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精准解析】.doc,共(33)页,159.500 K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a6e76d635ae043210e1553b89374c2f.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哈尔滨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2020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
、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城市建设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现代化进程。而关于城市建设,传入我国的主要有两种理论。第一种理论表现为“明天的城市”模式,即按照理想兴建一个完美的城市,实现一夜之间的突变。
这种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中国的城市建设。第二种理论表现为“拼贴城市”模式,即不是完全去掉旧的元素,而是在此基础上把好的、新的元素拼贴进去,使这个城市既有新的元素,也有旧的元素。这是一种温和的建设方式,对当下中国的城市建设有重大启示。这两种城市建设模式蕴含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
同的。“明天的城市”模式的思维方式是,生活是根据理性人为构建出来的。“拼贴城市”模式的思维方式是,生活不是靠一夜之间的创造突破形成的,而是历史文化自然演变而成的。因而,在前一种理论框架下,城市的历史只能是负担,是应该
抛弃的;在后一种理论框架下,历史却是宝贵的财产,是应该尊重和珍惜的。实践证明,一个城市要有独特的魅力,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历史。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上对现代化的理解是片面的,所想象的现代化城市都是以西方为蓝本,唯“洋”是从一度
把钢筋、水泥、玻璃视为现代化的代名词,而对城市的历史视而不见,甚至完全视为包袱。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体现了城市建设模式的激进。事实上,中国的城市建设向来是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智慧的。中国城市发展
的历史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正如在《清明上河图》、平遥古城所看到的,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丝毫不比西方逊色。甚至,它还是多元的,至少可以分为三种城市群落。第一种,“宇宙之城”,天人合一的行政都会,以元大都奠定基础的古代北京为代表。城市方正规则,左右对称,秩序井然。这代表着
当时中国人对当时城市的一种理解,他们认为城市的秩序是对宇宙秩序的复制,人间的秩序要对应宇宙的秩序。这种城市建设就寄托了这样一种追求。第二种,“生态之城”,道法自然的山水小城,以湖南凤凰为代表。整个城市依山傍水,依照山水的自然曲线布局,充
满诗意。这种城市建设体现了中国人对城市的另一种理解,认为人应道法自然,城市要按照自然的规律来设计,山水自然,城市与人完美融合在一起。第三种,“人文之城”,儒商精神凝聚的江南市镇,以杭州、苏州、扬州为代表。明清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江南城镇的发展。这些城镇是儒商聚居的地方,形成了人文氛围浓
厚的江南城镇群。这三种城市建设都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特色。一个城市要有独特的个性,最重要的不是空间上的拓展,而是历史文化上的继承与发展,这需要我们的城市建设要回顾历史并深入地反思与总结。城市发展要搞好建设,主要考虑两个方面:城市地标是什么?城市文化母体是什么?如果一个城市地标模糊、
母体过度损坏,那么这个城市就丧失了个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回答,什么是好的城市。(摘编自许纪霖《优美是否离我们远去》,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天的城市”模式是按
照理想兴建完美城市,而“拼贴城市”模式是对新旧元素合理地取舍。B.生活是由理性人为构建还是由历史文化演进而成,是由人类城市建设不同模式决定的。C.一个具有独特个性与魅力的城市,不是将历史视为负担,而是珍视并传
承自己的历史文化。D.中国古代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注重人文精神,城市建设呈现多元特色。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对两种城市建设理论及模式进行阐释,指出新中国城市建设深受第一种理论影响。B.第二段通过两种城市建设理
论思维方式的比较揭示了我国在城市建设中曾经出现的问题。C.第三段以中国古代各具特色的城市群落为例,说明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D.文章在结尾处提出了好的城市建设的标准,强调处理好城市地标与城市母体关系的重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
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新中国初期工业化进程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可见“明天的城市”模式是错误的。B.“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体现了环境与人的融合,实现了道家建设生态城市的主张。C.好的城市建设,首先要实现城市空间拓展,之
后要完成对城市原有特色文化保留与传承的任务。D.“拼贴城市”是一种温和的建设方式,有助于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对接,对当下中国的城市建设有重大启示。【答案】1.B2.D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
息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细心;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要了解选项特征,常见选项信息表述类型有(1)正确信息(2)错误或无中生有的信息
(3)答非所问或与题干不同类的信息。应对策略有(1)提取信息仔细对照(2)准确理解文段和选项信息的异同(3)审清题干要求。B项,“是由人类城市建设不同模式决定的”表述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这两种城市建设模式蕴含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
的……在后一种理论框架下,历史却是宝贵的财产,是应该尊重和珍惜的。”可知,不是城市建设的模式决定思维模式,而是思维模式决定了城市建设。故因果倒置。此外,且本文只提到国外传入本国的两种模式,这只是国外传入我国的两种主要理论。并不是人类城市
模式,故“人类城市建设”范围过大。故选B。【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考生重点注意选项的表
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D项,“文章在结尾处提出了好的城市建设的标准,强调处理好城市地标与城市母体关系的重要性”表述错误。依据原文第四段可知,文章在结尾处不是提出了好的城市建设标准,而是告诉我们城市
应该怎样做,应该更关注什么。不是提出了标准,而是指出了要关注的重点。这段强调的是:一个城市要有独特的个性,最重要的不是空间上的拓展,而是历史文化上的继承与发展。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
,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此题题干要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项,“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表述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
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可知,是“一定程度”并不是“严重”,故选项说法程度过重。同时,并不是说此种模式错误,而是激进之下的此种模式错误,故此项曲解文意。B项,“实现了道家建设生态城市的主张”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可知,文章并没有提到道家有建设
“生态之城”的主张。故此项于文无依据。C项,“首先要实现城市空间拓展,之后要完成对城市原有特色文化保留与传承的任务”表述错误,依据原文第四段文句“一个城市要有个性,最重要的不是空间上的拓展,而是文化传统上的继承”可知,没有先后顺序,故
此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些年体罚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社会上很多人否定教育惩戒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近日,江苏一学校20多名学生家长联名举报一位数学老师对学生
进行变相体罚,随后当地教育局对此展开调查并认定为变相体罚,进行了通报批评。记者了解到,曾有老师因为学生课堂上顶撞自己,就把该学生带到办公室扇了两个耳光,用脚踢了几下,又将该学生带到班级,让班上学生每人打他一巴
掌。滥用惩戒权导致惩戒过度现象屡见不鲜,重建家校信任,打破“猜疑链”,双方必须就能否实施惩戒、由谁来实施惩戒、惩戒的形式和程度这些基本问题达成共识。教师惩戒权有理可循,但是尚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教育法律法规中缺少对教师惩戒权的明
确与规范。教育本身含有“惩戒”之意,但没有法律保障的教育惩戒,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存在隐患。给予教师惩戒权立法足够的重视并构建完整的法规体系,已然成为当务之急。(选自2018年5月7日《半月谈》)材料二:记者采访了杭城10位小学校长,每一个人都表
达了这样一个相同的观点: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是教育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缺一不可。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对教育惩戒望而却步,在管理学生上采取不作为的做法。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惩戒方式,让教育的这种手段能在老师、家长之间达成共识,这将是一个重要课题。采访中,多位受访校长、教师反
映,长期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严禁教师体罚等规定三令五申,而对力挺教师适度行使惩戒权却“缄口不言”。执纪和维权的失衡,让一些老师选择“明哲保身”,形成“不想管、不能管、不敢管”的氛围。很多老师被迫放弃惩戒这种教育手段,家长的一些做法是主要原因
。“你们整个学校都在欺负我孙子!”前不久,一位老人情绪激动冲进了孙子所在学校的校长办公室。因为其孙子在学校上课不听讲考试不答题,班主任严肃批评了他。孩子回家告诉了爷爷,爷爷一气之下冲进了校长办公室。从一些新闻中可
见端倪:老师批评学生只考3分,被家长暴打致住院;孩子座位被调整,家长投诉要求换班主任;老师通报孩子成绩,被“后进生”家长要求登门道歉;孩子犯错被叫家长,家长带着律师和录音笔来校对峙……一小学生家长曹林说:“适度惩戒当然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但我对赋予学校和老师惩戒权持保留态度。”他
担心,如果赋予学校和老师惩戒权,老师们对“度”的把握很难统一,每个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样,如果惩戒不当,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舒曼认为,社会上一些家长的过度维权,导致老师因为担心“惹事”而
不愿行使教育惩戒权,这是无奈的自我保护。(摘编自2018年12月10日《钱江晚报》)材料三: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22日。《规则》明确提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
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支持教师正当行使教育惩戒权,制止有害于学生或者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言行。同时,还对教育惩戒的实施原则适用情形以及教育惩戒的方式作出规定。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申素平认为:“它给了教师一份指引,明确告诉教师,当孩子犯错时,你这
么做没问题,批评、留校、不超过一堂课的站立、适当的体育训练都无可指摘。同时,《规则》也能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知道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对与错,知道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犯错时被教师教育惩戒也能心服口服,从而能够主动约束自己,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另外,
《规则》也为学生及其家长对教师实施的教育惩戒,给予申诉的权利。”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副主任郑宁认为,国际趋势促使我国必须健全教育惩戒的法律法规,很多发达国家都有教育惩戒权的明确规定,比如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了对学生惩戒方式包括罚站、增加值日次数、放学后罚留教室、警告、退学等;
美国教师的惩戒权包括言语责备、留校、惩戒性转学、短期停学、开除等;而英国规定,老师有权通过身体接触管束不守规矩的学生,教师的惩戒方法还包括:室外立正反思、罚写作文、周末不让回家、让校长惩戒、停学等。英国中小学生如无故旷课,不仅会受到严厉批评,其父母还将面临5000英镑以下的罚款;在我们的邻国韩国和
新加坡,则保留了“鞭挞”等方式。(选自2019年11月29日人民网)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滥用惩戒权现象的发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没有法律保障的教育惩戒,随时存在隐患。B.一些老师选择“明哲保身”,
“不想管、不能管、不敢管”,导致执纪和维权的失衡。C.一些家长的过度维权是很多老师被迫放弃惩成这种教育手段的主要原因。D.很多发达国家通过立法,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明确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多种方式,有的国家还允许罚款和责打。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教师滥用惩戒权的现象阐明给教师惩戒权立法并构建完整的法规体系的迫切性。B.材料二引述一些新闻中的报道意在证明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是教育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C.有的家长担心,如果赋予学校和老师惩戒权,老师们对“度”的把握很难统一,如果惩戒不当,将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D.
《规则》明确告诉教师,当孩子犯错时,教师应当用批评、留校、罚站、适当的体育训练四种方式,进行惩戒。6.促使《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出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并简要分析。【答案】4
.B5.A6.①教师方面:惩戒过度现象屡见不鲜。由于教育法律法规中缺少对教师惩戒权的规范,近些年来体罚现象时有发生。多数老师在管理学生方面无作为。②家长方面:家长过度维权,导致老师因担心“惹事”而不愿行使教育惩戒权。③国际形势方面:国际形势的驱动,很多发达国家都要教育惩戒权的明确规定,促使我国
必须健全教育惩戒权的法律法规。【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要做好这种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看选项有无答非所问或题干与选项信息不同类的情形,若是这类问题选项本身一般没有错误,却
按照对照原文寻找表述错误或者曲解文意的方法等于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此题题干要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项,“一些老师选择‘明哲保身’,‘不想管、不能管、不敢管’,导致执纪和维权的失衡”表述错误。依据材料二
第二段文句“执纪和维权的失衡,让一些老师选择‘明哲保身’,形成‘不想管、不能管、不敢管’的氛围”可知,是“执纪和维权的失衡”,让一些老师“明哲保身”,“不想管、不能管、不敢管”,故此项表述因果倒置了。故选B。【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
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题干要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项,“意在证明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是教育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二可知,
材料引述一些新闻中的报道意在说明教师不敢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原因。C项,“将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六段“如果惩戒不当,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可知,惩戒权的使用并不是一定造成意想不到的效果,原文是“可能”。只是一
种推测。故此项将未然当已然了。D项,“教师应当用批评、留校、罚站、适当的体育训练四种方式。进行惩戒”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三,原文说“当孩子犯错时,你这么做没问题,批评、留校、不超过一堂课的站立、适当的体育训练都无可指摘”可知,文章并非只
有这四种方式,且“罚站”是“不超过一堂课的站立”。此项曲解了文意。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
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本题要求概括分析“促使《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出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并简要分析”。具体而言,依据原文材料一第三段“滥用惩戒权导致惩戒过度现象屡
见不鲜”“教师惩戒权有理可循,但是尚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教育法律法规中缺少对教师惩戒权的明确与规范”可知,教育惩戒有一定道理,但是法律中并没有对此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限制教育惩戒的程度或方式,而在规范有漏洞的同时却
不断有惩戒过度的事件,因此焦点问题的不断爆出和亟需法律规范是促使《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出台的原因之一;依据材料二第七段文句“社会上一些家长的过度维权,导致老师因为担心‘惹事’而不愿行使教育惩戒权,这是无奈的自我保护”可知,教育惩戒权力的形式没有法律依据,因此家长的
过度“保护”会为教育的正常进行带来一定的障碍;依据材料三第三段“国际趋势促使我国必须健全教育惩戒的法律法规,很多发达国家都有教育惩戒权的明确规定”可知,教育惩戒不单单是国内的话题,而是对教育惩戒的规范性规则的制定
是国际趋势,为了与国际趋势相符,我国制定相关法律也应尽早提上日程。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心一境林清玄小时候我时常寄住在外祖母家,有许多表兄弟姐妹,每次相约饭后要一起去玩,吃饭时就不
能安心,总是胡乱地扒到嘴里咽下,心里尽想着玩乐。这时,外祖母就会用她的拐杖敲我们的头说:“你们吃那么快,要去赴死吗?”这句话令我一时呆住了,然后她就会慢条斯理地说:“吃那么紧,怎么会知道一碗饭的滋味呀!”当时深记着外祖母的话,从此,吃饭便十分专心,总是好好吃了饭再出去玩。从前不觉得这两
句话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长大以后,年岁日长愈感觉这两句寻常的话有至理在焉,这不正是禅宗祖师所说的“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那种活在当下的精神吗?“活在当下”看来是寻常言语,实际上是一种极为勇迈的精神,是把“过去”与“未来”做一截断,使心思处在一心一境的状态,一
个人如果能每时每刻都处于一心一境,就没有什么困难能牵住他,也没有什么痛苦能动摇他了。一心一境是疗治人生的波动、不安、痛苦、散乱最有效也最简易的方法,因为人的乐受与苦受虽是感觉真实,却是一种空相,若能安住于每一个当下,苦受就不那样苦,乐受也没有那么乐了
。可惜的是,人往往是一心好几境(怀忧过去,恐慌未来),或一境生起好几种心(信念犹如江河,波动不止),久而久之,就被感受所欺瞒,不能超越了。不能活在一心一境之中,那是由于世人往往重视结局,而不重视过程,很少人体验到一切的过程乃是与结局联结的。一个人如果不能在
吃饭时品味米饭的香甜,又何以能深刻地品味人生呢?一个人若不能深入一碗饭,不知蓬莱米、在来米,甚至糯米的不同,又如何能在生命的苦乐中有更深切的认识?因此吃饭、睡觉、喝茶,看来是人生小事,却能由一心一境在平凡中见出不凡,也就能以实践的态度契入生活,而得到自在。
曾经有人问一位禅师说:“什么是解脱痛苦最好的法门?”禅师说:“在痛苦时就承受痛苦,在该死的时候就坦然地死,这便是解脱痛苦最好的法门。”痛苦或死亡是人人所不愿见到或遇到的,但若不能深刻品味痛苦,何尝能知道平安喜乐的真滋味?若不能对死亡有
所领会,又如何能珍惜活着的时候呢?又有一位禅师问门人说:“寒热来时往何处去?”门人说:“向无寒暑处去!”禅师说:“冷时冻死你,热时热死你!”这世界原来并没有一个无寒暑的地方可以逃避生之恸,因此最好的方法是水里来
、火里去,不避于寒热,寒热自然就莫可奈何了!这也是一心一境。时人的苦恼就是寒冷的时候怀念暑天,到了真正热的时节,又觉得能冷一些就好了。晴天的时候想着雨景之美,雨季来临时,又抱怨没有好的天色,因此,生命的真味就被蹉跎了。一心一境是活在每一个眼前的时节,是承担正在遭受的变化不定的人生,那就像拿着铁锤吃
核桃,核桃应声而裂,人生的核桃或有乏味之时,或有外表美好、内部朽坏的,但在每一个下锤的时节都能怀抱美好的期待。当然,人的生命历程如果能像苏东坡所说的:“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那是最好的情况。可惜在现代社会里几乎没有无事、早寝、安步、晚食的人了。因此如何学习以“一心一境”的态度生活,就变得益发可贵。苏东坡在《春渚纪闻》里还说:“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
痒,真有道之士也。”这是苏东坡的至理名言,但我的看法有些不同,我觉得要处贫贱、安劳苦、忍痛苦都是一样难的,唯有一心一境的人,能贫富、劳闲、痛痒,皆一体观之,这才是真正的“有道”。活在每一个过程,这是真正的解脱,也是真正的自在,“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的禅语也可以说:“痛苦时痛苦,
快乐时快乐。”这使我想起元晓大师说的话,他说:“纵使尽一切努力,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因此在花凋谢时好好欣赏它的凋谢吧!”人生的最大意义不在奔赴某一目的,而是在承担每个过程。有一次在报纸上看到汽车广告说:“从零加速到一百公里,只要六秒钟!”这广告使我想起外祖母的话:“你驶那么紧,要
去赴死呀!”活在苦中,活在乐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活在烦恼,也活在智慧;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这是面对苦难的生命最好的方法。(选自《心有欢喜过生活》)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从小时候不专心吃
饭写起,得出人应当活在当下的感悟。作者从生活细节中得出了大的人生见地,具有“启迪式的东方韵味”。B.作者认为一心一境能够治疗人生的不安与痛苦,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地处于一心多境,就容易被感受欺骗,永远无法超越了。C.苏东坡
《春渚纪闻》中的观点是对一心一境最好的诠释,也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将贫富、劳闲、痛痒一体观之,做一个真正的有道之人。D.作者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各种苦恼,并给予人文关怀,意蕴深远,发人深省。8.文中的“一心一境”有多重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9.本文语言极具特色,请结
合文本简要赏析。【答案】7.C8.①活在当下的勇迈精神,重视过程。一心一境能把“过去”与“未来”截断,使困难不能牵住,使痛苦不能动摇。能在平凡中见出不凡,以实践的态度契入生活,而得到自在。②直面生活中的痛苦,深刻品味痛苦。一心一境都是解脱痛苦的最好法门。世间
苦难原无可避,直面痛苦,痛苦也就无可奈何了。③对眼前时节的美好期待。一心一境能承担正在遭受的变化不定的人生,但在没一个关键时节都能怀抱美好期待。9.①语言风格既平时朴素,又典雅隽永,开篇由小故事引入,不加雕饰,亲切自然。后半句语言典雅,充满禅意②句式整
散结合。如文章结尾多用短小的整句,既能准确地表达意蕴,又富有节奏,铿锵有力。③运用引用手法:如文章多处引用禅语和苏轼的名言,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往往涉及小说内容(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和艺术
特色(怎样写的)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包括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对主旨的理解等;特色方面主要是解读艺术手法。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考生抓住两点(内容+艺术特色)去读文,速解小说选择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做此题,要着重了解选项的常见错误类型和题干中的敏感点,并注意把握二者间的关系。C项,“苏东坡《春渚纪闻》中的观点是对一心一境最好的诠释”表述错误。依据原文第18段“这是苏东坡的至理名言,但我的看法有些不同”可知,表明作者观点与苏东坡是不同的,所以“最好的阐释”不正
确。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作用,也就是解题即理解含义的能力。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
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
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做理解标题的内涵的题目,与理解词语、句子含义题有相通之处,但不同之处在于命题者是想考查考生能否体悟到文本哪些内容体现了标题深刻的意蕴。因此做此类题一定要立足于全文内容,深入体会文章层次与内涵,之后根据题干筛选内容,合理概括即可。具
体而言,根据原文第五段“‘活在当下’看来是寻常言语,实际上是一种极为勇迈的精神,是把‘过去’与‘未来’做一截断,使心思处在一心一境的状态,一个人如果能每时每刻都处于一心一境,就没有什么困难能牵住他,也没有什么痛苦能动摇他了”可知,“一心一境”是
一种极为勇迈的精神,把“过去”与“未来”截断,在平凡的生活中安住于每一个当下。依据原文第十一段“痛苦或死亡是人人所不愿见到或遇到的,但若不能深刻品味痛苦,何尝能知道平安喜乐的真滋味?若不能对死亡有所领会
,又如何能珍惜活着的时候呢?”可知,“一心一境”即为直面痛苦,明白世间之事不可避免,坦然活在过程当中。依据原文第十六段“一心一境是活在每一个眼前的时节,是承担正在遭受的变化不定的人生,那就像拿着铁锤吃核桃,核桃应声而裂,人生的核桃或有乏味之时,或有外表美好、内部朽坏的,但在每一个
下锤的时节都能怀抱美好的期待”可知,人生变化无常,在直面苦难之时,仍要对未来满怀期待。【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散文语言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结构、句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赏析文章语言的独到之处,后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即可。根据文章整体结构可知,这篇文章
前三段为叙事,其余为说理。叙事部分讲述作者小时候的故事,简洁自然,轻松平常;说理部分则由这个故事展开,充满诗意和禅意。文章句式长短结合,原文第二十一段连用几个富有韵律的四字短句,为文章增添了音韵美。根据原文第四段、第九段、第十段、第十二段、
第十四段、第十七段、第十八段和第十九等段可知,文章多次引用名人名言,借此更加深刻地表达主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广利,中山人。女弟李夫人有宠于上。太初元年..,以广利为贰师将军,发
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大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既西过盐水,当道小国各坚城守,不肯给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士才有数千,皆饥罢。攻郁成城,郁成距之,所杀伤甚众。贰师将军与东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
西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其夏,汉亡浞野之兵二万余于匈奴,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专力攻胡。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而发天下
七科适①,及载糒②给贰师,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而拜.习马者二人为执驱马校尉,备破宛择取其善马云。于是贰师后复行,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贰师欲攻郁成城,恐留
行而令宛益生诈,乃先至宛。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于是遣水工徙其城下水。决其水原,移之,则宛固已忧困。围其城,攻之四十余日,宛贵人谋曰:“王毋寡匿善马,杀汉使,今杀王而出善马,汉兵宜解,即不,乃力战而死,未晚也。”宛贵人皆以为然,共杀王。相与谋曰:“汉所为攻宛,以王毋寡。”持其头,遣人使贰师,约曰
:“汉无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汉军食。”贰师闻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许宛之约。宛乃出其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选自《汉书·张骞李广利传》,有删改)[注]①七
科适:西汉有战争时征派至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②糒:干粮。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贰师将军与左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而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B.贰师将军与左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
况至其王都乎/引而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C.贰师将军与左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而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D.贰师将军与左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而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
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元年:我国旧时以人君即位的第一年为元年。建元指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改元意味着更换了君主。B.郡国:郡和国的并称。汉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C.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公”
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本文代指高官。D.拜:指通过某种仪式来授予官职,常用为泛指授予官职、任命。与之意思相近的还有“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广利身负重任,但当初出师不利。
他承担为汉军选取良马的重任而出行,但是行至郁成,士卒已损失惨重。B.汉朝在军事安排上意见有分歧。公卿们都认为汉军已经消灭了许多匈奴兵,可以停战了,而邓光等人认为应攻打宛。C.李广利带兵打仗机智灵活。他根据宛城城中无井要汲取城外流水的情况,断绝了
宛城的水源,宛城坚守者因此困苦不堪。D.宛国国王行为失当,上下失和。国王毋寡隐藏好马,杀害汉朝使者,使宛陷人困境,引起手下人的不满,以致身首异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子业出兵诛宛
,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2)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答案】10.B11.A12.B13.(1)皇帝既已出兵讨伐大宛,如大宛这样的小国却不能攻下,那大夏这类的国家会逐渐轻视汉朝。(2)并且立过去对
待汉人友好的大宛贵人昧蔡为大宛国王,与他订立盟约后撤兵。【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此题,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此句大意:贰师将军
和左右商议:“打到了郁成,尚且不能攻下它,何况到大宛都城呢?”就带着部队撤退。往返花了两年,回到敦煌,士兵剩下不过十分之一二。从句法结构和句意上看,“计”是“商议”的意思,且为“贰师将军与左右”的谓语,其后应断开,“至成都”意为“打到成都”,句意完整,应断开;“上不能举”意为“尚
且不能攻下它”,句意完整,应断开;“乎”为语气词,用于句尾,结构完整;“往来二岁”句意为“往返两年”,句意完整,应断开;“至敦煌”结构同“至成都”,其后应断开,故本句断句为“贰师将军与左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而还
/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当然,若考生语感很好,依照“与左右”和“至敦煌士”可排除A、C,“王都”名词,“乎”在这里句末语气,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
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我国旧时以人君即位的第一年为元年”表述错误,因为除此之外,还有改元的第一年也称为元年;“改元意味着更换了君主”也不正确,皇帝在位期间更换年号也称为“改
元”。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
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汉军已经消灭了许多匈奴兵,可以停战了,而邓光等人认为应攻打宛”表述错误。根据原文文句“汉亡浞野之兵二万余于匈奴……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可知,“汉朝在匈奴损失了浞野侯的士兵二万多人……于是就惩治了主张攻打大宛尤为不当的邓光等人”故“亡”依
据文意,是汉军损失惨重;邓光等人是认为伐宛不便的人,并非主张攻宛。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此类试题,看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
、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1)采分点:“业”,已经;“下”,攻下;“属”,类。(2)采分点:“遇”,对待;“罢兵”,撤兵;“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故时遇汉善之宛贵人者”,翻译时要体现出来。【点睛】“筛选文中的信息”是高考文
言文阅读中“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所谓“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信息。综观近几年各地区高考试题可知,文言文阅读题要求筛选的信息主要有两类:(1)传记类文本中表现人物品格、情操和主要事
迹的信息,考查重点为文中所写人物的言行主张、性格特点与品德等。(2)非传记类文本中体现作者观点的信息,包括重要概念或知识的解释、文章的主旨句、作品中议论性或抒情性的观点句等。考查题型常为客观选择题,具体命题形式有三种:(1)从阅读文段中选取6个句子,任选3句组成一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
的一组。(2)从阅读文段中选取8个句子,每两个句子编为一组,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3)题干对文段中的传主形象或作者观点已做归纳,要求考生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一般来说,对于客观题,考生只须明确常
见的出题陷阱,将题干信息与原文仔细比对,即可作出准确判断;而主观题除考查以上能力外,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难度会有所增大。二、解题攻略:(一)表现人物品格、情操和主要事迹的信息筛选。1.历年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
息内容:(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4)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2.传记类文章中筛选信息题的常见设题陷阱(1)所给语句不符合题干要求。传记类文章中传
主的品格等往往是复杂的、多变的,但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却只是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往往把没有体现传主某种品格的语句也夹杂在了选项中,以迷惑考生。参考译文:李广利是中山人,他的妹妹李夫人有宠于皇上。太初元年,让李广利担任贰师将军,征发属国的六千骑兵和
郡国中那些品行恶劣的少年好几万人去攻伐大宛,期望到贰师城夺取良马,所以叫他“贰师将军”。已经向西过了盐水,沿路的那些小国家各自坚守城堡,不肯供给汉军粮食,打又打不下来。能攻下来的就能得到粮食,不能攻下来的,只好几
天就离开。等到达郁成,兵士只有几千人了,都饥饿疲乏。攻打郁成城,郁成城抵抗,汉军死伤的人很多。贰师将军和左右商议:“打到了郁成,尚且不能攻下它,何况到大宛都城呢?”就带着部队撤退。往返花了两年,回到敦煌,士兵剩下不过十分之一二。那年夏天,汉朝在匈奴损失
了浞野侯的士兵二万多人。汉朝廷高级官员商议都希望调回攻打大宛的军队,专力对付匈奴。皇帝既已出兵讨伐大宛,如大宛这样的小国都打不下来,那大夏之类的国家会逐渐轻视汉朝,大宛的良马就绝对不会运来汉,乌孙、轮台等国家也将轻视并让汉朝的使者受苦,就会被外国耻笑。于是就惩治了主张攻打大宛尤为
不当的邓光等人。汉朝还增派甲卒十八万人到酒泉和张掖以北驻守,并新置了居延和休屠以卫护酒泉。而征发天下“七科适”,载运干粮以供给贰师将军,驱车载运的人众络绎相连到敦煌。而授任两名熟悉马务的人为执驱马校尉,准备在攻破大宛以后选取良马
。在这时贰师将军又继续前行,队伍庞大,所至沿途各个小国无不迎接,拿出粮食供养军队。到轮台国,轮台国不降,攻战几天,血洗了轮台。从此往西进发,平安行军到达了大宛王都,汉兵到达者三万人。宛军迎战汉军,汉军射败了他们
,宛军逃到城堡内守卫大宛城。贰师将军的部队本想进军先攻郁成城,恐怕军队滞留而使大宛人更生诈谋,于是就先到了大宛城。大宛都城内没有水井,需要从城外河水中取水,于是汉军就派治水的工匠改道了城下水,断绝他们的水源,改变其流向,那么大宛即使坚守也甚感忧愁困窘。包围大
宛的城池,攻城四十多天。他们的贵族相互商量道:“我们国王毋寡隐藏了好马,杀害了汉朝使者。如果现在杀掉国王毋寡并拿出好马,汉军之围当可解脱,即使不解,再奋战而死,也为时不晚。”大宛的贵族们都认为这样对,共同杀死宛王毋寡。一起谋划说:“汉军攻打宛国,就是因为国王毋寡。”提着他的头派人去见贰师将军
,商量说:“汉军不要攻打我们了,我们把好马全部拿出来,任凭你们选取,并且供给你们粮食。贰师将军听说大宛城内最近找到了汉人,会穿井汲水,而且城内粮食还有很多,就答应了大宛的约定。大宛人就把他们的马放出来,让汉兵自行挑选,还拿出许多粮食供养汉军。汉军挑选了好马几十匹,中等以下马共
三干多匹,并且立过去对待汉人友好的大宛贵人昧蔡为大宛国王,与他订立盟约后撤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涨①杜甫江发蛮夷涨,山添雨雪流。大声吹地转,高浪蹴天浮。鱼鳖为人得,蛟龙不自谋。轻帆好
去便,吾道付沧洲②。[注]①《杜臆》:“时必蜀中有兵乱,感江涨而起兴,故有末句。”②沧洲,古时常用以称隐土的居处。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江发蛮夷涨”照应题目,而“山添雨雪流”交代了“江涨”的原因。B.颈联运用“比”的手法,通过描写鱼鳖被人捉去,蛟龙自身
难保,委婉表达对动乱中百姓的担忧。C.尾联中诗人终于趁着江涨乘船离开蜀地,前往归隐之地,心情顿时轻松愉悦。D.整首诗歌围绕“江涨”而写,选取意象雄伟壮观,遣词用字沉稳精工,形成了阔大雄浑的语言风格。15.本诗颔联匠
心独运,超群拔俗,请简要赏析。【答案】14.C15.①用字不俗。一“吹”字写出了风声之大,风力之强;一“蹴”写出了江浪之高,力量之大。②手法不俗,运用夸张手法,从听觉视觉角度描绘了江涨之时声势浩大、壮阔异常的景象。③立意不俗。风吹地转,浪蹴天浮,如此动天撼地的景象借指时局的动荡
不安,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震惊和忧虑。【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
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心情顿时轻
松愉悦”理解有误。依据诗句“轻帆好去便,吾道付沧洲”,句意为“轻帆浮海远去,我取道沧州去也”,此时蜀中将要叛乱,诗人满含担忧,无奈远去沧州归隐,诗人并非心情愉悦地离开。【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的鉴赏能力,也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要求“本诗颔联匠心独运,超群拔俗,请
简要赏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炼字、内容、情感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首先理解诗句大意:“大声吹地转,高浪蹴天浮”的意思,句意“呼呼的大风好像把大地吹得旋转起来,高高的浪涛仿佛把蓝天踢得上下浮动”
。这两句描绘江水上涨时的壮阔态势——水声如狂风呼啸,把大地吹得旋转;波涛汹涌,似将蓝天踢得浮动。形容江水狂涨,天摇地动,气势磅礴。本联内容承接上句,以“风吹地转,浪蹴天浮”之景阐明“江涨”之势,以此侧面映衬当时蜀中将叛乱的动荡之势
,表达出诗人对时局动乱的担忧。此外,该联中风吹大地转,浪花到天边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江涨之势。还有,两个动词“吹”和“蹴”更是生动形象地展示出“地转天浮”的撼动。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即可。【点睛】附诗歌赏析:根据梁权道《杜工部年谱》考证,杜甫的这首《江涨》作于上元二年(761年)
五十岁时。当时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营建好成都草堂,初步安定下来,心情也较之前闲适。这一年他的作品数量大,质量高,名作有《客至》《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首诗题目“江涨”的意思
是江水上涨,说明了此诗是因为江水上涨之事有感而作。每一联都是围绕着江水上涨而写。首联,上句直写本事。“发”,是说江水从蛮夷之地发源。王洙注:“蜀水之源,皆出夷地。”发源于蛮夷之地的江水上涨。但此“蛮夷”二
字不只指江水发源之地,也写上涨的江水之势凶猛野蛮。下句写从山上流而下的雨水和雪水融入江水,增加了上涨的水势。有观点认为下句雨雪添流是上句江涨的原因。黄鹤注“蜀山高而阴,经年雪不消,今惟水势之盛,冲之而流也。”意思是江水上涨是雨雪添流的原因,言外之意是江水上涨幅度之大,已经将山上常
年不化的雪冲下来。以表达艺术效果高下判断,今从后,因为后解包含前解。杜诗回环往复,意蕴深远由此可见。颔联,上句从听觉写地面,下句从视觉写天空,结合夸张的手法,正面描写,极言上涨的水势之大。仇兆鳌《杜诗详注》注“《海赋》:‘似地轴拔挺而争回。
’又浮天无岸。地转、天浮四字,本此。”上句,浩大的水势发出轰鸣,似乎把大地吹得旋转起来。下句,“蹴”是踢的意思。高高掀起的巨浪,似乎把天空踢得在水面漂浮。奇特又扎实的想象,让颔联散发着凝练、深沉、厚重的气息。杜诗成就最高的是律诗,杜律成就最高的是颔联。
此断应无异议。颈联,继续运用夸张手法,从江中鱼鳖和蛟龙的处境侧面烘托江水上涨的气势。仇兆鳌《杜诗详注》注此联:“《新序》:‘鱼鳖之居也,厌深而之浅,故得。’《史记孔子世家》:‘蛟龙不合阴阳’”“江水上涨,鱼鳖也跟着上浮
,因而为人所得。蛟龙不合阴阳,因而也不拘于阴阳,为自由遨游的灵物,在此江涨之际竟也“窟移”不能自谋生处,水势之浩大、之险恶可见一斑。尾联,“沧洲”,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杜诗详注》注日:“沧洲,神仙境也。何逊诗:独宿下沧洲。”面对江水上涨,
水势浩大的眼前景,身处志向抱负无以实现的境地,诗人突发孔子“乘桴浮于海”之叹。想要乘着一-艘轻快的帆船,趁着江水到仙境去。明末清初王嗣爽在《杜臆》中说此诗“时必蜀中有兵乱,感江涨而起兴,故有末句”,可见诗人是将眼前江涨之景和兵乱的
现实作比,颇符合《论语》“问津”章义。杜甫的“道”,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愿,在此诗中他化用二个典故以表达对现实的深深忧愤和不满,意蕴隽永。郭璞有诗:“高浪贺蓬莱”可见尾联又和颔联呼应关联。颔联天旋地转,首联雨雪添流的泛滥景象,便可理解为诗人对兵乱现实的痛切体验。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中
说:“结见避地东游之兴,远脉在上四,近旨却由五、六也。”意思是尾联的起兴在首联和颔联已经有所铺设,和颈联更是直接相承。由此可知,颈联便不只是写江水浩大,也有“比”的手法的运用。江水比兵乱,那么被抓的鱼鳖和无法自保的蛟龙,便比
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委婉表达诗人对人民的担忧。这首诗体现出诗圣深邃精湛的诗歌艺术,四联内能前后关联,相互呼应,又不露痕迹,浑然一体,韵味深长,耐人寻味,真圣作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
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空间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索的秋景,其中也蕴含着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2)古人常以同一意象来表情达意。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就与南北朝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并明月”相似;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则与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2).不尽长江滚滚来(3).但愿人长久(4)
.千里共婵娟(5).问君能有几多愁(6).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
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
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此题难写的字和词有:萧萧、婵娟、似等,考生要在理解的基础强化背诵。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58年开工建设的成昆铁路,所穿越的深谷峻岭被多国专家断言为“筑路禁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位分布之高,世所罕见。然而,筑路大军不怕苦与累,不惧险和难,在技术装备落后的情况下,______17______打通了这条西南地
区交通大动脉,被联合国列为“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岁月流逝,精神不朽。当今天的人们乘坐列车行进在成昆线上,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建设者身上的耀眼精神印记,那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那是
在_____18_____环境下挺直起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脊梁。“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这句植物学家钟扬的____19____,同样适用于千千万万投身国家建设、奉献社会发展的无私爱国者。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以身许国、陶醉心田的情怀,爱国主
义打动灵魂的力量;他们奋斗不息、奉献不止的身影,激励我们昂首阔步的前进。万里功名在实干,______20______。今天的中国,(21)只要我们以爱国情怀为帆,以实干逐梦为舵,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就是伟大祖国的绚丽明天。17.依次
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硬是艰苦卓绝肺腑之言百舸争流看今朝B.依然艰难竭蹶肺腑之言百万雄狮创新潮C.硬是艰难竭蹶金玉良言百万雄狮创新潮D.依然艰苦卓绝金玉良言百舸争流看今朝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是()A.何处不是干事创业的舞台,大显身手的机遇?B.何处不是干事创业的机遇?何处不是大显身手的舞台?C.何处没有大显身手的机遇?干事创业的舞台?D.何处不是大显身手的舞台,何处不是干事创业的机遇?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以身许国
的情怀,陶醉心田、打动灵魂的爱国主义的力量。B.他们以身许国、打动灵魂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陶醉心田的爱国主义的情怀。C.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以身许国、打动灵魂的情怀,陶醉心田的爱国主义的力量。D.他们以身许国的情怀,让我们感
受到陶醉心田、打动灵魂的爱国主义的力量。【答案】17.A18.B19.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
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题干要求“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具体分析,①硬是:坚决。依然:照往常,依旧。依据所填词语前面的句子语境“在技术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可见“打通这条西南地区交通大动脉”需要“坚决”的毅力,故选“硬是
”,据此可排除B、D项。②艰苦卓绝:形容十分艰苦,极不平凡。艰难竭蹶:生活困苦,难以自立。前者强调“十分艰苦,极不平凡”,后者侧重“难以自立”,此处语境强调的是“十分艰苦,极不平凡”的环境,故选“艰苦卓绝”。③肺腑之言:出于内心的真诚的话。金玉良言: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从后文“今天的中国,何处
不是干事创业的机遇”可见,这一段的内容转为对今天中国建设者的激励,故选“肺腑之言”。④百舸争流看今朝:形容很多人都在奋勇前进。百万雄狮创新潮:侧重于军队(人)的威猛无比,依据所填文句后面的文句“以实干逐梦为舵
,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故所填文句应是“百舸争流看今朝”,且此句和“万里功名在实干”衔接更为自然流畅。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
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具体而言,从语意上理解,四个句子都适合,但从句式表达的效果上,四个选项,A项,一个反问句式,语气不够强烈;C项“没有”语气不够强烈,故可排除A
C。从符号的应用和语序上考虑,所填的文句应是两个反问句式构成更加强烈的反问,双重否定表示更加肯定的表达效果,故可排除D。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
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划线句子语病有语序不当和搭配不当,导致语意不明,句式
杂糅。正确的句意应是:他们以身许国的情怀,让我们感受到陶醉心田、打动灵魂的爱国主义的力量。A项,不合逻辑,陶醉心田的主语不能是句中的“他们”,“陶醉心田”的感受者应是“我们”。B项,语序不当,“以身许国”不能修饰“
力量”;“感受到”“情怀”搭配不当,不准确,把“情怀”改为“精神”。C项,结合划线句子后面的句子“他们奋斗不息、奉献不止的身影,激励我们昂首阔步的前进”可以得知,后面“让我们”与前文衔接不恰当,主语应是“他们”。故选D。【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
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拟写标语。
家的附近有一片芳草地,为了保护它,旁边插有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警示和劝告行人不要随意进入的标语。记得上面最初的是八个大字:“严禁入内,违者罚款!”每天上班路过时,见到这块小木牌,我总有被人当头断喝的感觉。这块草地一眼望去,毛茸茸、绿莹
莹,但因有了这块小木牌,似乎它的可爱也打了折扣。后来城市开展礼貌教育,草地上的小木牌也发生了变化,八个字变成了六个字:“①_____________。”说老实话,宣传牌上虽然有了一个“请”字,但在我看来,似乎只是“外交辞令”,这句话听上去仍旧冷冰冰……有年春天,我从外地出差归来,无意瞥
了一眼小木牌,发觉上面又有了新内容:“②______________。”这十个字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热,一种倡导文明风尚、守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前我又再次见到了小木牌,发觉上面又恢复为八个字:“③____________。”拟人的笔法,温柔的口吻
,加上眼前青翠的绿色,营造出了十分温馨、亲切的氛围。我不知不觉停立在小木牌前,脑海里思绪翻滚。我想,一块小木牌也许承载不了历史,然而它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折射了社会文明的足迹。【答案】(1).请勿践踏草地。(2).当护绿使者,做文明市民。(3
).小草休息,请勿打扰。【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应用的能力。题干要求“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拟写标语”,单从的题干的要求来看,此题考查考生拟写标语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考虑,此题考查考生仿写的能力,但此题和平日单纯的拟写标语又有些不同,此题是给定一个完整的语言材料,让考生品读文
段,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在一个文段中填写三个标语,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解答此题,第一步,读文段,明大意,通读文段,把握文段话题。具体而言
,此文段的内容是针对不践踏草坪的标语的变化过程,文段给出最开始的标语,让考生结合语境补写剩下三个标语。考生标语的内容是宣传不要践踏草坪,第一处,根据前后的文句“八个字变成了六个字”“说老实话,宣传牌上虽然有了一个“请”字,但在我看来,
似乎只是“外交辞令”,这句话听上去仍旧冷冰冰……”,故此处所填文句一定是六字句且带有“请”字。第二处,从所要填写的标语后面的文句“这十个字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热,一种倡导文明风尚、守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可以推断
得知,所填标语的内容应和“倡导文明风尚、守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有关,形式上应具有呼吁性,让“我”很赞同这种标语。第三处,结合所填标语的前后语句“发觉上面又恢复为八个字”“拟人的笔法,温柔的口吻,加上眼前青翠
的绿色,营造出了十分温馨、亲切的氛围”可知,所填文句必须是八个字,且用拟人手法。语意合理即可。21.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个字。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21时,人类首张黑洞照片面世,该黑洞位于室女座一个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
它的核心区域存在一个阴影,周围环绕一个新月状光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被证明在极端条件下仍然成立。1916年,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通过计算得到了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一个真空解,这个解表明,如果将大量物质集中于空间一点,其周围会产生奇异的现象,即在质点周围存在一
个界面……“视界”,一旦进入这个界面,即使光也无法逃脱。这种“不可思议的天体”被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命名为“黑洞”。黑洞无法直接观测,但可以借由间接方式得知其存在与质量,并且观测到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借由物体被吸入之前的因高
热而放出γ射线的“边缘讯息”,可以获取黑洞存在的讯息。推测出黑洞的存在也可借由间接观测恒星或星际云气团绕行轨迹取得位置以及质量。【答案】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人类首张黑洞照片面世,该照片证明爱因
斯坦广义相对论在极端条件下仍然成立。【解析】【详解】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压缩语段有拟写新闻标题(或一句话新闻)、提取关键词、概括并评价材料的内容、下定义等几种类型。概括材料的内容要区分材料的文体特征,注意有新闻类、叙述类、说明类、议论类和寓言类,新闻类注意提取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原因
、结果,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质确定重点,重点注意新闻中的导语;叙述类注意事件的过程;说明类注意提取物件的组成、作用,议论类注意提取论点,寓言类注意虚构的内容对应的生活中的真实现象。具体而言,题干要求“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个字”,一句话新闻是一种特殊的新闻,有时就是一则简短的
消息,所包含的要素要比标题和标题新闻多些,对象、事件、时间、原因为首选因素。此类题目的答题模式,一般采取主谓式,即“何人何事”;然后分析此类的主体,然后从主体的角度概括。此则新闻第一段是导语部分,主体事件: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21时,人类首张黑洞照片面世,爱因斯坦广
义相对论被证明在极端条件下仍然成立。二三段是对这一事件的具体阐释。考生重点关注第一段。提取关键词如下:时间: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对象:人类首张黑洞照片事件:黑洞照片的面世,证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在极端条件下仍然成立
。【点睛】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
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四、写作(60分)22.漫画常常能够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深入思考,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结合材料的寓意,选
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例文名师下水作文1行稳致远,唯在适度郭鹏源水龙头的水,一泻直下,如飞珠溅玉,劲爆异常:碗中的水迸溅而出,少得可怜兮兮。水欲一举倾倒满碗,却大失所望,由此观之:做事太急,操之太切、过于急功近利
则事与愿违,依据对象适度“放水”,方可事事遂愿,行稳致远。列宁说:“只要先前再多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把握不好“度”,小则犯错,大则失国。不能不引以为鉴。正是:行为有度,慎始敬终,方可行稳致远。翻开历史,可以发现奉“人一
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一理念的人很多,可不能把握的人更是比比皆是。汉武帝穷兵黩武而至国力衰颓,民心不稳;隋炀帝滥用民力、骄奢淫逸而至农民暴变,身为叛军所缢杀;李煜酷爱诗词,政事懈怠而至肉坦出降。被俘被荼。他们做事均
失之温和。或操之过急,或急于求成,或张弛无度,继而产生恶劣影响,或殃民,或祸国,或害己。身为一国之君,尚且如此,可见行为失度,不慎始敬终,人人难以行稳致远。时光车轮从未停歇,时代角度大步向前,可是我们依然发现,不懂顺
势而为,结果逆势而动的惨剧也在一次次上演,正是:举措有节,戒急用忍,方可行稳致远。昔日,连续12年在中国女鞋销售中位居榜首的“百丽”鞋业因大量扩张、四处开店,销售表现持续低迷,难逃净利下滑命运;今日,坐拥两万家连锁店的日本7-11便利店因急剧扩张,集团背负债务有增无减,现金流出现问题,不得不自断
其臂、降本增效,采取补救措施。“不谋万世者,不足某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企业要欣欣向荣,要蒸蒸日上,要实现稳健发展,长远布局要适度,急则有失,躁则有误。不知进退,难有未来,国君、企业尚且如此,
普通个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正为:举止有度,抱朴守拙,方能“智”赢未来。黄庭坚曾慨叹:“长安多少名利客,机关用机不如君”。王熙凤机关用尽,聪明至伪,心狠手辣;和珅贪婪,财超国库;令计划位居高位,利用公职之便,窃取国家机密等等不一而足。他们位高权重,却行为失度,早已泯
灭淳朴本心,也自然会丧尽灿烂未来。恰如古人所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话有可言,有可不言;事有可为,有可不为”。教育过于严苛,往往不教而诛;做人过于逢迎,往往阿谀奉承;宽容过于随性,往往养虎遗患;欲望过于泛滥,往往欲壑难填;尺度过于无度,往往俯仰随人。大江流日月
,春秋代古今,在这样一个日趋理性的时代,我们应深谙“太强必折,太张必缺”的道理,更应懂得,人生有尺,做事有度,要行稳致远,必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拿出智慧,主动把握做事的尺度。名师下水作文2水满则溢,适度而为胡记霞老子
在《道德经》中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物极必反。”凡事需有度,过犹而不及。能适度者,必大智大贤。欲有尊卑,贪无二致,适度则为智者。——水满则溢,弦紧易折。“凡事适度为好,若持求盈满,便殃及祸端。”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如是说。绷得
太紧的弦会断,思虑过度的人会疯。适度,不是平庸,而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疫情期间,在中国上下众志成城共渡难关之际,公费留学生许可馨却对国内疫情抹黑,在微博上公然发表辱国言论,而且还发文辱骂坚守岗位的英雄,辱骂各种爱国行为
。她的毫无顾忌,她的肆无忌惮,她的做人不懂“适度”的行为也让自己持续被热搜,被全国人民唾弃,甚至被介入调查,成为又一个“坑爹”典型!夫唯不盈,故能敝旧而新成。——做人忌满,万事求缺。《尚书•大禹谟》有言: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朱熹亦曰:“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默为懿行,过默者,宜防其奸。”说的都是“人生贵适宜”的道理。曾国藩认为,人生在世,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做人万万不可风头太劲,气势太盛;凡事要懂得适度,见好就收。
曾国藩用为人处世的“盈虚”之道,以“做人忌满,万事求缺”的智慧,在历史上塑造了晚清能臣的高大身影,收获了人生的成功。竭泽而渔,岂不获得?焚薮而田,岂不获得?——适度原则,彰显智慧。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中国自古就深谙
运用适度原则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时光转向新世纪,专家在青海无人区建立了光伏发电站后,采用养羊的方法来遏制园区杂草丛生的状况,但又出现了放养规模大小的掌握问题。最终,专家们采取分区放牧的办法,每个区让羊吃十天,控制草的长速,吃不完的或不吃的草,派人割除,防
止火灾。中国用适度原则,采用绿色办法破解了光伏发电中的难题,彰显了中国智慧,受到了世界同行的称赞。泰戈尔曾说:“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
一个它不能胜任的音节,因此它断了。”所以,我们做事应学习运用光伏电区养羊的智慧,把握适度原则,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恰到好处,中庸之道。做事要适度,做人要适度,发展也要适度。唯有适度而为,方能彰显智慧;唯有可持续发
展,才能和谐共生。名师下水作文3水满则溢,爱过则伤刘静“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满常常意味着空,就像太极图一样总是辩证着存在。恰如漫画中那急切的水龙头,在面对碗时,倾其所有给予碗,但是碗却不能承受这样热烈的给予,最后所剩寥寥!一如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亲情、友情、爱情都需要恰当的给予,
太过热烈就会吓怕对方,所以说,水满则溢,爱过则伤!时光煮雨,岁月缝花。在亲情中,父母之爱要如春日暖阳,给予适当的关怀,决不能包揽一切,让孩子自己成长。“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是父母对子女最深沉的爱!一旦父母
如漫画中的水龙头一样敞开地去释放自己的爱,把孩子困在了爱中,他就失去了自己去面对生活的能力!叹,北大才子吴谢宇父亲英年早逝,母亲全心全意的照顾,反而成了吴谢宇难以承受的压力;痛,上海卢浦大桥上,当母亲责备在学校的表现欠佳的17岁男孩时,
5秒钟,他毫不犹豫地跑下车后迅速跳桥,不能承受一点挫折。为人父母是最重要的工作,可是却从没人教,但请首先记住水满则溢,爱过则伤的道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友情中,就应该各自忙碌,但却互相牵挂,这样的友情才能长久。三毛说:“朋友这种关系,最美在于锦上添花;最可贵,贵在雪中送炭;朋友中的极品
,便如好茶,淡而不涩,清香而不扑鼻,缓缓飘来,似水长流。”友情不能像漫画中的水龙头一样只考虑自己而不想到作为碗的朋友能否承受。友情应该像白居易和元稹那样经历相同、爱好相同,相互关心,相互给予;友情应该像马克思和恩克斯那样,为对方着想,他们的友谊经得起时间的考察,世事的变迁!友谊和花香一样还是淡一
点的比较好,越淡的香气越使人依恋,也越能持久,为人友,要切记水满则溢,爱过则伤!花香阵阵,繁星点点。在爱情中,应成为爱人身边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爱人站在一起,相互致意!纳兰容若说:“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爱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太过热烈的爱就会像漫画中的水龙头一样吓怕对方!从不欣赏张爱玲的爱情,就像她说的:“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失去自己时,就失去了爱情;也不欣赏张曼玉的爱情,她总是太爱
对方,一味付出,以致失去了生命中一个又一个重要的人。爱情,应该像林徽因、杨绛一样,温润如玉,成为涓涓细流,把日子过的行云流水,要切记水满则溢,爱过则伤!水满则溢,爱过则伤!水龙头式的爱,太浓,太烈,给予碗真正需要的爱,就
要了解碗的需求,爱的方式,在恰当的爱里,双方都有自己的收获!名师下水作文4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张大炜漫画中有一个水流湍急的水管,还有一个水管下水花四溅的碗,且不说溅到碗外的浪费了多少,就是碗里,又能承接多少呢?现实中这种高能低效的事很多。我们做事不要太激进,而要讲究效果,尽量做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大水漫灌的现象在教育中有集中体现。有些老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填鸭都懒得做,结果只能是水过地皮湿。现在上网课,师生互动就更少了。有些老师真正找到了网红的感觉,把直播平台当成了个人表演的舞台:或卖弄才学,以博人眼球;或
出语惊人,以哗众取宠。至于学生学到多少,我不管,我先痛快了再说。这与我们所说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仅毫无交集,简直是背道而驰。同样被浪费掉的,还有我们的爱心。每当发生大灾大疫,不管是洪灾还是地震,不管是非典还是新冠,全国人
民万众一心,积极支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血出血。但是这些心血的去向,相关部门总没给一份明细,用了多少?剩余多少?怎么处置的?事情往往不了了之。这次新冠疫情,武汉红十字会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但愿这是个契机,能全面扭转我国慈善事业的沉疴。同样问题严重的还有水滴筹,此不赘言。这种激进的表演
在节日中体现的也很普遍:三八节了,给妇女放半天假;五一节了,给工人放三天假;儿童节了给孩子放一天假;教师节了,不仅不放假,还要排练节目,欢迎各级领导的视察。其他时间呢?还得忙着上班,上学,干家务。“碗”经常是干的,就这一两天也接不了多少啊,涸辙之鲋的感觉有木有?那怎么才能解决鲋鱼的涸
辙之困呢?一是水不能停。教育不能停,慈善不能停,节日也不能停。水是资源,水是关爱,水是生命之源,离开了水,怎么能行?二是“碗”要变大,换个蓄水池,再舀到每一个嗷嗷待哺的碗里。教育要渗透每一个学生,慈善要惠及每一位病患,节日要关爱弱势的所有成员。漫画里大水漫灌的形
象工程,就不要干了。育人者,为国者,我劝你最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写作能力。读漫画材料,考生需要仔细观察和思考画面特征和构图要素之间的关系,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从画面特征找关联,从而把握漫画
寓意。这幅漫画中水龙头开到了最大,水流急剧而下,可进入碗里的水却迸溅而出,碗中水始终无法注满。由此可知:这幅漫画的寓意是讽刺社会中出现的做人做事过于急功近利,采取措施过于急骤反而事与愿违的人或现象。此题的价
值判断是反思型的,考生应对“碗始终无法注满”这一现象反思、探因。还需依据画面寓意,展开联想,分别从相关、相似、相对(反)、因果、条件等反面联系生活,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侧面来思考画面与现实的关联,从而思
考得丰富、深刻。题目要求“明确文体”,虽看起来未要求一定写成议论文,但就题目蕴含的思辨性而言,仍以写成议论文为妙。此外,漫画后的文字要求提示考生“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脱离材料泛泛而谈则为偏题或跑题,参考立意的角度1.水流的角度,不能太急,不能过。2.容器的角度,有足够的能力
接纳。3.二者辩证看,就是避免过犹不及,要相得益彰,把握住度。优秀作文标题示例:度的把握,尽在张弛之间行稳致远,唯在适度相得益彰,全在适宜水满则溢,适度而为水满则溢,爱过则伤作文结构示例:标题:“行稳致远,唯在适度”,标题就是行文主旨,文辞典雅。第1段:有优美的文辞
高度概括漫画内容,后开门见山提出中心,“由此观之:做事太急、操之太切、过于急功近利则事与愿违,依据对象适度“放水”,方可事事遂愿,行稳致远”。第2段:引用在世界有影响力的人物的名言进一步阐释自己的观点,具有说服力。第3段: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但作者一反常规写法,
列举历史上三个反例,“汉武帝……,隋炀帝……,李煜……”,三个例证构成排比式的简例,节奏感强,高度概括突出中心“可见行为失度,不慎始敬终,人人难以行稳致远”。(从国君的角度)第4段:运用承上启下的文段,既对上文的论述进行总结,又引起下文,由古到今论证,文章结
构严谨。第5段:用昔“百丽”鞋业和今“日本7-11便利店”进一步论述“要实现稳健发展,长远布局要适度,急则有失,躁则有误”,和上文论述相比,作者站在现实的高度,论述更加深入,更加有说服力。(从企业的角度
)第6段: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普通个体又何尝不是如此?”第7段:引用黄庭坚的名言和王熙凤的例证,论述更加深入全面:大到一国之君、知名企业,小到个人,都要“行稳致远,唯在适度”,论述让人信服。第8段:三个排比句式“教育过于严苛,往往不教而诛;做人过于逢迎,往往阿谀奉承;宽
容过于随性,往往养虎遗患;欲望过于泛滥,往往欲壑难填;尺度过于无度,往往俯仰随人。”,站在现实的高度论述,引人深思,逻辑严密。第9段:总结全文,化用《拿来主义》的文句,让人警醒。文辞精辟有力。作文素材积累:1.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物极必反。2.欲有尊卑,贪无二致,适度则为智者。3.夫唯不盈,故能敝旧而新成。4.日中则昃,月盈则亏。5.武曌是唐高宗时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后,就临朝听政,不久,他废了中宗,改立国号叫周,还自称为则天皇帝,就是我们一般称的武则天。当她临朝听政的时候,太子中宗已经长
大了,可以处理国家的大事了,但是则天皇帝还是不肯放手。在那个当时,许多的大臣都很不满,纷纷上书劝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苏安恒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劝谏则天皇帝。奏疏上说:“太子现在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才德也不错,你却还贪恋着皇帝的宝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时间已不能让你拖延下去,我以
为上天和百姓们,都是倾向李家的,你现在虽然还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总要知道物极必反,器满则倾的道理吧!”鸌冠子一书曾有“物极必反,命曰环流”这句话,就是说一件事情到了极端的时候,一定会产生变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结果。6.秦代丞相李斯:李斯以前是荀子的学生,但是他的思想与
他的老师有不太一样的地方。李斯出自上蔡一个地位不高的人,后来擢升为秦始皇最信任的大臣,权势如日中天。秦始皇与他又是儿女亲家,没有哪一个大臣的权力比他还大。从李斯那篇洋洋洒洒的那篇文章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
志向。李斯的几个儿子都是地位很显赫的人物。他的儿子李由为三川守,地位很重要。几个儿子,除去李由外都是秦始皇的女婿。他有一次想起荀子所说的“物极太盛”的话来,不禁发出叹息之声。李斯毕竟对秦始皇感恩戴德的臣子。何况,秦始皇的长子也是他的亲属。对于赵高的话颇有挑战他的意味。
李斯的确很想听从秦始皇临终安排扶苏即位的安排。扶苏尽管有一次惹得秦始皇很不高兴,但是在父亲心目中他还是最佳的继承人选。李斯和扶苏的关系也很不错。在关键时刻,李斯听从了赵高的安排,心中似乎有一种伤感的意味。作为秦二世的丞相,他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秦二世的奢侈,李斯不知劝说了多少次。李斯后来与
中子伤感悲痛,父子三人都被秦二世下令处死。【点睛】漫画类材料作文的审题和写作,一般要做到以下四个步骤:一是要读懂画意、画旨。考生在作文之前,要先仔细读图,细心审阅,包括标题和图中文字。二是要抓住形象特征。抓住特征,把握本质,就能找到写作材料,顺利地谋篇布局。三
是要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揣摩画中之话和话外之音。联想和想象不但可以加深对画旨的理解,且能获得大量写作材料。四是要根据题目要求,结合画旨,综合构思成文。考生要确定适合自己阅历和写作能力的内容和文体,一般适合写成观点鲜明的议论文,做到有理
有据,分析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