们在一起讨论当时的政治问题,进行了一场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辩论的结果,一方面肯定了武帝时期所进行的财政改革的成绩,一方面又为昭帝时期调整某些经济政策作了舆论准备。盐铁

政策辩论双方主张(节选)御史大夫桑弘羊贤良、文学之士先帝哀边人之久患……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大夫君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此筹计之所致,非独耕桑农业也今废道德而任兵革……立盐、

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摘编自〔西汉〕桓宽《盐铁论》(1)据材料,概括西汉盐铁政策辩论双方的核心主张及其理由。(6分)(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治国理政的角度,谈谈对这场辩论的认识。(6分)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答案与解析1.A2.A3.C4.B5.C6.B7.A8.C9.D10.D11.B12.C13.D14.C15.B1.A长江流域(

南方)和黄河流域(北方)在谷物、炊器、衣料、交通工具、建筑材料方面都和当地自然环境有关,存在差异,可知中国南北文化各具特色,A项正确;材料重点在于南方和北方对比,未体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社会概况,无法得出阶级分

化现象,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南北方的不同,无法得出区域文化联系密切,排除D项。2.A据材料可知,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度,即对内服和外服地区采取不同的制度。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有利于维护王朝的政治稳定,A项正确;商代尚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

项;商代内外服制度属于早期国家制度,“标志着国家管理模式成熟”说法错误,排除C项;权力集中专制是春秋战国以后,排除D项。3.C根据二里头遗址平面图标注的陶窑址、冶铸青铜器遗址可知,当时的手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C项正确;西周分封制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的结合,排除A项;君

主专制萌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该时期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发展阶段,排除D项。4.B据材料“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可知,西周秉持天

下一家的治国理念,强调遵守天道礼法,教化百姓,B项正确;神权政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西周封建依靠血缘而建立,并不是源于自然风土民情,排除C项;材料强调西周封建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未体现宗法制度的重要性,排除D项。5.C据材料

“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则来自人群或个人在垂直方向的流动”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打通了底层通往上层的道路,利益驱使下的秦国士兵战斗力增强,这项制度反映了人群或个人在垂直方向的流动,C项正确;重农抑商是经济政策,排除A项;什伍连坐制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项

;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人群流动无关,排除D项。6.B据材料可知,国家的政治行为会受到四时节律的制约,反映了“四时”观念影响了早期国家的政治塑造,B项正确;先秦时期,君主尚未集权统治,排除A项;国家政治行为受四时节律制约,反映了国家重视农事活动,而不是顺应自然,排除C项;

材料不能体现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排除D项。7.A根据材料可知,选官由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主的世卿世禄制度逐渐演化为重视才能、军功的选官制度,这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A项正确。春秋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利于打破家国一体的血缘政治,排除B项;郡县制的建立,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与材料

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官员职权划分,排除D项。8.C春秋时期,采用农村公社共同体形式来处理全国土地和农业人口问题,但是到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对象的户籍制度开始成为国家对社会管理的主要途径,这一变化说明对基层管理更加严密,C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一

词,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材料并未提及宗法关系,排除B项;春秋时期,国家权力早已经延伸到农村,排除D项。9.D迁陵县丞暨因职务过失,先后八次受到追责,这一记载的时间、原因及具体事实等都非常清晰,表明秦朝对地方官员管理相当严格,D

项正确;材料未显示地方分权制衡,排除A项;材料表明的是秦朝吏治管理严格,不是刑罚尤为严酷,排除B项;吏治管理严格不等于监察机制健全,排除C项。10.D据材料可看出,秦朝律法中规定,地方政府和相应官吏要定期向中央呈报农田情况、粮食库存等,

这些要求有助于中央及时掌握地方相关情况,从而提升了国家治理的行政效率,D项正确;小农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治理的加强,而不是地方机构运行,排除B项;这些要求的主要目的不是维护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

排除C项。11.B据材料“秦若不能‘力术止,义术行’,其命运将‘不及远矣’”可知,秦朝采用极端手段治国,既违背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思想,也不符合荀子的治国主张,治国指导思想存在弊端是秦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B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表述明显错误

,排除;材料并未强调秦朝的文化专制政策,排除D项。12.C汉武帝实行的算缗令和告缗令,对中等财富以上的家庭和商贾的财产造成了严重冲击,说明算缗令、告缗令的实行冲击了民间经济,C项正确;算缗令、告缗令主要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商人,与市场物价的关联较小,排除A项;算缗令、告缗令不是

税收政策,排除B项;算缗令、告缗令针对的是商人,排除D项。13.D“聘请当地名族大姓担任地方显职”“言听计从,甚至完全委政于他们”,这些现象容易造成豪强地主垄断地方政权,从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地方豪强地主,而非中央外戚干政现象,排

除A项;B、C两项均与材料没有必然关系,排除。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14.C汉代乐府采风十分注意搜集反映民意的诗歌,且根据这些诗歌对地方官员的执政情况和官员品行进行评判,这一做法体现出对民意的重视,有助于国家吏治建设,C项正确;“政治的民主化”与中国古

代专制统治不符,排除A项;王国问题的解决对乐府采风影响不大,排除B项;仅凭乐府采风不能维持地方社会安定,排除D项。15.B据材料“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

可知,汉赋对汉王朝疆域的描写有利于促进人们对大一统封建国家的认同,B项正确;汉赋对疆域的描写并不能起到巩固疆域的作用,排除A项;汉赋体现了文化繁荣,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16.答案(1)变化:由“女娶男”到“男娶女”,由

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4分)原因:原始农业发展,出现耜耕或犁耕,男子主导生产。(2分)(2)核心观点: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2分)概述:生产力发展出现剩余产品,氏族首领把集体财产变成私有财产,形成权

贵阶层;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了奴隶制国家。(4分)17.答案示例信息:长城是战国时期战争的写照。(2分)说明:由《战国时期列国长城分布示意图》可知,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资

源,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所以各国之间普遍修筑长城。(4分)信息:长城的建造,反映出秦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和政府效能的提升,是国力强大的体现。(2分)说明:由《秦长城示意图》可知,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诸侯割据兼并的战乱局面结束,郡县制推行。随着统一的完成,分布于列国之间

的长城普遍被拆除,这体现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程。秦朝长城主要位于北方边疆,体现出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碰撞,反映出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长城的建造,也反映出秦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和政府效能的提升,是国力强大的体现。(4分)18.答案(1)史料类型:铜诏版属于出土文物,是实物史料。(1分)

史料价值:铜诏版用小篆作为标准文字,是秦统一文字的见证,是研究秦代书法的现存实物之一,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铜诏版上刻有统一度量衡的相关信息,为研究秦的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物证;铜诏版是秦始皇发布的诏书,为研究秦朝的政治提供重要依据;诏版上的铭文是当时直接刻在金属铜版上的,对研究秦朝

的篆刻技术具有重要史料价值;铜诏版属于青铜文物,在中国青铜冶铸史上也有特殊价值。(8分)(2)看法:首先,汉承秦制是指汉朝的基本制度是继承秦朝的,如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文书制度、度量衡等,汉朝基本沿袭。其次,汉初对秦朝的制度

也进行了修改。如治国政策倡导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在郡县制外实行了封国制。再次,汉武帝时期进行了更多的调整变化,政治上增设中朝分割外朝权力,经济上均输平准、征收财产税,思想上尊崇儒术等。(8分)综上所述,汉朝统治者灵活调整治国策略,对秦朝的制度进行了取舍与改变,顺应了社会变

迁的需要。“汉承秦制”这一通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片面性。(2分)19.答案(1)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1分)理由:认为该政策能筹措军费;满足民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物资的流通。(任答

1点给2分,共2分)贤良、文学之士:反对盐铁官营。(1分)理由:以德治国,盐铁官营政策不是长久之策;盐铁官营政策与民争利;抑制农业发展。(任答1点给2分,共2分)(2)认识:这场辩论双方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追求长治久安;经济政策的争论

是不同治国道路之争;国家政策既要维护稳定又要适时调整。(每点2分,共6分)

小赞的店铺
小赞的店铺
天天写文档,写文档,文档
  • 文档 324638
  • 被下载 21
  • 被收藏 0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12345678 电话:400-000-0000 (支持时间:9:00-17: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