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选择性必修下册 9-《陈情表》《项脊轩志》联读39张.pptx,共(39)页,10.015 MB,由小赞的店铺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doc5u.com/view-79acd84d86ebd0fe811dbe906ced600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至情至性第三单元1第三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第9课:《陈情表》/李密《项脊轩志》/归有光第10课:《兰亭集序》/王羲之《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第11课:《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第12课:《石钟山记》/苏轼【单元学习主题】①本单元的人文主
题,即“至情至性”:②对选文的理解:本单元选取了从西晋到明中期的六篇经典散文,诸体皆备,分属“表”“志”“序”“辞”“传”“记”六种。六篇散文体式、内容、分格各异,呈现了我国古代散文的不同样貌,却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时要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比较分析
,深入挖掘。③本单元的学习要点:重在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要反复诵读,涵咏品味,把握文意;要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有的语言形式去抒发情志,形成独特的美感;还要做些梳理与评点,领会章法之妙和
细节之美。【单元导读】“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这条浩浩荡荡的文化长河中,无数的作品,就像一颗颗珍珠,品莹剔透;又像一只只贝壳,五彩缤纷。一条名为“传统文化”的大船,载着深邃的思想,装满了文化的琼浆,扬帆远航,
或溯流而上,或顺流而下,一路沉思,一路歌唱,透过传统的隧道,来到绚丽多姿的新时代……这里有感人肺腑的真情,这里有发人深思的理趣,也有真的性情,美的追求……这些作品或骈或散,或叙或议,章法严密,文质兼美,思想深刻。捧读经典佳作,就是与古人交流:倾听古人的心声,感
受古人的情怀,领悟古人的哲思。与古人交流,可以愉悦身心,广博见闻,陶冶性情,提高修养之美。感人心者,情为首也。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堕泪者,其人必
不为人。”而今,读《项脊轩志》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善。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其实情则《轩志》也不为过。古人在动笔伊始,蕴浓情于腹内,诉真情于笔端,显至情于君子,《陈情表》
和《项脊轩志》即为传情最为感人的散文,但两文传情的艺术有很多差异,值得探究。可以说:至诚至真“陈情表”,又悲又苦“项脊轩”。至诚至真,言语谆谆——《陈情表》《项脊轩志》联读学习目标1.熟读文本,自主翻译,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
式,以及古代散文文体知识;2.阅读《陈情表》《项脊轩志》,体会古人的家族和亲情观念,理解“忠“”孝“的含义;3.精读文本,就两文的传情艺术与传情方式进行比较分析;4.背诵《陈情表》《项脊轩志》。语言感知知识梳理任务一李密(224年—287年),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朝文学家
。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论》十篇,不
传世。其生平见载《华阳国志》《晋书》。“01”:了解作者公元263年,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建立了西晋王朝。其为人阴险多疑,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
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念念不忘,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位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因此李密作为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察觉到了,因此晋武帝屡次发诏,催促李密赴任就职。此时李密已经44岁,家
有96岁的祖母无人赡养。于是李密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归有光(1507—1571),明代散文家。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
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他被人称为“今之欧阳修”。代表作品有《先妣事略》《
寒花葬志》等。地位他在明代作家中的明太祖称“开国文臣之首”。明初刘基——开国功臣之一。前七子:拟古主义后七子:唐宋派:反拟古主义公安派:明末——小品散文:张岱明中叶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贵古贱今模拟古人明代
散文“宋濂、刘基、高启”明初诗文三大家清代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表”,古代奏章的一种,是一种实用性文体,多用于臣向君陈请谢贺。从汉代开始,由臣下
写给君主的文章被区分为章、奏、表、议四体。写法上有叙有议,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情色彩。“02”:文体比较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刘勰《文心雕龙》“表”的主要内容是向君主陈述请求,抒发己志。“志”=“记”,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属于“杂记类”文体,这种文
体常常灵活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记人叙事,描摹对象,抒发怀抱。志“志”着重于记载事情的发生、演变、过程。如《三国志》、各地的方志等。“记”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发情操和抱负,或阐述观
点。如《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石钟山记》。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落实字词句篇目正字音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陈情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茕茕孑立猥以贱微责臣逋慢宠命优渥过蒙拨擢除臣洗马期功强近终鲜兄弟刘病日笃形影相吊舅夺
母志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而刘夙婴疾病晚有儿息寻蒙国恩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之辛苦九岁不行躬亲抚养刘病日笃夙遭闵凶猥以微贱愿陛下矜悯愚诚无以终余年保卒终年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沐浴清化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实为狼狈刘夙婴疾病则告诉不许举臣秀才除臣洗马具以表闻急于星火是以区区不能废
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诗意,落实字词句篇目正字音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项脊轩志垣墙周庭呱呱而泣旧时栏楯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诸父异爨先大母婢如丧考妣扃牖而居殆有神护吾妻来归吾妻归宁凡再变矣妪每谓余曰墙常常而是内外多置小门垣墙周庭东犬西吠乳二世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项脊轩,旧
南阁子也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使不上漏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令人长号不自禁轩凡四遭火,得不焚一词多义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谨拜表以闻臣具以表闻娘以指叩门扉曰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表目的,来(连词)——用(介词)——凭借(介词)——因为(介词)日薄西山门衰祚薄薄赋敛,广畜积
,以实仓廪——通”现“,出现(连词)——表被动(介词)——推荐(动词)——代“我”“自己”(代词)——一说表被动,一说看见慈父见背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犯乃死,重负国见我于王——迫
近(动词)——微薄,少(形容词)——减少(动词)日过午已昏大母过余从轩前过——应当(副词)——挡住,遮挡(动词)——承担(动词)——应当(副词)——担任,充当(动词)死当结草当侍东宫他日汝当用之以当南日念窦娥葫芦提当罪衍而乃劾魏其矫先帝诏,罪当弃市——偏、偏过(动词)——看望(动词)——经过(
动词)——判罪、断狱(动词)犹蒙矜育不矜名节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是(动词)——写(动词)——宾前标志(助词)——成为(动词)——作(动词)南北为一相为应答轩东故尝为厨余既为此志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为长安君计短——怜惜(动词)——夸耀、推崇(动词)——骄傲(形容词)
——替、给(介词)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孤苦:没有依靠,生活困苦。伶仃:孤独。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茕茕:孤独无靠的样子。立:孤单单地呆着。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
安慰,形容十分孤单。形:身体。吊:慰问。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临近残废或事物腐朽即将灭亡。薄:迫近。气息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气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形容寿命已经不长,即将死亡。人命:寿命。危:危险。浅:不久,时间短。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情势危急,
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成语积累任务二围绕人物关系解析忠孝之辨初读文本,思考:《陈情表》中你读出了一个_________的李密,依据是什么?◆忠孝两难“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1
.李密之“苦”:主要体现在“苦情”“孝情”两个方面,请大家根据原文梳理李密“苦情”“孝情”的主要表现,完成下表:原文主要特征身份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父死母嫁孤儿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体弱多病病人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
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无依无靠独子李密陈“苦情”作者首先陈述自己的身世之苦,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陈述自己的悲惨身世。“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是作者陈述的总纲,围绕“险衅”与“闵凶”,作者向皇帝表明自己的三重苦难身份,以此来倾诉与祖母相
依为命的凄苦事实。四字骈句,全无拖沓,让人感到命运不公,灾祸接连,不禁为之疼惜悲悯。2.李密之“孝”:李密不只是孝子,还是臣子,而且是从旧朝投奔新朝的臣子。细读文本,对比李密对旧朝与新朝的自我认定。朝代蜀汉(故国刚沦亡)西晋(有灭国之恨)官职任命朝代称呼身份认知原
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被征召为官(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补:“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伪朝(否定蜀汉朝廷的正统性)圣朝(认同西晋朝廷的正统性)亡国贱俘(自卑自贱)臣(敬畏臣服)李密的仕途“密码”李密缘何对比分析新旧朝的自我认定?原文理由祖
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主观:报答祖母恩情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客观:祖母无人依靠祖母今年九十有六/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客观:祖孙相依为命李密陈“孝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客观:祖母危在旦夕从人伦的情理上看,孝就是感恩,就是回报。孝就是天性,就是本能。据
《晋书·李密传》记载,“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自身苦情、祖母亲情、孝养之情、感恩之情,构成拳拳真情的蓝图,
感天动地。暂不应征,实属情有可原。原文摘录情感与态度臣密言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维护纲纪
,认同新朝,完全服膺。27次称“臣”3.李密之“忠”“:身份特殊,决定着处境尴尬。细读文本,咀嚼反复出现的“臣”字,理解李密陈述忠情时委婉幽深的情感与态度。李密陈“忠情”自剖官路,自我矮化,委曲求全。颂圣感恩,感激涕零,殷勤忠诚
。卸除尊严,放弃人格,痛苦隐忍。客观陈述,哀怜苦求,纯孝纯忠。卑微无奈,谦卑抑守,谦恭虔诚。坦露心迹,感念皇恩,尊崇殷勤。战战兢兢,诚惶诚恐,痛苦可怜。一篇《陈情表》,区区400余字,对晋武帝称了27次“臣”。由遍地即是的“臣”字,可洞悉李密复杂的心路历程。俯首臣服,愿为犬马。“臣”之深深浅浅,曲
折委婉,凄切悲恻。李密深知皇帝最为猜忌的恰是他以孝为借口的“矜名节”,眷恋旧朝,蔑视新朝。于是他着眼于皇帝的政治利益,暗中在“名节”与“尊严”处用力,极力自我矮化与否定,努力强调晋武帝的正统合法以及自己
尽忠皇帝的决心。叙孝情表忠心找依据释误会乞矜悯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以孝治天下”“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忠孝两难先尽孝后尽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示之以忠《陈情表》之布局史载:“武帝览之,……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
母奉膳”(《华阳国志·后贤传》)4.忠孝之辨:李密最终赢得晋武帝“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的慨叹,并且被赐予两个奴婢,由郡县官府供给祖母的膳食;而李密在为祖母守孝两年之后也自然出仕为官。但他的“缓仕尽孝,先孝后忠”在传统宗法社会里只是偶然性的胜利。毕竟在宗法社会里,君权是政治关系的集中体现
,而父权是血缘关系的集中表现。两种权威的矛盾往往以父权臣服于君权为前提。大多时候,当忠孝之道的逻辑统一被现实政治破坏时,孝时常让步于忠,人伦时常牺牲给政治,小我时常成全大我。社会在发展,宗法社会的忠孝观也在不断变化。请同学们针对以下材料,联系《陈情表》比较阅读,尝试写30
0字左右的短评,谈谈你对忠孝的理解。【材料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太子燕会,众宾百数十人,太子建议曰:“君父各有
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众人纷纭,或父或君。时原在坐,不与此论。太子谘之于原,原悖然对曰:“父也。”太子亦不复难之。(《邴原别传》)一个人只有是“孝子”才有可能成为“忠臣”,正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儒家文化把“在家为孝子,入朝作忠臣”视为理想的人生之路,只有“
孝慈”,才会“忠君”。孝是走向忠的出发点,忠是孝的必然归宿。从曹丕不再诘难邴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先尽孝还是先尽忠已经有了争议。曹丕大致的用意是希望大家达成一个救君的共识。然而宾客众说纷纭。于是曹丕求助邴原,不料邴原的选择是典
型的舍忠取孝模式,强调珍视人伦亲情,认为孝道的圆满实践必须坚持“私亲”的合理性。【材料三】熹平四年,辽西太守甘陵赵苞到官,遣使迎母及妻子。垂当到郡,道经柳城,值鲜卑万余人入塞寇钞,苞母及妻子遂为所劫质,载以击郡。苞率骑二万与贼对陈,贼出母以示苞,苞悲号,谓母曰:“为子
无状,欲以微禄奉养朝夕,不图为母作祸,昔为母子,今为王臣,义不得顾私恩,毁忠节,唯当万死,无以塞罪。”母遥谓曰:“威豪,人各有命,何得相顾以亏忠义,尔其勉之!”苞即时进战,贼悉摧破,其母妻皆为所害。苞自上归葬,帝遣使吊慰,封鄃侯。苞葬讫,谓乡人曰:“食禄而避难,非忠也
;杀母以全义,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于天下!”遂呕血而死。(《赵苞弃母》)东汉赵苞陷入“行不两全,名不两立”的悲哀境地,最终做了夹在“忠”“孝”两难抉择中间的牺牲品。可见在宗法社会里,即便有对孝的充分高度重视,然而一旦忠孝不能两全,更多时候都
应是舍孝就忠,以全大节。人为的选择绝大多数要让位于历史的选择。【材料四】有位全国著名班主任接受记者的师德专访,当她提到自己的孩子生病,记者想引导她说丢下自己的孩子而选择去管理学生时,这位著名班主任当场表示自己极其反对这种做法。她认为孩子与学生要兼顾,家庭与事业应共发展,丢下自己
生病的孩子并不能显出伟大与崇高。她的看法赢得许多师生的认同。【材料五】因93岁的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贵州省毕节市的吴天喜每天都带着母亲上班。四年多来,吴天喜每天5点就起床,给母亲穿衣、洗漱、做早餐,再驾车到公
司,将母亲安置好再工作。而忠孝文化在宗法社会里有其封建性、阶级性与局限性,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规范阶级队伍而倡导士人应遵守并维护的一种行为规范。这种道德约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是人治而非法治的社会特征。我们当今的法治社会虽然同样需要“忠孝”,但随着现
代法律、道德体系的完善,对人本身的观照,对人性充分的尊重,以及全方位的协调能力,体现了现代社会的进步性,彰显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让忠孝两全有了真正统一的空间。可以说,李密是宗法社会忠孝伦理选择的幸运儿,大多数士人是宗法社会忠孝伦理选择的牺牲品;而新
时代的我们,才是忠孝伦理选择的平衡者。现代社会谈“忠孝仁义”是否过时?任务二品读轩中细节感受血缘亲情黄宗羲曾说:“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项脊轩志》,找到三处最有感触的细节,
做好批注并小组交流。内容细节侧重情感读书轩中诸父异爨老妪之语祖母三言吾妻来归阁:前——狭窄、破旧、昏暗;后——明亮、优美、清幽。人: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景:万籁有声,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
影动,珊珊可爱。动与静、明与暗、有声与无声。悠然自得的读书之乐篱变为墙,足见人心之隔膜愈深;东犬西吠,暗见人心之矛盾纠纷;鸡栖于厅,可见大家庭之分崩无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分崩离析的颓败衰落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
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动作语言嘘寒问暖温柔慈爱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动作语言重振家业的厚望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
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也。侧面描写伉俪情深物是人非2.钱基博评《项脊轩志》:“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然而,以“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此妙笔人人所无”。家常琐事,人人可见;细节描写,大家熟知。为什么此文中的家常之语、极淡之笔
却能如此动人心怀?妙笔到底妙在何处?(可以从细节的典型性、形象性、丰富性及细节彼此的关联角度仔细体会)(1)转述的效果。“转述”是对回忆不能及的弥补,“转述”使记忆更丰富,更有延伸性,从而使所积聚的情感更为饱满。回忆母亲,
是通过老妪的转述,因为归有光八岁丧母,母亲对他来说是一位“陌生”的亲人;回忆祖母,她“持一象笏至”时,已变成了一个转述者,祖先的荣耀和现实的没落唤起了归有光振兴家族的担当感;回忆妻子,也添加了转述,妻子经常向小妹们讲述小夫妻在项脊轩中读书、生活的情形,
两人的幸福时光跃然纸上。(2)细节的照应。林纾曾言:“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细节的选择是作者的苦心经营。此文细节的前后勾连照应极为严谨,浑然天成。例如从开头修缮的无穷乐趣到妻子死后的“室坏不修”,18岁的少年心境与30多岁的中年
颓唐令人潸然。例如“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与后文的“余扃牖而居”照应,少年勤勉苦读立志振兴家业与祖母所言亦一一照应。“百年老屋”历史悠远,可见归家曾经显赫,与后文的“诸父异爨”“吾家读书久不效”相对应,从中可看到归家的没落。3.王锡爵曾评此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
,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情感溢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情感极为节制,没有过多的铺叙和渲染,却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艺术空白。请同学们参读《先妣事略》《寒花葬志》,尝试以第一人称写下归有光对此情此境的所思所感,进一步体味作者的心境。先妣周孺人,弘
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
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先妣事略》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ruò)火煮
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寒花葬志》下面文段是原文中的第五段,本文选入时已删去,现补出来,阅读思考,这一段是否该删除?项脊生曰:“
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注释】①项脊生,作者的别号。②“
蜀清……”句中:“清”,秦代蜀地一寡妇名。“丹穴”,丹砂矿。“利甲天下”,所获的利,天下第一。③昧昧,不明,指不为人所知。④区区,渺渺的样子。⑤扬眉瞬目,眼睛一睁一阖,此表自得其乐。⑥坎井之蛙,比喻见识浅陋,没见过大世面的人。这一段文字是作者十八九岁时所写,虽然以自嘲收尾,
有自卑自伤之意,但以蜀清和诸葛亮自比,也暗含了建功扬名的抱负和希望有知音知赏的渴望,体现出少年心志。4.【思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本文的主旨句。你觉得可喜者为何而可悲者又为何?可喜者指读书之乐,可悲者指诸父分家之悲、母亲早逝之悲、祖母期望之悲、爱
情失落之悲,真的仅仅如此吗?《项脊轩志》在不同的时间点所看到的同一件事带着不同的感情色彩。作者读书轩中悠然自得,那是18岁的昂扬欢喜;而32岁仍屡次不第,那么多年固守书斋的勤勉苦读又是多么的辛酸!祖母的怜惜夸赞是值得骄傲的事,是喜;但多年之后亦未
能实现祖母的期望,又是多么悲哀!妻子早逝,是悲;但轩中相伴,言笑晏晏,又是多年之后都难以忘怀的甜蜜啊!文中的感情线索不是泾渭分明的,但作者的情感悲喜交织,曲折变化。作者借项脊轩的兴废抒写了少年奋发苦读重振家业的志向,但家族分崩的无情、至亲逝去的无常、屡
试不第的无奈、重振家业的无望,是归有光难以掌控的人世无常。但此文的底色是悲凉的吗?并非如此。任世事无常,生命短暂,那年少的志气、那母亲的慈爱、那祖母的厚望、那爱情的甜蜜,那一片深情,永恒存在!①项脊轩旧称“南阁子”,与空间有关;后名“项脊轩”,与祖辈(追宗怀远)有关。前后两个名字
交织了时空的元素。②项脊轩作为一个情感空间,这座百年老屋,见证了作者的成长,见证了亲人的离散,也见证了家族的变迁。因此,在时空交融的背景上,“我”与项脊轩的关系折射出的是“我”与亲人(三代关系最密切的女性)和“我”与家族的关
系。③归有光三十多岁补写志文之际,已接连五次在乡试中落榜。此时此地,面对勾连起先人嘱托和家族使命的项脊轩,作者既会有愧对先人的憾恨,也会有人生失意的感伤。【项脊轩志】1、修茸前后的不同风貌2、轩的变迁和家人轶事大家庭的分散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轩的遭火
未焚悲的表象悲的深化悲的补充3、补写丧妻丧妻前-----------欢乐丧妻后------------悲痛4、轩中枇杷树----------托物寄情------眷恋多可喜亦多可悲悲喜怀念之情?喜爱•议者以震川为明文
第一,似矣。试除去其叙事之合作,时文境界,间或阑入。——明·黄宗羲《明文案序》◎“轩”本义指古代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轩驾”指帝王的车驾;•“轩冕”指卿大夫的车和礼服,借以指官爵禄位。◎“轩”后来引申为优雅、高尚的品
格。•“轩昂”指气概不凡,高大雄伟;•“轩眉”形容人志气高昂或高兴的样子。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是重视人与人的关系,他总是把家庭那种彼此亲密的味道应用到社会上去,跟“个人本位、自我中心”相反,它是互以对方为重,互相以对方为重。——《中国文化的命运》梁漱溟李密《陈情表》:不愿为官,奉养祖母。家——家
族归有光《项脊轩志》:诸父异爨感到遗憾。